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 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格式(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9:08:24 页码:9
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 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格式(5篇)
2022-12-27 19:08:24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一

这次通过自己讲课,聆听不同年级语文老师讲课以及评课,收获良多,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今天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要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

吃透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创设情境,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放在熟悉的课文中去理解;遇到重点词句要让学生用不同记号标明,比如:动词用点标记、中心词用三角标记中心句用双横线标记,以方便学生课下记忆。

2、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感情、道理,读的形式要多样化,让读课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予以纠正。

3、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种艺术,谁能将他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课堂上要用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的语言也要简洁、准确,避免一个问题多个问法;在授课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多种鼓励性的语言及时进行评价,比如:“你真会读课文,”老师还想听、“你们肯定比老师读的好” 、“你真棒!理解的真深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另外,板书不易太多,要瓜熟蒂落,写孩子的语言。

听课评课学习心得体会5篇听课评课学习心得体会5篇

这次讲课、听课及评课活动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在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还需要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推荐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二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集合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我听了白老师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白老师给我比较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整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另外,白老师还在这节课中创设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纵观全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情境,准确找出物体表面的角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白老师利用10月13日是什么日子?(少年先锋队建队日),少年先锋队的标志是什么?(红领巾),出示红领巾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充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新知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白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让学生上台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白老师先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白老师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做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推荐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三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合集15篇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2

这节课孙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上课开始,孙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学生熟悉的校园一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找出呈现在各中图形中的角;同时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那些物体上有角。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孙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组织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画一画的活动。

先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让学生拿出三角板,任意摸一摸板面上的一个角,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

画角这一环节,孙教师通过用美丽图画打扮高密庆祝“十一”国庆节,引导学生想到需要画角,激起学生很想学习画角的强烈愿望。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这里过渡比较自然。

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孙老师先利用同学们比较喜爱的孙悟空与金箍棒的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欲望,从而让学生各显身手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教师把巩固知识融于游戏创造性地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运用掌握,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课的最后,孙老设计由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用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做的角,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巩固角有大有小而与边的长短无关,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正节课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

本节课如果再在学生出现端点与顶点分得不十分清楚时,抓住一学生说的顶点时进行强调教学顶点就更好了。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3

李老师上的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生经验的基础上,李老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不时地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是找数学,在生活是学数学,将数学教学变成活动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多种活动认识角,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亲自感知,亲身体验角的特征,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大家操作,讨论,发言,都跃跃欲试。

李老师还注重课堂资源生成的再利用。在引导探索角的基本特征时,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角,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但并不作出评价,到学生体验角的特征后,再让学生思考并判断自己画的是否是角,这样,在凸现学生个性思维,个体差异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

李老师在引导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组织学生用2支自己的铅笔做成活动角,边操作边思考:“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变,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经过李老师的精心设计,这简单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教学难点,就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值得探讨的是: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个人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

总而言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向上发展。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4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5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6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7

刘老师设计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这节课的设计构思非常巧妙,从鳄鱼张开的嘴巴抽象出角的概念,并用手势表示,再利用三角板的尖尖的角来突出组成图形的要素——顶点和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例证来巩固角的概念,巩固练习中的几个设计也特别吸引学生的眼球,如比较哪个滑梯陡,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利用灯光扫射的转动过程来提出哪盏灯扫过的范围比较大,再把灯光扫射的两个角画下来进行比较角的大小等等。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课的开始利用鳄鱼张开的嘴巴产生角,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出了什么是角的大小,“角大”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比较张开度的问题情境,刘老师借此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并通过从“实物图——手势——角”的逐级抽象,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利用转盘来教学弧线也是本课的亮点,在历来的教学中画好角后老师会顺手添上一条短弧,角的定义中是没有也推导不出要画上这条短弧的,这对教师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天外飞仙”,老师从没有认真去想过这弧线到底表示什么,只是一带而过地告诉学生,在两条边形成的这个夹角之间可以划上弧线,这就是角。而刘老师通过大转盘转动的不同方向呈现出旋转方向的短弧,学生可以直观知道短弧的表示作用,它表示的是开口的方向,两边所夹区域的含义,再和学生总结出表示角的大小要注意加上短弧,否则会搞不清楚我们所比较的到底是什么。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8

江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气氛活跃,能突出重点,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突破难点。是一节成功的课例。本节课有几大亮点:

1、新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兔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在情境图图片上找一找、摸一摸,分一分角、指一指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是怎么样的,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特征和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画一画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在“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发现角、认识角。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备课深入,能预知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能通过电脑演示、实物演示来突破难点。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有层次有坡度。在练习过程中并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对角的认识。

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建议重复说明角的大小是指哪个部分的大小,老师最好把教具放到黑板演示,并多举例说明,让学生加深印象。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9

《角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的教学内容,此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姚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知识起点。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先在实物图片上找一找、指一指。交流过程中学生以为尖尖的部分就是角,这时候老师及时地告诉学生: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尖尖的点就是角的顶点。尊重了孩子真实的知识起点。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一起补充,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角。从后面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叙述的比较到位。最终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搭一搭、拉一拉、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做角、展示角,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1、在认识了角之后安排了“数多边形角的.个数”这个练习,通过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边的数量和角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研究“角是怎样变大变小”这个环节,教师不仅让学生自己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拉开、合拢有关。还在此基础上渗透了“两条边平平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它们也是角这个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0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1

《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要落实的是:1、认识角,能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2、懂得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3、会画角。两节课来看,王少云老师这节课这三点都做得不够,可以说是老师包办,把结论告知学生,没有看到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林道童老师这节课就做得很好,做得很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很好。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是想通过生活中“指角”和“找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原形,然后从物体中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林道童老师处理得较灵活,先是“用筷子夹花生”小游戏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能让学生感知夹花生时两根筷子形成的图形就是角,自然引入新课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角”“找角”“做角”,感知升级,顺其自然要抽象出角的正确表象(角的图形),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而王老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没有这些活动,只是老师一步步往下走,学生附和着学习,没有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学生理解是有困难的,包括现在中、高年级的学生比较角的大小还受到边长短的影响。如何让学生理解,抽象概括出这个结论呢?林道童老师把这个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发现,学生发现“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可是学生比较时因为是视觉的原因还是受到边长短的影响,怎么办?林老师顺其自然教学第二种比较方法,叠合法比大小。学生有了认知的错误、冲突,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抽象,如何教学让学生会画角呢?王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无效的,因为没有老师的示范、指导,也没有看到学生准确画角,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画角的方法,说到再多远没有做一次来得实在。这里我认为林老师做得也比较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的规律,先是让学生说想怎样画,接着老师指导正确画法,边说边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画角,同时让学生在画的角上标出个部分名称,这个“标名称”的环节做得好,“标”也能发现角画得对不对,一箭双雕,效果极好。

例如:林老师的板书设计规范,科学;老师的激励和对学生的表扬、肯定;林老师的课堂小结做得实效,不是一句话代替;我认为林老师这节课还有一个很大的亮点是练习的设计富有坡度、广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折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再次对认识角获得直接的经验;还有就是“割角”“数角”的挖掘,虽然是挖得深了点(这个得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但是不难看出老师对这节课的备课下了很深的功夫。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2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3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宋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4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角初步认识》评课稿15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推荐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四

今天,海南华侨中学在学校小礼堂举办了“教师基本功——听课与评课”讲座,由教研室主任许亚鹏主讲。通过聆听,受益匪浅。

1、使年轻教师具有一种“匠气”。

任何人在从教初都不可能立即成为教育家,那么只能从“教书匠”做起。教书匠一般指具有一定教学技术的人。只有具备了教学技术,才可以由技术升华为艺术,才能够由“匠”变为“家”。

年轻教师要有一定的匠气。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一定的教学技术和教学规范:精心备课,精研文本,结合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和方法,严谨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完善课堂各环节,做好科学评价等。而听评课可以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规范性,有助于形成其“匠气”。

2、使经验型教师完善教学技艺,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验型教师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不满足于规范性,而是抓规律和方法;对于课堂教学,不仅仅考虑教师的教,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学;不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注重教学反思;不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水平上,而是以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听评课是推动经验型教师完成嬗变的有效途径。在听评课中加强比较和反思,如同课异构教学比较、异类型教学比较、同班级异学科教学比较等等。在比较中发现和吸取别人的优点,审视自己教学的不足,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可采取自评、教师间互评或专家引领等方式,去发现教师教学的亮点,挖掘教学的精髓,探寻更精彩的手段和方式,把课堂打造成精品,把教师推向更高的境界。

3、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听评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督促与激励,通过此活动,教师间互相学习,你追我赶,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质量。在听课与反思中形成一定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一)、课前准备。

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主题、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情况,要求上课的老师提供座位表,而且标出好学生坐在哪里,差学生坐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这节课的预设目标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你的教学环节,你的教学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然后讲讲你的教学设计的创新点,你的创新之处在哪里,你的困惑在哪里。

二)、观察和记录。

1、观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说,观察这堂课的目标实现,预设的目标有没有实现。

2、观察对学生错误的指导,也就是说主要观察课堂生成,因为学生的错误老师没办法预设,那么,老师是如何把学生的错误当成课程资源。

3、观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就是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

4、观察教师的讲解效度,老师这堂课主要行为是讲授,你的讲授有没有效果。

5、观察学生的应答方式,即学生是如何回答老师的提问的,应答什么、如何应答。

6、观察教师的提问,对这堂课老师的提问进行分析。

7、观察教学时间的分配,高中一堂课45分钟是如何分配的。

评课的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成绩要说够,不足要说透

激励性原则:成功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

差异性原则:教师情况不同,课堂类型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开课目的不同

整体性原则:在对整堂课总体认识的前提下,研究教学的局部

导向性原则:评“现在”,面向“未来”,促教师发展

评课的内容:

第一,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听声音,看动作,察表情,好教育写在脸上);

第二,看参与度,一节课不能少于一百人次的参与,老师在评价过程当中,要评价到小组,每一小组的组长要落实到人;

第三,看流程:自学、展示、反馈;

第四,看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

第五,看师德(有没有侮辱打击性评价,有没有群问群答,教授时间超过十分钟,师德不达标)。

推荐评课稿范文两篇范本五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四个多月的顶岗实习转眼间就要变成了记忆中美好的回忆了。在这段时间,我经历了实习的酸甜苦辣,经历了很多以前不曾经历的事情,比如真正地站在讲台上上课,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表演讲,自己一个人承担一个年级的地理教学任务、自己亲自创立的社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等,这些经历将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经历,也是我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笔巨大财富。

顶岗实习使我们师范类大学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四个多月的实习生活中,我一直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节课的反思”的态度,尽力做好各项实习工作,同时,一直谨记实习守则,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学校领导和老师,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完成实习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并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学校实习老师和领导留下了好印象,并得到他们的一致好评。

1、教学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开学第一天,我就被学校分配到七年级担任整个年级四个班的教学任务,一百六十多个孩子便走进了我的世界。我所在的实习学校没有专业的地理老师,八年级的地理老师是学体育的,对地理一窍不通,于是我没有了专门的地理指导老师,从备课、做导学案、上课、反思、试卷出题、批改试卷以至考试复习,这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完成,碰过好多钉子,遇到很多挫折,其他老师也给过很多建议,听过很多不同学科的课,第一次月考地理成绩在全县十三个中学中居第五位,在期中考试中居第二位。

可能是在大学里参加的活动很多,第一次上课从头至尾没有一丝紧张,整节课都按我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有一封致全班同学的信,这封信一读完便受到了学生的感动,下课时给了我好多小纸条,写了对我的第一印象和自己的一些观点,从这时开始,我的心和学生的心已经开始往一起走。当听到一声声“老师好”,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幸福。

刚开学的时候,一切都不熟悉、不适应,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的课并不多,一周十二节,但是安排的非常集中,周一晚上三节晚自习,第二天还要上早自习和四节课,连着八节课,而周五也是连着四节课,中间课间十分钟还要准备下一节课,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导致来的第二星期嗓子哑了,上火了,话都快说不出来了,幸亏周三周四没有课,可以稍微喘息一下,但还有好多课外活动。以前从不喝茶的我,从开学第一天到现在已经离不开保养嗓子的苦丁茶。学生也有很闹的时候,自己也也很苦恼上不了课的时候,还记得有一次嗓子几乎说不出话了,班主任让我别上课了,但我还是坚持上了四节课。

四个多月,我的教学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成绩也比较优秀,尤其在期中考试中地理成绩居全县第二,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嘉奖和好评。

2、一样的课本,不一样的地理课

在兴隆县地理同样不参加中考,学校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学校的相关设施也不齐全,地理在教学上一直处于半空白状态。但地理是一个兼容败家的学科,生活中的地理又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变成了我又一项重大任务。

七年级地理主要学习的是区域地理,由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太短,在七年级地理基础也不好,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都不高,地理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感都不太好,因此在开学第二节课,我的课堂就显现出不同之处。在那一节课,我们听了一个相声《新地理图》,是将全世界各个不同地区九十多个地名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串在一起,相声当然不能简单地听,学生的任务是负责将自己听到的地名写下来,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个小组写得又对又多。这九十多个地名中大部分是本书所涉及的地名,在提高大家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地理知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他们。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在学习完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之后,讲本课内容总结成顺口溜或者小故事以便于记忆。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将所学习的地图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开学初我便在七年级四个班展开了一次“学校在我心中,地图在我笔下”的“我爱我校”地图比赛,要求学生们每一个人为我们的学校画一幅平面示意图,要求有图标、方向标、图例等,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初选之后他们又找指导老师来修改、指导,最后在一百六十多份地图中挑选出二十份优秀作品在学校教学楼展厅进行展览。此次活动一方面在于激发学生们对自己学校的热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热爱我们的校园,热爱校园的一点一滴;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锻炼了学生们观察事物,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更浓了。

3、与学生之间的情谊

四个班级一百六十多个学生,不可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兼顾到,但我在努力,尤其对一些学困生、特情生。

朱云旺,七年级三班班长,本学期开学以来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秩序,爱说话,第一次月考成绩名次在年级下降63名。据班主任介绍,上学期各方面表现良好,但现在成绩严重下降,也远不如以前听话,还打架,着实令班主任头痛。平时在课上就非常关注他,在课下还经常和他聊天,了解他近期的思想变化。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一些情况,在学校和各个任课老师交流,了解他其他学科学习时的课堂表现和成绩,和班主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和在校表现,我还和一位实习老师专门到他的家里进行家访,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对他的了解比较全面,我开始针对他的这些情况对症下药,课下和他聊天,谈心,课上不时地让他回答问题,还找时间给他补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三次月考时,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年级进步了二十多名,虽然还没有恢复到以前的学习成绩,但我能感觉到他的进步,在学校的表现也明显好转了。

张岩,也是七年级三班的一个男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很差,成绩更是不用说了,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他的每一反思中看到了他写的一句话“我越来越喜欢我的地理老师了”,我感觉机会来了。有一次晚上第一节自习课在三班,上课时我提问了他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当然他答对了,于是得到了我的表扬,下课后我问他“可以和我出去走走吗?”,他先是一愣,然后马上就答应了,我们在操场上走了一圈,聊了很多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学习,由于课间时间太短,没办法我们就回去了,在回班级之前我给了他一块糖,说是对今天课堂表现的奖励,他不肯收,在我的坚决要求下,他收下了。在那天晚自习放学之后到办公室给我送了一封信然后匆匆忙忙的就走了。信中写了在他心目中我和其他老师的不同之处,说我向大姐姐可以和我们聊天没有任何拘束,还说自己想明白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等着他的好成绩。后来我又和他聊天,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在课上他的表现越来越好,到期中考试时地理成绩进步了四十多分,让班主任都对他刮目相看。

除了这两个人,在整个年级我和很多学生聊过天,谈过心,帮他们分析现在的学习情况,探讨以后的人生道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苦恼,在晚自习下课后还经常到宿舍,和他们聊天,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在半年里还一直坚持和他们一起跑步,还和他们一起上过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班会课也经常一起上,在学习的同时和他们一起玩,真正地融为一体,走进了他们的心灵深处。甚至在八年级、九年级,这些我们交过的学生,好多都和我聊过天,谈过心,被学生信任是作为一个教师最幸福的事情!

4、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在实习期间我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得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我的专业是地理科学,这个专业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在大学时我还在学校绿色方舟环保组织担任过一年的部长,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使得我对环保事业情有独钟,来到平安堡中学以后,结合学校周边环境、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成立了绿缘环保小队,为建设绿色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组织实习队全体成员在学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节水活动,利用了海报、展板、广播、宣传标语、、签名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号召全校师生为节约用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月底举办地球一小时活动。四月中旬,平安堡中学绿缘环保小队在该同学及其实习队成员的努力下终于成立,并带领小队成员举办了一系列环保行动,例如在四月中旬举办的以“点石成金,变废为宝”为主题的校园废品利用大赛,号召学生们将废品进行有效利用。五月中旬,由实习队全体成员一起主办的以“舞动青春,唱响明天”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演出成功举办……,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一方面得到了学校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丰富了学校的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艺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

5、丰富多彩的团支部活动

在担任实习队组长期间,我积极组织小队内的各种团日活动。在实习之初为了提高大家的教学技能,在小队内召开互听互评课活动,大家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使得各队员的教学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进步。在三月份,响应兴隆县其他实习队的号召,举办为半壁山小学患白血病的儿童捐款的“托举一份希望,献出一份爱心”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与小东区实习小队联合举办了“缅怀革命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并且两个实习队成员之间就教学与生活方面的经验进行交流,互相借鉴。五月份,组织实习队成员积极开展师德教育实践活动“五个一”工程。在五月下旬,组织小队全体成员赴六道河中学参观,交流。还带领本小队成员完成了整个兴隆县实习队每期队刊的制作。在实习队各成员之间还经常举办一些小活动,如集体包饺子活动等,丰富大家的业余时间,增进组内成员相互之间的感情,增强小队的凝聚力。

半年的实习生活即将结束,在这里有欢笑也有泪水。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很多,失去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还记得当初自己来的时候内心的想法,现在都已经实现了,对于这些孩子们,我问心无愧;对于这个团队,我问心无愧;对于自己,我没有让自己失望。我的第一届学生,也将是我永远的记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