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1:32:44 页码:11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汇总13篇)
2023-11-11 01:32:4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避免重复和废话,保持逻辑性。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样本,供您参考和学习。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一

阿长是鲁迅家的女工,也可以说是鲁迅的保姆。起初,鲁迅有点儿不喜欢他的'这位保姆,因为阿长总是切切察察的,小鲁迅每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鲁迅顽皮。而且阿长佷胖,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鲁迅没有翻身的余地,使鲁迅热得没法子睡,还满肚子礼节。

但鲁迅渐渐地对阿长有了点敬意。是因为鲁迅了解了阿长的身世之后,知道她很可怜。同时阿长对鲁迅也很好,给他买了“三哼经”(土话,即山海经),然后开始对阿长尊敬起来了。

故事告诉我们:“天生我材必有用”。阿长虽然没文化,但是她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还是学会了不少知识。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二

《山海经》一度被誉为天下奇书之首,包含的内容涉及地理、天文、历史、神话、动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所涵盖内容与《易经》相比,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不免让人联想,所谓的神话神物,当初是否真实存在过,不然怎么能有如此清晰的历史层次和变迁史。若是如此,便更是让人感叹,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灭绝的何止是恐龙一族啊。

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中写道: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想必曾经的山海经还曾有配图,只是可惜如今早已失传,令人惋惜万分。那满眼的奇花异草,猛兽珍禽,一部《山海经》就如同一部上古的《本草纲目》和《括地志》。

如今,很多的古装奇幻类剧情都会或多或少引入《山海经》的成分,比如《芈月传》中的开明兽,《少年四大名捕》中的朝歌山,《秦时明月》中的男主角天明等,皆为《山海经》中的典故。

一部《山海经》,读出中华历史万物之大美,幸哉。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三

这几天在读的书是一直想看的《山海经》。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内容事实上我记得不大清了,只记得提及山海经描述了上古的神话鬼怪以及一些地理。恰逢前段时间在播《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觉得里面一些人物的名字起得很是好听,又得知里面很多知识取自于山海经,比如说迷毂,把它佩戴在身上不会迷路;青丘之国;小狐狸凤九在山海经里有一种神鸟叫九凤;还有毕方鸟,小巴蛇,少辛等这些在山海经里都是有出现的。

这本书从头至尾看完不需要很多时间,但是在读的过程却是很有趣。有时候常常在想,老祖先的想象力也是够扯的,什么鱼身鸟翼,龟身鸟兽,龙头马身,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于我而言反正我是不相信存在着这些生物的,尽管是在遥远的上古。所以当介绍这些怪物样子的时候,也就没花多少时间去详细记具体的特征。但是在读的时候真的.自己会不由自主的去想象这些奇形怪状的神兽的样子,某个山的构造,形貌,这个过程是很有趣的。

回到我看这本书的初衷,真的觉得很多怪兽,地名,植物的名字很好听啊,比如有些植物的名称:祝余,天婴,白术,辛草,少辛,薰华,牡荆,文茎,盼木,三桑,雕棠,天楄,雕棠,蒙木,帝休,弞杻,甘柤,菌竹,鸟秩,黄棘,乌韭,黄雚,杜衡,菌蒲,龙骨,门冬,焉酸,夙条,寇脱,嘉荣。有些神鸟兽的名称是:鹿蜀,尚付,长右,瞿如,溪边,蛮蛮,陆吾,招司,钦原,胜遇,毕文,穷奇,孟极,诸怀,当康,夫诸,驾鸟,梁渠,薰池,灭蒙,乘黄,戴胜。特别喜欢。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连锁的反应就是特别想了解史前文明,想了解人类的起源,今天特别去了解了一些人类的迁徙,估计不久我就要跳坑到人类发展史了。我在看完这本书后因着对文学成分和真实成分抱有好奇,去看了一些相关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山海经里很多鸟兽是可以在非洲找到原型的,更加巧合的是有一位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

根据《东山经》中的描述他在北美进行了考察,最终查明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流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所以说《山海经》完全就是一部世界地理史啊,看完这些我内心几乎是凌乱的,如果这是真的,我只能说先辈们真是厉害了,简直玄学。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四

读罢《山海经》,我不由想到《庄子逍遥游》中的几个字,《山海经》者,“志怪者也”。《山海经》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古今之说法,不一而足。书名“山海经”,但它绝不是一部经典,这个“经”应该是“经历”的意思,所谓“山海经”者,实为所“经历之山海”也。因此古之目录学家将其列为地理类,自然是无可厚非的。这一说法,虽不科学,却也有依据。看《山海经》时,我便发现《西山经》《北山经》中的山川远远多于《南山经》《东山经》中的,这便是我国地势西高冬低的最好体现。但是《山海经》所述之事物,实为怪哉,非常人所能辨也。所历愈久,人们便开始产生疑问,不把它当成一部地理著作了,而发现它与小说颇为相似。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山海经》,说它“盖古之巫书”。这一论断十分精辟,为后世所称道。我观之,亦深感恰到。在《山经》之末,都有祀神的记述,其用途十分明了。现在的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最多的一部古书。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巫以记神事”,神事者,神话之别称也。与之相对的就是“史”,史以记人事。因此,我认为《山海经》就是一部记录上古神事的“史”书。

《山海经》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毕沅在他的《山海经新校正》中注释过。《山海经》的立名,是刘向,刘秀(歆)父子校书(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216年)才开始有的。而它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到汉代初期这个漫长时期中,作者非一人。《山海经》应是刘向父子的命名,可是司马迁《史记大宛传》中却提到了《山海经》,故毕沅称之“其名久也”。这里存在一个小小的误解。司马迁《史记》的原文是这样的:“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可是在东汉王充《论衡谈天篇》中引的这段话,却少了一个“海”字,紧接着又说:“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所以《史记》中《山海经》的“海”字很有可能是后世之人篡加的。再者史公所言“所有怪物”,应是《山经》所记的奇禽异兽,怪蛇怪鱼,还有稀奇古怪的花草树木等。而《海经》则主要记述的是异域的国度和民族,并非什么“怪物”。

中国古代神话杂乱无章,不成体系,不像古希腊神话那般条理清楚。《山海经》便体现了这一特点。看《山海经》时,总觉得神话故事只是点缀,一笔带过,仅仅是记述的附带品。古时的先民更关心的似乎是奇珍异物的功用和祭祀山神的方法。中国古代神话的功力性明显要强于西方神话,这实在是与中国远古先民所居住的环境相关的。黄河流域的文明发源得实为不易,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根本无法同日而语。古巴比伦有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埃及尼罗河的汛情可以为人们带来肥沃的土壤,而古印度的恒河两岸也都是沃野千里。而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自是不说,连年的洪水也威胁着先民。中国的先民总是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自然在叙述神事时更多地体现的是抗争和功用的意识。

我们总惊叹古希腊,古罗马的绘画,建筑,戏剧,史诗是如何如何的有艺术性,自愧不如的东方民族却总为着极其功利性的目的在进行着所谓的艺术活动。我们也有出色的建筑——都江堰,可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它很美,只在乎它有多管用。艺术固然伟大,这却不是我们的先民奢求的。古希腊艺术兴盛的时候——公元前四五百年,中国正处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的性命朝不保夕,又怎么会有闲情逸致去搞“无用”的艺术呢?而百家齐鸣只不过是各国君主霸业的派生物罢了。因此,我们常在教课本上见到这样的话:“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正因为灾害连年,战乱频繁,所以《山海经》中的神话才不可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只看一遍《山海经》,与没看无异。这是一本内容庞杂,包罗万象的奇书,从中可以读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有机会的话,我想为它做个详细的札记。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五

《山海经》一直被当做怪力乱神之作,尤其是《海经》因为充斥各种妖魔鬼怪的描写,千年来刺激着脑洞大开份子们进行小说创作,成为神话传说的源泉。

本书以一个技术流的角度分析了《海经》《大荒经》不但是述图之作,而且论证了其内容并不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概念,也就是说那些海外之国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历法上的,描绘的是古时岁时节庆、观象授时活动。

在古时农耕社会,掌握了四季更迭月圆月缺的规律就是知道了天意,可以代表天。一场提前的霜冻,一场滞后的暴都可以决定一年的收成,所以祭天祈雨是古时最重要的宗教活动。

此外,本书对多重神话传说做了解读:

“夸父逐日”其实是夸父测量日影以制定立法;

“女娲补天”是在天象混乱时重新找到了日月运行之道;

“昆仑山”其实是观测天象时的道具,类似阁楼的观星台;

“龙”其实来自于苍龙星,它在天空的运行预示着整个雨季的状况;

而那些诡异莫测的场景、人面兽身等奇异生物不过是庆祝或祭祀活动而已。只不过因为时过境迁,古人的知识失去了效用,在当时普通的常识被后人当成了匪夷所思的神话。

本书为理解《山海经》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山海经》突然没有那么神秘了,隐隐有种失落感。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六

暑假里,我读了很多书,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山海经》了。

提到《山海经》,肯定有很多人会想:哎?这书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刚开始我也有这种感觉,不过读了以后就明白了。

《山海经》包含了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族、植物、动物、矿产、医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书中记载的生物几乎是世上没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动物很像的。比如“闾”像羊,“黾”像青蛙等。

现在,有些文章中的“老饕”,就是出自《山海经》里的“饕餮”。它曾经把自己的身体吃了。现在人们用它来形容资深吃货以及懂吃的人。

读了《山海经》,我惊喜地发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这些语文书里出现过的神话传说故事,全出自《山海经》呢!

这真是一本奇妙的书,丰富的想像力,各种奇思妙想,让人捧起这本书就欲罢不能。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七

因初中的一堂语文课,让我第一次深入接触了鲁迅的作品;因鲁迅的作品,让我第一次产生阅读《山海经》的渴望;因一项专业课的作业,让我重拾《山海经》,徜徉在一花一木、山虫鸟兽的神奇世界。《山海经》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瑰宝,它记录了我们足下美丽的土地孕育的生命与奇迹,展现了生态的繁荣与壮丽。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相互成就。

如“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介绍了山里的种草,形如韭菜,开有青色的花,叫祝余,吃了不会感到饥饿;“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介绍了形如乌龟却有鸟头蛇尾的玄龟;“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介绍了青丘山山南盛产玉石,山北盛产青雘(青色的善丹。古人认为可以做美好的颜料。);就祭祀诸山的礼仪有记载“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白菅为席。”即,用一块璋、一块玉和祀神时用的毛物一起埋在地里,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拿白茅来做神的坐席。这些叙述精细到某地的位置、名字,矿石的大小、颜色,神仙的形态、叫声,对人类的影响和效用。无一不流露这古人的智慧和神奇无尽的想象。可以说,《山海经》的神话资料是我国古籍之最。

除了神话资料,《山海经》还拥有者无与伦比的史学价值。研究《山海经》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寻找到上古的足迹。就如炎黄两个部落从对立走向融合,构筑了华夏族的史实。书中所描述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帮助我们对历史文献的方位等信息进行校对。

《山海经》就像是一块五彩的宝石,我们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惊喜。漫步在《山海经》里,犹如走进了伊甸园,满眼是奇花异草,到处是猛善珍禽。从先民的这些记叙中,我们看出他们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感知自然、了解自然,以此更好地生活。在他们对山神祭祀的礼仪之中,我感受到的,是一颗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心。

然而现代人,往往缺少这种敬畏之心。我们常常以世界的主宰自居,运用所谓的科学,凭借所谓为人类服务的态度,来利用、破坏自然,以此满足一己私欲。但是破坏自然规律总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时我们应该学习先民们的智慧,停下走向毁灭的脚步,向和谐美好的未来奋进!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八

最近我迷上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山海经》,至于迷上它的原因,还是因为书中各种各样的妖怪。

《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含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含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文献。

《山海经》中我最新换的就是《山海经·南山经》中的九尾狐,我几乎都背下来了:青丘之山,有兽焉,起状如狐而九尾。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最喜欢九尾,我只能说是《山海经》中的妖怪我都喜欢,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只有九尾狐了。

《山海经》非常好看,我希望大家也去看一下。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九

在这里,阿长,鹅要对你说,还要说的阔气一点:

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式散文,是一篇情感温暖的记述篇,再阅读后,鲁讯先生的可敬可爱,情感真真切切让人更觉得鲁讯先生就在眼前!

鲁讯先生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情感,回忆记述了自己在家庭童年的片断。在记述文中的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无不为至使读者喜爱,读后使人,心情极为开朗温暖。

鲁讯先生童年的可爱,童年也是那样无拘无束,养罢自己的小宠,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绘画。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相似我喜欢的海贼王、鼹鼠的故事。

鲁讯先生的可敬,几十年过去了,对自家的一位粗俗、迷信、守旧、愚昧、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的普通保姆长妈妈。但真诚善良,忠厚的普通保姆长妈妈,还是在鲁讯的心怀中,还是那样的情感真真切切、深情怀念。

通过鲁讯先生的记述文,使我们能更好地规范学习写作记述文,怎样能把记述文写的不跟流水帐似的。非常精彩的感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最能让人感怀。

对一本书的描写法: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几乎全用直线凑合,精湛的语言多么干练呢!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极至的描写!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童年的表现,在我们童年中是多么的一样呀!

在自己童年时,一次期末考试,他说,三门考好了,就给你买你喜欢的东西,一场角逐结束了,三门280分呀,喜欢的东西没买,那心情真个儿的是可恶可恨呢,没几日,撮了一顿(饭店吃饭)没买东西的怨恨也就消失了,切是!

再阅读鲁讯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语言,可以是受文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不想做而决心做的事,灵活多样表达怎样写好记述文。

阿长与山海经语言平实形象,文中充满了儿时的回忆,纯真持久,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万不可钻过去的……。大抵忘却了,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都是些烦琐之至,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鲁讯先生描写的如是精湛,骇死我了……形象化的引用一两句词,刻画了久长久长年时,长妈妈给童年鲁讯讲故事时异常投入的精神状态。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十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散文。它是鲁迅先生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回忆了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感经历。读过之后,我感慨万千。

童年时期的鲁迅先生对保姆阿长由最初的“不大佩服”,讨厌她的“切切察察”和规矩繁杂,到因知道她谋害隐鼠而对她“敬意”全无,再到阿长出人意料地将《山海经》送给如饥似渴的鲁迅时,使他“发生新的敬意”。最后,成年后的鲁迅先生怀念辞世多年的长妈妈,愿她魂灵永安。

在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历程中,很显然获得阿长赠与的《山海经》成为了转折点。文中鲁迅先生童年时对《山海经》处于“念念不忘”的痴迷状态,激发了我对这本书极大好奇。二年级时,我和妈妈一起读过《古希腊神话》,里面有至高无上的宙斯,有敢于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使我初次接触了西方神话。最近在学习小古文《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等文章时,频繁接触到《山海经》这部中国古典神话,又开启了我对中国传统神话的好奇和求知。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与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形成了共鸣。

文中,阿长对童年时的鲁迅管教严格。在他顽皮时,阿长要向鲁迅的母亲“告状”,还要教鲁迅懂得许多规矩和道理,使他十分不耐烦。其实,这些严格的教诲对鲁迅先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在他成年后有了深刻的领悟。这也让我想到了我和妈妈之间的相处。有时,妈妈在生活中教我一些繁文缛节或因为我的拖沓和懒惰批评我时,我心里十分厌烦,甚至和妈妈对抗、顶嘴。但当我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成为我坚强的.后盾,为我出谋划策,和我一起度过难关。我体会到,妈妈其实最在意我,是我最真挚的亲人和朋友。

这篇文章对母爱的描写,是通过生活中琐事表达出来的。在生活中,父母的管教也许令我们很厌烦,但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它,因为那是一种爱的表达。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十一

今天翻完了《山海经》陈成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因为《山海经》成书久远,且不是一个人写作,因此现在市场上流传很多版本。我看这本书的初衷只是好奇,想了解书里讲了什么,因此不用纠结到底看哪个版本、谁整理翻译、哪个字是否错误。

书中的人物个个都是妖魔鬼怪,有着神奇的力量。混沌是管理中央天界的天帝,他有4只翅膀和6条腿,给人一看就是可怕的感觉。后来由凤凰管理,它脾气非常暴躁,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一年四季是由燕子、伯劳、燕雀、金鸡来管理。巴国的巴蛇十分凶猛,一口能吞下一头大象,真让人惊叹不已!烛龙神一直住在钟山脚下。它心底善良,乐于助人,长年不吃东西,不呼吸。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贪得无厌,自不量力,不要去贪玩,要认真完成任何事情。

我相信古代的孩子看了这本书,可能会有一种冒险的冲动。我长大了要带这本《山海经》到处旅游,去亲眼看看那些奇闻异见。我最喜欢封面设计,画出了《山海经》世界应有的气氛,古老而又新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十二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长妈妈与山海经》。

文中,鲁迅说他不太佩服阿长,他甚至有点儿讨厌她,她弄死了“谋鼠”,还不让她随便走动,拔动一棵杂草啦,不小小踢到石头啦,就说鲁迅顽皮,要告诉他妈妈。

我觉得阿长这一点做的不好,每人就都有自己的自由,况且鲁迅那会儿还是个孩子,不应该这么苛刻的要求他。

过年,鲁迅刚要起来,阿长就把他按在床上,非要他吃酸橘,说恭喜。

哎哟喂,阿长,可怜的小鲁迅都受不了啦,他觉得你是个满肚子怪礼仪的女人,一个怪保姆,你应该对他好点嘛。

最惨的是小鲁迅晚上睡觉,阿长很胖,再加上她喜欢伸脚伸腿,小鲁迅只能在又臭又热的角落里睡。不论怎么说我就是不喜欢阿长,我同情小鲁迅,同情他没有太多自由,同情他睡不好,同情他有个怪保姆。我觉得三姐姐就像文中的阿长,苛刻,不让我自由,我希望姐姐们对我好一点,而不是奇怪地对待我们。

山海经的读书笔记篇十三

看了《山海经》后,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本奇书!它有5大特点:

1、它与其他书不同,是一本述图之书;

2、书中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3、《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密切关系;

4、该书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山经》与《海经》;

5、《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这本书上记载的,远比现在的地理书细密,能将中国的大部分江河山川融入在内,确实值得我们敬佩它的精确,也让我懂得了做事要仔细,平日里要观察周围的变化,虽谈不上洞悉一切,起码也要略知一些。但是一直有个问题萦绕着我,如此脍炙人口的《山海经》它的作者到底是怎样一个团体呢?难道真的是巫师吗?古时学者大都认为《山海经》是夏禹、伯益所作,今天看来此说纯属无稽之谈。

无论是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上看,还是从各篇成书时间早晚不一上看,《山海经》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是集体编述而成。因为《山海经》的内容非常广泛,是民间个人无力完成的,即使一个氏族部落的领导集团也只能编成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受古时地域、交通条件的限制,一个部落不可能了解到各个的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巫师口耳相传累积,在大一统的后世将其加以整理成书。而早期巫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文化知识的结构,大凡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生物、医药、帝王世系及重大技术发明等等,无不知晓,故《山海经》的内容十分驳杂。

《山海经》中所保存的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羿射九日、禹鲧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神话传说,不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积极鼓舞;而那些如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圆缺盈亏、一年四季的寒暑变化等有关自然界的记述,不仅仅是上古人要为解释自然现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以探索的勇气。《山海经》真是给予了我们不少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