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王维诗的论文 王维 论文(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6:11:20 页码:14
王维诗的论文 王维 论文(八篇)
2022-12-28 16:11:20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一

2、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查慎行《三闾祠》

3、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4、野臣潜随击壤老,日下鼓腹歌可封。——鲍防《元日早朝行》

5、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6、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8、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屈大均《秣陵》

9、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徐锡麟《出塞》

10、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

1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2、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1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4、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5、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李商隐《茂陵》

16、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17、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18、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19、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20、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2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22、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3、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杜甫《夏夜叹》

2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25、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26、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刘向编《六亲五法》

2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2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9、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3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2、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33、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34、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35、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6、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37、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38、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和蕃》

39、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0、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41、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42、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满江红·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後山妾薄命之意》

4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

45、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46、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47、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48、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49、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陆游《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50、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51、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52、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53、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5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5、犹怜惯去国,疑是梦还家。——卢僎《岁晚还京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56、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57、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王维《少年行四首》

5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9、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60、悲痛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61、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6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63、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64、闻道皇华使,方随皂盖臣。——王维《送李判官赴东江》

65、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66、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67、相州昼锦堂厨酝,卫国淇川岸竹萌。——姜特立《雅志小饮适宽仲送相州法酝并竹萌同至》

6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69、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70、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71、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72、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王维《少年行四首》

7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74、仅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75、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76、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77、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78、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7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80、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81、问元戎早晚,鸣鞭径去,解天山箭。——元好问《水龙吟·从商帅国器猎于南阳同仲泽鼎玉赋此》

8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

83、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梁启超《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君子》

8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86、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8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8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89、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90、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91、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92、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93、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94、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悲痛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95、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9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97、故国悲痛,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8、秋送新鸿哀破国,昼行饥虎齧空林。——郑思肖《二砺》

99、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100、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10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2、天相汉,民怀国。——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一日出京怀古》

103、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周邦彦《六丑·落花》

104、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105、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10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7、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夏完淳《即事·复楚情何极》

108、谁分去来乡国事,凄然,曾是承平两少年。——陈洵《南乡子·己巳三月自郡城归乡过区菶吾西园话旧》

109、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黄中辅《念奴娇·炎精中否》

110、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111、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先是逐臣。——严遂成《乌江项王庙》

112、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113、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11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

115、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116、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117、无限悲痛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11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

119、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120、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21、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满江红·写怀》

122、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二

王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王”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家长。

3.用手机搜索。

王姓的来源: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形成琅琊王氏、太原王氏。

姓王的历史名人:王诩、王翦、王陵、王昭君、王莽、王守仁、王安石、王维、王羲之

1.历史上,姓"王″的名人辈出,有草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

2.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

3.王姓源出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三

爱诗,爱它“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惊喜;爱它“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爱它“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凄怨;爱它“北风江上寒”的落寞。

孤寂的凤凰台上,李白以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道尽了他的哀思,这位伟大的诗人一向是我心头的牵引。

诗总用精美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来表达一种情感一个事物。唐宋诗词之所以流传久远而长盛不衰,仍为今人所推崇备至,正是因了她的豪放而高雅,精炼而意深。“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仿佛闻到一片盎然春景里草的清香;“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仿佛看到了盛唐宫廷的华丽与辉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读出了李白不得志的抑郁和忧愁。诗以其至情至真高雅绚丽,震撼了我。

我爱诗,因为诗中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里,岳飞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教我们做人要清清白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接云帆济沧海”李白鼓励我们应对挫折,要有不怕困难的信心。

诗词艺术魅力无穷,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无数诗海名家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着历史的天空。

《长恨歌》、《琵琶行》、《水调歌头》,无数的佳作名篇更是文学史上引以为豪的宝贵遗产。

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世界。今日,我们何等有幸能够享受到这笔遗产,请同学们也热爱诗词吧!去走进诗的完美境界,领略诗的无尽的魅力吧!请你尽情享受诗为你精心烹制的大餐吧!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四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之事?难道生活中的人说话,从来都是心口如一?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心口不一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人,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人事世事的变动就越大越多,而有的人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子高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人失落或痛苦。这是每一个离乡背井的人的常识。正因为此,诗人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人事世事,而是首先提问一个毫不危险的话题。无论这个问题的回答如何,诗人都会承受得住。而且由于这个问题太过出乎意外,回答者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可能真的没有留意到梅花,那样,诗人还会得到想得到的恶作剧般的快感。

这种快感其实大半是诗人早已预料到的,是诗人计划中应得的心理享受。但是这种提问的效果是暂时性的,因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接下来必然要直面来自家乡的人事变化、世事变化。只是诗歌要让我们真正领略的是,我们要从这一问题的设计来体会诗人内心的复杂性。诗人为什么面对来自家乡的人首先提出的竟是这样的问题?是诗人害怕听到来自家乡的某种不利的世事变迁,以此采用这样一种提问,以便推迟片刻,好让自己的心理准备得更为充分一些?读者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经验作多种猜想。而这正是唐诗最为令人叹服的地方,那就是,伟大的唐诗所留的空白,总是那种能够提供给读者最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这样诗歌让我们几乎聆听到了诗人内心的激烈跳动。体味了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于是诗歌在有了欢快的显性结构的同时,下面又隐藏着更为冲突、复杂、深沉的深层结构。只是这个深层结构有多深,都留在无边无际的空白中,仰仗高水平的读者自己去建构。

诗歌的空白、深层结构的建构,不是任意的。诗歌虽然到此为止,接下来诗人与对方的交谈内容为何,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经历去填充。但是无论如何填充,这个欢快的表层结构,都对深层结构的填充想象起着界定性作用。

因为既然诗人会如此诚惶诚恐,拐弯抹角地面对家乡人,那么他一定是对来自家乡的人事、世事的变迁不太乐观,也由此表明这个人一定有一番不平坦的人生经历,其家庭、家乡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否则,他干吗不急着把自己最想问、最关心的问题在第一时刻提出来?只有一个心地单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或毛丫头片子,才会有话直说。一个远离家乡的人,如果真的只关心窗前的寒梅,对其他了无兴趣,那么这个人就太绝情绝义了。正因为诗人对家乡的人事世事深深地关心,才会极度害怕其中发生一些令人意外或者不堪忍受的事情。但他又是极其纯净的人,所以才会在紧张之余,去试图超越这种紧张。由此我们欣赏到的正是一个举重若轻,一个经历虽丰富但心地却依然纯净的成熟者的情致。

这是一个非凡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不乏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跃然纸上:他是歌咏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王维《杂诗》翻译赏析

2.王维《杂诗三首》赏析

3.王维古诗《杂诗三首(选一)》

4.王维《杂诗三首.其二》赏析

5.唐诗王维《杂诗》赏析

6.王维杂诗翻译

7.王维杂诗教案

8.《杂诗》王维

9.王维《杂诗》三首诗意赏析

10.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赏析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五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黛玉的讲授有如下特点:其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二,高屋建瓴,指点迷津;其三,亲切自然,出神入画。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精辟而高明的讲解,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也应像黛玉那样,教给学生智慧,传给学生灵气。而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精练提高

学习离不开练习,当香菱学诗学得出神入化之时,正如贾宝玉所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若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布置练习匠心独具:其一,时机成熟,学生想练,教师因势利道,有顺水推舟之妙。其二,选材得当,明月尚鉴,师生同步思维,更兼选取十四寒的韵,难易合适,初学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精练”,才能达到目标;只有“精练”,才能真正“减负”;只有“精练”才能体现教学价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林黛玉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教学自由的画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教学自由的王国里展翅翱翔,抒写出人生最华丽的教学新篇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使香菱学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为我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精讲精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六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带领学生赏析小说,重温经典,我们体会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这一苦志吟诗、精华灵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了解了林黛玉这一人物。掩卷沉思,这篇课文给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启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学艺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彻底颠覆了早已我们习惯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诱、好为人师、乐为人师、学识渊博的师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学艺术,使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启示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在讲规律、明要旨后,向香菱推荐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要香菱以“这三个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整个学诗的过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给足了香菱读诗的时间,充分体现了香菱这一学习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据“十四寒的韵”写一首有关“月”的诗,也是“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不作具体的限制,给了香菱很大的表现空间。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中,至始至终坚持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教的过程中,黛玉没有“卖弄”自己的学识,没有一讲到底,没有强行要香菱学这样,记那样,只是引导她该读什么样的书,遇到困难怎么解决。黛玉没有以老师自居,她在香菱学诗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导香菱体验感悟时, 做到了尊重体验的主体,即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吸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黛玉让香菱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诗的“领略”,让香菱成为体验的主人。

启示二: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激活创新思维

1、诵读积累,夯实基础

黛玉听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还不知诗,于是给香菱开列书目,将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应、谢、阮、庾、鲍的诗。这说明黛玉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道理,因此让香菱通过诵读积累为写诗打下坚实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新课标实验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入选课文具有典范性和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语文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诵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

2、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遵循教学规律

从黛玉让香菱依次读王、杜、李的诗可见其循循善诱:王维五律最能显示他“诗中有画”的风格,初学者读易进入诗境;杜甫七律最能显示他“沉郁顿挫”的风格,能使学诗者感受到诗歌的深刻意蕴;李白七绝最能显示他“飘逸奔放”的风格,能使学诗者领略到诗歌的丰富想像,比较难学,因而放在最后。在黛玉及他人指点下,香菱循序渐进,通过苦学,终于有所创造。林黛玉的教学艺术表现为:

1.精选范文

中华民族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辈子也读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学内容必须精选。于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荐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绍过。细细品味,令人惊奇不已,其一,高标准。诗必盛唐,唐朝的文学巨匠使诗歌创作达到顶峰。然成就最高的就是这三大家。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是“诗佛”。黛玉认为:学诗就要学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维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实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绝句具有创造想像之美。其三,广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读三大家的诗,融会贯通之后,再读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长,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诗翁?可见精选教学内容,讲授提纲挈领,必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讲精讲

教学不可不讲,但要精讲。当林黛玉乐意担当香菱的老师后便讲:“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当香菱听到林黛玉的讲解对以前所见过的诗有所感悟时,林黛玉又进一步讲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林黛玉言简意骇的讲解,揭开了诗词的神秘面纱,切中了学诗要领,使人茅塞顿开。一句“不以词害意”,更有画龙点睛之妙。 可见林黛玉的知识是何等的渊博。黛玉的讲授有如下特点:其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其二,高屋建瓴,指点迷津;其三,亲切自然,出神入画。黛玉在教香菱学诗的过程中,精辟而高明的讲解,值得我学习借鉴。我也应像黛玉那样,教给学生智慧,传给学生灵气。而不是从上课讲到下课, 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3.精练提高

学习离不开练习,当香菱学诗学得出神入化之时,正如贾宝玉所说:“你已得了,不用再讲,若再讲,倒学离了。你就作起来,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布置练习匠心独具:其一,时机成熟,学生想练,教师因势利道,有顺水推舟之妙。其二,选材得当,明月尚鉴,师生同步思维,更兼选取十四寒的韵,难易合适,初学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让学生展开理想的翅膀。 可见,在教学中,只有“精练”,才能达到目标;只有“精练”,才能真正“减负”;只有“精练”才能体现教学价值。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林黛玉精妙绝伦的教学艺术,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教学自由的画卷,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愿用我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教学自由的王国里展翅翱翔,抒写出人生最华丽的教学新篇章。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弱不禁风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灵气传给香菱,使香菱学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为我的老师呢?学她的教育策略,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精讲精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充满诗性、灵性,让学生乐于语文学习,且乐此不疲。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七

春日——朱熹

胜日寻方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推荐王维诗的论文(推荐)八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州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渡汉江》

唐·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4、《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5、《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7、《秋夜寄邱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8、《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9、《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赠孟浩然》

唐·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11、《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2、《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