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26:04 页码:7
2023年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实用9篇)
2023-11-11 23:26:04    小编:ZTFB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学会做好读书笔记。审视自己的过去表现,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目的和要点,从而写出更好的总结。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一

摘要:南海问题的波谲云诡充分体现了其复杂本质。作为中国与东南亚邻国之间长期存在的海上领土资源争端,该问题近年来频现突发性事件,严重损害了有关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事务,其平衡中国影响力的战略考虑一目了然,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在中关竞争的背景下,南海问题不仅对东盟在地区政治安全事务中的统一性和团结性再次提出了挑战,而且势必影响到亚太安全格局的演变。

关键词:南海问题大国竞争东盟地区安全。

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令人瞩目。虽然中国与东盟国家原则上一致同意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与航行自由,但各方在领土、主权和资源获取方面的争端并未平息。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的介入程度逐步加深,东南亚各声索国相应挟美以自重,南海问题的大国竞争特征日益凸显。一旦大国竞争成为规范南海问题解决方向的主要因素,无论是东盟的团结性,还是中国多年来在与东盟各国互动中形成的温和态度,都将面临巨大考验。

南海问题是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之间长期存在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博弈,南海海域及其岛礁形成了被六国七方(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分别控制或声称拥有主权的复杂局面。由于靠近对世界贸易至关重要的海上通道以及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原本价值有限的南海岛礁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和战略重要性。虽然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的签署为这一地区带来了和平前景,但争端各方仍时常发表关于争议岛屿的挑衅性声明,船只相撞、相互拘捕或强行搜查渔船及渔民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随着全球化石能源价格的走高,以及地区内国家经济的增长,各国纷纷寻求新的稳定的能源供应,南海海域因此成为周边国家的新目标。

南海油气、渔业等资源一直是周边国家重要的财富来源,各国进行海洋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越南海洋油气开发正从近海大陆架向南海深海持续推进,以自主开发、联合外国石油公司开发和对外招标等方式侵入到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内。菲律宾强调在石油供应上的自给自足,意图在今后几年内将中菲争议海域向外国公司开放开采合同招标。目前在南沙拥有石油承租权并从事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国际石油公司大约有200多家,南沙油气开发已呈国际化的局面。对资源的争夺成为自doc签署以来引发南海新冲突的主要诱因。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同样如此,年,中国宣布将南海禁渔时间调整为每年的5月16日至8月1日。禁渔期间,中国渔政船将对在西沙群岛附近非法作业的外国渔船和船员实施执法。中国禁渔令的范围虽不包括南沙群岛,却多次遭到越南的抗议,称禁渔令影响了越南渔民的生存。越南渔船不仅越界到中国海域捕鱼,还进入到东盟其他国家的声索区域,导致与其他声索国频频产生渔业纠纷。为了配合南海资源开发以及应对日渐增加的资源争端,各声索国加强军备建设,努力提升海军和海岸警备队的能力。这些举措使南海司空见惯的小规模相互袭扰有擦枪走火升级的风险,激化了国民情绪,缩小了各国政府的妥协余地。

2009年以后,在资源争夺引起的小摩擦持续升级的情况下,美国的介入为南海问题的管理与解决再添新难题。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arf)上高调宣称南海争端的解决涉及美国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国家利益,暗示中国在“胁迫”南海周边国家,主张形成一个解决南海问题的“国际机制”。自此,美国积极介入南海争端的部署在“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下逐步展开。

二、大国竞争实质的表现。

金边会议前后南海问题的最新发展表明,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酵,这一问题的实质正从基于领土资源的争端,逐渐且日趋明显地向大国竞争转变。

第一,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公开化。自希拉里-克林顿在2010年7月arf上发表关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讲话后,美国不断明确它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事实上鼓励了东盟声索国与中国对抗。美国参议院于2011年6月通过一项决议,宣称“强烈反对中国军舰在南海争端中使用武力”,敦促“通过多边和平程序解决南海争端”。该决议还“赞成美国武装力量基于支持在南海的国际水域和空域的航行自由权而继续行动”。207月,美国参议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重申亚太地区的航行自由事关美国的国家利益,再次指责中国为改变领土现状,在东海及南海威胁动用武力。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竞争公开化、复杂化。

凭借在南海问题上日益清晰的政策立场,美国以一种与中国针锋相对的态度干涉地区事务。具体而言,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相悖之处在于:(1)美国强调应该根据国际法的规定进行主权诉求,要求只从陆地和合法的岛屿确定海域主权;而中国则根据历史主权和权益以及首先发现的权利提出主权要求。(2)美国支持来自所有声索国的集体外交进程,并不时要求将争端交由国际法庭仲裁;而中国坚持谈判应该是在中国与东盟声索国双边范围内进行的,第三方不应卷入。(3)美国名义上宣称中立,事实上采取了站在东盟声索国一边的立场,多次表达对菲律宾和越南的支持。(4)美国明显施加了要求各方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的压力,不断在东盟美国对话会上推动为南海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并力图影响准则的内容。这与中国渐进式的`、不受任何第三方干扰的谈判立场相悖。

第二,美国调整亚太军事战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防务关系,为在军事上干涉南海问题做准备。在2012年6月第11届香格里拉对话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表示,美国在年前要把60%的军力部署到亚太地区。他宣称:“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军事力量,美国将更新其在亚太地区的海上力量并且保持‘警觉性’。……为了促进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我们的军队要分担安全责任。”未来中美围绕西太平洋的海权之争势必凸显。

作为调整亚太军事战略的重要步骤,美国从2012年下半年起,增加在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的驻军,并分步扩大在澳的军事活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军事合作方面,美越这对昔日宿敌在防务关系上的发展最具指向性。自2010月以来,美越连年举行政治、安全和防务对话,频繁开展军事互访,不时进行联合军演,对话议题和军演内容均涵盖地区安全和南海争端。与此同时,美国大力加强与传统盟国菲律宾的军事合作。美国前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称,“在许多方面,我们正在美国与菲律宾的关系中书写一个新篇章,将家长式的关系变成平等的伙伴关系。”美菲军事关系的发展和强化集中于海上安全方面,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联合海上军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演习地点也时常位于或靠近南海争议海域。菲律宾借此为自己在南海争端中壮胆,而美国则为重返亚太寻找契机。即便是一向相对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也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伴随着华盛顿解除长达十余年的与雅加达发展军事关系的禁令,印尼拒绝了中国的观点――美国不应该干涉南海争端。在美国或明或暗的支持下,东盟一些声索国在南海争端中采取了咄咄逼人的行动,大大增加了南海的紧张和不稳定。

第三,中美战略互疑加剧。“战略互疑”指的是一种观念,即认为对方国家实现其主要长期目标是以本国的核心发展前景和利益为综合代价的。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似乎在中美两国中均有增长。这种观念一旦发酵,就会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导致中美关系呈现全面敌对状态。中美战略互疑必将对南海问题产生负面影响,争议解决愈加困难。

中国海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实施“走向海洋”战略。在过去20年间,中国的海军力量与海洋利益同步得到扩展,与西太平洋上主导性海洋强权美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增加。美国相信,随着中国力量的上升,中国人民解放军希望控制邻近海域(近海)的强烈愿望,可能对美国自由进入公海并在其中自由行动提出挑战,而这种自由对美国履行对其地区内盟友的承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些战略家认为,中国越来越依赖于原材料进口的事实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它挑战美国在亚洲的作用,其结果就是安全竞争。为了避免地区影响力遭到削弱,奥巴马政府清楚地表明其在南海的利益以及加强与盟友的关系,以对抗在西太平洋来自中国的压力。

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深深扎根于历史。中国领导人倾向于将美国在亚太的同盟体系看作是冷战的残余。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官方观点始终是保持“中立”;但在中国看来,美国采取的一系列显然意指中国的外交动作表明,它希望破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使争端长期存在。中国基本上相信,正是美国对于其盟友的保证才使得一些东南亚声索国在南海主权和资源问题上更加鲁莽地与中国对抗,这无异于共谋反对中国。因此,中国不得不继续暗示它的硬力量,申明坚决保卫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其他利益。

在大国竞争实质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南海问题的未来走向将在以下三种背景下展开。第一种是中美竞争加剧,南海问题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地区主导权之争。在此过程中,中美竞争分裂了东盟,弱化了东盟的中心性;南海争端则持续发酵,紧张升级,各国在“行动一反应一行动”的恶性循环中政策日趋强硬,安全困境变为现实。第二种是强大的、有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得到东盟与中国的同意和共同实施。东盟的政治竞争力和中心性得到加强,美国和其他大国在地区内的活动受到规范,南海实现和平稳定。第三种是一种多方努力管理南海问题的局面出现。争端会得到管理但不会很快解决,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对话、外交口角和紧张状态此起彼伏,同时美国在军事上并不明显地站在任何一方。

其中第三种情况,即一种消极和睦相处或称“冷和平”的局面短期内存在的可能性最大,其发展前景取决于以下因素的相互作用。一是东盟的团结性。东盟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一个“清谈会”而没有多少政治动能。但是,在美国重返亚太和中国崛起的地区环境下,它作为一种平衡力量有了新的战略重要性。东盟在南海争端上没有官方立场,其目标是在声索国与非声索国之间建立最大化的共识,并寻求在doc乃至coc的实施规定、指导原则方面合力与中国谈判。目前,东盟声索国与非声索国之间的分歧较明显,声索国内部也时有冲突。以coc谈判为例。菲律宾认为,除非东盟在其成员国中先行达成关于准则的共识,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谈判,否则东盟将失去其中心性。这种立场得到泰国和越南支持,而印度尼西亚则主张在一开始就包括中国。东盟秘书长素林宣布中国将会被邀请参加coc的起草工作,因为这表明有关讨论正处于正确的方向,并有助于让世界确信地区国家可以管理它们的分歧。在是否应在准则中包括一个争端解决机制,或为解决争端建立一个分开的论坛和一个行政框架,东盟各国之间分歧依旧。其他议题,如准则的地理范围是否包括中国控制的、越南声称拥有主权的西沙群岛,以及是否禁止在被控制的岛礁上兴建新的设施等等,也可能成为障碍。

不过,显性化的分歧终于使得东盟各国认识到团结才是今后东盟国家的当务之急。印度尼西亚外长纳塔莱加瓦说,东盟现在有了一个共同立场,即所有各方都在为达成《南海行为准则》而努力。“我甚至更加坚定地要推进达成coc。”2012年7月20日,东盟外长发表了一项声明,强调通过自我克制努力达成争端的和平解决。同时,东盟同意在内部就coc的内容进行磋商,并且开始与中国进行谈判。东盟还同意探索建立一个争端解决机制。尽管如此,考虑到东盟今后几年的轮值主席国文莱、缅甸()、老挝(),除前者外都不是南海声索国,南海问题并不是它们的首要关切,因此这个过程仍然是相当不确定的。而面对中国和美国,即便东盟已在这一场“新博弈”中采取了两面下注政策,但是它的外交技巧和风格还需经受进一步检验。

二是美国的介入程度。作为过去和现在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南海争端中如何行为将对未来的地区地缘政治环境产生无法忽视的影响。然而,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往往是随着事态或地区形势的起伏而变化的。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弗卢努瓦曾经表示,虽然美国需要向亚太地区盟友发出明确的支持信号,但美国还需要确保其支持不会鼓励盟友肆意妄为。菲律宾有可能“误把美国的支持当作更加激进地声张主权的机会。我想我们必须谨慎地说,我们没有鼓励这种对抗性态势”。同时,美国也意识到,要求东盟必须在coc上采取共同的立场是相当困难的,这不是一个包含如此多不同利益诉求的成员国的组织能够轻易完成的任务。美国对东盟施加一些压力或许是有帮助的,但压力太大就会分裂东盟,正如金边会议所表现得那样。可以说,美国的介入已经动摇了在南海问题上存在已久的均势,但目前来看,其在政治和外交上所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军事意义。

三是中国的态度。中国其实并不拒绝循序渐进地达成《南海行为准则》,以有效管理南海问题和中国一东盟双边关系。但是,中国并不急于盲目推进coc谈判,更不愿看到南海问题以一种威胁地区稳定的方式“国际化”。中国外交部申明,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是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一部分,而中国自始至终的参与是coc达成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在coc最终达成之前,中国必须是讨论和谈判的一部分。为此,中国建议设立一个10成员的专家和名人政治家小组来推动coc谈判。

结语。

南海争端曾被认为是中国与其邻国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是对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安全事务上的工作能力的考验。但随着美国加强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介入,东盟声索国加大能源开发,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日益拓展和军事力量的持续上升,这一机会似乎正在失去,考验却越来越严峻。南海问题向大国竞争方面的发展,导致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东盟需要提前行动,通过一致的、平衡的方式,为危机管理做好准备。中美两国则应着眼于亚太安全大局,致力于在大国协调的基础上解决地区争端,促进和平与繁荣。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二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使得南海各国对中国的担忧日益增加,单凭南海各国的力量应经很难与中国进行抗衡。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南海各国内部近年来也出现的要求南海问题国际化的呼声,个别国家如越南甚至采取了一些行动,如要求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到南海开采石油,力图是南海国际化,引来其他国家的插手。国际力量进入南海问题一直是中国最为忌惮的事情,中国也一直在力图避免这样局面的产生。比如西藏的问题就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扰而一直困扰到现在。

南海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第二的层面是南海是印度洋通向太平洋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和美、日的能源之路。正因为如此,决定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各国对能源――石油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国防的命脉,没有哪个国家会对石油的来源和运输问题视而不见。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主要是因为南海被相信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世界大国美国和地区大国日本、印度等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则主要是因为担心一旦中国完全控制南海,就会扼住美日的石油命脉;同时也使得他们遏制中国的战略彻底失败。因此,这些大国不会坐视中国完全控制南海,会变着法的支持南海周边国家和中国对抗。因此近年来,南海地区并非风平浪静,小的摩擦十分频繁,大的冲突也会时而发生(象近期又出现了印尼军舰炮击我渔船的事件)。

总体来说我国在南海问题上实力还是有限的。主要体现在:

一、海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比较有限,特别是象南沙群岛,距离最近的海南的基地也有1000多公里,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即便能够占领南海诸岛,如何守住这些岛屿也是个很大的难题。

南海问题和其他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参与的国家已经太多了,已经是属于国际问题。

中国在二十年内的能源总战略上策为稳定西北、共同开发南海、东海牵制日本。原因分析如下:

一、目前中东仍是世界石油的最大供应者,中国可以取得非洲和南美的石油,但就纯地理的原因而言,路线太长,成本过高,从政治军事而言,中国尚无力保护和控制非洲和南美的石油供应线,两者都必须靠海运才能到达中国,而不幸的是,中国的海军即使拥有航母,仍在实力上远远不足,拥用制海权的仍是美日俄英等国家,所以非洲和南美石油只能作为不稳定的供应者存在,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几乎没有可能从这两条路线取得稳定的石油供应。

二、南海石油可以说有许多个开关,东盟手中捏着不少开关的手柄,更严重的是,现在美日也将成为开关手柄的拥有者,东盟猴子精灵得很,知道光靠东盟本身不足以压倒中国取得南海的控制权,所以要找一个够粗的大腿来抱,而日本二战时的太平洋作战行为应该就是为了保障石油供应线,从日军进军路线可知,最后的目的地是中东,而不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用兵,二战时已知没有石油的话坦克和飞机这样最具威力的武备都是一堆废铁,现在日本有了一个参与石油生命线控制的机会,是一定不会放弃的,现在南海集团的策略,后面是美日的影子,这一点是最让中国头疼的,作为弱国,最大的不幸就是横挑强邻,现在问题是中国还不够强大,而且马来、东盟这些弱国找了一个大哥来投靠,就象一个小混混抢了一些东西,主人正要痛揍小混混把东西拿回来时,小混混的大哥出来了,这时怎么办,实力和他们的大哥二哥相差不少,打不过,如果放弃了,余下的也保不住。

三、中国能发挥武力优势的现在唯有陆军,看看地图,穿过中亚,就是石油的大本营,而美国虽然经营阿富汗和中亚多年,但在俄罗斯和中国的针锋相对下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而且这条路线是美国军力最薄弱的一环,日本是在这条路线上完全插不进手的,而美国一旦要对这条路线动手,连老欧洲也不能坐视了,全让美国老大控制了,老二老三老四吃屁呀。

分析了以上三点,可以得知中央对新疆西藏的怀柔政策是上策,新疆西藏人都富裕了起来造反的就少,在破国全家这一点上,全世界都和汉族一样没有区别,地区稳定了,就不会发生内战,西部石油管线就越可靠,西部石油越可靠,俄罗斯方面的北线石油就越可靠,反之,西线不稳定,北线就没有保障,没有办法,石油管的龙头在别人手里,俄罗斯石油这么多年没有进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南海问题牵扯到美国,菲律宾,中国,日本,俄罗斯,马来西亚,越南,中国台湾等地区,为什么有日本呢,应为日本有奖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搭钩,一体化的倾向,俄罗斯为什么牵扯进来呢,如果我们要打菲律宾,因为有美国因素,我们应该能有必要通知俄罗斯。如果真要打首先要考量的是政治外交等方面的问题,中国必须通过俄罗斯来牵制日本,俄罗斯和日本有岛屿争议,虽然俄罗斯近年来有倾向西方的倾向,但我们有必要争取一下俄罗斯,这就要考量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智慧了,然后是中国台湾,我们政府很有必要和台湾合作一下了,然而实际操作中有困难,有要考量领导人的智慧了,然后是马来,文莱,印尼,新加坡,要恩威并施,不要让这些国家乱动,脸小动作都不许,然后是越南,越南要注意了,越南海军近年来扩军备战,厉兵秣马,尤其是海军,越南军人也是坚韧无比的,不可小觑啊,也需要敲打敲打,要告诉他们这样一个道理:妄作凶,然后是美国了,当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强大,我们就会越来越敬畏美国,这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啊,他是一个超级巨人,却反应敏捷,头脑灵活,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他,最终打败他,有一天他会仰视我们,就像我们仰视他一样。美国究竟会如何反应,有人说美国不会和我们打仗,美国忙着对付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伊朗,自顾不暇,并且美国财政危机,这个说法值得商榷,美国对付其他国家的绝不是美国的主要军事力量,美国的`大部分军力在对付我们,美国财政危机的说法不成立,美国打叙利亚时,就现在也有财政危机啊,可战斧导弹还是打了啊,有人说美国不能承受跟中国打仗对经济合作的负面影响,这个说法也不成立,中国可是高速发展的,美国人预测中国20左右,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你认为美国能够容忍从一个超级大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吗?所以中国跟美国爆发在冲突不是不可能的,美国要彻底的解决中国现在可是大好的时机,经济方面可以参照日本的广场协议的方式,让中国一蹶不振,军事方面,打掉中国的海军是不成问题的,美国完全有可能跟中国打一场区域性的海战,然后中国六十年来海军发展的精髓没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没了,美国经济当然会受到影响,但美国有足够的手段来尽量减小损失的,因为美国的经济主要靠内需,然后扶植印度来提供低价劳动力,提供廉价商品,办法很多的。而对抗美国和菲律宾必然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俄罗斯在这个方面能帮我们的也有限。所以关键不是打不打仗的问题,而是争取主动权,我们要修文备武,观天下变,一旦形势有变,打不打仗在于中国,而不是美国或者菲律宾。那么中国是怎样应对的呢,原来向印尼出售c802生产线是不是一种慢性的,高瞻远瞩的措施呢?俄罗斯与日本的争议与中国东海争议同时发生有没有中国因素呢,台湾准备积极进驻中业岛是不是呢,中国在南海发射新型导弹,大规模演习是不是呢,巴基斯坦说中国应该更强硬是不是对硬度的一种警告呢,朝鲜试射新导弹是不是一种信号呢,上合军事意义跟上一层楼,是不是新时代的合纵连横呢?然而,南海我们做的更多,重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保持积极主动,有时一声令下,三军出动要比约束自我来的容易的多,匹夫之怒,拔剑相向,何况中国有这么多匹夫呢,中国没有理由软弱啊,中国政府是不是肉食者鄙是值得思考的。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三

南海是位于中国南部的陆缘海,被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及中南半岛所环绕,为西太平洋的一部分。越南称东海、菲律宾称西菲律宾海,其他国家则称为南中国海,亦简称为南海,中国汉代、南北朝时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改称南海。南海海域面积有356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通称为南海诸岛。

二、南海属于中国的铁证。

(一)历史依据。

乾隆二十年(1755年)绘制的《皇清各直省分图》和嘉庆二十二年(18)绘制的《大清一统天下图》都采用施世骠的标绘图。都将海南岛的东南方绘有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疆域版图。到了晚清,魏源编撰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海国图志》内附有详细的地图,图中万里长沙,也就是西沙群岛和千里石塘也就是南沙群岛,标识位置准确。1935年中国分省地图,广东省地图和南海地图。广东当时管辖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屿,对于南海诸岛的地名和称法与现在不完全一致。根据1935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和《中国南海各岛屿图》的发表,当时称中沙群岛为南沙群岛,称南沙群岛为团沙群岛,后来为切合实际地形,称东沙群岛为东沙岛,后来才改为现在的对东、西、中、南四沙群岛的称法。

(二)法理依据。

(二)国际承认。

1955年10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第一届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飞行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除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多米尼加、日本、老挝、南朝鲜、菲律宾、泰国、英国、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外,当时南越和中国台湾当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菲律宾首席代表担任主席,法国首席代表为大会第一副主席。会议认为南海诸岛中的东沙、西沙、南沙群岛位于太平洋要冲,这些地区的。气象报告对国际民航关系很大。所以,与会代表通过第24号决议,要求中国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加强气象观测(每日四次)。当时,通过这项决议时,包括菲律宾和南越代表在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意见。

三、南海冲突的由来和现状。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因此南海被誉为第二波斯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在石油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缺陷导致南海问题矛盾重。

(二)六国七方对峙角逐。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南沙群岛露出水面的岛礁以及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和分割,资源遭到大量掠夺。加上中国大陆和台湾,目前6国7方在南沙群岛形成对峙和角逐局面。70年代,菲律宾派兵先后占领了3个南沙岛屿,如今占领总数达到9个(也有说10个)。第二大岛中业岛已被菲设为南沙群岛指挥中心。马来西亚于1983年和1986年分别占领了弹丸礁、南海礁和星仔礁,目前共侵占南沙岛礁5个(由于对外公开资料数据不一,也有说6个)。越南野心最大,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到,越南占据27个岛礁,守军增至人;如今被越强占的南沙岛屿已达29个。美国介入由来已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94年11月16日生效后,美国对南海的基本政策由“不介入”转为“介入但不陷入”。日本政府一直很关注南海问题。日本政府在南海主权争议中立场明确,希望东盟国家连手,采取一致行动对抗中国。自以后,印度加强了同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联系,试图扩大对南海问题的发言权。

(三)相关国家为什么敢于同中国争夺南海?

中国的态度是发展,全世界都看出来这个民族爱好和平、这个国家不可能发动战争,这为我们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但也给了别人一个错觉:中国是好欺负的,是不还手的。南海问题容易挑起,周边国家可从中渔利,西方国家可借此拖滞中国发展;同时中国有钓鱼岛问题,不容分心,同时南海问题一旦解决不好也会给钓鱼岛问题的解决蒙上阴影。

四、文攻武备,挺进深蓝。

南海问题的发生是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引起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我认为,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军事力量更加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应该秉着大国的风范,对待国外的无论经济上的还是军事上的侵略,应该一要有强硬的姿态,对保证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定的态度毋庸置疑,任何想要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将遭到中国的强烈打击,二要坚持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南海争端,尽量避免发生军事冲突。毕竟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和平仍然是世界的主题,经济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经济强大,军事力量才能强大,政治地位才会提高,国家在世界的地位才能提高,在国际事务中才有话语权。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四

xx大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xx大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中国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这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五

摘要:毛泽东的民族政策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三民主义的影响以及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下形成的。反对大汉族主义是毛泽东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它巩固了多民族的团结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形。

关键词:毛泽东;民族政策;根源;核心;意义。

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经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体中,推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是为政者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的缔造者们,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形成了其民族的政策的基本核心——反对大汉族主义。本文试就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民族政策问题谈点体会,以共商榷。

一、毛泽东民族政策产生的根源。

毛泽东的民族政策观,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它的产生、形成既有历史的、现实的根源,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

熟史、通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虽有过分离、斗争甚至兵戎相见。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加强相互的交往,由分离走向融合,最终形成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大家庭——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秦汉隋唐的大融合,掀起了中国封建时代的几次大发展。相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割据分裂,破坏了政治的统一,延缓了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历史进步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创伤。近代中国,满清的腐朽统治,被洋枪洋炮轰裂,中国社会进入屈辱血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哀期,外来民族同整个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反帝斗争证明,各少数民族同汉族一起都是中国历史的主人,它们都渴望团结、统一、和平,它们既具有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又具有打破宁静的潜能,作为善于鉴史的毛泽东,他的民族政策观自然贯通历史的姻缘。“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的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

三民主义的极大影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曾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民族主义”的思想对毛泽东的民族政策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其所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里说:‘国民党之三民主义,有两个方面之含义:一则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华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党敢正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上述孙中山的民族政策。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并成立维护群众利益的少数民族自已的军队。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该尊重”。

革命和建设需要正确的民族政策作指导。从九一八事件到七七事变,日本的侵略由局部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子孙,有的是刚毅、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他们以满腔的仇恨共同起来投入到轰轰烈烈地抗日救亡运动中。“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动员蒙民、回民及其它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制的原则下,共同抗日。”现实的革命形势,要求我们放弃一切内部斗争一致对外,毛泽东同志立足现实,提出建立抗日战线的策略。团结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内的抗日力量,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新中国诞生,面对战争的创伤和国内外敌对势力,尤其是经济上的困难,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是当务之急,几千年封建传统经济观念的破除,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行动。

在建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建设的主力军,都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我们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族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建设伟大的祖国。”

苏联民族问题的教训,是毛泽东民族政策观形成的外部因素。苏联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多民族国家,而且各民族的分布很集中,历史上的民族矛盾本来很复杂。然而苏联在其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俄罗斯族的大民族主义的影响,导致了国内民族问题激化,并引起国内民族的反抗斗争,这是现实的教训,使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正确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我们要诚心诚意的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该接受这个教训。”

二、毛泽东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反对大汉族主义。

毛泽东在继承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民族政策内容的核心——反对大汉族主义。“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否认中国有多民族存在,而把汉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称之为‘宗族’。他们对于各少数民族完全继承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对政策,压迫剥削,无所不止……这是大汉族主义错误的民族思想和错误的民族政策。”后来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还多次提到并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

在1953年的“批判大汉族主义”中,他说:“有些地方民族关系很不正常。此种情形,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必须深刻批评,我们很多党员和干部都存在着严重的大汉族思想……”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指出:“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的不是重点。”另外,毛泽东民族政策中,也表现出民族自治的合理因素。要求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力。这一点,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毛泽东也曾有过论述。“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三、毛泽东民族政策的意义。

毛泽东的民族政策巩固了多民族团结统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毛泽东反对大汉族主义的政策,是解决汉族同少数民族问题,处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基准,维护了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巩固和促进了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结构体系。民族自治及一些具体的文教经济措施,有利于发挥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及优势,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促进了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为争取抗战的全面胜利,毛泽东在其群众路线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团结了全国各民族抗日力量,赢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新中国诞生,搞社会主义也离不开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新时期的民族统一战线,脱胎于毛泽东的统战“母体”,是对其发展壮大。

奠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形。新时期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对毛泽东民族政策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以反对大汉族为核心,主张民族自治,在我国现阶段的民族政策中体现出来,奠定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雏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二、三、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

[2]向敏功。关于实现民族间事实上平等的认识和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3).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六

[摘要]“中国梦”自提出以来,就成为了当前国民生活中讨论最多的词汇之一。但是,如果想真正地理解“中国梦”的实质,了解其现实价值和意义,还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来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外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有效路径,为“中国梦”的全面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价值;实现路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国家博物馆时,第一次透过电视媒体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中国梦”这个词。在此之后的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提到了“中国梦”,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中国梦”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可以说,加强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一、“中国梦”的当代价值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道路和发展方向。

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即是将中国力量有机统一了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实践检验的一条能够真正实现民族振兴的正确道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体现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不论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梦”的提出,对正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国人们来说,就像一盏充满了自信、激情、奋斗和力量的明灯,不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发展的自信心,同时也是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尽快实现的推动力。

(三)表达了中国人的心声。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同义转换,它真实地表达出了中国人的心声。其中不仅包含着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振兴梦,也包含着每一位国人的住房梦、社会保障梦、医疗保障梦等实实在在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只有通过人民的共同努力,为美好的梦想而不断奋斗,才能汇聚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

二、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挑战。

“中国梦”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国际挑战和国内挑战,明确“中国梦”实现的外在环境,有利于找到最佳的实现路径。

(一)国际挑战。

“中国威胁论”是西方国家无端臆造出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危害世界其它各国的利益,甚至对世界的稳定构成威胁。这种言论的提出对“中国梦”的实现产生了巨大挑战,也对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会导致“中国梦”的破碎。

(二)国内挑战。

首先,体制改革困难重重。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在种种困难中,全国人民首先需要共同面对的就是关于体制改革的挑战。因为所有改革最终成功与否都是由体制改革来决定。体制改革是国民经济、科技、文化等所有其它领域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阶段,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处于非常艰难和关键的阶段,既有的利益团体不会坐以待毙,一旦触犯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中国梦”的实现就会艰难无比。但是如果绕开这些利益团体而改革,“中国梦”亦难以圆梦。

其次,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甚至已经开始严重阻碍中国梦的实现进程。当今社会的矛盾相比于改革开放初期要复杂得多,主要表现在群体冲突增多、矛盾形式多样化、矛盾包含的方面越来越广等方面。这些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不断激化,从而严重影响到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最终导致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振兴沦为一纸空谈。

面对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诸多挑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国际问题的解决路径。

面对西方国家臆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既不能始终停留在过去固步自封;又不能听信谣言而盲目自大,要增强与国际社会的的沟通交流,积极寻找能够消除这些负面言论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加强与各国之间对话,揭示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的丑恶实质。其次,要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了解到中国是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以逐渐争取到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支持,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利影响。最后,我们要彰显国家气魄,主动承担大国责任,这样的举动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更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力反击。

(二)基于国内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只有逐步完善这些根本制度,才能保障国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使得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其次,要高度重视民生事业的发展。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中国老百姓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才能达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只有发展民生事业,才能有效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早日构建完成。发展民生事业,具体就是要改革现有分配制度,提高国民收入比重,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加大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大力建设“利民惠民”的基础设施等。

最后,要构建低碳环保的节约型社会。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在逐步恶化,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接踵而至,自然生态环境已经不堪重负。基于这一现实,我们一定要将建设低碳环保的节约型社会摆上日程,将其列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大科技方面的创新力度,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使社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中国梦”是伟大的梦,其实现过程必然便随着无数机遇与挑战。我们要针对国内国际出现的不同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过关斩将。此外,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梦”的实现机遇远大于现实挑战,这也预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终究会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发平,王亚波。论习近平“三个必须”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14(05)。

[2]云大清。从群众史观视角解读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谢春涛。论实现中国梦与坚持中国道路[j]。当代电力文化,2014(07)。

[4]卢玉。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梦想――从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解读“中国梦”及其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5]张晓明。论通过“四个必须”实现中国梦的深刻涵义[j]。大连干部学刊,2015(04)。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七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本文试图从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对其进行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地位,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建国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通过拨乱反正凝聚了民心,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如何更好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和做法。

关键词:改革开放决策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道是“饮水思源”,我们必须要铭记有功于这一决策的伟人,也需要回到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去深入地了解这一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继续贯彻这一英明决策。

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经历“三起三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政坛的传奇人物。他有丰富的革命经验、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对中国的国情有清醒的认识,对我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和总结,真正承担得起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角色。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而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既是这一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指导了这一伟大的实践。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八大以来对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的探索,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一年多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调整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为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错误的趋向――主要是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及其实践,也为党在今后的工作中避开类似错误提供了难得的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的许多理论、观点、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总结以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甚至是直接发展而来的。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事求是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要想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发展。

“左”倾错误为了确保自己能大行其道,对反对抵制甚至是不合作的人都要打击,粗暴压制,这极大地损害了党群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民心不稳、社会无序、政局混乱,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国内环境不稳,使得全国人民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国家建设。而通过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恢复正常国内秩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为改革开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既是当时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改革开放的国内背景可知,这一伟大决策的来之不易。在当前改革开放进入到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更需要时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们的事业不断前进,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和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并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地形式向人民群众宣讲,把群众发动起来,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地理解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的国内背景。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八

社会是一所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

在我们小组xx市雨城区居民生态文明观念调查中,我深刻了解与社会上人们交流的不容易。看见一群妇女在树下纳凉,走过去,挂着笑脸请她们帮忙做个问卷调查,有的直接回答没时间,有的看了下问卷,然后说,我不会,还有的可能比较好心,拿笔认真帮忙,十多分钟下来也没能够调查多少。无奈之下,我们选择所谓知识分子汇集地的新华书店征集。总的来说,爱逛书店的人,涵养相对要高,他们拒绝很委婉,要么就认真做你的问卷,及时他不认识你,但还是很热心的帮助你。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们决定到其他书店去。

在书店的人真的不是很多,最多的是初中样子的女生,哪像我们的图书馆啊,每天都有几百上千人,其实还是由衷敬佩能在人到中年的时候还坚持逛书店的人们,虽然他们有的为消遣,有的为儿女的教辅而来。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在问卷回收数据分析中,我发现xx居民对雨城区环境保护状况上看法一般,极少人觉得好,又有很多人觉得政府根本没做什么事,我不知道这是他们不太关注xx环保还是怎么的,对于日常节约环保问题,大家都做的很好,我认为是电视报纸宣传效果到位的原因,还有赞扬一下中华节俭的传统美德吧。

然而,有些居民对提出意见的回答率不尽如人意,很少有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思考方式和见解都是不同,所以当你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也能有个更大的提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精选毛概中国梦的论文篇九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研究怎样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础。

关键字: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基础。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首次表明了中国梦的概念,而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发展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1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要求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这个梦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因此,中国梦承载历史的厚重,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1.2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1.3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机遇、进步。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的、合理的,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历史所抉择、为实践所证明的民族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是通向梦想的路径。

只有继续沿着我们经过三十多年探索所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在实践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不断丰富、完善、发展这条道路,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也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回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我们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标志我国进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克服了国内外各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全面概括,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标志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定型。

2.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以来的中国,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无私奉献的执行力、深得群众拥护的亲和力。尽管当前中国共产党自身仍然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图享乐和奢靡之风,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党的自身建设并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来解决。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梦是在中国历史和实践中萌发的,必将随着历史和实践的发展越走越宽广。中国的历史和实践也造就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告诉我们,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遇到很多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新挑战。从这样的国情出发,既要看到巨大成就,以增强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也要看到问题、困难、矛盾,清醒地看到实现中国梦的艰难,以勇敢面对挑战。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可能屡经政治风浪而稳如泰山,就难免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经济建设是兴国之要。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就没有近些年来财富的急剧增长,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各行各业就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会不断创造发展的奇迹,也就不会有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

实现中国梦的保障基础需要保持三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一个制度,必须依靠一个群体,必须弘扬一种精神。

3.1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国情,切合实际,是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既体现集中又保障民主,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方向,凝聚了力量。这一制度既注重公平又提高效率,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群体的公平性,发挥了个体的创造性。这一制度既规范秩序又激发活力,为实现中国梦保证了有序永续的潜力,充满了万马奔腾的活力。因此,选择这样一套具有科学性的、符合国情的制度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基础。

3.2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人民群众。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充分体现了人民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人民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人民,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胜利,今天,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自觉性,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因此,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3.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需要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的精神动力就是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回顾我国发展历程,我们正是依靠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取得了今天的发展繁荣。因此,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注释。

参考文献。

[1]李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2)。

[2]陈文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识[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3]桑学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基本经验[j]。南京大学学报,2011(4)。

[4]李群山。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辨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3(5)。

[5]范朝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4)。

[6]孟东方,王资博。中国梦的内涵、结构与路径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13(5)。

[7]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

[8]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4)。

[9]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10]吴元梁。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11]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n]。北京日报,第743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