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山东琴书散文通用(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8:47:49 页码:12
2023年山东琴书散文通用(大全8篇)
2023-11-18 18:47:49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自我提高。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总结和概括经验的方式,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参考。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一

青岛,真是一个美丽得让人心动的城市。雨中的青岛更是别有韵味。本来一尘不染的城市,在淅淅沥沥的细雨清洗过后,更加清丽起来。

看过栈桥拍浪之后,天开始放晴。坐游艇环海看青岛,平添了几多趣致。游艇破浪而行,浪花与泡沫向身后自然地荡开去,掠去了周身的疲惫,多了几分愉悦与爽朗。

绿树,红瓦,碧海,蓝天。远远望去:新老城区与老城区交融,形成的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观。蓝天与碧海相接,绿树与红瓦相衬,韵味十足。陆地上的空气清新,海中的空气更清新,处在这种环境里就像听王菲的歌,感觉到的那种清亮,爽心!总感觉心肺如洗。

在大连待贯了,总感觉大连是最美的城市,但看过青岛才感到大连有诸多的不足,绿树没有那么丰腴,空气没有那么清鲜,建筑没有那么的富有韵味。

车行八大关,古老而幽雅,视线所到之处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盛开的鲜花。那些带有各国风格的不同建筑物均掩映在绿树丛荫之中。

五四广场。其主体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张扬了腾升的民族力量。

漫步太平角,闲适飘逸,如梦如幻。站立海礁之上会令人产生“天涯海角”之感觉。那曲折的海岸线在蜿蜒中清波起伏,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清澈见底的海水,海面上海鸥,船只,军舰构成鲜活祥和海天图。

青岛,真是美哟!

二、曲阜。

来山东第二天下午来到曲阜。

首先去孔林。面对着满眼的石碑,荒冢,立时产生敬畏之感。孔林又称“至圣林”,在曲阜城北1公里,佔地3000余亩,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已有2500多年历史,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孔林神道长达1000米,苍松翠柏,夹道侍立,龙干虬枝,遮天蔽日。

我肃立在上面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在圣人墓前,沐浴着拯救苍生于蛮荒的圣洁文明之光,感受圣人的呼息与脉动,人流也不动了,似乎个个虔诚地在倾听圣人的教诲!

坐着游览车,在鲁国古址转了一转后,来到了孔庙孔府。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仿皇宫之制,九进院落,占地300多亩,门坊54座,房屋466间,古树1700余株,庙内碑刻达余块。孔庙四周,有高墙环绕,配以门坊角楼,院内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孔庙的建筑群贯穿在南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中路从金真声玉振坊起,由南向北依次要穿越欞星門、太和元气坊、奎文阁、十三碑亭、大成門、杏坛、大成殿等。

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气势磅薄,可与皇宫并驾齐驱。如此的气势让人惊叹!

看完了孔林,孔庙,孔府,真让人肃然起敬,千百代皇家贵族,为孔子树碑立转,为孔子家族供奉食禄。孔子思想影响千百代人。位居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之首席。要说世上能永生的,只有不灭的思想,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还会影响多少年?世界各国上纷纷建立了孔子学堂,孔子思想远播,难道这是偶然的?看来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思想,都没有孔子思想的影响如此深远。

这次参观真的让我兴奋,感觉这回可真的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三、蓬莱。

蓬莱的海。

没有了丝毫的迷茫。

敞心驰怀。

可以睹千里之远。

水中的浪花。

若翡翠的雕画。

澄澈心底。

醉人情怀。

八仙过海处。

名不虚传。

仙人不从这入海。

从哪入海?

不在海市蜃楼中徜徉。

竟然也可走进仙人的圣殿。

岂不快哉!

爽爽的风。

蓝蓝的海。

高高的楼。

红红的日。

岂不壮观!

八仙飘然。

踏波点浪。

逍遥云游。

意走九天之外。

脚踏仙人桥。

手牵仙人手。

登临仙人境。

骋目又驰怀。

轻松。

自由。

放浪。

开怀。

不登泰山。

哪有小天下之豪迈。

不入仙境。

岂知神仙的自在。

迷眼只知尘世苦。

醒目方可赛神仙。

心美世间美。

心苦人生艰。

固执不彻多无奈。

醒悟回头是神仙。

人生要诀:放浪于形骸之处!

四:牟氏庄园。

好个勾心斗角,疏密相间,

布局严整,气势非凡的庄园。

凝重而深沉。

胜似一座皇家的宫殿!

时空划过遥远。

风干了旧日的喧嚣与繁盛。

远去了盛极一时恢宏,

剩下了零散的意念。

藤萝攀墙,

翠竹掩窗,

百花盛开。

群芳争艳。

拼凑成福寿图案的砖石。

早被岁月打磨的旧迹斑斑。

穿巷走弄沉闷的脚步声中。

联想翩翩。

一切古往的`情感与资产。

早以被时光之风化,飘向永远。

仅有大戏台两边苍劲灵秀的对联。

刻下了永恒的眷恋。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牟家生活理念。

点化出“舍而得”这远古的名言。

人生如戏,

只是没人给予彩排的空间和时间。

但这戏依旧要上演。

日食一升,何需万亩良田。

夜卧八尺,岂用广厦万间!

循环着,重复着往日的老故事。

梦了醒,醒了梦。

曾有几人看穿!

古老的梦依然重新上演……。

五、登泰山。

8月17日,6:30就起了床,乘车去泰山。天不时地下着雨,但丝毫没冲淡登泰山的兴致。

车直达中天门,便开始徒步登泰山。看来不只是我有这浓浓的兴致,泰山的山下早已人山人海,比肩接踵,争相饱览五岳至尊的真容。

雨大了起来,人们纷纷穿上简易的雨衣在雨中穿行。这雨衣有红的,黄的,蓝的,正好凑足了三原色,为雨中泰山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登山途中,苍松葱郁,巨石兀立,牌坊、亭台,楼宇、石刻与山势共融,无不绽放着奇光异彩。拾阶而上,打捞历史与文化的沉淀,恍若在时空隧道中前行。

登了一段路程。还真的找到了一点感觉,这登泰山,不能急于求成,稳步地一阶一阶地登,并没有气喘吁吁的感觉。

这不,登上了龙门。看来这龙门的位置恰到好处,凡登到此,真有鲤鱼化龙的感受,使你坚定了信念,有了直奔极顶的决心。

泰山最难登的一段,当属十八盘,山势极为险峻,不少游人登到这,往上一望,便被吓退了。“无限风光在险峰”哪能回头呢!

这时,后面上来了一位挑山工,扁担两头各绑着一袋面粉,足有一百斤。什么不带一个人登山已经很吃力,况且挑着百斤重物!只见那位挑山工,缓慢地迈着稳健的步子,一步一步向上登。看上去此人有六十多岁,瘦弱的身材,比起东北五大三粗的汉子来说,真的有些微不足道,但却这么的有力气,怎不让人惊叹!看来“山东大汉”并非形体高大,而是力气过人。

山势越来越陡,台阶也越来越窄,最窄的,仅能放开脚掌。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登,终于登上了南天门。

过了南天门,便是天街了,这天街可真的有些非同小可,很有些神秘的色彩,当年郭沫若天街的诗,就是在这儿写的。云雾在身边缭绕,真的像步入了天宫。

走过天街,来到望云亭,极目远眺,云雾笼罩的群峰,随着浮云时隐时现,若梦幻般的仙境。脚踏群峰,头与天齐,好不惬意!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二

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这是庐山白鹿洞书院西厢房廊柱上的一副对联,大概是说雨过之后,一丝湿润的空气涌来,此时琴声饱满,诗意盎然,令人倍感心清气爽,在一缕浓浓的墨香中,灵感喷薄而出。一行行婉约唯美的诗行,会随着思绪跃然纸上,心就会远离喧嚣浮躁的世界回到宁静的沃土。这个时候即可以与古人促膝而谈,又可以与今人对酒当歌,让情感游历于名山大川或回味金戈铁马,尽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亦真亦幻,岂不美哉。我觉得用这幅对联作为评论《林雨荷诗集》的开头语,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我对林雨荷诗歌的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诗歌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写诗,不是你想怎么去打开一条通道,而是你的世界观的自然反映。语言本身会跳跃,有时候会歌唱;语言本身有生命,有时候会跳动;生命本是隐藏在自己内心的东西,打开收拢,是心灵震撼和精神力量的支撑”。

至今未与林雨荷谋过面,感到非常的遗憾。最初的了解是在《江山》东北风情社团里。记得7至8月间,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江山》东北风情社团,并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其中就有林雨荷。林雨荷在诗歌、散文、小说方面都是上乘的写手。但由于我偏爱诗歌的缘故,因此对她的诗歌关注的更多一些。她的诗歌除了诗歌所具有的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之外,还有一份婉约唯美。并以诗人质朴的情怀,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

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诗行之中。在这字里行间有她对人生深深的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深切的期盼;有她执着的梦想和一份不灭的希望。我能想像的到她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拖着疲倦的身体挑灯挥毫的情景,或在写作成功后的喜悦之情。如今她的文学作品已经流传开来,被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我想这是对她多年来文学创作的一种认可,也是对她这么多年来付出的最好的回报。

当我在《江山》东北风情社团里读到“浪子林扬”的散文《诗苑芳菲,雨荷盛开》后,才得知《林雨荷诗集》出版的消息。当即与林雨荷取得了联系,当我提出索要一本诗集后,她立刻就答应赠我一本,附上了她的签名。已于情人节前夕,收到了诗集。一书在手仿佛离林雨荷更近了,读着她的诗歌,聆听她的倾诉,感受她的婉约之情。或许文字就是一座桥梁,让我们在桥的两端共同目睹世态炎凉或风花雪月的故事。《林雨荷诗集》共343页,收录了林雨荷诗歌作品142首。大32开版面,显得大气而庄重。封面上东北风情丛书之一林雨荷诗集几个醒目的黑体字,具有冲击力。黄色底面宛若月色下的荷塘,一朵温婉的荷花悄然怒放。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优美的句子来。

林雨荷闯入文坛,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将自己所思所想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先后在《诗潮》、《辽海散文》、《齐鲁诗刊》、《江山》、《好心情网》、《火种网》、、《扫花网》等多家站,发表小说、散文300多篇、诗歌200多首。目前她已是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和平区作协理事,铁岭市作协会员。同时诗集总序由沈阳作协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党存青老师亲自撰写,为诗集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林雨荷就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在《林雨荷诗集》中,她分六辑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第一辑《春暖花开,绿野仙踪》;第二辑《雾中赏景,乡村恋歌》;第三集《采茶山歌,秋日低语》;第四集《低眉与你,思绪如风》;第五集《时光吻痕,女人如烟》;第六集《爱是你我,宁静致远》。这六辑多像六个阶梯,而林雨荷即是个写作者,又是一个攀登者,她在文学的道路上,不辞辛苦,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入了诗歌的殿堂,她仿佛在告诉我们一句话:“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而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纠缠着各种矛盾,但无论生活是如何残酷,也不容逃避。作为一个诗人更不能闭上眼睛,脱离现实,而是要把触角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把它包容进诗歌,完成对其命名、剥离、批判、拆解。但要把现实转化为诗,不仅要在艺术上进行严格的处理,还要经过诗人深刻的思考。巴赫金在《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一书中说:“生活,作为一定行为、事件或感受的总和,只有通过意识形态的棱镜的折射,才能形成故事情节和主题,没有经过意识形态折射的所谓原生现实,是不能进到文学的内容中去的。”林雨荷在诗歌意境的处理上,即实现了现实与诗歌的完美转换,让诗歌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这是作者多年修炼的结果。

在《晨风,好冷》中她写道:晨风/好冷/宛如你的心/刀割一样的疼/一蓬远去的帆/背影里的思念/一片落山的霞/梦幻里的影/晨风/好冷/很久了/抽出的语丝/碾碎/曾经那些难忘的记忆/是否/以我的方式/与你无缘的始终/晨风/好冷/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一种孤单油然而生/你如/夜晚天边那颗明亮的星/是否/以你的方式/不再走进我的梦/晨风/好冷/有点不适应/你的远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即使粘贴在岁月的窗棂/时光的吻痕/唯有我寂寞的憧憬。作者以冷字作为主题,选取生活中的几个画面,采用层次递进的艺术手法,层层剥开思想内核,将大自然的冷与作者内心世界的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两条主线交替前行,形成了诗歌内在的张力。在语言处理上,全篇没有一句思念之词,却通过文字表达了强烈的情感,这正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足够的观察力和组织文字细腻的功力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内心世界那一份淡淡的愁绪。读过之后内心就有一种深深的触动,就仿佛内心的琴弦被拨动了一下。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得到完成”。想象作为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从发现到赋形,从感兴到构思,从立意到完形,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是诗歌腾飞的翅膀。意象是想象的产物。意象的创造,常常是打碎感性生活的原样,根据表达某种意味的需要而选择有关的事物的表象,并加以概括、改造、突现和变形,从而生成象、意契合的意象。这一过程,想象起着重要的催发和勾联作用。林雨荷在诗歌意象的处理上和意境的'营造上,已经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功力。

《等你,刺玫花开》裹紧/你的衣衫/含苞的眼/是否毫无顾虑的打开/站在你的家/凝视你的美/宛如。夜空里的星星/缀满绿色的园/含苞/淡淡的粉红/你的唇/未敢触碰/嫩嫩的/……《希望的田野》田野/凸起的长龙静卧/口里/含着清晨太阳的暗香/吐给地下小生命的营养/如母亲的河床/日日夜夜的守望/田野/一泻千里的江水/流淌的岁月中/冲刷着日子的尘埃/给种子孕育/垒砌一道道防护墙/只等小苗绿了江水/墙里刻出庄稼人的模样。

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场景,在作者笔下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一些微不足道的景色,在作者笔下鲜活了起来。让我们看到的诗歌的舞蹈。在空灵厚重的诗意和娴熟的笔风里,作者内心世界的一份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那跳跃的语言,多像作者脉动的灵魂,这个时候仿佛我的灵魂已经和你走在同一条路上。

一首诗的诞生,是从感觉进入感情,再进入理性,感情与印象融汇而成意象,感情与理性结合而成体验,体验借意象传达而完成诗的创作。所以,诗主情,也重思想。别林斯基说:“要诗句成为诗,只有感情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诗的起初内容。”“理性和情感是相反而又相成的两种力量,一个没有另外一个,就会变成僵死而毫无价值。”情感和理性统一于诗人生命主体之中,没有情感内容的思想和没有思想内容的情感,都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思想——理性对于诗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且不说海德格尔的“思就是诗”,即从诗歌创作来说,它也是决定性的东西。正如李元洛所说:“诗的思想美,是诗的灵魂。”由此可见,诗中的理性是诗的生命。在创作中,只有当思想渗入情感,诗才有质感,艺术才能深刻,因此,诗中的理性是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一种夺人心智的光芒。

这一首首充满理性的诗作,无论在意境营造上,还是在意象运用上,都十分的娴熟,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从骨子里往外掏诗的诗人。诗歌的创作是一个从感性走入理性的过程,并在理性上发挥出诗歌才具有的光芒。让诗歌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同步前进,这样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而且还增加了诗歌的厚度,为诗歌增添了感染力。

在这里衷心地祝福林雨荷在新的一年里,继续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期待你更好的佳作问世。也祝福《江山》的朋友们,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扬鞭策马,马到成功!!!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三

有这样一首童谣,常常在记忆中浮现。那是小时候来自东北长白山下的表姐教给我们做游戏的时候唱的,几个小孩手拉着手,一边呼呼啦啦的转着,一边喊着。越转越快,常常最后滚作一团。

苞米是东北人对玉米的称谓,我们胶东半岛一带叫“棒子”,我知道外省人也叫我们山东人“棒子”,我觉得挺好,不管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这种跟阳光一样肤色的金谷子,养大了我们,也是我们的最爱。

父亲年轻的时候在东北工作过两年。那时候东北人吃“大茬子”,就是把晒干的玉米磨去了外皮,加水放在大锅里慢火蒸煮,东北有的是木头劈柴,架上火呼啦啦的烧着,锅里的老玉米慢慢开始咕嘟,渐渐的有了香味,干缩的玉米也在煎熬中喝足了水分,膨大了起来,直至熟透出锅,一家人坐在大大的火炕上,每人一个大海碗,松软香甜的玉米,就着新鲜的煎豆角和大葱蘸酱,那叫过瘾啊……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父亲说到这里时他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的喉结不由自主的蠕动着,也引得我们直咽口水。

小时候生产队时期,分得的粮食常常不够吃,听大人们讲讲这样的故事也觉得解馋。只可惜,我们这里不吃大茬子,我们没有可以放开肚皮吃的太多的玉米,也没有给玉米剥皮的机器,我小时候吃玉米是用石磨磨的,从记事时候起就要推磨,那时候放学之后不是推磨就是去山上挖野菜。直到十几岁的时候村里有了磨面的机器,这才解放出来。

虽然没吃大茬子,但是吃过东北的煎饼,有一年姑妈从东北回老家,带回来大包的煎饼,那是姑妈自己摊的,只是刚开吃有些发干,咬一口嘎吱吱,不过,越嚼越香;而且吃饱了很顶时候,老半天不饿了。

我们这里的春玉米是七月初就开始成熟的。牛角一样的棒子先是吐出了粉红的缨儿,慢慢的,颜色越来越深,变成了酱色,这时候玉米棒子也一天天鼓胀粗大起来,雄赳赳的在阳光下展现着自己的挺拔和伟岸。那时候常常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迫不及待的钻到玉米地里偷着啃生棒子,正在灌浆的玉米甜甜的有种牛奶一样的香味。大家啃得浆汁四射,溅在脸上,流在嘴角,滴在衣服上,回家的时候好好擦拭干净,万一被村里的看山人看到,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时候,我们偷偷的掰几穗藏在野菜的底下,还装着镇静的唱着歌儿从大路回家,看到看山的,嘴儿甜甜的喊着大爷叔叔的,他们问:有没有做祸偷东西啊?我们就说:哪儿敢啊大爷!要不你翻翻?说着还真把野菜篓子递给他,他就摆摆手:去去去,回家吧!天都黑了。

这样的小把戏屡试不爽。后来长大了正应了那句老话——做贼不打,三年自招。我们跟当时的看山人一起啦呱,说起小时候偷玉米的事儿,没想到他说,你们那点小把戏能蒙住我?哼,只不过那时候大家都吃不饱,大人们被人耍猴跟着搞什么造反,不好好种庄稼,让你们孩子跟着挨饿,那都是造孽啊!我也不忍心抓你们啊!

话再说回来,偷来的几个棒子回家来拿给母亲,母亲佯装生气的瞪着我们不该出去偷东西,不过看得出那只是做做样子。她让我们撅几根木棍,用镰刀把木棍的一头削尖,用这尖儿捅进玉米后腚上,就在火上烤。不停的旋转里,不一会儿,空气中那新鲜玉米特有的香味就弥散开来,等到有一半的米粒中间炸开的时候,就可以开吃了。烫烫的,用玉米皮包着,一小口一小口的啃着,嘿,那个香啊,没有文字可以形容。

玉米老了就不能烤着吃了。孩子们就有了另一种好点心——咂玉米秸。我曾在一首名为“我闻到了玉米杆的味道”的诗中写下下面的句子:

一节一节的甜蜜。

让贪婪的牙齿不停地放大。

那时候的我们。

是一群小兽跟别的啮齿动物一样。

很强壮。

是的,那时候我们就是一群小兽。我们没钱买糖吃,更没钱买甘蔗,每年秋天的玉米季就是我们咂玉米秸秆甜汁的日子,闲暇的时候,每个人的手中都是剥光了叶子的玉米秸,熟练的用牙齿撕去外皮,大口大口的咀嚼着脆甜的瓤儿,掷地有声的吞咽着甜甜的蜜汁。每一个乘凉的地方,都是满地被咂磨过的碎渣。我们这些大一点的小孩,能根据玉米秆的颜色判断出它的甜度,一般地说,那些紫色的、水分不太多的秸秆比较甜。

好啦,扯远了。其实我们这里食用玉米就是贴饼子。灶底下的火苗呼啦的烧着,母亲把和好又醒好了半个钟头的玉米面粉团成饼状,往滚烫的锅上一贴,嗞啦一下冒出热气就粘住了,要贴的力道合适,才不至于出溜到锅底的'沸水里。有时候锅底煮的是地瓜或者土豆芋头之类的,锅叉上搁着虾酱或者小咸鱼,有时候也煮一碟辣酱白菜心,或者是咸萝卜条,就着饼子吃都是最对味儿的。人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的顽固,如今大米白面都不是稀罕物了,可是我们家人还是习惯吃玉米饼子,尤其是我跟父亲,一年四季都是离不了的。

贴饼子是个技术活,面粉里掺着三成的大豆面粉,做的时候加适量的小苏打,这样出锅的饼子才松软喧腾,有弹性。和好面以后要搁在一边滋润半小时,让水分均匀的渗透,这叫“醒”,醒不好的面做出的饼子有硬心,容易掉渣,不好吃。

最好吃的玉米饼子是煎鱼的锅里贴的,小小的,薄薄的,边上浸满鱼汤的油花儿,据说,这样的吃法如今走向了大江南北,饭店酒楼,不过,我吃过饭馆做的贴饼子,发现有个问题,第一,它的面粉磨得太细,这样就失去了玉米面粉的质感,第二,面粉没有醒好,做出的饼子硬硬的,像石头。

玉米面粉熬的稀饭也是非常的美味,但这粘稠的东西不容易凉下来,我们这里有一种最棒的吃法,就是把剥皮的熟地瓜泡进去,地瓜的甜加上玉米稀饭的香,嘿嘿,那才是最佳组合。小时候曾经听说邻村有人吃这个撑死了。

从电视上得知,玉米是原产自南美安第斯山脉的一种作物。当地出土过三千年前已经碳化的玉米。那些已经消失的土著居民做梦也想不到他们培育的这种黄金般的大谷子如今养活了大半个中国。

就在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家里人都在田里收获玉米。我家的院里,自家和邻居的平房上,都堆满了金色的玉米棒子。空气中,涌动着玉米的味道。我们爱玉米,它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亮丽的底色。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四

首段引入:

作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山东琴书在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次学习中,我有幸接触了山东琴书,并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这种传统艺术。通过学习,我深切感受到山东琴书对于我个人的启示和感受,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感受、体会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艺术形式。

第二段:。

山东琴书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表演形式。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著作和文献,并融合了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深刻而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传播。学习琴书不仅是学习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其中所表现的文人雅士的思想,渗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

学习琴书需要有领悟和感悟艺术思想的能力。在表演中,琴书演员尽力表现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历史豪情和人物形象。他们通过音律、舞姿、言辞、表情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生活场景投射出来。除了表演技巧,琴书演员的内心更需要富有感悟力和想象时,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呈现出更多的审美应激与思考。观众也应时刻揣摩琴书的艺术措辞与强烈内涵,深入感悟每一个琴书作品所传递的文化精髓。

第四段:

山东琴书作为一种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大力传承。传承过程中,除了需要对作品内容的真实呈现之外,还需要对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传承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琴书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积极制作和传播琴书作品,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欢山东琴书。

第五段:

总之,山东琴书的学习与感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我们不仅要青睐其高超的艺术卓越成就,更要欣赏到它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美学风格。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深度学习研究,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山东琴书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五

这真是一次让人牙疼的旅行。我这是第一次单独带女儿出游,本来对未知充满担忧的我出行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牙疼。期盼着车上能遇到熟人,大失所望,一个都不认识。谁知又碰上了这么一连串奇葩的事情。

一、正义哥。

他是这次旅行的核心人物,叫他“正义哥”最恰当不过。他是这样出场的:“导游,安全锤呢?”女导游跑过来:“怎么啦?”正义哥:“我怎么没看见车上的安全锤?”导游:“您现在用吗?”正义哥:“不用。”导游没做声,悄悄离开。一会儿又响起了正义哥的声音:“导游,安全锤呢?”导游又跑过来:“您干什么用?”“我现在不用,但是这是必须准备好的,生命第一,你们不知道啊?”导游:“我给您去找找。”又过了一会儿,正义哥高了八度的声音再次传来:“导游,安全锤呢?”这次导游没来,司机来了。“司机,安全锤给我!”司机沉默一会儿,转身离开。“你们蔑视我们生命安全,我活了六十多岁了,我懂法律,我要去控告你们,我要反映到中央电视台!”车上鸦雀无声,安全锤事件不了了之。

晚上就餐,就在大家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时,正义哥出现了:“老板,我还没吃饭呢,你怎么不知道招呼我?”老板:“这,我也不知道您没来呀!”正义哥:“我不跟你说了,导游,导游呢?”导游跑步出场:“怎么回事?”“怎么回事,你还问我,吃饭不知道叫我?”如此这般一番对话下来,正义哥要单独吃一桌,导游不让,差点动手。正义哥给山东旅游局打电话。就在大家上床休息的时候,庭院中再次传来一阵吵闹声。在山东旅行社人员、导游、正义哥之间展开了一阵激辩。一个多小时以后,在山东旅行社人员“大人不记小人过”的劝慰声中,老板重新给正义哥准备了饭菜,正义哥的声音才最终消失。

剩下来的行程,正义哥是这样度过的:不停地接打山东某旅游局、某工商局电话;不停地数落旅行社黑心,让游客自己担负门票;不停地指责导游,还把导游旗帜拍照片,说要发微信曝光。

终于踏上了归程,可是一上车,又传来一阵吵闹声。这次是正义哥和四个姑娘的对决。梗概就是正义哥趁前面的姑娘不在,偷偷把人家的椅子调直,前面的姑娘嫌太累,就争吵起来。吵闹不断升级,在一位资深大姐的劝慰下,才渐渐平息。

这次旅行在吵闹中开始,在吵闹中结束,前后呼应,可谓“圆满”。

二、无节操的旅行社。

本来我对旅行社也没报太高的期待,哪个商家不是“利”字当头呢?开始旅行社经理态度还可以,交钱的时候还抹去了零头,我还挺感动。谁知到了车上一打听,旅行社收的费用却是从330到418元不等,我交的钱是最多的。当然这些钱也不算太多,但是我对旅行社这种无原则的做法很是恼火,对能讲价的就大打折扣,对我等老实厚道的就随意宰割。愤而打电话质问旅行社,旅行社倒也识时务,立刻表示要补上差价,由此更可见其“心虚”。我也因此长了见识,原来旅行社是可以砍价的。

三、不诚信的导游。

导游全程讲解懒散,除了遇到自己要拿提成的项目能打起精神来,这些也懒得和她计较了,但是令人气愤的是,她竟然这么不诚信。导游在统计到青岛海洋馆参观的人数收取费用的时候,我问导游有学生证是不是能半价。导游非常明确的告诉我,只有大专以上的学生才能半价。我当时一听就觉得这个规定也太奇葩了吧,大专是学生,小学生不是学生,青岛市政府还能做出这么不合逻辑的规定?于是决定自己去问问。我在海洋馆门口咨询了职员,职员明确的告诉我只要学生都半价。我立刻给导游打电话,导游竟然还说不能办。我也没了好脾气,告诉她如果买不到半价票就不用她买了。她立刻变了口风,说去试试看。

四、自私的旅行团员。

旅行车上,可能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互不相识,所以都“本色”出演。一上车,两个游客就不服从安排,不按规定坐座位,还态度强硬,蛮不讲理。参观游览的时候,又有几个人不守时,害得大家等上半个多小时。用餐的时候,有些人把爱吃的饭菜往自己眼前抢。

旅行的第二天还下起了大雨,只能在旅馆窝了半天。去时一火心,回来一心火,说的就是我此次旅游的心情。旅行社,不堪回首的痛啊!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六

诸城竹板快书是山东诸城一种特有的曲艺说唱形式。演员在演出时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两页小板,打起来节奏分明、清脆响亮、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分摇板、扣板、马蹄点等多种花样。

清末民初,诸城境内的乞讨者,手拿用牛骨头制作的“牛骨板”,一边敲打、一边用编好的顺口溜进门讨要。以后便又出现了打“呱哒板”(竹板)的乞讨者。到解放前“呱哒板”改为快板书。由两页“呱哒板”改为两页大板和五页小板。俗称“撒拉机子”、“莲花落子”。

诸城竹板快书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东快书、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极力渲染。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以自创为主,也表演一些传统段子。

竹板的制作非常考究,以福建桐竹为上品。取其竹杆根部以上三、五节,劈开放油锅煮、榨数十分钟,捞出置阴凉处晾干。之后,根据尺寸割、磨、刮,最后钻眼,用线拴起,一副竹板便做成。

诸城竹板快书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置根于诸城,面向全国,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这一支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2006年11月,该项目被推荐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诸城竹板快书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京赶考的落第举子三十六人(一说十余人),由运河乘船自京师返乡,乘船遇雨,滞留在临清客店。出于落第的失意,旅途的不畅,世道的不公,激起了这帮士子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为出胸中恶气,众举子以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为题材,此一言彼一语的编成了唱词,借“无稽小说”之谈,大肆嘲讽社会和政府,成《武松传》最初之脚本。在临清编的《武松传》,由作者之一的李长清记录并带回了茌平县南岗子王庄老家,李长清是傅汉章的表叔,李便把书传给了会唱山东大鼓的傅汉章。傅汉章潜心钻研,充实发展,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曲阜林门庙会正式演出,“唱武老二”(即山东快书)遂正式问世。

诸城竹板快书产生不久,便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很快传遍全省全国。早在清朝末年,戚永立等名家就曾到上海、南京、苏杭等地演唱。解放前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在上海、南京一带演出因包“袱皮”薄、炸“包袱”多,所以又被称为“滑稽快书”,1949年高元钧先生才把“唱武老二的”正式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在号称“武老二”阶段,主要在农村流传,属于农民艺术,格调粗犷、质朴,甚至有些粗俗,活动范围大致局限于鲁中一带,时间约在百年以上,后进入城市,向市民艺术发展,原有的粗犷质朴、泥土气息的格调,受到相应消削弱,沿着这样的发展道路,逐渐形成了“高”、“杨”两个快书艺术流派。山东快书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在山东广大的农村大地上,活跃着一支山东快书延长队伍,他们仍保留着粗犷甚至粗野格调的演出,依然深得农民听众的喜爱。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创造竹板山东快书的“于派”创始人于传斌。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七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翻译: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酒瓮琴书终日与日渐衰病的身体相伴,虽然我熟知世道人情但也乐于孤寂清贫。我宁愿安守穷困,做一个天地之间的诗者,决不投身官场,成为世间利禄之人。吟诗作赋时不忘济世救物,可叹的是,世道黑暗,人情深险,不能容忍正直本真。平生肺腑之言无处诉说,如今老矣,苍颜白发,只能遁身世处,做一个隐逸之人。

赏析:

这首七律,诗人写自己身处暗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走投无路的困境和内心的烦恼。通篇夹叙夹议,评论时事,陈述怀抱,满篇韵味,生动感人。

诗的首联概述诗人的境遇和处世态度。“酒瓮琴书伴病身”,开头七字,形象逼真地勾画出一个当时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只有三件东西:借以泻愁的酒瓮,借以抒愤、寄情的琴和书,诗人是十分贫寒、孤独的。可是诗人对这种贫苦生活所抱的态度,却出人意料,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熟谙时事乐于贫”。原来他“乐于贫”乃是因为对当时晚唐社会的昏暗社会现实非常熟悉。“熟谙”一词,总括了诗人“年年名路漫辛勤,襟袖空多马上尘”(《感秋》)的长期不幸遭遇;也暗示出上句“病身”是如何造成的。“乐于贫”的“乐”字,表现了诗人的耿直性格和高尚情操。这样正直、高尚的人,不能“乐于”为国施展才华,而只能“乐于贫”,这是统治者造成的真正悲剧。

紧接着,诗人进一步表明“乐于贫”的心迹:“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意思是说:我宁愿安守穷途,做天地间一个隐逸诗人;决不愿获取俸禄,当人间的庸俗官吏。这一联警句,上下对仗,一取一舍,泾渭分明,坚定有力,震慑人心。这种掷地作金石声的语言,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冰清玉洁的.品格。

诗人说宁愿作“闲吟客”,第五句对“吟”什么作了回答:“诗旨未能忘救物”。诗人困于蒿莱,也不消极避世,而是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他的诗多是“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见李处士》),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情。正因为他的诗“多主箴刺”,而不能为世所容,以致“众怒欲杀之”(见《唐才子传》)。故诗的第六句深深慨叹:“世情奈值不容真!”真,指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不容真”三字,深刻地揭露了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现实社会。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和高峰。诗人单刀直入,揭示了志士仁人和黑暗社会之间的尖锐矛盾。

诗的最后两句,以苍凉悲愤的语调作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一生怀才不遇,壮士莫酬,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诉。诗人说:“吾唐”虽大,却没有正直之士容身之地,我只好遁身世外,做个隐逸之人。在《离骚》中,屈原也是掩泪叹息:“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此诗结尾两句和《离骚》的卒章同样感人。诗中刻画了诗人白发满鬓、愁容满面、仰天长啸、老泪纵横的形象。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议而不空,直中见曲,议论同形象相结合,议论中又饱和着浓郁的感情,字字句句“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惠洪《冷斋夜话》),充满着悲切和激情。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进入: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浑然一体。随着层次的推进,诗人的形象越来越鲜活;诗人感情的波涛,似长江后浪推前浪,逐步推向高峰;诗的主旨也一步一步开拓、深化。此诗的意境转过一层又一层,愈来愈入佳境。

山东琴书散文通用篇八

梁祝下山心得体会,源自山东琴书梁祝演出的音乐剧《琴书梁祝》。这部音乐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人性的善与恶。在观看音乐剧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对于人性的复杂性和崇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将结合音乐剧中的情节和角色,分享我对梁祝下山的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剧《琴书梁祝》以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现了爱情中的坚韧和牺牲。在剧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相知相爱之后,却面临着阻碍他们感情的诸多障碍,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消沉和绝望,而是选择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对方。这种坚韧的爱情让我深受震撼,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新的理解。爱情并非只是浪漫和幸福,更是需要付出和承受的。对于爱人,我们应该包容和理解,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其次,在音乐剧《琴书梁祝》中,角色们的亲情和友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剧中,梁山伯的哥哥中兴和祝英台的妹妹玉英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中兴虽然起初对弟弟的“不务正业”持有质疑,但在后来看到弟弟为了祝英台放弃了一切,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时,他对弟弟的感悟和感慨使他不再怀疑弟弟的选择。他们之间的亲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无论在任何时候,亲人始终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而玉英则是祝英台最亲密的朋友,她始终在祝英台的身边支持和鼓励她。这种友情和支持让我看到了友谊的珍贵。

第三,剧中塑造的反面角色也引起了我的思考。乔总管和秋香姐是梁祝爱情故事中的两个反面人物。乔总管是梁山伯家的家仆,由于梁山伯的琴艺超过了他,他嫉妒心理愈发加重,最终成为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障碍。我通过剧中的描写,发现嫉妒和恶意是多么令人痛苦的情感,它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改变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反观秋香姐,她角逐祝英台的称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将梁山伯骗到山上。她的自私和不择手段的行为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存在编织了复杂的人生故事,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尊重和珍惜身边的人。

第四,音乐剧《琴书梁祝》中的音乐和舞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乐剧展示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和舞蹈艺术,展现了山东琴书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悠扬的琴声和动感的舞蹈让演出更加生动吸引人。我通过观赏这部音乐剧,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骄傲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我相信,只有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最后,音乐剧《琴书梁祝》通过展现爱情、友情、亲情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爱情的坚韧,亲情的重要,友情的珍贵以及人性的复杂性都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的挑战和选择。通过学习和感受这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生活。饱览山东琴书梁祝演出的音乐剧《琴书梁祝》,对于梁祝下山的心得体会,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盘旋的音符在剧场中回荡,我感受到了爱情、友情和亲情的力量,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崇高性。这份心得体会将伴随我一生,成为我人生的财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