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名人轶事(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6:10:49 页码:9
名人轶事(通用11篇)
2023-11-11 06:10:49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考的方式,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本质。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对所总结的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下面的总结范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感悟,欢迎大家参考。

名人轶事篇一

许忠在孩提时代就显现出非同一般的音乐天分。4岁时,父母用家里仅有的800元积蓄,为他买了一架旧钢琴,就在这台废旧不堪钢琴上,许忠开始了他的琴童生涯。1986年9月,18岁的许忠来到了巴黎学习钢琴演奏,在巴黎音乐学院的6年时间里,他每天带着面包进琴房,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艰苦的练习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第五届东京国际钢琴比赛上,许忠奇迹般地获得了七个奖项中的六个大奖。

正能量人物:许忠,当代中国最杰出的指挥家和钢琴家之一,意大利贝里尼歌剧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上海东方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艺委会副主席。

名人轶事篇二

很多人都知道“功夫之王”李小龙的功夫十分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本来是有先天缺陷的。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不好为练武之大忌。可李小龙从小就是近视眼。李小龙曾十分坦诚地说:“因为我从小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战斗。”

还有,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5厘米。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脚如发炮。同时,两脚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点,成为一种武术流派的典型。

名人轶事篇三

在我们有空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励志名人轶事来看看,总会有所收获的,那么励志名人轶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名人轶事:让人心安,是为大善。

作者:郝金红。

一天,迁居巴黎的著名诗人海涅外出散步,当他走到昂热大学的后门时,看见一位年轻人捂着肚子坐在地上,表情十分痛苦。

海涅走上前去,关切地问年轻人:“孩子,怎么了?”年轻人抬起头,他的脸因为疼痛几近变形:“我……肚子很……很疼”。说完这句话,海涅看见他脸上满是汗水。

海涅一把拉起年轻人:“走,带你去看医生。”在医院里,医生做完检查,告诉海涅:“他患了急性肠炎。”“可是,我要上课。而且,而且我身上没有钱。”年轻人低语。显然,这是一个看不起病的穷学生。

“你必须治好病才能去上课。”海涅说道,“至于医药费,我来帮你付。”说完,海涅走出病房交了医药费然后离开。

两年后的一天,当海涅正在家里构思一篇长诗时,保姆带着一位年轻人走进来。年轻人走到海涅面前:“先生,您还认得我吗?”海涅看了看他:“对不起,我实在想不起你是我的哪位朋友。”年轻人说:“先生,您还记得两年前,您为一位穷学生垫付药费的事吗?”海涅想了想,然后一拍脑门:“哦,我想起来了,就是你吗?”年轻人欣喜地点点头:“是我,是我!”

“那么,你今天来是为了感谢我吗?”海涅问道。“先生说得对,我是来感谢您的。”“好的,请把当年我垫付的药费给我吧。”年轻人从衣兜里掏出钱,递给海涅。海涅数了数,然后从中抽出几张来:“这些就够了。”再把多余的钱递还给年轻人。年轻人见海涅收了钱,满心欢喜地离去。

等年轻人走后,保姆问海涅:“先生,当年您既然施了善心,今天为何还要收他的钱?”海涅笑了笑说:“济人于困,是为善,但不是大善。年轻人今天来还我钱,就说明这两年来他于心不安,因为他始终觉得欠我一个人情。如果因为我的一个善念,而使他惴惴不安的话,那这种善就变成了一种桎梏。所以,我收下他的钱,让他觉得不再欠我什么,他也从此心安了。这样对他来说不是更好吗?”

人活着最需要什么?大约,只有将死的时候才看得最清吧。

明末清初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就从别人的死里获得了生的经验。明亡之后,他选择了隐居。据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在雪交亭枯坐,一坐就是好长时间,连天色将晚都浑然不觉。疲倦的时候,就到田垄之间走走,走累了,就回来坐坐。就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清寂地过。

有一件家具可以作为佐证。他所趴的那张桌子,日久天长,竟然留下了双肘的印痕。

黄宗羲说,他是个死过好多次的人。清政府悬赏捉拿过他两次,指明要逮捕他一次,他被围困在城里一次,被揭发谋反两三次,另外,还有一次差点在沙地里气绝。真可谓九死一生。

黄宗羲为什么要讲这些呢?他故意绕个弯子,谈及历史上的两个人,一个是秦相李斯,一个是西晋的名士陆机。李斯将要被腰斩的时候,回过头来对二儿子说:“我多想跟你一块儿牵着猎狗,到咱们上蔡县的东门去打野兔啊。可是,现在一切都晚了。”陆机临死的时候,也曾经感叹说:“唉,华亭的鹤鸣声,从此再也听不到了。”

黄宗羲觉得,李斯和陆机临死时所遗憾不能做到的,他现在都可以做到,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幸运吗?他接着说:“不自爱惜,而费之于庆吊吉凶之间,九原可作,李斯、陆机其不以吾为怪乎!”意思是,如果我还把人生浪费在琐碎之事中,而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李斯和陆机若能死而复生,一定会笑话我的。

对于人生,有的人看不明白,有的人看明白了而做不到。黄宗羲大概就是那个既看得透彻又活得清醒的人吧。

励志名人轶事:把一张纸卖到3万元。

一张普通的a4复印纸,在我们的眼里,价格可谓微乎其微。可有人却将这样普通的纸,每张卖到了3万元。创造这个奇迹的,便是当今世界著名的超级创意纸艺大师彼得·卡罗森。

彼得·卡罗森出生于丹麦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尤其是剪纸。为了把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创意才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对以前作品的载体——纸张进行观察后,决定打破常规,让平面的图案“活”起来,实现从2d到3d的转换。彼得相信,把普通白纸变成有立体感的艺术品是一个“有魔力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对于纸艺作品的2d和3d关系的探索,彼得可谓下了不小的功夫。首先是作品的选材,他发现,a4纸是很有趣的创作材料,因为,它可以说是今天最平常、被消费最多的媒介,也承载了最多的信息,因此我们极少会注意到这张纸本身。他把所有附加于a4纸之上的信息完全去掉,从零开始用这张洁白的纸张创作。彼得认为,这样空白的纸,我们可以和这种纯自然的,没有任何附加累赘的想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它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加上白纸本身的特质使这些纸雕作品天生具有脆弱性,从而更强化了作品中悲剧性和浪漫性的主题。最终,彼得决定,所有作品均采用无酸的a4纸。

然后是内容的定位,如何将普通的白纸赋予丰富的内涵,是成功的关键。彼得最终决定,内容选取那些唯美、浪漫的事物,因为浪漫的事物一旦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会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彼得说:“我的大多数纸艺作品都带有非现实性,我的那些作品是和童话、浪漫故事有关,比如,我的作品《不可攻陷的城堡》,灵感源自安徒生的童话《锡兵》,爱上芭蕾舞女孩的小小锡兵,住在一座纸做的城堡中。在我的其他作品中,也都是一些小小的梦想,在梦中,我的小人物们被他们所属于强悍的自然本质所威胁,或迷失其中。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打动他人。”

就这样,彼得在经过一番细心的准备后,凭着自己技高一筹的艺术天赋和超级创意,开始用胶水、手术刀和一张张普通的a4复印纸制作出包括骷髅、昆虫和建筑的各种惊人作品,每件艺术品从绘制草图、裁剪到折叠大约需要两周时间。这些普通的白纸经过彼得的加工后,一张价值几便士的纸变成一件售价高达2800英镑(约合3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其价值一下子涨了几十万倍。

如今,彼得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多次展出。美国纽约佩里·鲁宾斯坦画廊和丹麦的哥本哈根博物馆均收藏了他的作品。彼得创造的奇迹,正如他的超级创意一样,只需打破常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名人轶事篇四

元帅与他们的妻子这一直是个特别的话题。1942年,正在疗伤的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

谢罗娃貌美如花,追求者不计其数。著名诗人西蒙诺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等我归来》便是献给她的。罗科索夫斯基与谢罗娃相识后,有关这对英雄美人相互倾慕的消息便流传开来。

贝利亚曾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插话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喃喃自语:“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名人轶事篇五

周广仁老师和一位师傅搬一架钢琴,遭受了断指的意外事故,在医师的精心治疗后逐步恢复,他说:“我开始练琴的时候,我是套着橡皮手套。就像医生用的薄手套,里面前面垫了一点棉花。这样我在钢琴上弹的时候,不是直接碰到硬的东西,所以慢慢就开始动......,到现在还疼的,这么敲还要疼的,但是现在的疼是带麻的疼,不是像刺心的疼,所以无所谓。我现在已经照样弹琴”。一年零两天之后,周广仁老师“重返舞台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

正能量人物:周广仁,教授、钢琴家,1928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

中国第一位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

当今中国在国际乐坛中最具影响和权威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

中国20世纪最杰出女性之一,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名人轶事篇六

史上曾有这么一桩流传已久的趣事,素有“米癫”之称的画家米芾非得让苏轼在大家伙儿面前评价评价自己,众人皆言我癫狂,东坡兄怎么说?苏东坡不紧不慢只答道:我随众人。

抛却这个故事“幽他一默”的杜撰背景,这般清爽宜人的四个字,我很是喜欢了那么一阵子。跻身于人海中,没有惊世之才,也不遇些许波折,平平凡凡落在尘世里,“我随众人”也是一件极庆幸的事。

后来看《世说新语》,却一改初衷,爱上另一段文字。《世说新语》中有些人物,说不出的可爱。

让我倒戈相爱的是一句推荐语。晋明帝时的护军将军庾亮,托桓彝桓廷尉帮他寻个帮手,过了那么一年半载,桓廷尉才遇到徐宁,深知其人后向庾护军推荐了徐宁,他的推荐语是这么说的:“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真海岱清士。”

人所应有,其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十六个字,已让人慨叹不已。这是孤标自在的十六个字,不急不躁,不骄不馁,以一种自在悠游的态度在世间行走。最大限度地保有自我,过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完全相同,也没有两个人会完全一致。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过一种格式化的生活?穿一样的品牌,住一样的房子,每天晚上守同一个频道的肥皂剧,走进电影院追看同一部造价高昂的电影。

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只是有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这一点,喜欢在“我随众人”的脚步里随波逐流。正如桓廷尉所言,人生当如海岱清士,我只做我,一个清新爽朗的自我。

谁人可如桓廷尉,有这般不与世俗的目光?

名人轶事篇七

有一次,唐代王勃前往探望父亲。九月八日,船到马当山,遇一老翁对他说:“明日重阳,南昌都督阎公将在滕王阁举行盛会,令客人作《滕王阁序》,你才华横溢,何不共赴盛会,成一代之名?”

王勃答道:“此去南昌有七百里之遥,今日已是八日,岂能及时赶到?”老者笑道:“我可助你一席清风。”果然顺风顺水,及时参与盛会。

本来都督阎伯屿意欲让其婿为重修的滕王阁写序,以期千古留名,而且也早已写好了。开始时,阎公故意拿纸笔遍请来宾动笔,宾客皆知其意,无人敢接,独有王勃毫不谦让。

阎公心甚不快,但不好发作,就命人伺其下笔,随时通报。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听了,沉吟不语。又报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矍然而起道:“此真天才,当不休矣!”宴会尽欢而散,王勃也一举成名。

宋代黄州潘大临善于写诗,苏东坡、黄山谷等对他非常赏识。

一次,谢无逸写信问他有无新作,潘大临回信答道:“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闻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

谢无逸得到潘大临寄来的这半联诗句,便为他续写道: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孟嘉,字万年,是晋代名士,少有才名。晋朝永和年间,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参军,甚得桓温的器重。

一年重阳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属下的僚佐,吟赋诗。此日所有僚佐都是戎装赴会,把酒言欢。正当大家诗兴大发之时,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孟嘉的官帽吹落,他竟然没有发觉,还在那里与人高谈阔论,这是一件有伤大雅之事。桓温见到这个情形,便暗示其他人不要提醒孟嘉,想看他如何善后。

不久,孟嘉去如厕,桓温命人取帽放回他的坐处,又命文士孙盛写一篇文章嘲笑他。孟嘉回来看见官帽和孙盛的文章,马上乘兴作文以答,由于他文词俊美,受到众人的赞赏,桓温也没有怪责他。

后人便把“孟嘉落帽”作为一个重阳节的典故,还有人将重阳节称为“授衣之节,落帽之辰”。

在古人吟重阳的诗词中,有不少提及这个典故,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云:“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李白有诗句云:“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宋人辛弃疾词有云:“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矣,落帽参军华发!”

重阳节的名人轶事四、陶潜赏菊,白衣送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孟嘉的外孙——晋朝大诗人陶潜。陶潜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潜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陶潜,字渊明,平生嗜酒,但他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据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有一年九月九日,陶潜在家赏菊吟诗,一时酒瘾发作,遍寻家中并无存酒。

正在徬徨之际,陶潜忽然看见一个白衣使者载酒前来,一问才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是朝廷征召陶潜为著作郎,他不愿意去就职,王弘想结识这位名士,曾多次给他送酒,这一次真是雪中送炭,陶潜立即开怀畅饮,提笔赋诗。

“陶潜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成为一时佳话,为后世文人所吟。李郢《重阳日》有句云:“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王勃《九日》诗云:“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李白《九日登山》诗:“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名人轶事篇八

朱自清之名是他19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的,典出《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

赠友诗词。

1941年,正处抗日战争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借叙永春秋祠后院以作教室。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那时袁耀祖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袁耀祖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朱自清先生问题,先生耐心回答。朱自清先生是与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李铁夫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李铁夫藏之多年。

朱自清在离开叙永前往昆明途中,写了一首《发叙永,车中寄铁夫》诗寄赠热情好客的好友李铁夫。诗云:“堂庑恢廓盘餐美,十日栖迟不忆家。忽报飙轮迎户外,遂教袱被去天涯。整装众手争俄顷,握别常言乘一哗。如此匆匆奈何许,登车回首屡长嗟。”诗中表达了朱自清对李铁夫家居住环境和饮食的赞美,并且因为友谊深厚产生了“不忆家”的感觉。虽然当时是战乱时期,但叙永的友人们给了朱自清家非同一般的温暖。

早年经历。

18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9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名人轶事篇九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名人轶事篇十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查道的人,一天早上,他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他们走了一个上午,到了中午时分,两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饿了,可是方圆几里地却没有一家饭铺,怎么办呢?于是仆人向查道建议说:“主人,这四处也找不到食物,我们不如从送人的礼物中拿出一些东西来吃吧!”。

名人轶事篇十一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轶事典故】。

有一年,冬天刚到,寒气袭人。住在采石矶的李白,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才狠哩!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很不耐烦,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还以为是酒,高高兴兴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店主论理去。又一想,和这种人没讲头!可是采石矶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愿低三下四,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贴后心的小人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