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 故乡鲁迅课文资料(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8:44:45 页码:14
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 故乡鲁迅课文资料(5篇)
2022-12-28 18:44:45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一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光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这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此刻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这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明白,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那里原先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带给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那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那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先源所有。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那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到达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以前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推荐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二

梦中,一个身影隐隐约约的走来,他个子不高,瘦得叫人担心;近了,看得出他精神很好,穿着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看清楚了,他的面孔白里带黄,他的胡须像隶书的一,头发也精神抖擞的竖立着。哦,原来是他,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鲁迅先生。

就是这样,他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因为我就是读他的书长大的。

小时候,爸爸的书架上有很多书,我无意中抽出了一本黄色封皮的书,是鲁迅写的。不知不觉,我便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可是妈妈说,我年纪太小,鲁迅的文章读不懂,不赞成我看。但是我非常执着的看,虽然有些话我真的很难理解,但是他的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描写,还是磁铁似的吸引着我。那年我十岁。

记得在一次搬家的时候,我在爸爸那箱旧书里,发现了一本年代久远的书,书不大,但是封面上的一个大字却使我的目光停步——《雪》。右下角是两个小字:鲁迅。呵呵,又是鲁迅!看来缘分不浅呐。理所当然的,我悄悄的拿走了。文章不长,我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文中的“雪罗汉”却印在了我心中。恰好那时也是冬天,我就趁这这股热劲儿,一头扎到大雪里,想着书中“雪罗汉”的样子,堆起了雪人。还偷拿了妈妈的口红和两个龙眼,给“雪罗汉”画上了嘴和眼睛。结果两只小手冻得通红,还弄坏了妈妈的口红。那年我十一岁。

直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终于学到了鲁迅的散文《故乡》。我好是羡慕闰土,有那样多的游戏可以玩儿,捕鸟、捡贝壳、看瓜地、叉狸……我也曾和鲁迅一样羡慕他的生活,直到后来读懂了文章的中心。受闰土的启发,我也尝试了“雪地捕鸟”,可是一连几天,连鸟的影子都没见上,真的渴望乡下的生活,那里肯定有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鲁迅的文章也愈读愈喜欢,愈读愈入迷。后来还读了《孔乙己》和《狂人日记》。尤其是《狂人日记》,看得我有点“瑟瑟发抖”,甚至好久吃不下饭,或者说不敢吃饭。什么“人肉包子”,“妹子的几片肉”,“用馒头蘸血吃”的,语言平淡的很,就像是随口而出的,可是寓意却那么深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想拯救整个中国。他确实做到了,用它那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唤醒了无数愚昧的民众。不愧为民族的先驱。有时候我也想,他是在怎样痛苦的心态下写出这本“血淋淋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虽然我读的时候心惊胆战,但是理解了,也就不怕了。

上了初中,我又学到了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小说。平常家里的字典各种各样,可我几乎不动。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很多生僻的字,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查了字典,成功打破了自己的“查字典记录”。

梦中,他悄然离去,给我留下的,只是一个坚强的背影:弃医从文,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那灵魂的不屈,是因为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古人不远,他真的离我们很近。他就是我最喜欢的,最敬佩的一个人物,一个历史的大人物——鲁迅先生。

推荐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三

何处都有月亮。但是,月是故乡明。

童年时,我站在月光之下,亦可痛快玩耍。加上几个要好的朋友,在小院中捉迷藏,你站在那,我躲在这。月亮不说话,静静地看着我们玩耍,只是用无限的光华,铺成条小小的玉带,引着我长大。月是故乡明。

大些了,我躺在月光之下,亦可聆听妙乐。爷爷搬着大鼓来了,“咚咚咚”得通了乐。为我唱起了词:“铁如意……酣畅淋漓……”声音如那雄狮出丛,低沉有力;唱高了,又如那黄莺出谷,清脆悦耳。月亮不说话,静静地听着爷爷唱词,只是用无限的光华,铺成条小小的玉带,引着我长大。月是故乡明。

几年前,我坐在月光之下,亦可书写奇丈。吸上墨,取来桌椅与笔,我写起了随笔。船与大海在诗歌中游荡,等待最好的你出现;老桐树落了叶,曾祖母走了,寥寥几笔的记叙抒情亦是美好;行星与飞船在三维与思维中折叠,科幻小说起了航。月亮不说话,静静地读我的文章,只是用无限的光华,铺成小小的玉带,引着我站长大。月是故乡明。

而现在,我伏在这考试卷上,不知可否再见到我那小小的月亮?夜很黑,如那幕布,罩住了我的乐趣与希望,罩住了我的月亮。在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作业与试卷成了我们唯一的伴侣。兴许你出来了,而我却看不见你。兴许我看见你了,而我却不能欣赏你,只是匆匆地扭过头去。兴许我有时间欣赏你了,你却变了样,我也变了样,只能泪眼凝噎,却道不出一个字。兴许道出了,又何用!

月是故乡明,我爱的只是家乡那轮小小的明月。不是学校的,不是他乡的。我或许见过更大的月亮,或许去过更有趣、欢乐的地方,可每到夜晚,我无数的心绪,都只会被那家乡的明月吸引走,我无数的思想,都只寄托在了远处那轮小小的月亮上。我没了月亮,或者是月亮没了我,都会是无限的叹息与悲伤。

一次又一次的,我会望向那个方向,指南针告诉我,星星告诉我,那是乐清,是乐清的一个不知名的小乡村!但,却是我的乐园,我的圣土。

无妨,我或许再也见不到家乡,见不到家乡的月亮。但系着那北斗七星,系着那无限土地。我的心,始终在家乡,始终连着我的月亮与亲人!月是故乡明,或许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悲痛是时的吟哦,或是顿悟中的欢悦。我爱,我的家乡,我的月。我爱那“月是故乡明”。

推荐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__),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推荐故乡鲁迅课文解析通用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鲁迅笔下的小说《故乡》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通过主人公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篇成功的短篇小说,特别是课文通过对比写法来揭示主题、通过议论来深化主题的成功运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社九年级(上)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是一篇教读课文。根据教材编排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注重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材中。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故乡》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文中用对比手法来揭示主题的写法,是开启本单元的《我的叔叔于勒》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教学的一把钥匙,也是开启第六册第三单元《变色龙》教学的一把钥匙,可见其地位尤其重要!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欣赏文学作品,能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又反复强调教学设计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鉴于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强调“三突出”原则,即突出“新课程要求”、“教材单元目标要求”、“学情特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小说相关的文体知识,已学的鲁迅的作品;预习提示中的有关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习对贫富悬殊的封建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产生无比的愤慨,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是小说,其突出主题的关键在于文中人物形象的对比描写。因此,《故乡》的教学重点是: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2)理解议论在文中的作用。难点是:我离开故乡时心情与感受及课文最后两节关于“希望”的深含哲理的议论。

二、说教法

大纲及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鉴于此,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点拨导学法;《故乡》是现代文学的精品,全文共88个自然段,可教可学的内容很多,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宜长文短教,目标单一,所以我又采用了“课时目标教学法”。

三、说学吧法

世界上没有哪种先进的教法,能离开相应的学法而取得成功的。语文教学要倡导“养习得法”,形成积极的行为定势,以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学中要求学生牢记课时目标,速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式感知课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程序(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复习旧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也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教学的。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于19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有表达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融入了浓浓的思乡情,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怎样呢?

(二)介绍写作背景

为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鉴于此,写作背景介绍采用学生介绍与老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课前让学生复习初二(上)中国历史第六章——第十章,了解1900—1921年间中国的社会现实,上课时教师适当补充作者写作缘由,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学科的整合。

(三)展示本节课目标(目标(1)及目标(2)中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描写揭示主题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落实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学生完成以下几顶任务的情况:

(1)预习提示及文中相关的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的掌握情况;(2)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3)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了解文体知识及文学常识,扫清语言障碍,落实目标(1);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2、对教材作深入分析,落实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故乡》一文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主题的,因此,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抓《故乡》中的“三变”来分析课文,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的“闰土”“杨二嫂”前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一变”即“人物之变”。具体做法是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男女同学在书上分别划出描写闰土、杨二嫂的有关文句;然后请男同学填写少年、中年闰土变化表;教师再指导学生细读描写这两个人物的重要语句,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行,特别是文中45—52自然段,要引导学生摹拟人物的口吻读,然后让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板书人物性格)

(2)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设计这个问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二变”即“环境之变”。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阅读文中有关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画出重点词语;然后请学生举手作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3)“我”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情感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此题意在落实《故乡》中的和三变即“我的心情的变化”。具体做法是先要求学生勾画、品味有关语句,并结合上述“二变”理解其含义,学生举手作答后然后教师点拨分析:“我”——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向往、无限怀恋,不仅因为从此要迁居他乡,更因为故乡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孩提生活;对现实中的故乡,则只有怅惘失望之情,而这种心情之变,是因为故乡的人情、环境之变。落实文中“三变”分析后,我设计了问题。

(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的麻木、恣睢呢?

此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作者通过“变”来揭示蕴藏于作品中的深刻主题。具体教师谈谈个人的见解。这样设计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即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写出自己的评价。

(五)小结,点明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无非是例子,教给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我先请学生根据这节课学习小说的体会谈谈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点拨阅读和欣赏小说的方法有三:赏人物、赏情节、赏环境,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赏人物和赏环境来认识小说主题的。

(六)结语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结语,应收到余音绕梁的实效,鉴于此,我是这样设计结语的:

闰土多不幸啊!西瓜地的小英雄不复存在,多子、饥荒、兵、匪、官绅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那“豆腐西施”已变成了“细脚伶仃的圆规;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变得如此萧索!难道这就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故乡?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一定会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定会有!

(七)板书设计(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