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13:14 页码:13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优质9篇)
2023-11-09 21:13:14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并且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收获。我觉得写一篇读后感对于我们的阅读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写读后感时,可以关注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探索作者所传达的观点和思想,思考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精华读后感样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一

今日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我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二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老子还教给我们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业,要先从身边琐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标努力。即使困难重重,暂时无法到达目的,也别气馁,老子告诉我们“大器晚成”,再接再厉,终会成功。应对成功,要明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却没成功,没关系,老子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够长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谓知足常乐。

老子还教诲我们,做事学会“慎独”。“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千万不要以为自我做坏事别人看不见就没关系,须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

对于处世,老子还教诲我们要“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关于《道德经》,老子还教给我们很多,如人际关系方面,告诉我们“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善者能够做我们的教师,不善者能够教给我们智慧,学会应对善者与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拥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诉我们“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处,眼观全局,全面研究问题。

《道德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巨作,这些所感所想只可是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细阅读《道德经》这部智慧巨著,反复推敲其中的奥秘,展此刻你眼前的风景将会别有洞天。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三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可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忙他人坚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我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我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能够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经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当坚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应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坚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不笑天下可笑之人!进入qq,只为缘而来,为朋友而来,为美好的心情而来,又何必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之事?又何必上纲上线,轻松事要严肃为?笑一笑,十年少。一笑泯千愁!!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五

纵观几千年来各家对道德经的了解可谓是百花奇放,从修身到治国,再到宗教的崇拜都有,种种的一切所言之道只不过是停留在人的一切现象学上,我对老子的道的解释用一句话来概括: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这即是道。

对道的了解首先不执着于道这个名字,老子起这个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我能够打个比如:就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人从现象去看地球它是静止,所以说是相对的,但是地球又是从白昼到黑夜再到一年四季之变化,所以说地球又是运动着的,循环不息,而且也是绝对的。有了这个绝对的动之后,地球展示给我们面前的并不以人的意志而刻意运动而是展示在我们面前是静,而这种静是人客观所发觉不到的。

我能够用风来比喻,风吹到你的脸上你觉得一丝的凉快,但是你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看似无其实有,由于你不晓得它什么时分吹过来,这就是老子首篇道的宇宙自然观,而从人的角度上,要到达这种境地,是需求修行的,而这种修行是要让人理解万物变化开端,老子说过人的道就如婴儿的一样,人从生命降生开端,运动曾经存在了,而这种运动不断到人死为止,而老子的道并不是生也不是死。

它是对一个绝对运动着的生命要做到像风一样的静静的运动着,只要做到静你才干到达这个道,而我说的这个静不是绝对的静,而是运动着的静,老子的水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水是运动着的,而这种运动是如此的自但是不加修饰!

对如今所谓的唯心唯物强加给道是不适宜,由于道曾经包括了一切现象中的唯心和唯物。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六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备受瞩目,中国文化也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道德经》就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书。《道德经》中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潜移默话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道德经》里面蕴含的内容也在塑造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论语》里面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硬塞给别人,这是从反面来论证你应该怎么对待别人,是一种“防御性”的方式。另外《孟子》里面讲“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意思是当你身居高位,或者处于优势地位时,要包容比你差的人,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不要让人对你恨之入骨,这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强调要建设一个学习型社会,从《论语》到《孟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习。中华经典中《道德经》的作者就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经老子的出生地是一个谜,为了破解这个谜1990年以来继清代所以前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得知老子出生在今涡阳县闸北镇太清宫的流星原址。两千多年以来,在老子故里涡阳人民心田里,长期浸润着老子光辉的智慧和思想。老子对于人类的贡献,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老子思想是中国人揭示自然界奥秘的一种尝试,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个系统提出了“道”,这个“道”来源于自然,以“无”为本,以“有”为用,以“反始守柔”为处事之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与无”成为《老子》五千言的纲领。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是可以阐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无,称天地的初始;有,称万物的本原。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将以观察道的端倪。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又玄妙,正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总源头。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却能得到大家的推崇而占先;把自身置于度外,却能保存自己。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我们才能从《道德经》中汲取营养。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七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物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敬道而重视德的。道之所以受到尊敬,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顺其自然。所以,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得到抚养和保护。(它)产生了万物却不据为已有,养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功,导引了万物而不做万物的主宰。这才是极大极深远的“德”啊。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谥伯阳,出生于周朝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物极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道生成了万物,但是不把万物据为已有;抚育了万物,但是不自恃有功;引导了万物,但是不强加干涉,不以万物的主宰自居。大道深厚无私,是人类行事的楷模。人们追求礼尚往来,并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这其实是不合乎大道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大道遵循自然,无欲无求,即便在付出的时候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大道没有分别之心,所以也就没有付出和回报的分别了。当大道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它也不会感到烦恼和怨恨。人类却不同,一旦我们的付出多于回报,或是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感到烦恼和怨恨,有的人甚至还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如果我们因为怨恨曾伤害过我们的一个人而怨恨起整个社会来,就会变得愤世嫉俗、心胸狭窄起来。以充满仇恨的眼睛看社会,势必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谁能保证从未伤害过人呢?既然我们也曾伤害过别人,又怎能奢望不被别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呢?因此,当我们的付出和回报不能划等号时,就一定要冷静地看待得与失,不要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回报而心生怨恨。老子在这一章中,阐述了只知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这一处世哲学充满了智慧,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教导。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八

一、看作者,老子是周朝的史官,史官是整理和编纂史料史书的职位,所以老子博闻强识,在写书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献积累和对名著的毕生研究。

二、看哪些人研究过《道德经》并且取得了些怎样的成绩?

这里以曾国藩和马云先生为例。

曾国藩在他告老还乡、在老家湖南修养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亲人去世,又感慨自己不得志、效力朝廷时上下关系总处理不好,终日苦闷、哀愁。一天,他偶遇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你肝火太旺,去读《道德经》!

看完道德经的他连连感慨,这本书如此的宝贵,原来我的答案就全在这里面!于是他为了将书的内容吃透,就随身携带,一遍一遍的朗读,一篇一篇的背诵,书不离身。

曾国藩获得什么样的成绩呢?他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并且,在晚清的动荡复杂的时期,曾国藩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善终的官臣。

第二位成功人士,马云,他创造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互联网帝国,阿里巴巴系,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购买,以及帮助了那些在偏远地区的人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马云先生走到哪里都一直揣着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

其实中国的领导人无不是老子的粉丝,他们都无不是《道德经》的虔诚的学生。

所以《道德经》对于国家、和企业领导人来说都是必取之经。

三、要看他的同类人怎么评价他。

老子是哲学思想家,那么同类人是如何看待他的呢?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源。在他的眼中,老子是他唯一承认的中国千年来的思想家。这是在他研究了中国数千年古代的、当代的思想家之后所给出的一句评价。当然中国也并不匮乏像老子一样伟大的思想家。

四、看发行量:

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就是《道德经》,在德国,道德经的地位仅次于《圣经》,在西方国家,一个出版物能够与圣经的普及度相媲美,足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五、看这部作品的思想发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毕生研究《易经》,《易经》被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而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用了37章都是在说「道」,道法自然,意思是道遵从自然的规律,由此可见,道德经是多么的用心在研究和学习易经。

《易经》是研究所有宇宙元素的特性的著作,阴阳二元论是这本书的主导思想,而老子的《道德经》则是从二元论的阴的层面去帮助解决怎样达成一件事情,以无为的思想去成就一个人的梦想,解决怎样才能使其长盛不衰。这是从阴的方面去看待事物。

尝试做一个能够真正让《道德经》为您所用的人,而不是只知道这本著作的名字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九

时间总是在忙碌中悄悄溜走,转眼一个月过去了,这个月过得很充实,因为除了正常工作之外,还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书—《道德经》彩色图解。在此感谢院里能有这样让大家读书的机会!

道德经原著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博大精深,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读。原著读起来深奥难懂,这次读的有图解的感觉很好。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道乃万物本源,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

本书涵盖面甚广,无论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理政,都能令人受益匪浅,如沐春风。以前很多富含哲理的句子都是人们受老子思想的影响,比如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物极必反、功成不居、宠辱不惊、戒骄戒躁、自知之明、福祸相依、以柔克刚、哀兵必胜、无中生有、大器晚成、以德报怨、满招损谦受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仁者爱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等,很多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了后世无数人。真不愧是道家鼻祖,难怪世间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我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被书中内容所吸引,沉醉其中无法自拔,看到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时,整个人的思想仿佛瞬间再次得到升华,那种感觉只能用“玄之又玄”来形容。书中虽然说的是自然法则,教人修身治国,但竟然让我看到了气功的影子,就像万物遵循道一样,人身体内同样存有一种“气”,我们如果能按照周而复始的气的自然走向来运转身体,甚至能引导气的走向,那么我们就会赶到身心舒畅,反之则气血不顺,经脉受阻,身体不适,借用中医思想就是不通则痛,痛则不通。“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就像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无形无象,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让我想到了武侠片中的人修炼内功时要用意识来引导气进入丹田,储存起来,然后再由丹田顺着经脉以拳掌或其他方式发出体外,产生神秘的效果。“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天门开阖”,意思是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当然也能用意识去分开(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分离),那种灵魂思想凌驾于肉身之上的感觉很玄妙,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当时整个人仿佛看透万物,仿佛身体透明一般,后来我想到个词去形容——顿悟。聚集精气,达到柔和,像初生婴儿一样,疯狂吸纳自然之气,口鼻自然的开闭,呼吸吐纳,绵绵细静的雌守,让我想到了武当山的道士们,清晨在山上宁静处呼吸吐纳,就是传说中的采气,吸收自然之精华。书中还有一些类似练气的地方,甚至长生之道。感觉思想有点跑偏了,这只是从书中感悟之外的感悟,我们本身还是以老子的自然法则和处事方略为主。

道德经不愧是“万经之王”的奇书,用学校里分科来说能分为哲学、商学、政治、军事等诸多学科,可用于为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包络万物,涵括百家,博大精深,玄奥无极,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解读。道德经影响世人两千多年了,相信还会一直影响下去,为后世提供玄妙的智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