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苏轼传读后感范文(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7:33:24 页码:10
最新苏轼传读后感范文(优质8篇)
2023-11-11 07:33:24    小编:ZTFB

读后感帮助我将书中的知识和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从而得出更深入的理解。读后感的写作要注重逻辑结构和条理性,避免碎片化的叙述和思路混乱。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苏轼传读后感篇一

我读了古诗,我感受到了古诗的丰富含义和诗人的智慧。

我在小学二年级就养成背诵古诗的习惯。我每读完一篇诗,就有一个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读古诗的方法与乐趣吧!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古人说的一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思就是说:“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时间,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时间,这样既增加了你的记忆力,也增加你平淡无味的一天。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垂名千古。在诗国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诵古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草》。背诵完后,突然发现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有一句诗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说野地上被烧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句诗同时也赞扬了草的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为名句,用来比作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生活中,当我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时;当我厌学时;当我成绩差时,就会想到草。草的这种不被困难所屈服的精神鼓励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如此可见,背诵古诗对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啊!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本矣”用来教育后代。我们可要牢记这句话呀!

听了我的事情,你们肯定也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和我携起手来,走进朗读古诗的道路吧!

苏轼传读后感篇二

苏轼在103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家庭,父亲苏洵是北宋颇为成就的文学家,母亲是一名有修养的妇女。

1061年,苏轼参加了考试,苏轼批评当时直言批评当时的政治的漏洞,就连当时赫赫有名的欧阳修也称赞苏轼,宋仁宗非常赏识苏轼,边让苏轼做了官。

1069年,王安石进京变法,开始大刀阔斧的改变政治,而苏轼非常的反对。王安石主张理财,而苏轼主张节俭,于是两人非常不合,后来成为了两种分歧,是因为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

后来,苏轼在杭州做官,在杭州访问寺庙,在西湖边喝酒,并且还作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为杭州的据民民解决了用水的问题。

有一年,苏轼被逮捕了,这个案子被称为乌巢诗案。既然是乌巢诗案,肯定是作诗引起的,其实情况是这样的,苏轼因为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分歧,所以就亲自写了出来。因为新旧党的分歧很厉害,有一些小人就发现苏轼是最好打击的对象,便诬陷苏轼,说苏轼骂皇帝。于是皇帝大怒,让苏轼进了监狱。

因为众人的营救,所以苏轼在被关押一百多天后,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一直写下去。

苏轼传读后感篇三

名动京师-任职京官自请外放-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北还,这便是苏轼一生的迁徙轨迹,即使我们身处当代,看到这样的人生轨迹,也不免谓之劳累。

首选1072年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浪淘沙(昨日出东城,试探春情。)凤凰山下,西兴渡口,渔浦山头,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余杭门外,沙河塘,临平山上等杭州地名,见诸其词,真是意气风发,爽朗俊逸。

“轼一生罪过,开口常是不在徙二年以下”-自乌台诗案后,便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疏放。且因为身处人生逆境,多以议论入词,以哲理入词,以叙事入词。少有词应有的绮丽雅致,让人心情郁郁,甚至让人怀念作者早年仙风吹下御炉香,一朵红云捧玉皇这样应制诗的畅快心情。

还未读完之际,觉得这85首词集,不如集苏子85首诗词文赋来的好,可是读完之际,却觉得这样甚好,这样苏子一生对读者的触动,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来的更为深刻。

p.s.苏子文章之天才,回文、次韵、集句,独木桥,皆可见于此词集,且作者评析,中肯又别出心裁,确实是本好书。

苏轼传读后感篇四

高中时初读《定**》,便觉得大气磅礴,被苏轼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而震撼,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宇宙中,看到无数星芒,耀眼夺目。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跟着作者置身于雨骤风狂的天气里,苏轼表情淡然,轻轻摇头说“莫听”,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这是已雨过天晴,苏轼依旧平静淡然。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人生中的起起落落、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上班后再读,依然余音绕耳,即使自己是渺小的沧海一粟,也会被这种力量而鼓舞,心之所往。苏轼的这首词句句经典,经得起反复诵读、反复推敲,依然历久弥新。

这首词可以从很多角度去研读和挖掘,我从心态方面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克服焦虑,不畏惧前路艰险。从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到一名公务员,从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偏远艰苦的工作岗位,有过无数焦虑浮躁的时刻。无法静下心工作,沉不下去心看一本书。其实仔细想想,无非是功利心太重了,总想着要立马得到什么,工作中想要迅速看到成效,所以选择性的逃避困难,挑选一些容易达到的事情去做,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急功近利才是浮躁的源头吧,带着绝对目的性去工作,期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反馈。可是生活哪有那么容易,付出了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倒不如把急功近利变成细水长流,稳步前行。正如余世存先生说,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同时,要脚踏实地而非空中阁楼,脚踏实地才能更笃定的仰望星空。有再多的蓝图、构想,都不如立马开始去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轼的`淡然豁达也是事上练得来的,我们只有去经历、去体验、去大胆迈开步子走,才能在实践中收获真知。这首词,无论是初见时的豪气,再见时的沧桑,总是让人唏嘘感慨,又顿生勇气,是我精神世界的一方桃花源。等我成长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再重读这首词,期待会让我迈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远方。

苏轼传读后感篇五

亭午时分,窗外蝉鸣嘈杂,习题作业未有一字入心,隧无奈搁笔,揉了揉眉心。正在思考是否要等待噪声过去再提笔时,余光瞥见那本《宋词三百首》,于是欣然起身。

浅读深品,蓝字摘录。一翻页却看到了放假前自己阅读的痕迹:那是苏轼的《江城子》,一条红线,画出的是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被后人评为“千古悼亡之音”,苏子瞻悼的是发妻王弗。王弗出身书香门第,16岁嫁于子瞻,26岁亡故,期间正好十年。这是苏轼最顺心如意的十年,名满天下,层层提拔,“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在王弗去世几年间,苏轼卷进了变法**,新党得势时,他由于政见不合,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被新党压迫。在他43岁调任湖州刺史后,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抓了辫子,爆发了宋史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锒铛入狱,几次濒临砍头之刑。后来旧党得势,他强调王安石新法也有可取之处,又被旧党排挤,自请外调。

他把人生苦楚写进诗词,写纵使相逢应不识,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十年间历经宦海浮沉,尘满面,鬓如霜。

可苏轼是旷达的,是“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而一个人胸中有天地丘壑,自然不会在意那些蝇营狗苟的事,他的乐观不是乐观,因为他的磨难不是磨难。

可是,只有读过诗词的人才会知道苏轼历典八州,“眼前天下午一个不好人”的豁达,知道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节气,懂得李清照“却把青梅嗅”的婉约。水域边缘,藕花深处,浅浅涟漪层层晕开,却是绿罗裙的采莲女“芙蓉向脸两边开”,白雪纷飞,是天人“剪水作飞花”,飘絮之间,新酿米酒,红泥火炉,是友人“能饮一杯无。”更有东坡居士淡烟疏柳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至今犹存我心。

殊不知这一字一句,皆是文人的苦心推敲,一意一蕴,藏着多少墨客的匠心独运。

何处清欢?

不禁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导我背诗,那时只觉得朗朗上口,跟玩儿似的就背下去了。慢慢长大之后,看到春日桃花,知道了什么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看到夏季盛荷,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分别方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不懂的东西记下来,便是在心理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人间清欢,诗词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轼传读后感篇六

上课时候好给同学推荐书,有段时间学生见我上课就说,推销书的又来了。

又没啥回扣,为啥要推销呢?因为就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开卷有益,但书的选择也很重要。同一个话题,不同人写出来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同一本书,不同的装帧编排注解都会带来全然不同的感觉。书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阅读体验,所以总忍不住把自己认为好的书推荐给他们。

比如《庄子》的全译本家里一直有,偶尔也翻过几篇,但直到买了中华书局的版本才三天两夜畅快地读完,大呼过瘾。比如第一本读完的古人的诗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刘长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那个竖排本装帧注解都太棒了。外国文学的译本选择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译得就很好;托尔斯泰的小说,则非草婴的译本不取。喜欢的外国名著往往买好几个译本的,参照着看会发现谁的韵味更足。

还有一类书的选择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给同一人物写的传记。雨果的传记选错版本的话只能是一部情史。鲁迅传记那么多,个人认为林贤治的《人间鲁迅》最好;沈从文的传记,除自传外以外凌宇写得最棒。《名人传》中有托尔斯泰的传记,固然是名著,但更为详实平易的却是英国人罗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尔斯泰大传》。可见,书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别明显的例子还有两个。一是梵高的传记,最有名的是而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买来读了觉得很杂乱,大概译过来的东西都这样吧。后来读了丰子恺先生的《梵高生活》,觉得简洁周备,平易深邃,其中的评论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间是艺术家对艺术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苏东坡的传记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最富盛名,早年读的时候觉得也很凌乱,大概是作者才华横溢不受羁绊的缘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笔记梳理出个坡翁生平来都不容易。后来读了复旦大学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才对这位心仪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苏轼传》资料详实,脉络清晰,更可贵的是结合生平对苏轼的代表作进行了赏析,是了解东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选择。瞧,我又在推销书了,买不买由你。

苏轼传读后感篇七

恰似飞鸿,千年的梦魇,梦回千年。千年前曾有一位伟人牵动着历史,他就是苏轼。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主,至刘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如此想来,苏之诗风、词韵、文采在那个清切婉丽的宋朝词韵中是足以独支起一片天空的。而苏轼之意境、思想、态度在那个阴秽、密集、污恶的宋庭统治下却膨胀不出一片可容身之地,以至于四处飘荡,先后左迁杭州、密州、黄州等地,最后身老常州。

苏轼生于寒素的地主家庭,其父为著名的散文家苏洵。幼年深受其父文韵的熏陶,严厉的管教,殷切的期盼。五岁诵诗书,十几岁便已通今博古,十九岁上京赶考,一篇《刑赏忠厚评论》挥挥洒洒,文盖群英,一举赢得主考官欧阳修之惜誉,高中举人。从此便踏上了他那华丽、传奇而又悲哀的人生旅程。

初踏仕途的苏轼怀着满腔拳拳报国热忱,欲竭尽自己平生之所说,改易旧之恶制,补及新之明法,小则造福一方,大则兼济天下,名流千古,万年不朽。可他没有看到现实的空虚,官场的污浊,他那天真的想法也许改变的知有他自己。是时,宋王朝才乏、兵弱、官冗、赋役不均、边备空虚,如何使他懈下满身之智勇,流泄满腔之热情。异己他乡,独浸于孤宦的寂落而无力得忧思。只是朝廷一个平常的形式,他被招慕还朝。兴奋、感激、惊喜交加。积淤了多年的奋勇,埋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及时便整装待行。

然而还朝后的他感到更大的不适。一来这时改革家王安石正雷厉风行地实行变法。苏轼虽然主张变法,但对于超出了自己眼域的王安石的那种更大变异的更易改革却表示异议,连续上书反对,并因此要求调离京师。二来官场的污秽更加明显地显现在他眼前。他天真的心容不得那些污物的存在,连连上书明讥暗讽刺,终惹众人排挤,被调离京师。他好像明白了,庙堂之高并不是自己的舞台,山川水域才是自己的宿处。此后他寄情山水,衔殇赋诗。一个作家政治上的失败往往会成就他文学上的不朽。杭州的西湖,颖州的颖水,黄州的赤壁等,皆在东坡的生花妙笔下久为流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深深打动了苏轼:浩淼的水波,涟漪微微荡开,月光的反射使湖水泛着淡淡的白光,悠悠的黑暗使西湖更加浩远辽阔。许仙的执着,白蛇的含蓄,感动了千万人,也感动了苏轼。他想他也有如此浪漫的爱情,想那唤鱼池畔,仙山佳池,佳人才子,缱绻悱恻,悠悠乎不知天地之岁月也。妻子王弗成了他的骄傲与安慰,他想这样的日子也是很值得会忆的。

还有武汉的.长江:“江汉西来,高楼大,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又如颖州的颖水:“清颖东流,愁来送征鸿去,融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苏轼对水的眷顾和怜恋不言而喻,而东坡居士对坡的情怨更是情有独忠。苏轼左迁杭州时,自家向东有坡,故曰东坡,苏子常料理,并以东坡居士自居。曾作诗一首: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想来那东坡置于深山密林之中,人迹罕至。这时他也许想起了林逋,梅妻鹤子,超然于世。

而朝廷的招募又使他来了兴奋,他千里迢,火速赶往朝廷。这时王安石已死,司马光要废尽新法。苏轼认为部分新法行之有效,不可尽改,因此又遭到旧党的排挤,不容于朝。天真的他可知道在阶级斗争中是不能有中立者的。

苏轼被贬谪至密州,这天刚入睡,妻子王弗便托梦于他诉说相思之苦。如今想那十年相思,十年生死离别,如何挨得。于斯月明星稀夜,煞短松冈之上,独自遥望夜空哀愁。次日,苏轼左牵黄,右警苍,锦貌貂裘。并有千满山冈,倾城人随太守,不胜壮观。苏轼顿生豪气,像孙权般亲射虎,挽满弓射天狼。却迟迟等不见持节者。

最后等来的却是持枷锁着。乌台诗案,一邦小人的断章取意便使他陷入深狱,几尽丧命。他着实害怕了,他是一位诗人,可以咏明月之浩然,赞清水之洁然,抒真心之愤然。然而一入污秽,他就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语,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只是在残阳如血欲滴是时吟咏着: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苏轼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可他还有乘时归化,反朴任天的养生态度和看穿忧患的禅宗思想。所以当他来到赤壁时,终于如醍醐灌顶,苏轼完成了凄苦中的挣扎与超然。江水涛天拍岸,东逝去英雄。公瑾壮怀激烈,又指挥若定。小乔美艳伴英雄,自己只是空多情。唯江上之青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之所共使。

苏轼一生四处辗转,有憧憬与得意,有孤寂与抑忧。若问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传读后感篇八

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小学生苏轼读本》,读完后我很有感触,对苏轼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他在古文、诗歌词、书法、绘画方面都享有盛名。课堂上背诵过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等等,让我最感动的是《江城子》,这是苏轼思念亡妻王弗而写成的作品,没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软的一面。

苏轼是读书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王安石变法”这条导火线让性格耿直的'苏轼在政治上吃尽苦头,多次被贬到穷乡僻壤做“犯官”,生活极其困苦,但一心为民的苏轼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疏浚西湖、治理蝗灾,抗击水患、停办花卉、推广教育……在百姓眼中,苏轼不仅是个诗人,更是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官。

乐观豁达的苏轼像一粒铜豌豆,打不倒压不垮,再苦再难的流放生活,总能发现美食、发现美景、找到乐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

苏轼的人生启发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拥有创造快乐的能力,就像我们要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