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3:06:43 页码:14
2023年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实用8篇)
2023-11-18 03:06:43    小编:ZTFB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总结和概括。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某一问题或某一主题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示例,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践情况,预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操作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4.教具准备: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气球。

鲜花。

学具:圆片。

小棒。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预设如下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直观演示法: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3.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学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2.观察比较法: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开放性练习的设计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四:说教学环节。

平均分是除法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围绕这个概念,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用时大约8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起始阶段的兴趣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视教室,向坐的最有精神的'两位学生竖起大拇指(最好是一男一女),并请他俩站到讲台前面。教师奖励的礼物是六个掌声,请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鼓励孩子们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并积极大胆的到讲台上进行演示。在分掌声的过程中有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此时我就引导学生哪一种分法使两位同学都满意,最公平合理?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拉到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上,使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像这种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集体展示,把六个掌声送给表现最棒的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课件出示情景图及例1,让学生观察图片,公平合理吗?是平均分吗?强调小结,并且板书。

设计意图:因为例1比较简单,所以我创设了分掌声这个特殊有趣的生活场景。将表扬学生分配掌声,作为课的开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同时营造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区别,从而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每份分得同样多,突出了重点。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用时大约10分钟)。

学习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1)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15个圆形代替橘子),教师共同参与活动。(2)交流分的过程。(小组推荐,自由发言,指名回答相结合)课件随机演示。(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聆听他人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

(4)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为有效的分法。)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借助了直观的多媒体演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操作,直观的感知平均分的过程,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也为下面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积累经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评价他人,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完善,这也一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2.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24瓶矿泉水平均分成4份的任务。

(2)学生完成后让同桌看一看,小组合作在一起说一说自己用的是哪一种分法,并指名汇报。

安排这一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三环节:拓展练习,运用平均分。(用时大约15分钟)。

练习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先是基础性练习,其次拓展性练习,最后是开放性练习。

1.基础性练习:看谁是火眼金睛?出示生活中物品,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平均分,如果不是平均分的要让学生说明理由,并想办法使物体变成平均分。(第一题是图形判断题,第二题联系生活实际,端午节分粽子。第三题侧重引导学生想办法把不是平均分的变成平均分。第四题是体操队形题,横行、竖行的人数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此题为后面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这一个判断题具有多种功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既理解了平均分与其他分法的区别,又熟练了平均分的分法,巩固了平均分的意义,从而使本课堂的重点得到进一步落实。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列举生活中的平均分做了铺垫。)。

2.拓展性练习:在庆祝“六一”儿童节的活动上,老师准备了鲜花还有气球(实物)。你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一分,把教室黑板装扮得更漂亮吗?(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气球、鲜花卡片,每组卡片的数量是不同的。)。

出示操作要求: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把袋子里的材料,分一分、贴一贴。

(也可以画一画并涂上颜色)。

(4).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选择速度最快的一组用实物到黑板上操作展示。选择漂亮合理的作品贴出来,并检查是否平均分。

反馈:一起来欣赏黑板上已经完成的作品,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分一分、贴一贴、画一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操作性,化抽象为形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缓解了教学的坡度,突破了难点。同时注重学生审美意识和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穿插1分钟的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最后一个动作是坐端正,不动声色地把孩子们从激动兴奋的状态中,拉回到课堂。同时也为下面开放性练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学生同桌或者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自由发言,请表现优秀的同学上台展示。让学生简单了解:平均分的份数增加了,每份分的个数就减少了。

(3).12朵纸鹤,要每人分得同样多,最多可以奖励给几位同学?每人分几只?学生汇报,一一上台展示,并分发奖品,进行表扬。

设计意图:此处一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奖励表现好的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勇于争先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第四环节:全课小结,拓展平均分。(大约用时6分钟)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生活中用到“平均分”知识的地方。

(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全班同学共同交流,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大胆的发言,并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3.课堂延伸回家把自己家的水果或其它物品按人口平均分一分。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图文结合,既清晰明了,又重点突出。因为学生也是板书设计的参与者,所以板书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我相信在课堂中学生一定会给我们创造惊喜。

学无定法,课堂是一门艺术,既让我们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又给我们留下难以释怀的遗憾。正是这些遗憾,促使我在教坛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不断耕耘,不断探索,不断奋进......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又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中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开始学习除法的启蒙阶段。因此让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深入领会和对除法的兴趣等等方面又都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的的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而真正让学生明白并理解、熟练地运用“平均分”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说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除法的教学中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马虎不得的。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习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平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 师:对,一样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生: 读课题《平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平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我以后也会秉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还给孩子们一片新的天空。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三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四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五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1、复习p1例1、p2例2。

2、p4第1、2题。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该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六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例5的设计形式与例4相同。先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熊猫的盘子里放着4个竹笋,小精灵明明提出“能放几盘”的问题。再由“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引出除法算式20÷4=5。然后,给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利用学生初步认识除法计算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借助平均分的结果,说一说20÷4=5的实际含义,然后指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具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总课时:1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七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1、口算下面各题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 (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 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 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 (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6÷2=3(盘) 7÷2=3(盘)……1(个)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八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