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01:59 页码:13
最新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实用11篇)
2023-11-23 17:01:59    小编:ZTFB

总结是提高自身发展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妨试着写一篇总结来梳理思路。5、在写总结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太多的废话和冗长的描述。有了一些总结范文作为参考,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安排自己的总结写作。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一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一种表面形式,也是各种造型艺术的集中体现,装饰设计无论从外部装饰还是从内部装饰都应使人感到舒适、清洁,在增加建筑物美观及环境美化效果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以消费心理学引导装饰设计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设计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最大匹配度。

1、对感官的需求。

消费者对于一件商品追求的是品牌、形象及其价值,对于建筑装饰设计同样如此,美观的建筑装饰不仅可以在感官上让消费者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还能形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召力,吸引消费者融入建筑装设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感官的需求因个体差异各各有不同,不同消费群体各自的社会经历及心理有所差异,不同消费心理引导的对建筑装饰设计的要求也会走向不同的方向,建筑装饰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设计。

2、对体验的需求。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个性化也越来越强,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消费者希望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来直接了解建筑装饰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降低选择的复杂程度,以帮助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1]。

3、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消费从消费心理学上讲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对于建筑装饰,人们看重的不仅是它的功效、质量,也看重其是否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彰显。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时代性、伸缩性、可诱导性、系列性、可替代性、季节性和时间性[2],建筑装饰设计设计时应不断学习新的工艺及设计理念,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在设计时留有余地;考虑美观的同时,也要将功能性要求及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考虑时代精神、风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装饰设计上紧随时代的步伐,展现时代风貌,标榜时代风格;消费者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达到最佳满意度;消费者的需要是可以被诱导的,设计时应引导消费者,使建筑装饰达到专业水平;另外设计师应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考虑季节和时间对消费者需要的影响,设计出迎合消费者最新、需要的作品。

消费者消费态度经历了感情消费、感觉消费、理性消费三个阶段,影响消费者消费态度的因素包括对消费对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是指对对象的信念,情感是指对对象的情绪性经验,行为倾向是指对对象准备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方式的状态[3],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创造条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使其产生特定的消费行为,为此,设计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沟通能力,努力从消费者身上获取肯定评价,设计出让消费者喜欢满意的作品,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中提取个性化元素,将其体现在装饰设计上。

消费动机可直接影响消费行为,一个人动机的产生基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或个性,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做好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分为求新动机、求实动机、求便动机、求美动机、求名动机、求廉动机、从众动机、癖好动机,求新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款式、色彩造型、流行形式等,因此,建筑装饰设计应留有变更和再次设计的余地;求实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质量、功能、经济耐用等,求便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便利、快捷、省时,求美动机指消费者看重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求名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求廉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价格,从众动机是指消费者容易受大众影响,喜欢选择与他人相同的形式,癖好动机是指消费者消费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4]。不同个体消费动机可能不同,一个个体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消费动机,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主动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并以专业眼光加以引导,以协调好整体关系。

1、冲破传统设计理念,形成多元化设计风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意识的转变,其消费观念也逐渐向以人为本、善待自己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摒弃以往传统、旧的设计理念,吸收欧式、中式、简约、豪华、田园等多种设计风格,寻求突破创新,标榜民族风尚,展现装饰设计的跨时代性、向新性及独立性。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加丰富,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及存在价值,对于投资理财也更趋于多元化、理性化,对闲暇时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消费者者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保健意识较强的人可考虑健身房装饰,倾向于投资理财的建筑可设计为酒店式公寓、度假公寓等形式,也可融入消费者自己的一些设计以展示其自身价值和个性。

3、绿色设计。

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对甲醛。空气质量、湿度温度、能源利用的控制,体现绿色设计理念,使建筑装饰更贴近自然。

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要求与建筑环境及建筑特性相协调,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以消费心理学引导可使设计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达到设计的科学性、时尚性、艺术性、人性化,设计中应把握好消费者的需要、态度、动机,掌握消费动态、趋势,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3]贾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内装饰人性化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15):5.

[4]隋蓉.浅析消费心理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5.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二

不同区域的房屋建筑,在建筑文化以及风格体现上都有着相应的差异,房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都会融入设计师个人的智力成果。房屋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会对建筑的风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建筑的文化主要体现的是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等,也是一个地域基本特征的重要体现。而在一些群体和个体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房屋风格的很多不同。文化主要由内外两个部分混合而成,也就是指文化的内核和外缘。建筑文化的内核方面主要是指房屋在长期的建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纯净的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依然存在。而文化的外缘主要指的是,在后期的文化大传统中,很多的内核文化被破坏,掺杂了很多外在发育并不健全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生根的文化,对于整个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其找到一个文化的发源所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髓性的东西进行阐释。当然对于整个的建筑文化来说,其发展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和自生文化相关联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外缘方面来说,由于文化的重要是被动,通过文化的推动,人们的生活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因此建筑的地域文化从外缘到内核都有着不同的改变,我这种改变是对于新兴建筑的敬礼,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多的人的生命里更加的旺盛起来。

风格与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不仅和当地的气候因素与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当地的历史、人民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内涵背景同样会对建筑的建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建筑风格现象的最好解释。不仅是建筑的外形,在建筑内部的装饰设计风格体现上,也具有时代的思潮和地区区域上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缜密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可以在某一座建筑中的室内装饰上得到体现,典型的风格表现形式都是当地人的人文文化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相互交融影响的结果。建筑的表现形式处理,大多会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会融合当地的艺术文化或是此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风格不会仅停留在一种表现形式上。建筑装饰设计上的风格不仅会在建筑的外部造型得以体现,建筑室内的装修也会根据整体造型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规划。甚至有些地方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学或是绘画上的艺术发展都会对当地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产生很强的影响。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因素;另一个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主要包含个人和群体在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会直接赋予房屋建筑不同的设计风格。现如今,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社会节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着,人们为了让这种趋势可以在心理与精神上得到相应的平衡,会将自己迸发出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个性直接表现在建筑装饰的设计风格上。不同的设计个体在生活中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也会直接导致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师在不同地方的学习成果也会直接对整体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学习的内容会直接融入到设计师头脑中的设计构造中去。设计上的灵感也就会直接体现在建筑的设计造型上,此时造型上的设计师会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及建筑上的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多样、造型多变,并且使用功能上可以给人以享受的`建筑。这种倾注了设计师心血的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仅包括物质技术上的进步,还有精神文化上演变,这些发展内容都会被历史烙上其特有的延展性,想要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追踪与体现,就必须本着尊重的原则,将社会发展的特点融合进自己的头脑中,并把创新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统一。

3、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此时,生活中涉及到的各行各业都会将这种社会的演变,进行因素上的融合。建筑室内的功能在表现上是复杂并多样的。室内装修时,室内的设计与建筑外形上的特点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时代的文化潮流所遗弃。建筑风格上的变化周期也开始慢慢的缩短,此时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装修风格与文化呈现出环境氛围上的欣赏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向前运动发生着改变。在建筑艺术手法的处理上,一种风格的建立不仅可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文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表现以及相应的社会因素也不会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房屋建筑设计以及室内的规划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兼容并蓄的艺术处理手法是当今时代最为受欢迎的设计风格,房屋建筑的室内布置上的风格,也渐渐开始趋向于现代简约且实用的方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取传统文化的特征,也会与现代简约的风格进行融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风格的文化都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中,这些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关联性应该建立在房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只有房屋的质量与实用性达到了施工上的标准,这些设计风格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2]刘敏.基于木建筑文化遗产的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3]刘博,袁野.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j].工程技术研究,,(8):211+217.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安置问题的不断重视,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课程也都进行了多种方向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在实践考察中,各地大学生就业课程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大学生就业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使就业课程安排的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是当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大学生课程分为引导类、心理类、实践类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这几类课程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为更好地指导就业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课程设计。

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人才二者“不对口”,而且在供需内容上有一定的偏差。企业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而学生群体,一般拥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动手能力、探索能力都因为环境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作为学生来讲,毕业之后所面临着就业的刚性问题,却因为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只好降低自己的求职意愿。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他们不得不实行岗前培训,但岗前培训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必要的经济资源。在各个行业还是一个人才流动比较大的的市场前提下,保证人才资源的可靠性是企业优先考虑的原则之一。当代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的能力,同样缺乏社会资源,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应当仅仅将工作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拿走,而是应当授予当代大学生自主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了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这样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关于就业课程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1、引导类课程。

基于我国的教育现状出发,学生从小就顶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紧密的课程安排并没有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对未来择业就业问题概念较为模糊。在学习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在大学里存在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大部分学生都在按照学校既定的课时任务机械地学习,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具有自己的规划选择能力,额外修读与自身实际相关的就业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特别是当代的上世纪90后大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如若在刚刚进入大学之初就得到了较好的引导,对促进大学生进一步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对未来职业道路的规划将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1.2引导类课程的侧重点分析。

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方面的引导。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从思想成熟开始的,所以正确思想引导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尤为重要。让学生如何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大学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人文方面的课程学校可适当根据学生需求进行合理安排,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应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内外局势,明白我国当代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和任务。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的把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理想联系、同步起来,紧跟时代的步伐,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3引导类课程所要达到的果效。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从开始,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出现”。[1]合理地设置引导类课程,会为大学生们踏入社会,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分析以及分辨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高效的思维逻辑习惯,促进他们更快、更好的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当他们清楚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之后,他们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我们可以为学生们争取到更多有益的时间来锻炼他们自己。当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将可以更加从容的面对就业问题。

2、心理类课程。

2.1心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毕业生面临求职工作时,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就业会表现出焦虑、迷茫等情况,这是因为其没有正确地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而造成的。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高校在开设就业课程的时候应该适当增设心理学的内容进入其中,有利于广大学生正常心理的发展。在大学的校园里,心理学相关课程不应该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利,在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作为就业类课程,在高校中收到教学课时的局限性,并不能够大量投入时间在这些课程上。心理课程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注重效率,贴近实际。在课程的设置中,更应该从已有的实践经验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择业中所遇到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告诉他们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

(2)解决方式,有据可循。提出具体的思路方式,指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去自我分析,自我解决。或者提供一些倾诉的途径,寻找其他的解决思路,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

3、实践类课程。

3.1实践类课程的一般特点。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理论性课程注重课堂内,注重的是一般性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而实践类课程则是注重于课堂外,更加注重的是在专业领域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对提高团队的协同能力,一般的实验类型的课程并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实践类型的课程。

3.2实践类课程的具体安排。

实践类型课程一般都安排在大学的末端,专业课程结束以后,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是最合理的。在实践课程安排的过程中,集体实践优先于单独实践,集体实践的优点一方面是安全系数比较高,较容易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发挥集体智慧,享受团队所带来的集体成就感。单独实践中,优点是可选性比较高,能够加强个人的创造能力,较容易快速做出分析决断,提高个人的工作素质和工作能力。

3.3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效率。

在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里,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实践类课程的安排是相似甚至相同的,我们可以共享课程经验,总结实践课程安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规避风险,并且共享发展成果,提高高校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随着实践类课程的普及,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中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实践内容,并没有太大的促进价值。在实践课程中,更应该注重不可预知的风险的存在,允许课程在一定限度以内发生变化,及时增添新的内容,不断设计新的环节,这样才能够使实践课程真正赋予学生实践的意义与价值。

结束语。

在当今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积极引导之下,全国高校开启了促进就业的浪潮,在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但是,就业问题的难度还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在家庭对于高等教育投资不断增大的同时,社会大众普遍关心高等教育能否有合理的投资回报和投资收益”,[2]所以,对于高等院校而言,思维方式和课程结构都需要不断进行改良。本文对于就业方面的高校课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分析,旨在对未来的就业安置工作的方向提供一个方向基础,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看到各高校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大学生就业难得思考及其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

[2]小向.慢就业[j].中国就业,2015.09.

摘要:针对工程机械教学与课程的重要性的特点,以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简要讲述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及总结当前课程设计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利用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通过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在继承原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对高校的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课程设计;关联矩阵;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课程设计是工程机械体系教学的关键。高校在课程设计时大多数是局限课本上的题,虽然书本上的题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设计的,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量的有限和对专业的认知等因素,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现象,虽然学习很认真,但是不能将课程与整个体系联系起来,使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用来干什么,怎么用。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更好地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僵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能发掘课堂上的知识点。针对学生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清,不能将整个课程体系结合起来的问题。首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以前的照套课本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兴趣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就是在课程设计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实践课程来设定相应的题目,既不脱离教学中的知识点也联系了实践理论,最后在培养目标上我们应当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中对于一些关联性课程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应当做简单地阐述,以培养贯通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一、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现状。

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体系的类型主要是以理论为主,其中也有的是理论加实践,如表1所示。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的工程机械关联性课程没有实践训练,只是依附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有实践训练的课程,这些实践缺乏创新性,内容比较简单,甚至与理论知识缺少内在的联系。同时机械类的课程设计主要是以齿轮减速箱为设计的对象,虽然设计所涉及的面广,但是内容缺乏创新性,每年的课程设计大多都是相同的,所以设计的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联系较少,从教学效果的角度看,当前的教学与设计并不能构成一个具有逻辑性的体系。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

二、关联矩阵法建立关联课程模型。

目前,为了更好地使关联性课程与教学相融合,在此利用关联矩阵法的原理,建立一种简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更好地确定关联性课程的重要性,在设定关联性矩阵时每一门关联性课程对整体教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学生对兴趣来确定,这样不同的关联性课程就对应了不同的影响因子,这些影响因子就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关联性课程体系为,那么对应的影响因子就为,通过关联性矩阵原理可知,影响因子体系应当满足:通过关联矩阵的逐项比较原理选出较好的方案。

三、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的建议。

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必须要以现代工程教育的实际背景为前提,根据学科的特点在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在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现有的实验室和企业实习的经验对教学体系进行整合。(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所有的实践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在实践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实践的理论知识掌握,在自己动手去做去分析,并在做完后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验室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继承并更新以往的设计题目,通过学生们自主提出问题来发掘新的思路,可以通过一个实践引出多个题目,分层次的进行。这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适应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3)开展仿真实验:目前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已经无处不在,它具有进行大量数据的运算、三维物体的动态模拟等功能,能够高效的解决实际运算中的繁琐问题,在实践教学前先通过计算机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对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相应的问题。(4)课程设计联系工程实际:为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选择课程设计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从在工厂参观学习的车间中选出一些覆盖面广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零件作为设计的对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对实际工程问题有叫清晰的认识,我们可以邀请工厂里的工程师走进教室,对学生的设计提出实际性的问题及触发学生的灵感。

四、总结。

课程设计与教学体系的设定是高校工程机械体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教学体系的设定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此,以工程机械教学体系为前提,加强教学和课程设计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毕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高峰.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四

1.软装饰设计在设计界的兴起。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功能性环境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如果说装修使我们的家拥有了健全的躯体,那么软装饰就是居室的灵魂所在,居室风格的确立、气氛的营造和主人的品味都体现在此软装饰设计。

软装饰设计是主要针对家庭空间、商业空间、样板间的家具、画、陶瓷、花艺、布艺、灯饰等的装饰设计以及家具、家居饰品卖场的陈列设计,通过饰品、艺术品的陈列设计赋予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当家饰太过陈旧或过时,通过室内搭配修饰设计调整就能呈现出迥然不同空间体验,为生活带来新鲜的感觉。软装饰在发达国家普及率很高,欧美地区都在90%左右,日本达到了100%。国内软装饰设计行业成形也就在近几年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针对高端人群且对空间配饰要求较高的客户。然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高水平的室内软装需求日益增加。软装饰设计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于这样的新生事物就需要更多业者去了解它从事它宣传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专业发及课程教学趋于成熟。方向划分越来越细,以前只在专业课程里顺带提起的软装饰设计内容逐步形成自己一套独立完整的专业内容。然而在工程项目实施中过程中因处理不清软装饰设计在空间设计的地位和作用。把软装饰设计固态化和程序化。以致无法后期协调空间的翻新与规整。造成软装饰设计课程制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方式传统呆板套用其他课程教学方法及不能很好与市场接轨,使该方向人才在软装饰设计就业中处于专业拿不出手、思维跟不上时尚的尴尬境地。

3.市场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脱节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在装修市场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市场对软装饰设计的需求令不少业内公司纷纷看好。诸多装潢公司、设计公司相继成立了软装部,但多数专业机构仅作为其硬装服务的配套延续,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专业人才从业人才的匮乏、行业服务标准不规范,使其执业水准参差不齐。因此,室内设计业界及教育界,应该重视和加强对软装饰设计及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使其在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发展中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

1.教学方法创新。

综合表现法:用手绘线稿或实景照片电脑处理线稿,将分解各式实际物体元素图片用ps技术处理成软装效果图,打印出来后,可结合材料带入法,使效果图更加形象逼真,这也是专业设计要求的最终表现效果。这样客户能直观可触碰感受软装布局设计的变现方式。上述教学方法进行的同时也需加大相关专业的训练,如手绘效果图表现、电脑效果图制作、相关图片杂志的收集、参观考察展示展览,加大选修课范围如增开插花花艺、布雕、环境空气处理等辅助课程。

2.引入实际项目进去教学。

将社会实际案例项目导入校内专业教学,其目的是为在市场规范设计下,进行实践型练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对在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际操作性具有相当意义,架起专业教学与市场的通道。通过项目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3.试行以校内教师进行基础理论课教学与校外设计师实践项目指导结合进行合作化教学,使学生既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具备实践能力的`拓展,是有效提升该课程教学与发展。

三、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

1.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健全和规范软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

以前在未提出软装饰设计这一课程前,学生学习有关软装饰设计相关知识是由装饰艺术设计及展示设计等课程顺带或套用其他课程教学内容使该门课程有名无实。所以对软装饰设计概念、表现方式、设计风格及设计内容的重新梳理是对该方向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依托的教学方式能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贴近市场需求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软装人才。通过多方位平台在教学中采用以实际项目为依托的种教学探索,其一,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二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设计创作热情。其三,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师可从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中及时了解企业市场信息。

3.拓宽学生就业面,促使学生创业可能性。

由于全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每年大批毕业生造成供大于求,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在室内专业学生形成悲观思想及就业压力。然而软装设计的独立划分为室内专业学生题另一个人生舞台,市场检验结果显示经过系统软装饰设计训练的学生专业上手更快更得用人单位喜欢。由于软装饰设计行业门跨高低不同,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毕业生学生在商务网络自主创业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也为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生拓宽就业面。

4.促进软装饰设计行业发展完善。

规范的专业教育为软装饰设计市场培养大量合格专业人才,推进软装业的健康发展这也为软装饰设计行业日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五

古典文学常见。

论文。

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课程设计论文,请参考!

摘要:本文对高等院校建筑课程设计教育中的校外合作机制进行探讨,根据国内外建筑院校的相关教学经验,整理出在课程设计中的三种主要的校外合作模式,分别是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

总结。

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六

摘要: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应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遵循施工管理工作要点,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提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建设效果,确保在施工管理的情况下,提升规范性水平,完善管理制度保证提升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求,为其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要点。

引言。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应遵循施工管理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使用合理的方式开展工作,保证在施工管理期间提升装饰装修工程质量,保证强度与稳定性符合要求,进行严格的控制。

1建筑装饰装修市场的现状。

对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而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加大原材料的研发力度,可在进口投入的情况下,完善市场规模,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结合市场规模开展工作。如图1所示,某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已经编制了完善的施工管理方案,在研发原材料的情况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高端材料的支持下,提升工作质量水平,并引进先进技术,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针对原材料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大量要素的投入之下,可促进事故管理工作的合理发展,形成良好的工作模式,在严格管理的情况下,提升装饰装修工作效果,遵循现代化的工作原则,在开工交底、拆除工程、搬运与清理工作的支持下,合理进行隐蔽工作管理。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七

摘要:在国家大力提倡节约型社会、环保型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的背景下,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速发展,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飞跃。

但建筑业中存在的问题仍旧突出,而建筑装饰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的上升,实现好、发展好、处理好建筑装饰的节能问题,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建筑装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分析,着力提升建筑装饰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装饰材料;生态;节能减排。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追求生活质量,张扬个性的社会趋势下,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建筑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在建筑装饰美化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功能下,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1、房屋建设节能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房屋建设节能的设计标准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现在采暖地区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很多,门窗的空气渗透度为他们的5倍左右,外墙的传热系数就是他们的4倍。

我国必须重视建设节能的设计阶段,改进设计中的不足,并对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改造。

因为现在发达国家住宅的平均年采暖能耗大概每平方米7.57kg标准煤,而目前我国每平方米已经高达了13.5kg标准煤,大概是发达国家的1倍多。

经过分析得出,能源损失大多数是保温隔热差的外墙、屋顶还有窗户。

2、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一方面,由于装饰工程的增加,社会对建筑装饰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绝大多数建筑装饰材料在生产、加工、使用过程中以及废弃以后都要耗费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不规范、不科学的装饰、装修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近几年,我国因建筑装饰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和人身健康事故方面的投诉居高不下。

装饰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及有害成分,使得装饰后的室内环境普遍存在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污染的问题,造成了很多居住者出现头晕、恶心、呼吸不畅、皮肤过敏、免疫力下降、不孕不育、胎儿畸形等各种综合症状甚至死亡。

1、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制度。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多种对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规范文件和标准,这些规范和标准从保护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为控制由使用装饰装修材料所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全面地规定了室内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指标的限量值,对工程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阶段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为我们在建筑装饰装修活动中控制室内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

2、强化节能材料的使用率。

充分发挥建筑墙体的`保温隔热作用。

多年来,建筑墙体一般采用单一材料,但由于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太大,一般为高效保温材料的20倍,已不能满足保温隔热的要求,采用承重材料和高效保温材料(如聚苯板等)组成复合墙体的形式,如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夹芯复合墙体等。

但内保温复合墙体由于热桥对保温的影响较大,国家己经限制使用内保温复合墙体,推广使用外墙外保温做法。

由于复合墙体能满足围护结构各种功能的要求,因此这种采用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墙体,有着更多的优越性。

充分利用节能照明。

在我国民用建筑中,照明用电不仅量大而且面广,所以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对于节能来说非常关键,选用的电光源发光的功率要高.日常所用的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一般在15lm/w左右,而目前广泛使用的t5型所产生的发光型效率能达到90lm/w左右,而且可以显著改善灯光的特性,非常适用于办公楼和住宅楼。

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运用自然光,如采用分区双联开关控制、自动亮光节约照明控制等。

对传统的卤素灯、钨丝灯可以用日光灯来代替,水银灯可以用钠气灯、复金属灯来代替。

在装修涂漆时,就选用亮色来提高室内照明的效果。

尽量用40w或60w的日光灯来代替多个20w的日光灯,这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充分采用节能玻璃窗。

现代建筑趋向于大面积玻璃采光,而普通住宅的玻璃窗采用普通玻璃,虽然成本低但保温效果差,不能阻挡阳光中的热能向室内传递,在冬季也无法阻挡室内热能外泄。

如果选择高质量的玻璃就能使室内温度相对稳定下来。

普通玻璃的传热k值是5.8w/o・k,而高科技节能玻璃的传热k值仅仅是1.6~2.0w/o・k冬天,用普通玻璃的房间,每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所散失的热量要多出3倍以上。

所以房间里冬天会觉得挺冷的,要想热起来,空调就要几倍以上的功耗用下去才能达到平衡。

还有一种低辐射镀膜玻璃合成中空玻璃,在夏季比普通玻璃节能60%以上,而冬季可节能70%以上,所以,使用品质好的玻璃可有效节省空调或取暖而消耗的费用。

3、提升太阳能和风能开发技术。

太阳能无污染,且能量含量高,因此可以考虑在太阳能较丰富区域通过加装太阳能利用装置,实现建筑物的绿色化和节能化,最典型的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装置。

太阳能热水器放置在屋顶,不占用任何室内空间,而且具有热度提升快、支持大用水量等优点。

风能也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无污染资源之一。

据我国气象局相关数据显示,中国陆上50m高度可利用的风力资源为5亿多kn,同时海上风力资源也甚为丰富,超过5亿kn,位居世界首位。

但与丰富的储量相比,我国风能利用率极低,不少地区根本没有意识到风能的巨大开发潜力,从而无法形成应有的消费市场。

因此我国应注重风能的开发与研究,在地方性开展风能建设,丰富我国能源利用种类。

4、全面落实节能材料的使用。

采暖工程施工是建筑装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采暖系统制式要符合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才不安设备阀门、过滤器、仪表和温度计要安装齐全,水力平衡装置、热计量装置和温度调控装置要便于调试和操作,加强先进技术措施和设备的应用,根据建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采暖设备,夏季可以使用窗式或者分体壁挂式空调,冬季可以使用壁挂锅炉铸铁暖气片,在节能的基础上减少资金的浪费。

建材本地化是减少运输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的手段之一,设计时尽量利用本地资源的材料,提高本地材料使用率,节略资金,还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设计建筑造型要简约,避免大量地使用装饰性的构件,在保证再循环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前提下,设计可考虑多使用具再循环性能材料的建筑装饰材料。

三、结束语。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八

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1],是云南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食品科学类专业开设《食品毒理学》,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2]。

教学过程中,《食品毒理学》是一门与医学科学紧密联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毒理学实验是毒理学的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3]。然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与医学科学专业相差甚远,食品科学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活的实验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和兔子等),而大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插管灌胃、小白鼠尾静脉和兔耳缘静脉注射等基本实验技能就更无从谈起。但如果没有这些技能作保证,诸如“化学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外源化学物半数致死量测定”等毒理学实验就无法开展。因此,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收效明显。

1培养学习兴趣,调整课程结构。

由于《食品毒理学》(包括实验课)与食品贮藏、加工及检验等食品类传统课程有明显差异,且理论性强,内容较为枯燥、抽象,学习困难较大,且部分学生认为该门课程与其今后从事的工作关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4]。同时,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特别是实验课程,经常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应提高同学们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食品毒理学》,特别是其实验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对教师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在课堂上,通过列举新近国内外、特别是人们周围的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例,如“三聚氰胺”、“蒙牛omp事件”、“氢化植物油安全性评估启动”等,进一步阐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毒理学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实验是食品毒理学的核心”三者的逻辑关系,从而强调了食品毒理学特别是毒理学实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讲授中,以“人与食品”这一相互关系为线索,适当穿插、普及一些医学常识,并通过音像、视频资料以及实地参观相关实验室,使学生了解实验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在毒理学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其学习主动性。

同时,学院领导对该门课程也十分重视,对课时结构作了相应调整,课时数由以前的32课时调整为48课时,其中实验课时从9课时提高至15课时,内容也从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性实验”过渡,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技能。

动物实验是毒理学最基本的实验,而进行动物实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分组、染毒方法以及生物材料的采集与制备等,是完成毒理学实验的根本保证。教师在指导实验时干预过多,学生的动手实验变成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实践教学极为不利[5]。

因此,只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同学们实验技能,才能完成好毒理学课程实验[6-8]。而对食品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都掌握动物实验技能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通过自愿报名和班级推荐,选出10名左右对动物实验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师相关科研课题,专门对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基本掌握抓取动物的正确手法、动物染毒(如灌胃和注射)方法、生物材料的采集(如小鼠眼眶后静脉丛采血)等基本实验技能。正式实验时,再将这些同学分散到各小组,带领和指导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实践教学的改进,尽管期间增加了师生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解决了部分教师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很大一部分会涉及动物实验),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去,可以说是师生共赢、教学科研共赢。

3优化教学内容,丰富实验项目。

传统的毒理学实验多数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照实验讲义的内容及要求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结果一目了然。但全部采用这种实验教学,一方面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对实践教学内容有必要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调整后的实验内容安排上,由3个传统的验证性实验、1个应用型实验和1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构成。验证性实验依旧为毒理学经典基础性实验:急性经口ld50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应用型实验为“家兔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观察及解救”;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不同外源化学物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要求同学们自行选取感兴趣的、与食品相关的外源化学物质通过灌喂小鼠,测定动物血浆转氨酶活性变化,并分析该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损害。

实验项目的优化,不仅可以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同学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加深其对“实验”在食品毒理学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同学们熟悉、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并了解经典实验的相关内容及毒理学意义;应用型实验是在掌握一定基础实验后对解决毒理学实际问题的探索[9-10];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分组(4~6人/组)完成非特定外源化学物毒性及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该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用外源性化学物质的种类、可能引起动物中毒的剂量(既能引发明显的中毒症状和特征性生物学标志的改变,又不能导致动物死亡),并能够熟练进行实验动物灌胃、采血及其血清转氨酶活性的测定。通过上述实验的逐级训练,特别是综合性设计实验,不但可以使大部分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般毒理学实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初步毒理学试验设计,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和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突出实验成绩。

要圆满完成上述实验,需学生付出相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增加实验成绩在期末课程成绩的权重也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已由20%提高至30%,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完成实验课程的积极性。实验课成绩从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和考勤等几方面进行评分。

课程实验成绩的考核重在过程而非结论,这一原则始终贯穿在实验考核中。针对部分学生缺课、不认真完成实验和抄袭实验报告等现象,采取了严格的实验课程管理办法:成绩考核方面如无故缺席实验课1次以上,实验成绩取消;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有无重大操作失误;对实验报告的格式、实验原理和现象的讨论分析进行综合评定,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实验,而实验结果误差多少不重要,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即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其对毒理学实验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对实验成绩的评定也完全认可。

5结语。

实践证明,《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课程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没有穷尽的,目前仅是作了一些探索,而在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1]。相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食品毒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6参考文献。

[1]严卫星,丁晓雯.食品毒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0]张海晖,段玉清,张红印,等.食品毒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0(1):147.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九

社会时代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上建设与发展,这使得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很多的发展机会。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在建筑风格以及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对于住房上的要求不仅停留在舒适这一个层面上,而且体现在舒适的基础上更加美观,拥有更多的使用功能。文章通过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关系的分析,希望得出的结论可以给相关施工与设计人员的工作开展来帮助。

不同区域的房屋建筑,在建筑文化以及风格体现上都有着相应的差异,房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都会融入设计师个人的智力成果。房屋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会对建筑的风格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建筑的文化主要体现的是当地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等,也是一个地域基本特征的重要体现。而在一些群体和个体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房屋风格的很多不同。文化主要由内外两个部分混合而成,也就是指文化的内核和外缘。建筑文化的内核方面主要是指房屋在长期的建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古老而纯净的文化方式,这种方式在我国依然存在。而文化的外缘主要指的是,在后期的文化大传统中,很多的内核文化被破坏,掺杂了很多外在发育并不健全的文化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生根的文化,对于整个建筑的发展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其找到一个文化的发源所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精髓性的东西进行阐释。当然对于整个的建筑文化来说,其发展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和自生文化相关联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从外缘方面来说,由于文化的重要是被动,通过文化的推动,人们的生活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和提高。因此建筑的地域文化从外缘到内核都有着不同的改变,我这种改变是对于新兴建筑的敬礼,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多的人的生命里更加的旺盛起来。

风格与文化在建筑设计上的体现不仅和当地的气候因素与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当地的历史、人民生活习惯以及文化内涵背景同样会对建筑的建造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不同的地方拥有不同建筑风格现象的最好解释。不仅是建筑的外形,在建筑内部的装饰设计风格体现上,也具有时代的思潮和地区区域上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缜密的构思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都可以在某一座建筑中的室内装饰上得到体现,典型的风格表现形式都是当地人的人文文化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相互交融影响的结果。建筑的表现形式处理,大多会体现在建筑的风格上,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会融合当地的艺术文化或是此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从深层意义上来说,风格不会仅停留在一种表现形式上。建筑装饰设计上的风格不仅会在建筑的外部造型得以体现,建筑室内的装修也会根据整体造型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规划。甚至有些地方在某一特定时期,文学或是绘画上的艺术发展都会对当地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产生很强的影响。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因素;另一个是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等;内在因素主要包含个人和群体在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与思维。这两种因素相互结合会直接赋予房屋建筑不同的设计风格。现如今,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社会节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着,人们为了让这种趋势可以在心理与精神上得到相应的平衡,会将自己迸发出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个性直接表现在建筑装饰的设计风格上。不同的设计个体在生活中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也会直接导致在建筑设计风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建筑设计师在不同地方的学习成果也会直接对整体造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学习的内容会直接融入到设计师头脑中的设计构造中去。设计上的灵感也就会直接体现在建筑的设计造型上,此时造型上的设计师会运用物质技术手段以及建筑上的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多样、造型多变,并且使用功能上可以给人以享受的建筑。这种倾注了设计师心血的建筑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的需求,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不仅包括物质技术上的进步,还有精神文化上演变,这些发展内容都会被历史烙上其特有的延展性,想要对历史的发展进行追踪与体现,就必须本着尊重的原则,将社会发展的特点融合进自己的头脑中,并把创新思想与社会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的统一。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开始适应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此时,生活中涉及到的各行各业都会将这种社会的演变,进行因素上的融合。建筑室内的功能在表现上是复杂并多样的。室内装修时,室内的设计与建筑外形上的特点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时代的文化潮流所遗弃。建筑风格上的变化周期也开始慢慢的缩短,此时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装修风格与文化呈现出环境氛围上的欣赏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向前运动发生着改变。在建筑艺术手法的处理上,一种风格的建立不仅可以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文化的发展趋势,艺术表现以及相应的社会因素也不会局限于一种表现形式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房屋建筑设计以及室内的规划在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兼容并蓄的艺术处理手法是当今时代最为受欢迎的设计风格,房屋建筑的室内布置上的风格,也渐渐开始趋向于现代简约且实用的方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吸取传统文化的特征,也会与现代简约的风格进行融合。

综上所述,不同风格的文化都会具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房屋建筑行业中,这些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关联性应该建立在房屋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只有房屋的质量与实用性达到了施工上的标准,这些设计风格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张毅马丁单位: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伊宁市城乡规划局。

[2]刘敏.基于木建筑文化遗产的现代室内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3]刘博,袁野.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j].工程技术研究,2016,(8):211+217.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十

穿越建筑时空的隧道,泱泱华夏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凝聚着无限的魅力,建筑作为人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它还涵盖着民族的、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它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已被社会确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本来就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在多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许多包含了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对它们所表现出的装饰艺术风格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理解建筑的本质。

人类建筑从穴居、构木为巢到砖木瓦石建筑、钢筋砼建筑、钢铁建筑,再发展到今天采用新技术的智能建筑、生态建筑,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从“防风雨,避寒暑”发展到“凝固的音乐”、“艺术之母”、“绚丽的图画”、“石头的史书”、“住人的机器”,再到当今认为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建筑是显形文化”等等。人们对建筑理解的视野变得广阔深邃,建筑创作的哲学观念亦随之升华,并从多视角定位。勃罗德彭特对建筑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建筑是人类活动的容器。它表示建筑必须具备内部空间,其形状、尺度必须满足该建筑的各种活动;第二建筑是特定气候的调节器。他指出建筑的外面(主要是指外墙和屋面)应在封闭空间和外部环境中起到屏障或是过滤作用,特别是对声、光、热的控制;第三建筑是文化的象征。无可置疑的文化象征作用就是在“功能主义”建筑中依然存在。第四建筑是资源的利用者。这种资源包括材料资源、人工资源、技术资源、土地资源等等。建筑的过程就是这多种资源的使用和积累,且每种资源的利用都会增加建筑的价值,新建筑也使所处地段增值。

2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2.1建筑与文化的关联。

建筑与文化犹如鱼水相依,是人类的永恒课题。建筑,为人类留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得遮风避雨处所;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先进的文化或是根本利益都是与建筑有着血缘的不解关系。建筑演绎出整个人类社会最具鲜活和充满和谐的韵律,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形象地比喻它是时代进步的镜子,经济发展的缩影。而建筑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集中表现,也正是建筑的个性和特色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和灵魂。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一旦没有了旋律,自然是噪音,倘若建筑没有艺术情调和文化韵味,那它就失去了灵性,会因为缺少灵魂而成为钢筋和混凝土支撑的空壳子。总之,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二者息息相关,永无终结。

2.2环境、建筑、文化共同构建“城市树”

环境、建筑、文化三者的关系,很微妙,很“有机”,很“辩证”。说到底,是环境决定文化,但环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决定文化。相对于文化而言,环境是建筑的载体和母体,已建成的建筑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而言,建筑就是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化的主体;相对于建筑而言,环境与文化的结合,能让建筑更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环境、建筑、文化三者共同构成了“城市特色树”,即“环境之土,文化之根”,有了前两者的营养吸收与供给,“建筑之枝叶”才能繁茂,“城市树”才会有茁壮的活力和由茁壮焕发出来的魅力。可见,环境的美之于建筑的美,建筑的魂之于文化的魂。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渊源流长的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所以以下只是罗列了小部分元素: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中国漆器、汉代竹简、甲骨文、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如意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彩陶、紫砂壶、中国瓷器、国画、敦煌壁画、石狮、唐装、筷子、汉字、金元宝、如意、八卦等,还有谐音文化。在当今世界上,文化能一脉相承并始终不曾中断的也只有经历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对民间美学更情有独钟。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下,我们都应该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己任,为荣耀。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装饰设计,都是在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各国的审美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并发展创新出更加心意的东西,其关键在于如何正式传统,发展今天并创造未来。

现代建筑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是一个时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从这个角度考虑,现代装饰设计要想走出一条新路子,必须得与时俱进,跟现实相结合,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中寻求前进的方向。事实上,今天我们评价一件设计作品的价值,还是两点——技术创新;文化内涵。在很多时候,文化含量还会给设计带来难以估量的附加值。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与“现代”都是水火不容的。比如,西装虽然“战胜”了旗袍,但后者在某些场合依然风光;钢筋混凝土公寓楼对青砖四合院则是羡慕加嫉妒……。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占据出版业的主流地位,但传到西方以后,与二十六个字母形成了天作之合,一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文化传播方式,进而影响了全世界。评书与广播,“百家讲坛”与电视,编读互动与网络,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绝配”。因而,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风格,一旦形成“绝配”或“准绝配”,“传统”就能发扬光大,“现代”也能落地生根。

5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03).

有关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通用篇十一

虽然本着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实施了多个科目的教学制度。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的单一化教学导致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较零散。而我国所实施的各个学科分开单独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一些学生只知道单独进行掌握所学的重点知识,不去寻找所学习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不懂得把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都导致了所学的知识断节,不能很好地发挥它们共同的作用。如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不仅涉及一些审美鉴赏、建筑装饰设计,还会一些物理和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各科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懂得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各个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出彩。

1.2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不懂得创新。

一些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一直秉持着过去的单一教学模式,不懂得创新,只知道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考点,而不懂得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对所考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的情况,由于对所学知识的不了解或不会运用都导致了目前学生毕业就业难的局面。只有对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点进行改进,不断地去探索新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是改善问题,使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大的进步。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太多过往的经验可以去借鉴,加上现在又是一个求新求异,各种新鲜的元素不断地出现的时代,而这个行业同时又与时尚紧紧相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地关注设计方面的新知识,完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平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了解新的技术,让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为我们所利用。

1.3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学生的实践能力差是目前建筑装饰设计性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之一。许多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套作,设计的作品质量差,得不到使用者的认可。学生动手能力差有多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或者只知道一味地死读书,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眼高手低不愿意进行简单的设计工作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首要原因,亦或是由于学校资源少、教学水平较低致使学生实践机会少,学到的知识不够先进等一系列原因都造成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深度不够,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实践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知道循规蹈矩,不懂得创新。在当今以学习成绩为主的教学环境中,许多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认为只要平时科目的试卷成绩够高就可以,这也就出现了部分高成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却不如一些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学生端正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能力。

2.1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顾客的需求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设计施工,从而使得设计的质量更高,更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2]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地实践的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的专业素养够高,平时对所学知识不断归纳总结,对于不懂的知识要不断地探究,对于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要积极地去了解,这样有利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最起码的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装饰设计者的基本条件。

2.2构建一个教学的综合体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应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图文结合,用典型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更好地培养专业性人才。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综合的教学体系。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求新求异,拥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对一些新兴的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要及时地学习,不然会导致学生掌握的一些知识过于陈旧,设计作品老套庸俗,追不上时代的脚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建筑装饰设计热爱,才能学得更好,也才能做的更好。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加快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前进的脚步。

2.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建筑装饰设计这个专业除了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更好地应用在平时的工作中。[3]这就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硬,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装饰设计这类的人才时,要本着以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一方面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种选修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一些课外知识。学校要本着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原则,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实施分阶段、分批次教学,全面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结束语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高职院校设计类人才的专业性与学校教学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出专业性更强的综合性人才,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教程教学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学模式与目前的市场需求相适应,才能培养出更专业的实践性设计人才。

作者:任丽坤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2]周媛媛.关于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法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教学改革与探索[j].消费导刊,2013,(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