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门与路(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06:48:32 页码:11
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 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门与路(6篇)
2022-12-27 06:48:32    小编:ZT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一

佛,乃是梵文音译为汉语"佛陀"的简称。意译,当为"觉者"。弥勒佛是佛教创世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的转世形象。以佛教的术语讲,应叫它为转世佛。

柯岩弥勒佛,宽颊广额,螺形发髻;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左手抚膝,右手屈举,正作阐经说法状。在雕刻工艺上可谓造诣颇高。

柯山石佛景观形成于隋唐,而柯山石佛寺更名为普照寺,则为明万历年间。旧寺倒塌,副使黄猷吉发起重修。自明而清而民国,至当代,普照寺倒了又修,修了又倒。当代重建之普照寺,移址百米外于山坡之上,规模空前,内涵之丰富非旧寺所能相比,已自成柯岩一景。

云骨

"云骨"景点,位于石佛景点之东首,与石佛东西相对。这天下奇观的云骨几乎是在石佛问世的同时,脱胎而出。

据传,柯氏父、子、孙三代石工在开凿石佛之际,注意到邻近有一处孤岩颇具灵气,便就势将它凿成一尊香炉。

石香炉既已存在,围绕着它采石的石工们哪有不避让之理。就这样,周围的岩石被挖去后,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石"的奇石便形成了。

这奇石,高30余米,底围4米可由三人合抱。底部扁形直立最薄处不足1米,当代徐金富先生为证实此说,特亲手作过测量。奇石之中、上部形丰而凹凸险峻。远远望去,此奇石宛如一炷烟霭,袅袅升腾。故文人墨客赐它一个雅号"炉柱睛烟"。在距地面20余米处,刻有两个隶书大字:云骨。系清光绪年间所刻。岩顶有一棵古柏,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据当代一位专家测定,其寿命已逾千年。

相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访越至此,见此奇石,欣喜若狂,绕石三日,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便在其搭棚拜石处筑亭纪念,亭曰"拜石亭",奇石与亭之间的一座小石桥则名为"绕石桥"。

拜石亭有一抱对:"万匠削不尽,一柱空中全"。与"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一样,表达了观者对"云骨"的赞美。

云骨和大佛岩彼此出于同一座山岩,由于彼此所承载的文化不同,所拥有的崇拜者也就不同。前者知音多为知识分子,后者知音多为百姓大众,当然也不乏专业佛教人士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绝胜亭

"绝胜亭"景点,位于柯岩风景区的入口处。据正史记载,晋永和年间会稽内史先后为王述和王羲之。王述出于太原王氏,王羲之出于郎琊王氏,两人之祖先同出于晋阳姬姓。前者属典范的官场人物,说他主动向皇帝汇报,求得敕文而发起建成柯山石佛寺未尝不可。后者属文人型良吏,初见会稽佳山水便有终焉之志,后来又与支遁和尚结为良友。以此来看,说他有功于柯岩胜地的发展于理相通。当代重建之石构件仿唐式柯岩绝胜亭内,立有一碑,上书"柯岩绝胜"四字,所采用即是书圣王羲之的手迹。有些史书上隐露了两人之间的某些"恩怨",一些研究者又加以突现,但对柯岩来说,晋永和年间的发展,则是青史中的重要一页。一柱烛天、净手池

"一柱烛天"和"净手池"是围绕"石佛"、"云骨"的配套景点。自"绝胜亭"向右转,有一座镌刻着"一柱烛天"四字的照壁与云骨遥遥相对。照壁前有一净池,池水清澈。相传,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净手,表示虔诚,而求祈祷之灵验。因当代所开掘的这座净池,为石砌池壁,石栏四围,加之人们观念更新,故净手无须再直接与水接触,只须往池中上空象征性净手即可,名云:"空浴"。

莲花听音

"莲花听音"景点,位于"一柱烛天"与"云骨"之间,其间,用形态各异的莲花石铺就的甬道,将"一柱烛天"与巨形莲花坪连结在一起。这块巨型莲花坪半径9.9米,由99块巨石拼接组成,意取"九九归一",象征"万众一心"。

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纯洁无瑕,观世音菩萨的座椅即由莲花承托。而无论人们是否信佛,对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皆有认同,故置景之好意人人都乐于接受。

踏着莲花甬道,轻松愉快地登上莲花坪,观望砖雕回音壁,可领略到壁上所刻佛教《金刚经》之阵阵佛气。伴侣同游,分立莲花两端,可以窃窃私语而享受共鸣之趣。逢天朗气清,在10时10分之际,独立莲心,人影与佛影合在一条直线上,可进入"天神合一"之境界。

这就是当代柯岩景区的修造者,以佛教载体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提供给游人的一个放松身心的产品。

离开巨型莲花坪,莲花甬道延伸至拜台。拜台阔绰,隔池正对石佛。拜台既是善男信女烧香点烛祭祀大佛的安全场所,亦是游人休憩之好去处。

拜台总长30米,宽20米,周边由44块大青石组成。每一石上刻有一佛像:十八罗汉,十二伽蓝,十四仳卢,正好为44佛。

台上立有两只石香炉。每只重万斤,皆由4只龙头作支撑,以示高贵。相传,与石佛相配套,在同体岩石上还雕有香炉、莲台、石阶,可惜已毁于战火。

蚕花洞

"蚕花洞"景点,位于石佛池北岸,它是一个蚕形状的摩崖洞天。洞口右上方岩壁镌刻着两行字,上行"化鹤飞?quot;,下行"蚕花洞"。右有边款表明所刻日期为"光绪二十九年仲夏",左有落款,内容为"光山熊先畴书,僧本源监制"。如果文中"光山"为地名,那么这书家熊先畴若非侨居绍兴,就是僧本源云游光山时所遇之人物。

洞口石刻既为"僧"所主持题刻,那么这"化鹤飞来"民间传说自然富有佛教意味。相传,古代某一时期有石工在洞内采石时,浑然不知洞口高悬的一方巨石即将塌下。是时,有一仙神路过,为救众匠人而化为一只仙鹤,在洞口飞旋鸣叫。当石工们见异状而出洞观看时,才发现洞口之危险境况。于是赶忙撤离,而悬石轰然塌下。

至于蚕花洞的命名,有多说。一说幼蚕称蚕花,其形如蚁,而该洞洞底形状如蚕花;一说四月为蚕月,蚕熟花香之际,游洞之淑女如云,故名。

不管怎么说,洞名的温和与其洞的奇险正好成为两个极端。进入蚕花洞,但见两边岩壁矗天,仰头望天,洞顶只有"一线天"。洞深处一口深潭,清澄寒彻。如不是为方便当代游客而用青石铺成平坦小道,踏嶙峋碎岩,溯流而入洞,定为产生一种探奇访幽的感觉。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二

在不远的仙人洞桥东北的山谷中,明代两位哲人王阳明和刘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对面。王阳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状。而刘宗周的头颅则被劈成两半。刘宗周因当年讲学于蕺山,世?quot;蕺山先生"。他为官清正敢谏,历经三朝,上疏无数,虽屡遭贬斥,百折不回。明亡后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杀未遂,最后绝食而死。故此艺术家将其巨大头颅成两半相反而放,以大胆的艺术处理,向人们提示,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采用这种"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富有戏剧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则浮着马臻、汤绍恩、戴琥这三位绍兴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马臻的塑像仅剩一个头,且愁眉苦脸,似有满腹委曲,这种特殊的设计,既表示他是被杀头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体现了他生前为事业的劳心焦虑。而他像旁"功也鉴湖,泪也鉴湖"八个字,不仅是对马臻一生的总结,也暗含了鉴湖是绍兴的兴衰所糸。好在人民并没有忘记治水三青天的功绩,除为他们建庙立祠外,其光辉业绩也早载入了史册。水池周围的烂漫山花,则表达了后代人民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还有仰天长啸的徐文长,把酒临风,诗兴大发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拐杖,正在翘首盼?quot;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陆游。而姚长子、葛云飞母亲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这一切,既强化了历史的某一侧面,又昭示了历史的脉络和精神承传。

近代区

"近代区"景点,包括"鉴湖三杰"及学界泰斗蔡元培、一代文豪鲁迅等五人。

"鉴湖三杰"群像在名士苑入口处,秋瑾站得稍高一点,差不多占据了两个人的位置。徐锡麟、陶成章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并肩而立,这情景似在回忆当年战斗的峥嵘岁月,表现了革命英烈风雨同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尽管辛亥革命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人们面对该组雕塑,仍感到近代激越的革命风云。"鉴湖三杰"群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在某次评选中,曾得过金奖。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浮雕像位于"日月同辉台"附近,在像前突出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副巨大的眼镜,反映了他非凡智慧和才气。他在担任孙中山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除八股文,实行男女同校,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术研究等革故鼎新的改革措施,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副眼镜意味深长,其寓意蔡元培先生的目光深远,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称号。由于该组塑像设计别具一格,雅俗共赏,所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大文豪鲁迅的浮雕像与蔡元培先生的浮雕像相邻,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侧面像和一只挟着香烟的左手,浮雕石碑上还刻着他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刻划出这位"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一代文化巨匠的风采,以及他无比犀利的洞察力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现代区

"现代区"景点,位于鲁迅先生浮雕像旁边,四位现代科学巨匠--竺可桢、陈建功、钱三强和孙越崎静坐在放着石块草皮上,神态安详,似在召唤着科学的未来,憧憬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设计者力求避免依时代前后罗列的简单模式,而强调类聚。在每个人物的细部处理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雕刻艺术及其他多种艺术手法,旨在多侧面地展示各个人物最本质的精神实质,使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明显艺术效果。

名士苑纪念馆

名士苑的主体建筑为一座现代化的展馆,由两幢两面坡建筑及其连接体构成。坡顶上有叉状结构,用以再现远古时代的窝棚构架。入口处的石亭,借鉴于战国铜屋模型,顶上为一鸟形柱。干栏式平台踏步处有华表两柱,上刻太阳鸟,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对鸟的崇拜。馆中还配有触摸电脑,名士资料及柯岩风光尽存磁盘,游客可随时检索打印。整个展馆布局生动、合理、别致,再现了绍兴历史上的名士风采。在显要位置上,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半身像。拥有周恩来,是当代绍兴人的骄傲。

柯岩南临鉴湖,所以古代八景中有"南洋秋泛"一景。作为鉴湖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管委会近年在湖畔建造了高达7米的鉴湖碑,正面"鉴湖"两字出自乾隆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书刻在鉴湖牌坊两侧。鉴湖碑的南面,镂刻着"南洋秋泛"四字和《鉴湖志》。成为柯岩风景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稽山鉴水,人杰地灵:古城绍兴,物华天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贤人名士是永远不落的星辰。四、圆善园景区

"圆善园"景区紧贴柯山,依山而起,曲折延伸,占地2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仿唐建筑群普照禅寺和手印山、古采石表演场组成一个整体,并以罗汉院、龙腰池相连接。普照禅寺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

祥云瑞霭,山岚水气,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使得普照禅寺香火鼎盛,人气极旺。普照禅寺由山门、钟楼、财神殿、弥勒殿和佛殿组成,依山而建,渐次上升。普照禅寺向为浙东名刹,兴盛于唐代,原名"大佛寺"、"柯山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更名为"普照禅寺",含"佛光普?quot;之意。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普照禅寺是1996年重建的。

古采石场

"古采石场"景点,位于普照禅寺以南平坡上,共有四处采石遗下的石宕、石潭组成,深的有30多米,浅的也有4米以上。古代劳动人民一锤一凿,辛勤劳作,从山岩中开凿出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材,再进行打磨、整理,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绍兴水乡多石桥,通向四面八方的石板路,还有石牌坊、石磨、石雕等等,乃至闻名海内外的古纤道,都与这采石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采石多为沿石势而进,以直采或斜采为多。但这里的石宕却是从地面向地下开采的。相传,当年为建造鉴湖古纤道,急需大量石材,为了赶取石材,石匠们只得挑灯夜战。一天晚上,一阵阴风过去,使所有火把全部熄灭,伸手不见五指。有一个光头的小石匠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岩石上有一颗小火球,快速旋转着,旋转着,朝着岩石外冲去。迷迷糊糊中,小石匠也跟着小火球跑,跑啊跑,跑到柯岩山脚,火球不见了。小石匠四处寻找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料,屁股底下发烫。站起来,他又看到了小火球在他的头顶上空旋转,随后又消失了。第二天,石匠们赶到原来的石宕采石,发觉岩石已成顽石,取下的石材已不能派用场。小石匠把昨夜发现火球一事说了,众人称奇。小石匠眼珠一转:会不会小火球是山神显灵?于是找到山脚,挖地三尺,果然找到上好石材。石材开采取出后,山涧溪水注入,日积月累,石塘成了石池,并且盛夏不干,寒冬不冰。这里的石宕最深的有32米,古人怎样把石材运走,实在也是一个谜。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三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四

在不远的仙人洞桥东北的山谷中,明代两位哲人王阳明和刘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对面。王阳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状。而刘宗周的头颅则被劈成两半。刘宗周因当年讲学于蕺山,世?quot;蕺山先生"。他为官清正敢谏,历经三朝,上疏无数,虽屡遭贬斥,百折不回。明亡后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杀未遂,最后绝食而死。故此艺术家将其巨大头颅成两半相反而放,以大胆的艺术处理,向人们提示,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采用这种"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富有戏剧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则浮着马臻、汤绍恩、戴琥这三位绍兴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马臻的塑像仅剩一个头,且愁眉苦脸,似有满腹委曲,这种特殊的设计,既表示他是被杀头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体现了他生前为事业的劳心焦虑。而他像旁"功也鉴湖,泪也鉴湖"八个字,不仅是对马臻一生的总结,也暗含了鉴湖是绍兴的兴衰所糸。好在人民并没有忘记治水三青天的功绩,除为他们建庙立祠外,其光辉业绩也早载入了史册。水池周围的烂漫山花,则表达了后代人民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还有仰天长啸的徐文长,把酒临风,诗兴大发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拐杖,正在翘首盼?quot;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陆游。而姚长子、葛云飞母亲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这一切,既强化了历史的某一侧面,又昭示了历史的脉络和精神承传。

近代区

"近代区"景点,包括"鉴湖三杰"及学界泰斗蔡元培、一代文豪鲁迅等五人。

"鉴湖三杰"群像在名士苑入口处,秋瑾站得稍高一点,差不多占据了两个人的位置。徐锡麟、陶成章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并肩而立,这情景似在回忆当年战斗的峥嵘岁月,表现了革命英烈风雨同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尽管辛亥革命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人们面对该组雕塑,仍感到近代激越的革命风云。"鉴湖三杰"群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在某次评选中,曾得过金奖。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浮雕像位于"日月同辉台"附近,在像前突出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副巨大的眼镜,反映了他非凡智慧和才气。他在担任孙中山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除八股文,实行男女同校,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术研究等革故鼎新的改革措施,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副眼镜意味深长,其寓意蔡元培先生的目光深远,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称号。由于该组塑像设计别具一格,雅俗共赏,所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大文豪鲁迅的浮雕像与蔡元培先生的浮雕像相邻,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侧面像和一只挟着香烟的左手,浮雕石碑上还刻着他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刻划出这位"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一代文化巨匠的风采,以及他无比犀利的洞察力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现代区

"现代区"景点,位于鲁迅先生浮雕像旁边,四位现代科学巨匠--竺可桢、陈建功、钱三强和孙越崎静坐在放着石块草皮上,神态安详,似在召唤着科学的未来,憧憬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设计者力求避免依时代前后罗列的简单模式,而强调类聚。在每个人物的细部处理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雕刻艺术及其他多种艺术手法,旨在多侧面地展示各个人物最本质的精神实质,使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明显艺术效果。

名士苑纪念馆

名士苑的主体建筑为一座现代化的展馆,由两幢两面坡建筑及其连接体构成。坡顶上有叉状结构,用以再现远古时代的窝棚构架。入口处的石亭,借鉴于战国铜屋模型,顶上为一鸟形柱。干栏式平台踏步处有华表两柱,上刻太阳鸟,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对鸟的崇拜。馆中还配有触摸电脑,名士资料及柯岩风光尽存磁盘,游客可随时检索打印。整个展馆布局生动、合理、别致,再现了绍兴历史上的名士风采。在显要位置上,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半身像。拥有周恩来,是当代绍兴人的骄傲。

柯岩南临鉴湖,所以古代八景中有"南洋秋泛"一景。作为鉴湖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管委会近年在湖畔建造了高达7米的鉴湖碑,正面"鉴湖"两字出自乾隆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书刻在鉴湖牌坊两侧。鉴湖碑的南面,镂刻着"南洋秋泛"四字和《鉴湖志》。成为柯岩风景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稽山鉴水,人杰地灵:古城绍兴,物华天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贤人名士是永远不落的星辰。四、圆善园景区

"圆善园"景区紧贴柯山,依山而起,曲折延伸,占地2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仿唐建筑群普照禅寺和手印山、古采石表演场组成一个整体,并以罗汉院、龙腰池相连接。普照禅寺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

祥云瑞霭,山岚水气,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使得普照禅寺香火鼎盛,人气极旺。普照禅寺由山门、钟楼、财神殿、弥勒殿和佛殿组成,依山而建,渐次上升。普照禅寺向为浙东名刹,兴盛于唐代,原名"大佛寺"、"柯山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更名为"普照禅寺",含"佛光普?quot;之意。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普照禅寺是1996年重建的。

古采石场

"古采石场"景点,位于普照禅寺以南平坡上,共有四处采石遗下的石宕、石潭组成,深的有30多米,浅的也有4米以上。古代劳动人民一锤一凿,辛勤劳作,从山岩中开凿出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材,再进行打磨、整理,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绍兴水乡多石桥,通向四面八方的石板路,还有石牌坊、石磨、石雕等等,乃至闻名海内外的古纤道,都与这采石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采石多为沿石势而进,以直采或斜采为多。但这里的石宕却是从地面向地下开采的。相传,当年为建造鉴湖古纤道,急需大量石材,为了赶取石材,石匠们只得挑灯夜战。一天晚上,一阵阴风过去,使所有火把全部熄灭,伸手不见五指。有一个光头的小石匠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岩石上有一颗小火球,快速旋转着,旋转着,朝着岩石外冲去。迷迷糊糊中,小石匠也跟着小火球跑,跑啊跑,跑到柯岩山脚,火球不见了。小石匠四处寻找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料,屁股底下发烫。站起来,他又看到了小火球在他的头顶上空旋转,随后又消失了。第二天,石匠们赶到原来的石宕采石,发觉岩石已成顽石,取下的石材已不能派用场。小石匠把昨夜发现火球一事说了,众人称奇。小石匠眼珠一转:会不会小火球是山神显灵?于是找到山脚,挖地三尺,果然找到上好石材。石材开采取出后,山涧溪水注入,日积月累,石塘成了石池,并且盛夏不干,寒冬不冰。这里的石宕最深的有32米,古人怎样把石材运走,实在也是一个谜。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五

在不远的仙人洞桥东北的山谷中,明代两位哲人王阳明和刘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对面。王阳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状。而刘宗周的头颅则被劈成两半。刘宗周因当年讲学于蕺山,世蕺山先生"。他为官清正敢谏,历经三朝,上疏无数,虽屡遭贬斥,百折不回。明亡后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杀未遂,最后绝食而死。故此艺术家将其巨大头颅成两半相反而放,以大胆的艺术处理,向人们提示,他是一个爱国者,也是一个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采用这种"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富有戏剧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则浮着马臻、汤绍恩、戴琥这三位绍兴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马臻的塑像仅剩一个头,且愁眉苦脸,似有满腹委曲,这种特殊的设计,既表示他是被杀头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体现了他生前为事业的劳心焦虑。而他像旁"功也鉴湖,泪也鉴湖"八个字,不仅是对马臻一生的总结,也暗含了鉴湖是绍兴的兴衰所糸。好在人民并没有忘记治水三青天的功绩,除为他们建庙立祠外,其光辉业绩也早载入了史册。水池周围的烂漫山花,则表达了后代人民对他们的怀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还有仰天长啸的徐文长,把酒临风,诗兴大发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拐杖,正在翘首盼?quot;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陆游。而姚长子、葛云飞母亲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这一切,既强化了历史的某一侧面,又昭示了历史的脉络和精神承传。

近代区

"近代区"景点,包括"鉴湖三杰"及学界泰斗蔡元培、一代文豪鲁迅等五人。

"鉴湖三杰"群像在名士苑入口处,秋瑾站得稍高一点,差不多占据了两个人的位置。徐锡麟、陶成章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并肩而立,这情景似在回忆当年战斗的峥嵘岁月,表现了革命英烈风雨同舟,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尽管辛亥革命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人们面对该组雕塑,仍感到近代激越的革命风云。"鉴湖三杰"群像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在某次评选中,曾得过金奖。

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浮雕像位于"日月同辉台"附近,在像前突出的位置上,安放着一副巨大的眼镜,反映了他非凡智慧和才气。他在担任孙中山临时革命政府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除八股文,实行男女同校,提倡百家争鸣,鼓励学术研究等革故鼎新的改革措施,对新文化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这副眼镜意味深长,其寓意蔡元培先生的目光深远,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称号。由于该组塑像设计别具一格,雅俗共赏,所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念。

大文豪鲁迅的浮雕像与蔡元培先生的浮雕像相邻,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侧面像和一只挟着香烟的左手,浮雕石碑上还刻着他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对联,刻划出这位"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一代文化巨匠的风采,以及他无比犀利的洞察力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现代区

"现代区"景点,位于鲁迅先生浮雕像旁边,四位现代科学巨匠--竺可桢、陈建功、钱三强和孙越崎静坐在放着石块草皮上,神态安详,似在召唤着科学的未来,憧憬着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历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设计者力求避免依时代前后罗列的简单模式,而强调类聚。在每个人物的细部处理上,则充分运用了现代雕刻艺术及其他多种艺术手法,旨在多侧面地展示各个人物最本质的精神实质,使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明显艺术效果。

名士苑纪念馆

名士苑的主体建筑为一座现代化的展馆,由两幢两面坡建筑及其连接体构成。坡顶上有叉状结构,用以再现远古时代的窝棚构架。入口处的石亭,借鉴于战国铜屋模型,顶上为一鸟形柱。干栏式平台踏步处有华表两柱,上刻太阳鸟,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对鸟的崇拜。馆中还配有触摸电脑,名士资料及柯岩风光尽存磁盘,游客可随时检索打印。整个展馆布局生动、合理、别致,再现了绍兴历史上的名士风采。在显要位置上,安放着周恩来总理的半身像。拥有周恩来,是当代绍兴人的骄傲。

柯岩南临鉴湖,所以古代八景中有"南洋秋泛"一景。作为鉴湖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景区管委会近年在湖畔建造了高达7米的鉴湖碑,正面"鉴湖"两字出自乾隆帝手笔,并用陆游名句:"千金无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书刻在鉴湖牌坊两侧。鉴湖碑的南面,镂刻着"南洋秋泛"四字和《鉴湖志》。成为柯岩风景的又一座标志性建筑。

稽山鉴水,人杰地灵:古城绍兴,物华天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贤人名士是永远不落的星辰。四、圆善园景区

"圆善园"景区紧贴柯山,依山而起,曲折延伸,占地25000平方米,气势恢宏的仿唐建筑群普照禅寺和手印山、古采石表演场组成一个整体,并以罗汉院、龙腰池相连接。普照禅寺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仿唐建筑。

祥云瑞霭,山岚水气,文化积淀,历史故事,使得普照禅寺香火鼎盛,人气极旺。普照禅寺由山门、钟楼、财神殿、弥勒殿和佛殿组成,依山而建,渐次上升。普照禅寺向为浙东名刹,兴盛于唐代,原名"大佛寺"、"柯山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更名为"普照禅寺",含"佛光普?quot;之意。后毁于战火,现在的普照禅寺是1996年重建的。

古采石场

"古采石场"景点,位于普照禅寺以南平坡上,共有四处采石遗下的石宕、石潭组成,深的有30多米,浅的也有4米以上。古代劳动人民一锤一凿,辛勤劳作,从山岩中开凿出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材,再进行打磨、整理,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绍兴水乡多石桥,通向四面八方的石板路,还有石牌坊、石磨、石雕等等,乃至闻名海内外的古纤道,都与这采石有着紧密的、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采石多为沿石势而进,以直采或斜采为多。但这里的石宕却是从地面向地下开采的。相传,当年为建造鉴湖古纤道,急需大量石材,为了赶取石材,石匠们只得挑灯夜战。一天晚上,一阵阴风过去,使所有火把全部熄灭,伸手不见五指。有一个光头的小石匠抬起头来,忽然看到岩石上有一颗小火球,快速旋转着,旋转着,朝着岩石外冲去。迷迷糊糊中,小石匠也跟着小火球跑,跑啊跑,跑到柯岩山脚,火球不见了。小石匠四处寻找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料,屁股底下发烫。站起来,他又看到了小火球在他的头顶上空旋转,随后又消失了。第二天,石匠们赶到原来的石宕采石,发觉岩石已成顽石,取下的石材已不能派用场。小石匠把昨夜发现火球一事说了,众人称奇。小石匠眼珠一转:会不会小火球是山神显灵?于是找到山脚,挖地三尺,果然找到上好石材。石材开采取出后,山涧溪水注入,日积月累,石塘成了石池,并且盛夏不干,寒冬不冰。这里的石宕最深的有32米,古人怎样把石材运走,实在也是一个谜。

柯岩景区导游词

这尊高达20.8米的石佛,为弥勒佛盘坐造像。

佛,乃是梵文音译为汉语"佛陀"的简称。意译,当为"觉者"。弥勒佛是佛教创世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释迦牟尼的转世形象。以佛教的术语讲,应叫它为转世佛。

柯岩弥勒佛,宽颊广额,螺形发髻;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左手抚膝,右手屈举,正作阐经说法状。在雕刻工艺上可谓造诣颇高。

柯山石佛景观形成于隋唐,而柯山石佛寺更名为普照寺,则为明万历年间。旧寺倒塌,副使黄猷吉发起重修。自明而清而民国,至当代,普照寺倒了又修,修了又倒。当代重建之普照寺,移址百米外于山坡之上,规模空前,内涵之丰富非旧寺所能相比,已自成柯岩一景。

云骨

"云骨"景点,位于石佛景点之东首,与石佛东西相对。这天下奇观的云骨几乎是在石佛问世的同时,脱胎而出。

据传,柯氏父、子、孙三代石工在开凿石佛之际,注意到邻近有一处孤岩颇具灵气,便就势将它凿成一尊香炉。

石香炉既已存在,围绕着它采石的石工们哪有不避让之理。就这样,周围的岩石被挖去后,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石"的奇石便形成了。

这奇石,高30余米,底围4米可由三人合抱。底部扁形直立最薄处不足1米,当代徐金富先生为证实此说,特亲手作过测量。奇石之中、上部形丰而凹凸险峻。远远望去,此奇石宛如一炷烟霭,袅袅升腾。故文人墨客赐它一个雅号"炉柱睛烟"。在距地面20余米处,刻有两个隶书大字:云骨。系清光绪年间所刻。岩顶有一棵古柏,生命力之强令人惊叹。据当代一位专家测定,其寿命已逾千年。

相传,北宋大书法家米芾访越至此,见此奇石,欣喜若狂,绕石三日,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便在其搭棚拜石处筑亭纪念,亭曰"拜石亭",奇石与亭之间的一座小石桥则名为"绕石桥"。

拜石亭有一抱对:"万匠削不尽,一柱空中全"。与"石魂"、"绝胜"、"天下第一石"一样,表达了观者对"云骨"的赞美。

云骨和大佛岩彼此出于同一座山岩,由于彼此所承载的文化不同,所拥有的崇拜者也就不同。前者知音多为知识分子,后者知音多为百姓大众,当然也不乏专业佛教人士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绝胜亭

"绝胜亭"景点,位于柯岩风景区的入口处。据正史记载,晋永和年间会稽内史先后为王述和王羲之。王述出于太原王氏,王羲之出于郎琊王氏,两人之祖先同出于晋阳姬姓。前者属典范的官场人物,说他主动向皇帝汇报,求得敕文而发起建成柯山石佛寺未尝不可。后者属文人型良吏,初见会稽佳山水便有终焉之志,后来又与支遁和尚结为良友。以此来看,说他有功于柯岩胜地的发展于理相通。当代重建之石构件仿唐式柯岩绝胜亭内,立有一碑,上书"柯岩绝胜"四字,所采用即是书圣王羲之的手迹。有些史书上隐露了两人之间的某些"恩怨",一些研究者又加以突现,但对柯岩来说,晋永和年间的发展,则是青史中的重要一页。一柱烛天、净手池

"一柱烛天"和"净手池"是围绕"石佛"、"云骨"的配套景点。自"绝胜亭"向右转,有一座镌刻着"一柱烛天"四字的照壁与云骨遥遥相对。照壁前有一净池,池水清澈。相传,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净手,表示虔诚,而求祈祷之灵验。因当代所开掘的这座净池,为石砌池壁,石栏四围,加之人们观念更新,故净手无须再直接与水接触,只须往池中上空象征性净手即可,名云:"空浴"。

莲花听音

"莲花听音"景点,位于"一柱烛天"与"云骨"之间,其间,用形态各异的莲花石铺就的甬道,将"一柱烛天"与巨形莲花坪连结在一起。这块巨型莲花坪半径9.9米,由99块巨石拼接组成,意取"九九归一",象征"万众一心"。

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纯洁无瑕,观世音菩萨的座椅即由莲花承托。而无论人们是否信佛,对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皆有认同,故置景之好意人人都乐于接受。

踏着莲花甬道,轻松愉快地登上莲花坪,观望砖雕回音壁,可领略到壁上所刻佛教《金刚经》之阵阵佛气。伴侣同游,分立莲花两端,可以窃窃私语而享受共鸣之趣。逢天朗气清,在10时10分之际,独立莲心,人影与佛影合在一条直线上,可进入"天神合一"之境界。

这就是当代柯岩景区的修造者,以佛教载体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提供给游人的一个放松身心的产品。

离开巨型莲花坪,莲花甬道延伸至拜台。拜台阔绰,隔池正对石佛。拜台既是善男信女烧香点烛祭祀大佛的安全场所,亦是游人休憩之好去处。

拜台总长30米,宽20米,周边由44块大青石组成。每一石上刻有一佛像:十八罗汉,十二伽蓝,十四仳卢,正好为44佛。

台上立有两只石香炉。每只重万斤,皆由4只龙头作支撑,以示高贵。相传,与石佛相配套,在同体岩石上还雕有香炉、莲台、石阶,可惜已毁于战火。

蚕花洞

"蚕花洞"景点,位于石佛池北岸,它是一个蚕形状的摩崖洞天。洞口右上方岩壁镌刻着两行字,上行"化鹤飞?quot;,下行"蚕花洞"。右有边款表明所刻日期为"光绪二十九年仲夏",左有落款,内容为"光山熊先畴书,僧本源监制"。如果文中"光山"为地名,那么这书家熊先畴若非侨居绍兴,就是僧本源云游光山时所遇之人物。

洞口石刻既为"僧"所主持题刻,那么这"化鹤飞来"民间传说自然富有佛教意味。相传,古代某一时期有石工在洞内采石时,浑然不知洞口高悬的一方巨石即将塌下。是时,有一仙神路过,为救众匠人而化为一只仙鹤,在洞口飞旋鸣叫。当石工们见异状而出洞观看时,才发现洞口之危险境况。于是赶忙撤离,而悬石轰然塌下。

至于蚕花洞的命名,有多说。一说幼蚕称蚕花,其形如蚁,而该洞洞底形状如蚕花;一说四月为蚕月,蚕熟花香之际,游洞之淑女如云,故名。

不管怎么说,洞名的温和与其洞的奇险正好成为两个极端。进入蚕花洞,但见两边岩壁矗天,仰头望天,洞顶只有"一线天"。洞深处一口深潭,清澄寒彻。如不是为方便当代游客而用青石铺成平坦小道,踏嶙峋碎岩,溯流而入洞,定为产生一种探奇访幽的感觉。

柯岩景区导游词

柯岩景区,坐落在绍兴城西12公里处的柯山脚下。柯岩云骨从平地上直插云霄,形体曲折,可称奇观。云骨高30余米,底围仅4米。耸立如锥, 婷婷娉娉。顶端古柏苍翠,虬枝横斜,据考证树龄已逾千载。

其西为柯岩石佛,为唐代僧人依岩开凿而成,弥勒坐像,高10.6米,通体一石。此外还有蚕花洞、七星岩、蝙蝠洞诸景,均系古代采石所留,石洞幽深,各具姿态。开辟"名士苑",塑有越中历代名士像;又新建圆善园,古色古香,气度不凡,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柯岩石佛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柯岩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以古越文化为内涵,融绍兴水乡风情、古采石遗景、山林生态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包括柯岩,鉴湖,鲁镇和香林四大景区。始于汉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岩八景"之称,为越中名胜。

景区总规划面积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为内涵,古采石遗景为特色,始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至清代,形成著名"柯岩八景",为越中胜景,经过现代别具匠心的园林营造,现已形成石佛、镜水湾、越中名士苑、圆善园及香林等五大景区,集中反映了绍兴的石文化、水文化、名士文化及宗教文化,游程4-6小时,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并融自然、园林、宗教及娱乐、休闲项目于一体的风景旅游区。该景区包含以下子景点:鉴湖景区 ,圆善园景区 ,名士苑景区,镜水湾,鲁镇。

2023年历年浙江高考真题解析门与路怎么写六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年间的,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还没有广泛流行缠脚,当时没有缠过的脚是跟我们现在一样,自然生长的,那这个鞋子也是蛮大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说有39码的样子。那旁边这双就明显小很多,这是明朝的鞋子,也是从乌镇近郊出土的一双三寸金莲鞋。因为明朝是缠脚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候如果女孩子不缠脚是嫁不出去的。

刚开始流行缠脚是在南朝的时候,李后祖有个宫女叫媚娘,她本身脚比较小,经常在跳舞的时候不穿鞋子,用布把脚绑一下,在棉花上面跳舞,李后祖就赞誉她是“凌云之态”。那时候开始就以小脚为美,到了宋代的时候开始有了三寸金莲的说法。它从宫廷传到一些富贵家庭,再传到妓院,慢慢的开始广泛流行。那时候民间老百姓还不怎么会缠,特别是在农村,农村里的女孩子是家里劳动力的一部分,缠脚后就意味着不能下地干活了。那到了明朝的时候,如果说女孩子不缠脚肯定是嫁不出去的。皇帝朱元璋娶了马皇后,因为上轿时一阵风吹来,把轿帘吹开,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而被人耻笑,于是就有了露马脚之说。

清朝的宫廷里面是不缠脚的,因为满人认为江山是从马背上打来的,缠了脚还怎么骑马呢?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年的时候下了一个禁缠令,就是说凡是我康熙元年出生的女孩一律不准裹小脚,可是汉族的老百姓太多了,而且缠足的思想也根深蒂固了,他们还是在偷偷给自己家里的女孩子裹小脚。于是在康熙七年的时候,朝廷就索性不管了,也把这个禁缠令罢免了。真正没有裹小脚是在民国的时候。

这个脚是我们乌镇90多岁的老人家的脚,她这个脚已经不是三寸金莲的小脚了,而是有点畸形。因为这位老人家10的时候父母给她裹了一段时间的小脚,后来又不裹了,但是脚始终长不好,就变成这样畸形的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