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评课稿范文(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39:02 页码:10
评课稿范文(优质16篇)
2023-11-11 18:39:02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记录和梳理的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一个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这是一篇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评课稿篇一

听着大家的发言,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一个个难忘之间。突然之间老师发现你们长大了,成熟了,欣喜之余,淡淡的愁绪涌上了心头。还有不足一百天的时间,你们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六年的校园,离开这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离别之际,老师想把千言万语凝结成一首小小的赠言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忘不了你们运动场上龙腾虎跃的英姿,忘不了你们台上跳动的青春节奏,忘不了你们课堂上那灿烂的笑容,更忘不了荡漾在教室里的那一声声熟悉的“老师好”——难忘的记忆太多太多,它们将永远珍藏在老师的心中。对我而言,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章回体小说,是一部万看不倦的电视连续剧。“天涯此别恨无穷”,我祈愿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在苦难中不落志,幸福里不迷醉。即使境遇非常艰难,也能平静地笑对人生,不怕默默无闻,只怕碌碌无为。记住:生命与希望共存,拼搏与成功共在!”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眼圈已经红了,我想一定是老师的赠言打动了他的心灵。听了老师的赠言,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好吗?(激动、惋惜、恋恋不舍、感动、振奋)。

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说的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

可贵又令人羡慕的友谊,相信今后无论你们分隔多远,你们都还是最好的朋友!

李桂莲。

一、纵观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1.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即将毕业的现实资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在情感的交融中激发学生交际的愿望,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2.选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托学生已有的经历、体验展开,无论是课堂内容,还是情感,都是与学生心理一脉相承的,与学生内心的感受产生了共振。

3.充分发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实践中,学生抒发了感情,积累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语文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4.通过学习课本上的赠言,到老师出示多种类型赠言的范例。学生对于如何写赠言有“法”可依,提高了语言训练的实效性。

5.本节课老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氛围,让学生感情真挚,感觉有话可说。同窗六载,面临毕业分别,依恋、惜别之情总会在所难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2长》,缓慢的萨克斯音乐,渲染了别离氛围,学生情动于中,再加上教师的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们激情高涨,侃侃而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增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二、不足之处。

1.有部分学生发言的欲望还有待提高,如果老师能针对不爱发言的学生给予引导和鼓励就更好了。

2.老师在在方法的归纳上可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要学会等待。

评课稿篇二

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仅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凭借,也是推送教学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文本。它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已的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品质,从而提升自已语文课堂的品质。

现以肖培东教师执教《孔乙已》课例为例,谈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哪些特质,又具有怎样的作用。具体的细节的点评见实录,不再赞述。

从培东执教《孔乙已》的课堂实录来看,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这样一些特质:。

首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平实易懂、一清如水的。课堂,不是教师炫耀文采和口才的地方。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为教学服务的,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服务的。如果学生在理解教师的语言信息时,还需要二次加工才能听得懂,这无疑是在加重负担。培东在课堂上,跟学生交流如话家常,气氛简便。不搞噱头,亲切自然。这节课,我是在现场听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清晰,简明,顺畅,不绕弯子,不故意设置障碍,以单句和一个层次的复句居多,尽量少用或不用句群。如此,不但能保证最迅捷地进行课堂评价,并且也能最大限度地被吸收和处理。平实,不是简单。平实,更不是肤浅。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尊重,一种效率,一种智慧,一种品质。培东他自己对文字曾有过这样的理解: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也一样。他用最清澈纯净的语言,引领着学生在文本里反复进出,读懂了孔乙己这个人,也读懂了《孔乙已》这篇文。

其次,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前呼后应、连贯递进的。我们在课堂实录中随便抽取一句话,都能找到这句话的前言与后语。你会发现,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不是抽离的、孤立的。它们,存在于一个浑然的整体之中。究其原因,奥秘全在于一个记字上。能够说,一个记字,轻简便松撬动了了一堂课。谢你们王教师记得我的生日,课堂伊始,用记字切入文本,亲和自然;同学们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对孔乙已这一文学形象的‘记住’。再看看,文章中孔乙已以外的人对孔乙已最能记住的又是什么呢课堂中间,用记字过渡和衔接,深入走进文本,剖析人物形象;这样的话教师就再想问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些真的是是记住孔乙已了吗课堂高潮,用记字转折和提升,点化学生,柳暗花明;课堂尾声,用记字作结,耐人寻味,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课堂语言的呼应和递进,从教学层次的安排来看,是很有必要的。它能使课堂线索分明,走势顺畅,首尾圆合。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递升要求来看,也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的思维从凝滞走向贯通,让学生的思想从肤浅走向深刻,让学生的理解从平面走向立体。

最终,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的。有些教学语言是能够预设的,如主问题,如小结与过渡。而有些教学语言,是必须现场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捕捉到教学语言的生长点,并能迅速组织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回应。这个回应的资料,又激发起执教者更上一个层次的教学评价....如此循环,生生不息。我们看培东的这节课,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教学语言,属于现场生成,这是十分可贵的。尤其是他与学生的对话,时时闪现出智慧碰撞的火花,时时结出共生的果子,这就更为难得。当学生说孔乙已是个孤儿时,他顺势点拨,得出结论孔乙已是个孤独的人;当学生说孔乙已落魄时,他立即追问学生,让他们认识到了孔乙已落魄的原因...经过他不断的点拨、启发、追问、补充和小结,学生的回答愈见精彩和丰富。就这样,他的课堂呈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可谓风生水起,魅力无穷。

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需要时间和阅历来修炼的技巧。因为经过了沉淀,它显得简单而平静;因为经过了淘洗,它显得晶堂而饱满。品质二字的内涵,即在于此。

评课稿篇三

胡老师执教的《九色鹿》,精彩纷呈,为低年级阅读教学树立了榜样。

一、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篇”,要有“听、说、读、写”。课堂上,两位老师围绕语言文字,进行了扎实的训练。既注意了知识的传授,又注意了方法的指导。如:开课伊始,老师就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并提示学生看老师写课题,一方面让学生从颜色上感受了九色鹿的“色”,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规范写字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指名学生读生字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认真听别人读时,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在学习生字时,让学生说识记方法,教师范写时,采用口诀记忆法,边写边念口诀,学生在浓浓的趣味中掌握了字形结构。如何让学生潜心会文?如何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如何让学生亲近语言文字?张兰娇老师简单做法的背后是不简单的教育思想。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写,除了片断仿写,还包括用词语说一句或一段话,还包括写字、抄写词语和课文。课堂上,老师设计了说话的练习,体现了“读读写写”。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了九色鹿“奔跑时像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句话时,张老师抓住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洁白的云朵好像_____________;长长的柳条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说话的过程由难到易,由扶到放,由半开放式到开放式,学生的说话水平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二、这也是一节优质高效的课。

我们看到,不管是朗读、识字,还是读文、思考;不管是感悟、交流,还是说话、分享,课堂上,学生的确在学、在练。而且是全体学生都在学、在练。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量也是比较恰当的。当然,这些训练也都是需要动脑子的。如,在对九色鹿“美丽”的理解时,学生能很快说出九色鹿的颜色美,这时,老师出示句子并配合课件播放九色鹿奔跑的视频,引导学生继续深究,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彩虹是怎样的,还感受到九色鹿的九种色彩不仅像彩虹般的美丽,还感受到九色鹿奔跑时的动态美;在对九色鹿“善良、勇敢”的理解和认识时,老师抓住“冲出来”一词,引导学生体会九色鹿冲出来会遇到哪些危险?让学生明白即使面临危险,九色鹿仍然毫不犹豫地“冲出来”,从而体会救得及时,救得毫不犹豫,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填空:这真是一只()的九色鹿。学生对九色鹿的理解和认识在读书、思考、交流和分享中得到了提高,得到了发展。

课堂上,老师不是在分析课文,不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是让学生自主读书、自己探究、自己感悟,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产生思想的火花,在分享中提高认识,深化对九色鹿的认识。课堂上,学生说的多,老师说的少,真正体现了“老师是学习活动中平等的首席”,起到了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

三、这也是动态生成的课。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如:老师发现无论是要求学生自由读文还是自读生字,都喜欢齐读时,在出示生字后,马上提示学生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个,及时纠正了学生的齐读;在指名读生字时,发现有的学生听讲还不是很专心时,她让这个学生读了四个字时坐下,并强调一定要注意倾听,然后再指名下一个学生接着读生字,在读的过程中及时纠正读音。这节课的生成,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得肤浅到理解得深刻的过程。

四、这也是一节常态的、有待完善的课。

这节课中,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分角色朗读还不够精彩,师生的配合还不够默契。但正是这些缺陷和不足,才使这两节课更接近我们的常态教学。

今天听了张从敏老师执教的《大树的孩子》,感受颇深,这是一节优质课,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学习,简单阐述如下:

一、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童话。

《大树的孩子》这篇童话故事的内容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教学时,张老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亲自去经历、去感受,与它进行平等对话,真正走进童话中,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语文味很浓。

低年级的字、词、句训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在这方面的训练有独到之处。课堂中,有多处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活动。如从“飒飒飒的风声”引导学生说拟声词;利用短语帮助学生学习多音字;通过换词来理解句子;说话训练等。这样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生的收益是很大的。尤其是说话训练这个环节将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师明确的训练意识。

三、突出一个亮点“读”,在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项目,低年级就应该打好扎实的基础.在这点上,李老师循循诱导,以读贯穿始终,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有要求、有层次、有目标地一步一步落实。整节课,根据教学重点和训练需要,张老师设计了“指名朗读”、“小声齐读”、“自由练习读”、“男女比赛读”、“配乐齐读”、等训练方法,学生经历了一个由“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训练步骤和层次清清楚楚,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四、激发想象,填补童话空白。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活用教材空白,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李老师让学生想象:大树除了看见小鹿、小鸟,还看见了什么?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填补童话故事中的空白,使学生在想象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李老师能抓住年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竞争中学习。尤其是在教学字词部分,运用了“开火车读”、“小螃蟹,横着爬”、“小房子,跳一跳”、走迷宫等多种有趣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六、板书设计独具匠心。

板书是老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本课的板书设计也独具匠心,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结合简洁的文字,不但具有童话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总之张老师这节课十分精彩,让人受益匪浅。我个人认为还需改进的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学生读书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还可设计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在这节课上,我们发现学生被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也深深地被感动着,感动教师的精彩教学,感动于学生的真情发言,感谢张老师让我们有这么多收获,我会将张老师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的教学机智运用到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有进一步的提高。

刘老师执教的《丑小鸭》这篇课文,演绎再现了经典童话,她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基于“童话”的阅读价值,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潜心会文本”,体悟人物个性,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逆境,并且教育了孩子要与人为善,要有同情心。

仔细回忆、反思余老师这节课,我觉得是亮点纷呈,精彩迭起。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流程简单清晰。

很多教师在主讲低年段阅读教学课时,都有一种希望改变课堂的肤浅的现象而拔高要求,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在对文本支离破碎的分析中,出现低段阅读教学“高攀”现象。刘老师执教的这节课,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实际,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朗读交流”上,借助扎扎实实的“识字、写字、读词、读句、表达、交流”等语文活动,以丑小鸭的遭遇贯穿全文,让学生在读好关键词的基础上再读好关键句,理解透关键词的基础上理解关键句,使得简明扼要的教学目标能逐一落实。

二、教学重点落实到位,教学方法灵活有趣。

二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突出词语的教学,强化朗读训练。对于这两个方面的重点,余老师落实较好,注重方法。

如对词语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亲生经历,自然而然的体会词语的意思。如理解“讥笑”一词的意思,先让学生给句中“讥笑”换个词,然后通过想象小鸟是怎么讥笑他的,最后通过一种新颖的、行之有效的师生合作的“回声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词语含义,这种理解融入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思维想象及情感投入,这就比问“讥笑是什么意思”这种单纯的知识讲解给学生的印象要深的多,也更有情趣。再如理解“大吃一惊”这个词语时,老师通过做一个大吃一惊的表情,进而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真是干净利落、灵活高效。展示了余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读的方面,余老师能根据低段儿童好奇、好动、好比的特点,一方面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读前有体验,有感受,为读好关键句子奠定情感基础;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情境,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比如有: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回声读、配乐读、男女生比赛读、带动作读等形式丰富的朗读,学生读的有层次,读得尽兴,读出了真情实感,学生潜心会文本,体验真情感,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音画效果运用得当,画面唯美配乐精当。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才能再现文本的童趣,唤起学生的童心。在《丑小鸭》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有关丑小鸭的cai画面、音乐、提示语言萦绕在学生周围,丑小鸭的种种改变,它在湖面游来游去的画面,姿态优雅的白天鹅掠过天空的情形,忧郁哀伤的音乐。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徜徉在文本的美景中,漫步于童话的世界,同情的、惊喜的情绪氤氲并弥漫着,孩子们的学习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教学氛围轻松和谐,教学语言充满童趣。

课堂上的刘老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她那饱满的热情、信任的眼神、整节课课堂秩序张弛有度。精妙的衔接游刃有余,例如:丑小鸭离家出走,刘老师说它“从此过上了漂泊的生活。”;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刘老师点评它“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生生在其中,如沐春风。

总而言之,整节课呈现给我的是:学生是轻松的,愉悦的,精神的,灵动的,教学是充满快乐的,智慧的,有效的。如果在启发表达环节上,在填完自选词语超市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你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我想整个课堂流程就更趋完美了。

评课稿篇四

今天听了张巧凤老师执教的《奇异的琥珀》这一课,感觉整节课实效性很强。这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里的第一课,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一直都让人感觉枯燥无味,但张老师却能把它讲得生动有趣,听完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多。

首先: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如形式是小组讨论、设计是学生上台展示、以组为单位回答、复述、知识与思维的拓展,可以说老师只是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引导着学生一层一层的理解课文、发展能力。

其次:老师能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白板,把课文、多媒体、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又不唯“现代化”,而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一直比较有活力,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参与的积极性一直高涨,思维的活跃性一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的面很大,每个学生基本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

再次:老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驾驭课堂能力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比较得当而灵活多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最后:张老师在整节课中对学生的评价非常及时非常到位,而且评价语言多样化。

虽然张老师这节课设计的很完美,但对于一个新生班来说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面我说一说我个人的看法。教学方法指导与教学目标没有区分开。

评课稿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清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张老师在语言表达,语调控制,课堂组织上的表现极其出色,值得我们学习。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跟着教学思路,学到了东西。

1、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热身活动用快速认读、拼写单词来复习单词,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描述图片,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2、注重练习、提高能力。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张老师很好的贯彻了:紧紧围绕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比如通过出示图片描述来练习therebe句型并且引出疑问句及肯定与否定回答,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学生练习题型少了点,要加强对学生做题的难度及量的力度。

2、教师课堂组织语言不是很丰富。老师有足够多的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语言文化素养。

评课稿篇六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只要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恰似一块美玉,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老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文本中充分交流、对话,共同为文本所讲述故事所感动,共同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绊,共同为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所震撼。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中势必会给学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而不单单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这些信息的呈现如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以至于怕过多的容量学生应接不暇,以至于过分担心一节课本身的目标完成的不好。通过这次听课,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助推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中,潘老师就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的信息,在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的时候,潘老师用这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让学生感叹陆游的豪放气概;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报国热忱的时候,潘老师配乐朗读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示儿》,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历数历代爱国名人的名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潘老师用这些饱蘸爱国之情的诗句,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层层推向浪尖。学生也许未必对这些诗句很熟悉,但是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学生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诗句,不禁会这样的感慨——“原来古诗的语言这么有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的学习。

其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上,学生都能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和老师势必都与文本水乳交融,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好像整节课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角色。

同样潘利民老师也做的很好,毕竟古诗不像现代文中语言那么容易打动孩子。但是潘老师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一度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恰似和诗人陆游一样在那个孤村,在那尘土飞扬的战场,在那钩心斗角的朝堂,在那铁马冰河的边疆„„以及那胡人铁骑的蹂躏,流离失所的逃亡都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陆游那荡尽敌寇的英勇气概,那壮志未酬的孤愁苦闷,那誓死报国的满腔热忱一一都让学生感同深受。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震撼,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光辉!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负担,不必担心学不到,不用担心学不好,更不用担心不想学。

再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有着极其巧妙的过渡和转折,每一次转承,都恰似都恰似珍珠在丝带上自由流转闪烁,惊心动魄,却柔美万分。

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次转折都那么流畅,每一次过渡都那么水到渠成,整节课浑然一体。比如在学生三次读诗题后,潘老师这样过渡:“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侵略之风,南宋的统治者贪图享乐之风,南宋王朝国土沦丧,南宋政权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样的过渡既紧紧扣着诗题,又巧妙的把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接着,在学生自己读过几遍诗后,潘老师这样转折:“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把节奏划出来”,这样的一个转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朗读过渡到对节奏的划分上;在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完对全诗的体会的时候,潘老师这样引导:“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梦,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此时陆游身在何方?(生争相发言),那你可以想象到陆游的心在何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此时陆游身心分离,他的心都碎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要表达),你怀着一颗身心俱碎的心,想到国土沦丧,胡人入侵,想怎么读?(学生激情地读)想到百姓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怎么读„„”这过渡,张弛有致,情感一次次的被升华,学生情感的火花一次次的迸发出来,跳跃在学生一次次的饱含激情壮志的的朗读中。如此动人的转承,每一句都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每一次以激情碰撞着孩子们的灵魂。孩子们都被感染,无需我们老师说教要如何爱国,他们已经在灵魂深处铭记了!无需我们说陆游多么伟大,学生已经被诗人深深的震撼了!

最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娴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

潘利民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窗外时而阴雨霏霏,时而风雨大作,教室里也要风雨大作了„„”多么简洁多么有力,有多么机智巧妙!学生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潘老师这样评价道:“‘风吹雨’,三个字都读成珍珠了,要读成项链„„”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马上就知道了要怎么读了。曹金凤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中,学生喊口号的时候,曹老师这样说:“看你们的高兴劲,把谁喊出来了?”于是“多拉a梦”就出来了,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愉悦中。

这些有趣的,幽默的,深情的语言总是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总是能够更愉快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从这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节成功的语文恰似一块美玉,无论是否精心雕琢,总是浑然天成,时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尽管我们的课堂不能节节如此,但是只要我们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时时反思,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像这些老师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动。

评课稿篇七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台湾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感到受益匪浅。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好字,理解少量的词句,读好课文。黄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他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所运用的字理教学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开课伊始,黄老师板书课题后,就浓墨重彩地讲“谷”这个字。他边画图,边讲解。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后面的“飞”、“斑”、“斓”等字的教学,也都是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来理解字的意思,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为正确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老师的识字教学渗透了“通过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字义记忆字形。”的识字方法,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生字更加轻松,而且能牢固地掌握字的形和义。

黄老师还运用字理教学生词。如“温暖”、“斑斓”等词语的理解,都是从字的偏旁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平时的词语教学,都是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理解词语。而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则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弄懂词义。所以说,我们教的是词语的意思,而黄老师教的是理解词义的方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个句子的教学。黄老师结合“飞”、“穿”、“越”这三个字的字理,引导学生理解“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是不能交换位置的,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生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

总而言之,整节课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优势,让我们领略了字理教学的风采。

评课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听了四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自己听了赵静老师和王瑞平老师的收获。

听了一(3)班的赵静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赵老师人年轻,漂亮,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漂亮,让人佩服。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本节课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打扫卫生情境图引题,请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既熟悉又简单,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又及时准确的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没有得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失望,紧接着老师又说:“今天学习新知识时,大家表现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成长卡”,更加激化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赵老师还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手,创设教学情境很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特别好。

听了一(1)班王瑞萍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在传统教学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强化知识点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注重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学素养把整节课演绎的十分精彩。例如王老师在0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理解0的两种意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0,教学0的写法,0的加减法几个环节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常规课。先不说课本身的好坏,就看班级五十多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老师对孩子训练有素。即使是后排的孩子离老师比较远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乱动,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学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这么好的习惯的确很难做到。还有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盯着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听课状态,并及时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专心听课。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声音不大不小,听起来特别舒服,值得我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以下两方面注意些:

1、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多。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一般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中等生或学优生,这样的回答听起来热闹,但其实是放弃了中下学生和学困生,这些学生本来就习惯不好,基础差,懒予动脑,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齐声回答,他们就会只看热闹。我认为,教师应多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或学困生回答,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这样既能强迫了他们学习,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可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

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不断地耕耘,那么这个舞台就一定是最绚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虚心向年轻人请教,不断努力地学习、钻研,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显示出实效性。

评课稿篇九

陈顺甜老师借用钓鱼这一学生喜爱的话题一下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向零距离心理教学靠拢。这一同学们熟悉的活动,不仅和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而且把文章的线索很好的串联起来,而同学们都熟悉活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充分激发学习热情,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陈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如:探讨皇帝的性格特点时先让学生圈出皇帝对“新装非常满意”的动作的词-----“转”、“扭”。让学生在表演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了皇帝的愚蠢、自欺欺人。此时王老师提出,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在用词上下功夫,不能总是用那几个词,由于是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朱作仁先生说:“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发出的一种直觉。而朗读就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读”而不思则罔,陈老师要求学生读思结合,首先理解皇帝的荒唐、愚蠢,然后从关键的词语,如:“既不…也不…也不…除非…”、“每一天…每一点…都…总是…”读出重音,读出情味,读出韵味来。最后,还请全班同学反复朗读,从读的情感和技巧两方面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品赏中提高。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能出口成章,还应具备说笑嬉骂皆成妙语的功夫。教师在课堂之上点评妙语连珠,看似信手捻来,但都是教师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的结晶。

陈老师非常善于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临近结束,还请来了皇帝、骗子、小孩,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什么,尽可畅所欲言。《皇帝的新装》续写更是把学生的想象力推到了高潮。

评课稿篇十

诗词类文章,体会诗(词)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领会诗歌的意境呢?一般要通过诗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把握诗歌的画面和气氛,感受此时此景中作者的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所抒之情,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可以共鸣,即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但在此诗中,这种赞美之情又被提升到一个极不同寻常的高度——总相宜!这是一种很辩证的审美!怎样感悟到这种极高的境界?青改组庄奇琦老师尝试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这景不正是感悟情的基础吗?所以,我们看到庄老师带着孩子们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方好”、“亦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然后从诗人善用的比喻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再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最后进入诗人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的确生成了诗歌课堂的和美之境。

苏轼的诗我觉得是雅俗共赏的,不过,今天的课堂还是以“雅”见长。正如盛新凤老师在和美语文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首先,教师语言文雅。教师的导语分为提示语、过渡语、引导语、总结语等。庄老师的这句总结语——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诗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既言简意赅,又起到了巧妙提升的作用。其次,课堂情意古雅。庄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善于抒情,并且将自己情感的原点建立在文本之中,有一种淡淡的、真实的、自然的美。还有,课堂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一锤三击的反复捶打,细节重点处的多次照应等等,也使课堂的结构呈现一种雅致之美。

所谓“俗”中生“味”,这堂课,庄老师也与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沉潜品味,一起情境对话,悟用结合,语文味是很足,那儿童味能不能更浓一点呢?童真,童趣啊!真的,有好多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时就出自于这首诗。课结尾时,能不能不横向拓展《望湖楼醉书》,而是纵伸,让孩子们用诗中的词来给自己取名呢?“方好”也好,“亦奇”也罢,若能能取个“相宜”岂不就是最高境界了?这样,诗与心融通了,与生活也融通了!

评课稿篇十一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况,由学生自己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前几天,我们一行在南坪中心校,跟四位老师学习了四节课,很有感想和收获。前面多位聊友对这几节展示课都做了客观的评价,下面我就略为补充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出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的职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教师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气质影响气质,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因此,注重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响学生的重要基础,教师的自身审美情趣、观念与行动不自然地在课堂得到一定的展现,因此师生互动上的融合更易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达到师生双方身心愉悦的效果。

黄维陆老师《云南的歌会》一课中就特别关注了与学生的互动。从开头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浏览课文,找出依据;到现实中的演唱会与云南歌会的不同,去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及将文中环境描写一段去掉与否的探讨;还是学生谈这篇文章的收获,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在黄慧老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中,对课题的解读,抓住“泊”字的字形,并让学生从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些疑问;对过去、现在的罗布泊的画面的展示,用文中词句给画面配上解说词,去表述画面的内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哭泣的心灵”的写作指导等等,无不体现出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这样做不仅让师生互动起来,而且有声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虚假文章。课堂要焕发出活力、有生气,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接受知识较为轻松。我觉得这两节展示课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例。

二、在师生互动的阅读中,老师还特别尊重每一个同学发言的权力,以人为本。

以往公开课的课堂中往往发言提问,是优秀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而性格内向或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被剥夺了发言权,甚至连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了,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损害。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无暇顾及这部分学生。

但是,在这几节课中老师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在《云南的歌会》中,老师提出:从人物外貌“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中能读出什么时?其中有个同学回答“生机”,还招来了同学的一片嬉笑,但黄老师并没有一口回绝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给了这位同学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黄老师激趣活拨的语言,让这位同学受到了感染,放松了情绪,充分思考后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试想如果黄老师在听到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时,不去点拨、鼓励,或者迅速提问下个同学,或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这个同学很可能会因为这次回答的阴影而影响以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

在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也都充分展示了这一点,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灵活多变,恰到好处,这无形中也给予那些在课堂上胆怯发言的同学一个无声的鼓励。

三、在教学中,能把握学生充分读书的度和个性朗读的美。

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读文本是基础。学生因读而发现领悟;教师因读而认识把握。课堂上如果不让学充分读书,他们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只能是盲目和无的放矢的。在这几节展示课中,蒋大浩老师的“学生初读——师范读(如果用录音效果更好)——生再读——齐读——自由读”用去近二十分钟,这篇短文有了这读的基础,怎么可能不好分析人物形象呢。黄慧老师“学生初读——速读——用欣喜、惊叹的语气美读过去的罗布泊——用痛苦、惋惜的语气品读现在的罗布泊”。有了这样恰到好处的朗读点拨指导,怎能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珍视感情,怎能不激起学生“哭泣的心灵”的感情涟漪呢。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上可以看出,这几节课对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把握得比较好的。

另外,关于这几节课,我还有几点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见谅。俗话说:旁观者清,找别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还不会有这么好。但是为了我们八年级语文老师的共同进步,所以我还是要谈几句:

每次听公开课都佩服人家老师水平高、学生素质好,就这几节课而言,每节课都是用一课时,如果我们平时这样上课,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么多知识。这样的课是否实用,这也是一只困惑我的问题。另外,蒋老师语言的感染力有待加强;《端午的鸭蛋》课堂思路不够明晰。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思考,有许多不当、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开篇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时,提示学生啊:“我们快过什么节了?”(学生答出圣诞节和新年),随即打开课前布置好在墙上的彩灯让联系生活,闪烁的灯光把学生带到了节日氛围中,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设疑道:“拧下一只灯泡,剩下的还亮吗?”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切入,亲切自然,饱含着人文的气息。

二、温故知新巧提问:出示手电筒,你了解它的电路吗?这应该是前面《电流和电路》知识的复习,但不是单调的提问,而是让学生上台板画手电筒的电路图,让学生动手动脑,活泼新颖。

三、用肢体语言—手拉手表示串并联:这是我见得最新颖最贴切的类比串并联的的首尾相接和首首相接,尾尾相接的方法。物理规律能这样表演出来,让人叫绝,这么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串并联”,多么易于学生接受啊!

五、竞争、交流与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连接电路中赛速度,但快的还是要帮助慢的,让学生上台演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实验的结论。

六、照应:学过了新的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回来探究那串彩灯的连接方式,通过拆下部分灯泡看它们是否相互影响来推断,这灯不仅是给人看的,还可以摸!教学活动始于彩灯,终于彩灯,如此,完美谢幕!

七、生活:引入新课、复习旧课、实验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举例、多媒体资料中人体的电流——心电(图)的测量,都围绕生活展开,真正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新课标理念。八、三维目标:综观一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知识,锻炼技能,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无形中受到多方位的启迪,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影响深远。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一、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调亲切,并能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勇气。以无私的爱心、童心去包容学生,用甜甜的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推动了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遵循学生的发展认知规律。

1、旧知引入新知。课堂伊始,教师对a部分的食物类单词进行了复习。接着,借clock展开对话,“it‘s10o'clock.i’mihavesome„?havesome„。”通过这样的freetalk活用旧知,把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并以一句“ihavesomanyfood.i‘mfull,buti’mihavesomewater?”过渡到新知。新旧知识相联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新知引入新知。杨老师在用旧知引入新知时,还能利用新知引入新知。如:从drinkthecoke到drinkthejuice.利用刚刚学过的单词coke来引入drinkthecoke,继而也引入了drinkthejuice.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新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创设真实贴切的教学情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带入到真实贴切的情境中,将每个单词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如:前面讲的“i‘mihavesomewater?”呈现“water”,而后以abottle,acup这样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具,依次呈现了“coffee”,“milk”,教学了“pourthewater”这一动作。又如:showthemilk,教师又是在listenanddo当中呈现,而不是生硬地把它搬到学生面前。

四、注重形成色彩明朗的视觉刺激。

从教师的课件到板书,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在课件中出现的chant“water,water,ilikewater.”等,教师就根据不同饮料的特征,设置不同的颜色,给学生形成明朗的视觉刺激,从而为教学服务。在板书的设计上,教师也关注到了这一点,通过几种亮色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个可以做一点补充说明,我们杨老师在大学里主修的是美术专业,所以有着特别的视觉观察力,审美能力,她把这一点带到了她的课堂当中,把美的享受带给了大家。

五、注重培养英语学习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结束,教师设计了一个groupwork,要求学生操练所学单词,运用所学语句:ilike„。canihavesome„?havesome„。此活动设计一方面能巩固所学,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同学之间的情谊。其次,课文中的let‘sdo,经杨老师巧妙设计,以一个listenandnumber的形式得到了应用,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练习中。看似简单,内容却丰富。

那么英语教学,我本人会比较注重学生“说”的这一块,这也是英语学习应用能力的一方面,在课堂中,我们的老师都能引领着学生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那么在课后,我们是否也能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呢?又怎样培养学生课后口语交际能力?这是我从最后这点引申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一个问题。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英语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不断学习优秀老师的先进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谢谢!

关于毛冬珍老师所开《摩擦力》公开课的评课稿。

本节课的亮点有: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运用了幻灯投影片的三幅图片所展示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摩擦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学,组织了科学探究。本节课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大胆采用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组织方案交流,然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本节课选择有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开展探究,内容适当,时机把握较好。

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又如: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每两位学生桌子上安放一套实验器材,让更多的学生有了体验的机会。

值得商榷之处有:

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需求。

有关摩擦分类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先给出定义,然后让学生来举例。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进行分类,最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有关探究活动:探究课一般有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之分。本节课欲进行完全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等完全由学生来进行。结果在时间安排显得有些忽忙和不足。建议将完全探究改为部分探究,几个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分给几个小组来完成,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实现全体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共同体验,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教学中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本节课将一学生的实验结果不作交流分析,随意改动。教师科学态度的不严谨必将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坏影响。当我们的教学预设与学生实际不一致时,应当及时调整自已的教学方案,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展开教学,对此展开讨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讨论与交流,学生就会理解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匀速拉动小车了。

这一课,有着很浓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分在里面,学生第一次接触国歌,对国歌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每周一学校都会有升旗仪式,学生对这种场面很熟悉;陌生的是往往忽视升国旗、奏国歌时应注意的事项。

当国歌奏响的时候,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来扮演不同的人物、学唱歌曲,让学生自己用形体动作表达歌曲的内容;学生一起动手来制作国旗等一系列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来了解我们的国歌,加深学生对国旗国歌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这节课的内容和其他单元课的内容比起来,不是特别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己实际参与进来的活动不多,但上起来比较有特点,属于是“春雨润物”似的慢慢地把知识点渗透给学生,主要是这课受题材所限,音乐是庄严肃穆的音乐,歌曲是优美抒情的歌曲,没有欢快热烈的音乐节奏,没有可供学生充分活动起来的因素,所以要让这节课的内容上得充实、饱满、学生愿学爱学,不是特别容易。

在这节课中,教学内容主要分成了三大块,第一部分:聆听《国歌》音乐,感受《国歌》音乐;第二部分: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并让学生根据音乐自己创编动作;第三部分:教师学生共同制作国旗。学生前半部分聆听国歌部分,要求学生必须在一种特定的场合和气氛中感受音乐,所以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包括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分成不同的角色,扮演不同的人群表演观看升国旗奏国歌时候的情景,都是围绕着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亲自体会和感受国歌的庄严这个目的来服务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互。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群,可以使本来比较严肃的话题,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能够变得轻松一些,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2.让学生自己创编舞蹈动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与集体间的团队合作精神;3.师生共同制作国旗,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活动参与,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够增强合作意识。

一节课能够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设计与安排,使内容变得充实活泼生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欲望,从而让每个学生印象深刻,这应该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今后努力和学习的方向。

最近,我有幸听了杨小秋老师上登山。一课,不禁被她那精湛的讲课艺术所折服。在这堂课中,杨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注意做好“三字文章”,即立足“趣”字,倾注“情”

字,落实“读”字,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一、立足一个“趣”字。

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就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符合学生的心理,谈学生所喜乐见。

比如:深入体会列宁上山时的心理、动作、神态是本文的重点,亦是难点。杨老师设计了学生们到教台前“演一演”、“访一访”、“评一评”的形式,请左边的同学扮巴果茨基,右边的同学扮列宁。下面的同学当评委。学生明确了当时列宁的动作与神态。首先由观看的同学评,最后杨老师又采访了扮演列宁的学生,说说当时你心里想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的“演演”、“评评”、“访访”中,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的列宁的心理、动作、神态、不知不觉地化解了难点。

二、倾注一个“情”字。

课文语言文字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何“披文入情”,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意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杨老师把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教师的导语充满了激情,教师的范读更是声情并茂,语言文字的理解在情感带动下进行感悟。如:让学生感受这是一条“危险小路”时,杨老师先让学生边读书边看图,并结合图注上相应的词语,在看看、读读、想想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条小路之险;然后再读课文,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行动中感受小路之险,用“一一”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词句。由图到文,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感受到小路之险。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杨老师巧妙地设计了让全体学生起立、背手、扭头、闭眼听“小路险情”的课文话外音。

那紧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学生自然地进入“危险”的情境中,从学生强烈的反应中可见,此时学生与其说在听音乐,不如说是在亲身走“危险的小路”。通过“临其境、观其行、闻其声”这样一个心理历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的情感相统一。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听了以后,我真是毛骨悚然。”有的学生吓得哆哆嗦嗦地说:“我觉得天昏地暗,腿脚发软,一步也不能移动。”还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渊的感觉,真是太可怕了!”„„“危殓”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感情体验可谓是水到渠成。

在经历那“危险的旅程”之后杨老师随即出示图片,展示了“美丽的日出”景象,并配有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的情感由原来的“害怕”一下子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勇敢者才能饱此眼福”„„学生感慨万千。整堂课学生时而喜;时而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深意长,情感起伏跌宕。

三、落实一个“读”字。

教育专家于永正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这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杨老师正是这样做的。借助朗读,让学生肆意宣泄自已的情感,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杨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读的方式多,读的面积大,读的要求逐渐提高,使学主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在这堂课上,我们的确看到了由于杨老师精心引导学生而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这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深远的意义。

评课稿篇十二

我听了付老师的《父母的爱》这堂作文讲评课,感触很深。付老师那亲切的语言、自然平等的教态,扎实深厚的教学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认为付老师这堂课的成功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老师整节讲评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导入时,教师首先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让学生评价,自然引出名家赠言,让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接着,出示了榜上有名,并告诉同学他们的作文好在哪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可谓一举俩得。及时出现亮点欣赏,为同学们的效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为写作文有困难的同学指明了方向。佳作放送又让同学们可以学习到别人写作的好方法。从同学的评价中,小作者又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专家会诊,问题习作环节真实,有效,教师和同学一起修改作文,长此以往,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整个过程过渡自然,结构严谨,环环紧扣,层层递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中,付老师通过出示优秀习作名单和优秀作文,亮点欣赏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肯定,在下次作文中一定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设计了各种不同的评价方式有总评、指导评改、例评、自评、互评、赏读。使评改变得很有趣味。激发了学生的评改兴趣。

付老师作文讲评过程中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解。而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讲评的权利充分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听取学生的发言,充分体现出教学的互动性、民主性、参与性。

五、个人观点。

2,在作文讲评课上的思考与感悟如果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学生在作文讲评时的感悟得以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作文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就更好了。

3,在学生了解了作文修改方法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修改小组内同学的作文,这样效果会更好。

评课稿篇十三

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关键?

(3)教学方法是否有改革和创新?(4)现代化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否相互呼应?(是否使用现代教学科技进行讲课)。

5、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分析:(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评课稿篇十四

这篇手指评课稿,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并分析了教师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一起来看一下。

手指评课稿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生活中,张老师态度和蔼,待人亲切。讲台上,张老师潇洒典雅,有名师范儿,且有名家腕儿。她一亮相,就让人觉得气度不凡。我有幸听了张老师执教的《手指》一课,收获颇多。

课一开始,张老师让学生交流了有关丰子恺的信息资料,并回忆了他的语言风格和特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然后,张老师就课题让学生提问题:

1、谁的`手指呢?

2、手指的用处有哪些?

3、手指有哪些特点呢?

4、为什么用手指做题目?

5、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呢?经过梳理后,张老师抓住手指的特点?和怎样写成的?两个问题对课文进行了探讨,在课文中走了个来回。就课题质疑这一做法,不仅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也是一个学法指导的环节。

另外,张老师的板书令我佩服。板书内容概括准确简练,字体工整老练。从她的板书上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文章思路。

张老师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及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点尤为可贵。

张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地方都值得我学习。我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张老师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榜样。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手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评课稿篇十五

40分钟,让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这是我听完陈老师执教《海伦•凯勒》一课后的感受。原因很简单:情境感染了我。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幸、勇气和信心有机地组合起来,配以恰当的情境烘托,使学生随情而动、依境而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于其中,自然而不刻意,让我们再一次体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文以情而生”“情动而辞发”,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在学生尚未深入课文之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轻声的呼唤一下(指课题)。生:海伦•凯勒。”从学生的呼唤声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人物了解的程度。接着,介绍海伦生平。再次呼唤„„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情是被动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怎样入?入到哪儿?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俗话说的“火候”,把握起来是不容易的。陈老师的“入情”切入点应当说找得很准,对学生初学时的情感要求也没有人为设置门槛。

我们知道,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失明失聪的海伦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仅从字面上学生是难以感受的。陈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运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海伦的距离,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课堂上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可能有,但我还没想到(模拟情境体验也做了)。随后,教师反复抓住第6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评词析句步步为营,打下情感共通的基础,使学生的朗读拾级而上,最后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指导第7自然段朗读时,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有效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三次引读,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要想学生被打动,自己首先要被感动!”这一直是我的观点,教师的这三次引读没有做无谓的技术要求,那一句句充满激情的导读语,就是最好的榜样!

曾经曾经。

”引导学生回味、想象、说话以本为本,却又不唯本是本,我以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在我以为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却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进得去,出得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境界,教师务必具备很高的教学技能和对教材的透彻领悟所谓高屋建瓴即是指这最后的一读,学生是真的动情了,直到现在,学生们那饱含深情的朗读犹在耳畔萦绕。

1880年,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不幸的小海伦,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身边。

沙利文老师开始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一次,她们路过水井房时,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水管口上。这时一股清凉的水在海伦手上流过。沙利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海伦10岁的时候,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父母为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只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当夏天来临时,海伦在盲哑学校的课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1900年,海伦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觉得在课堂上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扎实,学生经历了一个又不会到会的过程。

首先老师的字词教学很扎实。在导入课题后,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文中的词语,让学生自己读,再检查“瞻仰、繁衍”两个词语,预习的检查很有针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词语反复读。然后让学生说写“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说完后老师边总结边范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是学生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楚老师在这个环节中非常准确地抓住学生难以理解的“瞻仰”“繁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解释词语的意思。放到课文中去发现词语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况,也是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整堂课学生参与的很多。首先,在让学生读完课文讲对樟树的了解时,学生回答完,楚老师让学生上黑板板书,透过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到的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所有活动。这个时候,有的学生发言,有的学生板书,所有人的思维都动起来了。其次,在讲“蓬蓬勃勃”这个词时,楚老师用“蓬勃”和“蓬蓬勃勃”比较,让学生体会并说出自己的理解。接着楚老师又自然地把叠词用于对学生的评价中,并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经验,照样子说一说,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叠词表达的意思更深。最后抓住“伸的远远的”中的“伸”字,让学生扮演樟树努力地伸展自己的双臂,这种“现场体验”的活动,我们在教学中也会使用,但是重要的是,体验是否有效,体验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楚老师的课中,楚老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伸”字写出了樟树竭尽全力地往远处伸展。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评课稿篇十六

刘老师主讲的《鱼游到纸上来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鱼游到纸上来了》这篇课文语言虽平实,但在人物描写上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非常传神。刘老师这节课,就以“鱼游到纸上”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青年的看鱼、画鱼动作神态的关键语句,进行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人物形象,从而受到心灵启示,领悟了写作方法。这样的课堂真可谓语文味儿十足,也只有像刘老师这样的具有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的老师才能做到驾轻就熟,还语文课堂本色。

预学时,在经典诵读后,刘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请学生读课题,在文中找出写明课题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请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蕴含的情感,这样一开课很快就将学生带入阅读的殿堂,感受到了阅读的美妙,同时也为整堂课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这句话赞美的是谁?青年如何作画,得到了这样的赞美?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却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出来,直奔这节课的重点学习内容。这时老师相机出示学习目标,这就进入了互学阶段。互学时,学生讨论、老师指导,小组展示时,老师放手学生交流,又能及时上线给予点拨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学生交流了“看鱼”和“画鱼”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理清了“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在这水到渠成的时候,评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讲和聋哑青年一样的勤奋忘我取得成功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而且在讲故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从预学到评学,三个环节,在刘老师的这堂课上显得清晰流畅,有节奏,毫无生涩之感,相反从练课到现在我都感觉是那么的驾轻就熟。

课文虽语言平实,但是情感浓郁,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因此品读课文、发展思维、获得情感体验就是刘老师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刘老师这节课上呈现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随时感受到阅读给课堂增添的韵味儿。

1、抓住关键词句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常常是抓住一些关键词句朗读,从而获得一些思考和感悟。在这堂课上学生就是这样做的,朗读句子,谈谈感受,在感悟有困难时,还是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断思考,积极参与体验。如在交流“看鱼”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谈感受,在学生感受到了青年看鱼专注,忘我的精神品质时,教师请学生读出这种感受,又通过挑战读让这种感受深入学生内心,从而达到影响学生心灵的作用。又如交流画鱼时抓住动作“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体会画技高超,继而采用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切实理解句子的意思,使读悟结合,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创境朗读,升华情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如在学生交流青年看鱼的句子“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时,学生只是简单体会到了青年的勤奋,老师就抓住“每个星期天”适时创境引读:“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青年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交流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句时,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的读,先是个别读,然后是齐读,接着想象训练创境读:想像有哪些人会怎样赞叹,怎样议论?当学生想象了一些人物后,教师出示了一个句子填空,老人怎样称赞,青年怎样赞叹,一群孩子怎样议论,学生在选词填空中,不仅积累了词汇,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感受,此时学生一定会明白聋哑青年受到老人、青年、小孩各种人的称赞,一定是说明他的画技高超。学生此时心中可能就会想:要想得到人们的夸奖,那就要像这位青年一样,做事勤奋专注、坚持不懈。这时再就填好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就再一次共鸣,得以升华,为理解“鱼游到心里”做了铺垫。

3、拓展阅读,符合大语文观。

在解决“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两者关系时,由青年自己的话,引出“胸有成竹”这一课外词,不仅丰富了语言词汇的积累,而且很好地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了迁移、融汇。在评学环节学生将搜集的反映这一主题的故事进行交流,这就使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这样的设计就是符合大语文观的。

总之,刘老师这节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儿,还原了语文课的本色。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课堂中缺少写的训练。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刘老师一堂很好的课我却评不出来,希望刘老师见谅,也诚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