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0:13:24 页码:11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模板17篇)
2023-11-18 20:13:24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思考和挖掘自己在此期间的成长和不足之处。总结范文中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可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一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聆听内容。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体验。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差异等为基本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智。在互动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成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平等中首席者。通过本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使师生间达到共识、共赏、共进。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明快的旋律、跳跃的节奏很具有舞蹈性,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洋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做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呵”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让学生真正感受蒙古族曲调的风格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3、知识与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和舞蹈创编能力,并能用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豪、欢快的情绪,轻柔而有弹性的声音自信的演唱歌曲。

2、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节奏型和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开阔视野,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二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合作法讲授法。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三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     ) 天空(     ) 回味(     ) 表演(     )。

奇丽的(     )    手热乎乎地(     )    静寂的(     )。

二.造句。

那么……那么……——。

既……又……——。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天底下,       ,而并不     ”是说        。

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     ,就像只用绿色    ,不用墨线(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轻轻流入     。这里把小丘比作     ,“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和平地                 。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马     ,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话中把马上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是因为              。

羊群一会儿          ,一会儿又     ,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这一句把     比作     ,把     比作            ,句子流露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四.回答。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些地方是“静态”描写,哪些地方是“动态”描写?

五.阅读习作,回答问题。

记崂山太平宫——狮子峰之游。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年级二班 于峣。

早晨,我跟爸爸乘上了去崂山的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偎山临海的仰口海湾停车场。

我们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石级小路向上走。山路上游人熙来攘往。我们随着游人往上走,过了几座别致的小桥和亭子,来到了坐落在群峰之中的太平宫门前。我看见砖石围成的院落,高高的石级上面有很高大的门楼,门楼的红漆门上铜钉闪闪发光,院墙顶上露出灰瓦的殿顶。

我走进正殿。殿内当门有一个高约五米的神像。他身穿盔甲,瞪着一双大眼睛,手执一对竹节钢鞭,威风凛凛。在它的两侧,各有一尊略小的塑像,也都身穿盔甲,手执兵刃,威风凛凛。室内烟雾缭绕,香上的轻烟袅袅上升。着蓝衣的道士在拈香祷告。

我到了院东,一眼认出了“绵羊石”。它的形状酷似一只大绵羊。“绵羊石”上还刻着臧克家的诗。“绵羊石”后面有个石头钟亭,内悬一口很大的仿古钟。钟粗大到要两个大人拉手才能抱过来,有一人多高。据说这钟声能传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此系崂山一大景观,名叫“上宛晓钟”。

走出太平宫东门,猛抬头,狮子峰矗立眼前。它那么高,棱角分明,巍然耸立,像一头威武的狮子,昂头怒吼,在薄雾的笼罩下,更显得雄伟壮丽。峰顶,“狮子峰”三个鲜艳的红漆大字闪闪发光。

我听说“狮峰观日”是崂山的又一大景观,就振作精神,沿着陡峭的小路,扶着两侧的铁链往上攀,一口气攀到了狮子峰顶。可惜我来得晚了,太阳已经升起了老高。但我并不为此感到遗憾,因为我看到了另一幅壮丽的景色:仰口海湾,碧波荡漾,闪闪烁烁,像一幅巨大的闪光缎;远处隐隐可以看到状似太阳帽的小岛和点点渔帆;在视线尽头,海天相接,成了米黄颜色。

转视南西两面,层峦叠嶂,峻峭雄奇;北面群山跌宕起伏,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我为家乡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不禁立下誓言,努力学习,长大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本文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部、《小学生优秀作文》编辑部“我的家乡”征文比赛优秀奖。

指导教师:朱维山。

1.依次写出小作者到达的地点。

2.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在狮子峰顶上看到的景物的?

3.结尾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六.总结出参观游览访问一类文章的写作知识。

七.写一篇习作,向别人介绍你去过的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或风土人情。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四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2课时。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谁还想读?“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3)出示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理解重点句子。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六

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大草原的美好热爱憧憬之情,感受蒙古明朗、豪放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会以小组合作、互助的形式进行二拍子的儿歌创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

模拟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肢体语言的创造模仿能力。

【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难点】。

能够初步体验到蒙古音乐粗狂的音乐风格,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团结少数民族的小朋友,喜欢并对我们的少数民族产生兴趣。

ppt以及音频设备、钢琴、蒙古族服饰、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一)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

教师弹奏《马儿歌》,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做律动。

2.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播放蒙古风土人情的视频,揭示课题。

(2)教师通过视频感受本课歌曲旋律,请同学们谈感受。

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到了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景色,看到了马儿、小溪、蒙古包,听到了马蹄声、蒙古人民的'歌声等,朗诵描写蒙古族的诗歌,仿佛带领同学们来到了蒙古大草原。

(二)新课教授。

1.教师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分4小组。

2.创编蒙古族儿歌。

3.教师出示歌曲节奏,同学们创编歌词。

4.教师打节奏,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表演自己创编的作品。

通过学生自己创编的歌词加入节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5.完整把创编的歌词表演。

教师打节奏,学生完整表演自己所创作的歌词,在此环节,学生便已基本掌握了本首歌曲的节奏。

6.教师范唱旋律并出示歌曲旋律。

7.请同学们试唱一遍歌谱,并注意休止符和低音音符。

在已经基本掌握节奏的基础上,试唱歌谱。

8.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

填上自己创编的歌词,加上旋律完整地演唱一遍。

同学们回答出歌词内容,了解歌曲内容,引出本课课题。

教师带领同学们按照节奏,把这首歌曲的歌词读一遍。

10.学习附点八分节奏和注意休止音符。

学生通过读歌词,和刚才同学们自己创编的歌曲对比,引出本课的难点附点八分节奏,并通过“知了”的读法解决它。

11.试唱乐谱,再加入歌词演唱歌曲。

注意一音多词、二分音符、附点八分节奏的正确演唱,有感情地演唱一遍歌曲。

(三)巩固提高。

1.教师范唱(加律动),学生表演唱,交换唱。

巩固今天学习的内容,有感情地表演唱。

2.请学生们自由表演唱(跟录音视频)。

3.播放视频,介绍那达慕大会。

4.分组模仿那达慕大会项目。

(播放背景音乐)赛马、摔跤、射箭。

提问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比赛项目,做简单的介绍,并分组进行模仿表演。

5.用木棒打节奏,边唱边跳。

(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很想记住你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请大家再次为我和台下的老师们表演唱这首《草原就是我的家》!(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七

教材简析:

《草原的早晨》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羊的情景。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读写“原”,认识部首“偏厂”,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们的勤劳。

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成功地创设了情境,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素养、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的整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设计思路: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在这节课中,我紧扣一个“情”字开展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时--入情。

开课时,孩子们伴随着草原上优美的歌声观看录像,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顺势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后,我又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象草原景象。这两次感知虚实结合,层次分明,帮助学生自己用心参与,逐步构建起草原的概念,自然进入学习情境。

二、在朗读感悟课文的描写中--动情。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三处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时我借助草原上热闹景象的课件演示,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帮学生理解“草原醒来了”的含义。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先看录像,再读句子,最后联想自己下课时的情景,化抽象为形象,这样将学生的体验与文本联系起来,很容易就引起了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水到渠成,学生自然就能把羊儿的多、羊儿的欢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自然段通过欣赏动画,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牧羊人的快乐。通过读书、想象、欣赏歌曲,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词语,丰富了情感,拓宽了词汇。

三、在感情朗读中--抒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这些天,我们随着春姑娘走过了小池塘,翻过了梅花山,领略了小池塘的美丽,梅花山的热闹。今天春姑娘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听,那儿的歌声已经响起来了!(出示图片,放歌曲)。

3.师:草原是美丽的,那草原的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原的早晨。(板书:草原的早晨)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说说草原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三、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过渡:读了课文,你知道草原的早晨是怎么来到的吗?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看图,闭上眼睛,小朋友想想:四周都是黑乎乎的,这时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点点白,天慢慢亮起来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似乎连风儿都躲了起来。小朋友,你觉得此时此刻的草原气氛怎样?(安静、宁静)。

指导读词“黎明的宁静”

(2)黎明的草原一片宁静,是什么把草原从睡梦中叫醒的?你听过鞭子的声音吗?谁来学一学?(读词“啪!啪!”)。

是谁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就抽出了鞭声?(牧民)牧民们是多么勤劳啊!

谁愿意当一回勤劳的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指名读)。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现在我们都来当勤劳的牧民,把草原叫醒。

(3)(出示图片)看,这就是铺满新绿的草原,小朋友你看了感觉如何?(像一块巨大的绿绒地毯。)指导读词“铺满新绿”

(5)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段。

(1)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草原上的羊儿多不多?自读课文,找一找: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了羊儿的多?(一只只、涌出、羊群)出示图片体会词语,感情朗读。

(2)如果你是草原上的羊儿,被关了一夜,清晨,看到通向无边草原的圈门开了,你会怎么做?来到广阔的草原上以后呢?你想干什么?指导读词“涌出”“蹦跳”

(3)羊儿们此是多么高兴、欢乐?谁愿意读好这句话?

(4)看到自己的羊群奔向了远方,牧民们可着急了,于是他们--骏马,追赶那--欢乐的羊群。(出示图片)想学学牧羊人的样子吗?边做动作边读。

(5)草原的早晨充满这欢乐,我们一起来读读?(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图,说说为什么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4)这么美,这么响亮的歌声被风儿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在草原的上空来回飘荡,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书上用了一个词,叫什么?(回荡)。

(5)草原的早晨真美,谁愿意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读读这一段,读出你的感受。

4.配乐齐读全文。

四、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你想说点什么?课外同学们可以读读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以及有关写春天的文章。

板书设计:

羊儿欢。

牧民乐。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八

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识记、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大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采取的分节描述这种结构形式。

选择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课型新授

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54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原野放歌”,前面我们学习的《敕勒歌》、《静默草原》都是描写草原的文章,由于每个作者生活经历不同写作的风格也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楚楚一同走进她眼中独特的草原。

2.播放幻灯片,感受草原之美。

3.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法导航

1.默读课文,勾画课文生字词。

2.对课文进行批注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楚楚,女,1965年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现供职于《福建日报》社。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已出版作品集《行走的风景》、《生命转弯的地方》、《轻轻踏在我的梦上》、《淡墨轻衫》、《人间有味是清欢》十余项。

2.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读准字音。

屏息()俯瞰()缠绕()撒娇()

黔贵()踱步()铸成()嚼草()

喘气()繁衍()簇拥()羞涩()一瞥()昙花()蝉蜕()搭讪()叨扰()引吭高歌()捉襟见肘()

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

3.再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思考:文章是如何描写草原的“草、云、花”的?

四、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课文第1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抓住草的特点描写的?

明确:第一,作者抓住了草原上草的绿色,这种绿是城市人很少看到的自然的绿色,真正的绿色。不同于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播放幻灯片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给学生讲清学法。

提出问题,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学。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指名口答、纠正、讲解明确。

观看幻灯片,感受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

认真听老师的要求,掌握具体学习方法。

利用练习册的导航塔了解作者。

划出文中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划出关键词。

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植过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第二,作者抓住了草原上绿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与人心理相同的特点用带有散文诗意的词语来描绘草原上的绿,如“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都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在这里作者赋予了草以人的灵性,二者在作者的描绘下交融。

教师点拨:楚楚写草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是,她是带着想象去看草的,自然而然流露出心灵深处无拘无束的心态,带着这种心情看草原的天空自然就不一样。写草原的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和天空赛跑,带着孩子气的描绘使文章变得生动、有趣。这就是楚楚的特点:率性自然。

2.详读课文第2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云矮?

明确:因为旷野显得天低,云也因此变得矮了。这是讨巧的写法,把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

教师点拨: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文把雾形容成猫:“象收了爪子、蹲在膝前的撒娇的猫”化用了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雾》:“雾来了,踮着猫的细步。他弓起腰蹲着,静静的俯视海港和城市,又再往前走。”

强调: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

明确:多;无名;不论形状;没有香味;耐严寒;好养活;繁盛。

教师点拨:草原上的花很美,美的自足、美的自信,美的有些自恋,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草原上的花生在荒野,没人欣赏时也很满足,无须装饰,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六、当堂练习:1.朗读课文。2.练习册1—4题

板书设计

胖草——恣情率性

矮云——洁白柔软

笑花——笑对生活指名学生回答,补充并板书要点。

指名回答,引导补充明确答案要点。

出示幻灯片上的问题。

引导学生讨论、更正,并点拨补充归纳。

集体订正、点拨、评价。

布置作业,讲明要求。

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语,做标记。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明确要点,做好笔记。

汇报交流探究结果。

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讨论、更正,各抒己见。

朗读课文

书面作业

作业

设置抄写生字词语三遍

教学

反思等级评价

(a/b/c/d)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九

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通过欣赏《嘎达梅林》等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分类。

2、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与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与蒙古族民歌的内在联系。

3、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穿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感受与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尝试准确并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由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富有蒙古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因此,我觉得学唱之前,需要先初步欣赏、感受一些蒙古族民歌,进而为歌曲学唱及风格体验做好铺垫。

准确、完整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较有难度,因此,歌曲学唱的目标以尝试准确演唱为主。另外,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予以辅助教学,则更能贴切学生实际学情。

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生答:草原的美景;蒙古族民歌……。

(ppt2)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名字叫《牧歌》。歌曲为我们描绘了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正是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吧!

(二)、出示课题:草原放歌(ppt3)。

二、感受与鉴赏。

(一)、音乐常识(略)。

1、蒙古族音乐文化(ppt4)。

2、蒙古族民歌(ppt5)。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蒙古族民歌片断,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ppt6)。

(二)、感受与鉴赏:《辽阔的草原》(略)。

1、欣赏(ppt7)。

2、感受(ppt8)。

(三)、感受与鉴赏:《嘎达梅林》(略)。

1、欣赏(ppt9)。

2、感受(ppt10、11)。

(四)、思考与练习(略)。

1、歌曲比较:(ppt12)。

2、音乐常识:蒙古族民歌分类(ppt13)。

3、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ppt14)。

三: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pt15)。

师:正是因为蒙古族民歌倾注了草原人民浓厚的音乐文化和深厚的音乐情感,许多作曲家都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众多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歌曲介绍:(ppt16、17)。

(二)、歌曲欣赏与感受:

(ppt19)欣赏:

生答:……。

师:歌曲以平稳地中速,深情、赞美的情绪演唱的;歌曲描绘了内蒙古草原富饶、美丽、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三)、歌曲学唱。

师: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乐段来学唱这首歌曲。

1、第一乐段。

(1)、哼唱第一乐段(ppt20)。

生答:……。

(2)、第一乐段分析(ppt2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出现了哪些音?(12356)。

蒙古族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

问题2:歌曲的旋律线呈什么线形?(抛物线)。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波音记号)。

在蒙古族的音乐里,经常会出现诸如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装饰旋律。

(3)、歌曲难点:波音(ppt22)。

请同学们听第一乐句的两种不同唱法,对比哪一种唱法是正确的?

(4)、演唱歌词(ppt23)。

请同学们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时,尝试表现出波音。

2、第二乐段。

(1)、哼唱第二乐段(ppt24)。

生答:……。

(2)、第二乐段分析(ppt25)(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中各乐句的开始是强拍起还是弱拍起?根据旋律线的上升或下降,力度应怎样变化?(在小节中的弱拍起唱,使平稳的旋律增加了流动感。)。

问题2:这段歌曲具有长调民歌的风格还是短调民歌的风格?为什么?(具有长调民歌曲调宽广悠长、腔长字少的特点,并伴有“啊哈嗬”一类的衬字。)。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v”记号,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换气记号)。

(3)、演唱歌词(ppt26)。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尝试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演唱时注意气息的平缓舒展和强弱控制,并处理好换气。

3、完整演唱(ppt27)(教师指挥,运用手势、眼神等提示歌曲的准确表现)。

请同学们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反馈与小结。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ppt28)。

(二)、反馈练习(ppt29)。

请听四首蒙古族民歌的片断,根据其风格特点判断哪些是长调民歌,哪些是短调民歌?

(三)、小结(ppt30)。

结束语(略)。

课件下载。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课件

一、激趣导入,明确任务

二、整体感知,浅淡感受

1、欣赏草原风光,想一想: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播放课件)

2、自由读文,把最能概括草原特点的词语划下来。(板书:广阔、美丽、欢腾)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找出表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而美丽的句子,跟同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交流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

(1)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们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指导朗读)

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种各样的野花,同不穴,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让我们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课件演示按课文原句填空)

2、锡林襄阳勒大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第三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们很自然地就把上下文边起来了。如果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能注意到这一点,那我们文章一定会写得更加通顺、流畅。为什么说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用朗读的方式感受草原的欢腾。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拿起笔,边听边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划下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

(2)边听音乐边朗读。(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四、总结延伸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小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我们的眼前有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些什么呢?(发散,引导学生热爱草原,保护环境)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一

3、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唱准“3、5、6”这三个音高,并掌握二、四分音符;并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并进行表演,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习蒙古筷子舞,并进行即兴编舞,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唱准“3、5、6”三个音高,并在听、唱、看、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综合课。

第一课时。

一、常规练习。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二、讲授新课:

1、导入语:老师今天想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风和日丽、绿草如茵,蓝蓝的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那里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同学们想去吗?好!让我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起走那美丽的地方。(媒体播放蒙古风景图,并播放所学歌曲伴奏)。

2、简短讨论: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呢?

(1)我们刚才看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民族!是勇敢自信的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时也是热情好客的民族!你瞧!蒙古族小朋友已经列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他们唱着他们特有的《迎宾曲》,我们也要有礼貌的拍手问好哟!你们听!她们来了!(出示媒体)。

3、教师舞蹈展示: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民族吗?老师特别喜欢这个民族,有幸和他们学跳了一段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筷子舞,同学们想看吗?好!老师就给同学们展示一段筷子舞。

4、学跳筷子舞:谢谢同学们的掌声!你们觉得筷子舞好看吗?同学们想不想学啊?想学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音乐游戏:

(3)分男女读节奏: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条节奏;四分男读、二分全音符女读,用“哒”表示;也可交换读;然后齐读;速度要慢。

a下面老师先来演示一遍:.四分四分二分、四分四分二分、四分四分四分四分、全音符;

b下面请同学们跟着屏幕上的节奏自己练习;(教师下去指导)。

c下面,我们一起来将这组节奏完整的演示一遍,(教师看,并指出各组存在问题,合理评价)。

d我们来随着音乐完整来练习一遍,全体起立练习(播放音乐)。

(6)拿筷子的方法: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筷子,拿筷子的方法是:双手握住筷子的底部,也就是绑彩带的地方,用筷子的顶部来敲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检查自己拿筷子的方法是否正确。

(7)下面我们一起拿上筷子来练习一遍:老师要特别强调每位同学在敲击筷子时一定要轻轻敲击,如果声音太大,我们就听不见音乐的伴奏声了,所以老师希望每位同学能够控制好你手中的筷子。

a:四分四分二分、四分四分二分、四分四分四分四分、全音符;

b:媒体播放所学歌曲伴奏,师生舞动;让我们跟着优美的音乐跳起筷子舞;全体起立表演(老师只跳一段,第二段教师巡视,表扬;)。

(8)抽查个别组表演,学生互相评价;a刚才老师发现几位同学跳得特别好!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总结:同学们她们跳得好吗?老师也认为她们跳得很好!

b现在我们一起随音乐完整的跳一遍,请全体同学起立,请同学们按照正确的方法拿好筷子,做好准备。

5、教师总结:同学们学得真快,个个舞姿优美,连蒙古族小朋友都在夸赞你们呢!同学们:蒙古族的风景美丽吗?蒙古族的筷子舞你们喜欢吗?蒙古人的歌声也悠扬动听,接下来,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唱一首蒙古歌曲。同学们想听吗?好!给老师一些鼓励的掌声好吗?(教师自弹自唱歌曲《草原上》)。

6、学唱歌曲:

(2)总结:刚才每位同学起的歌名都很好听,这首歌的作者给这它起了名字《草原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草原上》,请同学们翻开书6页,这次让我们带着问题聆听,听听歌曲情绪是怎样的?(优美、舒展)再找一找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我们学习过的音乐知识(媒体播放歌曲,教师黑板写题目)。

(3)歌曲中都运用了所学过那些音乐知识有什么呢?(四分、二分、全音符、4|4拍含义)。

评价: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随着老师的琴声,用“lu”来模唱草原上。

a教师弹伴奏,学生lu模唱;

b指出学生演唱中的不足,在用lu唱一边;

c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随着老师的琴声,直接唱歌词呢?好!老师也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唱好!让我握紧右拳,齐喊:加油两个!!

(4)教师弹伴奏,学生以最慢速度直接唱出歌词,教师随时校正学生唱错的小节,音准等问题;(两遍)。

(5)下面我们进行歌曲接龙游戏:我们把歌曲分成四句,一行一句,两段歌词,刚好四句,第一句老师指定一个组,剩下的三句,老师随意点各组,请各组同学注意力要集中;谁唱谁站。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这个接唱游戏,能看出同学们对歌曲掌握的很熟练,节奏准确,如果声音在能收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了。

7、创编演唱形式:刚才大家一起演唱的方式属于哪种演唱形式呢?老师想让各组讨论一下,还能用什么演唱形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教师巡视)。

展示:各组汇报讨论结果。那组愿意来展示你们的演唱形式呢?起立原地表演(小组以报幕形式展示;让三组进行展示,学生互相评价)。

8、学唱歌谱:同学们我们刚才学跳了舞蹈、学唱了歌曲,你们想一想,我们少学了歌曲的什么部分呢?对!歌谱我们还没有学,请同学们自己先熟悉唱名(老师不弹伴奏,学生自己熟悉,教师可下去指导)。

师总结:同学们唱得非常好!识谱能力页很强,这首歌谱作为我们今天的口琴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先练习。

(2)老师想请各组派一名代表来演唱歌谱,哪一组愿意来唱呢?(两位学生唱,一人一段,教师伴奏,学生评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增强环保意识,珍惜大自然!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做起!为环保出一份力!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二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xx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三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我的说课准备从七个方面进行。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团结。文章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一是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这样安排使全文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二是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三是情景交融,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

1、会认"渲、勒"等6个生字;会写"毯、渲"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渲染、绿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揣摩优美语言,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究,点拨引导,自读自悟,大量实践的教法和学法。

本课我打算用2教时完成。

为了体现说课的完整性,我将本文教学的全过程陈述如下: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像,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这一环节,我准备采用"四步法"教学,即"读文、探究、积累、练习"、(在黑板上写出"四步法")。

(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2)检查读(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3)指名读。

学生再次自由读文,完成以下任务(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1)给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拟一个四个字的小标题。

(小标题是:景色优美、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2)在第一段中找出,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草原景色优美。

如:哪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愉快。

那些小丘的线条……流入云际。引导学生抓住"渲染、勾勒"进行理解。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板书:空气清鲜,天空晴朗,一碧千里,翠流。

(3)认真读文,说说草原上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4)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并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让读者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

1、倡导自主学习不等于随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等于把教师逐出课堂。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中学生学什么,很需要教师居高临下的"引导"、因此,设置高价值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师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

2、浙江特级教师纪育华说:"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作一番剪裁。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择其精华实施教学。"。

3、积累。

在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就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学生再次读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选择两个背诵下来。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五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情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教学方法。

1、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悟生情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深。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5、利用讲练的方式,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呢?(风光美、人情美)。

(巩固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品读感悟,重点指导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两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你觉得哪个词把小丘写活了呢?小丘本不会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流字,这是为什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草原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自主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

(二)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加深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老舍先生的感受呢?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句话能调换吗?为什么?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多好啊!那如果它们不会回味,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骏马和大牛人格化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5、课后练习3,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感而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三、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二)汇报交流,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其他的内容。

(三)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句子、词语表现草原的人情美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边说边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体会: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2、他们端上了奶茶奶豆腐,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频频举杯)。

3、理解“会心”包含着什么?

(在这环节中,实现导读与自学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品,读得投入,读得深入,自然就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交流,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实话实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体会、感受都给予鼓励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自信和自身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主人公的自豪感,教师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指的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跟夕阳话别?这是一句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呢?(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颠倒原有的语序。)举一些倒装句的例子:《珍珠鸟》的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话斜阳”强调了什么呢?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句诗句中,当学生理解了这句倒装句倒装的作用时,学生就比较容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脑子中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然后充分表达出来,所有的情感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水到渠成,充分感受到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样?(抒情)。

写事,通过写事,然后怎样?(抒情)。

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蒙汉两族的友谊,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草原怎么样啊?(爱)。

(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的《林海》,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桥梁,做好课内外的衔接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只有广泛、科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景                    。

高歌        。

风光美 低吟  蒙汉情深何忍别。

16、草原         迎客           情。

人情美 相见 天涯碧草话斜阳。

款待。

联欢。

情景交融 。

借物抒情。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六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体会句子的含义。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课文草原教学设计汇总篇十七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感受,辽阔美丽的草原景色、热情好客的内蒙古人民,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完成整篇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奇丽的草原美景,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而且语言优美,既不失纯朴简练的语言风格,有呈现生动感人的气息。

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为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主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阅读方法,然后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进行阅读实践,在读中找(批画),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再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情和体会,设法使学生能在整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激情满怀,积极主动,并能自觉地与学习伙伴合作探究。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还要努力体现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践活动,力求整体推进,全面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2)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句段,感受草原绮丽风光和蒙族兄弟姐妹的热情好客。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3、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2)学习本文边描绘边议论抒情的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景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把握文章的内在思想感情。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学生边看边想怎样概括地描述草原的绮丽风光。

2.同桌交流,概括草原的绮丽风光。

3.师: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草原美丽的风景?

生:那里天是那么蓝,飘着几朵白云,那一望无际的天底下是成群的牛羊。放羊的姑娘手里拿着鞭子,正在高歌一曲。

生: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着草,清清的湖水泛着微波,此情此景真使人难忘。

4.师:今天老师和你们去草原看看那里的优美风景和热情的蒙族人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继续自由读课文,要求一定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或开火车读),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学生依据读得正确流利的标准自评,互评)。

4.默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桌交流。

5.指名说。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热情好客的蒙族人民。

生:课文主要讲了草原的迷人景色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三)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语句。

(初见草原――接近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蒙古包外)。

2.同桌或小组交流。

3.反馈层次划分的情况。

4.自由读课文,想想,在这五个地方,作者各写了什么呢?给每段加个小标题。

(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

5.教师作必要指导。

6.四人小组交流,互评。

7.反馈。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草原静态美。

(2)同桌或前后同学交流。

(3)全班反馈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呢?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草原美得像一幅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生:我感受到了草原的色彩特别美。

师:你的感受很好,作者描写草原色彩,突出了哪种颜色?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突出描写草原色彩的。(学生认真读课文,自由交流)指名朗读描写草原色彩的句子。

师:大家一起说,作者用哪个字突出了草原的色彩,为什么?

生:(齐答)绿色,因为草是绿色的,写草原的颜色就要突出一个“绿”字。

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丘比作了中国画。

生: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找一找哪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起读运用夸张手法的句子。

生:我读了以后感受到草原的美是一种静态的美。

师:怎么见得呢?

生:课文中只写了草原到处一片绿色,没写声音,还写道:“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我认为该用欣赏的语气来读。

师:你能不能试着读一读。

生:老师,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来读。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的心情一下好起来了,所以我认为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的感受也很独特,你来读一读好吗?(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师:你们读得都不错,老师听了以后,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谈谈你的感受?

生: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是碧绿的。

生:我认为还是草原的色彩美。

生: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3)师:哪位同学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都读得格外认真,都有很真切的体会,那就让我们用读来把我们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吧。(自由读,同桌交流读,指名读)。

2.师:我们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呢?

生:我们用的学习方法是“读―思―议―读”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就用这种学习方法,小组内学习课文2~5自然段,注意在书中作好批注。(学生四人小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1)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谈谈你们的感受?

生:“忽然像一阵风吹过……这是主人欢迎远客”。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草原人民是那么好客。

生:老师,我们小组认为,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草原人民的好客,而且写得很美,骏马疾驰襟飘带舞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飞过来,我想他们一定穿得很鲜艳才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们都谈得很有见解,能把你体会到的美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认为语速要读得快些,这句话除了写色彩美,还写了草原牧民纵马疾驰的场面。

师:这又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动态描写。

师:请你试着读一读,好吗?

(2)师:谢谢你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愿意汇报你们的感受?

生:“初入草原,听不见……忽飞忽落的小鸟。”从这句话中我体验到了草原的安静。

师:不错,草原为什么会这样安静呢?请大家默读下面的内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那是因为草原太大了。课文里写“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人们惊叹“呵!”表示走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一条明如玻璃的河时很惊喜。

师:很好!谁说说你对“快了,快到了!”这句话的体会呢?

生:我想,人们坐车跑了一百五十里路,突然见到了河,见到了牛羊,隐隐听到鞭子声,急着要见到草原牧民。

生:“也不知道怎么的,就进了……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我认为这段话还写出了蒙古的风俗特点,淳朴、好客、热情、大方。

生:这段话也体现了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师: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我们组认为,最后一段也表达了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这部分还表达了人们愉快地相见,盛情地款待,让主客忘了回家,忘了太阳已经偏西。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五)配乐朗读,感情升华。

1.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歌声中,朗读全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句抄在《好词佳句本》中,和同桌交流一下。

3.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设计板书,归纳文章大意和中心。

5.反馈归纳板书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