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9:16:50 页码:9
最新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精选17篇)
2023-11-10 09:16:50    小编:ZTFB

鉴赏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评价的过程,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艺术眼界和培养审美情趣。要善于运用具体的实例和案例,使总结更加生动有趣,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可以从中学习到管理经验。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一

王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都很合理。特别是她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学时间分配也都十分到位,这体现了她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下就《磁铁有磁性》这节课,浅谈我的听课体会。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王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有着极高的兴趣,平时就喜欢拿磁铁来玩,王老师这节课开门见山,立马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回想平时生活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判断还主要是靠直观判断,所以会觉得只要是金属、铁做的就能被磁铁吸引住。这时王老师就抛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极大的引出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王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王老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在小结部分,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小结:你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通过这么一节生动的课,纷纷说出自己学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总结,可以知道在这节课,学生对于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还不足。最后告诉学生,其实磁铁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继续研究。这样一节充满探究味的课就结束了。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二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

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

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

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

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

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

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

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

设计意图:

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

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七、说评价。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

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八、板书设计。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

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

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

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

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

四个环节中。

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

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四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

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

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

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

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

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

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

设计意图:

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

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

设计意图:

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

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

设计意图:

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

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

设计意图。

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五

尊敬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磁铁有磁性》。我将从这八大板块进行阐述。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设计意图: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设计意图: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教师针对小组活动的情况,准备了一张评价表。每完成一个任务,小组得一颗星。课后表现优异的小组,会得到小奖励。设计意图:1、利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2、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活动时的规范性。

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设计意图:1,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和研讨成果。设计意图2,板书根据教学活动,结论逐步出现,并有效引导学生活动后的思考,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恳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六

《磁铁有磁性》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本节内容上接《我们知道的磁铁》,下接《磁铁的两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溶解单元。本课教材呈现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以上活动,帮助学生对磁铁有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培养学生“猜测―实验―修正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磁铁能吸引铁;磁铁有两极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三、说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前概念,我将从三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五、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本课教学方法设计时,总体上的思路是:实验前,进行活动一: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提出猜想,通过活动二验证猜测,活动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所以本课用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验、观察、合作、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教师要准备:磁贴,卡纸等。

学生分组材料:磁铁、铁制回形针、铁钉、铁书夹、铜片、铝片、木片(木块)、塑料片、橡皮、玻璃片、纸片、任务单2张等。

(一)游园活动,趣味导入

上课前一天是学生的节日――“六一”儿童节,正逢学校一年一度的游园活动,而其中一个班级的游戏是“飞镖大作战”。

由“为什么圆头镖能牢牢地钉在飞盘上”、“你们知道磁铁除了能吸住飞盘还能吸引什么物体”两个问题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磁铁”。

设计这个活动的意图是:

1、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加课堂趣味性;

2、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事都能成为你研究的小课题。

3、了解学生的前概念,通过课后了解与课前调查的比较,可以知道学生课堂概念形成程度。

(1)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在生活中学生对磁铁吸铁是有认知的。

(2)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前概念中,对磁铁能否吸引其他金属的认识是模糊的。

课堂上,通过学生交流后,教师用简单的一句过渡引出三个活动。

(二)小组合作,获取新知

这个环节一共有三个活动,活动一:猜测磁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活动二: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活动三:研究磁铁隔着一些物体是否也能吸铁。

我们的设计是:将书本上的三个活动组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活动。用下发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猜测,做实验,观察,深入研究,最后汇报,研讨,渗透磁性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合三为一的设计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优势:1、层次清晰:任务单的出现,不但没有影响新知识学习的递进层次,反而更加清晰了,让研究更有深度;2、目标明确:学生有目的性地去观察,按着任务单一一完成任务,目标明确。3、潜在监督:对平时在实验活动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还起到了潜在的监督作用。接二连三的任务,督促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及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效防止没事情做的现象出现等。

当然任务单的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我来说说我们任务单的设计,这份任务单是经过三次修改,精心准备的,一共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是预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

1、重点突破,预测后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更强。

2、简单快速,打钩选择的形式,节省时间。

任务二是记录,设计意图:关键点标记,有助于吸引学生观察时的注意力,变得更仔细,突破难点:从物体的材料着手,较为快速地找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与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各自的相同点。

任务三对任务二的一个深入。设计意图:

1、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磁性”的概念:磁铁对铁质的物体,是一种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的力,用非铁质的物体也阻隔不了这种作用。

2、由于材料的限制,将同种材料不同厚度的物体分配到各小组内,在汇报时引起结果矛盾引出“一些”关键字,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3、物体的摆放方式以“示意图”的形式呈现,简单明了,降低了学生研究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整个大活动以“三个挑战”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同时给出温馨提示。设计意图:

1、学生探究过程能够有序高效;

2、把握实验关键点,提高成功率。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七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加深科学概念的理解。听了王珍珍老师的这堂课,我感受颇多,下面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珍珍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美中不足的是,这节课非常完美的完成了“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探究过程,却少了一点应用。教材中,在学生得出科学概念之后,还出现了分辨出哪些是用铁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铁材料制作的。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

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3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八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傅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几点收获: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傅老师创......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九

王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都很合理。特别是她作为一名新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学时间分配也都十分到位,这体现了她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下就《磁铁有磁性》这节课,浅谈我的听课体会。

一堂优秀的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的两个教学活动都基于学生自主实验,材料的给予非常关键,王老师针对教学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了易于辩认得“铁”材料与“非铁”材料,让学生能通过实验非常直观的了解“磁铁有磁性”,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有着极高的'兴趣,平时就喜欢拿磁铁来玩,王老师这节课开门见山,立马把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回顾磁铁在生活中的利用,可以吸引哪些,不能吸引哪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回想平时生活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判断还主要是靠直观判断,所以会觉得只要是金属、铁做的就能被磁铁吸引住。这时王老师就抛出:到底可不可以,事实胜于雄辩,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明,极大的引出学生的兴趣。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所以王老师在一开始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是直观性的教学。从导入部分的磁铁游戏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教师都做到了张弛有度,直观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科学知识。

在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王老师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我觉得非常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

在小结部分,王老师让学生自主小结:你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通过这么一节生动的课,纷纷说出自己学了什么。通过学生的总结,可以知道在这节课,学生对于哪部分掌握的最好,哪部分还不足。最后告诉学生,其实磁铁的秘密远远不止这些,希望小朋友回去可以自己继续研究。这样一节充满探究味的课就结束了。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文档为doc格式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让学生先猜测,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材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学生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材料上来,而减弱其他材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学生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学生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学生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学生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学生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学生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学生运用自己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共同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学生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安排在学生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材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材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学生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材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材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学生刚树立的概念产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仅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学生课外去查阅资料,才能让学生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能理顺学生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前备后拓、深挖细磨,我力求呈献给大家的,将是一节平实而不是浮夸的,平时而不是刻意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不是凸显教师的科学课。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一

《磁铁有磁性》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中的第二课。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首先,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12种材料进行预测、记录,实验、记录,得出结论,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铁,,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学生认为磁铁能够吸引所有的金属,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进而让学生用磁铁的磁性去辨别一些铁质物体,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币,分辨出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最后让学生用磁铁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铁材料做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这个探究活动指向的科学概念最明显的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其实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等。

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都见过或玩过磁铁,而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磁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也可能会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不能吸引哪些物质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会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设计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为学生架起的建构科学知识的桥梁,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体会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树立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1.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不能吸引什么物质。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法:本课教学教师主要以活动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学法:本课中学生以参加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动脑思考、亲手实践,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习本课。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活动形式,通过营造有趣的情境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符合教学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让他们在亲历活动中感受到身边的科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作为以学生动手探究为主的这节科学课,材料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铁用的。烧杯、回形针、大块磁铁是巧取回形针的游戏用的。

(一)、趣味导入。

引出磁铁,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磁铁。板书:磁铁。

(二)、新课教学。

1、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那你觉得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呢?(指名答)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呢?(做实验)对,做实验可以获得确切的证据。

2、认识材料、预测。

请打开1号袋,认识一下我们的实验材料和记录单。大屏幕上出现记录单。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块环形磁铁和12种被测试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不认识的师说明一下),你们觉得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记录时能吸的打对号,不能吸的打错号,好,开始。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为您提供优质资源!

3、汇报。

4、到底谁猜的对呢?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请同学说一说。

5、在实验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1.活动中,明确分工,观察要仔细、认真。

2、对实验结果和发现做好记录。

3、铁钉和铝片比较锋利,注意安全。

4、必要时可重复实验一次。

6、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好,我的小科学家们,实验可以开始了。

7、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8、学生汇报。大屏幕显示。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

(2)、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

(3)、你们的预测和实验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你原来的观点是否需要修正?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9、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大屏幕出示: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把课题板书完整:2、磁铁有磁性)。

(二)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磁铁有磁性,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的磁性呢?

(门吸、磁性黑板,磁铁文具盒……)。

(1)、请同学们先用观察的方法来辨别,再用实验的方法来辨别。

(2)、学生观察后实验。

(3)、汇报。

看来,辨别铁制物体用磁铁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们身边的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呢?

(1)、组长每人发一块磁铁,大家找一找吧。

(2)、汇报。

(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刚才我们用磁铁直接吸到了铁的东西,那么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还能吸铁吗?

2、打开3号塑料袋里的物品试一试。注意记录是能吸还是不能吸。开始。

3、汇报。

4、小结。

(大屏幕显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游戏。巧取回形针。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二

对于本课《磁铁有磁性》的说课稿,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深挖教学内容,调整探究顺序”。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局部。

让同学先猜想,然后在一大堆物体中用磁铁找出能被吸引的物体名称,说说他们的制作资料。我改变书本上原有的对比式实验记录单而设计成现在的强调主题的样式,主要是要把同学的研究注意力集中到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制作资料上来,而减弱其他资料的负面影响。

在实验后让多位同学来回答探究的第一个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从而来强化同学对概念的掌握——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让同学上讲台演示磁铁隔着木片、塑料片、玻璃和铁片能否吸铁,发现磁铁隔着铁片却不能吸铁,得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的科学概念,并强调“一些”的含义。

我要深挖的教学内容,就是磁铁隔物吸铁的现象。其实同学对于磁铁有磁性和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现象早就有所了解,停留在这个粗浅层面上的探究,对于同学和我们科学教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我深挖磁铁的吸引能力与隔开物体的多少之间的关系,并采取倒叙的方法,用实验记录单和照片来引导同学对于本实验的设计和假想。

通过这张实验记录单,第一要让同学明确需要选择实验的器材——磁铁,回形针和40张纸片,并让同学解决纸片的问题——利用科学书本。

——依次是隔开10张、20、30、40张纸片进行实验,并把最多能吸引的回形针数量记录下来。

通过这张实验照片,不只要让同学掌握实验的注意事项,纸要拉平拉紧,要注意页数与张数的区别,回形针要挂直不摇晃,要逐步减少,以减小实验误差等。还要让同学比对照片,在小组内分好工作,2人拉纸,1人挂针,1人记录。

这样,经过选择实验器材、掌握探究顺序、注意操作要点、有效分工合作4个步骤,就形成了一个完整、有效,并具有很强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实验计划了。

同学运用自身的实验设计,得到实验数据,并综合各组的数据,一起得出“隔开纸片的张数越多,磁铁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越少”的实验结果。

当然本环节最主要的目的,不只仅是要让同学得到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让同学在教师直观、简洁和有效的引导下,形成实验的思路和设计方案,增强同学合理选择实验器材,借助身边事物进行探究,能抓住实验要点并团结合作、合理分工的素养,提高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材原来把此环节布置在同学验证磁铁能吸引铁的实验之后,但是教材提供的资料——硬币,其成分显然要比铁这单一成分复杂的多。我们知道,制造1元硬币的资料主要是铁和镍,而铁和镍都能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1元硬币并不能说明1元硬币就是用铁做成的;5角硬币有两种,均为黄色,同学直觉为铜。虽然老版的5角硬币资料的确为铜,但新版的资料为铁心渡铜。所以看似一样的两个5角硬币,被磁铁测试却有不同的结果——一个能被吸一个却不能。磁铁怎么能吸铜?所以容易对同学刚树立的概念发生冲击,而且磁铁能吸引铁心渡铜的5角硬币,不只需要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的支撑,还需要磁铁能隔物吸铁的理论为基础,所以我调换了此环节的教学顺序,在得出了两个概念之后,并利用同学课外去查阅资料,才干让同学理解本环节的教育内涵,才干理顺同学的思维,沿着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认知规律而逐步前进。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三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四

傅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几点收获:

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们能帮它实现吗?当学生看到老师演示小松鼠顺利爬上树顶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下面喊起来“后面有磁铁”。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树顶?这样就产生了小魔术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预测与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在“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这个探究活动前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回形针、铁钉、弹簧、泡沫块、铝片、铜丝、木片、纸片、布、玻璃珠、小石块、塑料片、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在有预测的前提下,学生对后面的验证更加的较真,都非常想获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在这样的驱动力下进行的验证试验,比直接进行试验,印象会深刻的多,对知识的获取帮助更大。

本课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实验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实验后要做什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刚涉及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当孩子们了解了实验方法及要求后,他们的实验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学生的实验习惯才能养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师在实验汇报环节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当学生汇报时,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汇报“我们小组……”既然是小组合作,那么实验汇报就应该体现是小组的意见、建议或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结构紧凑,学生动手机会多,思维被充分调动,是一节很成功的科学课。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五

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们给予指正。同时也感谢曾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听了这堂课,我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曾老师以钓鱼游戏引入新课,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磁铁主题,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为下面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整堂课我把它分为四个环节,1探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2利用磁铁辨别哪些物体是铁制品;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铁;4利用磁铁巧取水中物体。四个环节中1、3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2、4环节分别是1、3环节的延伸应用。一环扣着一环,课堂行云流水,衔接自然。

曾老师在这次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小组活动。在第一个小组实验中,介绍材料-领取材料-进行预测-实验探究-汇报结果每个实验过程的步骤要求都很明确。在科学探究中,预测很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堂课曾老师就很注重引导孩子用正确的预测方法,并鼓励孩子大胆说出预测理由,体现出老师在科学方法上的指导。整个活动曾老师十分关注每个学生,例如在提问中一直强调让没有回答过的学生回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科学概念本身就很少。曾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像得到许多玩具那样,认真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起来。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教学中学习,既能玩又能学。

总体上,作为三年级的一节探究课,本节课的设计上结构简单,目标明确,学生玩的开心,学的轻松。

最后我有个小小的建议:

科学课是以学生的小组活动为基础,老师可以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三年级科学傅老师执教的《磁铁有磁性》这节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下面谈谈我听课后的几点收获: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傅老师创......

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各位领导、老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机会参与评课,对于年轻教师来说真的深感荣幸,如果有哪里不恰当之处,还请各位......

三年级下册范文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第二个活......

三年级科学三年级科学1一、创设情境,引出探究对象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六

《磁铁有磁性》一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磁铁中的第二课。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首先,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12种材料进行预测、记录,实验、记录,得出结论,明确认识到磁铁能够吸铁,,从而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修正有的学生认为磁铁能够吸引所有的金属,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进而让学生用磁铁的磁性去辨别一些铁质物体,比如生活中常用到的硬币,分辨出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哪些不是铁材料做的,最后让学生用磁铁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铁材料做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概念。

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这个探究活动指向的科学概念最明显的是“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其实也指向了磁力不需要接触物体就能起作用,磁力大小与距离有关系等。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都见过或玩过磁铁,而且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磁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也可能会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不能吸引哪些物质存在认识上的模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会对继续研究磁铁有很强的兴趣。以上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三、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磁铁有磁性”教学中,设计了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为学生架起的建构科学知识的桥梁,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体会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树立生活中处处是科学的意识。

四、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不能吸引什么物质。

(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水能不能吸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六、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七、教学策略。

教法:本课教学教师主要以活动形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学法:本课中学生以参加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动脑思考、亲手实践,得出结论的过程来学习本课。

八、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活动形式,通过营造有趣的情境氛围,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认识磁铁的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符合教学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让他们在亲历活动中感受到身边的科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九、教学准备。

作为以学生动手探究为主的这节科学课,材料的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教师只有精心挑选与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才能引导学生,使他们不偏离科学探究的目标,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为了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我为每组准备了一块环形磁铁和12种被测试的材料(铁制回形针、铁钉、铁夹子、铁制弹簧、铁钩码、铝片、铜导线、木片、纸片、玻璃珠、橡皮、塑料片)、名称和实验记录单。还为实验准备了1元的钢币、一枚5角的梅花图案的硬币和一枚钢芯镀黄铜的5角荷花的硬币、两种类型1角的硬币、5分的硬币,让学生用磁铁的磁性来辨认铁制品。每人一块磁铁是让学生在找身边的铁制物体时用的。纸片、木片、橡胶皮、塑料片、铝片、布片、回形针、磁铁,是研究隔物吸铁用的。烧杯、回形针、大块磁铁是巧取回形针的游戏用的。

十、教学流程。

(一)、趣味导入。

引出磁铁,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磁铁。板书:磁铁。

(二)、新课教学。

1、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引一些物体,那你觉得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呢?(指名答)怎样检验我们的观点呢?(做实验)对,做实验可以获得确切的证据。

2、认识材料、预测。

请打开1号袋,认识一下我们的实验材料和记录单。大屏幕上出现记录单。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块环形磁铁和12种被测试的材料,大家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不认识的师说明一下),你们觉得这些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呢?猜猜看,记录时能吸的打对号,不能吸的打错号,好,开始。

3、汇报。

4、到底谁猜的对呢?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请同学说一说。

5、在实验前老师给大家几点温馨提示,一起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1、活动中,明确分工,观察要仔细、认真。

2、对实验结果和发现做好记录。

3、铁钉和铝片比较锋利,注意安全。

4、必要时可重复实验一次。

6、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好,我的小科学家们,实验可以开始了。

7、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

8、学生汇报。

(1)、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

(2)、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

(3)、你们的预测和实验结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你原来的观点是否需要修正?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9、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大屏幕出示: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把课题板书完整:2、磁铁有磁性)。

(三)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了磁铁有磁性,那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的磁性呢?

(门吸、磁性黑板,磁铁文具盒……)。

(1)、请同学们先用观察的方法来辨别,再用实验的方法来辨别。

(2)、学生观察后实验。

(3)、汇报。

看来,辨别铁制物体用磁铁吸一下更可靠些。

3、那我们身边的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呢?

(1)、组长每人发一块磁铁,大家找一找吧。

(2)、汇报。

(四)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刚才我们用磁铁直接吸到了铁的东西,那么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还能吸铁吗?

2、打开3号塑料袋里的物品试一试。注意记录是能吸还是不能吸。开始。

3、汇报。

4、小结。

(大屏幕显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5、游戏——巧取回形针。

(五)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磁铁有磁性说课稿简短篇十七

教学开始,傅老师创设了“表演小魔术”这样一个情境:高大的松树上结满了松果,小松鼠想吃到上面的松果,我们能帮它实现吗?当学生看到老师演示小松鼠顺利爬上树顶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在下面喊起来“后面有磁铁”。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导入教学。情境导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与前提。小魔术是孩子最喜欢看的一种节目,为什么小松鼠能爬上树顶?这样就产生了小魔术的效果。它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预测与假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展开自行探究活动的核心。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设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与假设后,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在“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这个探究活动前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回形针、铁钉、弹簧、泡沫块、铝片、铜丝、木片、纸片、布、玻璃珠、小石块、塑料片、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当学生作出合理预测后,也就迎来了课堂的第二个高潮:如何验证我们的预测?在有预测的前提下,学生对后面的验证更加的较真,都非常想获知最后的答案,到底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在这样的驱动力下进行的验证试验,比直接进行试验,印象会深刻的多,对知识的获取帮助更大。

本课的每一个探究活动前,老师都能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明确实验要做什么,怎么做,注意什么,实验后要做什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因为三年级的孩子刚涉及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的操作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都需要老师适时的引导。当孩子们了解了实验方法及要求后,他们的实验才能有序、高效,慢慢地学生的实验习惯才能养成,操作水平才能提高。此外,傅老师在实验汇报环节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语言引导。当学生汇报时,老师总是引导学生完整地汇报“我们小组……”既然是小组合作,那么实验汇报就应该体现是小组的意见、建议或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这节课的结构紧凑,学生动手机会多,思维被充分调动,是一节很成功的'科学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