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评课稿范文(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3:48:35 页码:8
评课稿范文(模板11篇)
2023-11-11 13:48:35    小编:ZTFB

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概括是通过提取事物的本质或核心特点,进行简要归纳和总结的过程。这是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任务。

评课稿篇一

听了薛老师的课,总的感觉就是,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具体的优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课前活动组织得好,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2、语言亲切,态度和蔼,有亲和力。

3、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学生观察插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分别像j、q、x的什么?并用“我看到了()和()”表达出来。提高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4、能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在这堂课上,薛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自编儿歌记j、q、x,利用儿歌“小鱼见到jqx”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5、适量的活动,游戏,如:“一二三,木头人。”“鼻子,耳朵,眼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劳逸结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课堂活动组织调控的好。所以即使教学容量很大,可是学生学起来并不觉得累反而饶有趣味。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7、经典古诗文背诵是对学生的一种养成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虽然是教学能手,但我是来自农村的一名教师,这种教研活动从来没有参加过。最给我震撼的是,高新小学专业的评课,对我的触动很大。大家坐在一起认真研讨,各抒己见。特别是李校长对评课应注意的九点问题的指导,不仅给我们评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教会我们如何有目的地设计课堂教学,如何利用课程资源,如何拿教材去教。对于我来说,能参加这样一次评课,算是见大世面了。我想在高新小学这样的专业团队的带领下,我们高新小学的每一个教师都会进步很快的,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向各位同事学习,我感到很幸福。

评课稿篇二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最好的课总是下一节。下面我谈谈三堂课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1、朗读不够。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书声琅琅的语文课才是回归本色的语文课。三堂课中学生的朗读都还不够。朗读花的时间不多,学生读得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老师大量的分析讲解占去了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微乎其微。

2、问题不精。老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过于繁琐,课堂从头到位都是用问题串联下去的。有些问题没有思考价值,有些问题是填空式的问题,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因为问题不精练,课堂上老师的话语显得啰嗦,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被占去了。教学要抓中心问题,要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要一问到底。

3、感悟不深。老师课堂上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没有注重文本的熏陶感染作用。老师挖掘不够,学生感悟不深,许多地方如果老师顺水而行,会有巧妙的课堂生成,但老师都是点到为止,蜻蜓点水一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

4、激情不足。课堂上老师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不但要做一个有感情的人,还要做一个会煽情的人,只有老师心中燃起一片火,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熊熊烈火。三位老师中杨正发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比较好,其他两位老师有所欠缺。

5、训练不实。语文课是学文习字的课。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放在首位。老师们没有很好地抓住语文训练的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重点句子读得不够,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好好地理解。重点段落没有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体会。课堂如过眼云烟,学生一下课就忘记了,我们的课以后一定要上得扎实,朴实。让学生每一堂课有所收获。

评课稿篇三

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关键?

(3)教学方法是否有改革和创新?(4)现代化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是否相互呼应?(是否使用现代教学科技进行讲课)。

5、从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分析:(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微机等熟练程度。

6、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评课稿篇四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天听了深圳学府小学桂英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桂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

首先桂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情绪如何?你会怎样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样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情绪。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述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潜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潜力。

评课稿篇五

为期两个周的课堂技能竞赛现已结束,在本次活动中,各位参赛老师都发挥了各自特长,精心备课。这几节课都各具特色,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宋海英老师上的是《泉城》一课,教师语言生动,普通话很标准,尤其是制作的课件很美,真实的泉城图片给了学生直观感受,表格的设计渗透着学法指导。胡发坤老师的《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胡老师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分析重点词句进行指导朗读,指导朗读有方法,效果很好;学生所演的课本剧也惟妙惟肖,体现了剧本这一体裁的特点。叶梅君老师所执教的《姥姥的剪纸》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但她教学设计很合理,重点突出,精讲部分细腻、略读部分自悟,问题设计难易程度合适,突出了文章中心,是较为成功的一节课。闫霞老师的《轮椅上的霍金》讲解细腻,教法、学法指导明显:自读---自悟---交流---师讲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胡功赏老师《滴水穿石的启示》导课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成了学生学习的典范。杨丽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一课课件制作花了一番心思,思路清晰,尤其善于启发学生,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阀门,体现出神话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在看到这些优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上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放不开;朗读方法指导上比较欠缺,富有个性的体验朗读太少,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等等,需要不断改进。

2010年10月。

评课稿篇六

本课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教学内容里的“上下、前后、左右”这3个方位正好对应这三维空间的的3个方向,所以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图形与位置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准确描述物体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在学生方面,参与本节课学习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分左右的知识。对前后、上下、正反的理解积累的经验比较多。也能很容易的就区别开来。但是对于左右的相对性的,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板书:有趣的游戏)。

师:老师需要一位同学来帮老师一下,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游戏演示给同学看,谁愿意?

师:(师边说口令边摇手,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迅速反应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想玩吗?同位两人来比赛,先剪刀石头布,赢得一方说口令,输的一方跟学。(同位一起玩这个小游戏)。

师:停!现在老师来说口令,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做,你有赢得信心吗?(师说口令,生跟老师口令做动作)。

点评: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老师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这样既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1、身体中的左和右。

生:写字,举手……。

师:用左手做什么呢?

生:边指边说(耳朵,肩膀,眼睛,腿,脚)。

师:我们身体中藏着这么多对好朋友,你都能分清楚他们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2、教室中的左和右。

师:通过这个小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能分清我们身体中的左和右啦。接下来,老师详情善于观察的同学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左和右。生:上下楼梯靠右走,行人汽车右行,汽车方向盘在左面。

生:小明在小红的左面,小红在小明的右面师:有的同学说小明在左面,对吗?(使学生明确在描述两个人位置时,应说谁在谁的左面或右面)。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描述一下我们班里的同学的位置。(选两名学生,让同学描述)。

师:说的真棒。老师要换个问题,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左面和右面的同学吗?谁能把你前后左右四名同学介绍给大家?(我左面的同学叫……我右面的同学叫……)。

点评:在上新课环节,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后,先让学生找自己身体中的左和右,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初步确定左、右观念。接着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创造性地设计了“找教室里的左右”这个游戏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精神。

(三)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师:现在我需要用到数学书,练习本,橡皮,铅笔,文具盒。把数学书摆在你的正中间,橡皮放在书的左面,铅笔放在书的右面,练习本摆在书的上面,文具盒放在练习本的上面,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摆的对不对。生听老师口令,摆学具。

师:摆在最左面的是什么?最右边的是什么?练习本的位置在哪里?生:回答问题,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为什么是同一本练习本,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上,还有的同学说练习本在下呢?

生:应该说练习本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体验位置的相对性)。

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所以当完成数学知识的认知时,教师一定要把数学放归生活。学生已经能够正确区分身体和周围的左右了,然后老师接着又设计了一个摆文具的练习题,充分加深了了左右的认识。

(四)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教师注重了三多:活动多、表述多、体验多,三小:小步子、小活动、小体验,充分尊重了一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三多、三少中,小步子认知实现新旧知识的顺利正迁移,小活动中充分观察、分析,小体验中充分表述交流,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知识模型的建构,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各个环节中渗透;对于各种数学能力的评价,我们有对小组、个人的即时性评价记录,有对小组、个人的阶段性评价记录,今天在现场我们展示的小组及时性评价。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活动的课堂更精彩。”

评课稿篇七

今天,我有幸观摩了台湾特级教师黄亢美老师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感到受益匪浅。

《台湾的蝴蝶谷》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识好字,理解少量的词句,读好课文。黄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课标的要求,他引导学生学习生字、生词所运用的字理教学法,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开课伊始,黄老师板书课题后,就浓墨重彩地讲“谷”这个字。他边画图,边讲解。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后面的“飞”、“斑”、“斓”等字的教学,也都是引导学生从字的部件来理解字的意思,学生不仅记住了字形,而且还理解了字义,为正确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老师的识字教学渗透了“通过字形理解字义,通过字义记忆字形。”的识字方法,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生字更加轻松,而且能牢固地掌握字的形和义。

黄老师还运用字理教学生词。如“温暖”、“斑斓”等词语的理解,都是从字的偏旁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平时的词语教学,都是利用图片、实物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词义。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理解词语。而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则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弄懂词义。所以说,我们教的是词语的意思,而黄老师教的是理解词义的方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个句子的教学。黄老师结合“飞”、“穿”、“越”这三个字的字理,引导学生理解“飞过”、“穿过”、“越过”这三个词是不能交换位置的,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生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

总而言之,整节课黄老师的字理教学充分地显示出它的优势,让我们领略了字理教学的风采。

评课稿篇八

一、从教师基本功评价。

老师这节课语言具有亲和力,板书也特别工整,课件内容准备的也特别充分,具备着扎实的基本功。

二、从教学程序上评价(1)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较清晰,重难点也有突破。特别是来头运用视频导入,比较符合低年级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中间在句子比较环节,个人觉得他们这个年龄最好是让学生多读,从读书中体会句子感情的变化。

(2)课堂结构安排。

本节课老师先通过视频导入这点很好,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值得我学习接下来就是复习生字环节,在这一环节,老师运用了砸金蛋的游戏,本来是个好事,但是金蛋上字有些过小。然后就是讲解课文,这一环节琪瑶老师池里的也是比较好的,做了道具,如果图片是彩色的效果就更好了。还有在拓展学生用:有的…有的…..造句时候,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说一些生活中的事物。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学生自己动手去拼故事的情节,可以看出老师锻炼学生的自主动手,自学能力。值得我学习。

(6)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来说,老师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也很多。

三、教学细节的感悟。

从老师这节课来看,一二年级也要多多的锻炼他们自主学习能力。语问学习要接近生活,所以在学习语文上,要处处联系生活去处理问题。另外老师课堂趣味性也是比较重要。这需要以后的学习,摸索。

评课稿篇九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只要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恰似一块美玉,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老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文本中充分交流、对话,共同为文本所讲述故事所感动,共同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绊,共同为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所震撼。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中势必会给学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而不单单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这些信息的呈现如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以至于怕过多的容量学生应接不暇,以至于过分担心一节课本身的目标完成的不好。通过这次听课,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助推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中,潘老师就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的信息,在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的时候,潘老师用这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让学生感叹陆游的豪放气概;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报国热忱的时候,潘老师配乐朗读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示儿》,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历数历代爱国名人的名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潘老师用这些饱蘸爱国之情的诗句,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层层推向浪尖。学生也许未必对这些诗句很熟悉,但是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学生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诗句,不禁会这样的感慨——“原来古诗的语言这么有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的学习。

其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上,学生都能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和老师势必都与文本水乳交融,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好像整节课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角色。

同样潘利民老师也做的很好,毕竟古诗不像现代文中语言那么容易打动孩子。但是潘老师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一度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恰似和诗人陆游一样在那个孤村,在那尘土飞扬的战场,在那钩心斗角的朝堂,在那铁马冰河的边疆„„以及那胡人铁骑的蹂躏,流离失所的逃亡都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陆游那荡尽敌寇的英勇气概,那壮志未酬的孤愁苦闷,那誓死报国的满腔热忱一一都让学生感同深受。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震撼,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光辉!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负担,不必担心学不到,不用担心学不好,更不用担心不想学。

再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有着极其巧妙的过渡和转折,每一次转承,都恰似都恰似珍珠在丝带上自由流转闪烁,惊心动魄,却柔美万分。

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次转折都那么流畅,每一次过渡都那么水到渠成,整节课浑然一体。比如在学生三次读诗题后,潘老师这样过渡:“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侵略之风,南宋的统治者贪图享乐之风,南宋王朝国土沦丧,南宋政权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样的过渡既紧紧扣着诗题,又巧妙的把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接着,在学生自己读过几遍诗后,潘老师这样转折:“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把节奏划出来”,这样的一个转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朗读过渡到对节奏的划分上;在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完对全诗的体会的时候,潘老师这样引导:“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梦,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此时陆游身在何方?(生争相发言),那你可以想象到陆游的心在何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此时陆游身心分离,他的心都碎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要表达),你怀着一颗身心俱碎的心,想到国土沦丧,胡人入侵,想怎么读?(学生激情地读)想到百姓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怎么读„„”这过渡,张弛有致,情感一次次的被升华,学生情感的火花一次次的迸发出来,跳跃在学生一次次的饱含激情壮志的的朗读中。如此动人的转承,每一句都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每一次以激情碰撞着孩子们的灵魂。孩子们都被感染,无需我们老师说教要如何爱国,他们已经在灵魂深处铭记了!无需我们说陆游多么伟大,学生已经被诗人深深的震撼了!

最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娴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

潘利民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窗外时而阴雨霏霏,时而风雨大作,教室里也要风雨大作了„„”多么简洁多么有力,有多么机智巧妙!学生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潘老师这样评价道:“‘风吹雨’,三个字都读成珍珠了,要读成项链„„”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马上就知道了要怎么读了。曹金凤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中,学生喊口号的时候,曹老师这样说:“看你们的高兴劲,把谁喊出来了?”于是“多拉a梦”就出来了,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愉悦中。

这些有趣的,幽默的,深情的语言总是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总是能够更愉快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从这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节成功的语文恰似一块美玉,无论是否精心雕琢,总是浑然天成,时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尽管我们的课堂不能节节如此,但是只要我们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时时反思,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像这些老师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动。

评课稿篇十

我们小学的语文教材本身都充满了文学味,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浸染于浓浓的文学味中。就徐老师的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第一,这堂课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浑然一体,抓住“词语”这根线紧紧地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在一起。这课表情的词特别多,徐老师安排了让学生划词、读词、理解词、运用词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把“板着脸、笑嘻嘻、愤怒、亲热、温柔、痛苦、伤心、着急、委屈、生气、龇牙咧嘴、嘟嘟囔囔、可怜巴巴、放声大哭”在屏幕上出示,然后指名读词,并在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意思,以边读边做表情动作来理解词,最后以选词说话达到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感觉很好,学生因为有着忽喜忽怒忽悲忽怨各种表情演示,兴致高涨,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个别学生对某些词不理解就犹豫着不知道如何做表情动作,这时他们会左右观看,从同学的表情中理解自己感到疑惑的词语。在这样的教学中,既轻松又收效好,老师的解释已经显得多余。

第二,教师对课文未做过多的肢解、琐碎的分析,还课文的完整性。拎出课文的一个关键句:“笑是很重要。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读课文从中找出理由,在体验小木偶的不幸的同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篇童话故事所蕴涵的哲理。

第三,文章再生动,毕竟是以文字为载体。课堂上,让学生走进角色以主人公的身份感受表演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它不但有利于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而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再创造的有效手段。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能力。学生们通过亲自理解、表演,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再创造的过程。老师让学生演课本剧,目的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但感觉学生还未进入课本,进入情境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木偶,以小木偶的身份体验小木偶的感受,相信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朗读体验,会更深入理解童话作品的内容与表现艺术。

这是一篇童话,建议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原著与课文进行比较,学生肯定对童话的语言和表现形式有进一步地理解,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更能促进学生阅读其他童话。

如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学味,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实效,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要做的也是必须努力去做的事。

评课稿篇十一

1、导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事去比。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李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讨论主学生发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课堂充满着愉快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让学生多讨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