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07:58:50 页码:10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9篇)
2022-12-28 07:58:5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一

特别是在听华师的教授崔允漷的讲座时,感觉他的语言风趣,解读很形象。让我一下子就抓到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的思路。

我们在之前的时候说的是学生的素质,而现在说核心素养,应该说在新课标出来之前也一直在谈,那么素质和素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崔老师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他说,开汽车很重要的一种素质是方向感。而方向感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那么是不是地理老师就教不了了?那这个素质是地理老师教不了的。那么,地理老师要教的又是什么呢?地理老师其实要教学生的应该是另外的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崔老师还明确给我们解读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第一,核心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

第二,素养不是不要知识,学科知识学习必须要学校来完成,学校是学习学科的地方,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

第三,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素养不是不能评价,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

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是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是知识点学习之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崔老师为了说明白什么叫学业质量,举了一个狗的例子。她说那种“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生得了100分也不知道什么是“狗”……这种做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一听就知道这种学习是不可取的。现在倡导要关注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运用,强调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换一句话,目标要关注“一只完整的狗”,而不是分解开来的“狗头”“狗身”“狗尾巴”。

崔老师还提出了一个观点,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

首先,我们教学的最终最终目标是素养目标。素养目标包括创意实现、形成美感、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

看这个素养目标,我们就能够知道,只让学生去了解、理解、记住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些都是阶段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能够让学生去运用。通过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而形成素养。

而要实现素养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要进行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的表征之一就是有一个组织者,即通过所说的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大项目以及大任务,通过这样的组织者,把单元内容、学习结构化。

关于大单元教学,我们学校这几年也一直在进行,并且也依托于项目化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应该说一直走在了教育的前端,也跟这一次的新课标是相吻合的。

崔老师还说了一个观点,就是教师要编制学历案。

崔老师仍然用一个很具体很生动的表述,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编制学历案。他说的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而老师备课呢,却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所以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而老师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说的很通俗,但是细想想,的确如此。这就是我们的对象意识、学生意识。崔老师说我们一定要转变这样的意识,那就先从设计学历案开始。那么学历案是什么呢?崔老师给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一、学历案是一个专业的助学计划,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用的教育方案、专业计划。

二、学历案是认知地图,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学习路径。

三、学历案是学习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可反复查阅。

四、学历案是互动载体,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文本。

五、学历案也是监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

通过崔老师的解读,总结一句话: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来的是道。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二

20__年8月,我参加了由澄迈县教科局举行的20__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新课标、新教材暑期全员培训学习。虽只经历短短学习时间,却让我收获了许多,思考了很多。但是,要对经历了十年才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于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下面我想谈一谈个人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新版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革与创新。它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它以实现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为首要任务,超越了学科壁垒,并首次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构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课程理念和目标设置的一致性问题,宣告了“知识+技能”时期的终结,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二、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具学科特点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新旧课标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对比,改变了原来课程理念也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普适性问题,使理念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三、新版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参与、实践、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应更加关注如何为学生提供最有利于语言学习的环境和尽量真实的语境;同时必须关注学校的整体课程设置与实施在行为养成上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四、新版英语课程标准更加需要创新型教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创新的精神寻求优良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想,要做一个创新型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使用教材上要创新。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的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和不断补充扩展。我们要依靠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2、教法上要不断创新。在积极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在情境中用,在运用中不断学习。

3、要有新型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创建民主、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要有互动,既互相帮助又互相鼓励,形成一个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新局面。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更加认清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学会学习英语的方法,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世界,为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尽一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尽一份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熟悉课程标准,才能真正地实施课程标准,才能让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起到真正的引领作用。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最权威的解读者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自身。我会在看似平凡、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到突破口,挖掘出自身职业的生命动力。相信在经过无数细节的精打细磨之后,自己必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三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四

聆听完xx教授关于2022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xx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xx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xx年听过xx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xx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xx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五

根据主流现有杂志的发展情况,配合主流传媒实行的“项目经营为核心”的媒体运作策略,本着“面向市尝自我管理”的宗旨,为了使各编辑部的工作健康有序的运转,使各杂志的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为使本制度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各刊应制定相应管理和经营计划。

主流传媒编辑部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条根据主流传媒发展规划的有关精神及具体规定,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1、编辑部人事工作基本原则为全员聘任制、流动制、开放制。

2、编辑部组织制度的原则为精干、有效、民主、制衡。

第三条 全员聘任制。

1、各杂志主编由公司各项目负责人聘请,须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年以上从业经历。

2、受聘责任编辑可为全、兼职两种方式。

3、受聘资格:严格按照公司编辑的招聘制度执行。

第四条 各编辑部实行人员流动制

各责任编辑被录用后,进行1—3期的见习编辑,如考核合格后,正式聘为杂志编辑,并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到期后自行取消;若届时在资格条件允许下有意继续工作,各编辑部可继续聘任。各编辑在相关杂志工作期间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遵守组织纪律;编辑部也会按照编辑部考核及奖惩条例定期对各位编辑做出考核评估,将此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不合格的要做出相应处理。

第五条 各编辑部人事聘任范围实行开放制,受聘编辑面对全国各高校应届毕业生或已有相关工作杂志经历的人。

第六条 各编辑部设有顾问委员会和编委。委员由相关专家和公司领导担任。

第七条 各编辑部设主编1人,其任务是全面领导和指挥编辑部的工作。

第八条 各编辑部每期出版设执行编辑两名,其任务主要是完成本期出版的所有流程工作,并负责处理办公室所应承担的各项日常事务,全体责任编辑要认真协助其工作。执行编辑的产生由全体讨论通过,并实行轮流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内容如有修改,必须经编辑委员会审议批准。

主流传媒编辑部考勤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证各编辑部工作正常进行,加强其严肃性及全体编辑的纪律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各编辑部可视情况自己制定座班或不座班制度。

第三条 组织召开的会议或举办的活动开始之前,参加人员必须到主编处签到,并不得代签。

第四条对无故旷会或无故不参加活动两次者提出警告。对无故旷会或无故不参加活动达三次者,经编辑委员会讨论后报请主管部门,做出相应的处理。

第五条请假制度

(一) 属于可请假的特殊情况为临时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或活动和有事外出两种。

(二) 若有特殊情况,各编辑可向主管负责人请假。

(三) 所有请假情况都必须在编辑部备案。

(四) 请假期间,责任编辑可委托另外一名编辑代行职责。

第六条例会制度

(一) 全体编辑会议每月召开一次;

(二) 组稿会定期召开;

(三) 如有特别事件则临时召开会议。

第七条 本制度解释权属于主流传媒集团。

编辑工作制度

为规范本公司各刊物编辑管理,特制订此制度。

一、工作准则

1.遵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地处理每篇来稿,不敷衍了事。

2.执行国家新闻出版法规以及公司的有关文件规定。

3.按程序进行编、审、校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4.严把稿件质量关,不徇私舞弊。

5.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6.认真严肃对待作者署名,标示作者拥有版权、文责自负。

7.档案管理制度。(1)作者档案管理,详尽记录每一位作者的有关情况。(2)刊物的管理,把以往刊物的目录、选题方向、栏目策划等一一记录在案,以便日后查询。

8.坚持考勤制度,不缺席,不随意离岗。

二、稿件编、审要求

1. 编辑人员须熟知上级有关政策,了解读者需求,切实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并对其某一领域有所研究,且有深思熟虑的独道见解。

2.编辑人员须有效加工来稿,使稿件质量达到发表水平。初审后拟不录用的稿件,并交编务汇总;符合初审要求的稿件,由相应的责任编辑写出《初审意见书》,不少于100字,原则上送编辑部主任二审;再由编辑部主任交主编审定。

3. 二审稿往返时限:2-3周。

4. 每篇稿件自投稿日起,审定应在1个月内完成。

5. 在1月内将所负责的所有稿件及审稿意见书交编务汇总登记。

6.编务协助编辑及时通知并收集被录用稿件的磁盘。

7.录用的稿件在送交印刷厂之前,责编应先进行规范处理,编辑部主任和印制部负责人做好清样工作。

三、稿件校对

1.稿件实行三校终审制:一、二、三校由责任编辑负责,清样由编务和编辑部主任负责整理,终审由主编负责。

2. 对录用的稿件,按《期刊编排规范》编辑校对,严格文图规范。

3. 校对差错率(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不超过 1.6 %00;标题、图题、表题、作者姓名项目不出现错误;内容上不出现政治、宗教、外交、民族等观点表述和名称错误。

4. 完成校对工作,不延误印刷出版日期。

四、其他事项

1. 杂志社管理基本采取向上负责的制度,即执行主编对公司负责,各部门主任对执行主编负责,部门人员对部门主任负责。

2.考勤和工作量的完成首先有各部门主任监督部门成员完成,主编则监督各部门主任的工作状况。主编的工作有公司高层监督,所属成员有监督和弹劾执行主编的义务。

3.每期的执行编辑轮值时间不得随意请假或离开编辑部。

4.编务、编辑部主任及时统计编辑工作量,统计编辑费和稿费,由主编审核交总编审定,交办公室结算审稿酬金。

主流传媒各编辑部审稿程序、方式

一、审稿程序

1.实行三次审阅制:责任编辑初审,编辑部主任二审,编辑部集体讨论三审。

2.各责任编辑认真做好初审工作。

3.经初审、二审的稿件,由主编、编辑部主任、执行编辑和编辑集体讨论后决定取舍。

二、审稿方式

1.采用责任编辑意见实名制,主编意见原则上保密。

2.稿件达到入选质量要求但需作进一步修改的文稿,修改后还要由主编复审。

3.《审稿签》撰写格式由各编辑部自行制定。

中英文对照的撰写与校对

一、 中、英文标题意义必须一致,英文标题大小写应统一,标题的句首和实词首字母大写;

二、中文姓名、汉语拼音姓名应一致、准确,拼音姓氏大写,名字中间用连字符,名字首字母大写;如:刘丽红liuli-hong;张斌zhangbin

三、中、英文[摘要]内容应互相对应,表达顺畅、符合语法;

四、中、英文[目录]的文章标题和姓名必须与正文的标题和姓名保持一致,英文大小写一致。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六

聆听完xx教授关于20xx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xx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xx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xx年听过xx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xx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xx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七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2022新课程标准,将于今年9月1日起实行。暑假期间,在周林茜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史宁中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22新课标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使我获益匪浅。

一、2022年新课标出台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并且现阶段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到糊了新要求、新挑战。加之2011版课标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地方,这些因素都使新课标颁布成了必然要求。

二、2022新课标“新”在何处

2022新课标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调整:

1、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2022版新课标新增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

2、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2011版的课标中小学是分为两个学段的,而2022版新课标分为了三个学段。

3、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学段目标在知识技能方面难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识的学习转移到了初中,但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的难度则大幅度提。

4、趋向多学科融合,注重实际运用。

5、增加学业质量标准,形成新的教学评价,2022版的新课标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有了明确规定,建议直接给出了教学评价建议和学业考试水平建议。

三、《新课标》学习后对今后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中必须以初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2、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准则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清楚新课标中哪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变化,还必须要清楚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掌握了这些,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清楚本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进而确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将这个知识点讲到什么样的层次。是了解还是理解,是熟记还是掌握?比如,之前的教学中涉及到的证明都是几何证明,而新课标要求中不仅涉及几何证明还加入了代数证明。这些问题都对我们的教学提出。

3、教学中必须以核心素养的要求去评价

2022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内涵: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整体去思考: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要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问题还是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或者是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再去考虑,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目标。当然,有时候我们一节课无法达成这一目标,那么我们及应该思考,在这一章节中如何实现,或者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实现。

总之,《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创新实践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实现党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八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

有关解读人民画家虞一风的散文(精)九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三)改革目标。经过5至10年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4.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完善幼儿园评价。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

6.改进中小学校评价。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7.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队伍建设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引导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普融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8.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加大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促进提升校际交流、来华留学、合作办学、海外人才引进等工作质量。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9.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首要要求,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幼儿园、中小学、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幼儿园教师评价突出保教实践,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儿童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作为关键指标,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幼儿教师职后培训重要内容。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述评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考核等评价标准,突出实践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支持建设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鼓励高校学报向教学研究倾斜。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实施教材建设国家奖励制度,每四年评选一次,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规定进行表彰奖励。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优化获奖种类和入选名额分配。

11.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要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一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

12.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探索国防科技等特殊领域教师科研专门评价办法。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依据实际贡献合理确定人才薪酬,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鼓励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长江学者”等人才称号入选者与学校签订长期服务合同,为实施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四)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4.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5.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16.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要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7.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毕业。

18.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19.严格学业标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学业要求,严把出口关。对初、高中毕业班学生,学校须合理安排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活动。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探索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试点工作,完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各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参加实习(实训)。

2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查。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探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推动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实现不同类型教育、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校内与校外教育之间互通衔接,畅通终身学习和人才成长渠道。

(五)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

21.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22.促进人岗相适。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要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一)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举措。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责,及时制定配套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学校和单位进行试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督导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各地要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指导方式,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际合作,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教育目标实施监测评估,彰显中国理念,贡献中国方案。

(三)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