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8:11:32 页码:13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汇总13篇)
2023-11-11 08:11:32    小编:ZTFB

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沉浸其中,仿佛身临其境。那么怎样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要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思考,然后在写作过程中要展现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并且要用合适的语言和结构来表达。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从书籍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展开讨论,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同时,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可以通过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学元素来提升文章的艺术性和可读性。此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背景,与书中的内容对照和对比,以展示个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不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需要有理有据,客观公正地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一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此诗的书法虽写于之后,但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如石压蛤蟆,向世人展示其饱含生活悲苦,心境凄凉的感伤。

人性是复杂的。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的喜爱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者更愿意从这个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苏子身上,挑选出若干他使人敬爱的特点,使他更积极向上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果然,这样读完之后,除去那些熟悉的诗句让我更加喜爱之外,更平添了些许对苏东坡这个人物原原本本的喜爱。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二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三

宋代是淹没在历史中的一个朝代。原来对于宋朝的了解,只知道开封有个包青天,以及唐诗宋词中宋词的温柔婉约,还有读书时学过一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苏东坡只记得有个菜名叫东坡肉。

林语堂自称苏东坡转世,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然感觉不同,换一种说法,也许林语堂眼中苏东坡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读完本书,跟随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对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那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文化昌盛,工商业发达,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以至北宋灭亡后江南的富庶又支撑了南宋150年。但苏东坡生活在北宋将要灭亡的时代,战乱纷纷,人民游离失所,政治改革(王安石变法失败),注定了苏东坡悲苦的一生。

人在这世上得不到生存,得不到尊严,再强大的文化都是无根之萍,镜中月、水中花。在那种命如草芥、朝不保夕的时代,需要苏东坡的洒脱和开悟,豪迈与豁达,淡定与操守。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面对苦难,他完美结合了儒、释、道三家,即中国人的三个信仰,儒家的积极人生,佛教的淡泊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

这世间的苦难,需要精神力量的慰藉,需要诗词的灵性,需要大智慧、大毅力,对抗这自然的恶劣和命运的无奈。

看过苦难的历史,才发现生活在和平时代是多么幸运,先民们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可悲可叹,才有了现代的物质文明,才了追求自我的生存基础,我想我们应更珍惜这种机会。

人生如光阴之逆旅,不求能达到什么成就(都是成功学忽悠的'),只求不辜负这光阴,要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活出自己的意义。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五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六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可以居于京都,可以居于东坡。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纯洁的思想是淳朴生活的基础,我虽一芥草民,亦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活出生活真性情的道理,无论是处于闹市,还是独行于东山。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征。

其实苏东坡所居之东坡,平凡之至,但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里却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人有了愉悦的心情,才有了能够使人感受愉悦心境的文章,他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民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我有时也会有这样快乐的感觉,思绪所至,非记之不可,打开电脑,文思泉流涌,任手下十指翻动,对面如有一位栩栩如生之好友,我与之娓娓道来:流畅欢快,是快乐之时,忧伤如烟,是郁郁之刻,能够记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停驻,回味,思考,所有的品尝都是美好的,人生须臾,能够留下些许特色灵魂的性情也不虚此行。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七

说起苏东坡,我想到的总是那个着一身素衣独立江边,须发尽飘,沉浸于月光朦胧之中的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有人说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似那颗被除名的冥王星,在脱离了太阳系之后做回了自己,在辽阔高远的宇宙中以自己的姿态自在独行。

苏东坡在公元一零三六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眉山以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出了名。流传的“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道出了百姓对苏家发自肺腑的喜爱。东坡之父苏洵、之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三人皆才华横溢,在后来的所经之处,都是令人追慕附庸的对象。东坡一家,尤其东坡之祖父,实在是嗜酒成性,最具豪放纯厚的真性情。他可以因为东坡叔父高中而酩酊之际骑驴进城,他可以因为厌恶一尊神像而在大醉之下将其摔得粉碎。苏东坡可能正是将祖父这种身心深厚、气度开阔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东坡激烈、嫉恶如仇的晚年时的性格,正如其父当时对豪门挑战的性格表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谪迁是他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我看来,他不是在谪迁之地,就是在去往谪迁之地的途上,始终颠沛流离。由他自己的话来概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所至之地。自王安石变法,东坡与其政见不同,后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通判时起,东坡先后因为被小人污蔑诗词内容有不正之风、卷入新旧党派之争、政见不合而分别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东坡的一生中,母亲、父亲先后离世,王弗、朝云这两任妻子也离他而云,在人生的路途中跋山涉水,所至之处皆以为家,历遍大半个中国,可谓尝尽人间百态。

而我所敬佩苏东坡的,是他在所到之处都能引起百姓的无限喜爱。他在杭州治理西湖,更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他自掏腰包建“安乐坊”医院为人治病,他修缮官舍、帮助太学生,也因治饥荒无果而自怨。在广州之时,他“依然故我”,享受清风与明月,自在生活。同时,他在儋州之时带着开凿水井、开办学堂,百姓越来越发喜爱他。这正表现了东坡的儒家济世情怀。

在我看来,东坡也是深情之人。他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子由沉稳、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天真、不计后果,二者政治看法不同,但立场相同,感情更是深厚。在兄长受冤入狱,子由上书为兄长辩解,东坡更是写出“与君世世结兄弟”“但愿人长久”等诗表达兄弟情谊。对于东坡之妻,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朝云,他说“惟有朝云识我”,也在亡妻之际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之情思,甚至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东坡觉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经历了命运的荣枯盛衰,变得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年轻时与山神吵架、向雨神祈雨,不怕一切鬼神,甚至做起了中邪人的“驱魔师”。可能是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之后,他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晚年时他开始热爱自然,开始发出了“十年旧梦寄西风,此去真为舍田翁”(《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对田园的向往。也许是真正释放出了本性,他按自己的意愿做起了自由独行者,真正优哉游哉去了。所以他的诗词由早年中含有的讽刺、愤怒之感逐渐变得宽容、温暖,甚至将陶潜视为自己的偶像,想归隐于山水之间了。他看似孤独,但却是在真正做自己。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他是苏东坡,是那个始终富有活力的苏东坡,也是始终已见的苏东坡。不论如何,他以古朴之笔,书写了自己较为华丽的一生,也在自由的宇宙之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八

才华横溢却宦途崎岖,屡遭贬谪依依乐在其中,他就是百年一遇的奇才全才—苏轼。

由于政见不合、小人弄权,苏轼历经大起大落,他却保持一份潇洒傲然,面对人生苦难与世道沧桑,顺境与逆境的转换,出世与入世的变更,苏东坡不因贬谪而消沉感伤,举杯笑看平湖秋月,看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不怨不愤不恨,超然于物外的豁达与包容,徐徐前行,以赤子之心看淡人间事、世间人。

刘辰翁在其著作中写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彻底改变世人觉得词难登大雅之堂的束缚,一反词句艳情腻语的风格,他的词大气磅礴,语言朴素精练、兼有豪放与婉约派双重特点,自成一派。东坡先生还是一位美食先驱者。“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无一不出自他手。

在被贬岭南期间迷上了荔枝,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在海南上更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曰《食蚝》,提及“恐北方君子闻之”令人忍俊不禁。

历史上罕见诗、书、画、文全才的苏东坡在这人世间乐得逍遥,轻松自在,不沉溺于苦痛,潇洒一生。畅快淋漓!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九

而他们的自传他传无疑是相当不错地资料借载,我们知晓苏东坡,因为他旷达的诗歌文风,他乐观豁达的语言,当然也少不了他与政敌王安石的处处交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与百姓亲近的政治家”字里行间有对苏大善大美的极力赞扬,而为衬托苏的高度,王安石不得不被作者牺牲,“王安石的新法,正是一切集权制度的集中体现……他信奉“一个国家、一位领袖、一个声音”的信念”又以王类比王莽、希特勒,更批为“妄想狂”,仅凭我个人而说,看起来对王是否有些不公,“一个国家、一位领袖”是很明显的法家思想,林即以一个后世的眼光评判,更类比希特勒。这只是在当时大环境下文人思想的局限性。传中对王安石并不仅一此批评,但……窃以为没必要,王在苏乌台事变时“一言而决”救其性命,与苏交往也极有风度,而作为苏传的撰写者,林先生看起来比苏还憎恶王,有点有趣,个人色彩算是浓烈,也可足见林对苏的狂热仰慕。

但上述仅是对其的些微小瑕的点出,却也不难理解林这样的态度,苏的个人魅力的真是中华历史中浓墨的一笔,或许“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说明相当一部分问题,苏的一生有三次贬谪,余者文人被贬,大多以诗词泄愤,苏固然也有,但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发明东坡肉,杭州建苏堤,儋州“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于峦地开学堂,不须要后世粉墨,这样的苏东坡已足令在下敬佩,生活让他挫折,苏东坡欣然饮下,回敬茶一杯,这样是苏的乐观,而变法中,让“政府不与民争利”是他的仁。

但正如开头所说,无缺的是神,苏不过是个凡人,苏也有失意狼狈落魄之时,譬如说苏轼晚年受佛家影响,又于常州痛丧幼子,这个乐天派也有对人生的迷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惊鸿踏雪泥”“人生若逆旅,我亦为行人”种种诗句,可窥探一二。

再者,苏的性格并不如传中塑造得那么无憾,或者说苏的人格伟大,但缺憾在其政治上,以愚一家之见,苏的性格不应入朝为官,更适合地方小官,原因有三,其一,苏文人风格浓厚,上书也有个人风格,于是酿成乌台之变化;其二,正是我们所褒扬的乐观裕达,说丑点叫随遇而安,他没有张居正的隐忍,也没有当权宰相的铁腕,对所处的环境会尽力让自己去适应融入,十分成功,不得不说,回济州时,幼子死了,人直接就上书留在常州了,看这风景好…。适合终老…作为一个政客,但淡然了……其三,最致命的一点,苏的天真,他不会去逢迎,哪怕假意,就十分直愣子地自己坚持着夹在新旧两派中间,好不尴尬。苏是一个有系民情怀的人没错,但是情怀并不能当饭吃,苏企图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党派,一败涂地,似乎勤苏在政治上并未有大建树,反而被贬时贡献相当大。

苏的诗、文,食者阿谓是中华长河中的丰碑,但他并没有传中那么完美,他有自己的脆弱与弱点,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诗人的敬佩,恰恰相反,正是他的这种各种缺点,才会让我明明白白认识到他,而非书上诸如“伟大文学家”这样一笔空景,我敬佩这些在人类史上留下痕迹之人,如霍金、老庄、苏轼、李白,不是因为他们要高挂神坛,而是他们起落人间交织的人性与智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十

几千年前,从高贵的皇太后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凡是客观的人,无一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性格所吸引。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那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苏轼,仍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色。

我也十分喜爱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宝藏人物,他是年少有志才华横溢的苏子瞻、不慕名利而诚实顽固的苏轼、平易近人又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堪称"完美",但也会犯错。而我,却因为他犯错后的态度被打动。

在当时朝廷小人百出的时代,又恰巧碰上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变法,直言不讳的苏轼,出现的那么不合适。果不其然,他因为他的诚实"犯了错"。若是大多数人,应该被打倒了,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活出了更美好的自己。

我深信不疑,他曾不止一次在被贬的路上哀声叹气,但最终,我们认识到的还是幽默、开朗又喜自嘲的他,也许几千年前的一天,苏东坡正津津有味地手把手教着一个厨子东坡饼,东坡肉的做法。厨子问了句:“您可曾争取过回朝廷的机会?"东坡一边搓着面饼一边一边笑着说:"我若回去了,你们崇拜谁的手艺呢?"。

苏轼传奇般的一生,留下了让人们欣赏的各种诗篇、美食,这几千年,他都活在人们身边和心中。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十一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十二

看后我回首了苏东坡的童年、壮年、老年,认为苏东坡比李白更崇高,比杜甫更伟大,他的人格魅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千年来,为什么中国历代有那么多人热爱这位大文学家?我认为是因为天真直率这种力量强而有力的在他身上运行。

他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般。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重严肃,能轻松开玩笑,也能郑重庄严。

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般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

他享受宴饮、享受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心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

一次,他厌恶某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

他的直率在玩笑中,他开起玩笑不分敌友。

有一次在朝廷盛典中,在众大臣之前,他向一位道学家开玩笑,用一个文辞把他刺痛,为此酿成大祸,他不得不承担后果。但东坡并不悔改,仍和大家说说笑笑,苏东坡是真性情,他敢说,只要是对的。

他的真性情隐藏在对敌人的态度中。他恨邪恶之事,但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于心中,只是不喜欢罢了。他认为恨别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他的一生是开朗旷达的。

他的真性情更体现在他的诗歌辞赋中。他的诗歌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的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

正如他所说的“春鸟秋虫之声”也未尝不可比作他的诗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但东坡却尤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政治勾。

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感,至于有何利害便置之度外。

一直到今天,读者仍以他的作品为乐。因为像他这类人,一心关心世事,始终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的文章遒健朴茂,字字自真纯心肺间流出。

而观今天,有多少人像苏东坡般真挚率达呢?或隐居避世一言不发,或“多磕头少说话”,凡是对于自己有害的一声不吭。更有谁能像苏东坡一般秉承着天性,无拘无束过完一生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敢或者是不能,他们都只心怀忌仇,为官权羁绊,无一人敢说真话。

最后,我想用林语堂一段经典话收尾:

“我们未尝不可以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画家,是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反对派,是瑜伽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一切了。”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范文汇总篇十三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