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三峡教学反思(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21:53 页码:7
三峡教学反思(优秀11篇)
2023-11-11 18:21:53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和规则,指导未来的行动和决策。总结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表达方式,让人一目了然。通过阅读范文,你可以对总结写作的结构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峡教学反思篇一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讲,多读,自读,自悟。在导入部分,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细读课文部分,我在试教的时候,由于提问比较含糊,造成学生对问题的不理解,变成自己讲得太多,太细,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指导思想相违背。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作为独立阅读课文,我还是讲得比较多,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全部让学生讲,那这节课会更加好。

三峡教学反思篇二

《长江三峡》是刘白羽写于1960年的一篇抒情游记散文,但是鉴于时代的不同,学生在理解本文时很难再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那么这就让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存在了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知人论世的方式点滴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尽可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且根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写景游记散文的景物写作手法上,而非不适应现在教学的情感理解上。

以上是整个课堂教学总的定位问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去反思和学习这篇课文,包括“点”与“面”的巧妙设计;包括通感修辞手法的复习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用到过,所以我会尽量让学生自己结合已有的知识去发现这些文章中的闪光点,学生也较容易接受。

第三,当然是诗歌教学的运用,之前在听王谦老师上《祖国山川颂》时,就已经领略过诗歌教学的生动和有效。王老师在上《祖国山川颂》时最大的特点是诗句地巧妙运用,其中最典型的一次运用出现在课文第八段的讲解上。课文第八段主要是颂中国的古典诗歌,之前作者热情颂扬了祖国的山川地貌、自然图景,还歌颂了祖国土地上辛勤的劳动人民,肯定他们与祖国的关系,接合之前的文字,文章写到“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体会最细微的情感,捉摸耐人寻味的思想,感受铿锵的节奏,婉转悠扬的韵律,领略言外不尽的神韵,更陶醉于诗人们对大自然叹为观止的描画。”中国古典诗歌神韵兼具,中国古典诗歌是对祖国山川的最好描画,这一切,仅是这样说说学生都知道,但是并不能打心底里感受或者说是领略到。这一段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是说明性地讲诗歌和语言是祖国文化的反应,诗歌和语言也是祖国不可缺少的部分,爱祖国必然爱祖国的语言和诗歌,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讲授更会破坏原文的散文诗意味。

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这样设计,他也没有对语言和古典诗歌的优秀多做强调,只是就其中一个词问学生:“叹为观止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理解,止即到此为止,那么就是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这样优秀的诗句,说说看。”开始学生并没有什么反应,主要是诗歌积累没有被激活,于是王老师便稍稍地给了学生一些提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这写的是塞北草原上的风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瀑布景色的描写;还有写江南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都写的是春天;描写夏天的风光的比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秋天风光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冬天的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老师一句也没有赞美祖国古典诗歌怎么好,但是一说完这些诗句,生就立刻能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从而也发自内心地由此崇拜热爱我们的祖国,在诗歌诗句的赏析体会中进行了一次情感和审美的教育。

同样的,我在设计本篇课文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诗歌,一方面是因为古人写长江三峡的诗歌比较多,资源丰富。课堂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对从未领略过的长江三峡风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引用了大量的诗歌,并且让学生也有机会积累一定的诗歌。教学过程中,针对三峡不同的特点,分别引用不同的诗歌。诗歌的引用,不但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诗意,而且更容易为学生感知。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优点之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参与度可能不是很高,主要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除了要求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比如本文其实景物写作的手法很多而且很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间断性地帮助学生做一些小结,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并没有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第三,阅读很多时候应该和写作结合起来,所谓听说读写,既然学习了那么多种写景方式,就应该可以让学生尝试地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一个现场片段习作,这将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应该讲究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课堂应该注重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相结合,有效地运用诗歌以及学习过的知识来学习和感知新的知识,这就是我这堂课后最大的感受。

三峡教学反思篇三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收获。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三峡教学反思篇四

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七天的长假,相信很多同学早已迫不及待地做好了走出家门到外面旅游的准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先来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跟随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一起游一游1500年前的三峡,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出示画面)(板书)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191页。

首先,让我们共同走近文章的作者和出处。哪位同学自告奋勇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可以参考课下注释,其他同学注意用笔圈画出要点。(生读)。

老师再补充一点,(出示画面)齐读。

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自幼好学,历览群书”。著有《水经注》。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好,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三峡。(出示画面)。

在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眼中,三峡是中国最值得游览的地方。那么,三峡美在什么地方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文章的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圈点勾画。(播放课文朗读)。

如此美文,我想大家更愿意自己读一读。下面我们来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评点一下读得优点和不足。(举手、推荐或点名朗读)。

师生点评订正。

(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参照课下注释,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巡视指导:要求将有争议地方记下来交班内讨论)。

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生生问答,教师明确,板书重要的文言词语)。

(出示画面)现在大家对文章大意已经有所了解,来,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一遍读要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齐读课文)。

同学们读得字音准,句读清,不错。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那么,在作者笔下,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呢?

(学生回答。预设:山和水)(板书)。

不错,峡者,两山夹水之地也。山水最能表现峡的特点。作者正是抓住山和水来为我们介绍三峡的。(出示画面)。

三峡教学反思篇五

写景的文章很难上好公开课,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因为受公开课气场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能体会到景物的诗情画意,也就很难有师生的共鸣。因此,当我选择《三峡之秋》作为赛课题目时,曾顾虑重重,难于下手。但是本着锻炼、挑战的出发点,我还是最终上了这节课。

之所以最终能满怀信心地上了这节课,那是长期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个核心,那就是“读”,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的前辈告诉我,小学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秘诀是:“书声琅琅。”我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一定能够对词语、对意境产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简化了很多看似华丽,但却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程序。我设置了很多“读”的方法,比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我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以读攻读,以读促讲在设置小组讨论与小组朗读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有顾虑,我听说很多领导不喜欢那种哗众取宠且不产生任何作用的小组讨论形式。但是,我在参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训中,看到很多学校的高手们都在采用这一招,龙江路小学的一个课题研讨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看来,领导反对的不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而是小组讨论的落实。为此,我细化了小组讨论要求,力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首先在课件上明确我的我要求,事先对小组组长布置了任务,并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当我看到各个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真正地展开了朗读和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书声琅琅,让我想起来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授课模式。课后,王校长在与我的面谈中认为我的理念比较先进,比较适合六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

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能让我比较自信就是朗读这个环节,但在很多方面则乏善可陈。比如在学生的课堂巩固练习方面,因为学生回答较活跃,所以后来设计的练习没来得及叫学生当堂训练;在字词的赏析方面,似乎还可以让学生当堂造句;我的引导性语言还显得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话太糟糕,造成了学生的理解障碍;学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赏析中得到引导和强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峡教学反思篇六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成功之处: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

不足之处: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三峡教学反思篇七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

三峡教学反思篇八

这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上了《三峡》这节课后,有一点小感触,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古人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的很感动。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起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朗读感受与学生交流,谈是三峡的美。但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文章的感受时,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的皮毛,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

三峡教学反思篇九

今天所执教的《三峡之秋》是五年级上册“以城乡美景”为主题而编排的一篇阅读课文。

针对“课程总目标”对阅读的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独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意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学段目标”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下面,我就围绕这五个环节,反思一下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语言唤起了学生对以往学习过的写景散文的回忆,为学这篇写景的文章作了铺垫。通过指导审题,使学生明确了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通过检查,反馈了学生朗读的预习情况,相机指导了光晕、显露等生活中易读错或难读的词。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顺序、景物内容和三峡不同时段的特点。为下文的阅读扫清了障碍。

通过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汇报的学习方式。运用读语段、画语句、品特点、悟写法的方法。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训练,使学生习得了有顺序、抓特点、多修辞、用对比的写景方法。再通过层层深入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了山河的壮美。激发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熟读积累了语言,培养了朗读,理解了词句。

在实施本节课时,也存在很多不足:

学生依提示独立学习,然后合作学习。在展示汇报时,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合作的力量。

重建的方案:对中午长江美景的感悟,就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提醒学生要分工明确。在展示汇报时,以小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按提示的要求,把句子是怎样抓住长江特点,表现这一时段三峡特点,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说具体,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并对朗读作以指导。

《三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峡教学反思篇十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时空顺序,描绘了作者在游船上所见的的沿途绮丽的三峡风光,听到的有关神女峰神奇而又美丽的传说,以及为三峡自然风光和葛洲坝工程发出的由衷赞叹。

教学这课,我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入手,再回扣课文内容,最后再回到整体。

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入手,学生读句子,然后发问“作者这种美的享受是从哪些方面体会的?”给足学生读书时间,从而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山水画;

2.船上所看到的景色;

3.巫山十二峰里的神女峰;

4.葛洲坝工程。再次给足学生读书时间,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与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值得让人欣慰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找出有关句子,还能充分地说明理由,如:他们在交流“船正慢慢地前进,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座峭壁,一左一右像是被江水推开的两扇大门,奔腾的长江就从中间冲了出来。”这句时,能从“大门”“冲”等词语中想象到奔腾的长江推开石壁的样子,体会到水流之急,来势凶猛。又如句子“船眼看就要撞在峭壁上,好多人不禁惊叫起来:”哎呀,危险!“但是就在这时候,船拐了个弯儿,山峰一下子就被甩到后边去了。”学生能从“甩”字,读取出船员驾驶技术的高超,也写出了游客们有惊无险的轻松与神奇。前半句还通过好多人的语言描写,写出了峭壁的险,这些信息都是学生通过读书截取到的。在抓重点句子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完后,又回归到结尾那句“游览三峡真是一次美的享受哇”,完成了整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就避免了把文章弄得四分五裂,也减少了琐碎的追问和老师讲得太少的弊端。

整堂课的氛围浓烈,学生参与面广,能说的说了,平时不爱说的也说了,这说明学生还是有潜力可挖的,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感觉是良好的。

三峡教学反思篇十一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记得在第一次给学生上文言文课时,我就让学生讨论过为什么学习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渐染,提高人文素养。这样面对一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于是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大胆地删节了过去串讲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品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课堂上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完成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全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