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41:40 页码:7
2023年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精选12篇)
2023-11-18 17:41:40    小编:ZTFB

我们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写作结构。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一

“三线建设”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在国防方面进行的一项巨大工程,也是中国最艰难的岁月之一。这个时期,全国各地都在为建设第三线防御工事而奋斗着。三线建设的艰难岁月见证了民众的团结和奋斗,也教育了人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本文将会从团结、奉献、顽强、坚韧和感恩五个方面,探讨我们从三线建设中获得的心得体会。

团结。

建设三线的过程中,大家都处于同样的困境之中。整个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实际上,团结是建设三线的基础。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为国家的安全和军队的力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努力。这种团结的力量让人难以想象,它使人们有更多的动力去克服难关、困境和问题,也许会通过团结,才能做到“同心协力、战无不胜”。

奉献。

建设三线的时代,人们很少会从个人角度看待事物。人们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国家的参与做出自己的贡献。在那个时期,年轻人不仅在建设中有他们的一番功劳,他们也是热爱国家的一面旗帜。他们的奉献总是对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时候,国家需要人民,人民也需要国家。自己可以自发地贡献各种力量,也是一种幸福。我们不仅在史书上看到了三线建设的记载,更让我们看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敢于奉献的精神。

顽强。

在三线建设的时期,建造一条公路、修建一座桥梁、自行生产各种物资和食品等等,任何一个细节的运作都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所有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十分努力,为的是完成建设任务。这种顽强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才能体现,但所有人都在尝试着超越自己,克服困难。在这种气氛充沛的背景下,大家的顽强拼搏让人令人敬佩。

坚韧。

三线建设的建设条件非常恶劣,气候寒冷,大部分人工作环境都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在这种长期、艰苦和孤独的劳动中,他们必须具备坚韧的品质才能够熬过每一天。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坚韧和毅力才能在困难的氛围下经受住考验。然而,正是这种坚韧的认真和执着让他们完成了历史任务。

感恩。

中国是一个崇尚感恩的国家,所以在建设三线的时候,人们学会了感恩。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许多民众和军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并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但是他们付出了对这个时代甚至是国家的热爱,这种热爱的内在深处透出了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恩不仅让人们铭记这段艰难岁月,也使人们战胜了反派。正是由于这种感恩之心,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看到的是一个人民幸福的国家。

总之,三线建设的艰难岁月让人们学会了如何团结、奉献和感恩,从中获得了顽强和坚韧,展现了人类的神奇和力量。我们应该感谢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给了我们自豪和勇气。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不断的在三线建设的思想中汲取力量,永远珍惜这段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二

第一段:引言(150字)。

艰难岁月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段物资贫乏,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启动了三线建设以巩固国防,大力发展军工、石油等国家战略产业。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百姓最艰难的岁月之一。然而,在这艰难的岁月中,普通人民也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展现了人们的团结互助精神,这一切都成为了艰难岁月的美好回忆。

第二段:团结拼搏的艰辛(250字)。

这段时期,物资匮乏,生活困难。每个家庭的生活用品也都是必需品为主,以满足基本的温饱。有一位叫李老太的妇女,她每天愿意挤破头皮上山取柴,还常常将多余的柴草免费分给身边的邻居和朋友。在这个特定的时期,人们面对的是寸步难行的艰难处境,但是他们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充满了感人的亲情和友情。

第三段:劳动创造的精神(250字)。

在艰难岁月中生活,劳动创造是每一个家庭的共同目标。家庭成员从早到晚都在劳动,忙里偷闲的时间不多。但是面对财富被稀缺所替代的残酷现实,人们并没有抱怨,反而更加愿意乐观地面对生活。在每一个人的努力中,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不仅仅是创造了需要的物资,更是创造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第四段:艰难岁月中的坚持与希望(300字)。

在艰难岁月中,人们虽然生活困苦,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缺少物质的条件下,人们用心灵去创造更多的幸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他们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始终坚持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和希望,才让他们在艰难岁月中找到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第五段:收获与感悟(250字)。

艰难岁月三线情,虽然是一段艰苦的岁月,但也是一段充满阳光和温暖的岁月。这个时期,人们共同经历了穷苦和困顿,但是他们也互相扶持,共同进退。无论是资源短缺的物质欠缺,还是一起分忧、患难的友情情感,都使人们在这段岁月中收获了更多的珍贵宝贝,使人们对物质与感情都有了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总结(100字)。

艰难岁月中的三线建设是一段困难与坚持的时期,而其中涌现出的许多感人故事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激励和勇气。在缺乏物资的条件下,人们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段岁月中的团结互助和劳动创造精神贯穿着艰难岁月的始终。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坚持走上了以自力更生为主的发展道路,为中国走向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三

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建设石油化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产业化基地的需要,中国政府决定启动“第三线建设”,通过在内陆地区建设大型工业基地,以保证国家经济和安全需求。这也是中国工业化的一段历史,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也面临了很多困难,战线上的情感也因而留存在了这段历史中。

二、三线建设中的艰难时刻。

在建设军工基地的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都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计划经济下,资源配置不平衡,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匀,因此即使三线建设是一个伟大的战略,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在三线建设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生产设备单调、简陋,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常处在逆境和疲惫之中。由于示范点之间无路可走,只能通过广大的山林步行通行,使得这些工人们容易进行交流,互相支持,培养起一种特殊的家园与感情。

三、三线建设中的人情味。

三线建设的时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奋斗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辉映着人们在岁月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感情的烙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兄弟之间的情越来越浓厚,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变得更加宝贵,他们或者一起垂钓或者围坐在一起烤火,互相携手寒暄着彼此的生活和家乡的风土人情。这样的人情味不仅具有了感人肺腑的力量,更成为了他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在三线建设时期,学习、工作和生活是并行不悖的,人们不仅要应对工作上带来的压力和苦难,更要不断苦读、完善技能,以满足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这样的时期场景也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民族基因,那就是勇于挑战,勤于学习,勇于奋斗的精神。回顾那段岁月,人们反思其中的人生意义,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寻找到恒久不变的价值观,思考着每个人生命中的意义。

五、以三线建设为基础的和谐社会追求。

三线建设的时期,艰难困苦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繁荣是由每个人的努力造成的。只有每个人的铁血奋斗、骨灰精神才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也是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起点。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是成功的背后,一个和谐社会的追求,更需要身处当今这个时代的我们积极参与和追求。

六、结尾。

三线建设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也是共和国坚强骨干的集中体现。这个时期留下的点滴记忆和坚毅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和谐社会的追求依然需要伟大的劳动人民来推动、创造和维护,因为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时代最闪亮的坚持。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四

“这笔好写,好写!”5月的一天上午,著名书法家刘国泉老师在株洲市书画艺术学校讲授书法,当他拿起一学员的毛笔为其书写范字时,忽然发现这支笔使转提按很得心应手,便赞颂不已。他随即问这个学员:“这笔是哪里买的?”学员回答说:“含文堂笔f。”

含文堂笔f,发端于清朝康熙年间,经民国时掌门人赵含英至今已有300多年制笔史。现任含文堂老板杨友才,系制笔名师赵含英第三代嫡派传人。他12岁即跟随外祖父赵含英学制笔。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了个自己当老板的笔厂。经他制成的笔不但具有湖笔尖、齐、园、健的特点,而且有弹性好软硬适中经久耐用的独特长处。且从小楷到碗口,从羊毫到鸡毫,从短锋到长锋,从普通笔到特种笔,品种规格齐全。选料考究,制作精良。可自主创业谈何容易?开业没多久,因资金周转不过来,没钱给工人发工资,只好关门,亏了五千元。

但他没有放弃。

2月,杨友才从湘潭青山桥来株洲解放街开设了含文堂笔f。但因为人生地不熟,他的笔在株洲知名度不高,一年多不但没赚钱,反而亏得更惨,一万多块钱打了水漂。请来的师傅走了,他儿子原本是准备继承父业的,也同他拜拜了。

有人劝他改行,他笑笑,说:“今生今世我就吊死在做笔这棵树上了!”

他想,书法国画,乃是我国的国粹。毛笔是传承这两大国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尽管毛笔实用价值消退了,但作为书画艺术使用的毛笔却永远不会消亡。市场的需求量是减少了,但生产的厂家也跟着减少了。我只要以质取胜,就不应该没销路。于是,他缩小经营规模,走上了单打独斗自产自销这条路。

单干后,他又对自己的笔作了许多改进,使之更优良。

在刘国泉发现他这匹“千里马”后,众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乃至一些偏远之地的耄耋之年的老书画家便纷至沓来。而凡是用过他笔的皆赞不绝口。刘国泉称颂他的笔是“笔扫千军”,丁华成赞扬他的笔“制笔精良”,冯磐石则把他的笔视为自己的“依恋伴侣”,龙斯元甚至把他的笔叫做“神笔”。画家袁定赞画了一幅牡丹送给他,表示了对他制笔业宏图大展大富大贵的美好祝愿。著名画家何浩中则送他一幅济癫醉酒图,似是提醒他要学济公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因为得到这许许多多书画人士的青睐,杨友才也从中获得鼓舞和力量。然而,他又很无奈。因为他的笔纯系手工制作,周期长,效率低,成本高,利润小,没钱可赚。

他来株洲多,牡丹那样大富大贵的.美景至今与他无缘,倒是济公困顿潦倒的处境同他颇为相似。一间7平米的房子,作坊是它,门面也是它。租来的住房不足10平米,宿舍是它,厨房也是它。一个鸡蛋炒韭菜,说是“十个菜”,中餐是它,晚餐也是它。像样的家具,哪怕是电视机影碟机在他这里根本看不到,因为这对他来说是奢侈品,更不用说冰箱空调了。令人哭笑不得是,他儿子退出了,竟会冒出个“儿子”跟进给他“帮忙”。在株洲市荷塘铺、清水广场一带,人们常常看见一个40来岁的中年男人挎着一个装着各种大大小小山寨毛笔的袋子,边走边吆喝着:“我是最后制笔师杨友才的儿子,货真价实!卖名笔呀,卖名笔呀!”败坏着他的声誉,给他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

这尚在其次。

杨友才50多年如一日,为了他的笔,也为了弘扬国粹,他的背驼了,手变形了,白发苍苍了。但他仍“执迷不悟”地坚守着。过两年,他就70岁了。所以,他更感无奈的是他的制笔技艺后继乏人。他不甘心。他对我说,他很想在有生之年能带个徒弟,把他的这份坚守继续下去。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五

1980年代初,中国经济建设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但军工企业依旧沿袭旧制度,于是“三线建设”再次成为我国的热点。我从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某军工企业工作,这也是我在“艰难岁月三线”建设中的切身体验。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我深感这段经历并不只是个人经历,而是一个时代留在历史上的印迹。

一、三线建设的基本情况。

三线建设是中国自1950年至1970年代初为了国防需要而大力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三线指的是靠近中南部的江南线、川藏线和青藏线。1970年8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毛泽东在给袁守志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三线建设。在沿海地区逐渐崛起的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忘记了三线建设。到了198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发生变化,国家又开展了“三线建设”第二个阶段。

二、三线建设的艰难。

三线建设的艰难已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地形复杂,气候环境恶劣,给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第二,三线建设中所用的重型、特种机械设备都需要依靠从老工人那里得到的技术经验、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当时可供使用的机械设备十分有限,很多设备都来自于老机床的改造。第三,由于工程施工地点居住条件恶劣,各种劳动发病率极高。事实上,有很多建筑工人被调去参与了三线建设,他们因为住在没有任何条件的村庄、野外,长时间处于无水、无电、无房子的状态下,感冒、发烧等多种常见病都经常发生。

三、崇尚技术,强化管理。

在三线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有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保持好生产和容不得半点马虎、不能有丝毫松懈。因为这些劳动生产习惯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长期保持国防生产的靠谱基础。其次,我们需要强化技术管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而技术含量的提高,首先要看我国工人素质的提高。三线建设的工人多是勤劳的农民出身,他们需要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技术专家。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管理问题是企业生产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平衡市场的有利条件和科技的有余,成为关系企业生产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披荆斩棘构建“三线建设社区”

在工作中,我常常感到心有余力不足。于是我们披荆斩棘地走遍南北,不断寻找最适合工人的规划和建设方法。有经验的人们告诉我们,要将普通农民级别的房子改变成舒适的通舒式住宅,房顶必须有一定坡度,明显隔热、隔音、避免水泡、防火、防雷等几方面的想法也可以纳入管理,否则整个建筑进入地下水层会造成水泡,进而会发生地面塌陷的情况。因此,我们参考通舒式的住宅规划和设计,将建筑设计作为指导、作为发展的强大引擎,实现了原来骨瘦如柴的企业有效的转型和扩张,也成功地实现了三线建设社区的规划和建设。

五、三线建设社区的不断发展。

今天众所周知,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永恒经典,它以无比的热情、无限的激情、深深地牵绊了人们的心灵,至今还在以前无想象力的方式扩展。随着社会发展,三线建设社区的发展也不断繁荣。如今,三线建设社区已演变成为良好的居住环境、休闲场所、文化传承载体、创新创业特区,乃至科技创新的大企业。题为“艰难岁月三线建设”的自序总结了我深刻的体会和少不了的感情,但它更是提醒我要勇往直前,不断脚踏实地,把“艰难岁月三线建设”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六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人的潜力是“想象+实践”被挖掘出来的。

我是一个患有脑瘫且右手有障碍的姑娘,在生活中很多与右手息息相关的活动我都完成的很差(甚至做不了)。好在我是个天生左撇子的人,右手的不协调感通通的被左手占据了,我的一切生活都迎刃而解的正常了。所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却“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让我的生活畅通无阻。

二十几的生活中我都习惯性的左手为伴,可我又不忍心将我不灵活的'右手抛下不闻不问,也在努力进行着所有康复,例如(弹钢琴),用我不太灵活的右手和我灵活的左手反复不停地敲击着有力的琴键来达到康复右手手指力量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磨炼还是行之有效的,弹钢琴既可以达到康复手指灵活性的功效,又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经多年的康复锻炼我的双手已近乎健全人一般,几乎蒙蔽了他人的双眼(但自己心底还是不自信),生怕哪天我的右手和我闹情绪罢我的工不听我使唤,那样我多年的努力就将付之东流一去不复返。

即使这样努力康复,在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事情及爱好对我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例如学习打手语,什么?打手语!我猜想有些人一定会认为我在开玩笑,就像一年前在团里我听到王老师和我们大家讲述她要教我们学习手语歌并且打手语一样。同学们顿时愣住了,大家都在怀疑我们“听觉出了问题”是不是听错了。我们试问王老师您在说什么?您要教我们学习手语是吗?王老师肯定的回答是的,我要教大家唱童声版的《国家》并且教会大家会打《国家》的手语。我的要求是边打边唱不难,大家别紧张慢慢来,王老师郑重地和同学们说,希望同学们能与她配合。同学们都一筹莫展地注视着王老师。

万事开头难对我们更是如此,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去团里排练手语成为了同学们的必修课。也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每周两个小时的重头戏!一个一个复杂的动作被冰雪聪明的王老师统统化难为简教了起来。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被王老师成百上千不厌其烦的在前边带领着大家做。我照猫画虎的学。回家后听着《国家》的音乐对着镜子加紧练习。

半个月前王老师饶有兴致的在团里检查起我回家练习的如何。我还算不错被王老师第一批叫到台上表演手语,并得到王老师和大家的肯定与鼓励,我也很高兴。

没有任何事情是我们做不到的,就看我们怎么努力,只要努力就会做到,就会有成绩。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一定能做到!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七

五月的空气暖暖的,拥抱着天空和大地。姹紫嫣红的花,绿油油的草,飞舞的蝴蝶,嘤嘤嗡嗡的蜜蜂,尽情鸣叫的小鸟。天上的云一丝一缕,和轻纱一般飘在蔚蓝的天空。

校园里的花开了,姹紫嫣红,黄色的蔷薇花、红色的月季花,粉红色的槐树花,到处都飘荡着芬芳、微甜的花香。而最惹眼的就是槐树花了,像灯笼似的一串串挂在树上,很是鲜艳。

槐树花开得正艳的时候,也是高三学生最激动、最浮躁、最快乐、最迷茫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大学梦到了,就要圆满和破灭的时候了。在这个美丽的有些忧伤的季节,即使以前盼望着赶快毕业的学生,也有了深深的离别的愁绪。在离别情绪的鼓动下,同学们都拿起相机,争着在校园留影,而那一树树美丽的槐树花,必定是其背景。

我喜欢那些开得热烈的.花,喜欢在课余时间,欣赏他们的美丽,感受它们的芳香。也就在那些美丽的花朵下,让我看到了她,那个穿着一身黑色运动衣,安静地站在花下的短发女孩。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写文。学着写了情书,也不知道我不躲避,收到的答案,会是什么。想起校园里的槐树花,我总会想起她,想起她在我约定的地方徘徊的样子。我想,她的答案必定是如那妍丽的花儿一样醉人的。

二、有了对比,喜欢不再简单。

高考后,我去了兰州,找了一份铺设水暖的工作。一边干活,一边等待结果。铺设水暖是个体力活,对身体孱弱的我来说,无疑是极其繁重的。出来打工,挣学费是一方面,主要还是为了长一点见识、锻炼一下体魄。生在大山深处的我,像一只笼中长大的雀,很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曾来过兰州,那是三年前我参加完中考的时候。

相较三年前,我适应城市的能力大有长进,会讲普通话了,也不会轻易迷路了,胆子也大了好多。三年前我十六岁,第一次走出大山,在一家五星级酒店里当服务员。那时的我不会讲普通话,特别容易迷路。

繁重的工作,忧郁的心情,让我每天犹如身陷囹圄,痛苦、煎熬。仗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了多少,我敢在在城市各处逛游了。郁闷的时候,就想出来散散心,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公园。

我喜欢去公园,除了喜欢那里的树木葱郁,花朵娇艳,环境优美,主要是喜欢那里的景观湖。在缺水环境里长大的我,喜欢水,小到泉大到湖泊、江河和海洋,我都喜欢。我的家乡没有河流,只有不到一平方米的泉。在电视上看到清澈的河流,飘荡的小船,盛开的荷花,我都会觉得很陶醉。

我喜欢水的清澈,我喜欢水的广阔,我喜欢水的奔腾。清澈的水是漂亮的女子,广阔的水是无垠的天空,奔腾的水是狂奔的猛兽。

可是今天,当我站在公园里的景观湖前,看着它毫无波澜的湖面,我感到深深的失望。眼前的水,是一潭死水,是一潭没有美感的水,像圈养起来的野兽,毛发污浊,眼神空洞,这让我又不禁想起了黄河。想起了它的气势恢宏,它的滚滚波涛,它的神采奕奕。

三年前,也是暑假,我在黄河边上的一处大酒店里当服务员。身边没有认识的人,孤独的我,喜欢在下班时,坐在黄河边上,看咆哮奔腾的黄河水。我就那样傻傻地坐着,傻傻地看着,能那样发呆好久。看着那滚滚的黄汤,仿佛心中的烦恼、忧伤也随之而逝了。

我原以为自己喜欢水,只要是水,都会喜欢。但见多了不同,喜欢也懂得了挑剔和分辨。我想生活也是这样,体验了不同,才会真正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八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好像昨天还是个贪玩的小调皮,今天却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从呱呱坠地,到胸戴红领巾,到风华正茂,到担负起赡养老人、到生儿育女、抓养儿女成长的家庭重任,一晃六十二年。这六十二年,岁月沧桑,经过的事真是太多,就是说上五天五夜恐怕也说不完。但这其中的粮荒之年,却不论是怎样也忘记不了,它像一颗难以拔掉的钉子,钉在了我们这些人的心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几年里,中国大面积遭遇旱灾,特别是北方靠天吃饭的这些省份,农作物严重歉收或绝收,中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困难。政府虽也想尽了办法调济周旋,仍无法解决这无米之饮的困难。于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整个国家闹粮荒,企业下马,大专院校停学,人口分流下放,各种限粮令发布。就连毛泽东,周恩来也限量吃饭,每天半斤,普通官员,职工就更不用说了。

广大农民虽是种粮户,但也是人心慌慌,粮食不够吃。主粮吃完吃杂粮,杂粮吃完吃麸皮,吃苜蓿,吃油菜叶,吃油菜根,吃白萝卜、吃红萝卜,吃槐花,吃野菜,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吃遍了。在一家人中男人让女人吃,女人让男人吃,大人让碎娃吃,无病的让生病的吃。卖椽、卖板、卖木头,卖家具、卖布、卖床单,凡能卖钱的东西都卖完啦,目的只有一个——填饱肚子。那时的大人、娃均面黄肌瘦,要想找个身体胖些的人,真不容易。

由于严重缺粮,节省粮食爱惜粮食成了所有人的必须。一是为了充饥,不做干面做汤面,不做硬面馍做软面馍,玉米面塔塔,糜子面塔塔,还有玉米面窝窝……二是吃完饭后要用手把碗刮净吃,甚或用嘴舔净。若掉在地上的馍块或其它吃的食品,必须捡起来吃了,掉在桌子上的馍渣菜渣,当然也要捡上来吃了。饭不腐烂,馍不腐烂,哪怕放多长时间也要吃了,绝对不允许浪费。我们这些人到现在还有这样的习惯。有几次在外边吃饭时,捡拾掉在桌面的菜,不是被孩子踢脚暗示,便是挨孩子的筷子敲打提醒,真有些失大雅失尊严,心想:“这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咋还要挨揍挨骂呢?”

在那个缺粮时期,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我们这里虽然困难,但被活活饿死的人倒没有几个。旱灾最严重的是甘肃一些地方,有的村子就被饿死了几十人,还有上百人的,叫人听了毛骨悚然。为了让孩子逃活命,有好多人都把娃卖了,特别是女孩。在我们当地就有好多这样的外来人,把生下的孩子叫定西,武威等地方名的。那个时候我们家共八口人,生产队分的粮食不够吃,大量的还要从外地买或用布品换。当时有个流行词叫“背粮”,由于当时条件差,一个村子有自行车骑的人是寥寥无几,出外买换粮食大多数家庭靠人背,我家背粮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大哥的身上。

那时我大哥只有二十岁左右,自然灾害的三年中,共跑了几十趟北山里面。山河,正宁,延安,甘泉,宜君这些地名,都是我在那个时候记住的。我虽然没背过粮食,但童年的我亲眼目睹了当年那一幕幕背粮的情景。一个粮食装子少则七八十斤,多则一百一二十斤,路程近的五六十公里,远的二百多,三百公里,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结伴而行就像红军长征那样艰苦。去时自带干粮不够吃,在回来的路上,沿门向好心人讨要吃,讨要喝,真是吃尽了苦头。每每大哥出去背粮,全家人都是牵肠挂肚,掰着手指计算日程,预计着归期,今天到哪啦?今晚住哪啦?吃饭了没有?翻哪座山里?过哪个沟里?粮到底弄到手了没有?身上还有钱吗?父母亲几乎是全天候的等待。

有一次,大哥去白庙山中的宜家凹卖洋芋,路程单趟只有二十多公里,假若是现在不要说用车跑,就是步行一天也可跑个来回。但在当年,山路崎岖,加之用扁担担了两个条子笼洋芋,最快也得两天。大哥两天没能回来,全家便急了,第三天母亲叫我和大嫂站在城墙上,向回来的方向盯着看。终于在下午三四点时,看见了大哥担着洋芋回来,不过他只能走十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于是我朝着屋里大声喊:“妈,我大哥回来啦”!母亲说:“快跑,赶紧接去”。我和大嫂飞也似的跑向大哥,大嫂担起担子,我扶着大哥回到了家里。母亲用热毛巾,擦温着大哥那红肿的肩膀,一家人总算放下了心。像这种事在那几年是随处可见。

这样的困难故事,在当时几乎是家家上演,不过到了一九六三年以后,情况就慢慢好了起来。那时,我还幼稚地问过母亲:“妈,今年咋不背粮啦”?母亲笑着回答:“瓜子,你还盼着背粮哩”?现在想起来真是好笑。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也闹过小粮荒,但那比前次好多了,只是有部分家庭接替不上,需要找粮。我也曾多次骑自行车跑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地带粮。

我大哥今年已七十七岁了,他是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个人中,为家里贡献最大的人。不过那样的闹粮荒时代,一去再不会复返了,大哥再也不会受那种苦了,他和我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心底深处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艰难的岁月已成为记忆里不忍回顾的一页,我国国人已迈进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上。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九

在中国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备受人们称颂的“艰难岁月”时期,三线建设是为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部分,也是全国各地的优秀民工和工程师们艰苦奋斗的历程。在这个时期,我在一个三线城市中工作,那段时光和经历给我带来了很多宝贵的体验和启示。这篇文章旨在回顾和分享我的经验体会。

第二段:艰苦的环境。

所谓三线城市,就是指在苏联式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中国政府集中力量修建的工业基地和军工设施。在这个时期,经济大衰退,生产能力萎缩,物资短缺,而三线城市则面临更为困难的局面。我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简陋的工地、野外、沙漠、山区和荒地,生活条件恶劣,供应不足,很多人没有条件可言的甚至是基本的住房和食品。然而,我们毫不退缩,与这个时代一起做出抉择,我认为这是很可贵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段:无私的精神。

尽管我们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我们还是用无私的精神来帮助我们的同事和生活中的其他人。我们为了生产而不怕身体劳累、为了国家而甘愿奉献、为了别人而忘记自己的需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私人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无私的精神理念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种需求端和承载端的紧密结合就是我们在艰苦岁月中获得的最大财富之一。

第四段: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三线城市中,我们生活和工作在一起,几乎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拓展社交圈。但是,在同事之间的相互合作、照顾与帮助中,我们建立了更加深厚的人际关系。这种紧密联系和沟通是我们完成三线建设的关键,也让我感受到了同事之间的深厚情谊。相信这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是很重要的。

第五段:总结。

总之,三线建设中的岁月困难,催人奋进。我们用勇气、信心、无私的精神和手中的工具,在现实的压力中度过了艰难的岁月。今天,我相信,这些经验仍然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以及在新的场景中成长和奋斗。我相信,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可以依然取得巨大的成功,因为这个时代需要的正是与三线建设中所体现出来的那些品质和精神。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十

急风拍打着落叶,簌簌落到地面。天渐渐远离了大地,中空一片混沌,山谷中时时传来猿猴的惨叫声,在空旷辽远的地面上哀转不绝。

登上高山,恍惚间发觉今又重阳。高处不胜寒,孤独漂泊历经百年。孱弱的.身体也插不了茱萸,连走一步都娇喘微微。远处沙渚上衰草连连,枯黄一片,星星点点插入水中。鸟儿在上方飞旋啼叫,身似浮萍,无处可落,又如倦鸟出岫失去方向。

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势吞九天,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飘下落叶。自己离家万里,心植苦楚,漂泊无根,作客他乡,纵是近乡情更怯也在所不惜。疾风禁不住,冷了心肠,叹息肠内热的曾经也一去不复返。犹记当年,身体强健得一天中上树下树几千次。而如今,身体大打折扣,羸弱不禁,几十年疾病缠身,未曾舒适过一天。

回想当年,安史之乱使得多少黎民百姓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就连自己也不幸免于难:携着一家老小,左右逃窜,整天惶惶度日。战乱之后,朋友严武的去世又如一个晴天霹雳重重地击碎心肠,内心愁中生愁,从此再无知己,能把酒对月,聊畅心怀,伯牙子期再无佳话。

历经艰难苦恨的岁月,家愁国恨催生银丝,艰难岁月浸透着那颗支离破碎的心。任那长江滚滚东去,淘尽英雄,流尽时光,千难万恨也阻挡不住自己对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抛却苦恼,奋笔疾书,用沉郁顿挫的笔调书写那一句句,一首首歌赋。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十一

孤魂野鬼: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

四、艰苦创业: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

五、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六、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七、备尝艰苦:备指的是: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八、感戴二天: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九、创业维艰:开创事业是艰难的。

十、寸步难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十一、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十二、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十三、甘之如饴:甘指的是: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十四、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十五、蒿目时艰:蒿目指的是: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十六、患难之交:交指的是: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十七、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十八、艰难竭蹶: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

十九、精卫填海: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二十、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二十一、苦尽甘来: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二十二、关山阻隔:关隘山岭阻挡隔绝。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

二十三、粮尽援绝:粮食用尽,援兵断绝。比喻战斗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二十四、流离琐尾: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二十五、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二十六、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

二十七、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二十八、千辛万苦: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二十九、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三十、挺身而出: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三十一、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

三十二、琐尾流离:琐尾:细小时美好;流离:枭的别名。枭细小时怪可爱,长大后却非常丑恶。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三十三、停辛伫苦:停指的是:止息,停留;伫:贮积。辛劳长期缠身。形容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

三十四、先难后获:难指的是: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三十五、东踅西倒:形容行走艰难。

三十六、遗大投艰:遗、投:交给。指交给重大艰难的任务。

三十七、玉汝于成: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三十八、中流砥柱: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三十九、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四十、筚路褴褛: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

四十一、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

四十二、爨桂炊玉:爨指的是: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艰难岁月散文汇总篇十二

老板,就像这个地盘上的国王一样。他的到来,能让刚才有些纷乱的气氛有所收敛与整理。王进雄说话一贯慢悠悠的,浑厚的男中音,有种宠辱不惊的强大气场。或许做大事的人,都有这种气质吧;或许是少年的特殊经历,练就了他顽强的意志品质,为后来的'发展铸就了更加强劲的雄心与活力。

他从十五岁开始,为了给家里换点零用钱,每到冬季农活清闲时,就跟着村里的乡邻进山掮木料。清晨4点多起床,带着母亲的嘱托,带着干粮,打着手灯,在寒气逼人的夜空下,向黑魆魆的大山脚下疾行。当新一天的晨曦姗姗而来的时候,一帮人已经沿着陡峭的山梁开始往上爬,等到气喘嘘嘘大汗淋漓地爬到山顶时,东方冒出的红日刚刚挂在远方的山顶上。此时,林中的鸟儿开始欢快地鸣叫。他双手叉腰,向山下望去,白色的晨雾在枯枝树木间轻飘飘萦绕,像迷幻般的仙境。忽然,他看到一大群乌鸦在山脚下集结盘旋,心里顿时明白了,胸中涌起一阵难过。

平日里,为了减轻行李,他们在上山时,把所带的干粮都压在石头下,等到掮着木料下山时,石头下的包谷面馍已经冻结成一个冰疙瘩,就放在泉水中浸泡,等馍泡软了,就弄两个树枝夹起来送进贫瘠而空荡荡的肠胃,来补充还需行走几公里体力所消耗的能量。那天,正是他的生日,母亲专门为他做了两个白面膜。他没舍得压在石头下,而是把装馍的布袋子挂在高高的树枝上,没想到却让乌鸦分享了他的生日盛宴。

“禾工,今年生意咋样?”他一边吃着剩菜,一边说。

“托你们企业发展的福,比去年有很多增长。”

“我准备在南方再建两个车间,主要做涂饰。这里的资讯传递速度太慢,跟不上市场节奏……”他边说便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

就在王总进一步描述他的宏图大略时,放在饭桌上的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的思绪。他一边接电话,一边向走廊顶端的办公室走去。身为皮革航母掌舵人的他,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处理去决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