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0:55:08 页码:11
最新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通用8篇)
2023-11-11 10:55:08    小编:ZTFB

对待人际关系要懂得尊重和理解,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语言和词汇,以突出主题和思想。总结范文用简练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作者的思考和发现。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一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答: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答: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即: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答:“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答: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答: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答: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1、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2、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14、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五、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一样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答: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二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

2.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非常)(以之为异)。

4.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便舍船,从口入。(放下)。

7.初极狭,才通人。(非常)(仅)。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整齐的样子)(类)。

9.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全,都)。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竟然)(哪里)。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全,详细)(邀请)。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儿女)(同乡的`人)。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更不用说)。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详细地说出)(感叹惊讶)。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请)。

1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说)(值得)(桃源之外)。

1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已经)(沿着)(从前的、旧的)(做标志)。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到)。

2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立即)(派遣)(标志)(于是,就)。

22.闻之,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三

摘要:初中生学习一定篇目的文言文,对于提高语文素养,丰富人文内涵,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而较完整地了解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对于学好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以文言句式为例,系统、全面地归类复习,就能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文言语法;归类复习;必要性。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段古汉语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不要求初中学生对古汉语语法知识有系统的掌握,也不作为语法概念纳入中考范围,但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对分散在整个初中阶段六册语文课本里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归类,初步给学生比较完整的古汉语语法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古汉语,鉴赏古汉语,提高古汉语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古汉语语法知识的归类教学,进入高中、大学学习的学生反馈的信息都是比较积极的。

初中语文古汉语语法知识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类型:实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文言句式等。本文对文言句式归类复习例举。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句式常见的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几种。组织学生复习时,可以按照上述四种句式逐一归类复习。

一、判断句。

文言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通常情况下不使用判断词“是”。基本形式有:“……者,……也”,“……,……也”,“……者,……”,“……,……者”等。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句中“……者矣”和“……者……也”都是表示判断的,相反“是”字作为代词使用并不表示判断。有时用“则”“乃”“为”“非”等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句中“则”表示判断。“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孟子二章》)这是一组双重否定的判断句,加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语气更强。学生全面地了解了判断句的格式,在阅读文言判断句时就能够较准确地把握判断句语气和语义了。

二、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句也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有承前省略,承后省略和对话省略(语境省略)等。省略句顾名思义就是省略了某个词或某一成分的句子。理解句子意思时要联系前后句,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如:停数日,(渔人)辞去。(《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陈胜自立为将军,(封)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省略宾语。如: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4)省略句子。如:“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省略的“之”字代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全句。(《曹刿论战》)(5)省略介词:如: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6)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如: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论文范文)(《桃花源记》)再如:一(只)狼得骨止,一(只)狼仍从。(《狼》)了解了省略句的特点,学生在翻译时就必须把省略的成分补出来,否则句意就不准确,句子也就不顺畅了。

三、倒装句。

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即“为……所用”,其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复习使学生对古汉语被动句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必将对学生准确地理解、翻译文言被动句有很大帮助。

通过较为系统地归类,学生对文言句式会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初步形成完整的文言句式知识体系,对学生今后学习文言文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四

一般英语总复习的时间都是在初三的后半段,此时所有课程要求的内容全部学习完毕,因此需要对三年来学过的内容进行统一的整理。对于英语来说,从词汇到语法是复习的重点,在词类的复习过程中,动词的复习成为主要的内容,因为动词与语法中的语态和时态等语法联系密切。本文就以笔者多年的经验简单谈谈初三英语总复习中动词复习的要点。

一、正确把握动词的学习要求。

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在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规范下对于初中生动词掌握的要求,然后根据这个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复习内容的针对性也将更强,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抓不住重点,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有非常大的压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英语动词的学习有非常明确的规范,首先要能够掌握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的类型、动词的形式变化。在复习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上几个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这些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把握。课程标准中对于谓语动词的要求是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其时态的变化。从历年的中考试卷中可以得知,对于谓语动词的考查主要是能够在具体的时态和语态中进行相应的变化,要求和难度相对较低,所以复习的过程中没有必要过于深究。

二、复习时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在复习开始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复习的任务,在上课的时候让准备充分的学生走上讲台对自己的复习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再由其他同学对该同学复习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在陈述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所讲述的内容进行肯定,()这样一来能够提升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另外可以使用最为巧妙的方式将缺失或者错误的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同时可以将所复习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晰的条理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我在进行动词的复习时主要是将动词的类型、动词的形式变化、情态动词等分别列表,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搜索教案,比如,对动词的形态变化的口诀等进行整理,这在复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非常受益。

三、明确复习的目标,尽量不要对知识点进行延伸。

在动词的复习过程中,通常有学生会对动词的形式的多样性、时态、语态等特点在记忆的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对某些动词的用法再进行引申,以免出现过于繁杂的知识点,无法让学生及时地消化。

比如,在复习及物动词时,有一个句子:motherboughtheranewcomputerjustnow.该句子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及物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例句,如果将其改成“及物动词+直接宾语+介词+间接宾语”的例句时,可以改为:motherboughtanewcomputerforherjustnow.因为该例句主要是强调及物动词的用法,因此不用去深究时态的知识点。随意穿插知识点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掌握要领。

四、创设高效的复习课堂。

不同的教案设计、课堂要求、教学方法都是由不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总结的经验,而如何检验一个课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只能通过高效来进行检验。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也是有区别的,在初中的英语动词复习中我借鉴了很多教师行之有效的方法,效果相对比较显着。

比如,在复习动词的备课过程中,可以自己组织一段话,然后将这段话分成3~4个单句,并将这些单句组成选词填空题,首先让学生对这几道题进行课堂作业。如:

分别使用以下几个单词进行选词填空:is,turned,grow。

myfavoritesportisplayingfootball.

therainturnedsunny.

thegrassoffootballfieldgrowveryfast.

在学生进行课堂作业时,可以分别对这三种动词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如“is”是系动词,后边必须跟表语,不能单独作谓语等,将动词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记忆。可以由学生将这三句话通过组合然后连成一段有故事情节的语段,然后再根据学生的造句情况进行纠正,提升其对于动词的运用能力。

总之,动词的复习是初中英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英语教师,肯定都有自己的一整套复习方案,但是切记在复习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确复习的目标和要求,这样在复习的过程中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分析归纳,灵活应用:浅谈初中英语动词总复习[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1)。

[2]万丽华。分析归纳,灵活运用:中学英语动词总复习方法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英语教育,2012(05)。

[3]罗数文。浅谈初中英语总复习的几点做法[j]。学周刊,2011(21)。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六年,除尚书吏部郎,迁太子中庶子,领羽林监,又改领步兵。中大通二年,迁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c.老而弥笃笃:执着。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为之语曰吾羞,不忍为之下。

b.乃欣然就职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

c.其见重如此其翼若垂天之云。

d.不足传之好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

(2)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4.文言文中,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请简要概括。(5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根据对文中对应句子意义的理解和推断,b项中忧字涉及古代文言常识:丁忧是指因故辞官卸任,原文大意为因为母亲过世而离职,翻译为为忧虑不正确,其余三个选项中的字词均出自课内,居身出自必修一《鸿门宴》,笃出自必修五《陈情表》。

2、【答案】b。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说明及题型示例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其、以、且、之四个词。b项两个均为于是;a项分别为介词,给替,判断动词,当,做;c项虽同为代词,但一是代人二是代物;d项分别是用于谓语和补语间翻译为得,结构助词的。

3、(1)【答案】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他。(4分)。

【解析】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考生须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并根据理解到的文章意思自行翻译。同时,还须抓取句中的重点字词,逐个落实。本句中以为处省略以自己为、逮表赶得上两字较为重要,须着重落实。第一点出于高中语文重点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2)【答案】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冥王,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4分)。

【解析】以上题目考点和前一题相同。重点字须落实高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最后一个分句需要落实见表被动,四川卷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教材内涉及的知识还是比较重视的,这或许为我们之后的文言文教与学带来启示。

4、【答案】终身好学,勤学苦学,执着专一,温故知新,博观慎取。

【解析】以上题目考查能力层级为b(理解)和c(分析综合)。考生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本次考试去掉了之前的文意判断题,意在要求学生不通过取巧,而是通过自身的文言素养读懂文言文。同时,主观题的加入,使得整个四川卷的古代汉语部分分值加重。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方能读懂文章,正确回答。四川卷在经历的重大变革之后今年在古诗文板块选择求稳,从客观题开始至此都比较容易。

5、【答案】。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析】文言文断句停连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文意理解的综合能力,属能力层级b(理解)。除了通过判读文意进行划分之外,考生还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文言语段中的虚词、重复出现的实词等典型标志帮助断句。该题中前三处可根据虚词判断出来,后几处则根据文言文多用骈句的特点可判断出来。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六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披[被]坚执锐:身披坚硬的护甲,手上拿着锐利的兵器。比喻投身战斗。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所图。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水落石出——《醉翁亭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方面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则必然陷于孤立。(《孟子二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能使人奋斗而获得生存,安逸快乐使人沉迷于享乐,反而容易导致死亡。(《孟子二章》)。

·百废俱兴:指任事振作有为,凡有荒废者,皆整理兴举起来。(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气象万千:谓景象宏伟绚丽,非常壮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心旷神怡:心胸旷达,精神愉快。(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七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

3、生死而肉骨生:使……复生。

4、惊天动地惊:使……惊奇;动:使……感动。

5、可烧而走也走:使……逃走。

动词为动用法。

动词活用作状语。

动词在谓语前,修饰或者限制谓语。

儿惧,啼告母啼:哭着。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1、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3、常在于险远。险远:危险而又道远的地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语法知识初中文言文复习篇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