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0:16:17 页码:7
最新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优质8篇)
2023-11-18 10:16:17    小编:ZTFB

总结让我们对自己的努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指导。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易于理解。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总结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一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主峰龟蒙顶因其形状如神龟俯卧云端而得名,为山东第二主峰,被誉为“岱宗之亚”。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所指的东山即为龟蒙景区。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又因地质奇特,森林面积广阔,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之美称。

11月18日,有幸到蒙山参加会议,在会期结束之日(20日),和同去的友人参加了一次登蒙山活动,让我亲眼目睹了冬日蒙山的雄、奇、险、秀、翠、幽之景色。

早饭轻装之后,便和同去的友人开始了登山运动。越过山门,就径直去了九龙潭,只见山上,苍松翠柏,流水潺潺。虽然是在冬季,山泉之水依然流淌在你身边,让你感觉水清之秀。山风吹来之时,着实让你感觉有了一丝丝凉意,但随着登山的难度、陡度和险阻,在你欣赏美景的同时,让你忘却了“身在山中游,不知何处去,溪水流身旁,松涛阵阵鸣”的奇特景观。我的脚力还可以,同去的友人多半在山角下,就被我远远甩在后边,到达天街的'时候,我竟然成了孤家寡人了。。

蒙山集众多名山于一身,它具有泰山之壮,黄山之秀,华山之险,长白之翠于一体,真乃神山也!简短的六个字--雄、奇、险、秀、翠、幽便能形容她的俊秀。蒙山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龟蒙景区以东鲁在望、古道奇观、玉泉枕流、鹰峰奇观、一径通天等十八景观著称。虽在冷冷的冬日,景观秀色依然可餐也。

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来蒙山,百花盛开,彩蝶飞舞;盛夏之时,雾蒸霞蔚,瀑流悬空;金秋时节,红叶如醉,硕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所幸我在隆冬之日登临蒙山,虽然没有欣赏到春夏秋之景色,但依然能从导游的讲解中领略到春夏秋的自然景色。不论何时登临蒙山,都会让你领略到浴气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闲适与旷达。

到达山顶,已是午时,在欣赏到“群龟探海”“蒙山寿星”之后,来到蒙山主峰--龟蒙顶,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伟人峰”--远远的山中,侧卧着一位伟人,身边有红色的山峰围绕着他,就像一位伟人躺卧在党旗的包裹中,这种景观只有靠你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否则你所看见的只能山是山,非山也!

蒙山四季泾渭分明,雨量充足,土质也很肥沃,植被茂密,森林覆盖面积达到90%,空气中负阳离子含量为200万上/立方米,所以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为人们休闲、度假、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欢迎我身边的朋友,在读了我的游记之后,请你亲临蒙山胜地一游,感受蒙山带给你的美景和气息!

我爱蒙山,更爱这里的人们!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二

美丽的沪沽湖,素有女儿国之美称。位于四川与云南的边界,是四川与云南的界湖。

居住在湖畔的摩梭族部落以名扬中外的“走婚”风俗,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探寻,似乎大都抱着碰一碰运气地想法过来的,男士们大都无限向往,而女士…就不太喜欢,反正我就是不喜欢。为什么呢?先听我说说他们是怎么个“走婚”法,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半夜到女子的'“花楼”,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然后在天不亮的时候离开。如今,这项传统婚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结婚,却没有共同住所,平日各回各家,节假日才聚到一起。咳咳,这一小段是网上抄的,是为了让你们更加清楚地了解“走婚”的模式。所谓“男不娶,女不嫁”通俗地讲,就是相爱的情侣走婚成功以后,即便女方有了小孩,他们也是各回各家。小孩是由母亲与舅舅一同抚养,更直白一点的说,就是男人只要负责播种就好了,而他们在法律上也属于合法夫妻。

初到丽江就有听当地人说过,这里是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感觉确实是这样,丽江的男人真幸福啊!

沪沽湖很大,四川占三分之二,而云南的虽没有四川的大,却最出名,我想是四川的宣传力度不够吧。从丽江古城到沪沽湖要六个小时左右,可以让客栈帮你们订车票,每天只有一躺,要提前订,来返是160块。期间,我们坐车走的这段路叫“丽水十八弯”坐起来很刺激,看起来更刺激,就是抱着山跑圈圈,绕啊,绕啊,从下绕到上,在从上绕到下,在最上边的时候,感觉离天空很近,白云看起来前所未有地大,好像触手可及。一路上都是绝世美景啊,那云、那山、那江,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的美。一定要坐在靠窗的位置,拿起你手中的相机来咔嚓咔嚓,什么晕车,头痛都全都能让你抛到九宵云外去。听说这儿还是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的拍摄地,不过我没看过。

沪沽湖的门票是100元,你只要进去了,呆上三五个月都可以,因为那些客栈、餐厅都在里面,环湖而建。要记得在网上提前订好客栈,所有能让你看见湖的客栈都很贵,最最便宜的单间都要180,可是里边很小,我住的那个客栈给忘了,不能给你们提供方便了。说到这里呢,我得建议一下你们,如果你们要在沪沾湖多呆上几天的话,可以租一辆单车,去游游四川那部分的沪沾湖,先声明,要单车骑的好才推荐,因为那里公路很曲折,你们要小心。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三

几年以前,在网上查询古民居的时候,无意中看到新宁县有一个古民居“西村坊”,一直想去看看,可是每每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一直拖了几年,想到西村坊去,倒成了一个念想。今年的清明节,好友奇峰,盛情邀请几位文友一起去观赏,终于完成一个心愿。

西村坊距离县城有六七十公里,我们出发得比较迟,到了的时候,已经是11点半了,其实,也是中途出了一点状况,原来打算是安排两台车去的,十个人刚好两台车,可是,临时有友非常热情,又加了两位好友,这下问题就来了,没办法安排坐车,只好临时通知奇峰,到回龙寺来接一趟,因此耽误了时间。

看着时间比较晚,又到了饭点,奇峰就建议是否吃完中餐,再去景点观赏,想到观景游园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事情,大家同意了这个建议。

饭后,我们去西村坊要经过一个古迹:“三渡水贞洁牌坊”。我从小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在小学的《乡土地理》中就有记载,算是新宁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我经过这个地方无数次,从来没有去看过它,偶尔也会透过车窗的玻璃去瞧上一眼,只见到一块已经经历岁月布满石青的石牌楼,像是古代建筑中的朝门,没有太多的美景,没有美感,不像看两边雄伟的山势来得有劲。

走到牌坊近前才知道,以前没有来看,还真是一个错误。不从这个牌坊的本身意义来讲,仅从他的工艺性来讲,都是一件完美的作品,两旁石雕的文官形像、官帽官袍,见证这个牌坊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品级,两边的石柱上的兽身还保持着,只是两个兽头,在那一场浩劫中被毁坏掉了,实是一件憾事。牌坊正反面的牌头,都是相同的图案与文字,两边柱子的对联却是不同,具体文字我还真记不清了,不是一个正经的雅士。但前面的对联,分别以‘节’和‘孝’开头倒是记住了。在牌坊一侧立了一块记事碑文,记载了李何氏悲苦坚强的命运,由碑文而知,这李何氏在教子方面的成就,应该是不亚于孟母的。

同行的好友讲述,之所以先来这里,也与等会去参观的西村坊有关,西村坊也就是李氏后人,亦即李何氏的后代发祥之居所。在与古今相比概叹了一会,一行人随即驾车朝西村坊驶去。路上同行的好友讲,在解放以前,一渡水是作为新宁人走出去的必经之陆路,是一个重要的路口,据说,一些地方还保持着完好的盐道、茶道,可以想像,当时李氏的后代这里定居繁衍,是见证过历史的繁华变迁的。

因为不清楚,从三渡水牌坊去西村坊的路,只有跟着同伴的车后面走,从三渡水到西村坊,看来还是有一段距离,到了一渡水集市后,前面好友打了转向灯,同行的好友告诉我,现在即将到西村坊了,心里就有了一种期待,这西村坊到底是什么样的,保存得是否完好?现在还有没有人在里面居住?虽然心里有疑惑,但是没有说出来,也不想问,保留一点,让自己去寻找答案,会多一种乐趣。

车行至村的小路,明显的狭窄了起来,行车不是很方便,迎面会车,几个地方都要小心翼翼,在稍宽一点的地方停下来,让一下才敢走,车开始是在山脚下行驶的,转一个弯之后,前面突然开阔起来,虽然路仍然是小路,但是视野却宽了起来,四面是山,中间是一大片的稻田,山下的房屋,已经全部是砖混结构的楼房,偶尔也有几间建国后建的砖瓦房,在这里还真看不出有一丝古村落的印迹。

因为会车的时候,我已经同前面的车跟丢了,估计前面的好友也知道,这是一条直路,不需要领队了,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马上问题就来了,我看到了一个岔路口,人字形,这下不敢走了。同伴说问问吧,等下走错了就难回头了。再停了下,也是碰巧得很,对面走来一个老乡。“您好,请问西村坊从哪里走?”

“这就是西村坊啊。”村民有点奇怪,不过也能理解我们这些外地人,不熟悉情况。

“哦,我们是去看古民居的,前面有没有走过一台红色的车。”同伴做事还是实在一些,要确认一下。老乡这一下终于弄清楚了,我们要走的是哪一条路,直接指了一下前面,我驾车行了几十米,就看到了在前面车上的同伴,已经下车在外面等,我们走到跟前,他告诉我,把车停到前面去,我们在这里过去看古坊,同他说话的一会,我看了车窗外的对面,一座青砖蓝瓦、厚实墙头托着流檐的老屋显现出来,就这么一瞥,就感受到了一种古香。终于看到了在心里念了几年的西村坊,心神不由一荡,赶紧把车停好才是正事。

这一次来西村坊,是由奇峰好友邀请的,他也是本次的活动向导,我下车后,看到一条现代水泥桥,直通对面的西村坊古居,而奇峰却带着大家从另一条路走,我虽有疑惑,还是跟随着大部队一起走。

等我走过来的时候,大家已经走在了一条巷子里,两边是现代房屋,可是,中间的大块的石头铺就的路,明显的带着岁月的痕迹,走在前面的奇峰介绍,我们马上就要到回溪桥了,这是一座古桥,是迄今为止,县内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桥,据传,以前的人喜欢穿拖鞋,为防止鞋滑,在鞋底加钉,走过桥的时候踩上桥板“踢踢踏踏”的声音非常悦耳,当地人还给这个声音取了一个“铜锣钉响”的雅称,至于是不是这样倒是不重要,重要的是桥本身带着的传说,加重了一点古厚与神秘的色彩。

我没有听奇峰继续说,独自走到桥前,纯木结构,牌匾式的门头,红色加漆过的“回溪桥”三个字,仍然盖不住整个结构的古老气息,走上桥中,桥顶的穿梁雕着神兽凤鸟,在桥正中的梁上“明朝锯匠”清晰可辨,足见这个桥应该是明朝某年兴建的。走下桥的时候,我留意了一下,桥是人字分路的,一侧是通向一块山地(目前看到的山地),另一侧是通向西村坊,联想起刚才在桥内看到的,两边各摆着一排的简易木凳子,想来当年这里,应该是一个商贾行人走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桥的份量也足见当时繁华景象。桥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严重风化,只有正面背风的地方,依稀还能看见一些文字,大意是对桥的来历和西村坊的来由作了一个说明,小溪之西曰“西村坊”也。至此,西村坊古院倒是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转弯走上台阶之后,入眼的是刚才在车上看到的流檐青砖的墙,没有注意到院前的小水渠,直到走在前面,奇峰就介绍说,大家看这个小渠,原来是没有的,是这个院落的消防配套设施,在当时的年代,能有这样的消防意识,是相当不简单的一件事情,至于水是从哪里引来的,我们都没有过问,心急的怎样走进古院里面。在奇峰的引导下,我们走来到了所谓的正院,这一下,算是真正地走村了西村坊古居了。

奇峰提示我们,看朝门的顶头,用砖瓦磊砌的一个“贡”字,在风雨飘摇这么多年以后,依然是立在高处,同门前的二级石阶(据奇峰介绍说,这个石阶的砌成也是有讲究的,在封建皇权为上的时候,老百姓的房子,是不能有石阶的,有石阶的房子,证明家里面是出个官的,官品不同,石阶的级数与高低也不一样),印证着一种权威。走进朝门里面,是个没有大门的堂屋,有上下之分,中间有一个天井,看到里面拉着的电线与晾着的衣物,显示这房子里面现在还是住着人的。主屋房顶看不到裸露的瓦片,被一屋弧形的天花隔了起来,烟熏的板子白里透黄,还带着大量的黑烟熏烤的印迹。整个堂屋两边的墙,是完全地被烟熏坏了,墙体乌黑,幸存的一个抱树对,孤零零地挂在正柱上,烟熏的表面看不出任何一个字地印迹,上前想摸摸它,手指碰到一层厚厚的烟灰,已经凝结成为黑漆,想是要修复,也得费一个很大的功夫,只能作罢。

从二进的正屋出来,我们来到后面一座房子,看到的也是一间同样的堂屋,奇峰就解释,这个堂屋本来是同前面的房子应该是一体的,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当什么样的官,就修什么样的房子,为了避嫌,这间连在一起的房子,只能用墙隔开,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有侧门通向后面。

从正屋出来后,我们看到了一通格局同主屋稍有区别的房子,朝向统一,只是在堂屋中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块闪着金光的大块牌匾,挂在堂屋神龛的正上面,有点耀眼,我没有近前去看这些文字,估计要么是做寿,或某一个功勋受赠的匾额,大概后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闪金光的牌匾,作为作寿价值太高。

在正屋出来的时候,奇峰说我们去看看会馆,通往会馆的路,是由中横边竖青石铺就的石板路,见大家有些奇怪,奇峰介绍说,这是一条“轿路”,轿子行在中间,轿夫在两边行走,同时,这中间横着的石块,也只能是主人来走的.,佣人只能走两边竖着的石头,碰到主人还要低头示意,如果是有人无意中走了中间的横石,是会受到处罚的。会馆其实已经不在,保留下来的是一个场地,被后面的人将会馆改造成了一个现代气息的房子,这是整个院里唯一不协调的一栋房子。走到这边的时候,奇峰介绍说。在会馆的最里边,奇峰指引我们看墙顶上的一段文字,这是记载着这座房子真正的时间,起于嘉庆年十三年的房子,唯一一个可以不用查证,就能证明房子年代的可靠证据。

我们一群十来个人,在大院里走着的时候,分散了一些,有些人还在研究古雕的窗花或垫木柱的雕花石基。在一个外院,我们看到一片已经完全荒废的房子,这是整个建筑中,唯一的一栋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瓦随时都有跌落的可能,在里面待了两分钟,不敢站在房下面。匆匆从里面走出来,看到的是一间朝向完全不一的房子,正门的朝向是向着正屋的,奇峰介绍说,这就是以前下人或佣人住的房子,门的朝向和居住,有利于家中的佣人更好地为主屋的人服务。在两座房子的高墙夹着的小巷里,同行的一个美女走到墙边,倚靠着古墙,要同行的好友给她拍一张美照,看着巷深美女,恍惚中似乎看到了,大院中人声鼎沸热闹场景。

在里面转了一圈,由于院落比较大,没有一个全景的相片留念,大家似乎总是感觉缺了一点什么。走在中间的奇峰突然说,我们去后山拍一个院落的全景,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原来感到遗憾的是这个。院落的全景不好拍,选择地方,江城子最后还是攀岩爬到了山上,才完成这项任务。

在院子里转了差不多一个半小时,由于我们来得比较晚,春日的余晖,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映在了院落上,青瓦泛出淡淡磷光。我回首望了一眼,昔日大院荣光不再,今日故居列为文物,保护这一文物,不仅需要政府主导,更要里面住的后人,能秉承前人遗志,努力创业,离开旧房,专门修缮才行。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四

早上7时30分,在香榭里饭店餐厅就餐。有煮鸡蛋、鸡蛋炒西红柿、肉馅包子、米粉面团、肉末炒酸菜、豆浆、稀饭等。

旅行社的曹导游8时准时带我们出发,前往海拔最高处可达2033米高的高山旅游景点。

从乌江江畔的武隆县城出发,盘山而上约一个半小时,到达旅游景点售票处。

山高远远超过湘西的矮寨,但是路面很好,公路的坡度设计没有矮寨公路那么陡峭。所以行车一路很顺利。

车停下,我们和曹导游共十人去购票。

“你们休息,把身份证给我,我给大家集体购买门票!”曹导游扬扬细弯眉毛说。

大家趁此留影纪念。

突然曹导游手里扬着一张身份证喊着什么。

原来游伴王老师的老婆误将她自己的身份证放在了他的提包里。但是售票人员必须要本人的证件才行。

“和他们耐心讲讲,应该不要身份证的。”同行钟老师说。

“和他们讲讲吧,别为难我们!”瞿主任说。

一会儿,曹导游出来说道:“王老师加一百元,你们看呢?主要是在定团的时候有个人是补上去的!”

“游玩所有的行程才加一百吗?”王老师问。

“是呀!”曹导游说。

“那就加吧!”王老师利索地说。

“如果每个景点都加前,当时说我就不来了!”补加的游伴张老师蹙着眉毛说。

“如果加,每人给你添点无所谓,只要玩得开心!”一个人安慰说。

进入景区几十分钟,到了仙女山。山上的集镇因为旅游开发建设得很有现代气息。验票处停着三列环保小火车。说是火车,只是连在一起的外箱做成火车式样的橡皮轮胎车,每列由三节连接而成。每节可以坐四行六座。

小火车行使所过处,可以看到成片的杉木林,还有吃草的马匹。这里的杉木可是进入重庆以来见到的最大的树木,最大的有鼎罐粗细。

来到仙女山草场,眼前很开阔。整个草地倾斜而下,由三四个大山湾连缀而成。看起来很像我童年时候玩过的地方——刚刚砍伐掉树木一两年的'长满矮草的斜坡草地。这里的草地在山顶,向下倾泻着;上部建有盖有茅草的砖瓦房,还有一排欧洲风情的屋顶斜度很大的一层楼红瓦房。

游伴们约曹导游合影留念。她有些拘束。

“我给你打一套拳术,你就来合影吧!”我说。

“行!”她说。

大家拍完照,就往回走。

“你如果想学哲学就和我田师傅学!他教哲学的。”看见曹导游和田老师一起走我说。

“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曹导游侧过头向他请教。

“实在!”田老师肯定地说,“珍惜短暂的人生,活出趣味来!”

为了唤起大家的兴致,我唱了几句山歌。

“曹导游也要唱!”一个游伴说。

“这里没有唱歌的气氛!待会儿吧。”她肯定地说。

“这里就是十万亩南国大草原啊?”一个游伴揶揄着问。

“就像我们家乡的黄豆地!”一个开玩笑说。

大家哈哈大笑。

“不会吧?这个已经很大了啊!”曹导游说。

“这里的火车像我小时候坐过的大拖拉机!”一个人又打趣说。

大家又爆发一阵大笑。

曹导游双手握住不大的脸也忍不住嘿嘿笑个不停。

在车上,导游唱了一首改编的重庆民歌。接着王老师唱了一首以激发导游小曹再来一曲。她便再唱了个短曲。

下了小火车一路向下,乘坐高空电梯垂直往下直往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

下了电梯就能看到极为高深的天坑。垂直往下幽深不见底。再往下走了很长时间,到了“天生三桥”第一座桥:青龙桥。说是桥,其实是两座连山天然形成的石窟。人行石阶蜿蜒着从石窟底部延伸而下。从下往上看石窟极高且奇险!“天龙桥”、“天福官驿”两个石窟连接为一体,但是各有进出方向,景观极为奇特。从下往上看,天桥似乎架在行云之下,桥顶高不可及。“天福官驿”的桥底根基地带建有一座四合院。据说是著名导演拍摄影视的唯一外景实用地。

沿着桥底的溪流往下走,穿过龙水峡“地缝”。为了游客的便利,道路虽然铺设很好,但是崎岖蜿蜒、艰险曲折;时而挑挂在悬崖峭壁,时而穿行于压得很低的石崖之下,时而越溪穿桥,时而过瀑逾洞……最窄处两山相夹不足一点五米,最宽处不超过十米,最高处从下往上峭壁高达三百多米。

行走很久,忽然一道高山飞瀑悬挂在头顶之上。瀑布宽约四米多。瀑雨击打着谷底的石头,发出频繁的响声,和泻瀑的轰隆声,让人立即想到李白笔下的飞瀑豪情。

沿着蜿蜒的石板小道,行走大约两小时,沿着上坡公路走了一段路到达步行终点。

在仙女山设有一处专售竹炭制品的小超市,产品很有吸引力,几个游伴购买了产品,相对而言价格不贵。

途中当地农民兜售着本地特产,火烤玉米棒子很香,荞麦粑粑咀嚼起来津津有味。很有几对农民脚力抬行的木椅轿子时时有人乘坐,价格两百到三百元。几个小学生守在出口处端着的满盆翠绿的黄瓜,使人不忍心不买。

返回饭店的时候,堵车了,导游叫我们先去用晚餐,她自己和司机在后面安置车辆!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五

莒县浮来山风景区位于山东省莒县城西6公里处,是国家aaa级旅游区、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298.9米,主要由飞来、浮来、佛来三峰鼎足而成,拱围相连,形似卧龙,独具清雅灵秀之神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景区内千年古刹定林寺、刘勰校经楼、天下银杏第一树、千年古观朝阳观、世界之最檀根王等景点,垄断性强,知名度高,曾接待过-、-、谷牧、-、吕正操、王丙乾、钱伟长、张思卿、胡绳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李谷一、沈力、赵忠祥、丁肇中、武中奇等文化名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

在秀奇玲珑的浮来山上,有商周老树,晋代古刹,隋唐庙庵,古藤绕树,松柏参天,美禽栖枝,奇鸟鸣林,令人心旷神怡。莒鲁国君盟于浮来、东晋高僧竺法汰讲《禅定》、慧地校经、昙观送舍利、三丰传丹术……尚有遗迹存在,志乘可查。

浮来山地质构造独特,有完整的地质学震旦纪土门群岩层剖面、距今6亿年前地震形成的“碳酸盐泥晶细脉”、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中的三叶虫化石、喀斯特地貌景观怪石峪,这些经过地球漫长演变形成的地质自然遗产,成为解读地球沧桑的“万卷书”。该景区是山东省第四个地质公园,也是日照市第一个地质遗迹保护区。

其它景点有:怪石峪、文心亭、云龙崖、卧龙泉、校经楼、动物园、名树园等。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六

今天,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小姨、弟弟一起来到了浮来山游玩。在车上,我和弟弟聊了一会天,我们都很高兴,因为可以来到大自然中快乐的玩耍了。

10点的时候,我们到了山脚下,我和弟弟下了车,手牵手高兴的蹦蹦跳跳着,嘴里哼着快乐的小曲。妈妈去买好了门票,我们就来到了景区里的各个景点。首先我们看到了音乐喷泉,喷泉随着音乐喷出了很高的水花,引来游人一阵阵的惊叹声。然后我们来到了儿童乐园,很多小朋友在这里兴奋的玩耍,到处都是小朋友快乐的身影和追逐的欢笑声,这里成了我们小朋友欢乐的海洋。最后我们来到了那颗巨大的银杏树旁边,这里游人如织,人们纷纷拿出相机,和这颗千年的古树一起合影。那颗千年的银杏树枝繁叶茂,从树下向天空望去,大树直入云霄,我猜得有一百多米高吧。

快要到中午了,我的肚子咕咕叫了起来,我们大家一起上了车,离开了景区,去吃饭去了。在车上,我和弟弟讨论着我们今天的所见所闻,今天,我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上一篇:母爱。

下一篇:环境保护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七

初入云南,我们先去了大理。苍山、洱海、蝴蝶泉、崇圣寺三塔、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段誉的大理国……。大理,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大理古城古朴而幽静,城内流淌着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户户养花种树,花果并茂。天生丽质的白族导游金花笑吟吟地向我们介绍大理“风花雪月”的胜景:“大理的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构成大理‘四绝”,你们看我们白族姑娘的头饰就凝聚着风花雪月。”我们好奇地审视着:从帽檐儿缀下至胸前洁白的飘带,象征着风,白白的帽檐儿则是雪,雪下面一弯新月托着一圈鲜花。哦,好美的喻义。我在捕捉着白族人民创造的美。然而,白族“三道茶”却更让我们情牵神迷。在典型的白族喜州民居里,我们品味着白族历史悠长的“三道茶”。这第一道茶是“苦茶”,能止渴生津,消除疲劳;第二道茶为“甜茶”,能提神补气,神清气爽;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清雅之气,绵延无穷。白族的祖先们仿佛是用这“三道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先甜后苦,勤劳才能有幸福”的人生之道。

很早就在历史课本上认识了三塔,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三塔造型奇特,挺拔秀丽,都是八角形空心砖塔,虽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登上崇圣寺新建的塔楼极目远眺,三塔像三柄古朴的宝剑直插蓝天,又像三根茁壮生长的春笋试与天比高。背景就是苍山洱海,苍山逶迤,洱海蜿蜒,苍山上云烟氤氲,变幻多姿,洱海像一块长形碧玉紧紧镶嵌在苍山脚下,波光闪闪。这是怎样一幅大气磅礴的水墨山水长卷啊!

汽车在洱海边的公路上疾驰,我贪婪地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景色,山色如黛,袅袅云烟。民居的建筑风格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粉墙画壁”是它的一大特色。一色的青瓦白墙,一色的飞檐斗拱,一色的雕梁画栋……清新淡雅、锺灵毓秀的水墨画卷一路展开来,让人从心底涌出想近距离触摸的冲动。难怪李清照会说“山光水色惹人亲,说不尽,无限好”。

蒙山游记的散文范本篇八

人们都说,云南这个地方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犹如人间仙境。趁着暑假的大好时光,妈妈带我随着旅行团都云南这个地方旅游。我按奈不住自己的兴奋心情,心思早已飞到了千里之外的云南这个地方。7月22日中午,我终于坐上开往西北方向的火车,开始了我的云南这个地方之旅。

第一天。

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终于到达了这次旅游的第一站——石林。

用完早餐,我们来到了石林风景区。这儿是中国八大地质公园之一,又分大、小石林,历来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称。这儿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是非常罕见的。我们首先游览大石林。一进入景区,眼前的美景马上把我们吸引住了。奇峰怪石,纵横交错;绿树红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道如诗如画的风景线,沉醉其中,途中的疲惫全一扫而光。好戏还在后头呢!我们跟着导游,一步步深入密林。

沿着羊肠小道步行,我们来到了整个石林的标志性景观。一块巨石耸立在平地上,巨石中央篆刻着两个红色大字——石林,这二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正好与石林的.景致风格遥相呼应,真是妙极了!我们驻足拍照,休息片刻后继续游览。

越往里走,石峰便越密集,小路又岔成了另外许多小道,更令人觉得这石林阴深神秘。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儿处处有景,且景中有景,令人不得不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瞧!这儿叫做刀山火海。下面的石头有如燃烧的熊熊烈火,上面的石头有如锋利无比的刀剑,刀山火海因此得名。在一池绿水中间,一块仿佛利剑的石头突兀而起,但尖利的剑刃被震断,掉入池中只露出一角,这就是有名的剑锋池奇异的大自然景观数不胜数,令我们目不暇接。最后,我们来到一座亭子上。从这里环视四周整个大石林尽收眼底。看着高低起伏,气势恢弘的石峰,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随后,我们游览了秀丽的小石林,阿诗玛的化身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在石林只逗留了半天,但这儿的神奇和美丽已经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下午,我们还游览了七彩云南这个地方,购买了一些土特产,然后入住宾馆,养精蓄锐准备迎接第二天的行程。

第二天。

早上天刚亮,我们便起床,乘车前往第二站——云南大理。

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了云南大理。首先我们要去著名的洱海。也许你会问这是一个海吗?不是的,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湖,它位于点苍山脚下,被称为高原明珠。我们登上了一艘颇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游船,准备船游洱海。游船慢慢开动了,向湖中心驶去。我来到游船的甲板上,柔和的阳光照耀着我,凉爽的风不断地迎面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颊,惬意极了,我顿时感觉到身心是如此的舒畅。极目远眺,远处的群山在云雾的包裹下若隐若现,仿佛一位位身穿白纱的少女在借洱海作镜子梳妆打扮。的确,洱海的水清澈,湛蓝,湖面上被风吹起一圈圈涟漪,阳光洒在湖面上,像是谁向上面洒了一层碎金纸,金光闪闪。不但如此,这儿鱼虾丰富,真不愧为高原明珠!我感觉自己已经全身心融入了奇妙的大自然之中,真想高歌一曲,抒发我满心的欢畅!

紧接着,我们观看了白族歌舞表演,品尝了独特的三道茶。白族小伙子和姑娘们节奏鲜明,极具特色的歌舞表演真叫人赞不绝口,特别是那白族人用来迎宾接客的三道茶,一哭,二甜,三回味,更令人过嘴难忘!随后,我们又登上南诏风情岛,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下午,我们还游览了蝴蝶泉。一天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我期待着新一天的来临。

第三天。

这天,我们来到了丽江——这座有着悠长历史的古城,游览这里著名的玉龙雪山。

玉龙雪山海拔有五千多米,山上空气稀薄,氧气少,容易出现高原反应,对登山者的身体素质是个不小的考验。而且山上温度低,天气也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透。还在山脚下,我就已经感觉到袭人的寒气,看来要登上这雪山并非易事。我们首先坐车上至一定的高度后再坐缆车上山。旅游大巴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我透过车窗向外看:树木郁郁葱葱,覆盖了大片山岭,怎么一点儿也不像雪山的样子啊?我心中充满了疑问。但随着汽车越驶越高,树木也变得稀少了。哦!原来树木也怕冷啊。

我们很快到达了半山腰,还租了大棉袄,买了氧气瓶,全副武装,准备上山。缆车来回不断地把一个又一个旅客送上山,终于到我们了。我坐上缆车,透过玻璃窗往下看,只有稀稀零零的几棵大树,不畏严寒,生长在山间。缆车稳稳地上升,我眺望远处,翻滚的云海,缠绕在山腰,白茫茫的一片,好不壮观!

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缆车已经把我们送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剩下的一小段山路要我们自己步行。我走在用木板搭建而成的阶梯上。寒风刺骨,我的手都冻僵了。走了不久,我突然看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四面都刻着阿拉伯数字:4506,代表此处海拔是4506米。我们在这儿拍照,然后继续向山顶进发。高原的特殊气候让我们很不适应,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如果像平常一样跑步,便会喘气,甚至出现缺氧,因此我们只能放慢脚步。

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登上了木梯尽处。从这儿往下望,真是风光无限好!整个山岭尽收眼底。灰白色的石头与翠绿色的树木形成了绝妙的搭配,再加上缕缕云雾的衬托,更显得秀丽,迷人!

我们在山上逗留了一个多小时,又乘坐缆车下山。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神圣,美丽的玉龙雪山!

下午,我们又乘车回到了云南大理,游览崇圣寺三塔。崇圣寺是唐宋时期南诏,云南大理国有名的佛寺,而这崇圣寺三塔就直立在寺前,今天寺毁塔存。

走进大门,首先吸引我的是水泥大道两旁的松柏,以及大片的草坪。树不高,但十分苍翠;草很绿,显得生机勃勃。沿着大道一直往前走,三塔高大雄伟的形象毅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听导游介绍,三塔中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塔高69。13米,为十六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两座小塔分列南北,均高42。19米,为十级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算起来,三塔离今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如今仍能屹立不倒,实属罕见。

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三塔背后,这里有一块石头,名叫蛙鸣石,石上有两个小洞,只要用石头向小洞用力凿三下,就会听到呱呱的蛙叫声。我将信将疑地试了一下,远处果然传来一阵蛙叫声。后来听导游解释才知道这是由于三塔的回音造成的。哦!看来这三塔也有许多奥妙呀!

我们离开了三塔,又游览了云南大理古城。一天的行程令我疲惫不堪,回到宾馆,躺在床上,我想明天又会是怎么样的呢?一定会是十分有趣的,我期待着。

第四天。

我们又回到了昆明,游览更多这儿的景点。

汽车直奔西山,说起着西山可大有名气,它是昆明第一风景名山,滇中第一佳境,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属3a级,厉害吧?里面的风景更厉害呢!其中西山龙门更是闻名遐尔,有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说法。昆明的市民都有三月三,耍西山的风俗习惯。我们马上跟着导游登西山。

上山的小路不算宽,还很陡。山上的寺庙很多,差不多每上一段石阶就有一间,这些寺庙中数达天阁最出名,我们的目的地就是那儿。我们越登越高,小路也越来越窄,陡峭的石壁把小路包裹住,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围栏。一路上边游边走,我们终于来到了龙门。只见入口处有一座石雕的牌坊,上面雕着龙门二字,并雕有一颗被游人摸得光滑的石珠,据说只要摸一摸这颗石珠就会保佑你发财发达,吉祥如意。走进龙门,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小月台。站在月台上,上是蓝天,下是峭壁,远观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湖面上白帆点点,鸥飞燕舞。再放眼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如诗如画,真令人飘飘欲仙!返身看看达天阁,这个不大的寺阁并非用木建成,而是在一块天然岩石上雕琢而成,构思奇妙,叫人叹为观止!正中雕的是魁星,是主宰文章之神,又叫文曲星;北雕文昌帝君,是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南雕关圣帝君,是主宰降魔伏妖之神。在他们的背后刻着骏马奔驰图,还有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树绿叶红果,栩栩如生!我在魁星面前跪下拜祭,希望他保佑我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

下午,我们结束了这天的西山之游。我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