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推敲文言文范本(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2:13:53 页码:9
推敲文言文范本(通用9篇)
2023-11-11 02:13:5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使我们从复杂的事物中抽丝剥茧,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写总结时要注重文字的风格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和启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参考。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一

《推敲》这篇文言文出自于《诗话总龟》,以下是有关这篇文言文的原文翻译,一起学习吧。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词语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初:第一次,首次。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吟哦:吟颂。

时时:不时。

引手:伸手。引:举。

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讶:对……而感到诧异。

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权:临时代理。

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由陆、海、空三军人员共同组成或由某一军种人员单独组成。

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依然。

夜静更深: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下来。形容夜深寂静无声。

俄:不久,旋即,指时间短。

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神游像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游,离开。象,物象。

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遂:於是,就。

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缰绳。

留连:舍不得离开。

布衣:平民,百姓。

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尚未做官。

至:到。

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始:最初,开始。

势:样子,态势。

止:停,停下。

赏析。

敲为佳理由。

敲显於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推为佳理由。

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咬文嚼字》一文中有著比较详细的交待:。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页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字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彷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著名学者宋传伟在北大中文论坛发表《关於“推敲”的再推敲》一文,从更多的角度对推敲进行再推敲,也支持了朱光潜先生的观点。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二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云云:如此。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权:代理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车骑:车马。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三

作品简介《贾岛推敲》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作品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释。

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炼:琢磨。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作品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品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作品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诗译文。

造访独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相关人物。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四

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炼:琢磨。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五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六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七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八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推敲文言文范本篇九

作品简介《贾岛推敲》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作品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推“字,又欲做“敲”,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伊,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俄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作品注释。

1、贾岛: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人。

2、初:第一次,首次。

3、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4、京师:京城,此指长安。

5、始:最初,开始。

6、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炼:琢磨。之:这里指从“推”和“敲”中选一个。

7、吟哦:吟颂。

8、时时:不时。

9、引手:伸手。引:举。

10、势:样子,态势。

11、引手做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12、讶:对……而感到诧异。

13、韩退之:指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4、权:临时代理。

15、仪仗队:仗队是军队中执行礼仪任务的分队。

16、京兆:京城地方行政长官。

17、车骑:车马。这里指由马车组成的车队。

18、至:到。

19、第三节:指京兆尹出行仪仗队的第三节,节:这里指仪仗队的一部分。

20、具对:详细回答。具,详细,具体。

21、立马久之:(韩愈)让马停下来很久。

22、遂:于是,就。

23、并辔:坐骑的马头齐平,表示平等。辔:驭马的韁绳。

24、留连:舍不得离开。

25、布衣:平民,百姓。

26、布衣之交:百姓之间的交情。此时贾岛还未做官。

作品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作品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作品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原诗译文。

造访独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相关人物。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