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4:10:18 页码:7
2023年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优质11篇)
2023-11-19 14:10:18    小编:ZTFB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对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意识和行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语句通顺,表达清晰。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一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深挖教材主题、广泛收集素材、精心设计教案等方式,恰如其分地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素质修养,而且可以使英语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增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作者:田彦卿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名:内江科技英文刊名:neijiangkeji年,卷(期):29(9)分类号:h3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英语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二

高校是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阵地,而在这块阵地中,校园体育承载着对大学生人格形成、文化熏陶和环境营造等多个方面的重任。近几年,伴随着国家对校园足球发展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加,校园足球在体育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高校足球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技术,轻人文”的现实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足球项目本身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的很少被提及,借助足球项目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情感规范的主动性较低。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如何在足球教学实践中寻求技术提高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手段,则成为高校足球教学在今后教学改革中的发展方向。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生存和发展都不能和时代的人文环境和特点相背离。未来,以高校为载体,以足球项目为着陆点的高校体育和文化教学手段必将成为体育文化价值向人文素质和内涵提升过渡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在高校足球教学环节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

(1)常规课堂时间内的动力不足和空间过窄。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由来已久,但改革的侧重点更多的是集中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其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更好的掌握体育技能,而改革进程中对体育教学的人文素质关怀的思辨不够,足球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理念灌输的主动意识也相对缺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足球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为主要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单向授课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时间非常少,这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足球教学改革中针对人文内涵塑造和学生素养提升方面的措施非常有限,教师在常规时间内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改革的空间也无法进行扩展,一系列问题的背后就是高校足球教学人文内涵缺少的真空。

(2)传统意识和观念下的生存依赖和竞赛杠杆。

唯成绩论主导下的竞技色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这种畸形思想也长时间充斥着校园体育的整个发展进程,尤其是足球这项高强度、强对抗的比赛项目,竞技体育下的生存依赖现象极为严重,校园内的竞赛杠杆问题尤为突出。学生接触足球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技术水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园足球人文素质的培养和灌输就尤为困难,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自身出发,更多的是把人文素质提升看作口号,通过足球教学实现人文教育的手段不仅单一,达到的效果也非常有限,人文素质培养和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之间格格不入。

2、坚守中的特色开拓。

校园足球的人文素质环境创造和足球教学中人文关怀手段的丰富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更需要工程中各个要素和主体之间能够兼容并包,相互理解,在教学改革进程中坚守并开拓,以人文素养提升为核心理念,形成足球教学改革中人文素质提升的特色开拓。

目前,高校在足球教学改革方面的举措虽然多,但真正落实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应措施非常少,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内涵为目的的相应手段则更加有限。究其原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层面的不重视是主要原因,以政策为导向,形成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拓宽人文内涵提升的生存空间,成为未来校园足球人文环境创造的关键所在。

首先,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和高校之间形成合力,寻求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和社会人文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打造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足球文化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在认识足球、接触足球这项运动的同时,形成对足球文化认识的正能量,为校园足球教学改革中人文素养的融入打下基础。其次,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校园足球人文内涵提升的独立空间,借助相应资源,形成校园足球人文素质发展的独立渠道,以足球教学为平台,引导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的基础上,更好的去挖掘足球项目的深层次内涵,形成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完善的情商和人格魅力。

思想束缚是校园足球教学中无法更大范围推广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原因,而这种思想的禁锢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足球项目自发明至今所固有的竞技色彩和对抗本质,而另外一方面,则是教师对于人文素质培养融入足球教学中的怀疑态度。所以,释放思想,扫清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的阻力,就成为实现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的关键所在。

首先,形成校园足球文化的墙报展示平台,以《天下足球》中的足球经典纪录片为核心内容,在体育馆进行宣传和展示,弱化足球竞技色彩的同时使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项目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第二,营造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氛围,教师要将和人文素质提升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灌输相应的人文理念,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足球项目所独特的人文魅力。

人口基数少是校园足球在普及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现如今,高校校园内爱好足球和热衷足球的学生越来越少,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足球文化宣传和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足球运动,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是形成足球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空间优势的关键所在。

首先,以足球教学改革为契机,增加不同形式的足球公选课,尤其是要增加以经典足球比赛、经典足球题材电影鉴赏为主要形式的公选课,丰富校园足球文化,从而使更多的女同学能够喜欢足球运动,增加校园内足球人口数量。

第二,以足球教学班级为单位,形成班级内的主流足球文化特色,以此为基础,推动不同的足球班级在足球人文素质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拓宽学生接触足球和了解足球的空间面,丰富整个学校足球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融合中的共性发展。

(1)以点带面,形成足球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集团化发展。

足球人文素质在其衍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同样被赋予了不同层面的多元意义,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远,特色鲜明,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显著特征。足球文化在校园环境下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意识内涵、文化价值都更具代表性;在校园足球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流动和资源的配置,对于校园足球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出二元的人文素养发展模式,搭建起“核心”和“边缘”学生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交融渠道,从而使得整个足球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更加具备空间优势,实现整个区域资源的优化和重组,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首先,“核心”人文素养方面的“以点连线”的发展路径。在这方面,不仅要突出足球人文素养对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方面的主导地位和核心价值,更要紧紧围绕足球项目的特色和内涵,打造该项目在足球教学过程中项目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另外一个方面,则是要更好的去强化足球人文素养在足球教学过程中的轴效应,实现不同教学内容下足球人文素养顺畅连接的融合语境。

第二,“边缘”足球人文素养内容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资源流动和文化协商,在这个过程中,足球人文素养借助足球教学过程的推广和发展,必须要建立在对整个足球文化价值普遍认同的基础之上,不仅要营造边缘文化的共同体观念,也要营造整个地区网状发展体系下的功能延伸,从而使得整个校园足球人文素养的推广能够实现规模化并蓄和集团化的兼容,促使整个校园足球文化能够在品牌优势带动下更好的实现互补式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优化的足球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2)分层发展,多层串珠型的全景空间规模。

依靠学校力量,形成主辅分离、主次清晰的多层发展机制。校园足球文化和人文素养的的多层发展机制应该以宏观政策为引导,以学校相关学生主管部门调控为辅助,以项目自身特点和适应人群为依据,形成主次清晰、主辅分离、以强为主、借强扶弱的多层发展机制。突出社团力量,寻求协会带动下“串珠化”的特色发展道路。以社团的联合和重组为契机,提升协会对足球人文素养提升的包容能力和接纳意识,打造足球人文价值和素养在协会串联下的精品、特色的发展路径。

(3)媒介融合,营造全媒体时代下校园足球人文素养提升的时空传播优势。

媒介接近权广泛普及的“全媒体时代”下,“媒介融合”的多媒体发展战略不仅打破了校园足球人文价值普及和素养提升在信息互动过程中原有的时空壁垒和传统媒介的区隔,更能够促使足球人文价值普及在拓展的过程中由形式到内容直至传播理念的彻底而深入的革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内容资源基础上实现新媒体数字化传播模式革新,形成相互融合又相互依托的多媒体、多角度、多领域的足球人文素养传播的时空传播范畴,打通在足球教学中的全域时空链接。依托微信、微博等新网络媒体工具,形成双向传播渠道,实现校园足球人文素养传播和价值普及在时间旅程中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另外,突出个体对媒介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推动自媒体时代下校园足球文化传播在网络空间内的发散式传播。足球文化在校园内借助多媒体传播的语境应该是包括文字、声音、图片以及视频在内的多组符号资源的综合体现。传统纸质媒体下,文字和图片所带来的直观效果明显,叙事性更强;而新网络时代下,声音和视频的立体感觉更加突出。建构一个自成一体的多媒体、全角度、多领域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媒介平台,有助于足球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空间更广。

4、结语。

高校足球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足球教学也无法摆脱功利思想的影响,长时间所形成的“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病困扰着校园足球的发展。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以足球教学为媒介的足球人文素养提升和足球人文价值普及的时机已经成熟,借助教学阵地,实现对学生在足球人文素养形成方面的正面引导和干预,就成为未来改革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慶军。高校足球文化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7):118—120。

[2]李希水。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价值研究[j]。运城学院学报,2007,(5):57—58。

[3]侯学华。校园足球文化内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6)。

[4]李晓冬。浅论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j]。科技杂志,2009,(8):22。

[5]杨云峰,伏巧。中国足球的文他解读[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16—38。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在分析中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关系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问题,认为体育与德育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方法不断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隶属于思想道德德育体系。它渗透于学校教育工作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中、高等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他各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对保证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要搞好教育,就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德育,它是提高育人工程的有效途径。

体育是学校教育“五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相辅相成,密切相连。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努力挖掘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言行举止,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实将德育工作寓于体育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之中。

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在实施学校德育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片面性、边缘化的倾向:首先,是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中偏重于身体素质练习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说教和培养。其次,是在学校德育培养和教学中存在着重视思想方面的教育,对道德品质行为教育重视不够。三是实施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视日常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体育德育方面的教育、体育文化教育的现象。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加强对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的。

德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它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中、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从事社会职业需要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体育教育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机统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正确的在社会中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并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具备优秀的职业品质,进而提高自己在社会中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道德教育是适应中、高职学生修养及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不仅仅要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必须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虽然他们思想比较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也快,但他们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挑战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强化道德教育,自觉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才能更好明确自己的职业地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意味品质,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自身的修养,为将来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如果不重视学生的这些,就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会使学生的自身能力产生短板。体育活动的`方法有好多种形式,但是主要是采用集体形式和比赛,因为体育教学和锻炼都是在一定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既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团结协作,它是在一定的规矩、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互助合作、团结友爱、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尊重对方的个人优良作风和品质。能够从身心和活动的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增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当前在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到大受到家长及其他长辈的过度关怀,甚至是到了溺爱的程度,同时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造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责任观念淡薄、集体意识较差、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加之社会这个客观大环境多样性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多重性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得学校德育教育的难度逐渐增大。就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在教育目标上存在片面化、单一性及缺乏层次性的问题,以及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缺乏针对性和精练性,忽视教育内容的可变性。二是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相对狭窄,缺乏广度和宽度,各种学校教育不能有效的合力,教育方法跟不上教育效果需要的步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产生了厌倦的心理趋势。三是师资队伍方面,教师队伍不是不能适应提高教育效果的需要,而是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教师工作缺乏热情和上进心,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不够,在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要提高中等职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必须在机制、理念、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配套创新,尤其是在道德观、价值观及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强化教育。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二者的辩证关系上,以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次上强调中等职业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研究,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首先,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必须从教育管理者及教师的意识上重视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与德育的教育,并且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来抓,要做到持之以恒。决策者、管理者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否顺利开展,是否得到彻底的落实。“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更新教育的观念,教学的理念,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教学的好坏主要还要看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要紧紧抓住学校体育教育当中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的方法手段,教学的艺术。把体育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从点到面的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甚至课的内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德育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

最后,要不断加强对教学师资队伍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强调其重要性。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德育观,良好的人格魅力,拓展德育的境界和知识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古人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实“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为重要!唯有如此,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孝辉,曹春城.高职院校“三段式”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初探[j].东北大学学报,2007.

[2]董永成.体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j].学科教育研究,2007.

[3]陈洁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

[4]闫晓宇,赵华朋.学校德育教育的现实性问题研究[j].陕职院学报,2007.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四

目前随着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素质。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中职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职业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现代企业将职业素质作为甄选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甄选标准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注重以现代就业为主要导向,科学有效地培养人才,充分考虑中职学校的特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形式,注重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兼备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职业素质与中职语文教学相关性分析。

1.职业素质内涵。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之后形成的品质,职业素质有很多特征,其中稳定性、内在性和发展性是主要特征。职业素质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泛,包含身体素质、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职业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帮助。要培养好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是是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内容,语文教学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两者不可分割。

2.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中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必须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第二、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标准决定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近些年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于录用的人员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要人员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具有高素质。一个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代表了整个企业,一个成熟的企业都会要求对其企业的文化形象有严格的要求,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自然也会要求严格。进入中职院校读书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这些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不积极,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对学生结合语文教育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这成为教师教学的一大课题。

1.围绕语文课本知识,逐步灌输职业素质。

在我国中职语文课本中,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价值观以及技能知识和思想政治,这些内容不仅包含了语文的人文性质,还包含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课的时候要着重围绕课本知识,对学生逐步灌输职业素质。让学生在学习实际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课本中,深入挖掘关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真实案例,用这些真实案例来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使学生从心底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只有学生真正地接受了职业素质教育,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才能逐步建立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2.加深阅读延伸。

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是一些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解课本,学生在下边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不能教育出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技能人才。教师应当加强中职学生的阅读延伸,开拓学生的阅读渠道,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作用,实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在加深阅读延伸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程度、爱好等,给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拓展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切忌盲目阅读不良书籍,只有正确的书籍才对学生有益处,这些书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有很紧密的联系,中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让学生接受到职业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作为中职学生,应当做到在学校的时候要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结合时代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使自己能够在未来工作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五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技术型、应用型设计人才;使学生在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经济型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认清人才需求的发展形势,在把握培养原则的前提下,不能忽略了素质教育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之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进步,对艺术领域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近几年出现了“艺考热”的风潮,全国各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问题:通过在校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些设计的基本技能,走上设计一线的工作岗位,但是在专业技能外却缺少一些人文底蕴、个性修养、发展思维等综合能力素质,不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性、适用性、岗位性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一定要加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些年素质教育成为了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素质教育是教育者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以适当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并实现个体充分而自由发展的教育。

首先,一般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学制短,课程任务繁重,为了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更是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在专业教育上,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至于“发展素质教育”成了一个口号,而没有具体行动。

其次,大部分教育者总是把素质教育放在嘴边,但是却不知道怎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不知道如何把素质教育作为课程传道授业。也有些院校片面的把专业教育、素质教育隔离开,认为将时间花在开展“素质教育”上看不到效果,得不偿失,简单地认为素质教育是课外活动。

再者,在国家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政策鼓励下,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十分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却忽略了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缺乏个人修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发展。

(一)结合社会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拓展专业素质。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站立在时代潮头浪尖的学科,要时刻把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以此为根据制定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三个阶段入手,彼此之间要强调联系性、共通性、连贯性、针对性的原则,使单门课程不再孤立的培养学生的某一单项能力,并且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拓展。如:在景观设计课程中,除了让学生设计出具有设计感的方案以外,并让学生能够从人文地理、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绿色污染等多个方面考虑案例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实行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在教室中完成教学过程的,授课过程简单,教师只能通过一些形式上的作业去努力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要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艺术需要创新,创意性的教学方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激发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热情,也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比如:经常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市场,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在市场、社会中的个人适应能力。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际国内的设计比赛,请一些学者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引导师生共同创办实践工作室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浓厚设计氛围的教学环境。

(三)大力发展教学的实践环节。

艺术设计专业对未来设计师的培养要求是独立的、全面的。从好的创意产生到图纸的表达,再到方案的实施,每个步骤都要求设计师亲历亲为。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实际真题,让学生自己去了解题目的现状、要求、市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如果有机会还可以参与投标,或者跟客户实际沟通交流,不但完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又能培养学生融入社会、与人沟通的能力。又或者在课业的布置上采用公司化教学,把设计公司的项目引入到教学中,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的社会价值。

此外,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始增设顶岗实习课程。顶岗实习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的地方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这就要求学校送出去的学生一定要有适应岗位的综合素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己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面临就业时能够马上适应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效果的评价直接来源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杨雄《法言学行》)。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仅是在七尺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肩负起影响学生人格、品格的重要任务。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更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有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兼顾学术和人格上的感召力。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决定是否能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关键不仅在于专业能力的强弱,还在于综合素质的高低。一个设计师即使具备了优秀的专业素质,而缺失了与客户有效沟通的能力,或者缺失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乐观人生态度,或者缺失起码的诚信与职业道德等其他素质,都不能够胜任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因此,培养出具有高等综合素养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才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则。

参考文献:

[1]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j],青年研究,,(12).

[3]翟玉肖,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误区、意义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8,(13).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满足体育专业学生对人文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培养其个性和锻炼习惯等,是摆在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构建适应未来要求的新一代体育专业人才,提出如下想法,供商榷。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

[3]张秦岭.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教探索,1997.

[4]丁烈云.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三个向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中职学校是培养基础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而中职体育是中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提高中职体育教育质量,有必要在中职体育教育中针对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次在分析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中职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凭据。

中职体育教育是中职整体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模式下中职体育教育工作将重点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针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明显缺失的情况。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也有待优化[1]。因此,从提高中职体育教育整体质量角度来看,本文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中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中职学校教育体育更加健全,开展这项工作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人文素质来说,提高在多个方面,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以及团结协作等等。从现状来看,中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以下特点:

1.1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学者对我省多个中职学校进行了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调查,将调查的侧重点放在“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方面,分为非常重要、重视、较重视、不重视四个等级,统计结果显示,非常重视所占比例为9%、重视所占比例为12%、较重视所占比例为24%、不重视所占比例为55%[2]。这些数据表明,现状下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1.2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加强。

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上都比较完善,但相对于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则偏少。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某中职学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在体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人文素质教育设置课程合理性有待加强。

1.3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有待更新。

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部分重视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中职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其教育方法还有待更新。一方面,教育方法单一化,延续传统理论教育或“灌输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更新,不能很好地借助多媒体资源、社会资源等展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而使中职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优化。

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使中职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具体策略如下:

2.1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想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加强,首先便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其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发展情况,中职学校有必要及时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并投入合理的资金,用在人文素质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及教育技术引进方面。并且,中职学校领导层需要在提高自身意识的基础上,使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得到有效提高。此外,有必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例如:在学校内部宣传“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加强心理素质”等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人文素质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气。

为了使中职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优化,有必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一方面,在体育教学课程大纲中适当地增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增设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教学的评价,开展任务素质教育考评活动,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表现偏差的学生给予鼓励。此外,有必要注重“人文奥运”课程的实施,将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与奥运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奥运会的图像、视频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奥运视频,激发自身的学习欲。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一些奥运典型视频案例,教会学生一些奥运精神[4]。这样,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要想使体育人文素质教育效果得到有效提高,还有必要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在上述已经提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此外还包括了竞赛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体育课外实践教学法等。不妨以竞赛教学法为例,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奋斗的人文素质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篮球比赛活动,将班级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激烈的篮球比赛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公益跑步,参与公益体育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个人体质,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公益事业的意义,从而使学生更加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等,这一过程无疑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精神。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还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中职学校对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进一步对人文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创新。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中职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将能够得到有效加强,进而为中职整体教育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3]卢玉彬.谢岚.李姗姗.马佩芬.郭艳春.邢晓铃.黄刚.蒋艳萍.中职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调查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06:126-129.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八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以及教师的错误观念,常常会被忽略被无视,而且体育课也常常会流于形式,变成学生的放风课,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精神,这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进行一定的改变。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师以往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要对体育教学有充分的重视,充分了解体育教学的作用与意义,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在教学上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运动精神,养成锻炼的习惯,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强健自己的体魄,在运动之中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最后,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巧,也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之中学会彼此合作,让同学们学会彼此之间的相处技巧,帮助学生在体育竞争之中,适应未来的激烈的社会竞争。

2.将情景教育与兴趣教育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体育教学中的枯燥无味的体能训练以及体育技巧练习,从以往单纯的量的练习,变为更加生动的技巧练习,除此之外,体育课程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不能一刀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的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在同学兴趣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情景教学,让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让同学们的学习体验更加愉快,也让同学们能够体验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让学生从厌学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举例而言可以在体育课上多多的设置一些体育竞赛项目,让同学们在竞赛之中锻炼自己的运动能力与运动技巧。

3.减轻体育教学负荷,发展课外体育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不仅仅包括上课时间实际上,也应当包含学生的课下活动时间,而以往的体育教学的课上内容往往由于教学安排过于严密,使得教学中的任务十分的繁重,这样不仅仅压榨了学生的课下活动时间,也会让同学们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将课堂止步于学校的操场。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是讲教学活动变成学生自己求索,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过程。素质教育要求将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同学们在课外时间中主动的积极的去学习。而具体的做法就是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负担,并相应减少其他的可以负担,将体育教育从应试为导向转向以学生的素质为导向,一方面要在教学中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当发生一些必要的改变,具体而言就是,将以往的体育知识与技术为主的体育课程改变为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给予学生一定必要的引导与联系,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下的时间给学生们一定的必要辅导、与示范,并且发展多样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按照班级分组,也可以让同学们自由结组实施甚至可以给一些较为普及的体育活动项目设置一些俱乐部,或者是兴趣类的社团。让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担任一定的职务,在教学之中给予一定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去帮助其他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与体育技巧的练习,另一方面让这些学生根据自己的社团与俱乐部定期开展自己的社团活动,开展一些体育比赛,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育技巧,也能够让学生们在社团的活动之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组织能力。

美育,又常常被称为美感教育。即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美学的教育来培养人们的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的能力,并让我们自发的寻求美,拥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以及美的素养。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心灵美、行为美的目标。美学教育,能够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美学教育能够帮助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学教育内容,但是以往的体育教学并不重视对美的体现以及对美的审视,只是单纯的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技巧与体能训练之上,而体育教学中的美学内容却被忽视。将美学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之中,其实并不难,因为,在体育教学之中常常会涉及到美学的美容,身体美,形体美,运动美,等等这些运动中的美,并且在一定的环境之下,它还可以包括环境美与行为美。而在中职的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就是要通过老师的教导让学生发现这些美,从而更加的热爱体育活动。这首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教育,教给学生一个判断美的标准,例如什么样的体型最美,什么样的动作最美,怎样能够让动作更美观,帮助学生给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通过这些审美教学,让同学们更加的追求运动中的美感,以及运动中的技巧,并自觉的去保持一个健美的身材,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美好的形象。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的精神融汇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之中,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与实际效果,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各方面素质,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体育教学只要能够真正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精神,并不需要拘泥于教学形式,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一定的教育技巧,就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九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日趋多变的教育形势,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的要求,造成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基于此,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优势所在,进而提出具体实施措施,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微课”“翻转课堂”、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在小学生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1.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表面知识的解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涉及到语文课堂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等内容。教师往往一味进行机械性课程讲解,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建立与完善。此外,由于情感和价值观等内容主观随意性相对较强,使得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设计和教材讲解时很难真正将情感、价值观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充分融合,进而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

2.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单一,缺少延伸。

现阶段,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内容单一,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只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其它知识一概不知,从而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缺乏想象力,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教学效果上不去。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应试教育问题比较严重,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很容易发生教育观歪曲、人文教育缺失等普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教学,能够把课本中的知识真正做到为学生内在人格修养所用,从而实现学生在道德意识、人生观等角度的重要突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加深学生对客观本质问题的深刻理解,实现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2.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内容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为人处事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掌握为人处事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小学语文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微课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导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将语文内容进行微视频制作,为微课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教师在语文课堂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将微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观看,之后再让学生对观看情况进行心得记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习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语文教师需要在学校内建立语文课程自学平台,可以通过微信、qq、微博建立学生群,让学生在学习群内将所学知识进行集体讨论,从而解决语文问题。同时,可以在学校的自学平台上对微课学习内容进行发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质量。

2.利用“翻转课堂”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教师是课堂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习起榜样作用。因此,想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就需要提高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理解,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中应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基本原则指导学生参考学习资料开展分析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学生应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定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向教师反映,并对语文困难知识点进行总结,从而增加学生对自身语文学习情况的了解程度;教师需要对小学语文授课时间进行调整,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堂教学枯燥,造成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兴趣直线下降,学生综合素质降低。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使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情景教学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投影仪等多媒体播放与课程相关的短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语文情境,活跃语文课堂学习气氛,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兴趣。其次,教师需要在此种氛围的基础上,将语文课文进行改编,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课程《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学情境对此篇文章进行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获得真实体验,在表演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的`参与度,实现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五壮士的爱国情怀,从而让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爱国思想,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学的目标。

4.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受应试教育意识的影响,过去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效率过于低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难产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进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在此种情况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空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去大胆填补。教师在此时需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避免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严重偏离。此外,教师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向往,使得学生告别不文明行为,实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如在讲解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时,课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小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融入保护小动物的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素质教育,并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师生平等参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享受语文的魅力,在语文学习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霞.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02).

[3]徐桥.浅论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7,(01).

[4]刘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03).

[5]李成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4,(01).

[6]全彩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12).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尽可能创造条件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新教材》中实验内容在呈现形式上,与旧教材不同的是已经没有单独列出的实验课,实验内容是以分散的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等栏目中,其中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50%以上的实验是作为科学探究的方式呈现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在处理实验内容时既要紧扣新课程标准,更要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才能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活动与探究”,让学生自主实验。

传统的化学实验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但大多数是为验证概念、原理和元素化合物性质等提供“证明”或“依据”的实验,教师往往是在“讲实验”,学生则是在“背实验”,学生的实验活动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目的,从而忽视了化学实验所蕴涵的思想性、探究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新教材上、下两册共设计了29处“活动与探究”,这些探究性实验不仅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操作过程,而且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这样的实验不是单纯地以理解知识和培养兴趣为目的,而是以实验为活动的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完成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出娴熟的实验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独立思考中才能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这是《新教材》实验内容编排上的特点之一。新教材中共设计了53个实验,但并未指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这给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过去,由于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教科书中的实验主要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实验也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部分实验进行精心分类,将现有教学素材进行重组,凡是那些操作不过于繁琐、装置不过于复杂、安全性比较大的演示实验,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均可设计成探究性的学生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碘和高锰酸钾的溶解性”、“洗涤剂的乳化作用”、“指示剂与酸碱溶液的反应”等。通过这样的改进让学生更直接地面对实验事实,更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往往学生亲自动手得出的结论,会比教师演示实验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

《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还安排了大量的“家庭小实验”、“实验习题”。“家庭小实验”作为学生课外实验的一种形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方法。这类实验的趣味性比较强,内容与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教科书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实验,这类实验习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的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但是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长,有时在家里一时很难找到相应的实验用品,许多实验在家里很难开展,开放实验室无疑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新的探究舞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利用课外活动,合理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完成上述实验内容提供条件。

四、结合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一些必要的实验设计活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结合教材和教学进度,选择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的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一些实验设计活动,对体现化学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比如在讲溶液的ph时,让学生设计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并提出土壤改良的方案、在讲碳酸钠时让学生探究腌制皮蛋的原料和原理、讲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确实能与与氢氧化钠反应并且验证反应产物等。通过实验设计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获得了科学的方法,通过活动也可以强化学生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

微型化学实验是指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取所需化学信息的一种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树立绿色化学观念、给学生更多的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增强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仪器操作简单,省试剂,省时间,但又能达到大型仪器的效果的实验活动的开展,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用实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究性、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参与程度。《新教材》编排中特别体现绿色化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并且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中使用了微型仪器胶头滴管和点滴板,在其他实验中,我们也要尽量使用微型实验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比如探究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的实验等。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m].2001年出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论文篇十一

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第一、观念的内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法国人米亚拉雷说:“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于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的萌生和观念的内化,则可以说是自己的基本义务了。

第二、以德育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中学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著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象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做人的光辉榜样。教学时,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第三、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字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着魔一样地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种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其思想情操、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步培养起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第四、以情感人。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可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理性分析,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至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学生兴趣全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并启示语文教师,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进行教学,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第五、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讨厌教师用空泛的概念强行嫁接课文丰厚的内涵。什么《长江三峡》表达的是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什么《猎户》是歌颂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空话套话既出,味同嚼蜡。难怪一些厌烦语文课的学生,一拿起《少男少女》便爱不释手,一接触张爱玲、刘墉便乐不思蜀,由于应试为目的的语文课无法贴近他们的情感世界,于是他们只好不加选择地走精神自助的路子。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他们的心灵深处被真正触动。

中科院院士杨淑子先生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当地阐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执着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究,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了解和领略祖国传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