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爬山虎观察通用(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01:52 页码:13
爬山虎观察通用(通用13篇)
2023-11-13 03:01:52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撰写一份有深度的环保总结?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总结的可操作性?如果你对总结写作感到困惑,可以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思路。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一

秋天是色彩斑斓的世界,要说最会“抢镜”的植物,在我心中非爬山虎莫属。

秋天刚到,爬山虎就开始在不经意间吸引人们的目光了。它们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仿佛只需要一阵秋风,一场秋雨,叶子就开始变起了“魔术”。叶子颜色的变化是从叶尖开始的,先是镶上一小圈红边,或是淡淡的金黄。它们次第染上颜色,那满墙的绿一下子就变得不同了,既华丽又素雅。

秋天的阳光洒在爬山虎的叶子上,将红色的叶子照得更加有光彩了,像琥珀,热情中带着奔放;而青里透着红的那些叶子,则变成了金红色,多了几分华贵。当微风拂过时,一墙的叶子就变为多彩的海洋。爬山虎沐浴在秋阳里,用自己的全部装点着秋天。

过了几天,下雨了,天气渐冷,变红了的爬山虎叶子上打了雨水,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细细的雨珠滴在叶片上,使得爬山虎变得更有活力了。雨过天晴,一束光线射下,在叶片上折射出一道小小的彩虹。一阵秋风扫过,满墙的爬山虎频频向人们点头,显得非常兴奋,好像在享受秋雨带来的喜悦。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二

今天,我和哥哥到钢琴老师的家里去学琴。我上完课以后,钢琴老师把我领到她的房间,对我说:“我家墙上有许多爬山虎,昨天下了一场大雨,我忘了关窗子,这些爬山虎还帮我的房间挡住了雨呢。休息一下你的眼睛,欣赏一会儿这些爬山虎吧。”

我仔细观察爬山虎,发现爬山虎的大绿叶子当中有一些红绿相间的小枝条,看起来可漂亮了,真是一位美丽的“绿色保卫者”啊!

观察日记爬山虎1每天早晨在上学的路上,我跟爸爸都会经过一片围墙。在那片墙上,有一片“海洋”,这“海洋”时而绿色,时而金黄色,最近更是变成像红宝石一样的鲜红色......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三

今天我听了潘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整堂课老师就抓住课文的两个片段来组织教学a教学片段: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b教学片段: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下面我就以教学片段a来对这节课做一个评析。

a教学片段学生反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当然一次又一次的.朗读的目的和要求都不同,老师始终以学生的见解来组织教学。密密麻麻什么意思?通过密密麻麻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叶老在灯光下为我修改作文。教师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教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在这时适时的介绍叶圣陶。此时的介绍选择的时机真好,相信听课者在这个时候了解了叶老,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教师的聪明之处,我们要在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时候,予以解惑,那掌握的才是永久的。接着是练笔肖复兴愣住了,那他会想写什么呢?写下来。潘老师的这个教学设计是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可以在反馈中得到证实,学生写下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可见学生已经走进课本,走进肖复兴。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潘老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处处以学生的见解,学生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这是我们课改的追求。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今天潘老师就是这样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就是教育智慧的体现。综观林老师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都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一句话,在这堂课中展现了潘老师的智慧,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课例。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四

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纬度一:学生学习。

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

维度二:教师教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纬度三:课堂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还很远,这次对于研修活动,只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我愿意刻苦努力,明晰语文教学的方向,不断摸索,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五

上午的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读完这篇文章,我越来越想去看看爬山虎了。于是,老师带着我们去看了。

在篮球场旁边有一栋雪白的教学楼,教学楼的墙上就有许多爬山虎。我看见爬山虎贴在墙上,心里想:为什么那些茎不会掉下来呢?于是我靠近看了看,发现这些茎上面长满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紧贴着墙,所以爬山虎不会掉下来。我用手指拉了拉,嘿,还真拉不下来。我看到爬山虎的叶子基本都是绿色的,而小圆片是偏黑的棕色。我不停寻找着,发现了一根刚长出来的小爬山虎,叶子外围是嫩红的,到中间就越来越绿了,而叶子的最中间就完全变成嫩绿的了。

我沿着墙根走着,很快就有了新发现。我看到一株长长的爬山虎躺在地上,茎已经完全变成了棕色,而小圆片已经全黑了。我一想到这株爬山虎会枯萎,心里就着急起来。于是我想去帮它一把,再让它紧贴到墙上去。可是没有用,这株爬山虎又掉了下来,我想,它可能完全枯萎了。我又看到了几株已经从墙上脱落的爬山虎,它们看上去微小又无助,已经完全没办法再回到墙上了,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光彩,就像一位快要病倒的老爷爷。

这面墙走到尽头时,我看到另一面墙上有几个小黑点点,远看就更多了,似乎占了墙的三分之二。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这些小黑点就像爬山虎的小圆片。我摸了摸,粘粘的。于是我知道了,爬山虎是有黏液的,它们爬过的墙就会留下脚印一样。

不观察我还真不知道,原来爬山虎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秘密”。看来以后我的再好好观察一下其他植物才行。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六

姥姥的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爬山虎,我发现,春天到来的时候,它的枝头开始长出小骨朵,随着天气慢慢的变热,它的叶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绿,夏天的时候它爬满整面墙壁,给我们遮挡烈日,送来清凉。

我喜欢爬山虎能在光滑的水泥墙上爬行,积极向上,克服种种困难,像电影里面的特技演员。我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像爬上虎一样,节节高升!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七

我们学校大操场南边的墙上长满了爬山虎,整面墙都被爬山虎“占领”了。

不久前,我发现爬山虎的嫩叶是嫩嫩的红色,这种颜色独一无二,我还是第一次见呢。每次见到它,心中都会无比舒畅。我还发现,它的茎上有一个小圆盘,缓缓地向上爬,但是它最近在慢慢变小,越小的爬山虎的圆盘就越红,我不禁赞叹:“哇,这也太神奇了吧!”心中出现了一个问题:难道它会用自己的身体,转化为“色素”,因而加深自身的颜色吗?回家我一定要问问爸爸妈妈。一回家,我就问了爸爸妈妈,他们说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看来这个问题,一直会是个谜呢。

以前,我只听过妈妈讲爬山虎的故事,她说爬山虎会长出吸盘状的小脚,可我不信,一株植物怎会长出脚呢?近几天,我仔细观察了一下我们学校的爬山虎,我发现它真的长出了像吸盘一样的小脚,还是嫩红色的呢!我记得爸爸对我说过一首诗:“纤纤小手紧抓墙,映月辉星独自狂。一夏攀登迎烈日,三秋环绕傲寒霜。”这应该是在写爬山虎正在爬墙时的景象吧。

今年秋天看见的爬山虎,是我觉得一年当中最美丽的,有嫩红色的,有红中带点绿色的,当我仔细观察它时,总会有一阵微风拂过,满墙的爬山虎微微地上下飘动,就像波光粼粼的水面泛起了阵阵波纹。

从这次起,爬山虎就像刻在了我的心中似的,每当我看到它的茎或叶,听到它“窃窃私语”时,发出的“沙沙”声时,我脑中就会想到爬山虎在不同季节,遇到不同困难,它依然吸附在墙上,逐渐向上爬的情景。

我不禁发出感叹:爬山虎那细细的“身躯”承受着巨大的负担,竟然还能爬好几层楼那么高,真了不起!我真敬佩它!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八

我在校园的外墙上,看见了爬山虎。

远远望去,爬山虎像顽皮的小孩在向上爬,又像红色的彩霞,荡起一阵阵波浪,好像在欢迎秋风姑娘的到来。爬山虎好像给墙穿上了红衣服,又好像给墙扎上了“红头花”,有趣极了。

仔细观察,我发现爬山虎的叶子尖尖的,像人们的手掌,又像壁虎的爪子,叶子的边缘有锯齿,叶尖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爬山虎还有脚呢,它的小脚长在茎的后面,它的小脚是几根细丝,细丝的末端有一个个小圆片,把墙粘住,粘得可紧了。

秋天的爬山虎,美丽又吸引人。其它植物的叶子枯黄、调零,正在慢慢的脱下绿衣,变成“光棍司令”。爬山虎却是穿着一层红毛衣,一直做秋天的那一抹红。

我喜欢爬山虎,更喜欢它勇往直前的精神。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九

在院子的西面墙上长满了爬山虎,在这里有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叶圣陶,他每天都去观察爬山虎。

一天早上,叶爷爷又来到院子西墙上观察爬山虎,他反背着双手,把头凑到爬山虎的面前,盯着爬山虎,他时而扒开叶片,时而拿出笔记本记录爬山虎的特点,时而又眯缝着双眼,低头沉思。时而凝神注视。他把头略略向上抬,似乎发现了什么,眉头拧成疙瘩,他踮起脚,扒开叶子发现像蜗牛的触角的细丝不见了。自言自语的说:“怎么会这样呢?细丝怎么不见了。”他用手扶了扶眼镜,再凑近些,掏出笔记本,记下来。

太阳渐渐升高了,火辣辣地照着大地,大地像一个大火炉,叶圣陶爷爷还在坚持观察,汗水冒了出来,越聚越多。像一颗颗珍珠,顺着额头往下流。在阳关下,汗水闪着金色的光芒。叶圣陶爷爷摘掉眼镜,用手一抹,然后戴上眼睛,继续观察,渐渐背上的汗珠越来越多,顺着手流下来,掉到了地上。

快到中午了,老伴喊“快吃饭了,”叶爷爷随口应到:“在等一会儿。”他眼睛始终盯着爬山虎,双脚像生了根一样。过了一会儿,屋里老伴生气地说:“要的等到什么时候。”叶爷爷只得回去了,他浑身上下都是汗水,像水里捞出来一样,老伴见了,惊奇地问:“老头子。你掉到水里了吗?”叶爷爷一边抹着脸上的汗说:“重大发现!爬山虎的脚要是没碰到墙就会枯萎。”

叶爷爷匆匆忙忙吃完饭,又去观察爬山虎了!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磨课终于画上了句号。在这一时期的备课、磨课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成长了许多。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体现出“实效性”?在这节课上有所体现。语文教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发展上面,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于此,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这样一堂课。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35分钟是有效的,教学目标总体来说得到了落实:学生能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词析句,畅谈感受;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等阅读方法学生也得到了运用;并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下面综合老师们的意见,从几个维度对该课进行分析:

纬度一:学生学习。

赵金萍老师指出,课堂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成就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发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节课上,蔡春燕老师力求通过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整节课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但可能学生初次面对这种情况,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这节课的学生参与情况是比较好的,有29名同学主动参与了课堂,涉及到的面表较广。集体交流次数只有一次,从第二个统计图更可以看出,教师对于坐在教室左边、右边、后边的学生没有忽略,反倒是刻意的关注这些学生,给这些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多。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提出以下建议:

1、充分关注每个孩子上课的学习状态,对于他们的听课情况、小组合作情况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举手发言,以此提高这些同学的自信心。

纵观整节课,教师对于整个课堂调控的比较好,大部分同学都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希望继续努力!

维度二:教师教学。

张兴珍老师的总结写道: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学维度二,教师教学反馈况看,蔡老师在“是否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了评价?”这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蔡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评价得当,准确,课文设计重点较突出,达到了教学任务。

张士强老师指出,这次我听取了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丰富的语文素养、清晰的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落实、精彩的学生发言,一点一滴,都深深的烙在我的印记中,回味无穷。

赵红霞谈到,蔡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蔡老师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

蔡老师在这节课中总的来说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纬度三:课堂性质。

郑春燕老师说:蔡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和讨论,而且以讲授为主,讲授的过程条理清晰,目标明确,并有效达成了目标。但把时间放给学生的太少,一节课大部分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只有一次讨论,而且是关于修改方法的。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另外,本课老师没有采用活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也没有练习题及时巩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明晰。

在教学过程中,蔡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教科书和多媒体:利用教科书进行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片段和相关资料,不仅直观,而且节省了一部分时间,使课堂容量相对更大。

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关于“肖复兴”的有关资料,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而且这样的课外资源容易获得,学生在课下可以继续通过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肖复兴,进行课外拓展。

张文斌老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课堂评价语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是对发言和朗读等表现,给予即时评判。

蔡春燕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体上从学生认读词语和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认读词语和发言进行了评价。在认读词语时,蔡老师让学生分行读,用学过的方式识字,每每学生读和发言后,给予“很好、读得认真、洪亮”等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从中获得“加一加、猜谜语、换一换”的识字效果。理解词语中运用“掌握的不错”获得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蔡老师教学叶老为肖复兴修改作文时,在出示了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作文后,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用句子比较的形式,从中获得用词准确有气势的效果,体现了规范性,从叶老整篇的修改中学生学会了改、断、删、增的修改方法。拓展中不断运用“学的认真、读得不错“等语言让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学到写作要具体事实和修改符号的运用,对叶老产生敬佩之情,感受叶老是个很用心的人。

总之,课堂不是完美的艺术,总会留下无尽的思考。相信在磨课过程中的收获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

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反观本堂语文课的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成了课堂的主流,生生互动还有待加强。此问题表现最突出的是学生回答问题的模式,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都说:“老师,我对……深有感触”。在这里,重视了老师,却忽视了全体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他们才是学习、交流的主角!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尽量地退居幕后,在学生交流时,时时辅以组织、点拨、引导、提升、归结,以一种新型的教师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能迅速捕捉学生语言表达的正误,并有效指引学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师都应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游刃于万变的课堂之中。这种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应变的思维意识,还要有应变的语言储备。

再次,教师对本学段的课标认识欠清晰,在识字教学部分处理欠妥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独立掌握,不必再像一二年级那样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应该相信学生能够自己掌握,一笔带过即可。蔡老师的处理,要求过低,不太恰当。再有,课堂上基本是老师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前行,没有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消化的空间,课堂上预设多,而生成基本没有。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十一

每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学习。听完课最大的感受就是轻松、舒适。身为一名教学新手,一些教学方法对我而言只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具体来说,应该是展示给听课老师和领导来看,颇有些哗众取宠之感,富含炫耀成分,为了给自己增加色彩。整节课最关注的是把流程赶完、得有亮点。而李老师的课是让我体会到,所有教法都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扎实地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一节课,不仅听课的学生很舒服,听课的老师也很舒服。

不足之处就是,今天的课容量比较大,占时比较长,学生到最后有点坐不住了。

建议:能多听李老师讲几节课,多学习学习。

刘群:

听了李老师的课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大开眼界。具体收获如下:。

1、教态自然,语言亲切,组织教学的能力很强,是一位素质较高的教师。

2、教学思路清晰,开课时教师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揭示了课题。

3、文本与情感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创设的情境真实,把学生引入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进入了课文中,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进行了情感双方的内心体验,进入了课文丰富的感情世界。

4、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理解文意,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可看出教师教学有法,经验丰富。

5、在讲重点句子意思时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一自然段话,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我觉得这既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又激起了孩子们思考的欲望,这一点很好。

建议:因为是录播课,上课前建议让学生把黑板擦干净。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十二

我们学校围墙上长了一大片绿色的爬山虎,看着它生机勃勃的样子,鲜艳的颜色,使我越来越有兴趣,便留心观察起这种有趣的植物。

爬山虎的叶子挨挨挤挤的,把整个墙壁都遮的严严实实,又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远远望去,爬山虎就像绿色的海洋,特别是在刮风的时候,那些叶子好像都活了似的,在风中翩翩起舞,仿佛是绿色的海水漾起波纹;在阳光中,那些翠绿的叶子闪闪发光,好似嫩绿的宝石;在雨中,雨点调皮的打在爬山虎的叶子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好像在演奏一支动人的乐曲……这些爬山虎可真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如果它真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最后,我才发现——小枝的头部有个小圆片,它牢牢地吸住墙。它的外形特点也很有趣,仔细一看,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它就像爬山虎的脚,让它一步一步爬上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脚还会慢慢地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的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这就是我观察到的爬山虎。

爬山虎观察通用篇十三

我的家乡有座小白公园,那里生长着一些不起眼的植物,它们默默地“趴”在墙上,为公园美景增添了一份勃勃生机。它们是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多少人注意过它们,但是我却发现了它们的美。

爬山虎因它们那细细、小小的“爪子”而得名,它们一生就在墙上生活。一次偶然的相遇,使我开始慢慢了解它。

那一天,我去小白山公园玩,突然发现墙上竟然趴着一些长长的、带叶片的藤条植物。怀着莫大的好奇心,我走上前去仔细地观察它们,爬山虎的叶子十分奇特,叶尖都是一顺朝下的,密密地覆盖在墙上。我还发现,叶尖和叶柄都带有一点浅浅的紫红色,面中间是深绿色。与其它植物的叶子不同,它的叶子的叶脉十分明显,是浅绿色的,一眼就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多,密密地铺在墙上,微风拂过,叶子轻轻地摆动着、摇曳着,多像绿海上的波纹啊!好一幅盎然的景象!

在叶柄的背面,就是那奇特的“爪子”了。可以说,那根本就不是“爪子”,应该叫吸盘,只是样子有点像爪子。这些吸盘用处非常大,它可牢牢地吸在墙上,使整根爬山虎能直立着贴在墙上,不至于掉下去。

吸盘它并不是长在叶柄上,中间有一根细丝连接着。这根细丝韧性极强,用力拉也不一定会拉断。那一次我将爬山虎用力一扯,没想到那丝还没断,反而还把吸盘从墙上拉了下来。过了几天,我又去看那株爬山虎,发现那些从墙上拉掉的吸盘枯萎了,原来,吸盘从墙上离开有三天就会枯萎。

爬山虎不仅外表美,品质更美,它默默地向上爬,不到墙头不会停,为一个目标坚持不懈、拼命努力,这就是爬山虎美好的品质,我愿做像爬山虎一样的人,向着人生的目标不断前进,让生命绽放多彩的光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