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心理健康课论文(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6:45:01 页码:14
最新心理健康课论文(精选12篇)
2023-11-10 16:45:01    小编:ZTFB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安排时间和思路是取得高分的关键。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各项任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高效职场人士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启示。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一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备受关注,其心智的健康发展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心理健康疗法已无法满足学生内心表达的需求,为使学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儿童心理绘画疗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绘”画、“说”画、“同”画等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开放乐观、积极自信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儿童心理绘画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健康的心理能为家校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阳光地成长。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巨大价值被逐渐认可,传统的谈话式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常用模式。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有时将话憋在心里不说或者想说却不知如何表达,谈话式心理辅导便无法开展后续疏导。儿童绘画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其绘画的天性,在绘画中表现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实地呈现心理问题。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儿童绘画为载体,能够更真切地把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象征意义的绘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儿童心理绘画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期准备。

(1)营造安静舒适的绘画环境。安静、舒適的绘画环境是孩子进行儿童心理绘画创作的前提,绘画环境影响着孩子的绘画内容及绘画风格。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从而真实、大胆地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可以在宽敞的美术教室或音乐教室中开展儿童绘画,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走动,具有艺术气息的教室布置能激发孩子描绘的天性和本能。在这般支持性的环境中,孩子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心理绘画,表达最真实的自我及内心诉求。

(2)提供多样合适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对儿童的艺术表现及创作兴趣产生重要影响。丰富多样而又适合小学生的绘画材料能够帮助其更真实、准确地表现内心情绪。色彩的选用、搭配及表现手法都暗含着孩子的心理情感。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水彩笔、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白色卡纸、彩色卡纸、铅笔、橡皮、尺子等丰富的绘画材料,保证绘画材料的多样性,适应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动作协调水平及特殊需要,为其创作真实、丰富的心理绘画提供物质保证。

(3)建立信任接纳的治疗关系。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有效互动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对孩子的创作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的适时指导与孩子的有效修正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恢复内心创伤,宣泄不良情绪,建立健康的心理情感。在学生创作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接纳、被信任的。在分析理解心理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绘画,正确理解其绘画所暗含的象征意义及心理空缺。

(4)保证充裕必要的.绘画时间。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开展,学生创作儿童心理绘画的时间应当得以保证。在充裕的时间内,学生能够完整地在绘画中表达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反之,其表现的情感将是不完整的。绘画时间的充裕性并不等于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否则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开展儿童心理绘画治疗之前,教师应告知学生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绘画,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或宣泄情绪,一般绘画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儿童心理绘画的有效策略。

儿童绘画是折射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他们乐于借助美术这一形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故事。

(1)“绘”画——播种积极自信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理绘画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其动态,给予适时的引导。例如:学生在绘画中使用单一的黑色来表达家庭图,教师应让其通过不断地观看画面效果,并将五颜六色的生动画面图与该画进行对比,帮助其认识到单一色的沉闷、压抑,学会用多种色彩表达自我,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回忆家庭中的点滴幸福,用鲜艳的颜色表现美好的事物。教师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心理绘画的同时,即是在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情绪型学生往往将自我的不足和缺陷扩大,表现出自卑、抑郁,教师通过色彩的运用及图形的重构指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孩子。

(2)“说”画——沐浴开放乐观的阳光。教师应树立“问题就是问题,儿童不是问题”的心理辅导观念,努力帮助学生将问题情绪与自身分离。例如:当学生创作完心理绘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绘画。教师可以提问:这幅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着这样的颜色和图形你有什么感觉?画中的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觉怎样,他们会说什么话?通过类似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将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安全宣泄。在倾听学生“说”画的故事中,了解其生活中可能经历的事,通过与画面中的人物对话,帮助其缓和心境,常回忆生活中幸福的时刻,遗忘不幸的苦难,引导学生做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孩子,学会悦纳自我。

(3)“同”画——绽放安全温暖的花朵。儿童心理绘画是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心理疗法,学生通过色彩、图形、布局、大小等表现自身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及情绪。作为教师,我们应准确地抓住儿童心理绘画的突破口,及时了解学生的错误意识及不良情绪,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倾听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真实渴求,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建立安全、信赖、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阳光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xx(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素之一。近年来,由青少年心理障碍造成的社会问题时有发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普遍重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又在哪里?几年来,我们通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实践,认为:在幼儿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知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为主,把一日活动作为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关注每个幼儿的心灵成长,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断优化幼儿的心理环境,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到学习、游戏中,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使这种心理影响逐步积淀在幼儿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心理定势或反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与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好问;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

围绕上述观点,我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品行。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设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可见,良好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形成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的前提,而良好的师幼关系又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博大的“教育爱”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尊重幼儿的教育思想。在组织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真诚地关心、爱护、赏识每个幼儿,走进每个幼儿的心灵世界,尊重、信任他们,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学会倾听。教师要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尊重每个幼儿。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主动、积极地去倾听幼儿的种种诉说,并真诚地与他们交谈,使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感、亲切感。

学会接纳。教学中,教师要理解每个幼儿,允许幼儿在学习、交往、自我表现等方面呈现不同风格。正确对待这种个性差异,正确评价幼儿,及时发现幼儿身上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巩固优点,战胜和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学会尊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与幼儿平等相处,要认识到每个幼儿的生命及尊严都是至高无上的。教学中,要以看“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的眼光对待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幼儿。将每一次教学过程都作为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过程,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在这个过程中,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创设愉悦的乐学情景。

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景,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的学习中求得发展。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影响一日活动各环节。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努力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又可操作的乐学环境。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幼儿通过主动、自由的学习、实践、参与、发现,在整个过程中生成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观,使教育要求、目的变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并使这种需求能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知识、建构自我,从而向自主、独立、创造和自我成熟的人生迈进。

在一日活动中,还应注意把握好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幼儿的个体差异。组织教育教学、游戏活动时做到因材施教、深浅得当,保证每个幼儿在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其创造潜能,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受、认识,丰富心理世界,发展心理素质。

提倡幼儿自主学习。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幼儿当成一个有需要、有尊严、有动机的相对自主、不断变化的人。一日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及独特性,尽可能多地给幼儿一些选择的权利和承担责任、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达到学习目标、有效地增强自制力和责任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自然空间和幼儿身边的事物,让幼儿通过看看、说说、问问来调动多种感官学习,从而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并能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知识经验,陶冶形成爱自然、重实践、相信事实的唯物观点。

提供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在适当范围内,教师要鼓励幼儿去承担一定的任务,让幼儿拥有自主权、选择权,去独立完成任务,培养独立能力。当然,当预见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时,应先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如果完成任务确有困难时,则应采取“帮助而不替代”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解决。这对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健全的自我意识等良好个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内化的结果。因此,一日活动中,要以引导幼儿学会做人为主线,坚持平等、理解、关爱的教育原则,不断加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行为规范训练,抓好幼儿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举止和语言习惯的培养训练,并开展诸如“我爱家乡美”、“老师妈妈亲”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公园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向福利院、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不定期去部队、工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幼儿从广阔、博大、深邃的社会变迁中,感受乡情、历史的厚重及人文变迁的有力脉动,培育他们心中美好的社会情感。

其次,应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设各类艺术教育活动课程,如书法、美术、陶艺等。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熏陶,将幼儿引入艺术的神圣殿堂,为他们个性、特长、人格的健全发展开辟和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健康活泼的艺术教育,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积极的审美体验,而且能陶冶幼儿志趣情操,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

五、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

对幼儿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客观公正而积极地评价幼儿,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准确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优点,悦纳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激起积极进取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从幼儿成长的需要出发,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整合各种教育要素,抓住各种教育契机,采取行之有效而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力求使幼儿园一日活动成为师幼情感交流、理智碰撞、人格濡染的过程,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每个幼儿成长为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三

随着从传统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1993年who组织了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城市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性医院就诊患者的抑郁症和恶劣心境发生率为12.5%。国内调查显示:农村和城市的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心身疾病占到21.39%和33.2%[1,2]。以抑郁为例,它具有发病率高,筛查率低,危害重的特点。医生筛查抑郁心境障碍的能力却很有限,即使在欧美等重视心理治疗的发达国家也只有46%的医生初步具备这样的能力[3,4],其危害重是不言而喻的。在who对于抑郁诊断标准当中涉及到行为学方面表现就有如情绪恶化、食欲下降到自杀等11种之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生理功能退化和生活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老年人群成为一个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这种心理障碍从失落感、生活态度消极到性格改变易怒、多疑、焦虑、沉闷等,更为严重到自杀或者伤害他人。老年人容易出现许多以躯体不适为表现的疾病,这其中一部分可以从病理生理学中找到病因,另一部分,也是非常容易使人忽视的就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它们具有器质性病变的表现或者确定的病理生理改变。公认的有心血管内科的冠状动脉痉挛、消化内科的应激性溃疡、皮肤科的神经性皮炎和斑秃等,并且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逐步向心身疾病靠拢。在2005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psychairy)中richardmayou等强烈建议在新的一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即dsm-v)中将更多的躯体化疾患分解为人格疾患和情感疾患,即在评估时将其放在第一轴和第二轴上[5]。

老年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垂体功能等生理功能下降,使得他们对应激的处理能力明显逊于年轻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变窄,接触外界的机会减少;另外老年人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困难,和年轻人有“代沟”出现,特别是目前计划生育时期的子女均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随着他们结婚生子、自立门户、在外地工作的几率增加,逐步形成了一个“空巢老人”的群体,这些老年人在生活上的无助、对子女的思念等正常的情绪反应都会使得他们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内省”,使得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这也使得老年人遇到负性事件不习惯向人倾诉,不善于化解,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一些日常生活的负性事件作用于个体,由于个体的素质原因,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负性调控,产生一些靶器官的损害,这就是“素质—应激”的概念。正如selye所陈述的那样,“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要积极地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必须要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应该教会老年人如何去对待生活中的这些负性事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老年人应有意识地投身于有利的环境中去,比如多去开心热闹的场合,交谈时选择轻松愉快的话题,观看喜剧性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等。

2参加社会活动,重新步入社会。

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离的老年人一般会有一种失落感。如果能够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责任性工作,寻找一个过渡期,从群体之中得到安慰,会非常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持。这种重新社会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参加老年大学和学习班。

适当的文化活动使得老年人能保持敏捷的思维,及时了解外界的信息、年轻人的思想状况,更加全面的接触社会,使得他们觉得也在跟着时代的步伐,不至于产生“是社会的累赘”、“已经老了”等消极的认识。

4进行体育锻炼。

良好的身体状况和良好的思想状况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的。老年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评价往往是从一两件体力活动事件开始的,比方说上几层楼,爬多高的山,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始终保持着合适的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必然会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评价,良好的心境由此产生。

5加强对子女的宣教。

老年人最为盼望的晚年生活之一就是能享受到和儿孙晚辈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是正如前述,现代社会父母儿女经常呆在一起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应该教导儿女们要尽自己所能缩小和父母的距离,增加和他们的接触机会,比如经常打打电话,遇到传统节日回家探望一下等,这些都是增加老年人幸福感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途径,为老年人寻找合适的社会定位,让他们尽可能地摆脱不良心境的束缚,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

2余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16。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四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加强情感教育,不断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才能够对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出质的突破。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并探讨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能够科学而客观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以及展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和相当紧迫的。现代化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根据社会效果以及目标本身的实际情况,以价值判断为主,进行客观评论简析。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已经收效甚微了,必须进行相应的发展与创新才能与现在的社会现状相呼应。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现代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代科技发达,高科技能实现简单的变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变化,它是一个创造性的运用过程,其中涉及教育各个方面,而不是只有设计教育的其中某一个方面,不是简单的变化就能做好的。目前由于大学生对现有的社会普遍存在一些认知的问题,很多的学生对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感。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要求教师在实际生活当中,注重大学生的情感状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一)积极影响。

现代社会很多的新闻极大地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信息极大地扩充了大学生的认识层面和对于社会的了解。一些社会上思想价值观非常好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还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网上很多的社交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生活思想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这些交流平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如现在很多的社会阴暗面就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检举揭发的。

(二)消极影响。

很多的社会热门话题并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部门的审核就直接面向社会。这其中有很多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波及。现在热门话题越来越向要吸引人眼球,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发展。而且很多的话题空穴来风。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当下很多没有道德,也没有思想,甚至不好好教人做人的话题,往往受到一些学生的追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是很大的冲击,甚至严重的会波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引发一些心理疾病。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把大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引向了不好的一面,引入到了歧途之中。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信息,如暴力网站对于学生的心理就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一旦学生长时间地观看这一类网站将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甚至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扭曲的人格,进而严重地危害社会的安全。

(一)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改变的突破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的举止行为是通过情感来进行表达的,所以情感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相当必要,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感情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是把情感教育加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关键时期,对于自己的思想已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对于有些心理健康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十分认同。应该重点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健全人格。笔者为了实现塑造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目的,自始至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情感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辅导并不反感,而且使用情感教育能够使得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改善教学的气氛。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以及促进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虽然心理健康和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是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必然的联系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学生思想价值观也非常好。至于当代很多大学生心理消极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信息爆炸,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信息接触过多,导致信仰淡化、价值观的扭曲等等。只有把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心理教育具备天时地利的便利条件,学生在学校中的时间是最多。对于学生的教育可以利用一些相关活动,如慰问抗战老兵等等,都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五

赏识教育就是以适当的语言巧妙的夸大学生的优点长处,以赞赏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来欣赏赞美学生,以唤起学生在人格上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唤起他们学习的动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何为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等提出个人的见解。

赏识教育,尊重,需求,教育方法。

赏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唤醒。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虽然我们的教育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但我们能从生活中来就能到生活中去,就地取材,因时而教,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潜移学习的方法;能做到在课堂上不流露鄙夷的眼神,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等,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他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1.学生自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召开“我就是我”、“我欣赏自己”、“我能行”等系列主题班会,开展特长展示,如“星光闪闪”等系列个性展示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从而树立自信,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学生互赏。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人性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得不到太阳的庄稼一样枯萎,为此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榜样”、“我的偶像”、“我最欣赏的一个同学”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寻找身边同学的闪光点,涉及范围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劳动、做人等诸方面。

3.家长欣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家长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不再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有一定赏识教育理论的初级教育者。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观看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录像,讨论交流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使人人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学会与孩子沟通,懂得信任,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孩子,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让家长每学期两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考核,请家长给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点,从而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同时也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更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4.教师欣赏。

有位心理学家这样比喻: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而老师的鼓励则更为孩子所期待。因此教师的赏识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即用心温暖学生,用情去激励学生,用爱去鞭策学生,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适时赏识每个学生的点滴之长,时时注意对每个学生赋予积极的期望。为此我坚持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掌握他们的心态变化,了解他们对不同事物各种现象的评价,注意他们的自我表现,及时归纳他们的成长点和激活点,为激励他们成长寻找客观依据。每天早读时,及时总结表扬好的方面及个人,并提出希望,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和希望,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总之,沟通、平等、赏识是朋友;鼓励、帮助、启发是良师。让我们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用我们的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用赞美的语言让他心存感恩;用嘉许的语言,让他们爱人爱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认同中掌握目标,公平中维护正义,友善中关怀世界,祥和中平和待人。为了学生的将来,为了将来的学生,让我们从“心”开始,用“心”对待,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2]王安兰.适当的劣性刺激是“助长剂”.山东教育,20xx—33.

[3]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学前教育研究,20xx(1).

[4]林裕辉.不妨来点“惩罚教育”.班主任之友,20xx(11):22.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六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突破传统教学,锻炼学生的心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历史学科心理问题渗透。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当代中学生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离异家庭增多带来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使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

一、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由于现在独身子女居多,父母整天以孩子为中心,过分关爱或溺爱孩子,往往致使中学生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延伸到性格上,表现为自私、自大或自卑。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经不起挫折的考验等。

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各门学科都应当担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当然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利用历史教材和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丰富的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能充分施展其功能。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

一部悠久的人类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在历史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挖掘其有利因素,努力把握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与学生心理需求的结合点,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你说、我说、大家说”活动。

1.开展“开心一刻”活动。让学生准备一个历史故事、笑话、谜语,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2.开展“答记者问”活动。预先选定一位学生,由他面向全体同学,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就犹如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般你问我答。

3.开展心理知识小讲座。例如:积极暗示的应用,自我激励的六个步骤,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区别等,可通过小讲座、小训练,培养学生心理教育的参与意识,提高其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二)寓心理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等策略,充分利用历史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独立的个性。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亲临其境”,“融入”其中,体会古代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在学习“元代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时,我是这样设计的:(1)老师导入: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元代,假如你是一位元代的公民,你会怎样生活?(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示:假如你是皇帝、地方官、农民、商人、旅行家……你会怎样做?)(3)学生交流:“皇帝”说:“我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的收入有限,应重视发展农业。”“地方官”说:“我会注意发展人口,增加户数,鼓励百姓多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农民”说:“我会多种植粮食、棉花。”“商人”说:“我会到大都经商,从事漕运和海运。”“旅行家”说:“我会到大都、泉州游玩,到欧、亚、非各洲旅行,去认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并与他结为好友。”等等,这样一节课让学生“经历”历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心中一股对祖国的热爱,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对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正确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时,我主要进行了以下教育:。

(1)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是人创造的。在历史课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古今中外历史名人为典范,如邓世昌以不屈之精神抗击日本;孙中山以不懈之毅力引领中国民主革命……让学生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点燃学生立志的热诚,建立坚定的信心。

(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树立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当代中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表现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曾经有一位学生看到历史内容很多于是很烦,没有坚持多久就放弃了,但他对古代的战争很感兴趣。于是,我让他去了解关于官渡、赤壁、淝水等以少胜多的战役的史实,并教育他实力弱的一方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他们没有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放弃希望,没有悲观退缩,这使该生真正从具体的事例中汲取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3.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渗透,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承受挫折能力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从而消除失落心理,增强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能力。

(1)充分利用历史名人史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百折不挠,英勇奋斗。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张骞出使西域,一百多人出发,十几年后,仅两人而归,仍然坚持的精神,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上名人史事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感触,进而增强对学习、生活挫折的抵抗能力。

(2)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如:牛顿“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以及文学、历史都可用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等。

通过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耐挫折教育的渗透,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进而能勇敢地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在历史学科中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必须与时俱进,担负起应有的历史使命。历史教师则要能动地开发学科与自身的潜能,推动历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

[2]林崇德主编.人际关系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德育,20xx,(1).

[4]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5]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七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在体育舞蹈的概述基础之上,从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三方面分析大学体育舞蹈的心理健康功能,重点探讨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注重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三方面,旨在通过本研究为相关人员做出一定的借鉴参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体育舞蹈;心理健康功能;实施策略。

体育舞蹈作为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受到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同时,体育舞蹈凭借运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鲜明特征,符合当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求,深受大学生的青睐与喜欢。大学体育舞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情绪心理的健康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开展大学体育舞蹈则显得极为重要。对此,本文以大学体育舞蹈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心理健康功能及实施策略做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1体育舞蹈的概述。

体育舞蹈是体育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基本体育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性的融入舞蹈艺术动作。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舞蹈具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摩登舞群(探戈、维也纳华尔兹、快步、狐步)、拉丁舞群(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1]。体育舞蹈在肢体表现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旋律的引导,展示难度不同的肢体动作或者造型,由此展示出体育舞蹈的内在情感艺术特性。体育舞蹈具有多重特征,即标准型、欣赏性、竞技性。首先,体育舞蹈的标准性主要表现在体育舞蹈的舞步标准规范方面,现阶段,我国体育舞蹈组织根据其动作难度的不同将其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铜牌、银牌、金牌;其次,体育舞蹈具有欣赏性特征,表演者需要穿着一定的服装,在音乐伴奏下,将风度、体态等外在要素很好的展现出来,以此来进一步提升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最后,体育舞蹈具有竞技性特征,舞者需要严格按照体育舞蹈的规范要求进行,与此同时还需要彰显舞蹈的美观度[2]。

2.1调节情绪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调节情绪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产生积极良好、正面乐观的情绪,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第一反应则是情绪,体育舞蹈活动是客观载体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出现的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客观心理的需要。换言之,体育舞蹈活动开展与人的情绪需要存在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在体育舞蹈活动参与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从而出现高兴、愉悦、成功等积极情绪,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带给学生个体成功愉悦的满足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2.2促进审美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促进审美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体育舞蹈集合多种元素于一身,如体育、舞蹈、艺术、音乐等,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较来说,体育舞蹈更加倾向于艺术方面,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审美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例如,华尔兹具有流畅洒脱的特点,探戈给人抑扬顿挫之感,快步给人轻快激扬之感等等,通过这些肢体动作的表现在带给欣赏者视觉冲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对体育舞蹈的欣赏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2.3健全人格功能。大学体育舞蹈具有健全学生人格的心理健康功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体育舞蹈项目的进行过程中磨练自身品质,形成坚韧不拔的精神。若想在体育舞蹈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拥有扎实稳固的基础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以便可以在高强度、长时间的体育舞蹈运动中完成一系列的动作。同时,对于处于大学期间的学生来说,其要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通过体育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释放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对其心理压力的缓解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大学开展体育舞蹈的实施策略。

3.1高效整合体育舞蹈课程内容。高校要以体育课程、艺术课程为载体,高效科学的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定位体育舞蹈课程,明确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大学体育舞蹈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此,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体育舞蹈课程学习氛围,将体育舞蹈纳入大学课程教学体系中,为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促使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朝着规范性、目标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要尊重大学生在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不同开设华尔兹、恰恰、斗牛、快步等具体体育舞蹈课程,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进行自主选择,满足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3.2创建大学生体育舞蹈社团。高校要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有目的的进行体育舞蹈活动,从而切实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高校要从思想认知中明确,如果仅仅通过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方式来进行体育舞蹈教育,难以保证体育舞蹈取得其预期实效,这就需要在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及时弥补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将此看作是大学体育舞蹈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使得学生的体育舞蹈能力得以发展。3.3注重激发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现阶段,在当前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存在男女生比例失衡的现象,即女多男少,以及学生在体育舞蹈舞伴的选择中也会出现经常性更换舞伴的情况,难以从根本上提高体育舞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首先,高校要积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明确体育舞蹈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体育舞蹈的参与兴趣,使得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个人素养在体育舞蹈练习中得以发展。其次,在学校的公告栏、宣传栏加强对体育舞蹈的有效宣传,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确保大学生的体育舞蹈舞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舞蹈基本技能的教育训练,巩固大学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成果,提高体育舞蹈教育训练实效性。此外,高校要逐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反馈机制,在元旦、校庆、艺术节等节日中开展表演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育舞蹈能力的机会,使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得到满足,并将此看作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舞蹈的重要驱动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舞蹈体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高校要在充分发挥舞蹈体育的调节情绪功能、促进审美功能、健全人格功能的基础上,以当前大学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为依托,高校整合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体育舞蹈参与兴趣的激发,创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舞蹈社团,为学生体育舞蹈实践能力的强化提供平台。同时,大学要借助节日活动不定期展示学生体育舞蹈训练成果,完成高校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凌云.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xx,7(15):104,106.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参考文献:

[5]郑晓边.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xx,3:5-7.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十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评估。

健康的判断;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低估自已,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吸看到完成任务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机遇,把失败归因于无能。在外表和家庭条件方面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已。这样的人生往往既自卑又自尊、敏感多疑、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大学生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忆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缺点短处。另一方面要悦纳自已,优点长处、缺点短处都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生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自已,才是最实际明智的态度。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归因。主观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有外界力量相助、任务容易是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不努力、能力欠缺是造成失败的因素。要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因素,又要看到处部因素;既要看到客观条件,又要分析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

四、大学生的情绪心理大学生的心理也需要释放,他们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受者困扰,压力也可能失衡,例如马家爵就是典型例子,我们应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现在的大学已经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了,太平凡了,但是同时,由于现在的大学里,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好的环境,我们要适应他们,就要自己要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这是一个过程。总之,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要学会,自己乐,同时要做一粒快乐的分子,去调动你周围的积极因素,使你总可以在一种积极的环境中,去最大限度的发挥你自已的潜力。

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十一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期中职教育工作者面临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中职教育工作实践,对目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在目前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下,对于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的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深入了解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自卑心理,对前途没有信心。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在初中阶段文化成绩不理想或中考失利,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一门技术来谋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对中职学生的偏见和歧视,相当大的一部分中职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很低,缺少自信心,甚至看不起自己,导致不少中职学生性格内向、消极被动、不敢或不愿意尝试去努力学习,对前途失去信心。

2、厌学心理严重,自控力差。

升入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文化成绩都不够理想,很多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比较差,更没有掌握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校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控力差,没有组织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行为放任自流,不少学生会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或玩手机等。加之,在进入中职学校后,不少学生因为学习能力较差、知识基础薄弱等原因,学生接触陌生的专业理论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时,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下手,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

3、不少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大。

中职学生一般都在十六七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敏感,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内心非常渴望独立自由,渴望挣脱成年人的约束。这些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叛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有严重的抵触心理,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和提醒直接无视,甚至故意唱反调。不少学生容易感情用事,做事容易冲动,处理问题不够冷静,容易受到社会上种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从而出现打架、出走、自残、轻生等种种问题。

4、不少学生情感封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目前的中职学生有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受到亲人的细心照顾和爱护,这些学生在家庭里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当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学校、社会时往往容易产生很大的心理反差。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家长长年在外地打工,家庭里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造成这些中职学生亲情缺失。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想正在不断形成和逐步完善,当他们的个人目标、行为与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时,便会不知所措。或者当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时,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调整,缺少战胜困难的信息,也缺少解决困难的能力。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封闭自己的情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选择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不愿意与老师、亲人或朋友沟通,听取老师、亲人或朋友的建议或意见,这样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惶恐不安、社交恐惧感和郁闷等情绪。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优美的学校环境、优良的校风,严谨的学风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美好校园环境,努力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软硬件设施,让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广播站、校园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等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了解中职学生的真实的心理状况,准确把握这些学生的心理变化轨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学生解决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或人际交往的困难或问题,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理智地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指导学生尽量避免挫折或困难对学生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让学生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影响,让学生在学校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2、重视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知识。

学校要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具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师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的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文化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等实际学情,然后根据所教的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职业发展的具体需要,分成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精心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一些基本方法,让学生了解个体在生理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消除不正常、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让每个中职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断成长。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时的各学科教学中,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也要重视把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各学科教学中,找准各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各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实际效果,指导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在各学科的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自强、自信、自律、敬业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等能力的不断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情感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不知道如何与人更好地沟通与相处。而在平时的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如组织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比赛、举行歌唱舞蹈比赛、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和晚会等活动,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减少学生人际交往的恐惧心理,可以很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各类活动,特别是要重视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比赛,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发现自我、让学生克服自卑感,学会战胜自我和正确地认识自己,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职业发展的信心,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5、密切联系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所在家庭的父母关系好坏、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成员的榜样作用、家庭里发生的重大事情等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平时的中职教育教学中,除了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联系家长,请家长共同参与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帮助家长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指导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提醒家长增加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沟通,促进家庭教育宽松的氛围的形成,让家校联动,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总之,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中职学生必要的关心和指导,促进中职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心理健康课论文篇十二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

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