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代历史故事(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25:11 页码:7
古代历史故事(模板8篇)
2023-11-11 12:25:11    小编:ZTFB

学习一门外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总结的内容要有条理,逻辑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如果你对总结范文感兴趣,不妨来看看以下这些,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古代历史故事篇一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盗憎主人。

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古代历史故事篇二

越王勾践(约前21135―前465年),5261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4102裔,越王允常之1653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古代历史故事篇三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文档为doc格式。

古代历史故事篇四

故事可以用来普及历史知识,是历史传承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也是故事取材的重要来源。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代秦朝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说到。

成语。

“指鹿为马”,大家都知道主人公是秦朝的赵高。

赵高作为秦朝的丞相,却像太上皇一样威风,事无大小全由他决断,连秦二世胡亥也不放在眼里。一天,赵高趁群臣上朝,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胡亥,故意大声说:“臣进献一匹马,供陛下赏玩。”胡亥虽然是出了名的糊涂,但鹿和马总还是分得清的,不禁失声笑道:“丞相错了,这明明是头鹿,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板起脸,环顾左右,问大臣们:“你们说,这是鹿还是马?”大臣们有的害怕赵高的淫威,低下头一声不吭;有的本来就爱溜须拍马,这种好机会哪里会放过,一连声地说是马是马,还列出了一二三条理由;有的一时没明白状况,实话实说:“这哪里是马?就是鹿。”

糊里糊涂的胡亥见大伙儿意见不一致,竟然认为自己冲撞了神灵,才会把马当成鹿,于是召来太卜算了一卦,太卜糊弄他说:“陛下祭祀时没有斋戒沐浴,所以才会这样啊。”胡亥信以为真,便在赵高的安排下,借口斋戒,其实是躲进上林苑打猎玩儿去了。胡亥前脚刚走,赵高便下令,把那些说是鹿的人抓起来杀了。

赵高在咸阳城里作威作福,却无法制止席卷而来的反秦风暴。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义军以更加迅猛的势头继续战斗。巨鹿之战中,秦军主力被项羽打败,元气大伤。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没答应,却从此称病不上朝,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秘密商议趁乱夺位。

一切安排妥当后,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谎称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冲进望夷宫,逢人便砍,见人放箭。

胡亥吓得目瞪口呆,直到赵成与阎乐走进来,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胡亥想见赵高为自己求求情,被阎乐一口回绝:“不行!”胡亥仍不死心,哭丧着脸哀求:“那么,可以给我一个郡王当吗?万户侯也行。”阎乐摇摇头。胡亥绝望地叫道:“只要保全性命,我情愿做平民百姓!”阎乐毫不留情地催促道:“我奉丞相之命,为天下铲除暴君,你说得再多也没用,快快自我了断吧!”胡亥万般无奈,只好拔出长剑,结束了可怜又可恨的一生。

听说胡亥已死,赵高匆匆赶来,摘下了胡亥身上的玉玺佩上,大步走上殿去,仰仗着自己也有嬴姓赵氏的血统,准备宣布登基。但是文武百官皆低头不从,以无声的反抗粉碎了他的皇帝梦。赵高顿觉天旋地转,只得临时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了子婴。

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46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赵高被人们视作宦官弄权以至亡秦的千古罪人,刘向编写《战国策》时直言不讳地说:“秦朝就是因为太相信赵高这个同姓宦官,才走向衰败的。”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却认为,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才能还原真相。比如赵高是不是宦官作乱呢?并不能下定论。东汉因为宦官之祸亡了国,刘向给赵高下的定义恰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痛恨宦官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布亡国祸首都是宦官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明代,宦官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在慈禧宫中肆意擅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就这样,曲解的历史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到今天。

赵高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指鹿为马?

北魏王情在《古今文字志目》中罗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59人,其中就有赵高。赵高不仅擅长书法、精通法律,而且体魄高大强壮,骑术车技精湛,武艺非凡。在日本就实大学人文。

科学。

部任教的李开元教授称,赵高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历史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来解释赵高亡秦之举。

赵高是赵国人,兄弟六人原本和父母其乐融融地。

生活。

在一起。秦始皇要统一六国,派白起带兵攻打赵国,赵国民众自发保卫国家,赵高的父亲带着赵高的四个哥哥上了战场。长平之战赵国大败,白起把赵国军队40万人全部活埋,这其中就包括赵高的父亲和四个哥哥。

消息传来,赵高的母亲当场晕了过去,赵高发誓要为父亲和哥哥们报仇。不久赵国沦陷,赵高、赵成及母亲都被抓到秦国为奴。赵高母亲因为身体有病干活慢,受到了残酷的刑罚,落下残疾,不久就在病痛中黯然去世。赵高抱着年幼的弟弟赵成,哭都不敢哭出声。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曾写诗赞叹赵高的忍辱复仇:“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

这真的是历史真相吗?仍然需要通过发掘确凿的史料加以考证和鉴定,帮助我们一步步向真相靠近。

秦始皇以法家学说治国。法家学说施行虽简单,却规定了劳有所得、有错必罚;提出“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要求法律规定明确、公布于众,而人们晋升的唯一道路就是遵纪守法。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第一个向秦孝公提出法家的理论的人。传说商鞅三见孝公,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在前两次见面中,秦孝公都在讨论中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尝试了用不同的游说方式,他谈论了关于法律在军队中应用的问题。这勾起了秦孝公的兴趣,于是在第四次和商鞅的会面中,律法实施的细节问题在反复讨论中被敲定。

在理论上,商鞅的一些主张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糟糕。他提倡废除旧贵族,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对朝廷忠心的臣民,提出朝廷作为集权的中心,倡导有功必赏,建议家庭人口以更细的单位划分,每个家庭5个或10个人,同时附带一个规则:当一个成员做错了事,另外的人需要向官衙报告,否则就会被处以腰斩的刑罚。讽刺的是,商鞅最后是被一些贵族密谋陷害,五马分尸而死。

公元前220xx年,战国时代结束,中国步入封建大一统.秦国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今天,我们通常称他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尽管秦始皇一统中国,功勋卓越,但秦代统治在历史上仅延续了20xx年,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换句话说,秦朝统治时间竟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时间还要短。

公元前220xx年,秦始皇还来不及指点秦代未来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东巡途中暴毙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后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布其继承人。遗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布的继承人并不符合秦代丞相赵高与李斯的心意。为了帮助秦二世胡亥篡权,他们需要隐瞒秦始皇死亡的事实,于是赵高与李斯将秦始皇的尸体丢在放死鱼的马车上,以死鱼的腐尸味道掩盖秦始皇尸体的气味。

秦二世继承皇位后实施残虐暴政,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人民奋起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20xx年,汉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宁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后,曾多次宣称秦朝统治将延续千年,如今想来,不禁有几分讽刺。

古代历史故事篇五

王道士是河北山西一带捉狐的高手。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些法术,更因为他脑子灵,善于巧取智胜。

河北莫县出现了一只老狐精,为害甚巨。一年之内先不说年轻后生,就连老头子都被它整死五十八个了。最恐怖的是,那些人被折腾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临死时当着床边老婆的面竟然还都微笑着说:“死而无憾!”

县里头面人物从山西找到王道士,二话不说,连请带绑地就弄到了莫县。王道士全副武装,在县城里外寻访勘察了一回说:“这老狐非同一般,迷人之术已登峰造极。而且很有些道行。宜速收服,事不宜迟。”

借着引幡,王道士很快找到正在一户人家白日缠迷一位公子的老狐。于是亮法器,念咒语,挥宝剑,开始攻击。岂料那老狐妖力非常,竟然穿衣破窗而出,摆开阵仗,与王道士面对面斗法。这一下,所有人都看到了,那是一个绝色丽人,一脸沉静,与王道士紧张地相互攻击着。

由于王道士法器齐全,有备而来。那老狐最终一甩香袖,卖个破绽而去。

道士本是唱道情出身,嗓子很好。曲声穿过庙窗,在荒郊的夜晚回荡着。

轻轻的叩门声,开门,是个女孩子,还梳着垂发刘海,红着脸说:“师父。让俺进去,俺想跟你走。”那年头被年轻和尚道士的好嗓音好模样给拐跑的姑娘海了去了。

王道士引她入门,插上。给她倒上一碗酒,她只强喝了一口,就满脸涨红,咳嗽个不停。王道士点了点头,心中暗暗冷笑。

于是就上床,亲热。那姑娘扭手扭脚像真是头一次。进入状态之后,双方都欲仙欲死,如痴如醉。灯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激动得灭了。

黑暗中,王道士一边在上边忙着,一边把手向枕头下面伸去。就在那女孩的十根指甲猛然都长到二尺多长,就要扎进王道士的脊柱和后脑时,一张朱砂书写的黄纸符正贴在女孩的脑门上。女孩一声哀嚎,发出了兽的声音。

王道士下床,披衣,重又点着了灯。一只硕大的白狐头顶一张黄符,正惶恐地僵卧在床帐中。

王道士从皮囊中拿出一柄蘸了黑狗血的桃木剑说:“不是我不留你,只因你害人太多,天理难容,所以只能送你去轮回一遭了。”

他口念咒诀,挥手向狐,刚要刺向她的眉心。狐狸却哭着说话了:“我罪孽一生,魅惑男人无数。但只有和师父刚才的那一刻,才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男人,才使我不后悔化为人形,做女子一遭。师父,小狐能死在你手上也就知足了,你就下手吧。”一只白狐,嘤嘤切切,泪落如珠。

王道士迟疑了,手也软了,手中的桃木剑也向下垂去。正在这时,慢慢移向床侧的狐狸突然轻轻在帐幔上蹭去那张镇妖黄符。然后突然放出一股粉红色的胭脂屁来,异香扑鼻,弥漫了整个房间。在王道士慌乱间,那狐狸已破窗而出,在整个荒野上回荡着她媚荡的笑声:“小师父,谢谢你。你还倒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呀。记着喝点雄黄蒲草泡水,驱驱你身上的那点狐毒。”

“栽了,真他妈的栽大发了!”气得王道士光着膀子一脚把桌子踹翻了。

向师父求救。王道士连夜点起了信香。

三日后,白发白眉但却没留胡子的师父笑着找到了他。

“收了?”他问。

“灭了。”师父用手拽着尾巴从口袋里提出那只已死的白狐。

“您是怎么做到的?”

“降服狐妖,不能只靠法术,也不能只靠智谋,更重要的是有定力。为师在出家之前是前朝的太监,早就不吃它们那一套。这定力你们后辈们哪个能比?”师父用一种圆润的嗓音教诲道。

王道士连忙再次给师父拜倒。但那只死去的白狐却仍像在滴着泪。

古代历史故事篇六

我国是世界四大。

文明。

古国之一,上下传承5020xx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那么古代经典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经典的历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一年,武则天下令禁止屠宰牲畜。有一位左拾遗,姓张,恰巧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想瞒着皇帝,小范围内庆祝一下,于是悄悄宰杀了一只羊。然后,邀约平时要好的几个同事来吃饭。

大家都秘密地来了,自是一番庆贺,然后,推杯换盏,饱餐了一顿羊肉。朋友当中,有一个人叫杜肃,官拜补阙,跟左拾遗一样,都属于监察部门。就这么一个人,吃了饭之后,一抹嘴,就把他的同事给告了,而且,一纸奏章,直接告到了武则天那里。

姓张的以为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还沉浸在喜得娇儿的欢乐之中。

第二天,朝堂之上,武则天突然对这位左拾遗来了一句:“听说,你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可喜可贺啊!”他一听,连忙叩头拜谢,却暗自心惊肉跳,想皇帝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呢?武则天接着问:“可是,你请客的羊肉是从哪里来的啊?”他心知事情败露,连连伏地叩头,称罪该万死。心想,这下完了,触怒了皇帝,只有死路一条。

武则天看着伏在地上觳觫的臣子,说:“朕下令天下禁止宰杀牲畜,其实,红白喜事是不管的。我要说的是,你邀请客人,应该有选择地邀请,像一些无赖的人,就没必要跟他一起吃饭了吧。”说完,她把杜肃写给自己的奏章拿了出来,展示给大家看。

事情的结果是,“肃汗流浃背,举朝唾其面”。也就是说,武则天并没有责罚违禁的左拾遗,却把暗地里告密的小人杜肃,当众羞辱了一番。

故事是从《太平广记》里读到的。古代君臣之间的事,不过是君居高临下,臣伏惟听命而已。武则天能把一个小人在朝堂之上揭发出来,让坐拥天下的皇帝一下子有了可爱之处。而且,她还用这种方式给诸大臣上了一堂。

人生。

课,告诫众人交友亦须择人,要慎而又慎。历史也在那一天多了些人情味。

因为,能够这样劝人的,不是至亲,便是至交。高高在上的国君,亦能俯身于臣民,斥恶劝善,不能不说让国君有了人的温暖,也让历史有了珍贵的温度。

恃才傲物惹怒曹操。

孔融4岁时,就知道把大个的梨子让给哥哥,客人笑称他为神童。这就是著名典故“孔融让梨”。

孔融确实有才,但又有些恃才傲物,常常写文章批评时政。实际上,孔融还是个义士。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

生命。

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次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

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于是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主管工程、建设)。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不错,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可是,公元197年发生的一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曹操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将其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这事,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孔融的话合情合理,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便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后来,在孔融和满宠的暗中帮助下,杨彪逃出了曹操的魔掌。孔融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

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但从此对孔融记恨在心。

两项罪证计除孔融。

公元220xx年,秋7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不会背叛自己。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

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最妥当的方式是谋杀。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于是,曹操精细盘算,认为必须给孔融罗织多项罪名。

曹操的谋杀行动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这年8月24日,曹操派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曾毁谤朝廷。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便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于是,郗虑又收集到了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东汉另一位名士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仲尼即。

孔子。

);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另一个是不尊。

孝道。

闹饥荒的时候,孔融曾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曹操的高明之处。

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罗织两项罪名呢?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可以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可以不杀你,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

曹操以言论治罪杀孔融,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们一个警示,属于杀鸡吓猴。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就这样,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其妻儿一道被诛杀。

曹操与袁术战于寿春,因曹兵势大,袁兵守将李丰坚守不战。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10万斛,仍不能支撑几日。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垕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垕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垕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曹操于是密召王垕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王垕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垕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王垕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垕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垕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古代历史故事篇七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历史故事篇八

其实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真正的汉朝并不是这个样子,根据历史书籍记载,汉朝的时候,一个汉人可以当得上足足五个胡人,而在后来匈奴人的装备得到了提升,照样不能和当时的汉人相提并论。到了我过的唐朝时期,在唐朝逐渐衰败的情况下,当时边关的少数民族依然不能喝中原王朝的军队相抗衡,即使是到了受到金人不断侵扰的宋朝时期,宋朝的岳家军也是十分强盛,正式因为岳家军的存在,金人才多年不得侵入中原,并且在宋朝的时候,我国的海军实力十分强横,可以说能够秒杀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军力量。到了明朝时期,我国的国力就更加强横了,在海上作战时,就连荷兰人都打不过明朝的军队。可以说当时的汉族就已经是世界上强大的一个民族了。

还有一个历史小知识,就是关于相扑这个运动,相信一提到这个运动大家就会想到日本人,但是相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宋朝最为流行的运动之一,在宋朝的时候不仅有商业性的相扑娱乐活动,还有专门的相扑经济比赛。而且在宋朝的时候还有女人进行相扑运动,于是女子相扑运动成为了宋朝最为吸引观众的一个体育运动。只不过再后来史学家司马光认为这个活动有伤风化,就建议皇帝取消这个活动,慢慢的相扑运动就消失在了我国历史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