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9:14:53 页码:14
2023年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优质15篇)
2023-11-24 09:14:53    小编:ZTFB

探讨是指在研究或讨论某一问题时,通过不同观点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关键点,有重点地进行总结,避免泛泛而谈。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一

提问时,大多都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问,幼儿答”的形式进行。幼儿的思维范围仅限于教师的提问。有些教师出于课堂管控的需求,避免幼儿跨出已经计划好的课堂教学框架,始终牢牢把握提问的主动权,几乎不去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观意识逐渐被剥夺,身心发展缓慢。设计低水平的问题。为追求师幼互动的效果,许多教师会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比如“对不对;喜不喜欢;是不是;好不好”等不能促进幼儿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使幼儿积极有效地思考。比如,教师征求幼儿意见“我们一起来拍球好不好?”这些已经是教师安排好的环节,再来征求幼儿的意见达不到任何教育效果。这类缺乏启发性的问题往往会使课堂气氛单调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有效提问的价值。

《纲要》中我们得知,教师不仅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更是幼儿各项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与帮助者。[1]在有效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有其特点和独特的价值的。

2.1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是幼儿探索学习的出发点,是幼儿思维的起点。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契机,设计问题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和思考。如在大班主题活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中的绘画活动,教师启发幼儿思考,“他的脸和我们的脸有什么相同之处?”此时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观察,并纷纷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教师的提问能引发幼儿深度思考,在思考中得到答案。

2.2有效的提问能促使幼儿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组。幼儿学习经验的获得与扩展,往往不是立刻就能看到的,也并非在一两次的教学活动中就能够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善于把问题和学习的机会交给孩子,为他们主动获取新经验提供一个发展空间。在一次建构活动中,教师展示了活动的重点内容“螃蟹”“章鱼”,在示范两种动物后,孩子们都想模仿老师搭建螃蟹和章鱼。在使用材料搭建时,出现了混乱局面。这时,教师提出了问题:“动物园的其他动物都去哪了?”孩子们马上记起了以前学过的动物搭建法,分别选取相应需要的材料,建构活动顺利进行了。

2.3有效提问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探索要求。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不同能力的孩子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个体差异。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教师应该做好课前的知识经验准备,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得所要的信息。如在《了不起的中国人——京剧脸谱》主题中,提前给幼儿提出了有关京剧脸谱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京剧脸谱,你们知道吗?”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的幼儿积极探索。

2.4有效的提问是多向的,是由教师发起,幼儿应答,或者幼儿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幼儿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幼儿的提问是思考的起点,是获取知识的钥匙,他们往往是遇到在自己的认知经验范围内解决不了或有疑问的`问题时才提问或求助于教师和同伴的。如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电池、电线、灯泡,让幼儿去尝试操作“看看谁的灯泡最亮”,引导幼儿去不断地操作与提问,他们在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实际操作的过程之后会发现“电池大、叠得多,灯泡就越亮”。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的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是给孩子以时间和机会,对幼儿的想法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引导幼儿之间的经验扩大化,使有效提问在师幼互动中真正体现其价值意义。

3、有效提问的尝试。

提问是师幼相互“抛接球”的过程。[2]幼儿能够思考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他正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是强烈求知的反应,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对此,教师可以做几点尝试:首先,教师应真正尊重和接纳幼儿的想法,不失时机地将问题抛给幼儿,而不必急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以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如在建构活动中,一名幼儿搭立交桥时,桥的交叉部分总搭不好。老师抓住机会,鼓励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求帮助。在老师的协助下,幼儿提出了这样问题:“立交桥交叉的地方怎么搭?”老师不失时机地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征求答案。很快就汇集了多种答案,有的说“立交桥要用易拉罐撑起来做柱子”,有的说“上层高,用两个易拉罐,下层要矮很多,要不下层就没法走人、开车”……教师给孩子展示疑问的空间,无疑是给幼儿以信心,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抛接”得巧妙而有力。其次,有效的提问应该让环境与幼儿互动,教师可有意利用各个区域环境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猜想,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新问题。总之,有效的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努力和幼儿思考的基础上的。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审视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幼互动才会使教学活动变得精彩生动,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二

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园长与老师、老师与孩子、幼儿园与家长及社区资源之间面对面地互动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寿光一中英才园位于美丽富饶的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城区,占地面积5000m2,建筑面积3000m2,环境幽雅秀丽。拥有晨鸣园、开发区实验园两所分园,共有20个教学班,750名幼儿,教职工78人。为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成长行动研究”基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实验”基地、“十五”国家级科研课题“现代幼儿英语教育与文明行为培养研究”基地园。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幼儿园,被评为潍坊市现代化教育示范幼儿园,1月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幼儿园全体教职工精诚团结、敬业奉献,已初步形成一个管理科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科研现代化的集团化办园机构。

我园在我市率先实施了承办制办园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园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四制”改革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管理、目标管理、与情感管理相接合,充分发挥组织的保证监督和民主监督作用。积极探索以“幼儿主体性发展”为内容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形成了以多元智能创意课程为主体,辅以双语教育、科学汉字教育为特色的课程结构。让每个孩子在关系中互动发展,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合作。

曾经有位教育专家说,没有家长支持的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持久的。只有受到家长认可与支持的课程,才能顺利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园紧密结合多元智能创意课程,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家园活动,如,家委会、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亲子趣味运动会、亲子联欢活动、家园联系手册等。通过让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家长有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孩子的特点,同时,也使幼儿有机会了解自己的父母亲的工作与“本领”,对家长产生敬佩、尊敬的情感。良好的家园沟通还促使家长主动和幼儿一起为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收集资料、实地观察,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在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同时,促进了亲子交往,密切了亲子关系。

在今年4月23日,我园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竞争意识和强身健体,加强家园联系沟通,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亲子・趣味运动会,全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十四个活动项目:二人三足、小袋鼠摘果果、全家搬搬乐、骑自行车比赛、植树、我们一家来套圈、障碍轮胎、赶球、羊角球比赛、推车子比赛、亲子二人行、争先恐后、蒙眼障碍走、快乐大家庭等。运动会打破了班级界限,老师负责组织项目,孩子们领着家长主动选择,欢乐、激动写在每个孩子和家长的脸上。真是一次全体参与,其乐融融的盛会。一些平时没空接送孩子的家长在参加了运动会之后说:“此次活动好,平常下班后往沙发上一躺,孩子让老人带,很少与他们玩,冷了孩子的心,这次没时间也要抽空参加……”皓东的爸爸在潍坊上班,今天特地请假来跟儿子一起玩。有些身为教师的家长感慨更深:“在这里,既能看到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了解孩子发展水平、和同龄孩子相比的优势与不足,又能互相认识,交流育儿经验,加深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不少家长都说:“老师们辛苦了,我们要大力支持你们。”

在自行车比赛中,一轮刚罢,第二轮早等不及了。“赛车手”们骑着自己的“宝马”,如离弦之箭,唯恐落后,纷争第一。爸爸妈妈们也在为自己的孩子加油,他们跟着自行车跑,比孩子们还要急。“孩子们,心里快,脚上也快,心里稳,手里也要稳啊!”这是老师在指导孩子。“加油,儿子,冲刺了!”年轻的妈妈急得大喊起来,提包掉了都顾不得捡。

娜娜小朋友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第二名,她高兴得手舞足蹈,她妈妈说:“娜娜以前体质较弱,自从上了幼儿园,体质比以前好多了,手脚灵活了,和其他小朋友比差距也不是太大,看来,还是在幼儿园煅炼了她。”

“障碍轮胎”游戏体现了良好的亲子合作关系。孩子们一边滚动轮胎掌握好平衡,一边盯着跑道不要出轨,还要加快速度,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冲到终点,马上停下放好轮胎,家长接着挪动轮胎,孩子争先恐后跳回起点……悦悦小朋友的奶奶是是一位退休教师,她说:“这项活动好,第一名并不重要,关键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参加,乐于表现,充分地给孩子以选择的空间。”强强小朋友得了第一名,爸爸把他举过头顶,抡了好几圈才放下,父子俩开怀大笑,爸爸鼓励他说:“要是在课堂上,你跟今天表现一样好,那就更好了!”

家园合作使家园双方都受益,最大的受益者是幼儿。父母越关心幼儿的教育,幼儿发展与幼儿园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二、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和幼儿都是师幼互动的主体。作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重视幼儿之间进行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要在充分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幼儿瞬间产生的思想予以肯定、支持和诱导,并作出决策、生成课程。教育活动过程中师幼互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技巧直接影响到互动的质量。为此,教师要学会做“倾听者”,善于做“观察者”,乐于做“对话者”,敢于做“研究者”。

我园的很多活动来源于孩子们的兴趣和老师的及时发现和支持,“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看望王一潇”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成课程案例。关于这次活动,该班班长是这样记录的:

我们班的王一潇小朋友因阑尾炎做了手术,现在还躺在家里休息,已经好多天没来上学了,在孩子的提议下,我们决定集体去看王一潇。

周五上午,我们乘坐校车出发了,天气虽然有点冷,可今天的太阳还是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像是欢迎我们去看王一潇似的。校车穿过市里向“金玉米”驶去。大树和美景从眼前飞过,勤劳的清洁工在忙碌的打扫着卫生。孩子们雀跃不已,齐唱欢快的歌曲,不知不觉到了王一潇小朋友家的楼下。

一潇的爸爸、妈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小一潇有些瘦了,可还是很精神。平时最顽皮的他,此时居然也有些害羞了。班里的小朋友可开心了,孩子们首先拿出了集体制作的礼物―心形的红色花环。然后又竞相拿出自己的礼物。子涵小朋友拿出苹果,希望王一潇吃一个大苹果后身体更加健康;泽远拿出小卡片,祝愿一潇健康快乐,希望一潇小朋友早点回幼儿园跟小朋友们玩。很有意思的是,林方舟小朋友,她是一潇的好朋友,见了一潇居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一本正经地问:“你生病了,为什么不躺在床上?”孩子们相互问候着一潇,虽然话语有些拘谨,却掩饰不住孩子们的兴奋和激动。小一潇渐渐放开了,拿出自己的玩具跟小伙伴们玩了起来。看着兴奋的孩子和开心的一潇,我们这些大人们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我回过头去,一潇妈妈的眼里已浸满了泪水。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可能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一潇爸爸举起相机,挡住自己的脸,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这可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旅行啊,孩子们懂得出如何爱别人,深深体会到了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生活时时都有教育的契机,只要我们用心发现,都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幼儿参与了课程的设计,而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程的实施。教师则依据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支持、帮助、引导他们去研究、探索,并和他们一起探究。通过这种有效的师幼互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

三、幼儿园与社区环境资源的互动合作。

社区是幼儿身边的`“境”,社区内各种职业的人们的劳动,社区内人们生活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社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都可以充分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来源。我园结合主题活动目标,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与社区互动的活动,如,春游桃花园、参观邮局、超市购物、慰问敬老院、参观蔬菜博览会、十字路口学习交通规则等。

下面是我园“食物”主题教学的一个片段――“世纪广场行”活动:

八时三十分,校车把三个班的小朋友送到了寿百大世纪广场东大门,浩浩荡荡的小队伍鱼贯而进。在老师的引导下,三个班分别行动,从糖果、肉类、蔬菜、粮食、奶类各区分门别类地逐一观察。先让孩子们从食品的颜色、形状、包装、吃法、制作等方面进行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售货员进行了详细讲解。

孩子们很兴奋,眼睛里露出好奇的目光,望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身上的每一根神经都调动了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望清楚地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这是孩子们发现问题和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机,超市是多么丰富的教育资源啊!当走到“天下粮仓”时,孩子们纷纷喊了起来:“老师,黑米,黑米,用来做黑米火烧,很粘糊。”“老师,糯米粉,上次我们做元宵用的,滑滑的,不粘手。”“老师,这是酒,我爸爸喝过。”“酒是什么做的?”售货员打开一瓶米酒让孩子们闻了闻,孩子们说:“香香的,有馒头味儿,里面有没有粮食呀?”

听着这些童言稚语,周围的顾客和售货员也投来欣赏的目光。一位大妈激动地说“来超市学习,很不错,很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的队伍变长了,原来好几个妈妈带着孩子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地说,我自己经常到超市购物,可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超市的教育价值。实实在在的社会环境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我们进入了食物制作区域,让幼儿仔细观察食品的制作过程。我从活动结束后各班老师所记的孩子口述中,发现很多这样的句子:“阿姨先和成面团,再擀成面皮,再填馅儿,包起来就是包子。”“先把面和鸡蛋和在一起,定型,放进烤箱烤熟,再洒上奶油,做成十二生肖的蛋糕。”“蒸馒头的阿姨用黄色的小米做成窝窝头,上面尖,下面大,象小山,又象小伞,还象蘑菇,我没有吃过,可我很想让妈妈买一个尝尝。”“阿姨们都戴着白帽子,穿着白上衣,戴着口罩,是为了讲卫生,做饭的阿姨都很讲卫生,我们以后也要讲卫生。”有的家长说:“每次领着孩子上超市,我专爱往自己喜欢的那个地方跑,我也没有功夫陪着孩子看。昨天回家,孩子一下子跟我讲了那么多……我很高兴。”一位妈妈说:“儿子回家对我说,老师和广场里的叔叔说不能挑食,什么都要吃,才是好孩子,他以前从不吃胡萝卜,昨晚居然吃了。”孩子们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良好习惯的养成,收获还真不少。

短短两个半小时的参观,从原料到成品,大家对食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超市给孩子和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我园把区角活动和室内活动搬到室外,在各个领域间实施开放性合作,在实际操作与探索中幼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

我园所开发的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互动关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了“从儿童出发,以儿童发展为本”。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三

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东园中心幼儿园(36)。

参加幼教工作已将近二十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善,本人不断的学习和无休止的实践,从中深刻体会到“互动”教学的轻松、愉快,及给双方带来的良好效益,幼儿的获得更是不可估量。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连自己的基本想法都无法表达,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互动。

因此,活动中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和探究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要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需要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的干预。

如小班的数学游戏《美丽的项链》。活动前,教师请幼儿协助收集、准备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制作的材料,启发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排序规律;平等的师幼关系增强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有的幼儿请教师和自己一起制作一条送给妈妈的`项链;有的把项链送给教师;有的戴着自制的项链让教师欣赏……;整个活动很自然地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样教师轻松,幼儿也愉快,知识内容在不自觉中得到熏陶。

有这样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允许幼儿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力,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

2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幼关系是关键。

新《纲要》的提出,使大多数的教师都认识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决策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观察者。在《美丽的项链》开展的全过程,教师没有给幼儿灌输过多关于排序的种种要求和规律,而是让幼儿自由去观察、制作、讨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比较,发现让项链“美丽”的原因,把主动权、发言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同的见解,并请个别幼儿讲述制作的方法;同时,也不否认不按规律排序就是错误的说法,不去压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就这样让幼儿在尝试中主动去学习,从中牢固掌握知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又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总是教师,而作答的就是幼儿。在实施新型师幼关系的过程中,则要求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幼儿,这样更能激活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探索精神。设计的问题以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多问一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行不行?……时间一长,幼儿的问题由模糊变为清晰,提问的技能也提高了;刚开始,幼儿提的问题都较简单肤浅,如“人为什么要吃饭”“杯子为什么会漏水”、大小便后为什么要洗手“等简单的问题。当然,作为教师并不是万能的,幼儿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全回答出来,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或请家人帮忙;幼儿一听教师要向自己请教,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很高,这就是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但把“球”推挡回给他们时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要求很美,可不能“伤”及幼儿。

在这种教师和幼儿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幼儿的学习潜能;在多次的互动提问后,幼儿的提问水平得到提高,如“植树有什么用途”、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里“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问题的深度越来越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幼儿提出后自己解决,有的与成人一起完成;师幼良好的互动使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走近幼儿、观察了解幼儿,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实验的情况下促进幼儿的发展。

3捕捉幼儿的兴趣,增进互动学习的机率是保证。

师幼互动是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并实现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采用,活动的组织等直接关系着活动中良好师幼互动的形成。因此,在活动中要进一步摆正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在选择活动的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自主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学习的动力。在小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开展后,教师为了增加幼儿的认识,在区域中投入了两只鹦鹉,每天带着幼儿去给它们喂食和添水,看到鹦鹉欢快地叫着、跳着,幼儿非常兴奋,一到幼儿园就围着它们转;可两周后的一天,其中一只鹦鹉死了,幼儿在难过之余,感到奇怪:“为什么天天给它们喂食和添水,它还会死呢?”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和幼儿一起讨论“鹦鹉的死因”。开始,幼儿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另一只鹦鹉不让它吃”,有的说:“它挑食,不吃我们给的小米”,有的说:“它想妈妈,想回家,很伤心就死了”,还有的说:“一定是哪个小朋友欺负它了。”这些只是幼儿最初级的认识,他们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觉得应该就是这样而给出答案,并且,都认为自己的说法最正确。

作为教师,我没有及时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给幼儿留下一个问号:有吃有喝,有玩伴,整天跳上跳下,快乐高歌的鹦鹉,为什么突然死了呢?谁的回答是正确的?正如皮亚杰所言:教师应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幼儿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可能就会不同于寻常。果然,第二天有个幼儿告诉我:“妈妈说那天天气特冷,鹦鹉是冻死的。”虽然不是自己想到的,但他找了、努力了;因此教师在同伴面前表扬了他;以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帮忙出点子“怎样帮另一只鹦鹉保暖?”也就是有了前面的这一幕,我们由此产生了《学会保护自己》、《我爱我家》等一系列的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的兴趣有许多,但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及是否有一定的意义,需要师幼共同创造,并在教师帮助下延续,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如上面的例子,幼儿即学会了如何照顾、爱护小动物,也懂得应如何照顾、保护好自己;即懂得了思考,也学会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是要求教师要时刻起着“支架”的作用,让幼儿在支架的支撑下添加新的内容,增进有的学习欲望,促进幼儿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7月出版;

[5]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福建人民出版社208月出版;

写作小常识:

论文常见模式;总分式(或称总分总式)论说文的全文总体结构一般都是这种结构模式。论证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下,确立几个从属于中心的,即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分论点,然后通过对分论点的逐一阐述,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有力的证明。

因而论说文全文结构,往往是“总―分―总”式。议论文几乎篇篇皆是这种结构模式。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四

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以及建构游戏以人际交往为基础,通过游戏的交往互动,幼儿学习理解他人的想法、观点、情感,发展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社会性适应能力,发展幼儿轮流分享、合作、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丰富的游戏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也为教师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创造了教育契机,教师应以游戏环境的创造者和幼儿游戏需要的反应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实现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价值。

一、挖掘游戏对亲社会行为发展独特的价值,引领幼儿学习。

伙伴游戏是幼儿社会性游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社会性游戏中幼儿能够获得轮流、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同情心和友好关爱的情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游戏,幼儿以模拟和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在角色游戏中结成真实的同伴关系和想象的角色关系,对幼儿的社会互动、同伴友谊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有更为充分的同伴互动的机会,在了解他人的态度行为同时学习解决同伴交往的问题,学习同情、关心、分享,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耐心地给娃娃用小勺喂饭、帮娃娃穿衣服,模仿着家人关心娃娃的冷暖、不弄痛娃娃,学习同情和关心。当孩子生病时,“爸爸妈妈”模仿着自己的亲人去安慰、关心“孩子”。

在美发院、图书馆游戏中,随着游戏情节的丰富涌现出多种角色,为幼儿自主学习协商、轮流扮演角色提供了机会,同时幼儿还要学习分享游戏中的吹风机、漂亮的发夹等材料。促进幼儿学习分享角色和游戏玩具材料。

“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幼儿要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表现故事,更多时则需要小组幼儿围绕一个故事共同表演,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表演游戏中幼儿围绕角色、情节、表演动作、对话、材料等进行沟通协商,学习达成对作品理解以及对动作表现等的共识,学习轮流分配角色、表演中互相提示帮助等交往行为,幼儿在体验游戏性、表演性的过程中,发展合作、轮流、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积木建构游戏蕴含了学习社会性交往的可能性,对支持幼儿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积木游戏中,有限的搭建空间和材料,让幼儿常常面临争抢积木、抢占场地的冲突,这些问题情境成为幼儿学习谦让的良好契机,有利于幼儿接纳现实,产生谦让的利他行为。积木游戏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幼儿要建造出生活中所见的复杂的建筑或物体,需要合作搭建积木。合作的积木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形成建构想法、搭建行为一致性的契机,幼儿理解别人的观点、学习协调自己的行为,在搭建积木游戏中学习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游戏是幼儿重要的活动,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同时,促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对他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教师要正确认识不同游戏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独特价值,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以游戏材料作为亲社会行为形成的媒介,暗示幼儿学习。

游戏是幼儿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游戏玩具与材料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正是在与玩具、游戏材料以及同伴相互作用中进行学习和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游戏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利用玩具相互模仿,或者分享,亦或共同合作,甚至还会因为玩具引发幼儿间的争抢等冲突,而这种同伴冲突也恰恰成为幼儿学习谦让、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机会。游戏材料影响着幼儿交往方式,同时游戏材料和玩具的类型和种类都会对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认真考虑游戏材料、玩具的设置与投放。调节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和种类与幼儿人数的平衡。在小班初期,提供相同的玩具,促进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和平行游戏,从小班中期逐步提供几种类别的玩具,每种玩具数量控制在少于游戏幼儿人数,以促进幼儿学习分享和相互合作。例如,在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中,仅提供一套小熊等相关角色的服饰和道具,幼儿进行游戏时需要协商分配每个小朋友扮演的角色,在演过一轮后几个幼儿协商更换角色学习轮流扮演狐狸、小狗等自己喜欢的角色,服装道具的投放支持了幼儿表演故事情节的需要,促进了幼儿形成轮流、合作的行为。

投放集体玩的社会性玩具,增加社会性相互作用。有研究将玩具分为社会性玩具和孤立玩具两种类型,其中集体玩的社会性玩具对幼儿的合作、帮助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因此,要为幼儿提供社会性玩具,这些社会性材料增加了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互动的机会,培养幼儿在使用材料中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

三、顺应游戏情境引导亲社会行为,推进幼儿学习。

社会行为的发展需要成人的影响与指导,通过对幼儿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积木建构游戏等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以上游戏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分享、谦让、帮助、合作、同情等亲社会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年龄小的幼儿尤为明显。因此,教师的引导时机和引导方式关系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发展。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捕捉时机、果断决策、适时引导,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合游戏情境,适时介入、顺势引导。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冲突与纠纷时,教师介入并提出合理建议,可以顺利解决游戏冲突,最大限度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例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戏中,当“爸爸”拿着小拖布兴致勃勃地来回擦拖地板时,“哥哥”看着好玩也想要,但是“爸爸”不给他,争执未果时“哥哥”上去就抢,两人争夺并推搡起来。这时一旁观察的教师适时介入及时制止,并建议家里想收拾得干净需要擦两遍地板,第一遍用肥皂水,第二遍用清水,并建议“爸爸”和“哥哥”商量谁先擦谁后擦,在情境中幼儿欣然接纳了教师的建议,大家继续开心游戏。教师建议小班幼儿轮流玩拖把,在冲突时引导幼儿学习轮流的方式与技能。而且在其他游戏中,幼儿学到的轮流的技能被迁移到类似的冲突情境中,这对幼儿形成分享的态度和习惯奠定了基础。

在游戏情境中换位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亲社会行为。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在识别他人意图时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指导幼儿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美食店”中,几个孩子兴致勃勃在一起玩摊煎饼果子游戏,但是娜娜一直没有机会轮到,她情绪沮丧地坐着不动,老师悄悄地了解了娜娜想法后,对其他孩子说:娜娜看起来很不开心,因为她做了很多协助工作,等了很长时间都没轮到她摊煎饼果子,我们能做点什么让她高兴呢?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娜娜的感受,帮助幼儿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引发幼儿思考如何去同情、帮助、分享等具体亲社会行为。

四、运用正面反馈关注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强化幼儿学习。

“幼儿受到鼓励选择适当的行为”是honig研究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条件得出的结论之一。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正面的关注是一种有力的强化,成人及时给予幼儿肯定、鼓励等正面的反馈,幼儿就会理解哪些行为是得到认可的。

肯定、鼓励强化幼儿亲社会行为。教师要非常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分享与互助、合作游戏等行为,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肯定与鼓励,通过注视幼儿、微笑及抚摸等行为进行非语言奖励,运用肯定的语言表示对幼儿的赞许和肯定。同时,教师还要为幼儿指出亲社会行为及其正面的效果,例如,在幼儿搭建蝶形立交桥后,教师对搭桥的孩子说:“明明,刚才看见你帮助小童扶着桥墩搭建出高高的桥真是太好了,童童现在特想跟你一块玩。”当这些孩子的良好行为被老师肯定欣赏时,他们会受到鼓舞,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群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观察表扬和肯定幼儿的分享、帮助、谦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让幼儿感受到分享、谦让等亲社会行为带来的愉快,发现积极良好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同伴友谊,同时,在群体中的肯定能扩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起到示范和导行作用,使幼儿亲社会行为形成过程,从被动认同达到内化,真正成为他们自身拥有的良好品质和行为。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五

总而言之,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托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培养中游戏更不可忽视。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可以实践各种智力上的技能,这同样也是阅读所需要的。

关键词:游戏阅读。

托班幼儿的阅读活动过程并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过程,而是一个阅读主体(幼儿)与阅读客体(读物)以及阅读环境(包括家庭、教育机构、成人和同伴)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托班幼儿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与发展速度,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他们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科学的指导。于是我们尝试探究并发现游戏阅读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托班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方式,即借助于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学习阅读技巧、掌握阅读方法、理解图书内容的方法。因为2-3岁的托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及其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图书阅读与成人阅读是有差别的。他们还需要多感官、多通道的参与,其中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觉都可能参与阅读活动中去,在边看、边听、边操作和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图书内容,理解其中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托班幼儿图书阅读的含义指的是幼儿借助生动活泼、色彩变化的图像,借助朗朗上口、能反复出现的语言文字,在成人的帮助与指导下,理解低幼儿童读物内容的一种视与听、说与玩相结合的过程。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在他们心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置疑的。我们利用幼儿爱玩爱动爱游戏的天性,通过游戏引导他们学习阅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利用各种有趣的、可活动的、立体的图书和辅助性学具来吸引孩子,让他们一边看书一边玩弄和操作;提供与图书有关的头饰、道具和服装,让他们扮演图书里的角色,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让孩子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用绘画、肢体动作表现出来,更有利与他们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一、游戏铺垫,辅助阅读。

三岁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指导幼儿阅读前,通过各种活动为阅读活动作铺垫。如在读本《车》活动前,带领幼儿参观各种车,并为幼儿提供各种玩具车,让幼儿拿着这些玩具进行各种自由的游戏:数一数,各种车有几个轮子?学一学各种车辆的叫声等等,在进行大书阅读时就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图画内容,增强阅读能力。

在读本《我是谁》前,我在班内设置了各种角色游戏区,提供一些有关不同职业的服装、道具等。如:医生、护士、警察等,让幼儿自由玩,并让幼儿持续地玩上一段时间,并将道具不断更换,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模仿不同的角色,使读本的阅读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降低幼儿通过读本中抽象的内容进行想象的认识负担。而在幼儿游戏的同时教师不仅可以从中观察、了解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盲点区,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和有价值的生成点,进而使而后的阅读活动指导更有针对性,更具科学性。

二、游戏进入,激活阅读。

阅读虽然是人的一种学习和求知的行为,但对于托班幼儿来说,阅读也是一种游戏和享受的过程。事实上在学前幼儿的成长中,哪些行为是求知学习,哪些行为是游戏,这是很难分清的。因为游戏是学前幼儿的权利和最基本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在阅读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结合幼儿的实际,利用辅助性学具,让他们边玩边阅读,把阅读变成象玩乐一样的事情;把“读到”的东西“玩出来”,在玩的过程中理解所读的内容。

如很多时候,当故事进入高潮的时候,托班幼儿会自发地从一个听者变成一个游戏者。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动作或简短的语言对故事作出回应。如听到大灰狼来敲门时,有的幼儿会和同伴拥抱在一起表示害怕的样子,并说:“狼来了,我害怕!”也有的孩子则会边摇手边着急地说:“不能开门,我不给你开门!”此时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表现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不一定要求幼儿“保持安静”来进行阅读,而是鼓励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对阅读内容作出回应,以此激活阅读活动。如一起扮演兔妈妈唱《小兔乖乖》的歌,一起模仿打败大灰狼的动作等。

在游戏中,托班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会变得比较容易。首先,在游戏中,幼儿通过语言、动作、感觉以及场景等进入故事世界,这种多感官的经验为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故事中的'角色提供新的契机。其次,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放慢”故事阅读的进程,“重游”自己在故事阅读中有疑问的地方。最后,因为在游戏中有他人的参与,幼儿可以得到不同的反馈。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幼儿在阅读之中以游戏的方式对阅读内容作出回应。

三、游戏体验,巩固阅读。

读本阅读后,为孩子创造机会,表现其在阅读中的感受。可以是带有游戏性质的各种形式的表现,如音乐游戏、语言游戏、智力游戏、自由绘画、肢体动作等;可以是即兴的表现,也可以是阅读结束后的经过练习、准备的表现;可以集体的游戏,也可以是个人或小组的游戏表现。

如在读本《我会叫》后,播放一些有关动物的叫声的录音,让幼儿猜猜都是谁在叫,当幼儿猜出某种小动物时,就出示相应的动物手偶,并让幼儿模仿动物跳一跳,叫一叫。让幼儿通过身体动作来巩固读本内容。

如在读本《小画家》后,幼儿显得兴趣较浓,当我问:“你们愿不意愿来当小画家,画一幅漂亮的画呀!”幼儿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采用集体作画的方式让幼儿用刷子刷出属于自己的一块颜色,作品完成后,幼儿都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也在边玩边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了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我喜欢读”的积极态度也随之逐步形成,幼儿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创造力也将不断提高和得到巩固。

总而言之,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托班幼儿的早期阅读培养中游戏更不可忽视。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可以实践各种智力上的技能,这同样也是阅读所需要的。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六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通过实践表明: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

以往的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变成操作性的模仿活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现技巧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及无限创造特征没有足够的估计,并且艺术教育完全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各艺术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现代教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且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灵中,真、善、美也是自然统一的,没有分化。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提出,实施整合性艺术活动的方案,改变以音乐、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的初衷,主张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真、善、美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体系是“感受――体验――表现”,而我们综合性艺术活动的基本程序也是“充分地感受――真实地体验――尽情地表现”。

下面就从“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来谈谈整合性艺术活动地开展。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个理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主题、内容的产生上,在活动过程的方法运用中,都必须十分重视幼儿的经验。况且,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老师要了解孩子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个过程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交流。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快乐和谐、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思路和新思想的交谈。它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处于人格平等的双向交流,彼此充满爱心、信任、倾心地交谈。对话能是儿童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

活动二:在欣赏《大餐》这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又很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很多汉堡叠在了一起”;“这些人拉着圆圈在汉堡上跳舞”;“他们一边吃汉堡,一边跳着舞”;“看着它,我真想吃啊!”……说着说着大家就谈到了“肯德基”,“我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过了”;“妈妈带我去了好几次”;“我喜欢吃辣子鸡”;“肯德基里面还可以玩,很开心”……在与孩子们近距离的交流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主要是幼儿的倾听者。意大利瑞吉欧人认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就是幼儿的倾听者。倾听幼儿就是尊重幼儿,就是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对幼儿及幼儿意见敞开心扉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了解幼儿,了解到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兴趣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些正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被快乐包围着,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注意到别人不快乐的情绪,如果能让他们学会先体验别人的“快乐与快乐”,并为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将是很有价值的。幼儿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贫困儿童的感受只是停留在“他们好可怜”的情绪反应上,是浮于表面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对“快乐与不快乐”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幼儿对美术作品《大餐》和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中生成了“吃肯德基”、“参观福利院”两个活动。

活动三:吃肯德基的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自带10元钱,自己排队选购了爱吃的肯德基食品,自己解决了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钱不够了,那就换一样吧;还剩几块钱,可以再买个脆皮甜筒;用哪一张优惠券既能吃到爱吃的,又可以多吃一点……)自己结伴分坐在肯德基店的一角,一起分享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当画快乐的事情时,就有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

活动四:在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之余,又让幼儿体验了福利院小朋友的生活。在福利院大家看着那些哭着的孤儿,听着阿姨们的介绍,脸上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有几个小朋友捂着鼻子,说:“好臭啊!”并发出了内心的感受“他们太可怜了”,回到幼儿园,师生又一起谈了此行的感受,并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好多小朋友还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

这里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帮助幼儿真实体验到了“快乐与不快乐”,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内化,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帮助欲望。幼儿的情感、欲望、提出的问题有时隐藏在行动与孩子间的对话之中,这样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去了解,观察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能进入幼儿的内心,体察幼儿的`心声,呼唤幼儿的内在动机。这正是综合性艺术的情感基础。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提要”、“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

这里,虽然小朋友画的线条和颜色都不是很美,但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已经创造性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活动六:吃过肯德基后,师生在班里一起模拟了“开肯德基店”,在收集材料、制作食物、准备开张过程中,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了我们班的“肯德基店”还缺管理人员、收银机、饮料机……等很多问题,同时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商量、制作了很多实用美观的物品,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快乐在模拟制作和买卖过程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

活动七:在体验过福利院生活的情感基础上,小朋友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师生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想到了很多帮助他们的办法:把我们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鞋子……送给他们;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拉手风琴、讲故事……。并从“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这里教师让幼儿很自然地知道了什么是捐款),自发生成了募捐活动,发动身边的亲人和全园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整个过程都是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参与完成的。包括捐款箱、捐物箱和宣传海报的设计、绘画、制作。在募捐过程中,个别幼儿还把他们的感受体验用语言讲述给家长和小朋友们听。最后把所捐的钱物一并送到福利院,享受了最快乐的体验。这个时候小朋友的表现欲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里,老师只是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旧报纸、纸箱子、泡沫板、颜料……,并在一旁观察和倾听的孩子们的表现,当幼儿碰到困难与需要时,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指导。让幼儿完全处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融入到“肯德基店”和“募捐活动”的各个角色中,这时候的艺术是幼儿社会经验的反映和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表现。整个募捐活动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主动参与的,只要是孩子们自己能做的,能想的,都让他们去做、去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两个交错进行着的活动,使幼儿完全感受体验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别人的不快乐,享受了帮助别人后的更快乐的体验。

“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整合了健康(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主动参与、乐于交往、助人为乐)、语言(倾听、对话、交谈)、科学(动手动脑)、艺术各大领域。幼儿在感受、体验、表现中主动交往,积极探索,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从中,我们觉得: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尊重与肯定幼儿的稚嫩想法,提供相应的材料、活动的机会、条件,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无拘无束地探索,去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孩子能探索发现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孩子能自己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孩子能选择判断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要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

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也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技能、技巧就不需要了呢?是不是完全让幼儿自由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七

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是实现互动的外部体现,同时,幼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应讲究一定的语言策略,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具体地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的指令和建议。

可以发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指令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是直觉思维时期,不容易克制自己,很容易产生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让活动顺利的开展,教师只能通过发出很多指令使活动顺利的进行下去。老师应该告诉幼儿能够做什么,怎样去做,如“请你再大声些!”“请你在后面排队。”“好,我们一起来跳舞。”“小小,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而不要一味地指责他们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小强,上课了,不许拿玩具。”你怎么走这么慢,还不快点儿。”事实证明,积极的建议比消极的命令更为有效,更能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师幼互动。

二、富于童趣的语言。

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象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如教画《小绵羊吃青草》时,我根据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自编了一个小山羊吃青草的故事,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地讲给小朋友听,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把握住小羊的外型特点,我把小绵羊的造型概括为:“波浪线组成的圆圈是小绵羊的头发,因为它最近赶时髦,烫了个卷卷头,眼睛像小黑豆,弯弯的两只小角像香蕉……”孩子们听起来都笑了,还饶有兴趣地边画边念:“小黑豆、卷头发、弯弯的小角像香蕉;真可爱”。为幼儿营造了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

三、适时的鼓励,表扬。

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予以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会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信心百倍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提问要有启发性。

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故事图片时问:你还发现了什么?教师在幼儿操作时问:你还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是这样的?这种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幼儿观察、引起他们的思考,像一根火柴棒点燃、擦亮幼儿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也为师生间的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我在一次创造性教育活动《到对岸去》中,为了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我便问:“小朋友们,小猴子要到河的对岸去看它的姥姥,可是小猴子不会游泳,你们快帮它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过河?”小朋友们的回笔各异:“小猴子可以坐小木船过河!”“它可以揪住柳枝,像荡秋千那样过去!”“小猴子可以去找它的好朋友__小鸭,让小鸭驼过河去!”“可以坐大轮胎过河……"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充分满足了他们爱护、帮助小动物的心愿,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想,正是因为教师问话讲究了策略,活动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八

“凭巧手一双,你把教室装扮成了童话世界;献爱心一颗,使自己成为幼儿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好学、博学使自己成为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这是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在年度总结表彰会上写给职工的赞美词。该幼儿园注重教育影响儿童发展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幼儿在游戏中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在德智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根据幼儿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幼儿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善于诱导他们,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游戏方法,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创新是人们革旧布新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1)创造器材环境。创造器材环境就是从场地和器材的设置上激发幼儿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比如摆放一些新鲜的玩具;对同一种器材设计不同的陈列模式,进行不同的组合,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胜南社区石化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春暖花开季节组织孩子们制作“望远镜”,到大自然中踏春,将美丽春光尽收眼底。

(2)创设空间环境。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充分的利用好空间,构建立体环境,活用主题墙,让主题墙成为孩子们游戏的`背景,更好的体现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

(3)创设心理环境。创新能力的突出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幼儿在从事创新活动中,要做到“新颖”和“独特”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质。如:独立性、冲动性、批判性、自制性以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标新立异。这些品质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品质不能通过天赋或心理成熟获得,它必须在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宽容、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养成。

2.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力,在游戏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有些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程序规定的很严格,使得幼儿不得“逾越雷池半步”,这是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

3.给予实践机会增强幼儿探索的精神。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将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那么游戏的实践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创造一些机会,丰富游戏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器材自己动手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供实践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想象成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的转化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及时进行鼓励,保护幼儿创新的热情。

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自信心的增强,只有充满自信的幼儿,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此,要通过及时的鼓励,积极的讲评,让幼儿鼓起创新的勇气。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创新的积极性。可通过“微笑鼓励法”,通过适当表情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三、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游戏观察可以帮助教师真实的了解幼儿,包括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和社会性水平,和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准确的预设游戏,为幼儿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及时的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由而提供充分的游戏条件,进而把握好进入游戏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实施有效地指导策略知道游戏。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经验,及时给予幼儿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使游戏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九

关于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居于各种人际互动的核心,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教育界对师幼互动的深入研究,目前在师幼互动方面,特别是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改进教研活动的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而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巧妙介入,平等参与和有效引导是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

师幼互动的内涵和意义。

关于师幼互动,简单地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广义上的师幼互动既包括发生在托儿所的教师与3岁前幼儿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发生呢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上的师幼互动专指发生在幼儿园的师幼互动。

对于师幼互动意义,首先,对幼儿来讲,师幼互动的质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为师幼互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早上来园到晚上离园,从入园到毕业,师幼互动质量影响着幼儿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其次,对教师来说,互动是师幼共同对话、共同合作、共同构建和共同成长的过程。许多幼儿园老师认为,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同样是受益者,因为互动不断刺激和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也在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触发思考,得到成长。最后,对幼儿园来说,师幼互动行为的教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师幼互动的状况是幼儿园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反映,提高师幼水平与提高幼儿园质量有着极高的相关度。

例如:折纸活动中,老师要求幼儿能够跟着自己和示范图折出宝塔,明明没有看老师,也没有看老师出示的示范图,自己低着头用心地折着。这时老师发现明明没有跟着自己来折,就说:“明明,你这样折是不对的,应该这样折。”老师边说边手把手地教明明应该怎样折,明明没有说话,老师走了之后,明明还是把纸展开,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折。

在幼儿园实践的观察中发现,以上类似的例子每天都有可能发生。教师和幼儿作为异质性的,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两极,不仅存在着一致、和谐与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分歧、冲突与对抗的另一面。以上例子就是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冲突。在幼儿园中,师幼冲突并没有出现可怕的情景,更多的.表现在一些日常琐事中。幼儿从入园到离园有一整天的时间和教师在一起,这为面对面的直接冲突提供有利条件。观察中发现,师幼冲突通常发生在以下情境中:(1)幼儿的行为偏离或违反了教师制定的规则,教师需要维护设立的规则;(2)教师向幼儿传递固定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幼儿出现了和教师示范的“标准”不一致的行为,教师需要幼儿接受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规范是教师判定幼儿行为适当与否的依据,幼儿行为“失范”是引起师幼冲突的关键。

师幼互动使幼儿直接面对规范,在教师的帮助下反思与认识规范。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掌握了规范,按照允许的行为方式去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就是在由于违规而带来的挫折和教训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允许对立、分歧以及不一致的存在,如果幼儿永远服从于教师,没有反抗行为,那么师幼之间也就没有了冲突,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这可能暗示幼儿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而对于教师而言,每次冲突产生都是对教师个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技能的考验和锻炼。因此,对于师幼冲突,教师要做的不是如何尽力去避免,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失范”行为。

教师尊重幼儿意味着将幼儿看成是独立的主体,不轻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幼儿年龄比较小出现的“失范”行为是难以避免的,教师不应该下意识地把责任归于幼儿,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训斥。老师应该首先理解孩子,幼儿的“失范”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幼儿的真实需要,教师应该在不违反规范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正确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规范,理解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也能化解幼儿的消极情绪,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

(二)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

例如:中班幼儿集体互动时间,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玩的游戏是《狡猾的狐狸在哪里》,大家会玩吗?”“会!”全班幼儿异口同声的回答。“那好,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站在自己的小凳子旁边,我来当狐狸。现在我要开始捉小鸡了,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

全班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当念到“在这里。”老师边说着边靠近一个幼儿的身边,抓住了乐乐,并把乐乐带到指定的地方。

在以上的案例中,是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存在的问题。幼儿的主体地位被替代,幼儿只是“站在自己的小凳子旁边”,唯一的动作是“一边拍手一边念儿歌”,被动地等着教师来“捉”,没有真正体验到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变成了一个非常呆板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体,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可以让身心处于积极的状态中。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尤其是在集体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游戏活动。他们控制着游戏活动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教师要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当幼儿在游戏中成为主任、拥有主体地位时,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快乐。若是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按照教师设计的游戏思路进行,就会极大地挫伤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就将成为一个模仿者,无法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因此,幼儿应该成为游戏的主体,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挥,而是地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现实中,承认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审视幼儿世界。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对空间环境的破坏,那就是最为主体的人对束缚的抗议。幼儿是凭借自己的兴趣,通过对操作材料的感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兴趣在活动中持续进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主动自愿地表达活动的兴趣更是难能可贵,教育者一定要给予满足,加以保护。在各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必须固时、固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与幼儿互动。教师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才能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

二、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师幼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

(一)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

案例:一位教师在开展“认识纽扣”这一活动中,“纽扣”始终在教师手里,每个小朋友轮流一次来挑选其中的一个纽扣,并且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纽扣。“纽扣”在教师的手里,其他孩子根本无法仔细观察,又如何认识呢?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对纽扣的神秘感,也拉开了孩子与教师的距离。

如果教师不像案例中的那样做,而是让每位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一款纽扣,然后让幼儿自由的互相观察、交流、探讨,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中间,与他们共同讨论。那么幼儿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会更高。或者直接拿出准备好的许多纽扣,由幼儿和教师一起动手把纽扣按照形状、大小、材料的不同,分别挑选归类。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幼儿归纳、分类、认知的能力,而且增进了幼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幼儿的管理者,更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幼儿中的“一员”,不应为保护所谓的安静与秩序而过度的约束幼儿,而应该让幼儿在宽松、愉快、自由的气氛里相互学习。教师以亲近、支持、鼓励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才能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教师巧妙介入、平等参与有效引导是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自由活动时间,老师要求小朋友拿着自己的小皮球到户外玩。欢欢一个人在拍皮球,明明看见了,把自己的皮球放在了墙角,悄悄地走过来,趁欢欢的皮球弹起的时候,把皮球抢了过来。明明抱着皮球,得意地朝欢欢看了一眼,开始拍皮球。这时,欢欢又用同样的方法把皮球抢了过来……就这样两人互相抢皮球,抢到皮球的一方,边拍皮球边似乎等着对方来抢。

这时,站在一边的老师看见了,也走过来说:“我刚才怎么说的,自己玩自己的,你们没听见吗?再这样,以后就不带你们出来玩了。”说完头转向明明,问道:“你的皮球呢?”明明指了指放在墙角里的皮球,说:“在那儿。”“去玩自己的去,不要老抢别人的。”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小男孩之间虽然发生了互相抢夺的行为,但是并不能把它界定位幼儿之间的“冲突”,至少是在教师介入之前还没有演变为“冲突”。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他们之间现在正在非常默契地进行一种“合作”游戏,被抢的一方不但没有因此感到不悦,反而双方很自然地愿意被抢。可是教师一方面把游戏之前“自己玩自己的球”的规定,当作是在整个活动中避免冲突发生的良好策略而要求幼儿必须遵守,否则,就“以后不带你们出来玩了”。可见,教师不必要的干预,转移了幼儿原来活动的意向,破坏了幼儿之间的正常游戏。

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介入,但是教师介入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扩展幼儿的游戏内容或者干预不适宜的行为。所以,教师的介入应建立在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基础之上。只有通过观察,判断幼儿行为的意义,教师才能了解幼儿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准确地做出是否进行介入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介入的决定。

以上就的构建积极有效师幼互动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法,在师幼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核心问题。目前,在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都与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有很大关系。在师幼互动中,许多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严厉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知识技能的灌输者,要求幼儿绝对服从自己的指挥或教育。在教师这种角色定位的影响下,幼儿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于服从者,要“听老师的话”。幼儿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他们会遇许多实际困难,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作为支持者的幼儿教师,要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探知到幼儿最迫切的需要,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物质上的或心理上的支持。在与幼儿交谈时,应尽量蹲下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经常性的目光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的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就要求幼儿在设计课程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p需要p经验p认识水平p个性特点等,还应随时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地p适当地调整课程活动方案的进程和内容,甚至调整课程活动的形式,调整教师的教育行为,以赢得幼儿积极的配合和响应,形成师幼互动的最大影响作用。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每个教育者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而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其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教师的正确定位。

一、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

环境有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重在情感因素方面的阐述,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良好环境。师幼感情融洽,幼儿思维活跃,才能爆发出有效思维的火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充分运用语言、语调、表情,采用抑扬顿挫,妙趣横生的语言,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造愉悦的学习的环境。优秀的幼儿老师一般与幼儿的关系融洽,原因之一是教师本人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热爱并尊重幼儿;原因之二是教师本人的业务教学水平,受到幼儿的敬佩,幼儿能理解该老师的指令、解释和要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热爱自己学科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着热爱知识、科学的感情”。教师向幼儿传授各种知识、技能及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还应将自己对教学的深入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幼儿,以拨动、引导、激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对每门学科的共鸣,而且能进一步陶冶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以影响到幼儿的一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己首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思考,拓宽知识面,使自己日臻完善,同时在教学中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引导、启发。从而使师生间形成高度的默契与和谐,形成良好的活动气氛,促成师幼情感交融优化活动教学效果。另外,老师还因重视在活动外增加对幼儿的情感投入,特别对一些胆小的'孩子,要让他们时刻体验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不断帮助与鞭策。有些幼儿年龄较小,对成人的依恋很浓,处处想得到老师母亲般的关心和照顾,如果老师能重视孩子的需求,这种无形的投资,必然会在你的教学效果上得到回报。

二、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交往机会的提供者。

可以利用生活活动的练习,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文明的行为,怎样做才能既方便自己,又方便别人,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充满信心,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活活动中有许多具体要求对幼儿来说比较抽象,许多孩子对正确的交往方式不明确,就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结合日常生活内容,帮助幼儿学会使用正确的交往姿态,正确的交往语言,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并逐步学会自我照顾。大班在帮助幼儿掌握与人说话正确方式时选择了诗歌“老师的眼睛”,让幼儿从喜欢看老师的眼睛到喜欢看同伴的眼睛,最后愿意看其他人的眼睛,从而渐渐养成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的习惯。但让幼儿看老师眼睛时,老师的眼神里要充满鼓励与欣赏的神情,给幼儿想看、敢看、喜欢看的积极愿望。中班幼儿与大班幼儿有差距,许多正确的交往方式形成仅靠老师的语言正面强化是不行的,还要与具体动作结合起来,在操作中掌握。如:在学习递交物品的正确方法时,教师可以提供大头针、小剪刀、图钉、折纸、花束等,让幼儿两人一组、自由摆弄。在观察基础上,教师正面示范,再让幼儿相互操作、相互纠正。在不断练习中,幼儿自然地愉快地掌握了递交物品的方法。这过程中老师的正面示范是不可缺少的,给幼儿的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在身体活动中也可以很好地提供师幼互动机会。身体活动是指日常基本活动,包括整个身体活动,其中大部分动作是幼儿每天的生活中都要大量用到的,教师提供给幼儿人规范的动作要领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各个环节进行要求,同时将身体韵律节奏活动结合进去,让幼儿在身心畅快的气氛中感受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让幼儿自然地、轻松地掌握不同动作要求,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幼儿如何达到老师为他制定的目标。

手工活动时,可以选择以激发幼儿兴趣为主要目的,切实可行并且幼儿经过操作可以达到的练习方式,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掌握。中班选择倒、剪、贴等活动,在“倒”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包括赤豆、玉米,不同的容器,各种颜色的水,不同刻度的瓶子,每位幼儿一套操作工具。具体要求是将提供的赤豆、玉米倒入不同的容器,不洒在桌上;不同颜色水倒入玻璃瓶指定的刻度。整个活动都是幼儿自主操作,幼儿很有兴趣,孩子们将赤豆、玉米倒入不同的容器,形成音量大小不一的“音筒”;将不同颜色水倒入玻璃瓶内,组成音量不同的“琴瓶”,可以自由演奏。整个活动教师准备充分,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索,不仅训练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而且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专注性,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大班进行了“缝”的系列活动。首先提供充足的材料,帮助幼儿学会穿针引线和打结——按形状进行点线缝——缝纽扣——缝娃娃的小衣服,利用循序渐进的活动,锻炼幼儿小肌肉动作,培养了幼儿自制力、注意力的发展。当孩子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就可以反复提醒,经过这些活动,许多孩子动作协调性就会更强,对活动的兴趣增加,也变得更自信了。

三.教师是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

由于许多教师更多地管理者和控制者,因此,在不少时间,幼儿首先是不被允许发起互动信号的,如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幼儿首先要做到安静,而不是和教师发生交流和互动。这儿有一个小故事:四岁的晨晨和阳阳在同一个班上,由于他们俩是邻居,因此两个孩子的关系显得比别人更亲近些。晨晨的性格外向、活泼,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的,特别招人喜欢,而阳阳呢》虽然很聪明,但由于体弱,性格显得比较内向,平时也不太多言语。有一天,阳阳回家问妈妈:“妈妈,什么叫小可爱?”妈妈说:“小可爱是说小孩子很讨人喜欢。”阳阳想了想说:“妈妈,我是不是小可爱?”妈妈说:“当然是了,小孩子都是很可爱的。”阳阳说:“那为什么陆老师总叫晨晨是小可爱,而只叫我的名字呢?”阳阳妈妈一时无语。看来老师一声亲切的称呼,已使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要惊讶孩子的这种感受,因为他们的心是敏感的。成人在实现自我价值时强调的是公平竞争的原则。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享有获得老师公平的、公正的爱的权利。近年来,随着新教育观的建立,不少老师已明确认识到教育孩子首先要关心爱护孩子,但在爱的程度上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我曾经对大班幼儿进行这样的访谈:“你最喜欢老师对你做什么?”和“你最不喜欢老师对你做什么?”其中有近三份之一的幼儿提到:不喜欢老师对自己的忽视。具体表现为:有活动总是请别人参加,不请自己。在师幼互动的观察中,我发现有的老师遇事总是请班上几个能干出众的孩子,给其他孩子造成不公正的印象:老师又请他(她)?而这些孩子在完成老师交给他们任务的同时,目的并不明确。因此,老师对他们的爱,给他的机会变成了孩子的一种特权,进一步加深了这种不公正。我认为关爱是重要的,但偏爱是不可取的,教育的公正性就在于给每个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同等的发展机会。

四、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教师不是说教者,不应把工作重点只放在备课、准备教具的工作上,而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做准备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会随社会复杂化而增加,教师大部分时间需要放在观察、反思每个幼儿身上,从而洞悉幼儿活动及行为表现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样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和反思个体心理,生理差异并为个体设定针对性发展计划。简单说,要求老师随时都能掌握班内每一幼儿个领域目标的发展阶段、洞悉背后原因,并设定相关发展计划。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用别人的长处比掉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因为某方面的欠缺来全面否定其他方面的正常,更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的个案来对孩子进行不适宜的盲目开发,要怀着成稳的心态引导孩子已他自己的速度成长。

一般而言,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多是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我们教师要引导幼儿发表个人见解和教师共同游戏,表述客观现象、提问和主动替教师做事等。在幼儿园里,值日生是采用轮流的,教师除了指定每星期的值日生外,可以让孩子发表自己读值日生的认识,选出本周的值日生,没有轮到做值日生的幼儿鼓励他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地上有纸屑及时捡起送入垃圾桶;玩具乱了能主动收拾其回原位;早晨来早了开门窗等。老师对幼儿发起的各种互动信号要相当敏感,就能直接影响幼儿在互动中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如听见幼儿叫自己,尽管自己手中有事或正在进行集体教育活动,也要热情地对待幼儿。而由教师发起的互动内容多是要求、指令或提醒、纪律约束、询问、生活照顾和指导帮助,也要注重安慰、抚慰、与幼儿共同游戏或交流、解决矛盾和让幼儿帮助做事。

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如此定位,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局限于约束纪律和简单地传授知识。同时,教师对幼儿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地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一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朱艳芳)。

良好的师幼互动是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高活动质量的保证。因此,它应该贯穿在幼儿在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是在晨间锻炼活动中,由于幼儿一般都处在动的状态,老师往往会忽视孩子动的合理性,使自己与幼儿的互动处于停滞状态。其实,在晨锻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师幼积极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晨锻效果。

一、积极参与,做活动的参与者。

一般来说,每次晨锻活动,老师都会根据某一个锻炼重点,为幼儿安排好一定的活动内容,然后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但是我们在活动中也发现一些教师纯粹处在组织者的层面,督促幼儿进行锻炼。事实上,如果老师能够象孩子一样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跑一跑、跳一跳、玩一玩,一定会大大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幼儿锻炼地更积极。特别是在一些一物多玩的活动中,尤其需要老师与幼儿的积极互动。因为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新玩法,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去发现这些新的想法,通过老师的肯定与模仿,将它推荐给同伴,这不仅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更是让幼儿互相学习与激励幼儿创造想象的积极性的过程。同时在幼儿想不出更多的玩法时,老师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参与,用自身的思想、行为去启发、引导幼儿学习不同的锻炼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二、善于观察,做活动的调节者。

晨锻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是各异的`,有的孩子一直都在不停地动,满头大汗也不知道去休息,造成活动量过大,身体疲乏。有的幼儿却一直都处于旁观者的状态,总在看别人怎么玩,而不参与到活动中,达不到锻炼的目的。面对这些情况,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及时调节,调动好静幼儿的活动兴趣,用自身对运动的积极性去带动该类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带着他们一起去锻炼,并使他们从被动锻炼向主动锻炼转换,逐渐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动得过度幼儿,老师不仅要提醒他适时休息,帮助他们脱去一些衣服,更要给汗湿的幼儿背上塞上一块毛巾,以保证他们不着凉,损害他们的健康。只有老师细心观察,才能适时调整幼儿的活动量,使幼儿动得合理、动得适当,使活动对幼儿的健康更为有利,锻炼的质量更加得以保证。

三、擅用表扬,做活动的鼓舞者。

在晨锻活动中,包含了基本动作练习,韵律活动模仿和操节练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对幼儿有不同的锻炼意义,也是一个发展幼儿的过程。在每一个活动内容中,都会存在幼幼之间的学习差异。如果老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错失教育良机,使认真的幼儿得不到肯定与表扬,也使不认真的幼儿得以鱼目混珠,达不到晨锻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晨锻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及时肯定,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口头语言表扬。在发现某个幼儿在晨锻中出现创新式的玩法,或者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会了新的本领,再或者有了比以前更好的表现时,老师可以及时用语言表扬他“****学会拍皮球了,真能干!”“****做操的动作真有力,象个解放军!”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会使该幼儿更加努力地锻炼,也会使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认真练习。

2、肢体动作鼓励。如在听音活动时,如果某个幼儿做得比较认真,你可以边带幼儿动作边对他伸出大拇指,并辅以一个微笑的表情,就会让孩子了解你的肯定而变得更加认真。

3、激励眼神肯定。如果某个幼儿不认真锻炼,而你又不能用语言提醒他,就可以用眼神来帮助督促。如当他不认真时老师可以用一个比较严厉的眼神看着他,并用夸大的动作来提醒他跟着老师一起做,直到幼儿跟上老师的节奏后,再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孩子就明了了老师的意图,更加认真地练习了。

晨锻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老师们都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师幼共同活动来组织,注重观察、发现与调整,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使活动更加合理,更加富有教育意义,也使幼儿更加喜欢这一活动。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二

教师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幼儿,把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这种“平视”的眼光也就是要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果能达到这种“视界融合”,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找到引导他们的适宜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飞飞没有在预定的时间里完成任务,为什么佳佳要把娃娃家的餐具搬出来。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把孩子真正提到“他们是一个人”的基点上来,多去关注一下孩子们在师幼互动中的体验,多关注一下孩子们那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表现,并去考察一下他们行为的理由。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尊重幼儿p信任幼儿为前提的。幼儿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p关心p合作p对话p沟通p理解。

二p把握兴趣点。

教师要参与到幼儿的“工作”当中去,帮助p引导幼儿发现p解决问题。即抓住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应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p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是倾泻式的灌人。

三p探究深入点。

即用适时机会,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有限,探索较多停在表面上,而且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鞋为什么会唱歌?为什么打电话可听到对方的声音?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谎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这时教师就要对幼儿点拨p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当幼儿对动物的`探索停在外形上时,教师就要寻找“放大镜”,把孩子的兴趣点引导动物内部奥秘的问题上。

当然,在师幼互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一个度。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教师要在孩子动了脑筋而问题不得解决时再行启发,学生才会善于类推,由此知比。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世界,是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这也意味着幼儿投入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提供一个充分的“活”的空间,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机会。

四p挖掘闪光点。

即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p能力p经验p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p兴趣p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理论中也对教师提出“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地的命令,或语言p或文字p或图画p或动作皆可以暗示”。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教师,更应努力消化这一点,并付诸实践。

我理解的互动应是包含着智慧的激发,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儿童,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三

参加幼教工作已将近二十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行为的不断改善,本人不断的学习和无休止的实践,从中深刻体会到“互动”教学的轻松、愉快,及给双方带来的良好效益,幼儿的获得更是不可估量。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之上,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如果始终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只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下幼儿根本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连自己的基本想法都无法表达,那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互动。

因此,活动中教师要以和蔼的态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允许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和探究方式;在活动中教师要在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需要给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简单的干预。

如小班的数学游戏《美丽的项链》。活动前,教师请幼儿协助收集、准备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幼儿自由选择制作的材料,启发幼儿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排序规律;平等的师幼关系增强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有的幼儿请教师和自己一起制作一条送给妈妈的项链;有的把项链送给教师;有的戴着自制的项链让教师欣赏……;整个活动很自然地形成了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这样教师轻松,幼儿也愉快,知识内容在不自觉中得到熏陶。

有这样一个相对宽松而又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允许幼儿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力,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前提。

2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幼关系是关键。

新《纲要》的提出,使大多数的教师都认识到:在师幼互动中,教师绝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决策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和观察者。在《美丽的项链》开展的全过程,教师没有给幼儿灌输过多关于排序的种种要求和规律,而是让幼儿自由去观察、制作、讨论,引导幼儿互相欣赏、比较,发现让项链“美丽”的原因,把主动权、发言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不同的见解,并请个别幼儿讲述制作的方法;同时,也不否认不按规律排序就是错误的说法,不去压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就这样让幼儿在尝试中主动去学习,从中牢固掌握知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又如,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总是教师,而作答的就是幼儿。在实施新型师幼关系的过程中,则要求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幼儿,这样更能激活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探索精神。设计的问题以启发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多问一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行不行?……时间一长,幼儿的问题由模糊变为清晰,提问的技能也提高了;刚开始,幼儿提的问题都较简单肤浅,如“人为什么要吃饭”“杯子为什么会漏水”、大小便后为什么要洗手“等简单的问题。当然,作为教师并不是万能的,幼儿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全回答出来,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或请家人帮忙;幼儿一听教师要向自己请教,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很高,这就是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但把“球”推挡回给他们时需要一定的技巧,不要求很美,可不能“伤”及幼儿。

在这种教师和幼儿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了幼儿的学习潜能;在多次的互动提问后,幼儿的提问水平得到提高,如“植树有什么用途”、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里“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问题的深度越来越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幼儿提出后自己解决,有的与成人一起完成;师幼良好的互动使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因此,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走近幼儿、观察了解幼儿,放手让幼儿去尝试实验的情况下促进幼儿的发展。

3捕捉幼儿的兴趣,增进互动学习的机率是保证。

师幼互动是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并实现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采用,活动的组织等直接关系着活动中良好师幼互动的形成。因此,在活动中要进一步摆正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在选择活动的内容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考虑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要,这样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自主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是学习的动力。在小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开展后,教师为了增加幼儿的认识,在区域中投入了两只鹦鹉,每天带着幼儿去给它们喂食和添水,看到鹦鹉欢快地叫着、跳着,幼儿非常兴奋,一到幼儿园就围着它们转;可两周后的一天,其中一只鹦鹉死了,幼儿在难过之余,感到奇怪:“为什么天天给它们喂食和添水,它还会死呢?”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和幼儿一起讨论“鹦鹉的死因”。开始,幼儿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另一只鹦鹉不让它吃”,有的说:“它挑食,不吃我们给的小米”,有的说:“它想妈妈,想回家,很伤心就死了”,还有的说:“一定是哪个小朋友欺负它了。”这些只是幼儿最初级的认识,他们凭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觉得应该就是这样而给出答案,并且,都认为自己的说法最正确。

作为教师,我没有及时把答案告诉幼儿,而是给幼儿留下一个问号:有吃有喝,有玩伴,整天跳上跳下,快乐高歌的鹦鹉,为什么突然死了呢?谁的回答是正确的?正如皮亚杰所言:教师应站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给幼儿让出时间和空间,仔细观察他们的所作所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后你的教学可能就会不同于寻常。果然,第二天有个幼儿告诉我:“妈妈说那天天气特冷,鹦鹉是冻死的。”虽然不是自己想到的,但他找了、努力了;因此教师在同伴面前表扬了他;以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帮忙出点子“怎样帮另一只鹦鹉保暖?”也就是有了前面的这一幕,我们由此产生了《学会保护自己》、《我爱我家》等一系列的主题教学活动。

幼儿的兴趣有许多,但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幼儿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及是否有一定的意义,需要师幼共同创造,并在教师帮助下延续,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就如上面的例子,幼儿即学会了如何照顾、爱护小动物,也懂得应如何照顾、保护好自己;即懂得了思考,也学会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也是要求教师要时刻起着“支架”的作用,让幼儿在支架的支撑下添加新的内容,增进有的学习欲望,促进幼儿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7月出版;

[5]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福建省幼儿园教育指南》福建人民出版社8月出版;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四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尝试是创造的前提,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没有尝试何来创造。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曾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培养尝试精神,要从幼儿抓起,这样,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敢于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其优良品质的形成,也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游戏是儿童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通过虚拟情景再现成人的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从而使儿童能逐步认识周围的客观世界。在音乐游戏中,运用尝试教学法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及情感的发展。

幼儿英语教育终身发展论文如何写篇十五

摘要:故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必不可少的材料,故事结构指包含角色、时间、事件等要素及其关系的组合形态。利用故事结构,通过故事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关键字:故事结构;语言能力;语言教育。

故事是幼儿园开展语言活动的重要材料。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而且在他们听过许多故事后,会自发地复述、创编故事。这是因为幼儿在倾听、理解、记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了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内容,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故事结构元素来进行续编、仿编和创编等语言活动。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他们的长时记忆库中建构和存储大量有关故事图式的过程。受长时记忆能力的局限,个体通常不能保存所有故事细节,幼儿更加如此,他们会倾向于记住故事结构,因此已经形成的故事结构会在幼儿记忆重建中发挥导向作用。充分利用这种导向功能,可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复述、重构故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一、“故事结构”的概念。

所谓“故事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故事结构”一般指构成故事元素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幼儿教育词典》对“故事结构”的定义是:以事件的发生、发展来推进情节的纵式结构,儿童故事特别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广义的“故事结构”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涵盖了构成“故事”的语言、事件、情节、人物、线索等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组合形态。如台湾学者王琼珠认为“故事结构”是从20世纪初期人类学家分析民间传说中演变而来,研究者们发现即使背景文化不同,人们在述说故事时都遵循着某种形态,故事中多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后来这些元素被称为“故事结构”。也有研究者认为,“故事结构”指个体早期在接触阅读材料与活动中所逐渐发展出来的故事感。这种故事感会慢慢转化为储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心理图式,可以用来组织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简言之,一个好的儿童故事都必然包含角色、时间、情节、结果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循序渐进地展开,最终拥有一个明确的结尾。

明确“故事结构”的概念便于在幼儿园中利用故事开展语言领域活动,可以将“故事结构”的要素细化为以下六点:主角和配角、故事发生地点、故事主要问题、故事经过、故事结局、主角的改变或问题是否解决,其中可以把“故事经过”转换成情节示意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变化,从而加深幼儿对于故事的理解与记忆。

二、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文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材料,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目前低幼出版物很多,界定一本儿童故事书是否适宜幼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好的故事一般都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线索单一,情节或对话多次重复,同时故事的人物形象分明,结尾明快欢乐。这类故事能得到幼儿的喜爱,主要是因为3-6岁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记忆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好,注意具体的形象比注意抽象的形象好。但是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并不是所有具备同等结构的故事文本都是适宜的,为此需要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经常会选择“三迭式”结构的故事文本,例如《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三只小猪》等。具备这种结构的故事常有3个或以上的'角色,以完整的情节贯穿始终,对话重复,便于幼儿记忆,是很好的开展故事教学的文本材料。但同样具有“三迭式”结构的故事,像讲述小猴子、大象、长颈鹿为小姑娘圆圆够帽子的《圆圆的帽子》就比较适宜小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人物对话和情节最为简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就适宜中班年龄阶段幼儿使用,因为其故事文本中人物更多,对话较为复杂,对幼儿的倾听、理解、复述等能力要求更高。大班幼儿喜欢的《三只小猪》《和甘伯伯去游河》等故事文本,则情节更为复杂、人物更为丰富,且故事情节也有了更多的变式。如《和甘伯伯去游河》增加了猫追兔子、狗追猫等小连锁式的互动内容,这对于大班幼儿的阅读理解力和复述能力都提出了挑战。可见,对具备相同结构的故事,还必须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语言能力来选择适宜的故事文本。

一般而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1岁半开始,幼儿逐渐喜欢听故事,并能够听懂故事;到了3岁左右,开始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到5岁左右,能较有序、连贯、清楚地复述整个故事,并且愿意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然而,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语言能力就一定有所增长。有研究显示,在用书面语来讲述故事时,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的结构和知识了解的情况并不随年龄而增长。通过年龄不能预测幼儿掌握故事知识的多寡,学前阶段的幼儿对故事内容知识的掌握先于对故事结构知识的掌握。换言之,幼儿会先记住容易记的故事结构要素,如主要角色、结果等,然后在多次的重复倾听和阅读的过程中,幼儿才会对故事结构的其他要素有所了解,对故事的理解才会逐步加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结构,通过语言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等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图画书一般都会叙述和描写事物或人物,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这些叙事或故事的结构。在下一次阅读或者再听到这个故事时,儿童能顺利地进行回忆。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可能更关注具体的信息,例如故事的主角是谁,但是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之后,幼儿也会形成对于故事的阅读期待,例如在第一次听到三迭式的故事时,他们会一直追问“然后呢?然后呢?”到了大班年龄阶段,幼儿在自发创编故事时也会有意识地参照故事结构来进行创编,所以在集体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提炼提问、加强师幼互动等形式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以往的集体阅读活动中,教师可能更关注幼儿是否记住了故事的基本内容,所以提问较多关注故事的基本信息,这样容易导致幼儿在听故事时丧失兴趣。但明确了故事结构的基本要素之后,教师的提问会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为开放,更能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和孩子一起阅读《月亮的味道》这本书时,教师就可以请幼儿设想“之后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月亮到底是什么味道的?”等问题,同时引导幼儿想想“我们还看过类似的哪些故事?”幼儿自然会发现《猴子捞月亮》《我的兔子朋友》等故事都很类似。这样的提问就不会仅用对错来进行评价,幼儿还能和教师进行更为平等的交流。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能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学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幼儿掌握关于故事结构的基本知识。

教师在讲故事时,一般都会问“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结果如何?”之类的问题,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故事结构要素,但是由于幼儿倾听习惯和能力的差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答这些问题。利用不同于日常交流沟通的书面语言来讲述故事,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更是提出了挑战。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了在集体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故事结构进行教学之外,教师还可把根据故事结构中情节的连接方式转化的情节示意图投放于区域游戏中,让幼儿在自主游戏时,潜移默化地加深对于故事的理解,并帮助幼儿进行复述。

现代叙事学把情节连接方式分为三种情况,即连贯、插入和交替。我们常见的民间故事结构大都属于连贯式。连贯式的主要特征是按时间先后顺序,以一人一事为主线,连贯地展开叙述,细致区别又可分为重迭式、连锁式和递进式。幼儿喜闻乐见的故事都可大致归纳其中,如《拔萝卜》是典型的递进式故事;《三只小猪》是重迭式的代表;《萝卜回来了》是连锁式的范例。在将故事按照情节连接方式大致进行分类之后,教师可以将故事情节示意图投放到区域游戏中。例如在表演区,教师可将示意图贴在旁边,便于幼儿进行复述、表演;在图书角,教师可以将具有同类结构的故事情节示意图提炼出来,并提供人物指偶或图片,帮助幼儿回忆并进行讲述,更可以刺激幼儿利用故事结构和人物来创编属于自己的故事。

总之,依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语言发展特点,选择具有适宜结构的故事,借助语言领域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形式,可以达到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故事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增强表述能力,最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