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47:37 页码:12
2023年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精选8篇)
2023-11-11 13:47:37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及个人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体。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提升阅读的价值和体验。读完一本好书后,我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一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方式。在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作品本身,不要陷入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一

韩寒近日低调地推出了他的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地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讨论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

去豆瓣,读书首页推荐意外的没有出现这本书的影子,搜索中却能轻而易举的搜出本书的页面。看了看目录,毫无意外是去年一年中看过的博客杂文合集。书店宣传海报上印着那张无数80后熟悉的、看来毫不激进甚至有些谦逊的笑靥,韩寒照片底下赫然写着“这是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的一本。引发广泛讨论的'韩三篇'一字未删!”

2012年,对于韩寒来说应该是除了他辍学成为少年畅销作家那年之后最惹人争议的一年吧。,“方韩大战”造成了韩寒情绪低谷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知道父亲的话是对的(不应去回应)。但是还是忍不住反击。……其实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豁达的不在乎。”

我们习惯了看到韩寒抡起他引以为傲的、也让我们深深喜爱的如刺刀快狠准的文笔去针砭时弊、调侃批判官场作风和腐朽制度。却难以忍受他浪费自己的才华和时间去和诋毁他的人打笔仗、口水战。这纠缠着、放不下的姿态有些难看。总感觉这个人不是当年那个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不管不顾执意辍学从文/赛车、快意恩仇的少年了。他开始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在乎的东西越多,其实越是走向了“不自由”。窦文涛在评论这个事件(方韩大战)时说,他至今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够从默默无闻到变得万众瞩目的时候心态不发生变化,这件事说明了韩寒终究也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不完美,我们不应神化了这个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韩寒在《独唱团》停刊后,先后发布电子杂志《一个》的app版和安卓版,并将自己的《青春》推向了海外,由美国主流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出版。在新书里,他总结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并向记者表示不会通过文字取悦人,因为“我取悦不过来,我只想对他们说‘你们有眼光’”。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二

在经历了一场痛不欲生的命运博弈后,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轨。对于别人而言,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的平静,可是只有自己清楚,已经发生的事情这是个事实,即使时间流失,你永远无法改变。发生了就发生了,永远无法过去,你不可能把它当成一场噩梦一样让他过去。你要为你的无知付出惨痛的代价,一步步弥补和偿还。俗话说的真好:自作孽,不可活。

每一次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的犯错,每一次的不可预知,每次的成长,最终只能让你明白一点,发生的事情,你的幸福或者苦难的遭遇,唯有心态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才能让你知道是福是祸。关心你的人永远在身边,不关心你的人,永远跟你没有关系。

是他人在狡诈也好、太没有良知、欺骗也好,是自己太天真、太傻、无知也好,无论怎么样你今天不入这个局,总有一天你会走入下一个局,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我想这就是生活吧,每个人就像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要朝哪个方向去,无法控制。就像你,对于未来会发生什么,你永远未知。

有因就有果,你没有理由怨天尤人,生存还要继续,唯有你的理性程度会告诉你:你的路以后跟谁走,还能走多远。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三

在《春萍,我做到了》一篇中,讲了韩寒从事赛车是遇到的一些艰辛,有财力的阻挠,有他人的嘲笑,可那又怎样,坚持到了现在,他收获了他应得荣誉,向那些曾经看轻他的人证明了他是可以的,“春萍,我做到了”。正如他所写道的那样: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其实经历过许多事情后,也不是想要向谁证明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辜负自己罢了。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四

路是自己走的。

我一直相信这句话。韩寒决然地选择了自己的路。退学去写作。我一直坚信他的理想早在无数的鲜花与掌声中被吞没了而换之而来的却是无数的冷嘲热讽。我不知道他现在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再写作了。我更不知道的是为什么在现在这个时候还有人大言不惭的来讽刺韩寒。他没有去招谁惹谁。他只想走好自己想走的路。以自己快乐的方式活着。朋友他没做错什么的。

韩寒一样有着我们这些同龄人都有的无法超越的痛苦与寂寞。他的痛苦与寂寞我想只会比我们的多绝不会少。他所承担的压力更是我们这些同龄孩子无法知道与理解的。太多的时候我觉得韩寒也许不再去碰笔不去在出书,写作。他会好过很多。也许他现在的选择是对的。他说他相信张爱玲的话:出名,要趁早!也许他这样说也只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一点安慰罢了。一个17岁的男孩要在精神和生活中承受怎样的压力与痛苦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也许看到这你会说,有那么多的少年作家一样的成名,那不是都和韩寒有着一样的痛苦与压力吗?可是朋友你别忘了。韩寒是退学。除韩寒以为还有哪个少年作家是退学去写作的呢?这样想来我们很轻易的就会想到韩寒的书要是卖不出去了或是没有人在去支持他了。那么他就完了。他就把自己玩完了。真的。因为他连高中毕业证都没有。他生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无法自食其力的。有太多的人羡慕韩寒。羡慕他的名气。羡慕他的才华。羡慕他的钱……可又有谁想过——韩寒有一天书卖不出去了他该怎么生活。所以韩寒并没有什么我们可好羡慕的。他有着比我们更多的痛苦。我想如果今天韩寒在这他也会这么说的。所以韩寒真的是和我们一样让人怜惜的孩子。一个孩子而已。

看完他的小说后。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韩寒自己拍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上有两个很阳光,很年轻的男孩。韩寒在这张照片的下面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看到这些很年轻的脸会觉得距离很远。那一刻我真的很难过。第一次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并无太大的感触。可一上萌芽我就知道了在这里有那么多的人对韩寒冷嘲热讽。从没有停过。我想也不会停了。韩寒对一些人的话只是一直保持着冷漠的态度。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五

最近读了韩寒所写《我所理解的生活》。2013年三十岁的韩寒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谈及感情、家庭、偶像等话题。第一次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真实的韩寒,以及他对生活的具体理解。

以前接触过韩寒的书《三重门》,总是可以得到很多的感触,他的文章揭露着太多太多的社会现实,同时他自己也有很多感慨。有读者说韩寒的新书文字一如既往的犀利,敢于表达,敢于批评,思想更加成熟、更平和。

韩寒说他所理解的生活就是没有人问他生活究竟是什么。他也不会问自己生活是什么。最后,也没有人来问他,他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可是我呢?我这个还未处在社会现实中的高中生,我能理解什么是生活吗?也许可以,也许不可以。但我知道我未来两年半的生活,是为了我的好大学、我的未来、我的人生在拼搏去生活。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六

这篇文章的名字带了读后感三个字,让我想起了语文作业。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读完一篇文章、看过一部电影、听过一场演讲,老师会布置作业,让你写一篇读(观)后感。非常讨厌这种作业,但,老师有着让我们讨厌也必须得完成的权力。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布置作业是老师的特权。面对特权,我们曾愤怒,我们曾反抗,但我们最终沉默。

韩寒的蜕变还是蛮大的,他的文章中虽然仍带着当初的不羁与锋利,但,成熟的气息已跃然纸上。

很羡慕他潇洒的递上退学申请,平静的对老师说,我要靠版税、稿酬养活自己。然后和满屋子的老师一起大笑。

一个人的不凡并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敢于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的做自己。

我不敢这么做。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大学是快乐的天堂,在天堂里你可以尽情享乐,这是老师一直灌输的思想。我是个贪图享乐的人,而且我的的确确想上大学,所以前提就是葬身题海。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上学要做题,后来我才顿悟,其实这个问题和人需要钱是一个道理。没有钱,你在这个社会就会难以为继,有了钱,这个社会也不见得有多欢喜你,但至少你会生活的舒服一点。你最后会死,好一点是寿终正寝,坏一些是半路呜呼,不管你的卡里有多少钱。至于题目,就让他去死吧,做的好与不好,上学都是一条不归路。

在中国,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虽然治安还算不错。在我们眼中,一切事物、所有人都缺乏信赖的理由,甚至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你所理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如果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的生活已经误入歧途,或者说是本来就是向着歧途奔跑着。我不曾想取悦他人,我不曾想逃离这个社会,我不曾想迷失在生活里,我不曾……但我只是一个小屌丝,逆袭指数为一。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就如同梦一般虚幻不实,而我们渺小的生命,以一场睡眠圆满落幕。”

为什么人要分三六九等,为什么要有官二代、富二代和屌丝?一无所有的失落感、不平的怨愤让我们指责这个社会、让我们厌恶这个社会。然而,一切又都是徒然,都是毫无意义的。

一切的一切,在你离开的时候,都化为乌有,那个小盒子将把你的一生封印。

生命的意义何在不是现在的我能回答的了的,也许十年、二十年之后我会有全新的感悟,也许经历了时间纷扰之后,我能够对人生的意义有所诠释,但,现在我只能发发牢骚而已。

这就是现在的我所理解的生活,牢骚多一些,感悟少一些,文章乱一些,幼稚多一些。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七

读了大致内容,我又翻回第一页——序言。上面只有一句话:“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除了造谣以外,去造其他一切东西。我心中的造化,就是创造了多少文化。”老实说,我对韩寒的文章理解程度并不算高,一开始充其量只知道他的文,政府官员听了会暴怒,老百姓听了拍手称快,一些在商业上驰骋的富豪听了也不禁暗掐大腿连连叫好。他的一字一句中信息量与内含量过大,令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将进入的社会透析与见证。

在对他逐步的深入了解之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韩寒说话,胆子很大。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关注的三篇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虽然在用词上似乎有所考究,但只要他想要且想说的,就没有不敢说的。不怕打压,不怕拍砖。他是一个活得很真实的男人,永远在不动声色地和生活抗争。他是说话,且不腰疼。

就说说前些时间他和方舟子网上对骂互相讽刺,还有对李敖父子“恶意”批判。我且不说谁对说错,方舟子用他微博里的一句“这个研究有意思。如果能设一些对照,例如韩寒和其他人(比如我)的博文对比,就更有说服力了。”其实这句话本身有问题,这“其他人”后面有了括弧写着比如我,让围观者觉得这个评论中的“其他人”有方舟子。说白了,这句话中逻辑有明显的障眼法,方舟子很狡猾,以这种方式告诉韩寒:咱们看看是你玩我还是我玩你?对于李敖事件,网上评论总结出一句话:知识重要,思想也重要,做人更重要!所以,李敖先生,还是先教会你儿子怎么做人吧。

韩寒,是个王权独立于现体制的人,一个市场里游泳的健将,但又不像市场的经营者,对管理者躬腰。他无需理睬任何人,无论这个人是官员还是资本家。他就像“化外之地”的山寨之主,齐天大圣的杏黄旗高高竖起,却也找不到这个山寨的违法痕迹。若要收束,各方人士想尽办法,却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什么都不要,也不怕威胁,他真的算淡泊名利,一般知识界人士所难以抗拒的金钱、名誉、官职甚至“大师”头衔,他一概视如敝屐。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韩寒总结:“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是,生活就应该是留在历史的痕迹越多,人亦是越垂青于史。你的生活自己知道,无须问别人,也无须问自己。个人现在对韩寒的感觉:善于思考,怀疑,热衷袒露自我的人。针对一些尖锐的社会矛盾,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透析得更直白,更深刻。中国理应有千千万万个韩寒,但是我们却只有一个。这个国家缺乏创造力,甚至缺乏青春活力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是个被官气弥漫的巨大海啸吞噬了的社会。我欢迎这种人,更期待有更多韩寒站起,否则时间和欲望的大潮会淹没这朵小小的浪花。

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篇八

韩寒近日低调地推出了他的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破天荒地收录了韩寒引起广泛讨论的三篇文章“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简称“韩三篇”。

去豆瓣,读书首页推荐意外的没有出现这本书的影子,搜索中却能轻而易举的搜出本书的页面。

看了看目录,毫无意外是去年一年中看过的博客杂文合集。

书店宣传海报上印着那张无数80后熟悉的、看来毫不激进甚至有些谦逊的笑靥,韩寒照片底下赫然写着“这是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的一本。

引发广泛讨论的'韩三篇'一字未删!”

2012年,对于韩寒来说应该是除了他辍学成为少年畅销作家那年之后最惹人争议的一年吧。

,“方韩大战”造成了韩寒情绪低谷相当长一段时间。

“他知道父亲的话是对的(不应去回应)。

但是还是忍不住反击。

……其实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豁达的不在乎。”

我们习惯了看到韩寒抡起他引以为傲的、也让我们深深喜爱的如刺刀快狠准的文笔去针砭时弊、调侃批判官场作风和腐朽制度。

却难以忍受他浪费自己的才华和时间去和污蔑他的人打笔仗、口水战。

这纠缠着、放不下的姿态有些难看。

总感觉这个人不是当年那个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不管不顾执意辍学从文/赛车、快意恩仇的少年了。

他开始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

在乎的东西越多,其实越是走向了“不自由”。

窦文涛在评论这个事件(方韩大战)时说,他至今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够从默默无闻到变得万众瞩目的时候心态不发生变化,这件事说明了韩寒终究也只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不完美,我们不应神化了这个人。

在过去的一年里,韩寒在《独唱团》停刊后,先后发布电子杂志 《一个》的app版和安卓版,并将自己的《青春》推向了海外,由美国主流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出版。

在新书里,他总结说,“历史只会记得你的作品和荣誉,而不会留下一事无成者的闲言碎语。

”并向记者表示不会通过文字取悦人,因为“我取悦不过来,我只想对他们说‘你们有眼光’”。

最近看了《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的新书,颇有感慨。

一直都在努力经营者一家之日常生活,朋友们觉得幸福,我也觉得。

以前有说过自己也会在这个经营的过程中面对的一些困难,因为我相信上天给予每个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有的是一次性给予,有的是分期给予,关键看世人如何面对自己经历的这些困难。

再或者另当别论,天降大任于你,必然给予你的生活更多困难,那么就需要你加强自身修炼修养,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你能战胜你面临的困难,你就能得到战胜困难之后的美好。

如若不能,则被困难打倒。

我非另类,我也面临过很多的困难,我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但是我尝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经历,去理解生活。

然后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及体验来引导自己今后的人生。

生活,无非就是一种体验,在人生百年历程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

在乎改在乎的,看淡不该在乎的······

这些话无用,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也是独一无二,每个人理解的生活更是各不一样。

生活体验,冷暖自知。

我所理解的生活,未必是大家理解的生活,但是生活的种种,却是大家都会经历的。

红尘中,但求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不伤及他人,维护自己及一家人平安,平安一生罢了。

人生的道路蜿蜒曲折,也许会经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无论遇到怎样的难题,千万不要悲观、更不要沮丧,一定要勇敢坚强地去面对挑战。

像汪峰唱到的那样:“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够,希望你是纯洁的向阳花,在这美丽的、艰辛的生命中,坚强地灿烂地绽放;如果你可以、如果你能够,你要成为美丽的向阳花,在布满创痛的凄风苦雨中,坚韧地辉煌地绽放”。

这就是我理解的生活,凡事自己过不去了,和死相比,若大过死,则不可不为;若否,则该放则放。

人若能看破生死大关,则不为生活琐事烦忧,万事不惧

很多人不喜欢韩寒,也有很多人疯狂的追逐着韩寒的脚步。

像是历史书上对已故名人的评价,总有两面。

这是正常的,这样才说明一个作者是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无欲无望的神。

《我所理解的生活》是韩寒的最新出的一本书,有韩寒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例如:什邡事件。

有韩寒去台湾后的感慨。

有对90后的新看法。

还有一些韩寒回答媒体记者的问题等。

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杂文,所以我无法去总结它的中心思想,只能跟着韩寒的思维去说点我的,可能无聊的感想。

开始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还有它的序就立即引起了我的购买欲。

韩寒用那种属于他的文字反省着自己,调侃着社会,读起来真可以用“爽”字来形容,然而同时又让人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关注社会。

“我只负责制造作品,不负责用户体验,也没有售后服务,更不会根据大家的口味来改进。

你若喜欢,便是晴天;你若讨厌,也是晴天。”

用户友好性和用户体验是现在很多产品的生产所关注的东西,只有用户用起来舒服这个产品才能有好的销量,才能有好的利润。

而创作精神文明产品的人不应该这样,音乐、画、文字这些能够渗入人们内心的作品一定要积于内而发,这样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虽然不能使所有人满意,但这是人之常情,观者有其自身的内涵、水平和接受能力。

创作者不能因为销量、利润而放弃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去迎合大众,被所有人接受的作品是没有新奇性、没有灵魂的。

所以,我想要谢谢韩寒,谢谢他还一直坚持他的思想,让我能看到这些引我思考的文字。

“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我也不觉得留有遗憾是一种缺憾美,相比之下,干砸了倒是一种美。

我就最讨厌听见有人这么说,要是我去干这事,一定比某某某干得好。

滚。

你在台面上看见我成功一次,我在台面下就干砸十次,那又如何,我又没死,不停地干就行了,人们只会记住你成功的那一次。

哪天若要死了,遗憾这事没干,那事没干,还不如自吹这事干成了,自嘲那事干砸了。”

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理论,韩寒又一次深深戳中了我的“笑点”。

我好像也说过“要是我去干这事,一定比某某某干得好”,现在想来真是讨厌至极。

有本事的人会去干,干不成就寻找下一个目标,接着用尽全力的干,干成了再来轻描淡写的告知身边的人,而不是天天幻想自己的某种根本不存在的“才能”。

百家讲坛上有位教授曾经说过,但一个人已经过的很幸福的时候,他会在很多时候选择退让与放弃。

因为他已经拥有足够了,没必要再去冒险。

我很佩服韩寒,他在他已经在文学界拥有名利与财富的时候,转而去追寻儿时的赛车梦,这是一次华丽的冒险,他成功了。

按照他所说的,他肯定还尝试过很多其他的事情,不怎么成功,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我想象着当韩寒老了,在病床上跟人调侃自己以前做过的糗事,炫耀自己曾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一幅有趣的画面,这令我羡慕不已。

当然,能够成为一本杂文出版,肯定不止上面这么几点值得人思考,引人共鸣的地方。

我只是一个读者,在这里,也只是说说自己的见解。

如果想全面的了解,还请去看原著。

“我所理解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韩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