手机阅读

2023年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大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6:38:30 页码:8
2023年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大全15篇)
2023-11-18 06:38:3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交网络?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各行业的总结写作方法和要点。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一

1954年美国航天局科技工作者在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时提出了“环境科学”一词,而真正赋予环境科学研究“环境污染”这一内容的是在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出版了其名著《寂静的春天》之后。该书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描写了农药的使用可能对野生动物的危害,唤醒了人类的环保意识,以环境保护为主元素的环境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根据社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巨大需求,高校教育体系中涉及对环境科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由于对环境科学研究主体及其任务认识的时代局限性和受各自办学“母”学科的影响,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对环境保护需求的日益增大,如何认识新形势下环境科学的研究主体及任务?针对研究主体要求,如何合理构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成为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在对环境科学发展和本科专业设置变迁、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等进行分析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想。

―、环境科学的发展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设置之变迁。

科技工作者从科学研究和社会需要等方面对环境科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发展伴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有关工业污染控制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果甚多,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料[3]。为了尽快解决环境问题,消除污染,全社会亟须大量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为此,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列人高校本科教育议事日程中,环境科学本科教育在高校专业办学中如雨后春齊般成长发展起来。

我国高校环境科学教育也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早期,虽然科教工作者对环境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主体、肩负的任务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由于环境科学发展时?间较短且社会需求巨大,出现了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的现象,导致高校本科办学中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有一定的差异。这一时期我国环境科学专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依托“母”学科诞生并发展[1]8m1。如北京大学于1972年创建了以环境化学分析和环境地学为方向的环境科学专业;南开大学依托化学学科于1973年成立环境保护专业,于1983年成立环境科学系;中山大学于20世纪70年代末成立了环境科学研究所;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师范大学以地学为依托成为全国高校首批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教育的基地。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主要有: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态学等。1987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调整中设立了“环境学”,将上述的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生态学专业归并“环境学”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环保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全国范围内有更多依托“母”学科的环境保护专业诞生了,同时有很多学科根据自己与解决环境问题的相关性,开设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课程,并开展相关环境问题研究。这一现象几乎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2012年版)全部的13个学科门类,出现了庞大的学科群研究环境问题的局面。与此相应的是环境科学教学内容庞杂,涉及污染工程控制、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破坏恢复、农业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教育、环境安全、环境伦理、环境心理等。因此,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中于工学类(08)和理学类(07)中同时设立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工学类中有环境科学与工程(081005s)、环境工程(081001)、环境监察(081006s),理学类中有环境科学(071401)、地球环境科学(〇714〇4s)、生态学(部分)(071402)。在之后的十多年的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辨过程中,科教工作者对环境科学学科性质和社会环境科学人才需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2012年在教育部新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环境科学仅归编入工学类(08),定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25),下设环境科学与工程(082501)、环境工程(082502)、环境科学(082503)、环境生态工程(〇82504)等4个二级学科。这一修编不仅使环境科学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的使命更加明确,也使环境科学研究的主体和肩负的责任有了新的变化,或者说是赋予了新的使命。

二、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研究主体的认识。

支撑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是由客观有形的物质世界和无形的非物质世界共同组成的。环境问题则是指由这样的环境发生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自然环境变化所导致,也可能是人类活动所驱动。据此按照成因可将其分为两大类:自然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社会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的社会意识引发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负面效应的环境现象。它属于人的主观意识范畴,是除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以外的其他学科门类研究的环境现象,如环境伦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等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问题是指客观环境在其自身能量驱动下或在外在能量(人为)扰动下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一般可以把自然环境问题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环境自身运动变化引起的、有无人类影响都会发生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如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台风海啸、洪涝与寒旱灾、风蚀水蚀引发的水土流失、物种兴衰等原生环境问题。在人类存在的今天,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必然会对人类生存产生负面影响。次生环境问题是指自然环境在人为扰动下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存发展不利的环境现象。次生环境问题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类型。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强度超过了自身恢复能力,引起地球表层系统原生环境的物质组成减少或结构改变,导致原生环境功能破坏,出现不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现象,如:滑坡崩塌泥石流、风蚀水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溃化、土壤退化、旱涝寒冻、气候变化等不利环境现象。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出的物质和余能进人环境并积累到一定程度,使环境组成、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健康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环境现象。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声环境污染、辐射和光热污染等被污染的环境现象。

早期科技工作者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围绕人类并对人类生存产生影响的自然环境诸要素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随后认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发展、协调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再后认为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为环境问题的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及保护与改善环境的科学。可见,前两者主要是研究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后者是研究“环境问题”中由人类引发的“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可见,环境科学开始是把影响人类生存的不利环境现象都纳人到学科的研究范畴。随着认识的变化,认为由人类导致的.“环境问题(人为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研究的主体。

鉴于生态破坏发生的空间位置和人为影响的方式,文章认为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破坏问题,可成为理学门类中如地理科学类(0705)、大气科学类(〇7〇6)、海洋科学类(〇7〇7)、生物科学类的生态学(071004)、农学门类中的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学(0902)等学科门类的研究任务之一。这些以自然过程为研究主体的学科门类具有研究生态破坏问题发生发展的基础,是从自然过程角度研究生命活动支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自然状态下生命体及其生存环境的过程与规律,以获取指导人类与其支持系统协调发展的技术与对策。

环境污染问题可成为具有问题导向型、综合交叉型和运用型3大特征的环境科学(082502)的研究主体(图1)。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以污染物(废弃物)为研究主体,研究污染物的发生、行为归趋、控治、利用及管理,为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的学科。根据环境科学研究主体和主要任务的界定以及高校本科4年学历的办学制度,为使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废弃物)的发生机理和控制技术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机理、所导致的环境危害、控制技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与理论技术障碍,在获取专业基础知识和培养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启迪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学到有别于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学有所专);能良好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和科技社会前沿需求(专生其长);能使本专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社会环境管理(长见其效)。高校环境科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实践知识体系构建包括以下内容。

该部分课程是凸显专业特长的,是为“学有所专,专生其长,长见其效”的专业知识结构模式而设置的。通过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环境科学领域内形成独特的教学、科研和环境管理技能,具备专门的环境科学专业学问。因此,对在以污染物为研究主体的环境科学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机理,进人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形态(固、气、液、能)及方式;了解、熟悉、掌握污染物(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归趋以及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能够对其开展控制、处置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了解、熟悉、掌握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了解、熟悉、掌握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污染环境影响的预测、分析评估、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等的知识内容。为本科毕业后服务社会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土壤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理论及技术、物理性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污染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等。

三、专业选修课类。

根据学生与社会双方的需求,依托所在地区环境特征和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力量,拟设置4大类课程:(0特色选修课类。可根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环境污染特征或本专业师资所从事科研的特色,设置系列选修课。如:干旱区生态学、绿洲土壤污染与防治技术、寒旱区污水处理技术、多民族区环境政策研究、寒旱区生物地球化学、污染气象学等等。(2)拓展型选修课类。主要是针对毕业后的本科学生意在深造而设置的课程类。如:化工原理、环境土壤科学与工程、污水处理工程、电子电工学、微生物学、工业生态学、环境毒理学、cad基础等等。(3)社会服务型选修课类。主要针对本科生毕业后拟进人各职能部门就业而设置的课程类。如:环境监察、环境监理、洁净技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环保公文写作、环保设备概论、国际ng0简介等等。(4)思想方法论型选修课类。让学生具备从系统、整体、科学等观点审视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初步知识。该类课程有:系统论、运筹学、科学方法论、环境伦理学、环境哲学、环境美学等等。其中含有必选和任选两种类型。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的标准,成为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实业人士。

四、实践性教学。

第一,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诸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组成、结构的认知性实习,认识各环境要素在人类健康生存中的功能及其发生发展演化过程;认识人类在其生存发展中生产生活行为污染物(废弃物)排放的必然性,认识到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利用,不可能实现完全利用或者“零”排放,认到生产工艺流程或生产线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是随着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认识各环境要素对各种污染物所具有的一定程度的环境自然净化降解能力,若超过其自然净化降解能力,则会引起环境原有功能的改变,出现不利于人类正常健康生存的功能,这也就是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所阐述概念的涵义。在认识实习中,要让学生重新审视已熟悉的环境,从专业层面上看待地形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地质、气候气象,通过这些认识人类生存发展对环境的依赖性。

第二,生产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对人类生存中必需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机制及对污染物进行控治、综合利用、合理处理处置等技术的见识性实习,开展环境监测内容的实习等。主要是把课堂学习到的有关污染物控制、治理、利用、处理处置等技术予以实地验证;对部分环境监测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予以实践。例如有:生活垃圾填埋技术、工业固废处理处置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工业企业特种污染物(污水、废气等)产生过程与控制技术、区域环境污染物的采集测试与分析技术等等。

第三,毕业论文。它是本科专业学生对整个大学学习的回顾性认知过程。它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专业存在的各类问题的发现、筛选、论证、立项等出发,经过严密的思考,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照既定方案开展实验论证,取得阶段性结果,并通过答辩完成学习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二

根基养老金由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数且个人缴费满15年的,基本养老金月尺度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市(地)上年度职工月均匀人为的20%.《试点方案》划定,往后缴费每满一年增进必然比例的基本养老金,总体程度节制在30%阁下;个人缴费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所有储存额一次付出给本人。基本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付出;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个人账户基金付出,月发放尺度按照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账户基金用完后,由社会统筹基金付出。已经离退休的职员,仍按国度原本的划定发给养老金;1997年同一世界企业职工根基养老保险制度前介入事变的职员,其退休后在发给基本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本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根基养老金领取者衰亡后,其遗属按国度有关划定领取丧葬补贴金,丧葬补贴金由根基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付出。

根基养老金程度的调解,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财务部参照都市住民糊口用度价值指数和在职职工人为增添环境,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核定后同一组织实验。

根基养老保险的根基原则?

(一)保障根基糊口。根基养老保险的目标是对劳动者退出劳动规模后的根基糊口予以保障。这一原则更多地夸大社会公正,有利于低收入阶级。一样平常而言,低收入人群根基养老金更换率(指养老金相等于在职时人为收入的比例)较高,而高收入人群的更换率则相对较低。劳动者还可以通过介入增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备性养老保险,得到更高的养老收入。

(二)公正与服从相团结。养老保险报酬程度既要浮现社会公正,又要浮现个别之间的不同,在维护社会公正的同时,强保养老保险对付促进服从的浸染。

(三)权力与任务相对应。今朝大大都国度在根基养老保险制度中都实施权力与任务相对应的原则,即要求参保职员只有推行划定的任务,才气享受划定的养老保险报酬。这些任务首要包罗:依法介入根基养老保险;依法缴纳根基养老保险费并到达划定的最低缴费年限。根基养老保险报酬以养老保险缴费为前提,并与缴费的时刻黑白和数额几多直接相干。

(四)打点处事社会化。凭证政事分隔的原则,当局委托或设立社会机构打点养老保险事宜和基金。要成立独立于企业奇迹单元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需对养老金实施社会化发放,并依托社区开展退休职员的打点处事事变。

(五)分享社会经济成长成就。在社会凵コ潭裙惴航步的环境下,退休职员的现实糊口程度有也许相对降落。因此,有须要成立根基养老金调解机制,使退休职员的收入程度跟着社会经济的成长和职工人为程度的进步而不绝进步,以分享社会经济成长的成就。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三

我国旅游业发展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发展旅游是文物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发展文物旅游,把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旅游业的生产力,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与整修,然后才可成为游客的参观游览点。束之高阁难成“大器”,丰富的资源辅之以科学的整理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美玉”。在这个过程中,文物旅游区(点)必然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文物旅游区(点)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作为旅游区(点),往往需要有明确的范围,实施封闭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文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更有效的保障。

其次,发展旅游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业,将各类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也提高了资源的附加值。发展旅游可以为文物旅游区(点)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情况下,文物的保护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援。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遗存的文物数量、品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进行保护。如果仅靠国家财政的单一资金来源,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国家财政也背负不了巨大的文物保护费用。开辟多元化的文物保护资金渠道是这些国家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我国的'现行文物保护体制下,由于财力有限,对文物实施的“有效保护”往往只能是“有限保护”。

再次,发展旅游可以深层次挖掘文物资源的内涵,进一步提升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也是贯彻《文物保护法》的最终目标之一。文物资源通过内涵挖掘、外部“包装”,使得其沉睡多年的价值展示于中外游客面前,大大增加了文物本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随着中外游客的到来,又会反馈各种信息、提出各种问题,为专家开阔思路、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线索,为文物资源进一步开发与内涵的挖掘创造条件。反过来,文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内涵的挖掘又可以提升文物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为文物资源寻找到新的亮点。这种良性循环可以促进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正是我们贯彻《文物保护法》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二、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参考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文物古迹受到侵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

三、建议。

(一)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二)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三)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四)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

(五)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四

摘羞: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河北省是中国著名的文物大省,其文物众多,而且兼具文物的历史连续性和品类齐全性。早在二百多万年以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物不仅演绎着200万年来河北热土上活的历史,而且众多精美绝伦的国宝级文物更是震撼着世人的心灵。

随着改革开放深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文物以其所蕴含的极其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河北这个文物大省来说,文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创造能力,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0年来,我国的文物保护研究科学技术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木构古建筑的防腐、防虫和维修技术,石窟摩崖的化学灌浆、锚固处理等加固技术,石刻防风化保护技术,土遗址加固保护等。在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如饱水漆木器脱水、纸张保护技术、壁画修复和揭取技术、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字画装裱修复技术等。文物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及许多领域的多种学科的共同合作,其中化学便是必不可少的一门,文物与化学自古便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人类的生产实践带动了化学的产生与发展。

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人类大约在公元前5万年,就发现了火,从此,便开始了人类的化学实践活动。古代冶炼技术、炼丹术、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等等,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

瓷器是我国独创的发明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有了瓷器,它是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明的。所谓”瓷器”,其原料是由瓷土、长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置于1200℃的高温烧成,质地坚硬,它以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从陶器的出现,发展到精湛的制瓷工艺,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粘土的可塑性,逐步掌握了用烧制以改变物理化学特性的技能,虽然当时人们并不了解高温下化学反应的过程,但却自发地用这种反应原理,这实际上是早期的实用化学。

古代冶铁技术的兴起和铁器、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最早炼得的熟铁叫块炼铁,是矿石在800-1000℃条件下,由木炭还原直接得到的,是一种含大量非金属夹杂的海绵状的固体块。冶铁技术是古代化学工艺的应用实例,也是应用化学知识的集中表现。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对化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公元7世纪的唐代。我国已发明了火药,到了北宋末年,人们创造了”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力很强的武器,公元1126年,李纲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对开封的围攻,抵抗外族的侵略。火药的王要成分是硝酸钾、硫磺、木炭的混合物。其反应原理是:

s+2kn03+3c—kzs+3cozf+nzf。

由于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使体积急剧膨胀而产生爆炸,所以,火药的发明是我国占代应用化学科学的光辉范例,同时也推动了其它相关科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炼丹家的炼丹实践,一是用各种无机物,经过化学处理制作”长生不老药”的研究;二是为制造”药用”的黄金或白银进行的冶金研究:三是为寻求植物性”长生药”而进行的药用植物研究。尽管炼丹术的目的是荒诞的,但就炼丹家进行的活动来说,则是在吸取劳动人民大量生产实践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炼丹家利用溶解、熔融、升华、结晶、取代等简单的化学方法,推动了许多物质的合成,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由此可见,化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基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结果,而早期的化学实践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物。

二、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离不开现代化学技术。

第一、研究制造工艺。我国古代有不少工艺位居世界前茅,可惜后来失传,为继承发扬这些工艺,需用现代分析化学技术研究其制造工艺。例如秦箭不锈之谜,经分析研究其表面镀有一层含2%铬的氧化膜,因而能防锈保锋:我省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玉衣,其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几微米,这些都是我们先祖的光辉科技成就,研究其工艺,可继承发扬,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二、辨别文物质地。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有的是纯铜,有的用铜锡、铜铅或铜锡铅合金制成的,光凭肉眼难以分辨,用现代分析技术则迎刃而解。例如,我省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一件铁刃铜钺,过去认为是人工冶炼的,现在通过技术手段验证,它不是冶炼而成。而是用碳铁锻打而成的。

第三、探明文物及用料的所属地。

通过测定文物的成分和含量,可以探明其来源和产地。我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其科学研究价值很高。青花和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要求不一,此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烧制,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极致,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锡光”斑点,经分析,系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而成,可为研究进口钻料提供素材。

第四、鉴定文物的真伪。文物是不能再生的历史遗产,许多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科学或经济价值。国际上常有伪造文物的案件发生。以前判断文物真伪主要是观察:而应用现代分析技术,例如热释光测年法、碳十四等技术,可为鉴定文物真伪提供可靠依据。

珍贵的文物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对文物保护和研究中,化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学与文物的关系源远流长,随着化学及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有更多、更新、更有效的保护处理方法出现,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最大限度的延长文物的寿命,使这些瑰宝流传百世。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五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

为适应对文物与博物馆专门人才的需求,完善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文物与博物馆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六

文物,是人类历史遗存中的瑰宝。加强文物保护,对于研究历史,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护文物不仅仅是把文物保护起来,更重要的是体现文物的价值,使之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文物“曾经辉煌,再现璀璨”。

但对于文物保护,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有相当多的问题。以xx为例,在文物保护方面既有不足,在文物的开发利用上又有很大的`潜力有待发掘。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保管不善,不能发挥文物的作用。设施齐全,管理科学的文物仓库,对保护文物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xx没有象样的文物仓库,一些高档次的文物只有暂存于省博物馆和省文研所;由于没有文物仓库,现存的部分文物腐蚀严重,甚至比文物埋藏于地下腐蚀得更快。没有一座博物馆,大量的文物不能展出,既不利于文物保护,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2、投入较少,古建筑年久失修。按照《文物法》规定:国保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省保单位主要由省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市县级保护单位主要由本级财政投资维修和保护。由于河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xx市的财政收入也相对较少,这些年几乎没有投入,造成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

3、开发不够,没有发挥文物的效益。相对于旅游发达地区,xx的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目前,全市仅有不到10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旅游参观人数也少得可怜,门票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支出。

4、破坏严重,文物保护意识有待于加强。文物资源为非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多年来,文物资源经历了多次劫难,特别是“十年内乱”,破坏了xx地上文物的一半以上。现在仍有对文物的盗掘盗卖现象;有个别的施工单位还故意破坏文物,把工程工期放在比文物勘探更重要的位置。

二、几点建议。

1、加大文物法规宣传,提高公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宣传,使群众了解xx悠久的历史,激发作为xx人的自豪感,产生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予以重视,给文物以更大的投入,对不利于文物保护的行为予以抵制。

2、尽快兴建xx市博物馆。从70年代初即有人呼吁要建博物馆,但时至今日,仍没有建起一座市级博物馆。各级领导应给予关注,多方筹资,积极运作,解放思想,尽快把博物馆筹建起来。使我市的文物既有一个向人民展示的舞台,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应。同时,博物馆也发挥着文物仓库等多项功用,有利于文物保护。兴建xx市博物馆,有百利而无一害。

3、统筹规划,加大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xx的文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名人郭守敬等,有很多独具特色和意义的古建筑,有流传久远的乡艺文化。这些都有待于开发,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七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纸质文物发生质变的原因,并叙述保护纸质文物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可以用直接的物体进行保护,如脱酸、加固、防霉杀虫等。第二个途径是通过环境来进行控制,环境包括温度、光照、空气和生物等因素。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就包括了造纸术,在我国博物馆里有大量书画、古籍,还有很多纸质做成的文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纸质文物都有很严重的腐蚀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原因导致纸质文物损害严重呢?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点:内因是因为文物的纸张与其他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外因是因为纸张材料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常见的纸张主要是用纤维素做的,当纤维素在光、热、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对于纸质文物危害较大的是酸化和氧化作用。保护纸质文物的基础就是要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保护文物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可以一方面使用安全性高的材料来做保护修复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环境,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主要是加固、防霉、脱酸等。在保护行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1.1脱酸技术。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和研究显示,如果文物的纸张中含有酸,就会缩短纸张的保存时间。造成纸张腐蚀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从造纸时就有酸性物质的混入;可能是当初绘画和书写所用的墨水里就含有酸性物质;可能是纸张上面有微生物,其身体里含有酸性物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环境中触碰到了酸性物质。脱酸法简言之就是降低酸度。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脱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液相法,另一种是气相法。液相法还细分为水溶液法和非水性溶液两种。针对一些脱酸材料,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丙酸钙。这个材料不管是混合水性的溶液还是非水性的溶液,都能加以使用。还有一种碱性除酸的方法叫做气相法,这类方法包括氨气―环氧乙烷法和二乙基锌法等,想要大批量地对纸张进行处理还要改变其颜色就必定要选择氨气―环氧乙烷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有碱性残留。而二乙基锌法就完美地弥补了这一弊端,但是这个材料与空气接触时或者与水接触时容易爆炸,造成危险。

1.2氧化技术。

对于纸张的又一大威胁就是纸张的氧化。科学研究表明,纸张中的一些金属离子会和一些自由基发生反应,紧接着就会促进纸张氧化。氧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纸张变得脆弱和昏黄,这对于纸张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电解法和氧化抑制剂。

1.3纸张加固的技术。

当文物纸张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之后就会开始破碎,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加固方法对这些纸张进行修复。目前的加固方法分为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种。物理加固分为托裱法和丝网加固。对于一些因为潮湿而破损的书籍纸张适宜采用托裱法,丝网加固适用于一些强度较差的脆弱糟朽纸质文献。托裱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背面进行托裱,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但是托裱法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不能加固多张纸张,会增加纸张的厚度,并且加固后的纸张也不美观。丝网加固就是在丝网上喷上胶黏剂,但需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才能实现。相对于托裱法,丝网加固能够加固两面纸张,还能摘下,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够解决纸张老化的问题。化学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派拉纶成膜加固、伽玛辐射加固、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派拉纶成膜加固法是利用聚对二甲苯形成的薄膜对纸张进行加固,加固后的纸张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会大幅度增强,并且可以防潮。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非常高,不能得到普及。伽玛辐射加固法是将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同类化学物铺到纸张上面,然后利用射线进行探照,从而使得纸张加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所以没有进行使用。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是最经济可行的,就是利用树脂将破碎纸张包裹,从而增强纸张的活动性,有效地抵抗了水和潮气的侵蚀,从而达到保护纸张的目的。

1.4防霉杀虫。

现代的纸张一般是由纸浆、填料、胶料、色料四种材料组成。经研究发现,这些材料中很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最严重时会发生虫害。所以,要想对纸张进行有效保护,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纸张的损坏问题。目前进行防霉杀虫的方法有化学试剂防霉杀虫法、高温和低温防霉杀虫法、气调杀虫法。

控制好纸张存放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会造成纸张纤维的干缩,从而造成纤维组织的破坏。另外,由于紫外线具有高能量,照射到纸张时,会对纸张的纤维造成破坏。大气中的硫化物也会造成纸张的破坏,在潮湿环境中滋生的微生物也会造成文物纸张纤维的破损。在进行纸张保护时,可以采用恒温、恒湿的控制系统,在窗户上涂抹紫外线吸收剂来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空气成分进行控制,并且要预防微生物的滋生。

3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对于纸质文物的保存还存在很多问题,纸张腐蚀的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这些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存在相应的风险系数,需要研究人员提前预知风险性和长效性并进行分析。另外,虽然有脱酸药剂等方法,但是却很难兼顾到防霉杀虫、去金属离子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有部分研究人员把希望寄托在对环境的控制方面,但是在环境方面需要安装各种控制系统,需要高额的经费,且耗能还比较高,有些也不能满足对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更优的且经济实惠的环境控制技术来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毛科人,邱建辉,三聚体和偶联剂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5).

[2]徐方圆,邱建辉,孙振乾等.含氟聚合物加固保护纸质文物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4).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八

我国面积广阔,因此存在很多的自然和历史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在假期到不同的旅游地享受生活。为此我国旅游局已经相关部分对旅游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会采取多多种手段在社会上收集大量的旅游数据和信息。但是这些信息通常只会被用在简单的统计和查询上,这些信息的内部所蕴含的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现,导致资源浪费,要想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变,就必须强化对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升管理技术。

时空数据的模型主要是在概念方法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化,在一组现骨干联系动态特点以及实体集基础上,包含了几何数据和语义数据模型。集合数据模型的作用主要是描述空间实体,包含了现象、时态等集合与空间的关系。语义模型描述的是空间实体、现象等。时空数据中所表现的世界和计算机数据库逻辑单元是不一样的,时空数据在建模内要采用抽象、概括和逼近等方法。

一、时空数据。

(一)时空数据抽象和不稳定特性。

时空数据抽象表达了现实世界时空和过程。其具有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但人类表达能力有限,造成了空间数据显示世界空间、属性以及时间和三个相互统一程度上的表达存在相对的正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时空数据中有着比较多的缺值,这是由于某种不可抗外力下,数据无法获得或是出现了丢失。

(二)时空数据的尺度性。

时空数据尺度特点是在不同观察层次对相应的规律进行遵循,同时对各个规律的不同也正进行体现。利用这一性质能够研究时空信息概化和细化的特征变化规律。时空数据基于多尺度特点对地球空间现象和实体不同尺度形态、范围、细节等进行了表达和反映。

尺度越小,表达的现实目标就更精细;尺度越大,表达会更宏观和概阔。尺度操作内,主要经历的过程是对时空数据从精细到粗略的计算、变换、概括、综合。

(三)时空数据时间特点。

时空数据不但存在空间拓扑关系,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时态关系。时空数据存在周期性,时空对象会对产生、发展和消亡等阶段实现经历,生命周期中的时空数据有效。时空数据内时间是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并且在时间变化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二、游客流量数据的时空规律。

在我国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中,时空分布模式是旅游市场的关键特征,能够反映出市场需求特点,并且可以针对旅游地开发、产品结构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改善实现反映。随着旅游业发展,时空分布模式成为了旅游市场上最重要的特征,可以对市场进行充分的反映。要想扩展旅游市场就需要对旅游市场的时空分布模式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时间分布规律。

研究旅游流量时间分布规律,其中包含着旅游地游客数量、接待人数、等流量数据变化、年、季、日旅游经营变化等多种特点,这些都是是更好的规划旅游地、管理景区的前提条件。大量流量信息时间分布会受到不同季节的影响,季节变化规律表示客流量的年变化。就时间上来看属于短期变化,充分反映出季节旅游资源开发特点,并且可以反映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在一年当中的波动。年季节的变化规律指的是客流量以年为单位的年度变化情况,在时间段上来看,是长期的变化。可以对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进行反映。

(二)空间分布规律。

客流量、等流量数据、客流量数据空间分布可以被旅游地旅游价值、可进入性、客源同旅游地的距离、居民的出游能力和医院、旅游地存在的不同障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还存在一定的衰减规律。旅游地流量的`时空和经济中存在着固定特点,这一特点同样存在于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旅游地上。新兴旅游初期发展中,该种规律以及变化是十分明显的。可以有效促进旅游业流量时空规律和变化,是发展旅游地的前提。

三、时空数据模型。

首先要对描述时空系统形式进行表达,时空对象代表的是时空数据模型内的语义对象,语义上对自身特征进行标识,不具有特定时间、空间状态等的紧密联系。时空对象表示对现实世界的实体抽象,其中主要有对象标识符、属性数据等。假如集合obj={}表示了时空系统内全部对象集合;space为失控系统中空间定义范畴;time所表示系统内的时间定义范围,那么时空系统就可以表示为{}元素指的是对象在时间存在空间上,如图1。

支持时空特点的数据和模型多种多样,经过对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文献实行综合分析之后,得出了下面几种模型:

(一)立方体模型。

在集合立体图像基础上对二维图形的时间维发展整合进行标示,对世界的各个平面位置在时间中的变化进行表达,标记时间为空间坐标点位置。在数据量不断变多的进程下,立方体操作会更加复杂。在建立文件基础上,时间标记自身是多余的。

(二)连续快照模型。

大量数据状态集合可以对全部的空间状态实现反映。这一模型可以标记有效时间在全部空间状态上,并且可以保存全部发生以及未发生变化的特征。该模型将会出现十分多的额外数据。且不能对单一时空对象进行表示,同样会难以表示时间和空间对象的关系。

(三)基态修正模型。

存储在某时间点数据状态,以及相对的基态的变化量。只可能存在时间发生和对象出现变化中,才能够将变化数据保存于系统中,时态分辨率刻度、事件、对象出现多种变化时刻都全部对应着很不容易处理给定时刻的时空对象空间关系,检索很久之前的状态,基本上能够实现全部历史状态阅读操作,只是效率比较低。

(四)时空复合模型。

将每一次的独立叠加操作转化为每一次的合成叠加,在累计后出现了最小变化单元,基于这一单元构建图形文件,对历史文件实行记录,数据间的相互联系能够对时空特征进行表达,最小变化单元为空间范围中最大同质单元。结合时间内的各种不同空间以及时间状态,实现地理实体的碎分。在多次变化后形成了大量碎片。

(五)时空对象模型。

合并时间维实,并且正交二维空间后,将现实世界作为一系列包含时空具体的对象。时空原子是时空内存在一定性质的最大同质单元。时空对象是变化着的,因此只能够表示独立具体和线性时间结构的突然变化。时间空间渐进变化内不能在时空对象模型基础上显示出没有进行描绘的,变迁和过程概念。

四、旅游客流量的面对对象时空数据模型。

(一)面向对象法。

面向对象法采用运用对象、类、继承、多态性概念等模型实行构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显示的世界内基于客观事物,并且在模型的构造中采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其描述是在面对对象内以及类型对象下进行的,在类的引用和创建对象中,以数据模型为基本单位,这些对象和现实内的各种事物是相互对应的,其属性和操作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特点实现了操作。

(二)对象模型。

面对对象模型内,其中的基本元素有类、类与类的关系、对象等。其中对象和现实世界的独立以及分离实体相互对应,类所描述的是对象的抽象,对象是指类的实例。类与类之间一般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概括、依赖、聚集关系。每个类都是一个属性集合,每个属性代表着类对象的具体特征。属性代表着需要处理数据,操作对数据描述了具体处理方法。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中,其最重要的是抽象对象和操作。它需要具备表达复杂对象和相互关系的能力。数据模型内主要存在着四种对象:泛化、特化、聚合、联合。面对对象来讲,泛化和特化抽象都会形成对象间的一般特殊关系,聚集和联合抽象形成对象间的整体以及部分之间的联系。面向对象数据模中的四种抽象操作对空间实体和联系实现了模型化。

(三)面向对象的时空数据模型。

该数据模型主要存在与时空立方体、基态修正、时空复合、时间快照等模型中。各种模型时态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时间纳入时间维归入模型内,另一种是将时间作为其内部属性。本文中使用的是后者,时空数据模型通常会表示成在其中,id代表的是对象标识,是唯一可以实行标识的时空对象;表示在时间变化的非空间属性内;spatial(t)表示对象时间属性,在对象产生中会出现一定的反应,出现状态和生命历程消亡的改变,有效时间tv以及事物时间td为正交的;actions代表的是对对象实施的相应操作,其中有定义对象时间、空间、属性的运算和操作,同类对象与不同类对象间会存在一定联系,这样会造成对象数据和操作数据更紧密。

五、小结。

本文在当前时空数据模型状况和旅游行业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现有的集中建立时空数。

据模型经常使用方法,对比运用面向对象时空对象模型和传统方法,符号系统更清楚、简洁,在可以被理解的基础上,减少了细节层次,有效降低了生成数据模式的复杂性,模型可以为时空信息的获得提供便利,同时也是建立的模型更加容易被理解和维护。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九

文物是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文物书写着历史的文明。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本民族的历史文物来认识并了解本民族的,每一件文物都蕴藏着极大地感召力,经典文物的传承已经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物保护的工作做得好,历史的痕迹就越明显与更加清晰,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文物在长期的收藏历史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方面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提高民族意识、品鉴古人的精神文明世界知悉时至今天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研价值。激发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教育作用。

文物有着传承历史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符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件文物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承载着特殊的内涵,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与民族精神,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人们从文物的实物中增加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了解到文物的由来,认识文物的历史背景,诠释历史年代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教育人民群众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民族的自信心。有助于人民群众继续沿袭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发挥出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

(二)鉴古知今。

虽然我们知道光阴一去不复返的不可逆转性,但是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可以隐约看出那若隐若现的历史痕迹。通过文物的鉴赏,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掌握了历史知识,就是了解了一个民族。鉴赏文物就是在阅读历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对于文物的从鉴赏古人文明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民群众的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审美得以提高、精神得以振奋,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无可取代的推动作用。

(三)提供科研。

文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是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文物丰富的文化内容丰富了文物考古研究的参考内容,拓展了更多的思路,为历史的重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此,文物在文物的考古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史料、证史、正史、不史与科研借鉴的作用。

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措施。

文物作为贯彻并严格执行《文物法》的重要主体,要做好依法保护文物的工作,是保障《文物法》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文物的珍贵性与不可再生性加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因此,保护文物工作需要从健全文物保护制度,加大政府力度获得政策的支持,在实际的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分为硬件措施和软件措施,硬件措施是建筑基础设施,软件措施包括:数字博物馆与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

(一)健全制度,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文物保护的工作是建立在健全的支持文物保护的制度上的,因此,要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政策研究,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现状的科学、合理、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并且要依法管理文物、保护文物。《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询方便。因此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可以使这些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在文物保护的资金使用中,文物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得到政府政策上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一方面的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开发旅游项目的政策支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为文物管理工作的持续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对于基础设施要加强实施措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增加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金量,以提高文物保护的管理水平。文物保护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数字化文物保护管理系统。

(1)建筑基础设施在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中,国家加强了对博物馆的建设,随着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的加大,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我们的一些建筑的基础设施要向国际化的标准靠拢,向发达国家的文物保护建筑基础设施学习,建筑基础设施主要以发挥合理保护、科学管理文物与重在预防为标准,设计并实施保护措施到位的建筑,才有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工作。

(2)数字化文物保护系统数字化博物馆是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整合全省文物资源,使观众可以在网上了解、欣赏到众多珍贵馆藏文物。通过文物信息数据库、文物信息采集处理和展示应用系统的开发建设,实现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馆藏珍贵文物的网上三维展示、基于地理信息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信息管理,推动文物在保护利用中“活”起来。数字化文物的三维展示是采用激光扫描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三维文物建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全方位地展现文物的真实原貌。三维(或曰3d)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其独特的光源投射到文物本体上,形成光条纹。根据光源与机器的相对位置,按照计算机视觉理论,由光条纹的形状测算出被照射文物的三维光标,最终形成被扫描文物完整、精确的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通过相应软件对所扫描文物进行数字化还原,生成被扫描文物的原始数字模型。这是高科技与文物资源的融合。

建立数字化文物就等于给每件文物做了一个“身份证”或“户口簿”,记录文物的原始数据。以后当遇到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被人偷盗、病害侵蚀时,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调取“身份证”或“户口簿”,为修复文物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和保障,使文物复原。同时,还可以大力提高文物外展的工作效率。筹备文物外展,从查阅档案、拍照制表,告知对方,到确定参展文物,数十分钟之内即可完成。并且文物保护的工作,需要搜集大量的与文物相关的资料,才能根据文物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来。而文物相关的资料搜集是一个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工程,全面而具体的搜集工作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字化系统。

数字化计算机强大的系统功能,不但可以完成复杂的剖所工作,而且还可以对文物进行实时监控,对于保障文物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全民参与,以人为本提高水平。

文物保护工作要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工作,从了解文物知识开始,文物知识的普及包括:对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等等,以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都参与到保护好国家文物的工作中来。工作人员要做好基本的日常维护,掌握基础的维修技术。随着科技时代的飞速发展,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使用,使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都得到了实质上的技术性突破。因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不断学习和进步,来获取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最先进的技术,以达到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政府到博物馆,以及到工作人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实践工作经验中才能逐步的使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助于博物馆文物文化事业的发展、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提高文物的自身价值,为后人的博古通今与行为的矫正起到参考与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丽双.关于文物管理工作中藏品的保护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2)。

[2]杨勤.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探讨[j].大众文艺.2015(14)。

[3]陈曦.如何做好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j].大众文艺.2015(13)。

[4]张宇轩.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5(11)。

[5]郑芸菁,张立莹,张军,曹晓东.关于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思考[j].唯实.2004(01)。

[6]李慧竹.中国博物馆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7。

[7]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2004(01)。

[8]董如亮.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管理[j].文物世界.2004(01)。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研和社会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1-2]。目前对文物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具体文物的保护手段来展开,且有一定程度的保护绝对化,单一化及保护区对立化的趋势。国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文物的时空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的关系[3-4],有青海地区[5-6]、长江中下游地区[7]、巢湖流域地区[8];对文物个体形态特征、叠压关系的研究[9],研究古遗址文化空间迁移[10-11]、空间分布,而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文物研究还相对较少。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把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古环境变化联系起来,探讨这些文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时间演变特征,揭示其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单位。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属于华北平原,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三面环山,西北部是太行山区,西部是伏牛山区,南面是大别山区,中部为平原,境内河流众多,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以淮河流域为主,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40c,是国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区。河南交通便利,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都非常便利。河南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曾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诞生了譬如开封、洛阳、商丘等古都,河南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颇具特色。2.2研究方法文章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文物局。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按文物所属时期年代分类。arcgis底图来自国家地理信息数据中心,在arcgis10.2中用arctoolbox工具裁剪出河南省市域与河流分布。通过最邻近而平均距离分析法来判断河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结构是否均衡,并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特征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3时间演变及特征。

按照历史发展特点和评选标准可以将河南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以来7个时期。如图1、图2。由图1、2可以看出来这些文物单位是以先秦、宋元和明清时期为主,明清以前各时期的文物数量呈“u”型变化趋势,而文物的类型也是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先秦是从新石器时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这一时期时间比较长,文物单位的数量是最多的,占总量的31.92%。宋元和明清时期据现在时间相对较短,受自然环境破坏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与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相比较小。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这三个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数量相对较少。在各种类型的文物保护单位中,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古遗址和古建筑,由于佛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原的,在这之前中原地区几乎是没有寺庙建筑的,石窟也是佛教的一种建筑形式,与寺庙的出现时间几乎是相同,古墓葬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尚未被发掘,也有许多被一些不法分子偷盗破坏,还有一部分由于当地居民和相关部门缺乏保护意识,在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遭到大量毁坏,而被发掘的规模较大的且保存完整的墓葬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古遗址和古建筑的文物数量相对较多一点。从图3中可以发现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沿河分布的,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在郑州、洛阳两市;淮河流域的分布则相对分散,基本上都在其支流附近,呈疏散的点状分布;海河流域的'文物主要集中在安阳与焦作,沿河流呈带状分布,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数都分布在平原地区,主要是由于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有限,生产力不发达,高海拔的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方便且缺乏水源造成的。而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这些条件非常适合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因此是人们选址的首要考虑地区。4.2市域分布特征分析用arcgis10.2对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处理,可以得到市域分布图(图4)。

从图4中可以看出,郑州和洛阳两市的文物单位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多,两市也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两个核心增长极。安阳、焦作、许昌、平顶山等地区次之,而濮阳、济源和漯河三市的文物数量最少,文物的分布在整体上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征,中北部多,边缘少。总的来说,郑州、洛阳、安阳、许昌、焦作的文物分布数量较多,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商代中期的都城,中华文明轴心区,下辖还包括登封、新郑、巩义、新密这些历史文化名市名县,洛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千年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跨度最大的城市。安阳、许昌、焦作这些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加快河南振兴的重要发展城市,因此文物的分布及数量的多少不仅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是紧密相关的,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的关系。

5影响因素。

5.1人文因素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遗址丰富。河南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选择在这里建都或迁都这里,尤其是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等地区,在古代历史的发展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这几个地区都是古都城市,因此这几个地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比较多的;其次就是各地市的开发保护程度以及对这些文物遗产的重视度,文物遗产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物遗产可以为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gdp收入,而且对各地市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为带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出力量。

5.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是否在一条线上,它用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指标,其计算公式为:4)公式中r为个数据的相关系数,当r0是表明两个变量是正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是负相关关系,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不相关;|r|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相关程度越高。n表示变量个数,xi是河南省各市的经济生产总值,yi是河南省各市文物单位数量。通过计算河南各地市的生产总值和国家级文物单位的数量,可以得出r=0.61610,r=0.89190,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且相关程度较高,生产总值越高的地区,经济发展越快,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也就越多。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会越来越显著。这说明一个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关系。

5.3政策导向当前,我国关于文物认定的标准是实施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其中一条就是各地在开展文物认定工作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文物认定的年代依据之一。文物认定的对象可以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制作或形成的各类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化资源,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制作或形成的具有重要或代表性的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化资源。县级以上地方文物行政部门可以直接进行文物认定。这与各地县市的重视程度有关。从不同批次的评选结果来看,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焦作、安阳等地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文物的评选,而漯河、濮阳、济源等地区的文物评选却并不多,一方面这与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漯河、济源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南省地市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各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文物的重视度和申报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河南对国家评选政策和制度有很强的敏感性,应当充分挖掘出河南各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争取,加强加快自身的发展及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6结语。

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较多,种类丰富,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通过上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上看,这些文物的总体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城市;从时间演变来看,先秦时期的文物单位数量最多,其次是明清和宋元时期,最后是隋唐五代、秦汉、近代以来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型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古墓葬、石窟寺及近现代建筑比较少。第三,截止到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河南省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344处,在全国各省之中并不是最多的,进一步申请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很大。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随着文化大繁荣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馆际交流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展览形式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文物作为陈列展览的重要实物资料,因其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给交流外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充分发挥文物价值的同时,做好文物交流利用中的保护工作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就作者通过交流展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以文物预防性保护为视角,从交流展览中文物的选择、包装、运输、清点、交接、布展及环境等方面,浅谈博物馆交流外展中的文物保护。

关键词:展览;交流;文物;保护。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壮大,文物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群,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宣传区域文化,扩大本地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之间的馆际交流成为重要的渠道,这大大的增加了文物的利用率。博物馆在发挥以文物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民族文物宣传教育的同时,文物的流动性也随之增多,增加了文物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就需要博物馆专业人员在展览的过程中加强对文物保护,笔者经过实际参与交流展览工作,就在外展交流中文物的安全与保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如有不妥,还望指正。

一、展品的选择。

交流展是代表一个博物馆甚至是一个地区的名片,交流展的成功与否与体现内容和展示文物有直接关系,因此策展人在策展时既要考虑到能够展示地区历史文化内涵、表现博物馆馆藏文物特色的展览主题,同时对展品的选择也需要紧扣主题、精益求精,极具特色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展品的范围,但因交流展的`特殊性,应该尽量选择便于运输和保护及稳定性相对强的展品。

二、文物包装及运输。

由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文物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文物的搬运及运输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隐患之一。馆际交流的外展有别有于博物馆内部展品的调整,除了常规的文物出入库和布展外,还增加了漫长的运输过程中,影响文物安全的因素增多。这就需要博物馆对外展的文物在文物包装和文物搬运上加大力气,才能稳妥的保证文物安全。由于文物需要长时间、多频率的搬运,外展对文物包装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确保文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文物的包装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形状制作一一对应的文物囊匣,并对每一个囊匣进行标记,确保工作人员可以迅速锁定展品位置,避免多次查找;二是对每一件展品都需要经过层层软包后装入囊匣,然后再放置在转运箱对应的位置中,根据文物特性上轻下重,每个转运箱都需要做好标记,并将展品牢固的镶嵌的转运箱中,避免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晃动导致展品受损;三是在拆包装时,工作人员需要小心谨慎,按部就班,轻拿轻放,确保每一件文物的安全;四是包装箱必须具有坚固、防潮、防震的功能,完成文物包装入箱后,用封条封住,未进行交接前不得开启。文物运输是交流展览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文物运输必须使用符合要求的正规运输公司,并有专人负责押运,并对所运输的文物上安全保险。严格按照文物押运的要求执行,押运车辆沿途不能停车,如需停车只能将车辆停靠在高速服务区或国有博物馆院内,做到人不离车,确保押运车辆在监控范围之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也要做到匀速慢行,最大限度的保证运输过程中的文物安全。

三、文物的清点、交接与布展。

文物清点与交接是整个外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物安全到达外展场馆后,对外展文物进行拆包和布展,整个过程全权由提供外展的博物馆专业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对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仅负责装订展板、提供陈列所需工具及展台、展架等现场协调和文物陈列以外的工作,完全不参与直接接触文物的工作。布展工作完成以后,文物按照展陈需要进入展柜,双方负责人签署完展览协议后,提供外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对接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文物点交。文物清点时,双方工作人员需对交接清单上列出的展品的名称、数量、图片以及残损情况进行逐一核对,撤展交接与布展交接手续一致。在布展、撤展时要特别注意文物附件,对接方对点交书清单上的内容存在异议的双方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签字确认,需要补充图片资料的采集补充图片资料,清点完毕后,双方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在点交清单上签字,并对摆放展品的展柜用封条封住,确保在完成展览期间内,展柜不得打开。由于布展场地的关系,如果出现展品摆放不下无法展示的情况,经双方领导同意,将展品再次打包入箱封存,与对接展览的相关人员办理入库手续,放置库房妥善保管。展厅及展柜安全由对接博物馆负责,如遇特殊情况需及时与外展博物馆沟通。展览结束后,双方工作人员按照点交清单完成清点移交手续,外展馆对展品进行撤展、打包、装箱等一系列工作,整个交流展览结束。

四、根据不同场馆作出科学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的产物,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内部结构非常脆弱,必须采取科学的方式使之得以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核心内涵即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和控制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护和保存馆藏文物的目的。外展文物因其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展文物通常要从一个地方交流到另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差异性很大,不如皮毛类藏品,在北方干燥的大环境下就向对适宜保管,在南方温热潮湿的环境下皮毛很容易变质。温度的忽高忽低,也会造成文物藏品的内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类似这种气候差异及场馆环境差异很容易影响到文物安全。为了藏品安全必须加强预防性保护,将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状态即恒温恒湿的状态下,如果不能满足恒温恒湿的条件,也要人为的进行干预,如干燥地区加湿、湿润地区除湿等采取必要的手段,尽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适宜文物展览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博物馆在外展交流时,重点选择场地、设备等相对全面的博物馆,应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方式,防患于未然。交流展览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省级乃至地方博物馆举办展览的支柱项目,引进展览和对外交流办展是博物馆工作的新亮点,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新窗口,是树立地区影响、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及提高博物馆自身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物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是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们要全面做好交流展览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时刻秉着文物安全无小事的原则,重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在重视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使每一件展品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扩大博物馆影响力和吸引力,实现文物资源共享,实践文化惠民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智勇,《博物馆展际交流中文物预防性保护策略应用探讨》[j],文物世界,05期.

[2]韩立伟,《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j],黑龙江史志(19期).

[3]韩建武,《对外展览中的文物安全问题》[c],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二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存在不仅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同时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在现代文明中,古物、文物和文化遗产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保护,才得以持续发展,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物才得以保存和延续。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是对《文物保护法》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的文件,是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编、国家文物局公布,属于部门规章,具有法规效力。《保护准则》规定,文物古迹的原状有以下四种形态:实施保护工程以前的状态;历史上变化后存留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局部破坏但仍保留原构件和结构、形制,经过修整后恢复的状态;文物古迹价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环境状态。其主要是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保护,保存古迹实物遗存面貌及历史环境的全部活动,保障真实、全面的历史信息及价值。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护工作出现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挽回的,所有保护工作必须在保护原则指导下实施保护管理措施。

(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中国具有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经验,而且国外也普遍具有文物保护工作经验,但是一直存在对文物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方面的争议,当然世界各国也普遍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对文物的保护工作避免对文物在任何结构和装饰上的改造,并且应以足够的研究资料为证。首先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历史资料的佐证下,尽可能的利用原物,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部分,尽量避免对原有文物的添加和拆除装饰,强调对原文物材料和建筑的修复保护工作。对一些残存的古建筑进行修补,必要情况下,拆除其他建筑物剩下的旧料用于替换残存文物,保障其品格和个性。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严格的文物维修方案,避免对建筑外貌做较大的改变,尽可能的控制建筑内部结构。

我国经过长期的实践工作,统一总结成“不改变文物原状”,考古学家在精心工作时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保护准则》特别要求复建要以科学准确的论证,不允许按文献记载进行推测,不允许以民间传闻为依据,不能为旅游发展而不顾历史依据进行重建,甚至造假古董。这些要求是苛刻的,在一定程度对文物古迹的'利用与保护出现矛盾。通常“原状”不能简单理解为原貌,或者文物最早的状态,如金属器皿在出土时携有大量的有害锈,对器皿造成安全威胁,应当坚持除掉,所以,保持文物原状一定是在文物安全健康的情况下。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指在文物发掘出土到文物被运送到实验室的这段时间里,对文物进行抢救和临时性妥善保护及维护。当文物处于地下时,会与文物考古环境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文化材料的变化速度会趋于平缓甚至停止。如果从考古现场取出来的文物,会处于新的环境中,与空气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来的环境状态被打破,遭受到强力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如陵墓出土的纺织品,彩绘壁画等会受到致命的损伤,彩绘颜色只需几天的时间或者一瞬间的时间就会消失,其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对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注重对易损坏文物的保护,主要包括丝织品、纸张字画、彩绘陶器等,以有机质文物为主。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如一些壁画、窑址、建筑基址等。与现代实验室相比,考古现场无论是仪器材料、试剂药品等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尽完善,决定现场工作的特点是临时性的,并且对文物保护采用的处理技术手段及考古研究对后续实验室的处理不产生负面影响。

考古现场保护原则不仅需要实行与特定的场合相结合的原则,还需要实行以下特殊原则进行保护:

1.少干预原则。

首先确定文物保护处于安全状态,之后,减少对文物的干预,如果文物出土时处于良好的状态,如果可以不经行处理保存,就不需要经行处理,对其进行正确包装,进行保存,能减少处理就减少处理,这才是最好的处理。

2.可再处理与可逆性原则。

3.事先取样原则。

在发掘文物之前,要根据前期对文物调查、勘察的信息,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避免一些考古发掘工作中出现的或多或少的文物被污染,从而导致不准确的分析信息出现的情况。

文物材料保护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减少更换原来构建的材料,保障维持原来材料的质地、颜色、成分不变;二是在非得更换不可的情况下,采取榫接、挖补、填充和化学等加固手段尽可能地保存原构件,使用一些文物的旧料更新材料、质地、形式和色调与原来相同。

现代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文物保护,并不是文物保护专属材料,大多是从相关领域借用过来的,比如“万能胶”的环氧树脂广泛用于石质文物、彩绘壁画、陶瓷器等文物的粘结修复,作为文物胶粘剂并不理想,具有不可逆性,破碎的文物一旦粘结起来,很难被重新分开,进一步校正是不可能的。

文物不可再生的属性决定文物材料不同于其他材料,所以在选用文物保护材料时,不仅要具有长期耐久性,性能最佳性,同时还具有不改变外观、可逆性的原则,即遵循以下原则:

1.不改变外观的原则。

一些用在表面的材料如“文物防水剂”受到特点制约,因为在文物里,颜色、色泽等文物承载信息是最重要的,如果把有色材料加在文物里,使得材料颜色和文物原来的颜色发生叠加作用,致使文物颜色发生变化,就不能保持文物的原状。

2.长期耐久性的原则。

文物保护的目的是把文物的寿命尽可能的延长下去,所以材料的作用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具有保护功能,但是文物材料保护作用时间有限,这样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且文物防护材料同时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文物保护材料会有老化变质的现象。

3.性能最佳原则。

在选择保护材料时,要选择优良性能、老化周期时间长的材料,不能对原有的性能进行最大限度改变,一定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具有优先的性能。

三、保护原则应该在众多因素中寻找平衡。

任何文物的保护和修复需要大量的实践作为理论基础,尽可能不去破坏和改变文物材料现有的结构和装饰。考古学家进行工作常常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将文物包含的全部信息揭示出来。现实的管理使用者首先要考虑承受力,使用方便程度等,而文物保护的研究者需要保障文物建筑、建筑历史信息量等。

四、结语。

对于文物保护原则需要我们与长远的研究教育和经济向结合,使得文物理想保护原则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让文物得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09)。

[2]王丽琴.杨璐.文物保护原则之探讨[j].华夏考古,2011(09)。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三

摘要: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瑰宝,是历史文脉的延续,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计算最邻近而平均距离和pearson相关系数,并借arcgis10.2等相关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南省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国家级文物单位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一些古都型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类型上以古遗址和古建筑为主,(2)从时间上看,先秦、明清和宋元时期的最多,密度最大的分布于海河流域,而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最少,(3)影响文物单位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及评选标准。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四

摘要: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在继承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实体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收藏、信息传播、教育、研究等功能,是运用数字技术对博物馆职能的再现、延伸与扩展。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数字技术,做好传统博物馆向现代化的实体博物馆结合数字博物馆的方向转型,将陈设模式以传统的“实物导向”向“信息导向”发展,即将展品三维化的基础上对展品的内涵作为展示的重点。从而突破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关键字:数字博物馆;实体博物馆;陈列设计;三维展品。

博物馆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法国拥有1700个博物馆,平均三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陈列设计各具特色。我国文物资源丰富,但人均所享有的博物馆资源却十分有限而且分布不平衡,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依靠传统的博物馆显然已不能很好的承担教育、保存、研究以及资源共享的任务,数字博物馆作为传统博物馆功能的延伸,它为文物鉴赏和保护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全新方式,陈列展示是履行现代博物馆中心职能———教育职能的主要手段与方法[1]。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形式并非以简单的二维、三维形式呈现,而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展现实体博物馆的文物展示、收藏、信息传播、教育、研究等功能,是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职能的再现、延伸与扩展。不同于将实体博物馆文物陈列展示数字化成照片、影像连接到互联网上展示,更不是将文物数据库的所有信息进行初级分类的罗列[2]。相对于实体博物馆陈列语言,它以互联网作为展示平台,将展品数字化、动态化和互动化,是另一种新型的向观众传递信息的传播媒介。

1三维展品陈设是传统陈设的革新。

2三维展品陈设是数字化陈设的延展。

数字博物馆展品陈设形式以投影、二维动画、三维静态模型展示为主要陈设形式,而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在此基础上将三维展品动态化、全角度的展示,是以陈设形式为依托将一个展品由形式到内容,由外观到内涵,由个体折射时代特征、文化背景的延展。2。1360度全息成像展示360全息成像也称为全息三维成像、三维全息影像,由透明材料制成的四面锥体,从任何一面观众的视线都穿透它。通过透明材料表面镜射和反射,四个视频发射器将光信号发射到这个锥体中的特殊棱镜上,汇集到一起后形成具有真实维度空间的立体影像,观众能从锥形空间里看到自由飘浮的影像。

2。2多媒体4d影院展示。

从视觉角度讲,摆脱了平面视觉束缚,采用180度的柱面环幕立体影像———它是指银幕保持在有相同圆心的一段弧度上,而不是一个平面(平幕)上。银幕的高宽比例为16:9,柱面环幕3d物体运动影视范围变广、视野开阔,影视空间和现实空间也更为接近,以产生横越、环绕等多种运动方式产生时空变换的感觉。

2。3幻影成像展示。

幻影成像系统是由立体模型场景、造型灯光、光学成像、影视播放、计算机多媒体、音响及控制系统组成。将所拍摄的影像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把“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虚实融合,给人留下生动、直观的印象。

3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与实体博物馆陈设特点比较。

3。1陈设载体不同。

实体博物馆展品数字化的陈列展示,需要大型展厅或陈列室,一切与展览相关的实物要素都要通过组合构成体系化的陈列形式展现在参观者面前,而参观者也只能在此展览空间接受有限的信息,展厅承载了陈列展示的全部。数字博物馆的展示载体只需要一台电脑。所有数字化信息通过数字技术综合运用于电脑上进行呈现。它比实体博物馆更有开放、自由的优势,浏览者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打开一个广阔空间的数字化信息展厅更便捷的从中获取信息。

3。2陈设形式不同。

实体博物馆的陈设形式是在实体空间里进行实物展示,大都以静态形式展示,缺少“活”的气氛,文物被玻璃窗封闭与参观者产生距离感,观者被动接受有限信息。削弱参观者学习、交流的主动性。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是个虚拟的场所,陈设形式由数字技术通过电脑屏幕来实现静态、动态、二维、三维等功能展示,浏览者自由选择参观藏品种类从而获取藏品相关信息,增加了浏览者对文物参观的主动性。

3。3陈设内容不同。

实体博物馆展出的实物藏品信息量仅限于文字、图片、视频影像介绍,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数字博物馆藏品资源丰富,加以多种数字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能够挖掘出藏品自身及藏品间更多的内涵及其历史脉络。可以随时把新的信息、相关热点等时效性强的内容添加其中,让浏览者在把握前沿信息的同时感受到展品展示的不仅是过去的辉煌还有现代的精彩。

3。4陈设媒介不同。

实体博物馆通过单体实物、展柜等客观媒介展示藏品,形式单一、展示效果不太理想。数字博物馆主要运用数字化陈设展示技术,包括文字、图片、超文本链接相互组合的二维和三维展示技术。把文物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其真实面貌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并利用有效地技术手段通过互动对其功能性展示。

3。5传播途径不同。

实体博物馆在时间、空间及陈设形式上的局限性给观者带来不变。数字博物馆可以使浏览者在无需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到“故宫”“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实现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和传播,让浏览者尽情享受异国的文化和数字宝藏。

3。6信息载体不同。

传统博物馆陈设模式是简单的实物陈列、图文介绍,形式单一、片面。浏览者获取信息量有限。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管理相关信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综合展示。信息载体由传统博物馆的实体藏品变成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3]。把“实物展示”转换成“数字展示”,以静态转换为动态的陈设形式为浏览者提供便捷的服务。

4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应具备的条件。

三维技术和虚拟技术在文物复原及交互方面都较为成熟,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新的陈设应用形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4。1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贯穿整个展示构架,如何去表现主题和藏品信息,是所有类型博物馆必须涉及的首要问题。主要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运用。逻辑思维主要展示信息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展示内容符合客观规律。形象思维主要运用陈列语言对展品进行组织、展示。综合运用这两种思维,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客观规律的又有展示特点的陈设形式。

4。2丰富的数字化藏品信息。

以丰富的博物馆馆藏品、标本以及相关文化资源和信息作基础,还可以不断的进行资源的扩充和信息的更新,对藏品相关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声音、配乐、视频、藏品三维模型及内在信息等内容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展示。只有这样,数字博物馆才能起到较好的文化传播、研究、教育功能。

4。3辅助信息组织。

辅助材料是为了帮助浏览者更好的了解主题、加深文物印象的一些非实物展示材料。如禹墟展厅三维展品陈设就是将复原场景作为祭器功能展示的“展厅”,目的就是让浏览者身临其境,通过互动让浏览者体验虚拟文物内涵展示和动态的情景模式带来的妙趣。从而达到丰富展示形式,完善整体展示效果。

4。4技术团队。

拥有一批开发、设计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及一套多媒体数字系统软件。这样有利于数字博物馆陈设的建设更加科学化、艺术化和人性化。

4。5三维虚拟场景。

虚拟场景是对文物当时所处的环境进行模拟,将场景作为“展厅”这种新的陈设形式应用是文物进行全方位展示的良好载体。

4。6立体仿真。

通过数字技术制作,将文物复原,要做到尺寸、纹理、颜色和实体文物没有差别。将仿真的文物放置那个年代的虚拟环境中,可翻转欣赏、观察其细节,满足用户的好奇心,进一步增加了鉴赏文物的乐趣。浏览者从一个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获取,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陈设理念。

4。7集成展示。

弥补传统陈设造成的内容分裂和时空限制。通过数字化实现文物的集成展示,可以梳理馆中繁杂的藏品信息,一是建立起藏品的关系。二是数字技术可以把这些出土的器物陈设在当时的时间、地点背景中统一展示祭器的实用功能,使祭器之间的关系以互动的形式变为“现实”。目前全国中小型博物馆面临较普遍的问题,文物藏品不够丰富、陈设形式不够新颖、文物研究不够深入、事业经费不够充裕、人才结构不够合理、观众参观不够踊跃。要摆脱困境,解决问题,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推进数字化建设。因为一件文物不但能体现出制造者的思想和世界观,同时也能反映出当时的民俗风貌、工艺水平以及相应的生产消费能力、社会关系等具有艺术、实用价值的信息。因此,通过数字博物馆三维展品陈设来展示文物本身这件信息化了的历史见证物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士进。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4。

〔3〕(美)tayvaughan。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6—38。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五

摘要:文章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纸质文物发生质变的原因,并叙述保护纸质文物的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可以用直接的物体进行保护,如脱酸、加固、防霉杀虫等。第二个途径是通过环境来进行控制,环境包括温度、光照、空气和生物等因素。

关键词:纸质文物;技术;控制。

我国的四大发明中就包括了造纸术,在我国博物馆里有大量书画、古籍,还有很多纸质做成的文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但是这些纸质文物都有很严重的腐蚀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保护纸质文物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原因导致纸质文物损害严重呢?我们可以简单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点:内因是因为文物的纸张与其他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外因是因为纸张材料受到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常见的纸张主要是用纤维素做的,当纤维素在光、热、水等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产生物理或化学反应。对于纸质文物危害较大的是酸化和氧化作用。保护纸质文物的基础就是要了解它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保护文物的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可以一方面使用安全性高的材料来做保护修复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控制环境,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1纸质文物的保护。

现阶段我国采用的保护文物的方法主要是加固、防霉、脱酸等。在保护行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1.1脱酸技术。

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和研究显示,如果文物的纸张中含有酸,就会缩短纸张的保存时间。造成纸张腐蚀的原因有多种:可能是从造纸时就有酸性物质的混入;可能是当初绘画和书写所用的墨水里就含有酸性物质;可能是纸张上面有微生物,其身体里含有酸性物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环境中触碰到了酸性物质。脱酸法简言之就是降低酸度。目前国内外常采用的脱酸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液相法,另一种是气相法。液相法还细分为水溶液法和非水性溶液两种。针对一些脱酸材料,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丙酸钙。这个材料不管是混合水性的溶液还是非水性的溶液,都能加以使用。还有一种碱性除酸的方法叫做气相法,这类方法包括氨气―环氧乙烷法和二乙基锌法等,想要大批量地对纸张进行处理还要改变其颜色就必定要选择氨气―环氧乙烷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有碱性残留。而二乙基锌法就完美地弥补了这一弊端,但是这个材料与空气接触时或者与水接触时容易爆炸,造成危险。

1.2氧化技术。

对于纸张的又一大威胁就是纸张的氧化。科学研究表明,纸张中的一些金属离子会和一些自由基发生反应,紧接着就会促进纸张氧化。氧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纸张变得脆弱和昏黄,这对于纸张的破坏是非常大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电解法和氧化抑制剂。

1.3纸张加固的技术。

当文物纸张发生一定程度的老化之后就会开始破碎,此时需要一些特殊的.加固方法对这些纸张进行修复。目前的加固方法分为物理加固和化学加固两种。物理加固分为托裱法和丝网加固。对于一些因为潮湿而破损的书籍纸张适宜采用托裱法,丝网加固适用于一些强度较差的脆弱糟朽纸质文献。托裱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背面进行托裱,可以增加纸张的强度。但是托裱法的使用具有局限性,不能加固多张纸张,会增加纸张的厚度,并且加固后的纸张也不美观。丝网加固就是在丝网上喷上胶黏剂,但需要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才能实现。相对于托裱法,丝网加固能够加固两面纸张,还能摘下,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够解决纸张老化的问题。化学加固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有派拉纶成膜加固、伽玛辐射加固、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派拉纶成膜加固法是利用聚对二甲苯形成的薄膜对纸张进行加固,加固后的纸张强度和耐腐蚀能力会大幅度增强,并且可以防潮。但是它的缺点是成本非常高,不能得到普及。伽玛辐射加固法是将甲基丙烯酸甲脂或同类化学物铺到纸张上面,然后利用射线进行探照,从而使得纸张加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困难,所以没有进行使用。高分子树脂有机低聚物加固法是最经济可行的,就是利用树脂将破碎纸张包裹,从而增强纸张的活动性,有效地抵抗了水和潮气的侵蚀,从而达到保护纸张的目的。

1.4防霉杀虫。

现代的纸张一般是由纸浆、填料、胶料、色料四种材料组成。经研究发现,这些材料中很容易滋生各种微生物,最严重时会发生虫害。所以,要想对纸张进行有效保护,就要从根本上解决纸张的损坏问题。目前进行防霉杀虫的方法有化学试剂防霉杀虫法、高温和低温防霉杀虫法、气调杀虫法。

2纸质文物存放环境的控制。

控制好纸张存放的环境,对于文物的保护是非常有效的,因为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会造成纸张纤维的干缩,从而造成纤维组织的破坏。另外,由于紫外线具有高能量,照射到纸张时,会对纸张的纤维造成破坏。大气中的硫化物也会造成纸张的破坏,在潮湿环境中滋生的微生物也会造成文物纸张纤维的破损。在进行纸张保护时,可以采用恒温、恒湿的控制系统,在窗户上涂抹紫外线吸收剂来防止紫外线对文物的破坏,对文物所处环境的空气成分进行控制,并且要预防微生物的滋生。

3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对于纸质文物的保存还存在很多问题,纸张腐蚀的状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在这些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都存在相应的风险系数,需要研究人员提前预知风险性和长效性并进行分析。另外,虽然有脱酸药剂等方法,但是却很难兼顾到防霉杀虫、去金属离子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有部分研究人员把希望寄托在对环境的控制方面,但是在环境方面需要安装各种控制系统,需要高额的经费,且耗能还比较高,有些也不能满足对纸质文物的保护需要。所以,我们还需要寻找更优的且经济实惠的环境控制技术来对纸质文物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毛科人,邱建辉,三聚体和偶联剂对纸质文物加固保护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5).

[2]徐方圆,邱建辉,孙振乾等.含氟聚合物加固保护纸质文物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