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2:42:43 页码:7
最新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模板8篇)
2023-11-24 02:42:43    小编:ZTFB

高效沟通是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可以减少误解和提高效率。如何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供大家参考。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一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我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的感觉。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生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要早早地起床,把自留地里秋天种的菠菜、芫荽等蔬菜送到八里之外的天宝集,或者六里地之外的宫里集,或者十六里之外的楼德集,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卖掉赶回家来,还耽误不了去生产队参加劳动。赶集卖掉蔬菜,是为了补给一个个长大的孩子上学的费用。

麦苗上的霜,沟沟坎坎中的雪,河沟里厚厚的冰,增加着冬天的寒冷。喝下一碗葱花和白菜炝锅的面汤,星光砭人的寒夜也会温暖一些。远处村庄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的鸡叫声,谁家的烟囱也跟着升起了一缕带着火星的炊烟。半路上生产队的牛棚里燃烧的火光,知道今夜又有小牛犊降生了,喂牛的老人又是一夜守护着小牛犊,为这幼小的生命烤火取暖。一边的炉火上烧着沸腾的茶炊,父亲推着独轮车吱扭吱扭经过牛棚前时,打盹儿的老人也惊醒过来,叫住父亲喝上几杯热茶,故乡的炊烟是温馨的。

每当我们儿时撒欢儿玩,常常不知道跑到了哪儿。是去河边捉鱼,还是去树林里捉鸟,还是去场院里玩游戏?慢慢笼罩下来的黄昏也没有打消我们的忘情和快乐。只有母亲的唤归声,和炊烟一样升起,我们会来不及穿上鞋子,边跑边看屋顶上的炊烟,才感到肚子已经饿得扁扁的。回家来不及洗手,就端起黑瓷大碗喝着有豆粒的粥,玉米或是地瓜面的贴饼子也能美美地吃上三五个,吃得肚子圆鼓鼓的,然后又到热闹的大街上疯跑疯玩。后来我在外地读中学,有时候一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远远地看见村庄周围的树林里弥漫的炊烟,那种思乡之情和接近故乡的感觉是如此迫切,故乡的炊烟是甜蜜的。

黄昏后,故乡的炊烟都飘到了村外的树林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年轻人会悄悄来到有炊烟的树林里沙滩上约会自己心爱的人儿,单身汉大虎叔又在河坝上吹起了那支竹笛,幽怨的笛声迷离,能传到对岸的邻村,增加着夜晚的幽深。我们又在炊烟和月光里玩着百玩不厌的各种游戏,故乡的炊烟是浪漫的。

当兵离开了故乡,最想念的是故乡的炊烟。无论走多远走到哪里,故乡的炊烟总是牵着我的思念。每一次离家前,母亲在低矮的柴火棚里给我煮鸡蛋还是给我炒花生米,我都蹲在母亲的身边,故乡的炊烟飘满了四合院,炊烟的味道是呛人的。此刻,不知道我的泪水和母亲的泪水是被烟火呛出来的,还是用烟火来掩饰心里的离别忧伤……故乡的炊烟是深情的。

一次次离家归家,如今我在外漂泊了二十几年,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每一次再回家时,总是怯怯的。离开故乡再回去时,奶奶已经长眠在故乡的河边,看着我长大的乡亲老人们,每次回去都一个个永远不能再和我蹲在墙角下聊天,冬日暖暖的墙根下显得有些落寞。从前那种盼着数着日子回家的心思不再像从前一样强烈了。这时我才体会到唐代宋之问“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心境,故乡的炊烟又是如此让人揪心。

船营村的炊烟又袅袅地升起,是从故乡飘到了我寄居的地方?让我情思绵绵,如梦如幻。此刻,我也想变成一缕轻柔温馨的炊烟,飘在故乡的上空,浸染在故乡的树林和暮色里,沉醉在故乡的怀抱。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二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挥不去童年的记忆,尤其是故乡那缕缕炊烟总萦绕于脑际。炊烟是故乡飘出的云,在我的头上,在我的心中,越远越悠长。

故乡的炊烟氤氲着、缭绕着,飘然不定,时南时北,忽西忽东。它是故乡的游子啊!喜欢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那是熟悉但又陌生的炊烟味儿土气里带着淳朴,芳香中带着苦涩。

我离开故乡多年,已不谙熟故乡的炊烟味了。当我再一次踏上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见到那丝丝缕缕的炊烟升起时,一种酸酸的感觉就油然而上心头。

那是我八岁那年,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我,就饱受着饥饿的煎熬。由于家里生活困难,我从没带过午饭。午休时,看到别的同学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我只能躲到远远的地方,偷偷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就到田野里捋几把野菜充饥。即便这样,我的成绩在全学年也总是名列前茅。我羡慕同学们的饭菜,但同学们却羡慕我的`成绩。我因此觉得自己很充实,把每一次的饥饿都化作了我学习的动力。那年秋天,我和妈妈到山里去割秋柴。我才只有八岁呀!但那时候懂事的孩子一定得为家做点事情的,所以跟妈妈去割柴,我是很愿意的。一个下午,我和妈妈就割了一百多捆秋柴,足够我们家半个冬天用了。

回来的路上,我饿得走不动就坐下来休息。妈妈说她得先回家,还要给有病在床的奶奶做饭,让我自己慢慢走。我走着走着就看到田野里有很多蒲公英,绿绿的颜色甚是诱人。心想要是采一些蒲公英回去,再和上一点玉米面儿,妈妈就能给奶奶做成一顿美味佳肴了,顺便我也能借光饱餐一顿。想到这里,我立刻动起手来,不到半个小时就弄了好多野菜。当然里面不只是一种野菜,凡是能吃的应有尽有。我脱下衣服把野菜包好就往家里走,可是没走多远就碰见了我们村的队长。他问我:胖小子怎么抱着衣服走啊?我把衣服打开些让她看,他看了又问:采这么多野菜干啥?我低着头告诉他:我的奶奶病了,没有钱治病,家里粮食又没有了,我想奶奶要是吃饱了病就会好的。队长望着我,眼里闪着泪花:胖小子跟我来......队长把我拉到玉米地边上让我等他。不一会的功夫,他就提着一些黄澄澄的玉米走到我身边说:快拿回家去给奶奶磨面吃吧!这帐就记在我头上了。他把玉米搭在我的肩上,催我赶快回家。我把金黄的玉米拿回家,妈妈以为我是偷公家地利的玉米呢,就让我赶快送回去。当我把拿回玉米的过程给妈妈讲了之后,妈妈阴沉的脸才露出了微笑,还不住地说:咱们队长真是体谅穷人啊!就是在这一天,很多乡亲们都知道我家揭不开锅了,就都你一碗她一瓢给我家送米来了。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乡情的温暖。

那天黄昏,我一直望着村子上空飘着的缕缕炊烟那炊烟是那么美。我多么希望再闻到家乡的炊烟味儿呀!尽管那味儿有点儿苦涩,但毕竟里面融进了淳朴的乡情。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三

“你尝一尝这自己蒸的馒头的味道和那市场上卖的可不一样。”

说这话是我的母亲,过五一节放假,父母亲知道我要回来,特意到集市上买的活鸡现杀现炖。现蒸的馒头,母亲总是说不管什么东西只有自己亲手动手做出来的才是正味,才是正了八经食物的味道。

晚饭后,女儿你依偎在的父亲的身边。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有我可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

我正在厨房和母亲一起收拾碗筷,耳边竞传来老父亲的歌声。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听到这歌声的一瞬间,眼泪就涌出眼眶!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总是喜欢哼唱这首歌。不管是在菜地里,还是上班下班的路上。那时候奶奶还在世,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我们全家人三年五载的才能回去一次,也不知道您父亲哼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滋味,心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在我的记忆脑海深处,一想起我的奶奶:一个7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头顶的灰色的头巾,坐在锅屋(厨房)的鏊子旁边。我记得奶奶顶着那呛人的烟雾,一手向鏊子底下添加着柴草,一手拿着竹片在那里忙着摊煎饼。炊烟加杂煎饼的香味弥漫着向四周飘散,我觉得炊烟的味道是故乡的味道,而在父亲的心里炊烟里不仅有故乡的味道,或许还漂散的他母亲的味道。

母亲忙碌完,便坐在沙发上。一声感叹道:“前一段时间,原来在农场一块儿居住的,和你父亲从前在一起上班的老张也过世了。”

望着母亲,我能说什么呢?说什么是好呢?从农场搬到这建翔小区,转眼就20多年过去了,许多同来在一起居住的老人们,有的还不到70岁60多岁就去世了,有一些甚至老两口都已离开人世。母亲身体一直也不是很好,看到母亲瘫坐在沙发中的那个样子,无奈,一阵酸楚真的竟涌上了心头。

家住四楼,这油建小区烧的竟然还是液化气,父亲已经70,还得自己往楼上扛液化气瓶子扛饮用水。没办法我远在二百里之外的海边小镇工作,平时也回不去啊!只有过年过节的才能回家看看,人生有时也很无奈。

三天假期转眼即逝,一手提着母亲给装的馒头,一手提着从市里超市买的小孩儿爱吃的东西。我说,这东西小镇上都有,但母亲总是认为她买的东西,既好吃又便宜又实惠,她让拿着就拿着吧。

车行驶在回小镇的路上,女儿说她也真想回到那个叫故乡的地方去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她就很喜欢那种炊烟的味道。

我说,因为炊烟中有家的味道,所以有家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故乡。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四

飘在小村的上方,

一缕缕,

都是妈妈爱的芬芳。

炊烟里的饭香啊!

迷醉了爷爷花白的胡须,

迷醉了奶奶慈祥的脸庞,

馋坏了胖嘟嘟的小儿郎。

夕阳,

刚刚落下了山岗,

就和晚霞一道,

给长空,

披上了五彩的衣裳。

乖娃子,

吃饭喽!

妈妈的呼唤,

传遍了故乡的大街小巷。

父亲牵着娃儿,

沾满泥巴的小手,

家里的大黄狗,

摇头晃尾地跟在身旁。

欢快的笑声,

久久地回荡,回荡。

走过了岁月,

穿透了时光,

但依然走不出,

盼子归乡的惆怅。

远方的游子啊!

你可听到,

父老乡亲,

声声唤你归故乡?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五

秋了,西风来了,落叶掉了。

夕阳从山的那头落下去,故乡的炊烟升起来了,一缕缕的,被秋风打散,风中都是炊烟的味道。

我游走在风里,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这是故乡的炊烟,我在风里感受着故乡的味道,风把一片枯黄的落叶送到我掌心,我轻抚着,这久违的感动。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穿着破旧的花衣服,脸庞上满是污泥,却笑的肆意张扬,周围的小伙伴们追追赶赶,汗水染湿了衣衫。我听到了孩子们父母的呼唤,一声声,传遍整个村庄。

我在炊烟里看到那棵老树,秋来时,叶子一片一片从枝头凋落,我看到那个小小的自己在落叶堆上尽情的.跳着闹着,不时的伸出小手,接住空中飘荡的叶子。

我在炊烟里看到村头的老人,坐在门前,手里拿着针线缝缝补补,你经过时,她会抬起头对着你笑,小小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笑起来脸庞上会布满皱纹,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岁月是什么,不知道时光能催人老,不知道岁月不留人。

故乡的炊烟没有变化,它依旧在傍晚时分,在夕阳落下时升起,一缕接着一缕,整个村庄都是炊烟的味道。

炊烟没变,可是故乡的那棵老树却变了,枝丫没有以前多了,落叶也没以前多了,老树旁的那棵小树也变了,它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了,如果有一天老树不在了,它会是第二棵老树。

炊烟没变,可是父母的容颜却变了,我分明看到丝丝细纹爬上他们的脸庞,岁月的风把他们的头发染白,时光怎能如此无情,我甚至没有记住他们年轻的样子,没有看够他们没有皱纹的脸庞,我怀念自己在外玩的忘了时间,母亲在村头呼唤我的声音,我怀念父亲在雨里接我放学的那个剪影,他搂过我把我带入雨帘中,我怀念那双温暖的大手。

秋天是个充满思念的季节,在落叶里,在秋风中,它能无端让你怀念起故乡的炊烟,怀念起故乡的亲人,外出的游子,你是否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

人总是这样,我们匆匆忙忙的行走,希望自己见多识广,希望自己阅历丰富,我们远行,可走着走着才发现我们离不了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你的根在这里,无论你长成多葱郁的一棵大树,秋风总能把叶子吹落到根里。

你总归得回来看看的,那里有你的童年,有你最纯真的欢声笑语,那里没有利益,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噪杂的环境,没有喧嚣的吵闹。

那里的夕阳是那么的美丽,夜晚的天空总是星星满布,就像你的思念,满满当当的没有空隙,虫鸣声能伴着你安然入睡,清晨又有鸟叫声唤你起床。

那里还有我最思念的亲人。

炊烟升起来了,我回来了,我背着破旧的行囊,踏着沉重的脚步回来了,我看到父母的笑颜,他们不在乎我的荣辱,他们在乎我是否平安,是否身体健康,在外是否受了委屈,是否吃饱穿暖了。

落叶铺就了一条温暖的路,我踏着落叶回来了,在秋风里闻到了炊烟的味道,闻到了故乡的味道,闻到了母亲饭菜的味道。

时光无情,过往的岁月我只能把它们装在脑海里不断回忆,但未来的那些日子,我希望自己不留下遗憾,如果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那自己便是那个吹笛人,把故乡的思念吹满,在故乡的炊烟里,多陪伴父母,他们要的不多,只是多点儿女的陪伴。

我看到远处的炊烟在向我招手,我看到父母最淳朴的笑颜,我走在秋风里,走在落叶中,走在那条思念铺满的小径上。

炊烟升起来了,我回来了……。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六

故乡的炊烟,总是最早欢迎黎明最后送走黄昏。早起的母亲踏着第一缕晨曦,忙碌在通红灶门前,那长长的竹制吹火筒,在母亲口中吹出古老的乡韵,被稻米惹得香喷喷的。夕阳西下,劳累一天的父亲,扛着锄头,吆喝着牛儿,蹒跚在苍茫暮色里,迎着最后一缕炊烟晚归。

故乡的炊烟是一部流动的乡史。千百年来,一代代先人,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主宰着故乡的兴衰沉浮。我的目光穿过遥远的时空隧道,看到半坡氏族的盛水瓦罐,正被炊烟缭绕。其实,炊烟就是一种文化,朴素的村庄,温柔的阳光,亲切的乡音,以及老农瘦长的烟杆,还有炊烟下的青山绿水,常常浮在我的睫毛下,让我数它培养出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故乡的炊烟是我童年的歌。清晨,迎着飘荡的炊烟,我和小伙伴们,早早背着书包上学了。下午放学后,我们就背着竹篓,腰挂木制的手枪,吹着桐树皮制成的号角,以割猪草为名,一路嬉笑打闹,走进村庄后山的树林里打仗儿。当村子上空最后一次炊烟袅袅升起时,我们才洋溢着满足的微笑回村。夕阳西下,小山村的炊烟次第升起,萦萦绕绕,总是牵着谁家母亲呼唤孩子奶名的声音,牵着打亚伙(耒阳方言,意即“吃夜饭”)的饭菜清香,牵着小伙伴们垂涎欲滴的渴望。

故乡的炊烟是根长长绳索,牵着我们心田的甜蜜和温暖,无论跑到哪个角落,都不会迷失家的方向。那吱吱作响的炒菜声,那噼噼啪啪的火苗声,那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锅饭菜,灶炉前被火苗映红的父亲慈祥脸庞,构成一幅淳朴而静美的油画。日子一点一点地流逝,炊烟下的所有幻想都被岁月风化。曾经认为自己长大后不是文学家就是科学家,可就没想到一生去搏风斗浪。那小巧的背篓,那亲爱的伙伴,那一串串欢笑,变成一个再也回不去的童话。

故乡的炊烟是心灵美味。炊烟,童年的味道,嗅一下就会满口生香;炊烟,老家的味道,走遍天涯海角,亦会魂牵梦绕;炊烟,亲人的味道,丝丝缕缕,都在游子的心头缠绕。

一个人生活在异乡,往往是边走边怀想,偶尔遇到一处老宅,一缕炊烟,一处与故乡草木相似的溪水,也会凝望良久,乃至泪眼迷离。哪怕一茎草叶,一堆瓦砾,一汪溪水,一言乡音,都会成为慰藉灵魂的经典。

只有清晨,只有黄昏,总有一缕炊烟,飘袅在记忆的天空中,仍然那么淡,那么直。无论走出多远,老家村庄,都是我梦里永远的沉香;无论走出多久,故乡炊烟,都是我睫毛上永远的诗行。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七

仿佛看见了。

弯曲上扬,像弯曲的岁月。

像父亲被压弯的脊梁。

与行走在山路上的。

那些白发,一起。

在风中摇晃。

散发着灰白色的沧桑。

柱形的囱体将它一再抬高。

终将高不过,埋在。

乡土里的记忆。

风拽着它横着延展。

它将手臂努力的伸向远方。

试图拦住那些离去的乡音。

去阻拦一朵云的流浪。

一些旧事在村头的。

一口老井里发酵。

透过肝肺在心底里久藏。

在时光的.敲打中沉淀。

于炊烟升起时酝酿。

最终化为一壶甘醇的美酒。

飘散出故乡泥土的芬芳。

我的视线逐渐黯淡、模糊。

一柱炊烟在心底里生长。

斜倚着打开的心门。

急切的、期盼的、迷茫的。

是傍晚时分母亲的模样。

此时,我已分不清。

是身在异乡,还是身在梦乡。

故乡的炊烟的散文汇总篇八

当我身处所在的小城,隐隐地望见远处乡村腾起的炊烟,我就不由地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炊烟来。故乡的炊烟,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地勾起我思乡的愁绪,思乡的愁绪绵延而悠长。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心底里哼唱这段歌词的时候,缕缕炊烟仿佛在眼前飘荡,唤醒了我温暖的记忆。故乡的炊烟,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勾起了我想家的念头。记忆里,故乡的炊烟总是淡淡的,薄薄的,似一层轻纱一样,轻慰着我的心房,撩拨起我念家的情怀。

每一位在外的游子,都会像我一样,无论相隔着千山万水,总会遥望自己的故乡。在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望着天空的那轮明月,思念着炊烟缭绕的故乡,牵挂着留守在故乡的亲人,想念着故乡的小伙伴。

故乡的炊烟无处不在,它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撩人,就像缠绕在我身上的脉络和脉络里流淌的血液一样,时时地伴随着我,深深地嵌入我生命的记忆中,摇曳在我的魂梦里,散落一地缠绵的乡愁。

故乡的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土地里有小麦,玉米,大豆,高粱,都是乡亲们赖以生存和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食粮。每逢秋收过后,像玉米杆啦,高粱杆啦,棉花棵啦,乡亲们的家里院外都堆满了这些柴草,用它们来做熟庄户人家的一日三餐。

记得奶奶常说,说我生到了一个好的时代,不管吃得好坏,总算能填饱肚子里。父亲也总是附和着奶奶说起他们曾经逃荒的岁月。父亲说,跟着奶奶逃荒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受着饥饿的折磨,看不见哪里有炊烟,看见了炊烟,就会勒紧腰带跑过去,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就会有人家,就有吃的要,要来的饭食就能用来充饥,只有肚子里有食物啦,才有力气往前走,山一程,水一程的走,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勇气,是炊烟给他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当东方还没有泛起鱼肚白,也就是天还没有大亮的时候,遥闻深巷中二叔家的一声犬吠,三奶奶家喂养的大公鸡的第一声啼鸣,在我的故乡,勤劳的乡亲们就起来啦。村口的老井旁,人来人往,不时地有木桶碰撞井壁的声音,发出沉闷的声响。过不了多久,不少的乡亲都开始生火做饭啦,乡亲们即将迎来了新的一天。不一会儿,就见炊烟升起,袅袅炊烟随着轻风升腾起来,汇集着三爷家的,大伯家的,二婶家的,伴随着初升的朝阳,阳光微露着淡淡的金黄色,和着缕缕炊烟掠过农家院落里的屋顶,如雾般随风飘荡,在故乡的上空打着旋,转着圈,像恋家的游子一样,不舍得离开却又不得不走,向着小树林的方向,向着村外的广阔的原野,向着远处知名或不知名的村庄,悠悠地飘向远离故乡的地方,却又没有人能说清它们最终要飘向何处。在某种程度上,升腾的`炊烟,代表的是村庄的生生不息和深沉的呼吸,是庄稼人的未来与希望,也代表着乡亲们的悲喜哀乐。炊烟升起的地方就有亲人的等待,护佑它的是母亲的爱,依恋它的是远方儿女的情。

记得小时候,每当炊烟升起,我和小伙伴们便跑向村外,伙伴们静静地站在那里,回望着村庄,看村子里处处升腾的炊烟,看谁家的炊烟冒出的高,飘出的远,好像谁家的炊烟冒出的多,谁家的饭食就做的好一样。故乡袅袅的炊烟里,隐藏着我们多少年少时七彩的梦想啊。

每当我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人们就喊着我们要回家吃饭了。奶奶掂着小脚,喊着我的乳名,声声乳名,奶奶呼唤的是那样的亲切,一边响亮的应着奶奶,一边飞快地跑向她的身边。奶奶总是满脸慈祥的笑容,她拉着我的小手,我跟随着奶奶一起走向家的方向,奶奶的手是那样的温暖。

印象中奶奶是个最勤快的人!每到农忙的时候,奶奶总会让我帮她往灶膛里添柴火。至今仍能够很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帮奶奶添柴烧火的情景。心里想着添柴烧火这不是最简单的事情吗?我不停地给灶膛里塞着柴草,常言说的好,人心实,火心虚。由于塞的太多,火一下子燃不尽冒出黑烟来,浓浓的黑烟呛得我眼泪直流,还不停地咳嗽。沾满黑灰的小手弄花了我的小脸,狼狈的样子惹得奶奶笑弯了腰,她一边笑着,一边忙着用水给我洗脸擦眼睛。奶奶柔声细气地说:“傻小子,烧火可不能心急,要慢慢地添柴禾才行。”奶奶还给我做了示范。在以后不断地生活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添柴,渐渐能帮奶奶干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凡事都一样,只要用心去做,用心感悟和领会,都能干好,奶奶的教诲成为了我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不大的农家小院里,一张饭桌,几个小凳子,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手拿玉米饼子,蘸着奶奶亲手调制的面酱,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畅聊着农家人过着的琐碎日子,那是怎样的情景啊,其乐融融,幸福无边。

如今,我家的地锅依旧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我轻抚着锅台,找寻着昨天的痕迹,锅台上若隐若现着奶奶的手印。仿佛看到小时候的我,坐在地锅旁,帮奶奶往地锅里生火添柴,看见一缕缕炊烟升起,凝聚在我的心头,随着记忆的风飘远。那口大铁锅里,仿佛有奶奶用双手贴出的满锅玉米饼子来,当满院弥满玉米饼香味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又围坐在一起,尽兴地品味着奶奶做出的可口饭菜。我看到了奶奶脸上舒展的皱纹,我看见了母亲为儿女操劳略显疲惫的面容,让我尽情地感受浓浓的亲情和无边的幸福。那情那景,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成为我遥不可及的梦境,凝集一地故土芬芳的记忆和亲人无尽的思念。

记得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小伙伴常常一起走向原野去打猪草,我们尽情地在原野里玩耍嬉戏,我们常常玩的忘记了回家的时间。当西边的天空还挂着最后一抹夕阳,当那抹夕阳的余晖和村子上空的炊烟交融,我们的眼前就呈现一道乡村独有的靓丽风景。从村子里飘来的炊烟袅袅,夹杂着柴草的味道,和着诱人的饭香味,不由得让人饥肠辘辘,我们是该准备回家啦。我们身挎着草篮子,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我们知道,融合的炊烟里,有奶奶忙碌的身影,有母亲亲切的呼唤,有一家人永远难以割舍的亲情。

如今的我,虽然已离开故乡多年,可奶奶,母亲的身影依然在我记忆的角落里珍藏着,如同故乡的炊烟,浓浓的,淡淡的,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为了生计,在外一直漂泊的我,总是想起故乡,想起奶奶,想起母亲,想起故乡的炊烟。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像我一样,尽管在外面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心却一直在漂泊着。随着年龄的增长,远离故土的人,思乡的愁绪越来越浓,都明白只有故乡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踏遍千山万水,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会回来的,因为故乡的炊烟里有着亲人的牵挂和呼唤,炊烟在哪家在哪,我们的根就在哪。只有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这片沃土里,我们的灵魂,才能得以安息和长眠。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农村呈现新气象,勤劳智慧的乡亲,世代劳作在故乡的黄土地上,逐渐远离了饥饿的威胁,脱离了贫穷,走向了文明富裕的好日子。低矮的草房早已湮没在我的记忆深处,高耸的楼房也已替代了瓦房,放学而归的孩子迎面而来,唱着动听熟悉的歌谣,依稀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路边上曾有的榆树,槐树,桐树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矮化的柿树,木槿,月季等不知名的花花草草,它们整齐划一地排列在乡亲们的房前屋后,在清风的吹拂下微微点头,招手,迎接着远归的游子。村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路面,再没有了雨水过后的泥泞,乡亲们出行方便了,走在上面感觉更踏实了。把我昨天的记忆都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

如今,村里人做饭和城里人一样,大多用上了电器和燃气,故乡的炊烟显得越来越少了。

我无法留住故乡早已飘散的炊烟,可我永远怀念着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炊烟里,我绵绵的思念,无尽的乡愁,悠悠地亲情,家乡的味道永远地飘不散,吹不走,永驻游子的心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