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过月半散文(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13:59:39 页码:11
最新过月半散文(实用17篇)
2023-11-17 13:59:39    小编:ZTFB

文化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下面将为您分享一些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过月半散文篇一

看到自己左手食指上几道横着的疤痕,就会想起镰刀,因为这是镰刀割出来的痕迹。这痕迹清清楚楚,岁月磨不掉,也抹不掉。但我确实已经忘记了这痕迹,到底是割麦,割稻,还是割猪草,还是割其他作物留下的,反正是想不起来了。想不起来的还有割坏手指的时间,是哪一年,哪一天,哪一时。虽然如此,我也不记怪自己。疤痕在,说明我是一个从农村,田间,田埂上过来的乡下人,也说明我不是一个懒人,是一个会下田,会干活的孩子,因为握镰,用镰,被镰割坏手指的肯定是农人,或者说是农人的孩子,肯定因为使镰不当而致。镰不用的时候,你的手永远伤不着,因为镰歇脚的地方要么是农家的粮仓间,要么是农家的柴仓里,不会在手上的。镰在父母手上,或者我的手上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劳动的时候。

用镰首先要磨镰,磨镰是父亲的事情。父亲要磨镰了,他搬来了一块有一尺长的磨刀石,放在定做的长凳上面,再舀来一桶的清水,在磨刀石上了滴上些许的水,然后左右食指和拇指扣住镰刀的两端,让镰刃与磨刀石始终保持15度的夹角,开始磨了。我看见:镰刃在水的浸润下,在石头上一来一去,声音一轻一重。父亲对我说加水,我小手相握,团起水,往石头上浇去。父亲说好,说对。我不知道父亲用去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道镰刀在是石头上滚了多少来回。镰刀慢慢有光头了,起初是暗黑色,后来暗中发亮,最后是黝黑,黝黑得亮晶晶。父亲用他的拇指不断的在镰刃上来回抚摸,用手在感觉锋利的程度。一般的说,感觉一次要再磨一次的。父亲的神情很专注、很严肃,一下子磨了五六把了,父亲说完成了,就起身将镰刀一把把地放在清水里。

父亲给我那把是最钝的镰,也是用了最容易钝的镰,也只能是一把镰,因为我的镰是用来割草的。割猪草,在我看来不是干活,而是游戏,可以约得同伴一起玩,玩什么都可以,而且没有大人来管束,只要花袋里有了草,按时回家烧饭就可以了。所以,看见了草就像看见花朵一样开心,有时也确实看见许多的花朵,如野菊花等等。我们割时也小心翼翼,生怕割掉了不该割掉的草花,也生怕割坏自己的小手。有些猪特别喜欢吃的草,长的地方也蹊跷,都长在河边的芦苇里,它们都有许多的藤蔓,它们顺着芦苇爬上来的,我们就用手摘下来,如果要连根一道摘,我们就得走下河滩,镰刀割时就得小心。有的草是一堆堆生长的,割时就像劈柴,镰刀要连着使的,这时更要当心自己的手。这个时候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给我钝的镰刀的原因了。割草的收获,一是眼睛识了草,二是袋里有了草,三是有了割麦割稻的资格,所以割草回家和着砻糠捣鼓给猪吃,猪吃草啪嗒啪嗒的声响,听着就得意,因为这绿幽的草是我割的,我也马上可以割麦割稻了。

父母割稻麦,有时割油菜,反正都是田野的活儿。麦收了,父母双双来到了田野,伫立田野,他们看见了横在头上的远古的'太阳,也看见了眼前金黄色的麦子,这是汗水换来的收成,收成在田里、在麦里,现在父母要用镰刀将收成拢在手里。他们下得田来,紧握一把镰刀,从田埂的边上,哧哧嚓嚓,嚓嚓哧哧。他们低着头,曲着腰,伸出手,挥着镰,真正的脸朝黄土背朝天,双脚不断地向着前方迈进。眼前的麦子在吱吱脆响中应声倒下,倒在父母的手中,父母将麦子拢在自己的臂弯里,顺势将麦子轻放自己自己身后的麦田上,放了一次又一次。父母割着麦子,就像收获着快乐一样,古铜色的脸上堆满微笑与满足,所以,即使衣衫上现出一片片的碱渍,即使臂弯已经僵硬,照样挥舞着镰刀,镰刀钝了,父母换了另一把,继续着割。就这样,一块块的麦田,一捆捆的麦秸,一粒粒的麦子,都在镰刀锋利的刃边躺下来。这亘古不变的挥镰方式,很快干净了田野,田野又将播种另一种庄稼,另一种的收成。

这肯定是稻谷,是的,是稻谷。父母领着我走进了稻田,稻田里的稻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生成了点状的亮光,照耀着前来割稻的我们,我们舒展着笑容,招呼着前来割稻的村人,他们的手里都拿着镰刀,他们也来割稻了。他们下田了,所有的身子都弯成了一张弓,所有的镰刀都像一只只离弦的箭,嗖嗖地弹出,再也停不下。仔细看,所有人的左手都握住一丛丛的稻干,右手的镰刀往稻秆离地面约二三公分处荡过去又收拢来,稻子就割断了,割上两三丛,成了一把,一束,左手握不住了,左手的臂弯就绕着稻干,顺势沿左脚边上放,拿镰的右手用镰轻轻一钩,稻干就成了捆,一捆接着一捆,捆捆向后躺下。那时。所有的镰刀在稻丛里舞蹈,与太阳对照后,幻化成一道道金光,一个个的精灵,在稻干的脚下,在田野的土上跳跃。那情景确实很美,美得结实,美得壮观,美得实在。

没有握过镰刀收割过庄稼的人,是不可能知道一把镰刀与土地、与庄稼、与农人、与村庄的那种情缘的。理解它,最好的方式是,握紧一把镰刀走入麦田,或者走入稻田。有可能的话,你要望一眼眼前的田野,你得弯腰,你要做一个蹲马的动作,真正的去割一把麦子,割一把稻干,这样你可以在哧哧嚓嚓的声音里体验用镰的感觉。如果那个时候到来了,手握镰刀的你,一定会嗅到泥土的芬芳,一定能从麦穗谷粒中感受出季节的分量和阳光的力量,而且也能听清每一根禾稼在阳光下拔节、扬花和抽穗的庄严。是的,土地是泥做的,镰刀是铁铸的。千百年来,镰刀在亘古的土地上来回走动,走动后演绎出了一出又一出的农耕文明,播送这种文明的是阳光下那些手握镰刀、俯身收割的人,这些人对于土地有着至死不渝的、化入骨髓精血的膜拜,因为有了土地就有了镰刀,有了镰刀就有了收成,有了收成就有了生存。

想到这里,每每看见手上的镰痕,心里五味杂陈,有时也出怪念,是否再去割一趟麦或者割一趟稻。做到这一点,现在也是不难的事,因为老家还有土地,土地里年年播种着庄稼,其中稻谷为最多,同时也因为自己现在还能弯腰,还能干活,还会使用镰刀。

镰刀一定要去握一握,田里一定要去走一走。

过月半散文篇二

岁月又那么轻轻地走过一季。北方已是漫天飞雪了,南方却还有丝丝阳光依依残留,或明或灰的变幻着脸庞,似乎想抓住夏的一角裙裾,渲染成最后的色彩,留给夜间那弯冷月扣锁清秋。

喜欢在这样的深夜漫步在城市街头,披上白月光,迎着扑面而来的微凉,静静地任思绪徜徉。像这样的独自漫步,在我漂泊的路上应该不是一次或几次的事了,大多的时候我都愿意这样一个人行走,独享这一份心灵的宁静。街旁树枝的叶儿已然在秋风中萧然飘落,只徒留光秃秃的枝干在冷月下落寞。一岁一枯荣呵,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聚聚散散,来来去去,道不出无情抑或有情,难料到何去何从。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宿命?只将满腹心事寄予一帘清秋消融。

冷月,清秋,原是这般催人心生惆怅,或者这种感觉只有像我这样的人才能体会。每当夜幕降临,潜在心底的怅然便拉开了帷幕,几乎在同一时间交错,夜色的美丽与心中的忧伤并存,无言中思绪笼罩清秋,蔓延到头上这弯冷月。也许人倦累了可以闭上眼睛,将一切美好的憧憬寄予梦中去虚幻的成全,将一切忧伤和痛苦在无知无觉中休眠。那么,这个无人痛惜的夜晚,这弯清寒的冷月,却又是如何孤独的离去?或许清秋或许冷月在亘古的变迁中早已淡定从容了,季节赋予它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与人间不期而至,为这斑斓的世界涂上一层灰白的颜色,那么忧伤,那么仓促,只怕霜降一过冬将来临,朵朵嫣红片片落叶只能沉没在雪的静谧之下,静待轮回。

辗转到这个江南的小城刚刚月余,看不到那些念想中翠绿的风景,只有一种萧瑟映入忧郁的眼帘。或许这个城市的风景很优雅,又或许这个城市的故事很斑驳,灯火阑珊处也有一份温情慰藉漂泊的心灵。然而,城市的繁华和柔情却推开不了一道刻意设置的冷漠心墙,形色里依然想念的是故乡那条小巷,依然牵挂的是送我远行风中挥舞着两手的白发爹娘。

脚步不停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尘世之中,不知道下一站是否有一盏为我彻夜燃守的灯火,或者我转身离去的身后是否有思念挂在酸楚的脸上。倘若可以,真的愿意回首来时路,且让时光与之一起驻留,静静地看着岁月流逝,追忆那些天真快乐的童真,祭奠那些不回的青春。那些没有忧愁的`日子哦,那些用泪水打湿的欢乐和痛苦哦,闭眼一想,恍如昨日,可是竟再也抓不住远去的寸影,再也无法挽留微薄的片刻,唯有暗香的芳菲夜色在一旁静静地诠释着花开花谢潮涨潮退。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历,是不是每个人脸上都披着面纱活着?而我每天也在时间和生命里为着温饱为着念想疲惫的奔波,不知道在人海中算不算是一个故事?因为我曾经憧憬过太多美好的东西,比如名利,比如爱情,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可能遇上或者长久的拥有,因为这些东西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只能顺其自然。或者,每个人能够不用苦争朝夕就可以怀揣杂陈一辈子的东西只怕就剩下忧郁和回忆了。或者,唯我如此。

世事知几何?谁也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一场独角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戏的主角,为自己写下故事,为自己导演情节。顺流直下,逆流而上,朝云看晨曦,暮雨伤清秋,悲中泣,喜中笑,聚也依依,散也依依,唯自己可知,唯自己能懂,任凭世事如何变迁,任凭人潮中如何拥挤,只望留下这一方小小的舞台供自己尽情挥舞,直到落下帷幕。

一路漫步,思绪也在意念中没有章法的飘摇。喜欢清秋更迷恋头上这弯冷月,不仅仅是可以享受这份清凉芬芳的味道,更多的是让我觉得这个季节符合我潜意识当中那份情怀所寄。没有哪一个季节象这清秋的夜晚让我可以静下心来,远离世间的纷尘俗念,还有心灵深处的晦涩和沉垢,没有人会窥探你的心事,没有人会打扰你在静处中修复经年残留的伤口,就这样踩在满是落叶的路上,把心里那些爱的,恨的,痛的,碎的,或捂在胸口痴想或丢在风里遗忘。且让夜风拂来,聆听那风中的声声叹息,叹韶华远去,叹落红无情,叹得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只将自己寂寥的身影藏在清秋的夜色中,满腹心事点点滴滴说与这弯冷月知道。

清秋,有些微凉却不寒冷,有些萧瑟却不颓废,在我这种痴人心里,它是四季中最美的景色。春有些明媚,载不动离愁,夏有些激情,静不了心灵,冬有些寒冷,禁锢了温暖。唯有清秋,半是空灵,半是轻盈,给人一些淡淡的忧伤却愈发清晰地洞悉着人生的深邃,把世间的生死荣辱一一看透。

痴了,痴了,红尘万般事,恰似一弯冷月锁清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月半散文篇三

涣溪叠瀑是公寓前面的一方湖景。暑期来临了,假山石上有了哗哗的流水,从高处流泻下来,假山下的湖不足100平米,因形状像半月,我给它起名月半湖,湖中心有一墩碧绿碧绿的莲清立着。

莲于初夏的时候慢慢拨出了湖面,那时它是晏紫色的初岫,之后莲叶慢慢长大,开始泛起了嫩绿,再之后,绿色竟然葱茏起来,捧出了出洁白洁白的莲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油光满面的她出现在我面前,小莲、莲柄皆不见,只有一副健壮的模样,我吃了一惊。

莲已经出落为一名雍容端庄的少妇,脱去了万水千山的飘渺,和舞动一池的芭蕾梦,没有了旋转的眩美,谢了一池的粉红,干练了,成熟了,有了另一种风致,一种成熟的美。

一直是爱莲的,因为没有一种花可以这样清和雅正,洁白高蹈,没有哪一种事物可以旷美。人们赞美她的高洁,称赞她出污泥不染的品行,也多有文人士大夫截取她的一段清骨而自勉。月半湖,也是钦慕她独有的品质做了她的芳邻,“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应为洛神波上抹,至今莲蕊有香尘”,一种情怀,一种风韵,一种情调,哪怕秋寒入岸霜飞晚,莲随风飘零,也不能泯灭她香消玉殒的气质。

一直是爱莲的,有人把她比作红粉三千,轻盈袅娜,眠云卧波,甚至盛赞她的”潋滟香薰似有情,世间何物比轻盈。”,“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她是那样清丽纯真。也有人把她比作有六朝烟水的清和之色,却没有六朝烟水的颓靡之态,“我堑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文人周敦颐曾把她比作花中之君子,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并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来形容她。

世人爱莲,皆因其风雅与不俗的气质,月半湖的清莲莫不如此,盛夏的月半清莲已经没有了淡淡的花香,没有了初露的莲稚的青涩,也没有了颗颗露珠,只剩下了甘于浊水的坚贞与坚韧,这端庄大方的种种,便构成了月半莲之韵。

过月半散文篇四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故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呢?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还是要谨慎一些,你知道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吗?毕竟是个特殊的日子,还是多注意些,那么这里为您介绍下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希望您能避开这些细节!

鬼节的禁忌有哪些呢?

鬼节的禁忌一:

鬼节的禁忌二:

不要在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那个,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鬼节的禁忌三:

不要喊人的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那个记住你的名字。

鬼节的禁忌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月半散文篇五

夏日的夜晚,素白的月光,流水般萦绕在雕满古朴花纹的小窗沿,宝石镶嵌的星空下,凉风微微,醉动起耀眼的水晶帘,屋檐前的廊沿,女孩,坐在高大的老槐树下,乘凉。

宁静,温馨的夜,深幽的池塘边,一抹抹淡淡的荷香,带着甜润,迎风扑鼻而来,草丛里几只闪烁的萤火,像个精灵般,朝着青衣的渡口,向我的眼帘飞来,低头凝思,让我密密匝匝的心思,飘泊在尘梦中倍感怅惘、失意。

一杯茶,一卷书,一支单歌,让我躺在老槐树下枕上凉凉的箪席,遥看起千里蟾光,疏影斜斜,远有杨柳楼心月,浸漫在碎影的夏天,轻轻拢上北斗七星闪耀的光辉流泻在我手腕的陀铃下,这便是我人生中,最简单的留恋。

背着月,是夏夜。喜欢微笑,喜欢简单的我,带着浓浓的执着,深深的梦想,沿着下个路口前行。

前尘,作茧,今世,便让我化蝶。哦,美丽深邃的古意,我还留它,花笺上的簪花小楷字,还留下我的名字,在月光下是如此的高雅清隽,朴素淡然。

低眉浅笑,目光如水不是敷衍。我只是,带着夏夜的梦靥,将那一个个故事,一遍遍地倾诉,焚上一炷心香,折叠起我半张花笺,在剪剪月光下,温润出一杯杯最清的面影。

月光,花笺,孤独的身影究竟要走多远。爱好隽永飘逸、清闲物候的我,总喜欢在半纸花笺上,捡拾起零星、散落的字迹,在笔笔芳香、天然的深蓝色的碳素笔中写完一行行充满浓郁的、悠长的诗句。

明月,徐徐然,拉开无边的夜色,淡淡的清晖仿佛波澜在我三叠九折的花笺上,温润着我的.心田。

我记得,第一次拿着桃花笺,是你,偷偷赠给我的信物。那淡雅芬芳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一组简单的文字,让我的思绪妖娆开花,青涩而甜蜜。

月色,明净如镜。半纸花笺,我依旧,轻吻起那洁柔的美好,深深的淌过我的臂弯。现在,花笺上还映着谁的谦谦儒雅,唐人的衣冠足迹,排列在线条优雅的诗词歌赋中,还记载着明清上的青瓷白画、似一幅幅柔美的画。

远方,灯火阑珊,我没有去驻足。柔柔的抚摸起花笺平滑的光面,一份平静,一份安逸,唯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眷看天边云卷云舒”的感觉。

凉风,掠过一片绿叶在我的衣肩,伴着如水的月色,在地面翩跹,随风飘曳、飘曳…。

隔着遥远,花笺的骨髓里流淌着月光的声音。如今的我,习惯在花笺上写上漂亮的簪花小楷,如春兰般乍放,蕴藏着淡雅的芬芳,孰不知,那只是为了在这生这世等你一个回眸。

我爱月光,爱花笺,爱心中俯首的温柔。不知道指尖缠绵了多少蝶语,舒了多少羽翼,只因,情不知所以然,仍一往情深。

过月半散文篇六

喜欢,在一窗繁花飘雨的窗前与春季相依,静静地等一缕风从容而温暖的划过,依然记得,那些流失在光阴里的温情,那些散落在流年里的记忆,带着瓣瓣花絮的馨香,沿着雨落春绿的香息,在一行青涩素雅的句子里,婉约成风情月意的美丽。

听雨,稀如轻烟,沥如延绵,湿润了花落幽香的夜。一直怕深念,却又爱极了那份柔软,走进记忆,犹如走进了春季,闻一味花香的羞涩和艳丽,看一弯暮色绵绵升起,每一个季节,都有一段时光静好的期许,只想,采一枚新绿,托起那份柔软的心绪,在茕茕孑立的夜晚,念你。

反反复复的想起,只为将一个人在记忆里深种,那些落雨的季节,用馨香的花瓣,拼接成一行行含情温和的诗意,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静静聆听花与雨的交融,绿与红的交替,看,花在轻轻和;听,雨在缓缓唱,在这春意怏然的旋律中,与时光一起漫步天际。

繁花嫣红的季节,轻柔的风儿,萦绕在月光若水的夜晚,一生很短,思念很长,期待一场花开沁香的浪漫,飘逸着美若冰清的梦幻,无需言语,只要彼此静静的凝望,静静的感受,足以温暖这个春天。

生命的韵律,来自于心灵深处彼此的栖息,是一双清澈的眼眸与一个纯净的灵魂惜惜交融,那毫无掩饰的本真,那分寸方乱的心魂,如夏夜繁星中一颗耀眼的璀璨,如寒冬飞雪里一片洁白的呈现。倘若,时间是一场迟来的缘,那么,就让我在那个叫初遇的地方,将所有的情愫在花间飘香,将所有的.念想在风中飞扬。或许,这就是时光赋予人生最好的馈赠。

时光在彼此走远的时候,悄悄流逝,来不及想你,绵长的心事已定格在记忆中;来不及说爱你,苍白的素笺叠不出一句诗行;来不及拥抱你,已是云水长天的别离相望。我徘徊在千年断桥上,苦苦寻找月光下的那个熟悉的身影,花溪间那缕沁心的幽香,眼眸中一川紫色的烟雨。只为,在这个暖心的季节里,与你相遇。

思念的情怀,需用心珍藏,如若可以,我愿将一滴晨露的宁静,丰盈成西下的斜阳;将一米阳光的温暖,绽放出花好月圆的光芒;将一抹尘埃里的清凉,安暖成一盏醉心的茶香;用一枚雨滴藏着我的想念,当你匆匆行走在那条雨巷时,你终会感受到我的眷恋。

轻轻采集春的阳光,让曼妙的心境在时光中流淌,无论是相聚还是别离,岁月的凝香,始终会开在光阴的对岸,让彼此深深铭记,生命中那些难以忘怀的过往,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轻轻叠起春天的花笺,愿光阴不负春的嫁衣。

等一场雨,浸湿一季春暖生机,当初春的青绿穿上新衣,苍白的心盛放出花开的美丽,仿佛一个转身,便有了充满生机的气息;一个回眸,便是海阔天空,花香满地。光阴中最美的意境,是在一场雨后听花开的声音,人生最优雅的风景,依然是心中生出春天的暖香,只要心中有阳光,到处都是春暖花香。

过月半散文篇七

小时候,七月半的这段日子,母亲反复叮嘱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耍。为什么?母亲说,阴间的冤魂鬼怪都出来了,小孩儿火焰低,容易遇见不祥之物。而那个时候,胆子特别大而且十分顽皮的我,总在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出去,想看看鬼怪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叛逆总有那么些年,但从来没有看见三头六臂的妖,也没有看见牛头马面的怪。于是我怀疑这是不是母亲哄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的借口。我问鬼怪的来历,妈妈告诉我,妈妈的妈妈也曾疑问,也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告诉她的,已经数千年了。

晚上,没有发现怪物,却还是发现了一些异常。

这段日子的晚上,真的有些阴森,或许是立秋了,有些凉风习习的缘故。月儿似乎也有些害怕,躲到了乌云后面,黑漆漆的天尽头的那几点星星,就像秋后挣扎起来的萤火虫,有气无力地闪耀着若隐若现的亮光,也显得诡异起来。

朦朦胧胧的夜色里,由近到远摇曳幽幽的火苗,小溪里,纸船载着烛光,顺流而下,越来越弱,直到融化在星光里。在夜幕里,人影摇晃,或轻声抽泣,或默默祷告,一切都在及柔的的进行,深恐惊到阴间的鬼神。

慢慢懂事了,我知道了,灯火是用来给哪边人指路的。特别是河灯,肖红《呼兰河传》就说:“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亲友得以托生,善莫大焉!

这是什么样的日子,顽童是不懂得的。“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庞垲在《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里就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从古至今,小儿懂事,恐怕就和顽皮的我一样,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影响下,慢慢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传承。

我所知道的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在王凯泰(清)的诗里,爱好读古人诗词的我读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为了解诗意和写作背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于是,知道了佛教的七月半的盂兰盆节,知道了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后人要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虔诚的祭拜亡魂,从来不曾提出过疑问为什么这么做,或许,在人们的`那个小小心里,平时放不下对先人惦记,一定是到了这个特定的时候,掏出自己的心来,去诉说哀思,去告诉人世的悲欢。

也许,(习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个日子,给了后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忏悔的机会;这个日子,给了未来得及倾诉的人一个讲述时间,而它,更是向先人汇报成绩的日子。

历史长河何曾停歇,少年放灯戏耍的中元节已经渐行渐远,而相信七月半是鬼节的信念越来越真,我们从对节日的好奇,走到了知道,走到了理解,走到了接受,或许还将成为节日的对象,这就是无情时间,这就是残酷的人生。规律如此,何须恐惧,我们尽管坦然面对。只是,在这样一个一个的节所组成的日子里,我们应该不曾愧对先人,我们也要珍惜着他们离开的日子,真有那样一天,笑脸相逢。

传说,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非常黑,黑得找不到轮回。如果放灯是件善举,我会祈祷诸神,建一座灯塔,若灯塔缺少光明,我愿意放弃所有的轮回,只为做塔上的那盏神灯!

过月半散文篇八

你的心境如明月,我的思想如清泉。分别酷似好长好长时间了,将军是否还记得你对我的祝福?让我平安地到达新疆,看到我的出生之地。

我又一次回到我的故乡,新疆盐湖,故乡仍旧为我这个迟归的旅人默默守望。推开院门,我看到门口的老树,我也看见了沧桑,看见了岁月的皱纹,触摸到陈旧的气息,在那种气息里,我发现了逝去的故人,而我就是来者。这棵桃树以前很聚人气,我和母亲坐在树下,整条巷子的人都来串门,大人孩子聚在一起,夹杂着鸡鸣狗叫、炊烟袅袅,桃花也来争宠,繁衍着自己的春天。如今,这棵老树孤寂地等待着未卜先知的命运。盐湖的人们已经漂泊到乌鲁木齐,可怜的桃树,你是明月,我是清泉,我们各自孤独着,只能在寂寞中独守着自己的芬芳。站在老树面前,敬畏之心悠然而生,如果老树能言,将会告诉我多少碎裂的记忆。即使你无语,但历史在你身上铭刻下了深深的年轮,俯视着人间的风风雨雨。

我不敢推开家门,我害怕想起母亲的面容,那是我一生的痛楚。表姨妈告诉我,我小时候是个馋嘴丫头,就像患了馋痨一样,逼着母亲上树摘桃子,母亲颤巍巍地踩着树枝攀到树上,小心翼翼地摘下几个鸡蛋大的毛桃递给满地打滚的我,脚下一滑,从树上摔了下来,树杈把手拉了一个口子,后来伤口发炎,母亲舍不得去医院治疗,每日用盐水浸泡伤口消炎,每一次把受伤的手放进盐水里,母亲咬着牙关,眼泪在静静流淌……直到母亲故去时,我还看到她手掌中的那个伤疤,已经和掌纹连到一起。表姨妈哭了,我除了心碎,还有为自己犯下的过错而忏悔。那是母亲在我面前惟一的一次哭泣,我知道她不是为了发炎的伤口流泪,是她负担了太沉太重的痛苦无法宣泄。母亲的眼泪如金子一样,深藏在我心底,我一次次回味,那是母爱星空中闪亮的一瞬。

我曾经读过小学的学校,变成了柏油马路,在我履历中的繁闹的学校,消失了,我很悲哀,我的灵魂又失去了一个可以栖身的领地。我在北京望京西的房子里,珍藏着我和母亲的日记。十三大皮箱,捋在一起,好像一堵墙。翻开日记,总会发现已经遗忘了的名字,其实,友谊和人生中其他许多事一模一样,总在得与失之间循环。当一段友谊逝去,我常常写下大篇幅的日记,是自己的错误,我先自责,然后以此为教训;如果是朋友的错误,我只能在无奈中感到遗憾。光阴如梭、岁月如歌,以前的那种纯真的友谊被许多商业性的因素冲淡了。最好的朋友无非是多在一起吃几顿饭罢了,有的朋友甚至感到可怕。如今,有了电脑了,我还用日记本写日记,卉卉说我的字超级难看,牛头大的字,看见就想吐。于是,我边写日记,边练字。这是我的'乐趣,也是我和岁月的一种契合。

明月清泉,真水无香,在我日记中有一个叫舒然的男孩,那是我在生病时候认识的。在日本的一家医院,我们在医院的走廊相遇,在几日接触中,我们都为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所震撼。舒然是江西人,在日本留学,患了脑炎,住在医院,完全放弃了学业。我们从彼此的眼睛中读出了那份悲凉。身在异国他乡,我们两人有种同命相怜的感觉,仿佛是认识多年的故有。我们在医院度过一个又一个日出和黄昏,从此我不再寂寞。

有一天他告诉我,他的病好了,要回国了,我哭了。他安慰我说每个星期都会给我寄一份祝福的信,一直到我回国。果然,舒然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回国后,每个星期都给我寄信,我感到非常幸福,每句话都是那么温馨,给了我很大鼓舞。半年后,我回国。到江西去找他,当我见到他的母亲,他母亲从一个米缸里掏出一沓没有寄出的信,原来他回来半个月就死了,在这半个月中,他为我写下了很多封信,并亲手封好,让他母亲每个星期寄给我一封。舒然对她妈妈说:丽丽活着很孤独,没有母爱,我要让她坚持活下去,我就是他健康的信念。我看着舒然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张朝气蓬勃的面孔。

数年过去了,我把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身边的人,但是,没人相信。我犹如痴人说梦。我把这份友谊写在纸上,记在心间,带着泪水战栗地微笑着,尽情享受着那个告别这个世界的男孩最后的温存。

我从盐湖来到喀什,为几个部队讲课,和他们吃着大块大块的烤肉,战友们对我说:老师来了,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这种欢乐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过月半散文篇九

七月的万里夜空,星月辉映,群星之中有不少闪闪烁烁的流动明星,在幽蓝的天空放射光芒。它们时而有火花耀眼,时而有响声盈耳,忽高忽低,忽近忽远,逐渐升上高空,最后融人茫茫星海,引人遐思。

那不是飞进大气层燃烧着划过长空的流星,也不是按既定轨道匀速运行的人造卫星,而是人间放送星空消灾祈福的天灯。

放天灯是海南人过“七月半”一项激动人心的活动。天灯的制作,先用竹篾扎成圆环,用铁丝固定,再在圆环对称点之间拉铁丝,三四根铁丝交汇点正好在圆环中间。这里要捆绑浸而晒,晒而又浸过几道的油纸饼。然后,根据铁环的大小,用薄纸糊成尖顶,像谷仓一样圆的天灯。天灯小的用三四张大纸,大的用五六十甚至一百多张大纸做成。纸上画着神鬼像,或者写上祈福的语句。

放天灯时,先在铁环上对称挂好鞭炮、礼花和点燃炮竹礼花的生熟香,保证平衡。再烧起稻草,让浓烟鼓起纸仓。众人要扶好铁环、纸仓,等到天灯将要起飞时,指挥者一声令下,各个负责人同时点燃生熟香火和油饼。大家高呼“一、二、三、松手”。这时,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欢呼声此起彼伏,天灯冉冉升空,乘风而去。大大小小的天灯布满天空,越升越高,人们抬头仰望,分不清那是星星,那是天灯了。有时还能看到连环灯。那是做几个大小不等的天灯,用线连起来,成为一串连环灯。不过,技术要求高,大小要合理,要保持平衡,又要准时点火,依次放行,不易把握。

海南岛东边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都有放天灯的活动,叫做送鬼神出村。因此,千万不要让天灯掉到房屋顶上。万一掉到了,也要静悄悄地恭恭敬敬地放走。除此之外,初十至十五中的一天要祭自家祖宗。十五晚上在房前屋后环屋烧香,不让野鬼进屋,还要摆设水果、点香烛和烧纸钱给野鬼,这叫“施孤”。海口市老居民区也有此习俗。

琼海一带的人初一要吃鸡屎藤粿子。鸡屎藤叶和浸泡过的大米放在石臼中捣成粉,用水和匀,捏成莲子一般大小的粿子,放在滚水中煮熟,捞出盛碗,加入椰子奶或红糖,便成为一种诱人的爽口小食。鸡屎藤有清热、解毒、去湿、补血的功能,炎热的七月最适合吃用。十五要吃红薯粉做的“粿夹”。红薯刨片晒干捣粹和少许大米磨成粉,加水揉成一大团。然后扒出一小块,铺在“南霞叶”上按平,中间放入咸椰子丝,将叶子两边合成长夹,捏紧,不使松口,再放在锅里蒸熟,便可吃了。边剥叶子边吃,这叫剥鬼皮。

海南人把“七月半”称为鬼节,所以这么诚心地敬鬼神。其实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一样受人们重视。有人考证中元节源自印度教徒悼念祖先的盂兰盆节,梁代萧衍帝时传人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过月半散文篇十

安意如说:容若的词,豪放是外现的风骨,忧伤是内敛的精魂。

为读他的词,我收尽灯花又一宵,他是一个殊世难得的才子。为他感动,不因为她是相国公子,天生非富即贵;不因为他具山水丰神,是浊世翩翩佳公子,只是因了他的词,句句锥心。

读容若的饮水词,绵绵深情,荡气回肠,与众不同,不是娇媚的缠绵旖旎,将伤心贯穿始终,一咏三叹,悲切忧伤亦延绵不绝,王国维说他是“天生伤心骨”

他心羡闲云野鹤,却生于权相之家,受礼教束缚。

他有建功立业之心,安邦定国之志,却因先和家世阻他的仕途。

康熙帝最爱的不是他的武功,而是他的倾世文采。

他是落寞的、郁郁寡欢的,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权相之家,却效力于金戈铁马的`军营,出现在风起云涌诡异莫测的官场——却,不沾染半分半毫的世俗气。

后来的他,不爱倾国倾城的牡丹,却爱雪花,他说雪花是“别有根芽,不似人间富贵花”讲《采桑子》的下阙会为了一遍又一遍,我仿佛看见:他立于秋风萧瑟的塞上,迎面遥遥万里是黄沙,雪又覆满他的双肩,但他那迎着风雪的双眼,冰雪般明亮。

独到此处我方懂得,为何他爱钿梨花、金钿,因为他痛失爱侣,一如失了杨玉环的李隆基,一样的悲伤无助,一样的抑郁无眠,所以他的悼亡词,才直逼凄切伤心处,如刀剜,如匕割,实不忍细读。

人是懂得回忆的动物,落寞是因为失去,但很多事“当初只道是寻常”。

我为容若感动,无其他由头,只因——他是容若,纳兰容若。

过月半散文篇十一

谁能抵御得了花的软语商量呢?自然是将这盆观音莲爱若珠宝地捧了回去。其实在接过它的一刹那,我就知道自己对它的感情了。我给它换了一个精美的小瓷盆;怕颠簸了它,特意叫了三轮车回家;在阳台上安置好它后,左看右看若有所失,又顶着烈日跑到超市挑了一个玲珑的喷水壶。我也不允许别人漠视它,家里但凡有客来,我必引他们去观赏我的宝贝花,听他们赞了一两句就心花怒放。

是我的痴心让它愈发生机勃勃吗?我想是的。这花在家里养了三天后就窜出了新芽。那晚没睡好,翌日清晨懒心懒肠去阳台看花,一看之下,一股喜悦却似清泉一般在体内奔涌起来。我的观音莲冒新芽了。本来它的叶片是浓绿的,这会子却添了浅碧的新芽。莲花形状的老叶上点缀着纤纤一枝嫩芽,是一幅经典的油画,却又比油画明丽得多———再珍贵的花卉油画它也不能每天给你一个新面孔呀。

大约过了一星期样子,它又长出了新叶。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长得这般丰茂的,只知道有一天给它浇水,就见它的中心地带结结实实绽了两圈新鲜叶片。现在老叶子略有些紫红,可是护花使者似的层层叠叠护着新叶,老气横秋的也颇可爱。新叶子就更招人疼,它碧绿生青地绽开着,那样圆满,那样柔和,满心里都是对周遭世界盈盈欲泼的爱意,人看它一眼,不提防就被那柔情溅了一身。

它在我家住得久了,家里人开始真心赞美它。先生表示要跑趟花鸟市场特为它购些花肥。小儿说要去网上查一下这花的生平,以便更细致周到地呵护它。就连一向务实的婆母那日见了它,盯着它看了半天,也毫不吝惜地给予了许多夸赞之辞。

如今我空下来又多了一项嗜好,那就是在喝茶读书之余,不忘站起来去侍弄一会儿观音莲。别人为什么对它好,我不清楚。自己何以好生看待它,呆想了一阵,倒有些明白了。

———是喜欢这花自重恬淡的样子吧。孔子说,庄敬自重而与人无争,可以算得上是君子。这道理人人都懂,然而在扰扰攘攘的尘世生活中许多人却做不到。我也做不到。我做不到的事情,这花却能轻松做到,想来,此花正是以其雍容如君子的姿态赢得了我的敬慕。

就这样常与观音莲相对了。“与莲相对,如对诤友”,这话是谁说的?张潮?郑燮?记不清了。不过自从生命里有了观音莲,心境确实澄静了许多,真要感谢命运安排我与它相逢呢。

过月半散文篇十二

家里有两个阳台,一南,一北。一文,一武,按照它们的功能分工,南阳台归我,北阳台归孩爸!

北阳台连着厨房,堆放着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一家子的物质食粮全靠它了,洗衣、刷碗、择菜、做饭都在这里。

每天一下班孩爸便钻进他的功能区,厨房门一关,小广播一开,摆出一副“私人领地,任何人不得侵犯”的态势,开始他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十二点半才到家的我有时也会坐立不安,很没有底气的推门伸进头去问:“真的不要我做点什么吗,葱蒜都剥好了没?”得到“不用”的回答后,随手从橱柜拿根黄瓜,心安理得坐在沙发上看起了电视,厨房里孩爸调着收音机的调频,选择着他喜爱的节目,那久远而熟悉的嗤嗤声在耳边回荡,孩提时痴爱的声响,和着炒锅的嗞啦声,听起来是那么的烟火!

卧室里儿子琴声开的小小的,隐隐约约的传了出来,是《献给爱丽丝》,曲子悠扬深情,可真好听。

南阳台不大,东西也不多,放上几盆花,便没什么地儿了,拉上窗帘,就成了一个封闭小天地。

一直是个喜静的人,工作之余就喜欢猫在家里,没什么其他爱好,如果非要牵强出一点,那就是喜看看书,花两个钟头把房间打扫干净,烧一壶开水,脱了鞋子,来到阳台,顺手拿过一本书,找来椅垫,或躺或卧,把脚伸的长长的,也不深研,就那样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书,总能使自己心净下来,不经意间就会陷入某种情绪,不能自拔。而两耳不闻窗外喧嚣,亦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好吧,我放弃,“千古知音难觅”,咱再怎么努力家里是不可能有粉丝的了!

主卧室窗台和南阳台功能相近,是我和儿子的共同领地。孩爸网购的.大大的“水写布”铺满窗台,以水代墨、以布替纸,虽少了几许研磨挥毫的书写韵味,倒也有点象模象样。提笔沾清水,临摹柳公权,边写边端详,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还没有上初中的儿子写得好呢,于是端着水写布上上下下大弧度的扇着风,一边还对着字使劲的吹气,不一会,布上字迹开始由黑变白,慢慢隐去,直至消失,没了“丑”的证据,心里一片释然。

“好了,娘俩都出来吧,吃过赶快休息!”孩爸急促的喊着。来到餐厅,桌上碗筷早已摆好。“你刚才致爱丽丝有一个地方弹错了。”“噢,”儿子含糊应了一声,低头吃饭。“热水器热水又是你开的吧,怎么到现在热冷水转化你还记不住呢,顺时针关、逆时针开!”说过孩子,孩爸把头转向我。“哦,知道了!”有口无心的应一声也开始低头吃饭。“都知道了多少回了,下次一样的还是会错。”孩爸嘀咕着,扒了口饭。

每晚洗刷是我的活,就这偶尔也能偷懒那么几回,孩爸喜欢晚饭后散步,下楼前也总会带着央求的口吻问我:“可想一起去?”这时我会立马回绝:“不去,还有那么多碗要洗!”语气十分的哀怨。有几次我就很成功的用这种哀怨打动了他,他用帮我洗碗为条件换我陪他下去散步。不过,我知道此种伎俩不易多施,得省着点用才行。

那晚散步回来儿子拉过他爸,爷俩一起比作俯卧撑,孩爸一个撑不住,趴在了地板上,边不服气的望着还在接着俯卧的儿子,你那动作可没我做的标准。望着已经高过爸爸的儿子,才发现,时光荏苒,不觉间和孩爸已经相守走过14个春夏秋冬。四十不惑,人到中年,小半生光阴已经过去了呢。

和他认识是在大学,他高我一个年级。当年仅凭了他那句“我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颗心”的表白,便涕泪双流、义无反顾尾随他回城、工作、结婚、生子,认认真真做起了相夫教子的邻家女子!

当然,柴米油盐的琐碎日子可不像童话故事里说的那么简单:“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童话故事可以一句话就把一生给概括了,而真实的有人间烟火的日子是要一天天来过的,少了一分钟也不行!我也很想把自己这十几年的日子用一句话给总结了,可是绞尽脑汁也没能概括了。酸甜苦辣、甘苦自知?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幸福美满、其乐融融?到底是哪一样?也许都有吧!

孩爸有一天很认真的和我说,我一看书就头疼,我没办法和你聊散文诗歌,因为我真的不懂。我也不懂得浪漫,你生日,做一碗杂酱面,而不是买一朵玫瑰花会让我更自在。我能做的只有当你看书时,我拿出所有的时间陪在你身边,当你吃杂酱时我给你递上餐巾纸。我,只能给你一个最烟火的人生。

烟火,最平凡而又最简单!

也许这就是幸福,也许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它往往就躲在我们最习以为常的点滴生活当中。

“一种风只流浪在一座深谷,一道堤只护住一湾星河”收音机里齐豫天籁歌声,空灵、出尘。

一种风的驻足,让一座深谷不再寂寞,而一弯星河的美,却来自于一道堤的守护!

过月半散文篇十三

“年小月半大,神鬼也歇三天驾。”这俗谚说的就是土家月半节。在土家地区月半节是最大的节日,比过年还要隆重。而且月半节的时间很长,从农历的七月初一到十五均叫月半节。月半节又叫鬼节。据先人们传说,农历七月初一到十五新老亡人的灵魂都要回家探望亲人。七月初一,庙里开始撞钟,以召唤那些新老亡人和孤魂野鬼。初五备酒醴,烧香纸,迎接亡人。初七为放河灯,各家各户事前用纸糊篾扎做成彩灯,灯底涂上桐油,放于清江河中。同时抛“鬼粑”于江中。初十则为迎接老亡人。

土家乡俗“年是拜,月是接”意思就是说,过年的习俗兴上门拜年,而月半则是将亲人接回来团聚。临近月半的时候,嫁出去的姑娘和远离家乡的游子都要回来团聚。因此俗谚里才说:“姑娘回娘家,腿子像扬叉。”月半节里,出嫁的姑娘们要穿上最好的衣服,携带夫君和子女高高兴兴地回到娘家,与亲人们团聚,吃几天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同亲人们叙说分别后的情况,讲讲收成,一起烧香纸,祭祖宗,迎亡人,沉浸在融融的温馨之中。

月半期间也有许多禁忌。飞进屋中的青虫,不能动它,比如青蚂蚱等等,据说这是亲人的魂魄归来。另外就是未满12岁的小孩子不能剃光头,说是怕被亡人认错带走。今天看来这是迷信,但山里的土家人则一直将这种习俗保存至今。

在我的家乡,农历七月十五有过月半的习俗。小时候,听村里的.老人说,从七月初一开始,鬼门关就开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里探望,晚上常常有亡魂四处活动,小孩或老人火气低,晚上不要出门,否则就会碰到鬼,要出门,千万别回头看,否则会招来晦气。让胆小的我们那时真的是有点怕了,一到晚上钻被窝里不敢露出头。只是我至今没有见到过鬼。只是听人说多了,让七月份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寒意。

月半那天,人们起床后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提着大包小包的冥币,香,蜡,食物向坟地进发。我家也不例外,带着那份哀思去上坟,坟地上下烛香弥漫,烛焰,清香在墓前烧起,纸钱烧的火就作风势快速的化成灰色的蝴蝶在阴森森的坟地里飘散,虔诚的叩首,浇酒,每一堆火招引的是阴间的每一家人,数不清望不尽的火堆该迎来多少先辈,多少孤零零的游魂,四处乱窜的游魂该有多么寂寞和凄凉,简单的祭拜后清香缭绕的山上坟地更加清寒。

有关过月半的记忆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的。一大早,母亲就洒扫了庭院,采摘了瓜果,开始操办茶饭。母亲除了把精心保藏的老腊肉、腊香肠和盘托出外,还特地将收的新谷,做了新米饭来供奉祖先。让祖先们品尝第一口新米饭是别有用意的,一是向祖先汇报今年的收成,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二是企盼祖先们和老天爷一道,继续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到中午亲人都到齐了,上菜添饭,酌酒,并把筷子放在碗上,在桌子下烧纸钱,在屋外放鞭炮,母亲一边烧钱化纸,一边念念有词,请亡人上桌喝酒吃饭,当然,列祖列宗都不敢怠慢,都会一一请到。仪式过后家人亲人才能上桌吃饭。

过月半是个古老的节日,自然少不了一些古老的习俗。比如,供奉祖先的菜谱里不能有南瓜和苦瓜。这样,后世子孙才不会长出“南瓜肚”、“苦瓜脸”之类的丑样。再如,碗碟虽说不一定精致,但必须完好无损,至少不能有缺口或裂缝,否则,难保后代中不会生出豁嘴兔唇之类的怪相。

如今家乡人仍常规过月半,只是程序被减化,重点是家人亲人团聚,外出工作的儿女子孙也借过月半的机会回家看看老人,但吃饭前先敬祖先的仪式没减。阴历的七月,弟弟做了亲梦,说是去世的婆婆爷爷说,孙子要来看我们了。我们是在婆婆爷爷那儿长大的,对他们特别有感情,听弟弟这么一说,心里也是酸酸的。特地买了些纸钱做给他们送去。

万千的火焰,飞舞的纸钱,香喷喷的酒宴,是生者对死者诚挚的接待,这不是迷信和鬼神的敬畏,这是人心中的信仰,这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浓烈的崇拜情节,感恩的情怀,这是一份爱,一种传统文化的传递。

过月半散文篇十四

早晨起来的时候,随手翻了一下日历,眼前豁然显示:壬辰年七月十四。我内心忽然一阵涌动,今天该是给先人烧包袱的日子啊。

马上给妈打电话。妈说,黄纸都买好了,你爸正在包呢。我说,今年的七月半我回不去了,要上班,叫爸多包几个。扯了一会儿家常挂了电话,我的内心又是一阵涌动。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家家户户都是要买黄纸包包袱烧给先人的。据说,先人们会在这一天,摸索着回到家来,回来看看后人,回来领钱。

在乡下,农历七月半一直也是个传统的节日,跟清明节一样,是对先人的`缅怀。

又到七月半了,虔诚的人们又开始忙活起来。买来黄纸,用百元大钞在上面压几下,反面再压几下,算是印制的冥钱。然后用白纸包好,把包袱印章涂上丝瓜叶的汁,在包袱的正面加印。再在上面写下先人的辈分和名字以及敬献包袱的后人的辈分和名字。最后在反面写上一个“封”字。一个包袱就做好了。准备好包袱,接下来就是烧包袱。烧包袱一般在傍晚时分,在屋场空旷的地方,铺好厚厚的一层稻草,把包袱整齐地摆放在稻草上,点火焚烧。同时,还要点燃一挂鞭炮,给先人提提醒。为了避免孤魂野鬼来打劫,还要在火堆四周烧点零散的黄纸,以供孤魂野鬼去抢。火光冲天,纸灰飞扬,那些远去的先人,此刻仿佛就在火光中。

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包袱都是他在准备,他准备的包袱相当的多,一直敬献到祖宗八代去了。烧的时候,布置的柴草要特别的厚,不然,足足有两箩筐的包袱还真烧不透。烧不透,先人就领不到钱了。

爷爷成为先人后,每年的七月半烧包袱就由父亲忙活。父亲是个比较懒的人,但是对于这个事情从不含糊。父亲不像爷爷那样弄得那么多,他只敬献到上四代。包包袱的时候,有时由我来写,有时我只封包和加印。一篮子的包袱,饱含一家人的虔诚。

今年,我在外,回不去,我很无奈。此时此刻,身在城市的我,看见那些角落里有人在烧纸焚香,内心一阵涌动。

先人啊,请原谅我的疏忽,原谅身在这个紧凑时代的我的忙碌,原谅我这空空的表面的虔诚。你们要是有什么旨意,请托梦于我。作为后人,我不曾忘本忘根,我只想沿着你们走过的路,走得更远。

先人啊,请给我保佑。保佑在外的我,保佑我在外的兄弟,保佑我的下一代,保佑活着的亲人们。保佑我们健康,保佑我们平安。

先人啊,也愿你们泉下安康!

过月半散文篇十五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它的另一叫法即盂兰盆节。

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节日相关。

湖湘川陕一带以七月十四(许多地区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又称“月半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称“鬼节”。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还有一个重要的传说是目莲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节”在当前崇尚“和谐社会”的今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过月半散文篇十六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七月半什么时候过:公历(阳历)208月17日,农历(阴历)年七月十五,星期三。干支为:丙申猴年丙申月辛未日。

延伸阅读:七月半节日由来。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关。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荷叶灯传说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过月半散文篇十七

小时候,七月半的这段日子,母亲反复叮嘱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耍。为什么?母亲说,阴间的冤魂鬼怪都出来了,小孩儿火焰低,容易遇见不祥之物。而那个时候,胆子特别大而且十分顽皮的我,总在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溜出去,想看看鬼怪到底长得什么样子。

叛逆总有那么些年,但从来没有看见三头六臂的妖,也没有看见牛头马面的怪。于是我怀疑这是不是母亲哄我们晚上不要出去玩的借口。我问鬼怪的来历,妈妈告诉我,妈妈的妈妈也曾疑问,也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告诉她的,已经数千年了。

晚上,没有发现怪物,却还是发现了异常。

这段日子的晚上,真的有些阴森,或许是立秋了,有些凉风习习的缘故。月儿似乎也有些害怕,躲到了乌云后面,黑漆漆的天尽头的那几点星星,就像秋后挣扎起来的萤火虫,有气无力地闪耀着若隐若现的亮光,也显得诡异起来。

朦朦胧胧的夜色里,由近到远摇曳幽幽的火苗,小溪里,纸船载着烛光,顺流而下,越来越弱,直到融化在星光里。在夜幕里,人影摇晃,或轻声抽泣,或默默祷告,一切都在及柔的的进行,深恐惊到阴间的鬼神。

慢慢懂事了,我知道了,灯火是用来给哪边人指路的。特别是河灯,肖红《呼兰河传》就说: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亡魂得以超度,故去的亲友得以托生,善莫大焉!

这样的日子,顽童是不懂得的。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清代庞垲在《长安杂兴效竹枝体》里就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从古至今,小儿懂事,恐怕就和顽皮的我一样,在民间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影响下,慢慢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传承。

我所知道的七月半,又叫中元节,是在王凯泰清)的诗里,爱好读古人诗词的我读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为了解诗意和写作背景,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于是,知道了佛教的七月半的盂兰盆节,知道了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后人要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虔诚的`祭拜亡魂,从来不曾提出过疑问,或许,在人们那个小小的心里,平时放不下对先人惦记,一定是到了这个特定的时候,掏出自己的心来,去诉说哀思,去告诉人世的悲欢。

也许,习俗)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个日子,给了后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忏悔的机会;这个日子,给了未来得及倾诉的人一个讲述时间,而它,更是向先人汇报成绩的日子。

历史长河何曾停歇,少年放灯戏耍的中元节已经渐行渐远,而相信七月半是鬼节的信念越来越近,我们从对节日的好奇,走到了知道,走到了理解,走到了接受,或许还将成为节日的对象,这就是无情时间,这就是残酷的人生。规律如此,何须恐惧,我们尽管坦然面对。只是,在这样一个一个的节所组成的日子里,我们不曾愧对先人,我们也珍惜着他们离开的日子,真有那天,笑脸相逢。

传说,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非常黑,黑得找不到轮回。如果放灯是件善事,我会祈祷诸神,建一座灯塔,若灯塔缺少光明,我愿意做塔上那盏神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