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反思人性的(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17:30 页码:10
最新反思人性的(大全13篇)
2023-11-11 11:17:30    小编:ZTFB

学习和工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何做一个更好的职场人,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呢?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总结方式和手法。

反思人性的篇一

人性的光辉至此表露无疑,别以为人都是自私的,别问别人给了我们多少,应该先问自己为别人付出了多少。当我们深切体认奉献与助人之乐,就会发现「施比受更有福」。有时候,我们受到恩惠而急欲回报,但我们却忽略了施恩的人倒并不一定想得到你的回报,假如能将感恩之心转送给社会上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世界岂不是充满温情!

人生有了目标,心灵便能获得自由,那么生命便不会腐败,甚至在落难中----监狱,都不能使它败坏。一盏灯的火焰,可以点燃无数盏灯;一位伟大的奉献者,可以唤醒无数沉睡的人心。自古以来,宇宙中无限蓬勃的生气,就这样一直散发着永恒的光辉,照亮着生命;这宇宙的人性之灯,在将来必然更为强烈。

反思人性的篇二

摘要:人性技术化和技术人性化是技术与人性关系的两极,也是技术双刃剑特性基于人性的重要表现。对其深层解读和哲学思考,以揭示人生技术化与技术人性化的本质,及其对人性的影响,进而探索由人性技术化的社会现实向技术人性化的理论构想进行转变的路径,对于技术的当代发展有重要意义。

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总体而言这种变化是积极的、前进的,人和人类社会在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整体的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现实中,技术的应用又常常产生某些非人性的效应,以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从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威胁和灾祸。而这些威胁和灾难中最深刻也最危险的,就在于技术对人性的异化,即人性的技术化。要想让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必须充分认识和警惕人性技术化的严重后果,并积极寻找将技术赋予人性化功能,实现技术人性化的有效途径。

反思人性的篇三

人性。可谓之人的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种超级复杂的系统,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其结构和功能的层次性为我们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性提供了无止境的前景。随着技术向人类生活各方面逐步深入地渗透,技术已经且越来越深刻的触及到了人的最根本特征——人性。

技术的发展、工具的使用,是区分人和动物的一大特征,同时也给人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这就是“人的技术化”。

“人的技术化”可分为显性技术化和隐性技术化。显性技术化指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使用导致的人体机能、结构的日益技术化,这种变化通常可见。作为技术的本质,技术和先进工具是对人体的扩大和延伸,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本身的缺陷,大大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文明越进步,技术越发展,人体机能越退化,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下降,一旦失去了技术的保护罩,人类甚至将无法生存。隐性技术化指技术使用、发展和进步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精神和意志。甚至触及到了人类的灵魂,但这类变化又因为其隐性特质容易被忽略和不被重视,这也是技术对人和人类社会最深刻也最危险的异化范畴,文章中的人性技术化的主要意指也正在此。

技术人性化则是与人性技术化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结果。技术人性化是以人性为中心,按字释义,即通过某些措施,将技术按照正常的人性需求加以改变,使得技术真正为人服务,从而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对于技术人性化,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技术人性化旨在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立场上。强调对技术研究和应用进行人性化治理,体现并具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意义;而有的学者认为技术人性化当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公众需求、技术进步和利益三方博弈的结果”,三方中占优势者,便会在技术研究、应用等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另外二者会对其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如何正确引导技术的人性化治理,如何引导公众需求、技术进步和利益等因素,使技术走向人性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人性技术化和技术人性化并不是简单的两极对立,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在技术人性化思想指导下,及时纠正显性人性技术化现象,警惕隐性人性技术化的发生,否则,一旦马虎大意,技术则可能“喧宾夺主”。

在技术伴随人类的过程中,人性和技术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的影响,对于人性技术化也应该辨证地看待。在社会生产的诸多领域,人性技术化可以达到效益的提升,加快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方面的技术化是值得的。但是有些领域则不能单纯依赖技术加以实现,尤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完整存在、人性系统的良好秩序、人的身心和谐与人性境界的提升等根本问题的时候。这些领域中技术的不当运用,不仅不能从质上提升人的社会和精神存在,反而导致人的社会性本质和精神意识特性不断地退化和丧失。

2.1马克思等经典技术哲学家关于人性与技术问题的观点。

(1)马克思。马克思对自然、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探讨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技术异化现象及其如何克服做出了极富创见性揭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的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1)对自然人性的影响。以人类的智力为例。人的智力伴随劳动的过程逐渐提高,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越来越高的智力,这是一个互推互促的过程,在其中人的智力缓慢但稳步提升着。但从未来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自动化和傻瓜化的趋势来看,它必将把人脑的内部运行和计算过程外化和物化,也就是说,人不再从事本来能够极好地锻炼智力的内部运思过程,而把它交给了具有高度精密性和极高速度的智能机器,这样才势必导致人的内部智力的弱化和退化。于是,智能外化的技术在自然进化的意义上导致了人类智力的退化。在此趋势下,人的价值观全面地依赖于技术对人的控制和约束。人性系统的演化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技术的状况。技术的规范就是人性的规范,技术的趋势就是人性的趋势,在技术支配下的人性与技术的合二为一,这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人性的技术化过程。

(2)对社会人性的影响。当今的技术发展也给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等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技术影响社会人性的最直接表现。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人类带入了种种新的伦理困境。当然,对此我们仍应辩证地看待,伦理困境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传统伦理道德等相对落后。也正因此,某些现代技术研究和应用之初受到的伦理道德等的强烈约束和限制,但最终突破藩篱,就是因为传统伦理道德自身存在缺陷,并不完全是人性的代言。而且这里的伦理道德向技术妥协并不代表在所有领域内都会妥协。

芒福德对于技术人性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技术作为人类最高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勇敢地否认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和持续发展仅依赖于工具使用和工具制造的倾向上”。他否认“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传统观点。同时,认为对意义的追求才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并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不仅在于人具有追求功用意义的工具理性,还在于人具有追求人性意义的价值理性。芒福德还提出了审美艺术在技术进步史上的作用,认为有审美感的发明不仅建立了意义的世界,而且还是技术发展的动因。

美国未来学家那斯比特在《高技术高情感》中提出能“滋养灵魂”的艺术,是“科技进化中的对等伙伴”的思想,提出“欢迎保留人性的科技,拒绝侵犯人性的科技”。所以,现代科技创新者应致力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使人机界面变得更“友好”的技术艺术化、人性化努力之中。

芒福德还对技术人性化趋向作了建构。即从单一的技术向多元的技术发展转变。芒福德认为在今天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以“巨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为主导的时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于是应该转向多元化的、民主的技术,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3.2科学家的关注。

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从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良心责任”出发。也对这一主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关心人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得出结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不能从市场的观点,从节省了多少钱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新的可能性……出路只有一条:建立一个以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这些观点对于形成当今全球视域下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反思人性的篇四

无可否认,技术在不断满足人性现实需要的同时,推动了人性系统的合理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确认人性的进步与发展对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科技更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科学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为人类全面发展创造和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人性的技术化只会造成所谓的“新道德”不断地销蚀着传统伦理观念,而技术人性化则会改变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生产习惯,带来思想上的解放,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从而促生新的道德规范。为此,关键仍在于掌握着理性主动权的人类自身。

4.1对技术研发过程的人性化治理。

技术的研发,是技术诞生的前提。人性化治理过程中,不但要以“经济效益”为量度,更要突出伦理道德作为标尺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科技的设计、发明、创新阶段开始,将伦理、价值因素作为一种直接的重要影响加以分析,进而使伦理道德的制约成为科技发展的内在维度之一。从此观点出发,克隆人技术的实施因可能导致父母与克隆子代的生物学关系和社会关系无法定位,和利用克隆人本身的社会性将受质疑等一系列问题,而被拒之门外。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成为利己力量,利用不好,则成为异己力量。因此,技术应用也成了人性化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不对自然界产生任何影响的技术是不存在的,技术应用的人性化治理,也并非倡导返璞归真,要求回归刀耕火种的原初和谐状态,而是提倡把技术应用对自然的影响控制在自然界和人自身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亲善自然、呵护自然,把对人的关怀与对自然的关怀高度统一起来,这才是技术人性化追求的真正目标。

反思人性的篇五

人一开始就是技术的人,技术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技术本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技术化的过程.但人的技术化也造成了技术与人性的对立、人性的技术化与物质化.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历史必然性,人性技术化的扬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把技术与人性目的结合起来,走技术人性化的道路才是人的自我拯救之道.

作者:李明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刊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andfacts年,卷(期):“”(7)分类号:c912.4关键词:人的技术本性人性技术化技术人性化

反思人性的篇六

人性。可谓之人的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一种超级复杂的系统,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其结构和功能的层次性为我们不断提升和完善人性提供了无止境的前景。随着技术向人类生活各方面逐步深入地渗透,技术已经且越来越深刻的触及到了人的最根本特征――人性。

技术的发展、工具的使用,是区分人和动物的一大特征,同时也给人的身心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处不深深地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这就是“人的技术化”。

“人的技术化”可分为显性技术化和隐性技术化。显性技术化指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使用导致的人体机能、结构的日益技术化,这种变化通常可见。作为技术的本质,技术和先进工具是对人体的扩大和延伸,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本身的缺陷,大大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现实却告诉我们:文明越进步,技术越发展,人体机能越退化,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越下降,一旦失去了技术的保护罩,人类甚至将无法生存。隐性技术化指技术使用、发展和进步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精神和意志。甚至触及到了人类的灵魂,但这类变化又因为其隐性特质容易被忽略和不被重视,这也是技术对人和人类社会最深刻也最危险的异化范畴,文章中的人性技术化的主要意指也正在此。

技术人性化则是与人性技术化完全相反的另一种结果。技术人性化是以人性为中心,按字释义,即通过某些措施,将技术按照正常的人性需求加以改变,使得技术真正为人服务,从而实现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解放。对于技术人性化,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技术人性化旨在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本身的立场上。强调对技术研究和应用进行人性化治理,体现并具有着终极的人文关怀意义;而有的学者认为技术人性化当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公众需求、技术进步和利益三方博弈的结果”,三方中占优势者,便会在技术研究、应用等诸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另外二者会对其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如何正确引导技术的人性化治理,如何引导公众需求、技术进步和利益等因素,使技术走向人性化的良性发展道路,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

人性技术化和技术人性化并不是简单的两极对立,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在技术人性化思想指导下,及时纠正显性人性技术化现象,警惕隐性人性技术化的发生,否则,一旦马虎大意,技术则可能“喧宾夺主”。

在技术伴随人类的过程中,人性和技术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的影响,对于人性技术化也应该辨证地看待。在社会生产的诸多领域,人性技术化可以达到效益的提升,加快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的过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方面的技术化是值得的。但是有些领域则不能单纯依赖技术加以实现,尤其是直接关系到人的完整存在、人性系统的良好秩序、人的身心和谐与人性境界的提升等根本问题的时候。这些领域中技术的不当运用,不仅不能从质上提升人的社会和精神存在,反而导致人的社会性本质和精神意识特性不断地退化和丧失。

2.1马克思等经典技术哲学家关于人性与技术问题的观点。

(1)马克思。马克思对自然、人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探讨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技术异化现象及其如何克服做出了极富创见性揭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的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2)其他经典技术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中指出:“现代技术不仅不是人们可以控制的力量,恰恰相反,人无处不受现代技术的统治,……现代技术已经不是中性的`东西,它作为‘坐架’控制和支配了现代人的全部生活,技术和财富使人成为它们的奴隶,使人成为了附属品。”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强调,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使西方社会变成了“富裕社会”,但是同时也变成了“病态社会”,在这个病态的、单向度的社会中,人也是单向度的,病态的。哈贝马斯则认为居于支配地位的技术所有者使人类失去了人性,反受技术的控制与支配。伯格曼认为技术的广泛使用,作为装置范式在消解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聚焦物和聚焦活动,使人类离幸福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他们都看到了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人性技术化的态势,但是都没有指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道路。

(1)对自然人性的影响。以人类的智力为例。人的智力伴随劳动的过程逐渐提高,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越来越高的智力,这是一个互推互促的过程,在其中人的智力缓慢但稳步提升着。但从未来技术的运用越来越自动化和傻瓜化的趋势来看,它必将把人脑的内部运行和计算过程外化和物化,也就是说,人不再从事本来能够极好地锻炼智力的内部运思过程,而把它交给了具有高度精密性和极高速度的智能机器,这样才势必导致人的内部智力的弱化和退化。于是,智能外化的技术在自然进化的意义上导致了人类智力的退化。在此趋势下,人的价值观全面地依赖于技术对人的控制和约束。人性系统的演化越来越多地受制于技术的状况。技术的规范就是人性的规范,技术的趋势就是人性的趋势,在技术支配下的人性与技术的合二为一,这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为人性的技术化过程。

(2)对社会人性的影响。当今的技术发展也给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等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这也是技术影响社会人性的最直接表现。如基因技术、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给人类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将人类带入了种种新的伦理困境。当然,对此我们仍应辩证地看待,伦理困境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因为传统伦理道德等相对落后。也正因此,某些现代技术研究和应用之初受到的伦理道德等的强烈约束和限制,但最终突破藩篱,就是因为传统伦理道德自身存在缺陷,并不完全是人性的代言。而且这里的伦理道德向技术妥协并不代表在所有领域内都会妥协。

芒福德对于技术人性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技术作为人类最高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勇敢地否认人类脱离动物状态和持续发展仅依赖于工具使用和工具制造的倾向上”。他否认“人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一传统观点。同时,认为对意义的追求才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并得以发展的根本所在,不仅在于人具有追求功用意义的工具理性,还在于人具有追求人性意义的价值理性。芒福德还提出了审美艺术在技术进步史上的作用,认为有审美感的发明不仅建立了意义的世界,而且还是技术发展的动因。

美国未来学家那斯比特在《高技术高情感》中提出能“滋养灵魂”的艺术,是“科技进化中的对等伙伴”的思想,提出“欢迎保留人性的科技,拒绝侵犯人性的科技”。所以,现代科技创新者应致力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使人机界面变得更“友好”的技术艺术化、人性化努力之中。

芒福德还对技术人性化趋向作了建构。即从单一的技术向多元的技术发展转变。芒福德认为在今天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以“巨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为主导的时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于是应该转向多元化的、民主的技术,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3.2科学家的关注。

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从自己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良心责任”出发。也对这一主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关心人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得出结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不能从市场的观点,从节省了多少钱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新的可能性……出路只有一条:建立一个以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这些观点对于形成当今全球视域下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可否认,技术在不断满足人性现实需要的同时,推动了人性系统的合理发展。但同时,我们必须确认人性的进步与发展对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科技更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示。科学的最高价值就在于为人类全面发展创造和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人性的技术化只会造成所谓的“新道德”不断地销蚀着传统伦理观念,而技术人性化则会改变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生产习惯,带来思想上的解放,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从而促生新的道德规范。为此,关键仍在于掌握着理性主动权的人类自身。

4.1对技术研发过程的人性化治理。

技术的研发,是技术诞生的前提。人性化治理过程中,不但要以“经济效益”为量度,更要突出伦理道德作为标尺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科技的设计、发明、创新阶段开始,将伦理、价值因素作为一种直接的重要影响加以分析,进而使伦理道德的制约成为科技发展的内在维度之一。从此观点出发,克隆人技术的实施因可能导致父母与克隆子代的生物学关系和社会关系无法定位,和利用克隆人本身的社会性将受质疑等一系列问题,而被拒之门外。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成为利己力量,利用不好,则成为异己力量。因此,技术应用也成了人性化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不对自然界产生任何影响的技术是不存在的,技术应用的人性化治理,也并非倡导返璞归真,要求回归刀耕火种的原初和谐状态,而是提倡把技术应用对自然的影响控制在自然界和人自身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亲善自然、呵护自然,把对人的关怀与对自然的关怀高度统一起来,这才是技术人性化追求的真正目标。

反思人性的篇七

人们总是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学生,要想雕琢出洁净、高尚的灵魂,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给予人性的关怀,作为教师,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事情。在近段的教学工作中,我感慨颇多,兹述于此,敬献给各位同仁,聊以共享。

一.教学中,置换角色,强化自信。

我在教学中无意间提到魏书生先生的教育理念,说魏老师让学生自己上课,自己命题,没想到283班的同学反映很热烈,纷纷表示欢迎,愿意尝试。我意识到这是强化学生自信心的一个极好的机会,欣然同意。

同学们推荐语文课代表肖文烨做小老师上课。11月14日早自习,我把课件给肖文烨看了,告诉他重点难点,教他进行电脑操作,具体细节都留给他自己设想。第一节课,肖文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上了20分钟。

在肖文烨上课期间,我和同学们都称之为“肖老师”,而且一有疑问马上就提出来,课堂气氛似乎比往日还要热烈些,我很欣慰,同学们懂得尊重他人的尝试,学习上又积极主动。

肖文烨作为学生来上课,当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他上课始终面带微笑,当他发现易丹波坐姿不正,想找后面同学讲小话时,他则义正词严的批评他:“易丹波同学,你在干什么?!”我很欣慰,肖文烨的微笑和魄力实在难能可贵,他所具备的这两种素养,一定可以促成他将来的成功。

肖文烨上完课以后,我对他勇于尝试,挑战自我的精神给予了极大的赞许。我当场奖励他四颗怡口莲糖果,肖文烨当场剥了一颗糖果吃,我看到了一向内向的他露出了自信、甜蜜的笑容。同学们也高度赞扬了他的勇气,给他以热烈的掌声。还有好多人跃跃欲试,希望这样的活动每个月搞一次,给更多同学以机会。

当天晚上,肖丹霞同学要求下个月也给她一个机会,让她来上一节课。我对她这种见贤思齐的精神表示嘉许,欣然应允。

我又趁热打铁,在11月15日要求同学们再次置换角色,做一做命题人,男女生各出一套期中考试试题。同学们共同推举了肖文烨和肖丹霞作为男女生代表,两天后,他们俩人就拿出了自己的试题。别说,还真有许多和我出的题不谋而合。我推荐给同学们,在后面写了一句:“吉光片羽,敬请传阅!”

因为我鼓励同学们说:“不仅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可以自己命题试一试。”后来邓新桂同学又出了一些生物试题。

语文期中考试时,肖文烨得了90分,肖丹霞得了86分,虽然不是特别高的成绩,但是他们已经有了坚定的自信,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他们沮丧。

教学体验: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但这是我第一次通过置换角色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收效很好。我会继续做下去的。

二.生活上,发现需求,传递温暖。

11月中旬,天气一直很冷。我自己都穿得很厚了。

11月16日,我在278班上课,发现有些同学感冒了,穿却穿得很单薄。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是月假时根本就没有带棉衣来。其实我已经几次跟学生们说,没有衣服穿的同学可以到我那里拿衣服去穿,可是一直没有人来。这一天可能是实在熬不住了,李嘉和彭洲说要向我借衣服。呵呵,我没想到是两位男生。

我把他们领回了家,给彭洲找了一件温绮的里面有绒的夹克,给李嘉找了一件黑色的毛线衣。他们是很娇小的男生,我现在又长胖了,实在只能从旧衣服里找到这么两件凑合一下。我们又一起烤烤火,一起谈谈心,他们觉得很温暖,也很感激。

第二天我看到他们俩穿着我的衣服坐在教室里,我也觉得很温暖。我想,曾经穿过一个女老师的衣服,将作为一种特别的记忆而长久的存留在他们的生命中。

11月22日期中考试之后,邓久思到我家里来找我谈心。他看到我放在桌上的.充电热水包,说:“老师你也有这个啊!”我说:“是啊,是给我儿子用的,他太小了,睡不热。”他又问:“那怎么没看到你儿子?”我回答说:“昨天和他爸爸回家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说:“老师,那就把这个借给我用一用吧。”我欣然应允了。

因为我觉得邓久思是一个很感恩,很懂事的孩子。他的数理化很好,但是语文和英语都不怎么样。我曾经批评他的字迹潦草,他虚心接受,现在他的字至少工整了。11月20日晚我批阅期中考试的作文时,发现他在作文中写到,他很感激语文老师肖老师对他的关怀,因为肖老师指出他的书写问题,单独教他写作文,考前把基础训练借给他复习。我这才知道文章是他的,我这才知道那么一些细小的事情,竟然给他带来了许多温暖。考试之后,他又及时把基础训练还给了我。我觉得他真的很懂事,他值得我更多的关怀。

充电之后,邓久思拿着热乎乎的热水包走了,我觉得很温暖。

三.情感上,热心沟通,创造和谐。

在上完《小狗包弟》时,我曾布置了一篇周记:

由人及己请问你曾经对动物或他人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

在批阅周记时,我发现肖文烨写了一篇《友人邓卢》,文章大意是说,邓卢是他初中时的好友,曾经陪他度过很多美好的课余时光,曾经给过他很多生活上的帮助。但是后来他们疏远了。如今他很内疚,听说邓卢学习不是特别努力,他没能帮助他,虽然两个班教学楼相对,他却没有勇气向邓卢去表达自己的心声。

鉴于肖文烨同学的内向,11月18日,我从278班上完课后,来到280班走廊上,找到了邓卢,把《友人邓卢》给他看了。邓卢看完以后倒是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谢谢老师”。我鼓励他也可以主动找肖文烨聊聊。在场的其他同学觉得很感动,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老师,这么有爱心,这么细心。我笑一笑,我觉得很平常。

让我很有成就感的是:邓卢在期中考试的作文里写到了这件事。20日晚批阅作文时发现这样一段:“前几天我读到一位老友写给我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对我很愧疚,其实我没做什么,那都是小事,应该愧疚的是我,我没有他那么努力,我很是佩服他做事的毅力,他的勤奋……”我便知道是邓卢写的。我很激动。

不管肖文烨和邓卢还能不能成为以前那样的好朋友,我认为,至少他们关于《友人邓卢》的记忆是美好的。

文档为doc格式。

反思人性的篇八

我设计的问题具有争议,主要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爱、体谅程度。从学生回答中完全真实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理解父母,有的不理解,这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存在情感差异。关键是点化迷茫在情感世界里的学生,引领他们走出误区,真真正正感受人性的真、善、美!

写作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家庭的看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否深受课文情感熏陶之手段。学生情感、悄悄话尽情地流露于作文中。我相信他们的人性会得到启发,点化!或许有的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家人对他的关爱,或许有的并不顿悟,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执教者继续打情感教学攻坚战!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特点——人文性!

反思人性的篇九

摘要:

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麦克卢汉曾凭借“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等媒介理论,向人们阐述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本文将通过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分析,试图以更加人性化的角度看待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证明麦克卢汉这种“技术决定论”不仅偏激,同时也是对人与技术关系的一种误读。

关键词: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技术决定论人性。

一、技术为什么产生。

在《媒介即讯息》一书中,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影响并不是产生于意见和观念的层次上,而是体现在它悄悄地、毫无抗拒地改变感觉比例或知觉形式。”作为一个泛媒介论者,麦克卢汉所理解的媒介要比其他传播学者宽泛得多。他以铁路、飞机为例证说:“铁路并未给人类社会引入流动或交通运输或公路,但却使人类先前的功能加速,并扩大了其规模,开创了全新类型的城市和新兴的工作与休闲。这一切的发生,不管铁路是在热带环境中还是在北部环境中运转都一般无异,且与铁路媒介所运货物或所含之物无关。而飞机通过加快交通运输的速率,倾向于使铁路形式基础上的城市、政治和交往解体,这也与飞机被用于干什么无关。”

这种论断是颇具争议的。一方面,麦克卢汉在他的作品中并未明确指出技术为什么产生;另一方面,他认为铁路、飞机媒介在速度上的革命使得人们开始依附这种媒介形式,从这种媒介形式中,人们获得工作与休闲。进而我们顺理成章地接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种论断。

事实上,麦克卢汉的这种文字表述本身并没有错误,但是却为人们造成一种因果逻辑上的错觉。技术并不是凭空产生,人类也从未享受过天上掉下的馅饼。历史证明,只有当人们有一种需求的时候,人们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技术满足自己的这种需求。

喜怒哀乐是人的本性。人们听广播、看电视从来不是为了获得喜悦或是悲哀。仅仅是通过这种技术手段使得自己本身就有的这种感觉得以强化。所以我认为,需求诞生于技术之前,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需求。换句话说,技术生来就具有某种使命,而非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派什么用途无关紧要,技术的诞生就是为了具有某种用途。

二、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麦克卢汉一反以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为中心的研究传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对整个文化发展进程的影响,进而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传统。这种研究使得人们对技术的关注程度提高,特别是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技术史为主线,把人类文明发展串联起来,更显得技术在这一层面上的意义尤为可贵。

但是客观来讲,在人和技术的“第一性”上,我们需要肯定人的作用。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然而,技术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璀璨无庸质疑,就社会生产而言技术的“第一性”应该是值得承认的。这两个观点并行不悖,因为它们是在两个领域中提出的。

对于技术而言,在不同领域是存在不同解读方式的。我们在肯定技术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定人的作用。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而我个人认为,站在“人”的角度解读媒介技术,“技术决定论”显然过于偏执。

三、从“人”的角度理解“技术决定论”

在《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中,麦克卢汉把语音字母说成是创造“文明人”的技术手段,并断言惟有它才是这种技术手段,把印刷技术说成创造了公众,把电子技术说成创造了大众。他还声称:“我们时代对整体性、感情移入和意识深度的追求是电子技术的自然附属品。”不难看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的论断,虽然很有见地,却也很容易被推向“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对于“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巧妙地把各种媒介技术解释为内容,并颇有自己的理解。他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如果有人问,‘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是非语言的。’”

麦克卢汉的对于这一观点的解释十分有趣。因为他已经意识到对于言语这部分的阐释并不尽如人意。言语不同于语音字母,更多地强调的是言语所表达的思想含义。而这种单纯内容上的理解,麦克卢汉是无法把它归为某种技术之列的,所以只能把言语作为思想的反映。

然而许多实验表明,长期脱离社会群体的人是不具有言语功能的。所以把言语理解为媒介技术却又显得合情合理。可是这样一来,言语作为媒介却又不是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麦克卢汉忽略人的作用而过分强调技术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媒介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把某些媒介理解为另外一种媒介的“内容”。但是这不等于媒介技术可以同内容混为一谈。内容反映的是人的意愿,技术用来传达这种意愿。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媒介技术实现一个环节加上另外一个环节,最终表达自己意愿的`目的。举了例子来说:我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爱汽车。依据麦克卢汉对内容的理解,把我对爸爸的爱和爸爸对汽车的爱混淆在一起,这是逻辑上的错误。技术可以对内容造成影响,可是却不能左右内容的产生,所以“技术决定论”在这一层面上说不通。

在定义“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时候,麦克卢汉认为,有些信息“低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感官,他们提供的信息清晰度低,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小,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需要大力发挥想象,填补空白,参与程度高,这些媒介即“冷媒介”。另一些媒介则“高清晰度地”延伸人的某个单一感官,他们提供的信息清晰度高,且明确给出的信息量大,留下给受众凭借想象力填补的空白甚少,受众可用某个单一的感官承担起接受信息刺激的活动,参与程度低。并且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和电影应分属“冷媒介”和“热媒介”。

麦克卢汉从技术的角度,以各种量化的指标,告诉人们为什么电视和电影要有此区分。这种研究,告诉我们在一种相对理想的条件下,电视和电影在本身的技术上能够造成受众对于接受信息程度的不同。

然而这种理解在宏观层面上又显得很不必要。同样的信息量,电影和电视所能够产生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一些经历,很轻易地就能够把其中的空白填补回来。事实上,很多人选择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不选择用电视机,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要比电视表现出众得多,能够给人们更大的心理愉悦感而非人们接收信息量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麦克卢汉在区分“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时候是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和数据指标来做出的判断,这种判断十分可怕,因为这似乎完全抹杀了人性的存在。“技术决定论”在这种理论架构上,也难免摆脱不了“杀人”的嫌疑。

参考文献:。

[1]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

反思人性的篇十

年轻时代的我,对于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有一句俗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中国人而言,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在国外,他们的伦理观念较为淡薄,所以,个人主义极为浓厚,他们对任何人都摆明一副「亲兄弟,明算帐」的态度,就连至亲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只要本身过得舒适愉快,别人是死是活就与他无关了。过去,外国人非常推崇我们,称赞中国人情味浓厚,是一个礼义之邦,但曾几何时,中国人也感染异国的习俗,「奉献牺牲」、「助人为快乐之本」已即将变成历史名词了。

为什么今天的人情味变得如此淡薄呢?这全是由于「利欲心」作祟,许多人要求付出必须与回报等量齐观,如果回报超过他付出的,那么恐怕许多人就会趋之若鹜了。另外,还有少数不肖之徒利用人性的弱点----「恻隐之心」来进行敲诈勒索,这样一来,就难怪有人在遇到该伸手援助他人的时候,迟疑而裹足不前了。

现代人自私重利,现实万分,中国人数千年来的助人美德已不复存在,尤其是都市中的居民,身居于高楼大厦之内,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天地中,或许在他四周住的那些人都一无所知,更别谈什么守望相助了。对人性的卑劣我有过深刻的体认,直到有一次,居家附近发生火灾之后,才整个扭转我对人性的看法,产生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事情是这样的:住家附近的王家半夜失火,喧闹的人声羼杂着消防车刺耳的笛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走到外面一看,这时火舌已由王家屋顶冲出,将天地染成一片红艳。一条条白色水柱由消防车上的水龙头送出,正极力制住火势。王太太被好几人架住,正呼天抢地的哭喊着:「谁去救救我可怜的孩子啊!你们别拉我,让我进去!天啊!为什么我如此歹命!」原来王太太的两个孩子困在楼上房内,火势这么凶猛,谁敢跟自己生命开玩笑而进去救人呢?话虽是这么说,但毕竟这个世上肯舍身救人的人还是有的,只见一位消防人员冲入王家,几分钟之后,他再出来时,双手抱着一团湿棉被,里面则是王家的两个小孩,同时现场也响起如雷的掌声与欢呼声,大家都被如此感人的画面,深深的震慑住了。

这亲身经历令我十分感动的事件,改变了我原本认为人性是卑劣的看法,反而认为人性本善!世上肯济弱扶贫、舍身救人的还是大有人在,这正是我国五千年来固有的传统,这些人已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是在于奉献所有去帮助别人,把爱心散播到每个角落。

反思人性的篇十一

巴蒂斯将一颗颗罪恶的子弹射向前仆后继的海怪,主人公与巴蒂斯的时敌时友,难以启齿的人畜乱伦,主人公最后的.血腥冷酷……当读到这些内容时,我震惊了。孰为人?孰为兽?何为人性?何为兽性?人性和兽性又有着什么样的判断标准?我答不上来。

我只觉得,之前自己认为的人性光芒早已黯然失色,直至消失殆尽。

诚然,困境之中互相搀扶,危难之际出手相援,都值得谱成一曲人性之歌。但是,这能算是真正的人性么?不能。这只是人性的冰山一角。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光辉无法洒遍每一个角落。

转换一下我们的视角。地球的某一端总会传来刺耳的枪炮声,战争这部机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运转。为了自己的口福,对待动物,人类什么时候放下过屠刀?打着社会建设的幌子,污染了多少河流?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可争吵声又何时消失过?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又何来真正的人性美?人性与兽性,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当人类将自己那肮脏的一面展露无遗时,人性与兽性也就画上了等号。

瞬间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标榜的人性,都是狭义的人性。在我们看来,世间的美好,只能用人性美来定义;一旦有丑恶现象,就用其他标准来判定。

不要总将人性挂在嘴边,而是要经常反思:人性,离我们还有多远?有反思才有进步,有进步才有真正的人性。

反思人性的篇十二

这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七课,描述了一个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蔷薇花的故事!

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有教育意义,孩子总是被父母宠着,好多孩子都把别人的关心当做理所应当,这样久而久之就变得很脆弱,受不了一点点打击!社会上有一些失意者选择轻生,大多数是因为小时候没有锻炼出坚强的毅力,长大后受不了挫折。

孩子们学了这一课,就会懂得自己并不是最弱小的,我们应该把自己变得坚强一点,自己要学会有爱心,知道关心别人!这篇课文很容易理解,但它的影响力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好好引导,会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力!希望孩子们都能像萨沙学习,成为一个勇敢有爱心的孩子!

反思人性的篇十三

关注中国家电市场的人都知道,格力空调在中国家电业以专业著称,其多年来专著于空调产业链的构造,建立了一条涵盖上游和下游的独特商业模式。其核心便是“大规模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庞大而快速的网络分销能力”,保证其能获得稳定的收益和漂亮的业绩。

当年,格力因与国美一战成名。因为国美单方面降价,格力全线撤出国美全国的销售门店。而格力与国美分手的最大资本也随之浮出水面,由营销女皇之称的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从就致力于打造“区域股份销售公司模式”,即由格力将各个区域市场上的主流商家整合在一起成立区域股份公司,再借助这一模式在区域市场上进行空调专卖店的建设和完善,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全独立于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的专业型空调营销网络,而这些网络的话语权则被格力凭借产品与品牌、各种政策、高利润回报等手段牢牢掌控。

笔者认为,格力这一营销模式的成功得益于空调的独特属性。空调并不等同于其它家电产品,其产品由于涉及专业安装等服务环节,尚无法实现销售渠道的扁平化,必须依赖专业性代理商和经销商提供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保障。

实事证明,格力空调这一独特销售网络最终成为推动其快速发展壮大的成功动力支撑。即专业性的销售网络保证产品的快速分销和产品的规模化业绩,业绩与利润都很稳定。同时,格力也非常注重上游产业链的优化,介入一些关注零部件产品领域。并不断借助大规模制造能力的提升,建立起“规模化、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最终构成了两大体系支撑下的格力商业模式。

自成就全球空调霸主后,格力也在积极寻求商业模式的升级与转型。最突出一点,格力欲摆脱其营销导向型的发展方向,积极转向以自主创新为内涵的技术导向型。不过,格力的这一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逼迫无奈。

去年金融危机袭来,格力商业模式也遭遇严峻考验,

特别是其规模化生产能力遭遇了分销网络滞销的阻碍,大库存积压和资金挤占尽管一直不被格力高层所承认,但不少格力专营店堆积如山的库存却是不争的事实。去年下半年频频爆出的格力空调专营店卷款潜逃事件也令格力这一销售模式备受质疑和拷问。

10多年保持一贯稳健高速的增长,对于格力空调很不易。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袭来、低迷走势还将继续的背景下,格力如何推动这一业绩的继续上扬,转型已迫在眉睫。理论上看,必须要打破这种只依赖大规模低成本制造和快速分销能力相匹配的模式,并在产品技术层面进行创新后,延伸企业的市场价值链和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新的市场增长点,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缓冲经济下滑对企业销售造成的冲击。

格力空调总裁董明珠曾对媒体表示,现阶段4、5级低能效空调仍存在市场需求的空间,格力会满足市场需求。而一位二线空调企业负责人则认为,这种需求并非低能效产品,而是低能效外衣下的低价格。显然,格力空调的商业模式还没有摆脱规模化利润和独特分销渠道的支撑点。董明珠也曾向媒体坦言,营销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轰轰烈烈的大路,而技术则是一条前景清晰但漫长无比的寂寞之路。

更为有趣的是,以为分水岭。此前,格力与董明珠见诸各类媒体,言必提独特营销模式,特别是那句经典的“董明珠走过的路都不长草”。以董明珠营销生涯为内容的《棋行天下》和《行棋无悔》一度成为许多营销学人的宝典。去年以来,董明珠言必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格力所宣传的内容则全部转向为频获技术创新大奖、入选国家火炬计划,自主创新技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