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55:52 页码:9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通用11篇)
2023-11-19 00:55:52    小编:ZTFB

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交往与合作。总结需要客观、全面地梳理和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一

又是清明时节了,来至母亲坟前,伫立母亲跟前,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不觉泪水已湿了衣衫。妈,女儿看您来了,在世时您不曾过一天好日子,如今阴阳两隔,您在里头,我在外头,想您、真的想您了!

您一生坎坷。出生八个月被送别人做童养媳,因为外婆要抚养外公前妻生的女儿,外婆说自己生的送人不会让外人讲闲话。您在童养媳家的“丈夫”十几岁就去了南洋,后来在外已娶妻成家,等到二十五岁未见其有回来之意,就嫁给了父亲,生育了四男三女,养育这么多孩子,您辛苦啊!

您有着豁达的心胸。在农村,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女孩不用读那么多书,迟早要嫁给别人的。而您尽管万分艰辛,还是一直鼓励我好好读书,走出大山,能过上不会像您一样辛苦的日子,当我高考落榜一脸沮丧,跑到房间低声哭泣时,您却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还年轻,不用着急,今年没考好,明年再考,妈会支持你”。每当想起您的这些话,我总是心酸、暗自流泪,责备自己不争气,同时也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来报答你。正因为有您的支持和鼓励,我终于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也因我能走出大山而露出了难得的、幸福的笑脸。(文章阅读网:)。

您一生默默地奉献。心里始终装着一群孩子和这个家,不管伤口多么疼痛都强忍着,只希望尽快的好起来,好照顾孩子们,坚强的精神战胜了病痛,您渐渐地康复了,但从此也落下了病根,常年身体不好,病痛不断,但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没事,我挺好的,别为我别担心”。等我长大外出工作,每次给您打电话,即使是躺在病床上,您也还总是这么说。

啊!妈妈,您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精神力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刻,女儿有太多的话想跟您说,有太多的思念想跟您倾吐,妈,想您、真想您了,假如有来生,女儿还想做您的女儿,九泉之下的妈妈,您听到了吗?每当我悲观、失望、无助时总想到您,如今已是“生死两茫茫,欲说泪千行”啊!

是夜,回至家中,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夜深了,转侧难眠,起身披上外衣来至阳台,抬头遥望夜空,突然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望着我,我心中不免打了一个颤,这颗星星怎么这么象母亲的眼睛?她在注视着我,似乎跟我说:“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坚强,凡事挺挺就过去了”。

更多。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二

零零年,细雨迷朦,有点小冷。雾霭埋了这个安静的小村。树荫下少了许多大妈们闲聊嬉笑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的沉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的母亲于一夕之间猝然长逝。那天去学校接刚放学的香桂,她一见到我,第一句话不是开口叫我爸爸,也不是问妈妈的事,而是问奶奶。奶奶在家吗?她这么问。女儿最亲近她的奶奶―我的母亲。

平时我的工作甚是繁忙,晚上十一点半上班,一直工作到凌晨六点。每晚对着电脑,已然让我的身心疲惫不堪。突如其来的噩耗更是对我狠狠地打击。我站在车旁,一时间不知如何应答女儿这句话,只好僵硬地点点头。

香桂把书包挞在其中一个后座位上,自己坐在另一个位置。我打开前车门,望了一眼家的方向,不情愿地上了驾驶位。

今天的路开的并不顺畅,雨水过后分明显露出乡道的坑坑洼洼,一向安稳的汽车似乎在闹小脾气,开始慢慢跳动。我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骑着自行车,后面的木板座坐着我。一路颠簸,却没有半点不顺畅的心情。长大后,母亲也老了,不会再载着我穿行在乡间小路。而我开始饰演驾驶位的那一个角色。

行车中途,女儿嫌太沉闷,说了一句:奶奶今早在我上学前答应做好吃的给我,她说要给我做我最爱吃的甜酸松子鱼。

我放缓了行车速度,扭过脸去,在女儿看不到的角度偷偷抹了几滴凭空出现的眼泪。她做的菜可好吃了,做了将近三十年儿子,吃了的次数数不清,可我还想继续吃到......记起中午回家时,看到母亲冷冰冰地躺在厅里,仿佛一个入睡的老妪,如此安详,让人不忍打扰。我更愿意她只是小憩一会,等我把她最疼爱的孙女接回家去,她或许就睡醒了吧,然后做一桌香桂最爱吃的松子鱼,我们一家围着圆桌,拿起筷子。我知道母亲总是会逐个望我们饭碗里夹,先是香桂,然后是妻子,我,最后才是自己。每次我被丢到第三位,都假装生气,叹道:容易啊,我现在真怀疑是不是你亲生的呢?每次母亲都咯咯地笑:不是,是买菜送的,免费的。这时,妻子跟香桂也跟着笑,笑声回彻在这间屋子里,经久不散。

拐过一个集市口,一间织麻布袋的小店还像记忆刻印矗立在那个好不冷清的角落。小时候,母亲常常带我逛集市,每次她经过这间小店都要停下来,进去看看麻布。即便不少时候不买,她也跟店主―一个头发花白的五十多岁的奶奶叨几句。我不懂,每次离开后问母亲为什么要经常去那里。母亲总是笑而不答。大了点,偶然机会从别人那里得知店主老奶奶平时是孤独一人在家的,她丈夫很早就离世了。附近邻里觉她可怜,都会有意无意去买几个麻布袋或者陪她闲聊一阵。母亲显然也是出于这种目的。后来不知何时,老奶奶没了,换来她那个胖胖的有点憨厚的儿子看店。因为在老奶奶看店那段时期,我没见过她儿子,听说她儿子以前是个赌徒。眼前这个老实的中年人,很难让人联想起他曾经赌徒的身份。

我驱车走过村子里唯一的斜坡,如今经已变作平桥,话说是为了方便车辆进出村子。可是没了那个斜坡,丢失的却是一代人,跟我一般年纪的人童年的印记。母亲拖着我稚嫩的小手,走上去走下来,走上去走下来,不知不觉二十多年。

女儿下车,家也越发靠近,我的额头渗出了豆大的汗珠。我还是接受不了母亲已经离开了我们,我的脑海还是希望推开外面的门,母亲站在我面前,说:回来拉。然后我自然地应答,嗯。他们来干嘛?我们家没那么多椅子给他们坐吧?女儿首先发现了一大群人,疑惑地问我,奶奶呢?奶奶......

没事,他们站着,他们来看看你奶奶。我压抑喷涌而出的泪,限制它们下滑,不愿让女儿看到我的脆弱。

奶奶,奶奶躺在那里,她怎么不起来给香桂做好吃的?香桂看着愣在一旁的我,继而受到什么的`拉动似的,逃离我的视线,跑到母亲的遗体前,握着她的手摇了摇。见没有反应,又摇了摇,还是没有一点儿反应。香桂温热的泪快速地在眼眶里打转,流过脸颊,滴落在我母亲冰凉的手上。她哭了,哭得鼻涕眼泪都一把,丝毫没有要抹掉的意思。哭声越来越大,大到整个村子的每一个缝隙都听的见。哭累了,又抽泣哽咽一会,又继续哭。没有人试图去拉香桂,乡亲们都转过脸去拭去眼里不自觉的泪。我们都不太擅长伪装成不悲伤的模样,尽管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出异常的镇定,从未有过的镇定,加点目无表情。

女儿哭的声嘶力竭。妻子首先打破这令人心碎的局面,过去拽了拽香桂的手。见香桂不肯罢休,只好拖着她到旁边。她的双腿软得横卧在地板上,早已不是直立的状态。妻子抽出一卷纸巾,轻轻地擦拭她和着鼻涕的泪,安慰道:别哭,奶奶会不高兴香桂这个样子的,会不高兴的。她甩开妈妈的手,嘴里嘀咕嘀咕又说不出什么话来,加上抽泣哽咽,像个念诵的小精灵。她跑进房间里,我示意妻子去看着她,好好跟她说。妻子明白地向我点点头。

我站在门外,其实我更渴望像女儿一样肆意哭一场,也许会更好受些。然而我并没有,我一直在压抑,为了更好的处理好母亲的身后事。我不能像小孩子一样声嘶力竭地啼哭。

农村有守夜习惯,我守在客厅,陪伴母亲度过无话的一夜。我内心有千言万语,再也没有机会去跟这个曾经背过我,抱过我,生病了紧张地带我去看,叛逆期跟我吵架总是会最先败下阵来,默默关爱我的人。

第二天中午时分,我搭上灵车,去往殡仪馆的路上。灵纸挣脱我的手心,乘风飞舞在路的两旁,像一个个传递话语的信使。我此刻感到了遗憾,盼望我撒的每一把灵纸都会把话带到那个我到达不了的地方,诉说出来。

车离家越远,距离殡仪馆也越近了。到了那儿,瞻仰完毕,隔着玻璃窗看那具熟悉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在火焰燃过母亲头部时,我的眼泪再也抑压不住夺眶而出,身体重重地瘫倒在窗外冰凉的大理石地板上。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三

很多原来觉得不可离弃的朋友都离开自己,走的走,散的散。时光陌路,我们走走停停,最终在分叉的路口,各自走散。夕阳它拉长了天边远去的背影,掩饰了我们因为留不住彼此而无奈的惆怅。

可能,我们相聚的时间不需要多久,也许一盏茶的片刻,品着流韵清香,细说年少时的狂放不羁,经久回味。或是各不言语,相视一笑,多少伤恨愁痛,别离滋味,都付一声轻笑中。或许也需要一个单色流光起落的星辉静夜,你我席地而坐,侃侃而舒。一人声起,一人静聆。你经往梦千千结,我过流光事事新。倏尔万籁俱静,微语遗风抚柳,簌簌寂然。

然而,红尘中太多变数,朝朝暮暮,或秦或楚,又有几人能明了?信誓旦旦的花间措词,到头来,还不是慢慢遗忘。不是不想,只是不念。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想,朋友也这样吧,朋友间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彼此相对,却无话可说。或许这样,也好,也悲哀。

我们路过了青葱岁月的.美好,在那些记忆的深处,是不去刻意掩饰宁静,谁对谁错,谁输谁赢。都不重要了。那远在天涯的熟悉面庞,却是再也回不到从前。如果可能再遇见,我会微微一笑:好久不见。只是,都不再念了。

夜深人静,寒雨敲窗,人伤人缘,缘自伤人。微语呢喃,不了夙愿。岁月迟暮,黯然神伤。

人离人散人依旧,花开花落又春秋。一些人,一些事,离开就是永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就不要追悔莫及了,一如初见,永如初见。谁都不用为离开而负责,我们辜负的,只是那一段青春韶华。

时间让多少人聚聚散散,终究是逃不过的所有,变成过往。许是颠沛流离,千山暮雪。相遇,就如梨花落地,苍白无力。在回忆面前,彼此都蹉跎了对方的守望。

离开就是离开了,愿是永不相见,都付诸一声:好聚好散。就如古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尘缘如水,尘归尘,土归土。不再见,不再念。

说一句longtimenosee,然后,再见,或许再也不见。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四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母亲的情形,那是我与她的女儿初次见面。母亲穿戴朴素,举止利索,给人一种很能干的感觉。她象是从田间劳作归来,又象是来街坊串串门一样,我心里有的担心不在了,也没有了距离感和陌生感,我承现一种难得的松懈状态。

个念头做的,尤其是用钱方面,从没眨过眼,而且每次去,从不空手,总要带点吃的或用的。

亲,想到母亲病中的日子,尤其是母亲对生命深情眷念的目光,那目光眷念着身边的亲人,眷念着眼中的一花一草,眷念着自己拥有的触手可及的生活。

那目光箭一般穿过时间和空间,定格在我心底,那就是我隐隐的心痛。

母亲,你在天堂还好吗?或许,天堂里真象歌中唱得那样,有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煞是热闹,你不会寂寞和惆怅吧?不象我们的生活中总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与不如意。

母亲,会有来生吗?如果有来生,我和晓莉会放一曲“天堂”,在腾格尔天籁般的歌声中找寻天堂,找寻你;如果上苍慈悲为怀,营造一个再生之地,与母亲再续来生缘,那多么美多么好。

思念如水,母亲的形象渐渐地丰富清晰起来,她微微地笑着走来,还是那么亲切自然。

我的思念就象母亲墓边的常春藤一样,围绕着墓前墓后而不败谢。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五

我知道妻的意思,但我也知道妈妈决不会因为这个责怪儿的。妈妈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我是第六个,一连四个姐姐后,才有我们兄弟三个的。父亲给四个姐姐起得名字依次是巧娃、巧过、狗嫌、眼黑。妈妈,当父亲把眼黑姐抱去与人家换子时,是你的坚持才将自己骨肉全部罩在自己的翅膀下的。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封建而又贫穷的农村,可想而知,妈妈,你受了多少委屈和艰辛。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长大后才知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把我们都养育成人是多么的不易!但我儿时记忆中,生活并不是那么艰难。妈妈,父亲的睿智和你的慈爱和宽容,给了你的子女快乐温饱的童年。妈妈,你不认识字,多少个夜晚,你都是摇着纺车,给我讲着姜子牙如何捉拿土行孙,如何给自己封醋坛神的'故事让儿进入睡眠的。生活的艰辛,使得我记忆中的父亲脾气很不好,妈妈,你总是逆来顺受,从不与父亲计较。但当父亲打我们时,你总是护着我们,从不与父亲妥协。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79年,我离开家去近二十里外的地方上高中,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在家住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忙完一天后,你就给儿子准备一周的干粮,用家里最好的面麦草细火烙锅盔,妈妈,那清新焦黄香气的锅盔味儿,儿子在你离世后就再也没有闻到过!82年我参加高考,感觉成绩不理想,情绪很低落。妈妈,为安慰儿子,那一段时间,你每天晚上都要去村里爷庙,是你对我说,你问过神了,我儿能考上。当入学通知来了后,我看到了你高兴的眼神里一丝不易觉察的悲哀。我知道,姐姐都出嫁了,哥哥恢复高考后已经上完学到县城工作,弟弟还在上初中,你和父亲多么希望我留在你们身边。妈妈,如果能倒回去,儿子绝不会离开你们上大学的!我的外出上学,使已经上了年纪的二老还要用劳做支撑这个家。84年上大二的我,已经染上吸烟的毛病。记得那年收麦子的时候,我从学校赶回家帮忙,一回到家里,换了上学穿得行头,就拿了镰刀去了家里的麦子地,一直隐瞒着你和父亲的半包烟还在那付行头里。晚上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你给我洗的衣服凉在院子的铁丝上,很是忐忑内疚。妈妈,我知道家里境况是不容许我浪费一分钱的。麦子收完了,临走时换衣服时,我想你一定会责怪我的,但妈妈,你依然是那么宽容和慈爱,从家里的柜子里把那半包烟递到我的手上。(妈妈,写到这,我又流眼泪了)。

妈妈是不会责怪儿子的。87年,我已经毕业分配到华山脚下单位的子校教书,那年五一,妈妈,我接你到我教书的学校,选了一个不合适的时机带你上华山。随着一个接一个的游人,我们娘俩一直徒步走到回心石。那一年,你已经67岁高龄。看到再往上挪一步都难的人流,儿子胆怯了,在众多游人的劝说下,在妈妈你一直坚持说你能行的恳求下,儿子放弃了。那一刻,我看到了你坚毅和遗憾。下山后,妈妈,你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妈可能再也能上到山顶了。妈妈,每一次想起这件事,我都恨自己!妈妈,有来世吗?还想当你的儿子,陪你上没有走完的华山。

又梦见妈妈了,梦中的妈妈永远都是那么善良、慈爱、宽容、坚韧。今年无论如何都要听妻的话,回一次家,在妈妈你的身边和你说我没说完的话。妈妈,你走了14年了,你的魂灵还在那里等侯儿回家,那里还是儿的家,是儿永远的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六

凌晨四点醒来,没有了睡意,忽然想起了去世已近二年的岳母,胸中不免一阵阵拥堵心慌,这样的情况常常出现,困扰着我。屋处,传来清脆的蟋蟀声,还夹杂着稀疏的落雨声,我起了床,找来纸笔,写下了心中的感触。

母亲去世已近两年了,她是在与疾病斗争了九个多月,无奈地走了。母亲患的是胰腺癌。

(晚期),一种凶险的癌症,其特点是隐蔽性强,诊断难,发现后多是晚期;且疼痛厉害,

病人难以耐受。

在与疾病斗争的日子里,母亲的坚强,让我难以忘记。胰腺癌疼痛起来是很厉害的,对一个人的意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那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袭来的时候,一般人会哭天喊地的。我从没见过母亲大声喊叫,倒常听到她哼哼,我知道,她在忍受巨大的疼痛。有一次,我对她说:“实在受不了,妈,你就喊喊吧,不要忍了,喊喊要好受一些。”母亲总是摇摇头,淡淡一笑,她说:“我在与它斗,斗赢了,就好了。”我常见她咬着牙,抿着嘴,手抵着腹部,我知道,疼痛又来了。我心里明白,住在我这,母亲要顾及我们,楼上楼下是单位同事,而且,大声喊叫,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休息和工作。真是难为母亲了。

初期,我们以为母亲患的是一般的胃痛,几家医院也是这样诊断的,也是这样开方拿药的。可是,母亲的疼痛老是不见缓解,而且有加重的迹象。母亲被一趟趟门诊,一次次拍片累得几无气力,上下楼要人搀扶或背着,而疼痛的折磨更让她痛苦不堪。医院最终的结论是胰腺癌(晚期),我们痛心不已。要不要告诉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还不知自己得了什么病,病况怎么样。我们决定先不挑明,她不问,我不说。母亲真的不知道吗?她是明白人,肯定知道得了什么类型的病,只是不知道病情到了什么程度。她曾说:“你们不告诉我,我有数,别人生病去一家医院就好了,我去了几家医院;别人拍一次片子,而我拍了一次又一次……”她也曾对女儿表示:我得了不好的病,如果医不好,花钱多,让我回家算了……手术是在肿瘤医院做的,从手术室传来的消息是悲剧性的。医生对我们家属说:长则一年,短则三个月。

手术后,母亲在我这里休养。这天,天气不错,外面春意盎然,母亲坐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与女儿聊天。忽然她对女儿说:“晓莉,等我病好了,以后每年要来你这儿住三个月……”

一席话,让我老婆闪在一边而泪流满面。母亲,尽管你是明白人,可是你不知道医生的结论,你的生命已经不能用年来计算了。我知道,母亲多想病好,多呆在女儿身边,享受女儿的体贴照顾,享受与女儿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母亲多想病好,出去走走,公园转转,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看看这个美丽的都市。然而,她的生命已倒计时。

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也迷信。她去寺庙烧香供奉,也请过仙姑来家里。母亲以为这样有菩萨保佑,病情就会好转了。或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确实管过几天用。那几天,母亲精神是好的,疼痛缓解了,饭也吃得多了。然而,几天后又恢复了原状。当然,我是一点也不相信的`了,本想劝阻,转念一想,还是由她好了。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七

前天和侄女小阳在网上聊天,她说今天起得早,干了许多活,上班也从容,就想起小时候奶奶常说的: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说闲下来每每想起奶奶,想起小时候在奶奶身边听到的话,受到的教益,都感到回味无穷。

夜里10时,看了一会书,睡意袭来,展被躺下,忽然想起母亲,想起那些永远不再的时光,那些带露的清晨,那些荷月的夜晚,那些飘雪的冬天,那些悠然的长夏。一个人,情思绵绵,悠长缱绻,忍不住嚎啕大哭,泪湿枕巾。

那时没有嫂子,没有侄女,没有老公,更没有儿子,没有外甥女们,只有哥哥妹妹我们姊妹仨。父亲常年在外干木工活,母亲就领着我们劳动,生产,挣工分,过日子。母亲是我们的主心骨,每次从外面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喊“妈”,妈若不在家,去给邻居帮忙了,或者上地干活了,或者出门了,我就六神无主,四处跑寻,非把她找回来心里才落底。及至长到20多岁,外出工作了,回到家里还是先喊“妈”,见不到妈就失魂落魄。

在漫长的岁月里,母亲常常一边劳作,一边说些俚言俗语。生活的哲理,做人的道德,世态百相,世道人心,还有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都通过“打比方”,一点一滴灌输到我们耳朵里,渗进我们的血液。让我们从小就分辩,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丑,什么是美。那些话当时听来根本不在意,也没有想着要记住,但无意间就记下了。

慈母严父,在我们家体现得很突出。父亲一辈子爱给人讲道理,讲科学道理,讲医学道理,爱较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能听懂不能,他只管讲,说话也很不中听,很惹人反感。而母亲,就扮演修好的角色,她常常劝解父亲,说话不要恁难听,对人好也要讲方式。母亲给我们讲道理,就是打比方,举例说明,在点点滴滴,细致入微中,让你自己去领悟。父亲讲的道理人没有记住,母亲打的比方却在无意中记下了。母亲与人为善,常常帮邻居干活,东家嫁女,西家娶妻,这家埋老人,那家过三年,她都要去帮忙,蒸糕,捏窝窝,常常为此耽误自己家的活。今天这个来找母亲剪衣服,明天那个来找她钉盘盘扣,她都不厌其烦地帮助她们。有时邻居来借东西,我们要是不愿意,她就说,远亲不贴近邻,近邻不贴对门。谁也不是王十万,谁都有用别人的时候。母亲教育我们要独立自主,不要依赖别人,就说,“有山靠山,没山独担。”意思是有外来的支援更好,没有了你要自己撑起来。还有“指亲戚靠邻居,饿了肚子老嘈人”。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就事论事,一点一滴教导我们行为规范。吃饭时,她教我们身子坐端,不要说着吃着,不要洒洒流流,什么“食不言,寑不语”。还有“小女家,坐有坐相,睡有睡姿,不要倒脚卧行,不要四脚八叉,惹人笑话。”我们说话时,她就指点:“说是说,笑是笑。没听人说,连说带笑,必定差窍。”还有“不要高腔大嗓子,有理不在声高”等。她教育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不怕慢,单怕站。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母亲手巧,做针线活细致。我跟上她学,总是不耐心,毛毛糙糙,还说,就是这,就是这。母亲就说,“唉,没有好人穿,还有好人看呢。”她讲卫生,爱干净,总是把院子、脚地扫得净光。致使现在,我哪里脏都行,若是脚地上有杂物垃圾什么的,我就一刻都受不了,必扫净才能干其他。一年到头,母亲床上的被子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冬天再冷,她也不习惯往床上坐。父亲总是说,“单子不是铺烂了,是让你扫烂了。”那时虽穷,缺吃少穿,但我们姊妹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冬天换不过,母亲连夜把棉袄拆了,洗净,搭到腾笼上烤干,赶天明纳好让我们穿上。她常说,“笑脏不笑烂嘛。”母亲很会过光景,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每次切菜做饭,葱切一半,留半根,下次没菜时,凑凑合合又是一顿。不象有的人家,“有了吃个死,没了死不吃”,光景过得踢踏散乱。她还劝我们“吃饭穿衣量家当”,不要和别人攀比。

母亲善良,聪明,与人为善,处事也很灵活,她常说,“世上这事,真一半假一半,哄哄松松就过去了,不要认恁真。”邻居之间有纠分,来向她倾诉,她就说,“常言道,清楚不了,糊涂拉倒。要得公道,打个颠倒。你忍忍他让让就过去了。就是辩个是非曲直又能咋着?”但她同时又告诫我们,“糊涂饭吃得,糊涂事做不得。”她让你知道,道理都是辩证的,你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分寸。母亲也有一套劝解自己和别人的'办法,每当遇到重大困难,几乎过不去的时候,她就说,“管他去,车到山前必有路,上不去了鞭子抽。明天再说。”有时候丢了钱或者什么物件,很心疼,影响情绪时,母亲就劝道,“算了,风吹鸡蛋壳,财去人安乐。”或者上当受骗了,吃了亏,一直丢心不下,她就劝说,“不要想那事了,割过的肉都不疼了。”当我们和别人比,有什么事不服气时,她总是说,“不要和人家比。没听说,人是人,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嘛。”她让你知道自己是谁,你是什么身份。那时生产队的人都偷庄稼,我们偷不上,很生气,母亲就劝,“吃了凉粉凉凉的,没吃凉粉淌淌的。没有长下那勾勾嘴,吃不了那瓢瓢食。”还有,说到谁待谁不亲,母亲就说,“猪是猪,羊是羊,猪肉长不到羊身上。”母亲的劝解,使你凡事想得开,不钻牛角尖。无论是在人生的高潮还是低谷,都能够做到平和,宁静,内敛,自省,保持基本的心态平衡。

对待人际关系,母亲也有一番见解,她常说,“亲戚远来香,邻居高打墙。”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要有距离。还有“穷到街头无人问,富贵高山有远亲”、“管闲事,落不是”等。母亲教育我们不要固执己见,要随大流,就说,“大家群小家轮嘛。”说到大集体,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时,母亲就说,“人多没好饭,猪多没好食。”母亲也很幽默,她笑话村子里哪个懒婆娘时,就说她是“白天游门摆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说谁爱打扮却不懂美丑时,就说“鸭子打扮十样景,还是个扁扁嘴”,说谁是个懒汉,就说他“槽里吃食,圈里噌痒”。母亲把她的所爱,所恨,所喜,所恶,都通过俗言俚语,通过打比方,传递给儿女。美丑善恶,真假黑白,就从她一点一滴的传授中,让我们从小就懂得。

母亲守旧,认命,本份。同时也懦弱,怕事。她对我们姊妹不好的影响是,让我们都胆小,自卑。小时候母亲总是对我们说,“好娃呀,咱跟人家不一样,咱成份不好。”或者,“好娃子,可不敢噢,咱是外来户。”她总是提醒你,咱和别人不一样,提示你,咱身份不同,让你这不敢那不敢。她常说,“我是针尖磨眼里熬出来的人,树叶掉下来都怕打住头。”作为地主家的长女,她从小伺候弟妹,帮大人做家务活,“当丫头女子使唤”,没有机会上学,她的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外婆、外婆的外婆那里来的。她的身上体现的是农耕社会传统的旧文化旧道德。她勤劳,善良,忠厚,节俭,同时又聪明,悟性,用她的智慧,在风雨飘摇的年代,辛苦维持我们这个家,使我们的家庭能够浑浑全全,使儿女们能够健康成人。

后来有了嫂子,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很快有了矛盾。人说婆媳是天敌。其实说来说去还是“文化”的差异。嫂子是贫下中农出身,她自信,单纯,阳光,同时也有放散,粗糙,浪费,责任心不强的一面。凡事总是抱着“管他去,那黑那住店”。

经过二十多年的磨擦,碰撞,抵触以及融合,嫂子已改变了许多。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堂姊妹,已经不是一个文化了,她回到娘家,和他们也说不着话了。在亲戚和邻居的眼里,嫂子是方圆附近,少有的好媳妇。但在那时,在母亲当家作主的时代,年轻的嫂子是受了许多委屈和压抑的。

渐渐地,母亲年纪大了,慢慢退出家庭舞台。到后来,她股骨胫骨折动手术后,成了要别人伺候的对象。因为久病,没有人感觉到她的重要,我们兑答她,父亲数落她,哥哥嫌她瞎操心。母亲再也不敢弹拨嫂子,做饭不好了,东西乱扔了,不讲卫生了,浪费财钱了。嫂子成了家庭主角,有了话语权,成了家庭的中流抵柱。在和我多次闲聊时,忍不住向我说了母亲的许多不是,诉说她那时候受的委屈。说母亲心眼多,拐弯抹角,偏袒妹妹,哪场事哪场事,咋样咋样。哥哥不懂内情,不知道大家里面有小家,她在里面受了很大罪。一句话,由于穷,由于物质匮乏。嫂子说的,我知道都是实情。但我能够客观地看待母亲,不能因为亲,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也不会因为她的毛病,就因此影响对她的亲。但在嫂子多次的灌输中,侄女小阳也渐渐认为奶奶不好,在心里疏远了她。

千折百回,时光是最好的过滤器。等母亲没有了,小阳也成熟了,才开始回忆起奶奶的好处,回忆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所受的良好熏陶,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那些言传身教,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耳濡目染。小阳是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吃苦耐劳勤奋内敛自省,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终于有所成。她说,看到单位里有些人,一朝升上去,就张狂得不得了,把握不住自己。而她不会,她有底气,什么时候都能‘hold’自己。

父母都是地主家族侥幸遗留下来的人,农耕社会士绅阶层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深深印迹,虽遭受百般摧残,然遗风还在,教养还在,书香世家的传统还在,这才养育下了哥,我,妹妹以及小阳,儿子,还有外甥女小婷小娜小西这一群“文化人”。在这个偏僻的小村里,只有我们姊妹仨家的六个孩子都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

村子里有许多贫下中农,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好,那时候上学当兵招干,他们都有先天条件,即使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也占据着先机,但他们的子侄无一例外地上学不成,目光短浅,永远在下界混。在这个商品经济社会,也许他们能够挣大钱,能够一夜暴富,但粗糙,粗鲁,低层,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每当回村遇到一个粗鲁地吐痰,大声地骂娘,高跷着腿抽烟,看电视只看武打的村里后生,我很想给他讲些什么,然后我发现很困难。教养,是从小培养的,半路上改造一个人,如同把他身上的血抽干再换上新的一样。

儿子也在他外婆身边呆过两年,那时他外爷对他严加管束,从不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而骄纵半点。吃馍只让半块半块吃,说话不许高声,来客人了,小孩子不准上桌,夹菜不能只夹自己爱吃的。总之约束一大堆。嫂子说,“咱们家的孩子这不敢那不敢,受管教太多。”但从后来看,这是必要的,人不能没有约束。这些教育和约束,就是人生的“底气”。有了这些“底气”,就不会出大岔错。我和丈夫经常在一起议论,咱们的儿子好不到哪儿去,但也瞎不到哪儿去。“好”不到哪儿去,是因为他的父母不善竞争,淡泊名利,好胜心不强,儿子也不可能大红大紫,取得世俗意义上的很大成功。“瞎”不到哪儿去,是因为儿子受过这种家庭的熏陶,他有底线,不可能去挥霍浪费,坐吃山空,坑蒙拐骗,违法犯罪。

母亲的教悔,她言传身教的那些东西,旧文化旧道德,对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所谓成功没有什么帮助,相反还是一种束缚。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却让我受益无穷。于不经意中,指点着我的人生。并将承传下去。小阳如此,我亦如此。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八

信息化社会,打开手机便可以看见许许多多的祝福与叮咛。今天收到一条qq群转发的信息,内容是这样的:“今天是重阳节,大家不要忘了给父母一声问候!父母在,家就在,心就有依靠,父母把我们养大,我们陪着父母变老,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给我们自己留下遗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祝: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重阳节快乐、身体健康!”类似这样的短信息,非常的普通,而发这条信息的人或许无心,但我读来却感到震颤。

我想起了母亲。母亲是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一生辛勤俭朴,受人尊重。记得儿时,她经常教育我、呵护我、疼爱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母爱。上学前,为我整理好书包;下课后,帮我温习功课;吃饭时,尽量挑些瘦肉给我吃,自己吃青菜;生病了,抱着我走路到去看医生;睡觉前,为我整理床铺,盖好被子等等,我们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着,时至今日,我的童年依然是我记忆中最幸福的日子。这是母亲给予我的,她不仅仅给予我生命,更给予我母爱,一种日复一日、在平凡显现伟大的母爱。母亲的爱不仅使我感到幸福,更使我懂得人间亲情的.可贵,使我成为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的人。

十八岁那年,我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与母亲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思念日益加深。偶尔,也回家看看;偶尔,也接她到城市来居住。但是因为父亲早逝、我又常年不在家的原因,没过几年,母亲的头发就变白了。到近些年我才逐渐理解她心中的寂寞与牵挂,当年她从来不说,从来都是把孤独与寂寞的心情,藏在心里,并对我们微笑着。而我时常想着过些年,再过些年,总能够把母亲接来一起居住的。租房子太贵,买房子买不起,也只能过着这样聚少离多的日子了。然而在母亲的心里,其实并不是很期望我赚更多的钱,能够在大城市买房,一起居住的。她只期望我能够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担当的人。而且,即使我再不争气,她也不会怪我,而只会支持我、鼓励我,并且教育我。那些年的坎坷与悲欢,母亲与我一起经历了;但是,当我真正成熟,真正成为一个能担当、敢担当的人时,她却已经离我而去,与我们永远分离了。

晚期肺癌,用了半年的时间,夺去母亲年仅五十四岁的生命。母亲去世前,没有给我留下任何遗言。但是我知道,什么也不用说,只有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在她生病期间,没有见过她流下一滴眼泪。母亲是坚强的,她是在用她的行动教育我,做人要坚强。在她生病期间,甚至没有听她说起,要我回家照顾她。她仅希望我能够有所担当,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时至今日,我经常感到后悔。我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痛苦的体会,于我来说是非常深刻的。这些年我时常感到孤独。或许,我的人生将从此孤独。

九月的秋风刚刚吹过,凤城有了些许秋意,大街小巷便开始张罗着拜神。重阳佳节,动情的诗歌传唱千古,而我此刻想起的,却是千千万万平凡的家庭中,一件平平淡淡的往事。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九

当我开始怀念先前的时光,那些逝去的流年,突然变得好珍贵。那些人,那些事,都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幕幕,翻滚在脑海中,绝好的人,暧昧的人,让我开怀大笑的人,让我忧绪纷杂的人...唉我一旦陷入回忆,便无法自拔。心中颇多感慨,事后的温暖和喜悦,未待完续的纠结和微妙,无法挽回的失落和无奈,以及还有某些想抓却抓不住,一闪而过的感觉。回忆,应该是一朵玫瑰吧!很美,也很痛。

可是...人不能习惯性的沉浸在前尘往事中。为什么不能挥挥手,然后刷新记忆。重要的,还是眼前的`幸福。关于亲情,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来祈祷的。家是一片天空,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下雨天。风雨中成长,才有理由说坚强。

一支高山流水,奏出悠悠心曲。有些朋友,欲说相思情太浓,返用相识意太淡,友情应是相知。那些欢声笑语,嬉戏打闹,渐渐地开始形影不离,我们常说:“youaremyshadow。”和朋友在一起,感受也是雨露的滋润,心静如镜,心境如云。

这一生,许给了你的温柔。很想说,谢谢你出现在我的身边。原本天涯陌路的我们,接受了缘分,有了机会一起分享属于我们的时光,酸甜苦辣,我都愿意去尝试。只是我还不确定这是否可是定义为幸福了,或许可以吧,亦或许,只是傻傻的认为这就是幸福。不管怎样,就请让我继续傻傻的这么认为下去。

年华悄无声息的滑过,轮回几度之后,关于那些人,那些事,都将是一笔财富,铭记于心。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十

当夕阳缓缓西落时,我步履清浅踏进无人的校园。晚风轻抚面颊,风吹树叶沙沙的声响,回荡在空荡的校园里,有种突然间便苍老的感觉。高中的岁月,蓦然回首,竟远去了那么长远。那个扎着马尾的姑娘,在我眼前,走远,又走近,最后只剩下那马尾辫甩出后的一段优美的弧线。

走进那曾经穿梭过千百回的长廊,仿佛前世的事,那么久远。弯弯曲曲的长廊上,依旧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紫藤,站在底下依旧看不见天空。藤蔓攀爬交错,将整个长廊笼罩在绿色之中,阴凉的,有些像走在幽谷的感觉。

我眷恋的摸着那早已抚摸过千百遍的柱子,没有变,只是原本白色干净的样子,现已是灰色了,不是脏了,只是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是美丽且厚重的沧桑。也许我离开的这段时日,又有别的姑娘来过,我想它是不寂寞的就好。学校的长廊,据说是校领导特意找人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造的`,当年可谓是我们学校最美的一角。春夏的白天,人满为患;而我,不论春夏,还是秋冬,总是喜欢夜晚经过它身旁,看它那静静的模样,无声也无言。

听说苏州园林曲折的长廊上也爬满紫藤萝,而我的长廊也爬满了紫藤萝。高中那时,喜欢紫藤,喜欢它的叶茂,可以挡住一切阳光;喜欢它那一串串花朵,清浅的紫色,静静的挂在藤蔓上,随风舞动时,仿佛一串串紫色的风铃,虽是无声,却早已悦了我的耳,醉了我的心。

离开后,依旧喜欢紫藤,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它是年少时心中最柔软的存在,陪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紫藤是一种特别深情的植物,藤蔓交叉缠绕的生长,随着时间会缠绕的越来越紧,再也不分开。后来,才知道,紫藤花的花语是沉迷的爱。

古老的紫藤之一。唐朝诗人李白爱紫藤,作有《紫藤树》诗,描绘了在瑰丽的春天里的紫藤花盛开佳景:“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

当代的盆景园艺人周瘦鹃老人,对紫藤也有一种特殊的偏爱,每年都亲自前去观赏拙政园中的“文衡山先生手植藤”,饱领它的色香,有时也为那虬龙一般的枯干所陶醉,恨不得把它照样缩小,种到他“哪只明代铁砂的古盆中去,尊之为盆景之王”。瘦鹃老人确实把紫藤作为盆景,充实他的园艺佳作;此外,他还作有七绝紫藤诗:“繁条交纠如相搏,屈曲蛇蟠臂小开。好是春宵邀月到,花光一片紫云堆”。这首诗不愧是七绝,把紫藤描写的淋漓尽致,风姿尽显其中。而我记忆中的紫藤,于我心,不迷人,不娇艳,却是旧时光中一抹最柔软的存在。

眼前的这些紫藤没有多少变化,依旧茂盛,依旧交缠,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加的粗壮。用手摸着那缠绕如麻花状的粗藤蔓,有种生死相依,不离不弃的厚重感。我静静的流连在长廊里,慢慢的走过,只看见零星的几朵花,隐藏在碧叶深处。春天即将过去,而我回来已晚,错过了你最美的瞬间。满地的残花,惹湿了泪腺,捡起几片放进包里,怀念从前。

在转角处,从密叶间,看见两个男生在交谈,突然就觉得那么的亲切。我安静的穿过曲曲折折的长廊,走出幽谷,走过他们身边,心里蓦地一动,毫无征兆的看向远方的天,思念在无声的蔓延,回旋在曲曲折折的长廊。

走到以前上课的教室窗前,里面已成杂物间。黑板还在,只是没了粉笔的装扮,略显沧桑凄凉。看着我坐过的位置,心中感慨万千。一别几年,来来去去那么的学子,有谁还不忘偶尔怀念一下从前?有谁还记得年少时天马行空的心愿?有谁还记得那拼命算题,做题时的紧张感?时间已过,画面再回忆,都会残缺不全,“物是人非”就是如此贴切的阐释着时间的特点。

静立窗前,夕阳的余晖照在教室的玻璃上,有种老电影的感觉,暖而清浅,清浅的略显苍凉。连带着窗前的我,都似乎站在时光的边缘,被眷恋的不愿离开。一转身,看见那挂在教学楼前的铁铃,上面早已是锈迹斑斑。走上前,摸着上面的红锈,想起了从前窗外敲铃的大爷,不知是否还在。现已经用电铃了,这个铁铃估计只是在停电的时候才会被人敲响。无数个无声的日夜,它静静的悬挂在那里,无言的看着岁月流逝变迁,学生一批又一批进来,又离开。那无言的沉默,看透了所有离别与相逢的瞬间。就像那紫藤,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等来美丽,又迎来凋谢。我轻握拳头,轻轻地敲了敲,铃声依旧清脆如昨,只是添了抹沧桑来唱和。

母亲永远在身边散文篇十一

2018年6月12日(农历四月二十九)凌晨1时50分,母亲在浠水巴河老家安然辞世,享年81岁。她走的时候,我和二哥、大姐、姐夫还有她的两个儿媳,围坐在她的身边;她最放心不下的二姐,也万里迢迢从新疆踏上归途。11日晚上,当二哥告诉她,二姐已坐上飞机,久被病痛折磨不能言语的母亲,脸上露出平静的微笑。

上世纪九十年代父亲离世后,我和哥哥姐姐们相继离开家乡,到外地谋生,而母亲习惯了老家的生活,哪儿也不愿去。这里有她熟悉的龙窑、亲爱的姐妹乡邻,有她丰富而温暖的回忆。这些年,我们想方设法接她到城里生活,可她最多住个10来天,就吵着要回去,她说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房子漏雨、菜园的草长高了,谁谁谁身体不好,村里的小庙需要人帮忙等等,都是她回去的理由,仿佛村里离不开她似的。有时候,孩子们舍不得她走,多留几天,她竟急出病来,等到我们送她回到老家,病痛竟然奇迹般的好了!

母亲生活极为节俭,除了买米买油,几乎没有其他用度,菜是自己种的,一个月才吃一次肉,二百块钱的低保金竟还有结余,省下的钱,要么送到庙里为我们祈福,要么在货郎担上买一些她认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好几次我们都批评她,说她买的是“水货”,叫她不要再上当,可是过不了多久,她还是照买不误。我们孝敬给她的钱,她舍不得吃点好的、喝点好的,舍不得为自己添一件像样的衣服,都一点点攒着,直到去年底,她病情加重,才告诉我们,她有三万块存款,说留着办后事用。

母亲独居的日子里,我们牵挂着她,她也牵挂着我们。每次我回去看她,她都高兴得不得了,拿着我带回的吃食分给乡亲,逢人便说,“这是我细儿带回的,尝尝吧!”然后,乐颠颠的跑到集市上买回肉、蛋等给我打牙祭。到了吃饭时,她不停给我夹菜,好吃的都堆在我碗里,而她自己却就着青菜下饭,我问她,干嘛这样?她说,你吃吧,妈吃斋呢!有一次,我坚持要把自己碗里的荷包蛋分一个给她吃,她不接,推了几次,我毛了,就说,你再不要,我就把鸡蛋扔地上踩一脚!说着,做出要扔的架势,她才勉强接下吃了。

参加工作后,很少回家陪母亲,除了过年回去住两天,平时都是当天往返,母亲总是催我走,怕我耽误工作,然而我走时,她却送出好远,眼里闪着泪花。

有一年初秋,我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中秋节我要回来,可是单位临时有任务,晚了好多天才回去。等我赶回家才知道,母亲买了排骨炖了汤,每天等着我回家,一天又一天,凉了热、热了又凉,自己始终舍不得喝一口,端到我面前时,排骨汤已散发出酸酸的馊味儿。

母亲信佛,心思极细极善,儿女在外讨生活,时时刻刻都牵着她的心。我们每次回去看她,她都要仔细询问每个人的生活情况,千叮咛万嘱咐,唯恐漏掉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唯恐任何一个细节关心不到。那时候,我们嫌她絮叨,有事也不愿跟她说,自己扛着,可是不知怎么,她还是知道了,慌忙跑到庙里,找和尚“做解”,又是磕头又是祷告,那虔诚程度,不输于任何一个佛教徒;去年夏天,当得知侄儿仕远腿摔伤了,她甚至跪在菩萨面前说,她愿意以自己的阳寿换孙儿的平安;她还为我们每个人买了一个带小佛像的项链,到庙里开了光,要我们天天戴着,说是能够保佑我们幸福安康。

勤劳的母亲,一刻也不闲着,她的活计似乎总也做不完。她一个人本吃不了多少菜,却四处开荒,村子的各个方向都有她的小菜园。每到我们回去看她的时候,她都会把新鲜的蔬菜捆扎好,让我们带回去吃;吃不完的豇豆、马齿苋,她会晒干做成干菜,夏天种的红苕,打制成苕粉,年节时分门别类装好,平均分配,家家有份。

自去年底她病重以来,我和二哥回家看她的次数骤然多了起来,可是病痛的折磨,抵消了她心中有儿子陪伴的幸福感。第一天在医院陪床,她打着氧气,半夜里却几次挣扎着起来给我盖被子,生怕她小儿子冻着。

原本以为,她病情加重是因为天气太冷,指望着转暖后,一切都好起来,可惜天不遂人愿。母亲一次次住院,回来后几天又病倒。 从五月初开始,病情又有新变化,除了病痛依旧,意识也开始模糊起来,有时候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识,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她走的前一天下午,她突然用搪瓷碗装了很多水,然后把我给她买的`蛋糕泡进去,说是煨汤给我喝,被我制止后,她非常生气,几次逼着我把“汤”喝掉。那一刻,我既无奈又感动,母亲看似反常滑稽的举动,不正是透出对我深深的爱意吗?她总是怕她儿子吃不好穿不暖。这就是母亲,弥留之际,心里念着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母亲一辈子爱干净爱体面,直到临走的前一天,还硬撑着自己起来解手、洗脸;在县城时,当得知自己病情非常严重,就拒绝入院治疗,要求回到家乡老屋过最后一段时光。乡亲们来看望她,但凡清醒的时候,她都会向别人微笑,示意坐下说话,总是以最温暖的面目示人。

有人说,娘在,兄弟姐妹是一家,娘不在兄弟姐妹就成了亲戚。我不知道这话到底对不对,但母亲活着的时候,是极希望我们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在医院里,她曾不止一次跟我说,不管她在不在,都要和哥哥姐姐们亲热些,敬他们爱他们,有事也要找他们,打断骨头连着筋啊!

料理母亲后事期间,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还有侄儿侄媳,互相尊重、互谅互让、遇事商量,显示了极高的默契度,丧事办得简朴隆重,热闹而不失庄严,颂扬了母德,沟通了亲情,更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受到了到场的亲戚朋友、乡党四邻普遍赞誉。如果母亲在天上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尽管心有不舍,母亲还是走了,可能是她太累了,太需要休息了。 只是我的心里好孤单好落寞,从今往后,回到老家,再也看不到母亲慈祥的笑脸,再也听不到她温暖的叮咛了。只能在夜深人静时,一边翻看她的相片,想着与她在一起时的温暖,一边偷偷的流泪。母亲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没有专程到任何一个景点玩过,多么想陪着她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多么想陪着她安度晚年,让她孤寂的心得到宽慰!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再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母亲的恩情再也无法报答!愧疚之余,我要劝天下的儿女们,工作再忙也要多回家陪陪父母,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母亲,您一路走好!如果有来世,我们还要做您的儿女!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坎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