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微电影论文汇总(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52:53 页码:8
微电影论文汇总(大全14篇)
2023-11-11 16:52:53    小编:ZTFB

调查报告是一种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它能够提供客观的研究结果。如何进行有效的辩论,让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不足和问题,并积极改进和提高。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一

[1]张高伟.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下).(07)。

[2]杨雅雯.后现代语境下的微电影研究[d].湖南大学。

[3]侯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

[4]刘佳佳.从“鲶鱼效应”看微电影对广告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1(10)。

[5]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07)。

[6]李程.后现代语境中的靡菲斯特[j].中国研究生.2013(10)。

[7]李旭璐.对微电影广告《66号公路》的符号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3(09)。

[8]王安权,汪庆华.微电影定义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3(23)。

[9]陈日红.微电影与文化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10]张波.论微电影在当下中国的生产及消费态势[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03)。

[11]崔兆倩.浅析微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2(04)。

[12]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

[13]郑晓君.微电影——“微”时代广告模式初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06)。

[14]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以《老男孩》《四夜奇谭》等的热播为例[j].今传媒.2011(12)。

[15]宋娜.后现代语境下的影像拼贴[d].山东大学。

[16]王h琪.审美文化中的奇葩[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7]苏杭.后现代语境下的娄烨电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18]刘圆.“穿越”题材影视剧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9]王茜.后现代视野下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呈现[d].贵州大学。

[20]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09)。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二

的情人节档,《北京爱情故事》(以下简称《北爱》)首映日票房破亿,毫无悬念地摘下同档期票房冠军。直到今日,围绕《北爱》小成本如何赢得大票房的各种研讨会方兴未艾。业界讨论总结为以下三个原因:一、同名电视剧已经积累了广泛的观众基础;二、两岸三地老中青当红明星的巨大号召力;三、营销队伍铺天盖地式的宣传。

本文试图从意识形态批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部获得票房神话的电影是如何在赢得观众、获取票房及迎合主流价值观方面来构建文本的。导演运用经典模式讲述了发生在北京的爱情故事,给观众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叙事上采用了串行结构,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将五个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彰显爱的力量。导演借爱情名义来展示主流家庭观、伦理观、道德观、爱情观。

影片一开头展示了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的北京城之夜,酒吧内一群空虚、无聊、寂寞的单身男女用酒精肆意消遣。随之,开始了第一段爱情故事,北漂男陈锋在好友派对上漫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天使般纯洁无暇的沈彦走入他的视线,随后两人开展了热恋,不久,沈彦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要面对孩子留还是不留的问题。沈彦的前男友恰巧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凭借自己有钱有权的身份向沈彦求婚,他分析陈锋和自己有着巨大的地位差别,甚至开出两个小时换取两千万的筹码。然而,在巨大的金钱诱惑之下,女主坚守爱情不放松,果断地生下了孩子,与男成立起了家庭,而自恃清高的高富帅对于爱情终无所获。

年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一期节目中,有个叫马诺的女孩自称“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她大张旗鼓地宣传拜金主义,遭到很多网友的谴责与咒骂,网友人肉搜索她和她的家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这件事发生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加以利用炒作就成了一个社会话题。电影对这类社会现实却有不一样的反映和价值观输出,《我愿意》和《101次求婚》分别作为年、年的情人节档影片上映,讲述的是女神在面对矮穷挫和高富帅的同时追求时该如何抉择的问题。两部影片都有相似的结局:女主放弃高帅富的诱惑,投入到矮穷挫的怀抱。年的《北爱》也采用了同样的爱情观传递,在一种看似轻松活泼的氛围中,编导者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价值观的输出。似乎有钱人是罪恶的化身,他们花心、好色、油嘴滑舌,而穷人则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譬如勤劳、朴实、真诚、善良,除了出身不好、没有钱之外,什么都好,而金钱又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取的。

意识形态会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存中所遭遇的问题提供想象性的解决,与其说是解决,不如说是一种合法性的阐释。一个成功地隐藏起自身,并顺畅运作的意识形态,可以使每一个人在其中照见自己的主体形象并从中获得抚慰。《北爱》的文本构建无疑给坐在电影院里的中产阶级上班族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当前的社会现状是:普通白领靠自己的收入在高房价面前只能望尘莫及,很多年轻人表示结不起婚、养不起娃。我们都对女神心驰神往,但“门当户对”的古训已存在千年,七仙女和放牛郎的故事也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现实就是白富美和高富帅在一起了,且不讨论他们婚后幸不幸福的问题,至少在外人眼里这种组合搭配方式才是合理的。但是观众花钱购票并不是去看血淋淋的现实问题,电影是造梦的机器,观众希望在电影院中暂时逃离现实生活的烦恼和压力,编导者洞察观众心理,你喜欢看什么样的,我就拍这样的给你看,于是在影院银幕之上,观众完成了一次想象性的满足。

第二段爱情故事以婚外情介入,指涉当代社会中年夫妻的.生活危机现象,与第三段“偷情”故事有一定程度上的关连。文本设置的是男子在外滥交、花天酒地,妻子是面容憔悴、不修边幅、缺乏激情的家庭主妇形象,在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妻子欲用与别人来报复丈夫,但她挣扎在情欲与道德之间。之后,和上司刘辉在酒店见面,她让刘辉进浴室洗澡,自己躺在酒店床上,她没有惊吓和不安,相反倒显得动作熟悉和老练,刘辉出浴后发现张蕾不辞而别,最终,她选择了回家,和丈夫依偎在一起,家庭伦理观念得以深刻凸显。

这段故事的讲述留给观众一些想象的空白,那就是张蕾和刘辉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从他俩暧昧的谈话内容来看,两人似乎发生过什么,但文本并没有交代什么,这些也只是观众的猜测而已。在爱琴海的夜晚,佳玲逼问刘辉到底有没有过婚外情,刘辉正面承认了这一点,但对象是不是张蕾,文中没有交代,把前后场景缝合在一起,就会觉得他们之间似乎是有过什么的,但编导者刻意规避了这一点的叙述。张蕾是作为一个自律性极强、道德感极高的女性形象而存在的,也是凝结在编导者心中标准家庭妇女的形象,纵使自己有七情六欲,但一定要克制,占据道德制高点,保持自身完美的道德形象。而对男人的刻画都是具有出轨之实,具有浓重的道德批判色彩,这样的女人才有足够的说服力去感化丈夫,男人最终觉悟,发现了结发之妻的重要性,最终肯定会选择回归家庭。佳玲和刘辉打破误会,畅谈心事,也实现了家庭和解。在当下这个离婚率与日俱增的时代,编导者借爱情的名义把他们团聚在一起,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正面价值观。但是文本并没有去挖掘他们的爱情究竟面临怎样的困境,只是浮于表面地向观众展示一些猎奇性的场面,没有具体细节为人物行为动机做支撑,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只有潦草的展示,编导者把臆想出来的故事呈现于银幕之上,通过明星效应获得认同,看起来合乎情理,实则经不起任何琢磨推敲。

第四个故事把镜头对准了少男少女懵懂的初恋故事,女孩刘星阳在学校乐队担任大提琴手,却由于父母的反对,不能去参加梦想秀的比赛,父母坚持让她去英国留学,她虽然没明确地表示反对,但对出国似乎也没有多么强烈的兴趣,宋歌听到她要出国的消息,第一反应是觉得太远,而不是惊叹刘星阳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他坚决支持刘星阳参加梦想秀,对国内的舞台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中国的才是最好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与时下流行的中国梦主题有着某种程度上的贴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迎合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导演在第五个故事中彻底植入了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斯琴高娃饰演的老高在生命的最后期限为老伴儿王大齐找对象,最终看中的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太太薛艾佳,见面安排在火锅店,带有十足的中国特色,薛艾佳在餐桌上表示“洛杉矶也有好几家火锅店,但一点都不正宗……四十岁离的婚,一个人在美国住了近二十几年,有一天往窗外一看,忽然间觉得这一切都不是我的,我还是想回来,我还想找个合适的人,陪我把剩下的日子走完。”编导者有意把相亲对象薛艾佳设置成一个“海归”人士,即使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但黑头发、黄皮肤、赤子心、中国魂的内核没有改变,迟暮之年一定要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度过,回国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这里才可以获得最完整的文化记忆与认同。编导借她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表达自己文化认同,即使后面又发生了情节的戏剧性转变,但这并不妨碍编导者植入在文本中的价值观表达。

参考文献:

[1]王群《。北京爱情故事》:一个缺失爱情故事的“爱的寓言”[j],当代电影,2014,(04):57.

[2]陈晓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09):126.

[3]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01)。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三

1、选题的目的: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宠儿》是她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1987年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学文坛,并在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和肯尼迪奖。1,莫里森凭借《宠儿》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洲裔美国作家。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借鉴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的运用。在小说中,作者完全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一个魔幻与现实相融合的世界,从而揭示了黑奴生活的悲惨经历和遭受的巨大心灵创伤。

2、选题的意义:

21理论意义:通过这部作品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莫里森的作品,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领略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2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小说,来展现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使国内读者更加了解美国的黑人现状。

3、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国内,《宠儿》以赤裸裸、血淋淋的母爱震撼了世界。从黑人女性主义者的角度,莫里森突破传统文学艺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使用了多角度叙事方式、怪诞、象征主义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这些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使用,使作品在拥有美感的同时,更利于读者理解主题。

而在国外,评论界对于《宠儿》的评论角度各有侧重。较为多见的评论者把他们的目光放在对这部作品历史价值的关注上,不少评论家认为《宠儿》再现了美国的历史,琳达·克鲁霍兹说:“莫里森通过美籍非洲奴隶的行为与意识,而非通过占主导地位的白人社会的角度来塑造历史。”克鲁霍兹还指出,这一历史的再现不仅成为小说人物内心创伤得治愈的过程,而且也为读者和作者完成这一过程。她认为《宠儿》实际代表着已被遗忘的、过去的精神,这个精神“必须得到深爱,即使它既不可爱,又难以捉摸。”也有人以神秘主义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甚至把《宠儿》当作一部关于闹鬼的故事来读。凯罗·e·史穆德说:“尽管这部小说在叙述上打破常规,因而对其进行的评论无法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结论,但它在叙述结构上始终贯穿着闹鬼的主题,直到最后生活中的这一混乱以鬼被驱赶而告了结。”

二、本课题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步骤及进度安排。

1、理论依据:莫里森的《宠儿》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是因为作者将小说植根于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在创作中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流派的精髓,又运用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运用,莫里森在小说中充分将神奇与现实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了强烈的魔幻式美学震撼效果,并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宠儿》已跻身于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杰作之列,而作者莫里森也被称为善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现代神话”的小说家。

2、研究内容:该论文基于《宠儿》现有的研究成果,对这部经典文学进行解读,重点在于讨论莫里森在《宠儿》中运用的独特的写作技巧——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并以此为分析重点,追溯黑人历史,重述事实真相,追踪小说主人公追求心灵重构的精神之旅,探索美国黑人的未来之路。

4、研究步骤:选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列提纲确定整体框架—开题—初稿—修改—定稿。

5、进度安排:

年9月至11月选题,调研。

年3月至4月修改,定稿。

2014年4月15日打印装订论文,准备答辩。

三、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预期结果和成果形式。

1、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宠儿》中魔幻现实主义的三种主要应用: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神话原型和民间传说的采用;象征主义的广泛应用。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表现《宠儿》主题的作用,对黑人经历的诉说和他们挣脱被奴隶的阴影。

2、本课题的难点:分析莫里森将魔幻现实主义用于《宠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原因:生活经历;历史社会以及文化原因;黑人文化。

3、预期结果:做到分析到位,表达清楚作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目的、意义,以及探讨出作者如何利用这一手法将小说推到这一高度。

参考文献。

[1]adell,sandra.tonimdrrison.detroit:gale,.

[4]holton,robert.bearingwitness:tonimorrison’ssongofsolomonandbeloved.englishstudiesincanada,20,1994.

[10]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11]胡笑瑛,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宁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朱荣杰,伤痛与弥合:莫里森小说母爱主题的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四

前言:

微电影营销,一种新媒体网络化的营销手段。它的产生与发展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为新兴的产业模式,它的经营模式仍然处于市场探索阶段。目前,广告客户定制几乎成为了微电影的主流制作模式。

1微电影营销模式研究问题的提出。

1.1微电影营销模式研究的背景与原因。

将微电影以商业定制的模式加以应用,其实质上就相当于加长版的广告,然而这些增加的`长度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由于新媒体具有其特殊性,传统媒介播放的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不可能直接平移进微电影中。为了吸引基数庞大且口味与众不同的新媒体受众,微电影也需要做足功课,精益求精,其商业价值和营销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进一步依托媒体特性和受众需求进行创新,也需要更多的线上线下活动来来与其配合。

1.2.1微电影专业分销平台。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微电影专业平台;专业的微电影分享、交流。代表企业:微影网、爱奇鱼。

1.2.2微电影终端发行服务提供。

1.2.3微电影产业规模化品牌定制。

致力于鼓励更多的优秀微电影剧本创作,华影盛视计划依托盛大集团的文化平台,将旗下畅销网络微小说拍成电影,同时邀请网络小说作家称为“微剧本编剧”,有效融合文字和影视各自的优势资源。

1.2.4影视娱乐化经营模式。

一方面组建微电影创作和制作团队,自资拍摄微电影;另一方面,通过购买版权形式或ugc(网友自制上传)形式扩大市场规模。依靠原有的业务优势,网络视屏供应、微博分享,对微电影进行船舶和分享,提升了自身品牌价值和用户凝聚力,获取独家的广告合作资源,保证网站营收。

2分析问题。

2.1.1.1微电影是web3.0的必然产物。

2.1.1.2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是微电影产生的直接驱动力。

2.1.1.3“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的形成。

2.1.2微电影迅速发展的原因。

2.1.2.1传播媒介上。

2.1.2.2商业价值上。

2.1.2.3制作技术上。

2.1.2.4社会形态上。

2.1.3.1更具亲和力的情感式娱乐体验。

2.1.3.2更强的互动性集群式扩散。

2.1.3.3更精准的营销。

2.1.3.4更多样性的传播渠道。

2.1.3.5更低成本建立巨大的影响效应。

2.1.3.6更能与品牌/产品理念有机结合产生商业效应。

2.2.1微电影营销方式的特征。

2.2.1.1宣传软性化。

2.2.1.2成本低廉化。

2.2.1.3传播便捷化。

2.2.1.4广告电影化。

2.2.2商业制定微电影营销的思路。

2.2.3商业制定微电影营销的创新手段。

2.2..3微电影营销成功实例。

2.3.2主要微电影经营模式。

3解决问题。

3.1市场分析。

3.1.1微电影市场现状分析。

3.1.2微电影如何盈利分析。

3.1.3微电影营销运营权限分析。

3.2微电影营销模式拓展、创新。

3.2.1微电影营销盈利新途径。

3.2.2微电影营销模式新拓展。

结束语:

微电影营销,完全可以让企业,花几万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广告效果。在如今广告满天飞的网络环境中,仅仅一篇广告视频、一段宣传文字已经远远不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唯有以独到的创意展现内容的新奇,才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让其驻足围观。如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频频跳入网民视线,并成功演变为众网民乐于互动的话题,对微电影的营销模式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五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导演和漫画家,从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再到后来与高畑勋合作开办吉卜力工作室,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从早期的《熊猫家族》、《幽灵公主》,再到他的封笔之作《起风了》,部部脍炙人口,打动人心,充满着宫崎骏的人文情怀与思想。20xx年8月,宫崎骏被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宣布授予其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这位被迪士尼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的动画大师之所以可以获得这一电影界的至高荣誉,不仅仅是因为清新自然的“宫崎式”画风,与久石让默契的音乐合作,更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宫崎式”思想。宫崎骏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要传达的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而是人究竟应该怎样和自然相处。

宫崎骏;日本动画;人与自然关系。

日本是世界动漫强国之一,日本动漫同时也具有极强烈的民族特色。著名的日本动画家手冢治虫曾经把战后日本的动漫分为了六个阶段,记录了动漫在日本社会中不断提高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在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和细化期后,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了日本的第三大产业,与美国成为了不相上下的动漫强国。在被手冢治虫分为六个阶段的日本动画时期中,宫崎骏被人熟知在日本动漫的成熟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大批出现的科幻机械类动画片,日本动画进入了成熟期,有大量的动画师从事此类的动画制作,而同时期开始崭露头角的宫崎骏却走出了另外一条风格的路。他的作品有着清新自然的画风、温暖人心的故事、充满深思的寓意等,这些都使他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宫崎式风格”,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宫崎迷”,而宫崎骏本人也成为了日本著名的动画大师,他的影片思想总能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这也是宫崎骏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的原因。奠定宫崎骏日本动画宗师地位的作品是1984年的《风之谷》,而真正让宫崎骏走向世界的是宫崎骏20xx年的作品《千与千寻》。这部宣扬人性莫要贪婪的影片在上映后获得了三百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二十亿元,并且还获得了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可谓口碑与票房齐飞。正是这部宫崎骏的巅峰之作将其带入了世界,并且有许多人开始探讨宫崎骏在电影中所蕴含的思想与内涵。

一直以来,宫崎骏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女权问题、和平问题等等。宫崎骏生活在战后的日本,战争给宫崎骏带来的记忆深深地印刻在他的作品中。对于战争,给宫崎骏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太平洋战争末期,1945年的7月12日,宇都宫遭遇空袭,整个城市的百分之六十五被毁,目睹大空袭的宫崎骏,后来将回忆画成了《天空之城》的烈火焚城。废墟和战火也成为了他作品中的重要场景,在《风之谷》、《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中频频出现。1而对于从《风之谷》起,宫崎骏笔下的人物都喜欢救助弱小则是因为在那次大空袭中,在他们逃亡的路上,宫崎骏亲眼目睹了父亲和伯父拒绝给一位妇女提供帮助的这件事。在关于战争的这个题材上,宫崎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刻意渲染战争所带来的苦难,但却依然可以使人感受到战争所遗留下来的痛苦与创伤。正如《起风了》,这部作品是典型的二战题材,作品里传达了对自己父辈那种纠结的情感,但这部作品却依然是典型的“宫崎式”风格,这是一部在二战中诞生的清新唯美的成年人的纯爱之作,在战争中穿插着爱情,穿插着崛越二郎的梦想还有女主人公的坚贞与倔强,就像那句宫崎骏与我们共勉的`话一样: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在所有宫崎骏所关心的问题中,有一个是出现过许多次并且被很多学者研究过的问题,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多人简化地将其概括为环保问题,恐怕并不是这样的。在宫崎骏的作品中有一部口碑很高的作品——《龙猫》,在这部影片中,龙猫这种生物生活在照叶树林里。而“照叶树林文化”指的就是在日本新石器时代,又称为绳文时代,居住在照叶树林带中的绳文人与自然一起生活,拥有跨地域、跨语言的共通文化,也就是“照叶树林文化”。从此以后,照叶树林文化就深深地埋进了宫崎骏的作品中,正如前面提到的《龙猫》。而在另一部作品《风之谷》中,也出现了照叶树林。在《风之谷》中,宫崎骏以工业文明全面崩塌的一千年后为背景,创造了“腐海”这个独特的照叶树林生态体系。在腐海中央挺立的,正是一棵具有顽强再生能力的常绿阔叶乔木-楠树。这一设想来自照叶树林文化中的“镇守森林”崇拜习俗,即人类生存的家园由一棵巨大的“世界树”保护。2所以,如果将宫崎骏在动画电影中所表达出来的人与自然关系仅仅概括为环保问题的话就会太片面了。宫崎骏的自然理念不仅表现在植物上,还体现在许多生物形象上。例如《千与千寻》中的白龙原是现实世界的,然而随着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而失去栖身之所,不得不到另一个世界去。自然孕育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如果人类继续破坏自然环境,那个世界里的神仙妖怪便会随着神秘隧道来到人间报复,将是巨大的灾难。3至此,宫崎骏不认可自己在别人眼中仅仅是将自己所传达的人与自然关系仅看作是环保问题。对于人类和自然,他认为两者都没有错,人类需要科技,需要能量,而同时,自然本身又是残忍的,只一味地保护也许会有相反的效果,因为自然的力量会战胜一切文明。

中国动漫产业起步很早,并且有过辉煌的时期,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动画作品,例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动画片之所以在当时会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们都在动画片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优良传统。例如《大闹天宫》,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的较精彩的一段。而《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这是真正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技术,将水墨画的技术与二维动态的动画片结合在一起,当动画片在电视机上播放时似乎也可以隐约闻到水墨的香味,这正是真正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味道。近几年我国的动画片,随着技术的进步使画面的清晰度等方面得到不小的改善,但内容却越来越“幼稚”,教育意义也较淡薄。制作技术发展迅速时发展动漫产业首先要注重的是受众市场的定位,不仅仅是儿童与青少年,动漫不仅仅只属于年轻阶层。倘若将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富于人文思考的动漫也能争取到成年人市场,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内容。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六

:色彩作为动画的一种表现手法,是艺术表现的重要视觉符号。色彩情感是动画视听语言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整部动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色彩情感在整体美术风格、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色彩情感特点,为动画电影的色彩情感运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借鉴。

:色彩情感;动画电影;功夫熊猫。

动画电影由黑白发展到彩色,迎来了动画史一个崭新篇章。现代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的提高,给观众带来更高质量视听冲击力及震撼性的艺术享受。色彩在所有的视听语言元素中,是最不易被观众察觉、却最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渲染情感或营造气氛的元素。动画影片大量运用色彩来传递情感、塑造气氛,对创作者来说要认识并把握好色彩基调,运用色彩基调来表达情感。本文通过分析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色彩,以及通过色彩设定其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和色彩基调从而达到的整体影片风格,来挖掘其色彩情感特点,以期为国内动画电影的色彩情感运用提供参考。

人们对色彩的物理认知经过大脑处理,会产生心理感受,根据这些心理感受总结出的规律,称之为色彩的情感表达[1]。色彩本无任何的情感,但是它能为人们带来直观的生理感受,如颜色的冷暖对比,即“冷暖感”。如火焰的温度很高,每当人们看到红色就会附带着情感而感觉温暖,蓝色的海洋温度低,人们看到蓝色会有寒冷的情感表达。色彩也拥有对比的原则,彩度高的显得饱和、浓郁,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情感表达,彩度低的给人一种萧瑟、冷静情感,丰富的色彩对比更能突出情感变化[2]。色彩还给人们其他的直观感受,如空间感,暖色调会让人们感到推进、扩张,冷色调则会给人一种缩小、退后的感觉。色彩情感也有民族情感表达,不同民族有着自身的习俗与传统,例如白色,它是雪与云的色彩,通常给人心理上纯洁、干净的感受,但在中国白色多用于丧礼,表达对死者的敬重,而在西方白色则象征着纯洁的爱情[13]。

近年来,色彩心理学迅速发展。例如,在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中,动画大师布莱克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和运用,巧妙地将东方色彩与好莱坞色彩融合在一起,运用大量的红色和中间色调绿色,显现开场的东方式神韵和一只熊猫的梦幻侠客之旅。同时,创作者还通过色彩的情感特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的情感体验,使观众产生视觉联想。

2.1色彩情感在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情感表现在《功夫熊猫》角色造型设计中,分为正义与邪恶两面,形成了喜爱与憎恶情感交替的效果。以《功夫熊猫》中几个主要人物为例,首先主角熊猫阿波是和平谷里公认的最能吃的动物,肥胖的身躯、黑白相间的皮毛、打着补丁的大裤衩,颜色由黄色为主色加上少许的粉紫色,最特别的是眼睛的颜色为绿色。根据色彩心理学,大多数人对绿色的情感是最安全的,绿色的运用也象征自由和平、新鲜舒适、有活力。整个主角造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只心地善良、性格随和、憨态可掬的单纯且爱好吃喝的大熊猫。相反,熊猫阿波的师傅是一只黄白相间的小熊猫,身穿一套偏咖啡色的武道服,整个造型给人深沉和内敛的感受,表达出师傅的庄重与严肃。其次,盖世五侠悍娇虎、猴王、快螳螂、俏小龙和灵鹤,其色彩元素带给人的是对中华武术的炽热情感,色彩上也偏向明亮的色系,突出英雄们独特的傲骨侠情气质。悍娇虎是盖世五侠中最有胆识并且最稳重的一员,她严肃认真、情绪强烈、斗志旺盛,全身心投入到功夫的练习中,并且忠于守护山谷的职责,她有着鲜明的虎纹色彩,展露女性坚强的气势。古灵精怪的猴王在盖世五侠中是幽默和热情的象征,色彩上以黄、黑、白、赭石为主。快螳螂是盖世五侠中体形最小的且擅长冷幽默,他以草绿、柠檬黄为主。富有魅力且行动敏捷的俏小龙有着超强的力量和精准的攻击,他的`色彩搭配主要以鲜艳的柠檬黄为主,黑色、棕色为辅。灵鹤耐心、冷静、镇定,可以算是盖世五侠中的情感调解员,白、灰、黑是其特有的颜色,加上一条蓝色短裤子,蓝色赋予灵性知性,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第三,阿波的父亲平先生,衣着以紫、黄为主,紫色的搭配往往能体现出哲学家的气质,同时也散发着忧郁的气息。作为父亲为儿子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同时,与其他的父母一样,平先生也很担心在外闯荡的阿宝,随时准备着帮助遇到困难的阿宝。最后,残豹作为该片的一大反派角色,该角色的造型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小时候的造型,以金黄色表达天真的童年时光;另一种是成年的造型,是一只黑色斑点的灰豹子,一件深紫色的裤子,一双赤黄色的眼睛,表现出凶残、暴怒的个性情感。

2.2色彩情感在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动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不但可以刻画对象还可以烘托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起到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作用[4]。在动画色彩场景中,正面角色所属的场景一般多使用明快的色调,反面角色则使用灰暗的色调,传递和表达出两种相反的情感表达,场景中要表现出高昂、积极、快乐的情感等多使用明快色彩,而表现低落、消极、难过的情感等多使用灰暗色彩。色彩的合理运用在动画场景中,可以让人沉浸在某一场景的情感思考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动画《功夫熊猫》中,阿波借助烟花飞入玉龙殿的背景色彩以青绿色为主,一方面为人们传递选举神龙武士的隆重场景信息;另一方面也通过场景色彩来表现情绪的波动,明快的色调来表现艳阳高照的晴天,带给观众新奇、欣喜的情感,同时能够衬托出此时阿波璞玉未雕之前的那种青涩,这种青涩情感的反映正是色彩在场景设计中的情感运用。在阿波初次训练而被师父踢出玉龙山门场景中,场景色彩被替换成了朱红色,此处的朱红色彩运用不仅是为了传达傍晚夕阳的大自然信息,更是以特有的色彩方式来暗示师父及五位师兄师姐已经被这个肯吃苦、不怕输的小子打动了,剧中人物情感的交流传递刻画真实,向观众传递着阿波不怕吃苦的精神。在阿波早上背负打包的行李攀爬于盘山道并接受师傅教授的场景中,画面以青绿色调为主,表现出阿波此时还是璞玉,到了中午时段,画面红色调开始逐渐增多,则显示出练功的辛苦和阿波对习武的热情高涨,到了傍晚时段,万山红遍,正是收获的时节,阿波也已武学初成,场景一转,此时画面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阿波新的任务开始。在这一段场景中背景的色彩变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慢慢地给观众留下热血澎湃的情绪。创作者通过色彩在不同场景的转换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表达。暖色调的运用带给观众喜悦、快乐、温馨的气氛;冷灰色的色调加上大面积的使用黑色,带给观众压抑、恐怖的情绪。

2.3色彩情感在影片风格中的应用。

动画电影存在很强的主观色彩,动画电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主观意图,通过色彩设定自己所需要的情感氛围和色彩基调,从而形成整体的影片风格[5]。在《功夫熊猫》开场二维动画中,导演运用红色来渲染热血、侠义的情感氛围,以红色的色彩基调来谱写影片主题思想情感。艺术家们在色彩、构图、特效等方面花费较大的心力,为达到最佳烘托剧情及其内涵情感表达的效果。正是这些技巧与手法的运用,动画影片最终形成一种特有的影片个性,从而形成该动画影片的创作风格。在《功夫熊猫》中,丰富的色彩搭配运用展现了场景的不同特点,整部动画都以暖色调为主,带给观众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冷暖感是色彩情感中表现最强烈的,也是引起人心理反应最为突出的。影片中暖色系转换到冷色系则预示着挫折、挑战的出现,这些冷色调的运用,不仅给整部影片风格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作者较多地运用明亮的暖色调,融合中国古典建筑的颜色,加上一些蓝偏红的冷色调,描述着人物情绪的情感变化,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主人翁克服困难并努力前进的勇气。

色彩是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外化,运用色彩来表达作品的情感性,不仅能让观众喜爱作品,更能让观众受其情感感染,产生共鸣,因而学习和研究色彩语言的情感性理论知识,将会给国内动漫企业带来新突破[6]。色彩情感也具有民族情感表达功能,不同民族有着自身的习俗与传统,《功夫熊猫》展现了很多典型的中国色彩。本土色彩与世界色彩相互融合,体现了色彩的共鸣与认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色彩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吸取或输出,从动画创作角度看,国内动画创作只有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色彩的基础上,才会迅速得到本土大众认可,同时,要保持特色民族情感色彩也要兼顾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才有可能使本土文化色彩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新的生命力。

3.1色彩情感在角色造型设计中的运用启示。

色彩的情感是在角色造型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正面形象角色通常使用暖色系,这样可以给人鲜明、稳重的印象;反之,大反派则都是冷色系或者饱和度较低的色彩,给人丑恶的印象,通过对比加深彼此之间善恶的差异[7]。人们所感受到喜欢与不喜欢的情感表达,也都是主观上赋予色彩的,大胆尝试色彩的运用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感感受。《功夫熊猫》中的角色造型色彩的运用差异很大,正反两势力,单单从颜色上观众都可以看出善恶,从而对其加以情感倾注,也为他们潜意识建立其性格特点奠定了基础。在主角与盖世五侠中,部分角色也尝试采用了大胆的色彩,但都是根据创作者主观的喜好和叙事需要来设计。例如快螳螂,角色看似对所有元素进行了颠覆,角色设定虽然不是暖色系,以绿色和蓝色为主,但仍然是十分鲜明的色彩。

3.2色彩情感在场景设计中的运用启示。

在动画中,场景的色彩视觉元素不一定是符合真实情况的,而是可以根据特殊心理暗喻或戏剧含义来赋予色彩。梦工厂公司在《功夫熊猫》中利用色彩作为表达情感的语言,在动画影片场景中色彩的运用十分自由,通常直接在不同气氛的场景里套用不同的色调,最大限度地通过色彩来渲染情绪、建立气氛,其选择色彩的原理还是遵循色彩对人类视觉、知觉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在场景色彩的选定创作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一方面通过色彩的暗示烘托情感表达,另一方面通过主观的赏心悦目表达。在制作上,优秀的国外动画场景制作相当完美,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每个场景细节都能反映其特色,惟妙惟肖、细致入微,色彩上更显得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3色彩情感在影片风格中的运用启示。

当动画影片中色彩的选择能概括真实参照物的色彩,并具有某种主观倾向时,色彩便成为影片“风格化”的工具[8]。例如《功夫熊猫》中,二维动画使用了对比强烈、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动画影片兼具电影与绘画的艺术表现力,色彩是线条造型之外建立美术风格最重要的视觉元素,通常情况下角色的色彩运用根据角色性格特点、故事情节、作品的色彩基调、角色造型等确定用色,不能偏移整体的美术风格。色彩情感特征在画面场景风格、民族风格上有所体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因而艺术是有风格的,动画色彩也同样具有这个特征[9]。因此,在动画创作中,只有认识并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深入研究和探讨色彩的运用规律,才能把握好色彩基调,运用色彩基调来表现大众情感、民族情感,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中的色彩运用,不但传递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而且给观众带来震撼的心灵感受;影片色彩渲染接近于现实,视觉色彩带人真实感受,产生真实的情感联想;色彩的合理运用对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和美术风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色彩是动画生命力所在,而色彩情感是生命的灵魂,色彩的情感是抽象表达,作为创作者要将作品渲染得尽善尽美,则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挖掘国外动漫电影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特点,洋为中用,中外融合,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世界水平的作品.

[1]冯文.动画视听语言[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155玻保担。

[2]杨静,刘军.动画色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88玻保福。

[9]徐育忠,张怡.动画色彩的语境渲染[j].装饰,2007(6):109。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七

摘要:21世纪全球化下,美国动画电影制作公司不再拘泥于本国的文化资源,而把目光投向全球,美国动画在题材选择上采用多元文化融合策略,将他国的文学名著、民间传说、文化和历史进行本土化融合和商业化改造,以适应全球不同市场的文化结构习惯和各个年龄阶段的受众需求,这样既为美国的主流电影文化带来异域风情,注入文化营养,也为美国动画进入国外市场带来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

关键词:全球化;美国动画;文化选择。

21世纪全球化下,美国动画电影制作公司不再拘泥于本国的文化资源,而把目光投向全球,美国动画在题材选择上采用多元文化融合策略,将他国的文学名著、民间传说、文化和历史进行本土化融合和商业化改造,以适应全球不同市场的文化结构习惯和各个年龄阶段的受众需求,这样既为美国的主流电影文化带来异域风情,注入文化营养,也为美国动画进入国外市场带来文化认同和心理共鸣。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国,仅有的文化传承被不同的题材轮番使用,美国的历史文化资源被挖掘殆尽,已经很难在陈旧的故事中展现新意,所以好莱坞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面临发展的瓶颈,很难再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文化产品。特别是在全球化下,单一的美国文化受到了新时期的挑战,为了迎合观众日益提升多样化的品味需求,好莱坞只有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寻求各种题材来运用到自己的电影中,一来可以增加电影的选题,扩展视野;二来可以更容易的打入题材来源地,得到当地观众的认可。历史清楚地表明,一个善于吸收其它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其发展就会更加迅速,文明程度也会更高。而美国正是这样有着包容性的国家,美国善于容纳各国文化之精华,并且将其相互渗透和融合。美国动画电影制作公司不拘泥于本国的文化资源,把目光投向全球,许多动画片取材于他国的文学名著、民间传说、文化和历史,进而与本土化进行融合和商业化改造,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动画电影风靡全球,正是利用跨越民族界限和国家界限的多元文化题材来赢得世界的普遍认同和接受,从各国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养分,应用他们熟悉的世界通行的文化符号和美国思维来包装,然后推向世界。如取材于欧洲文化名著或神话传说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取材于《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故事《阿拉丁》,取材于法国名著《巴黎圣母院》的《钟楼寡人》,莎士比亚著名剧作《哈姆雷特》的《狮子王》,以及取材于中国南北朝《花木兰》等。美国动画电影人以世界优秀的文化作为创作来源,将美国式的精神理念植入其中,再加上好莱坞的精美包装,成功地将他国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形成一种全球观众都接受的文化形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犹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多少具有一致性,每一种文化内部又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而这种目标是其它别的社会所没有的,所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美国人创作的作品必然会带有美国人的审美特色和文化表征,美国的动画电影尽管取材于他国,却已经过本土化,影片的内核是美国的精神理念,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英雄主义、自由、民主、轻松、幽默和调侃都渗透在影片中,例如将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塑造成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在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传播着美国的特有文化与价值取向,这势必会造成其他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认为中国的文化如影片所示,抹杀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这种有意无意的误读传播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的文化价值造成了侵蚀,而且这种侵蚀还会随着文化传播中双方不平等的境遇而扩大。影片《阿拉丁》、《埃及王子》、《钟楼怪人》无不幸免带有浓郁的美国风格,传播着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侵蚀着这些弱势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八

梦工厂推出的系列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为观众塑造出了熊猫阿宝这一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形象,同时也为人们一窥美国动画电影采用的叙事模式提供了一个较具代表性的范例。

动画电影具备其他影视产品作为视听艺术的一般特征,但是它又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即虚拟意义。[1]这一点直接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叙事模式,在任何一部动画电影中,一个清晰、完整且富有意趣的世界观和一部分极富魅力,能够区别于其他动画电影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就世界观而言,世界观是整部电影叙事的基础,它决定了银幕之上这个世界的运营模式以及身处其中的角色们的行为准则。[2]而《功夫熊猫》系列便在打造世界观上做得较为完善,能够较好地平衡想象与现实二者的关系,使整个虚拟世界之中有多个情节的生发点,这也是该系列电影在《功夫熊猫1》(kungfupanda,)凭借当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以及武术被列入奥运特色项目的助力大获成功之后,能够在失去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创作的原因。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地,山清水秀的和平谷中居住着大量动物居民,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兔子与猪,他们代表了一般民众。

而鸭子则自称“血管里流着面汤”经营饮食业。他们数量虽多,但是体形上都显得较为弱小,身怀武功者则是较为罕见但是体形彪悍的动物,且他们一般都与中国武术之中的某些功夫有关,如“愤怒五侠”中的螳螂、蛇、猿猴、仙鹤等,也正因如此,阿宝才会感慨自己“没有利爪,没有翅膀,没有毒牙,甚至没有螳螂的那个前臂”。而当阿宝投入浣熊师父门下后,有关武术的诸多细节也被设计得比较到位,如全身遍布铁齿的狼头桩、沙袋、不倒翁,阿宝与浣熊师父用筷子在餐桌上斗法,浣熊师父见到乌龟大师时一掌熄灭蜡烛,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乃至西方观众并不陌生的元素,影片的叙事也因此而令人感到自然真切。

其次,就角色而言,与真人电影不同,动画电影在塑造角色上无疑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动画人不仅可以赋予角色夸张的外形与动作,还能够增加角色的社会属性,从而将角色的内在性格与观众所接收到的外在视觉表现有机结合,通过具有差异化的人物群像来使叙事更为灵活。以《功夫熊猫2》(kungfupanda2,)为例,大反派沈王爷被设置为一只白色孔雀,这一形象无疑是从外在视觉表现上将孔雀的鲜亮羽毛与沈王爷衣着华丽,孔雀昂首挺胸的外形与沈王爷用自信来掩饰自卑的特点结合起来,同时主创又在这一基础上深化了沈王爷的内在性格。沈王爷是一对蓝孔雀夫妇的儿子,有着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长大之后变得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却阴险诡诈,与熊猫阿宝作为毛茸茸的哺乳动物笨手笨脚,善良纯真的设定形成鲜明对比。当动画人在影片的世界观与人物角色上做足功夫之后,叙事的局面也就得以打开。

《功夫熊猫》系列电影的叙事采用了一个系列电影惯常使用的模式,即兼顾电影的独立性与连贯性,每一部电影都可以视作一个较为独立的故事,但是就目前出品的三部电影而言,它们的情节又有互相呼应之处,这一叙事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消费时代下电影的制造、传播特征。电影的生产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与人力的集体化投入,其价值需要进入流通渠道后,通过观众的广泛参与,以资金的回收来实现。其独立性保证了其后续电影能够对未看过前作的观众依然有吸引力和讨论空间,并且片厂能够根据电影的票房收入来决定是否开始再生产,这一点对于耗资尤其巨大的动画电影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连贯性则有如下优势:首先它有助于电影成为一个突出的品牌,在每年不断涌现的大量动画电影之中脱颖而出;其次,它有利于培养观众对情节的好奇并最终产生对该系列的情结,能够吸引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影院。一言以蔽之,同时具备独立性与连贯性能够保证电影在尽量不流失旧有观众的前提下又不断扩展自己的新市场。

以独立性而言,《功夫熊猫》系列每一部都有一个关键的危机性事件,每一事件的起因、发起事件的反派各不相同,而相同的便是主人公阿宝都是扭转这一事件的关键人物,但是阿宝在每一次危机性事件之中获得的感悟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一次危机性事件都有其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问题最后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观众完全是可以单独对其进行赏析的。《功夫熊猫1》中的危机性事件为浣熊大师曾经的叛徒豹子大龙越狱出逃,觊觎《龙之卷轴》,狂暴嗜血的他危及江湖,连浣熊大师都被他打倒。而心宽体胖,武功基础为零的阿宝则需要在短时间内战胜大龙。

这一次事件得到解决后,阿宝实现了自己的“英雄梦”。在《功夫熊猫2》中,危机性事件则由希望能够统治世界的白孔雀沈王爷造成,与大龙只是个人孔武有力不同,沈王爷则坐拥财富,精通科技,他先是派人来和平谷抢走大家的金属材料,然后是用这些材料铸就大炮等武器准备称霸全中国,并绑架了多位武林高手。故事依然以阿宝挫败沈王爷结束,阿宝在这次胜利之后收获的是战胜自己内心恐惧的经历。而《功夫熊猫3》(kungfupanda3,)的主线则是五百岁的反派,对“气”有着扭曲追求的天煞越狱,阿宝为了打败天煞而不得不修习气功,但是他最终最大的收获却并非武功,而是认祖归宗,并且领悟到了“做自己”的意义。

促成这一系列连贯性的则主要为阿宝的身世之谜。实际上早在第一部中,梦工厂就为后续情节埋下了伏笔。如观众备感疑惑的为何阿宝的父亲竟然是一只鸭子,两人无论是在外表抑或是人生旨趣上都大相径庭,这种设置也为电影增添了不少幽默元素。如身高体胖的阿宝真情涌动之下拥抱瘦小的鸭子父亲时给观众的“别扭”感。

在《功夫熊猫》的世界观之中,阿宝显然不可能是鸭子父亲的亲生儿子,片中已经明确展现给观众兔子的孩子依然是兔子,猪的后代也只能是猪。在第一部中,鸭子父亲就在期盼着阿宝梦中出现的是面条,从而能够子承父业,老老实实地继续经营他们的小吃店。然而阿宝梦见的却是功夫,这唯一的解释便是在阿宝的体内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功夫基因,因此他的人生注定不属于汤汁。而阿宝尽管看似愚钝,并且与鸭子父亲的关系极为亲密,但还是问过鸭子父亲为什么自己和他长得一点也不像。

俄国学者、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创始人普罗普在对一百多个童话故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神奇叙事公式”以及“31功能理论”,他所提出的'这些叙事套路反映出了人们意识之中根深蒂固的叙事心理。[3]因此,无论是在文学抑或是电影创作中,尽管不同的叙事在价值理念、原型映射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在叙事套路上往往都是不谋而合的。

《功夫熊猫》系列最为重要的叙事套路,便是成长主题的反复使用并对阿宝的成长进行了深化。对于面向成人与儿童的动画电影来说,成长主题是具备普适性的。弗洛伊德曾指出,由于生活过于艰难,人们为了忍受生活而不得不采取了多种缓冲措施,如转移注意力或寻找能够使人陶醉之物,从而麻木生活带来的痛苦。而成长主题叙事套路一般为主人公出身平凡,甚至带有缺陷,但是他有着某类正面品质,如善良、坚持,对于某事物的强烈热爱等,随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在接受友方角色的帮助、鼓励的同时,又遭遇着敌方角色或命运带来的种种阻碍甚至困厄。但是,最终主人公一般都能够战胜困难,取得带有励志色彩的成功,叙事以大团圆结局告终。

这一叙事套路是非常容易对观众产生移情作用的。“我对一个感性对象的知觉直接转移地引起我身上要发生的某种特殊心理活动的倾向,由于一种本能(这是无法再进一步分析的),这种知觉和这种心理活动二者形成一个不可分裂的活动……对这个关系的意识就是对一个对象所生的快感的意识,必以对那对象的知觉为先决条件。这就是移情作用。”[4]首先主人公不起眼的出身能够迅速拉近他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并且这种对于观众的吸引是跨越种族与文化背景的。而当阿宝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诸多强敌时,观众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在现实中生存时所遭遇的种种逆境以及自己不得不咬牙坚持的记忆。最后阿宝获得的美妙成功则顺理成章地成为观众对于自己也能够奋斗成功的期待。

以《功夫熊猫1》为例,其中的阿宝给人以憨态可掬的形象,虽然他是一个功夫迷,但其肥胖的外表以及店小二的出身与人们印象之中的“武林高手”有着不小的差距,阿宝甚至还带有好吃、懒惰等不利于成功的缺点。他被乌龟大师选上成为神龙大侠的候选人更像是一个意外,而在被浣熊师父收入门下之后,他更是处处比不上同门的悍娇虎等人。但是阿宝并没有在严酷的训练之中退缩,而是坚定信念跟随浣熊师父,甚至他好吃的缺点都被转化为刺激自己不断进步的优点,甚至发明了“面条护身术”“肚腩凸击”等悍娇虎等人都使不出来的招数。最后他的成功则体现在打败了大龙,捍卫了和平,成为人人敬仰的神龙大侠之上。可以说,熊猫阿宝的成长奋斗历程是梦工厂给陷入麻木和压抑的当代人开出的一剂药方。

而在一部电影已经有了基本的逻辑与叙事框架之后,故事完成的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模型,电影仍然需要补充大量鲜活有趣的细节来使整个故事富有血肉并使叙事形成节拍。这些细节的填充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叙事段落前后之间的逻辑要通畅;二是细节本身要足够精彩,为整个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添砖加瓦。以《功夫熊猫3》为例,电影中阿宝回到熊猫村以后,终于能够见到自己的同胞。为了加深与大家的感情,同时也为了大家能够保护自己,身为神龙大侠的他开始教大大小小的熊猫们武功,让熊猫们能够以游击战的方式团结起来抵御强敌。而最终阿宝能击败天煞也正是得益于熊猫们的帮助。这里的细节不仅满足了叙事的情节线,还满足了叙事的情感线,即熊猫们帮助阿宝化解了危机,同时阿宝的形象也因为这一教学行为而变得更加可亲,观众也能从一直处于“被别人教”状态的阿宝到“教别人”的转变体会到阿宝的成长。

从《功夫熊猫》系列电影中不难看出,以梦工厂为代表的美国动画电影人们已经建构起了商业语境之下较为理想的动画长片叙事模式,在给观众带来视听方面的娱乐时,又以其较为完善,既具内涵又不失奇趣的叙事获取着观众的口碑。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九

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艺术在有任何形式的一个伟大的电影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可以想像,电影艺术没有波澜的艺术,电影的主题表达不充分,这部电影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是不能够使观众得到审美的愉悦的。所以一个好的电影导演的电影中艺术的应用是非常认真的。应用美术适当地在电影中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成功的电影,艺术作品的质量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膜技术越来越成熟,视觉效果越来越好,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依旧在电影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永恒的法则。其中电影艺术中,应用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结构、线条、色彩。它们在电影艺术代表的是――显示颜色、形状和灯等。

艺术是对一种形式的创造,它体现的是另外一种独特的风格,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表现艺术手法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材料,通常这些都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与基本元素。在创作过程中它可以体现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通常带有感性色彩。换句话说,电影中体现的,实际上是艺术家在艺术处理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体现,对客观事物的完全真实的情感宣泄。

电影中色彩元素的应用程序是一个艺术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使用的胶卷如果没有色彩,电影里所刻画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影片的主题和一个又一个的典型图像往往会在寂静之声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情感表达。因此,彩色胶片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光的应用。

没有光无法拍摄到影像,有了光还存在着曝光上的技术问题。尽管今天的电影胶片感光度很高,电视摄影机对光的灵敏度也很高,在微弱的光线条件下都能获得理想的影像。但是我们要想获得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画面影调色调,要想获得曝光正确的画面,这仍是电视摄影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那些研究光敏感电影的艺术家们,对光源的调整、创造、电影意境,通常可以发挥出激动人心的、可怕的甚至是恐惧的影响。一部电影所制造出的光影,往往能够击败所有的艺术效果。

二、美术对电影的作用。

今天的电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并整合各种艺术技巧而形成的艺术作品。每一位电影艺术家都是艺术创作设计及电影造型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电影与艺术是分不开的,电影是艺术的基础,艺术却是电影框架的基本要素。

电影是构建独特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光与色、新的视觉效果的连续画面表达。它将动态摄影幻灯片联合在一起,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想象显现在银幕之上。电影将虚幻的静态的人物和事物以一个动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建筑的基本要素是艺术,那么电影就是一个全面的视觉、听觉以及混合了其他艺术形式的感觉。它是艺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衍生产品。

(二)艺术是电影艺术形象和典型的保证。

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总会塑造一些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并根植于观众的心灵。艺术家塑造的每一个优秀的电影角色、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图像,都是电影艺术得以产生深厚影响的基础。如果没有艺术加工处理,那么,即使演员演得很好,可能观众也不会有很深的印象。此外,每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现代剧、历史剧,即使由同样的演员来出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会让人耳目一新,给人以深刻印象。所以任何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都是美术艺术手段创造的结果。

(三)艺术留住美丽的电影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让人感受到另外一种美。电影艺术创作中有一个类别――卡通动漫,大家并不陌生。为了实现动画的效果,动画电影中的卡通形象都是由简单的线条轮廓绘制出来的,这些造型简洁、可爱、形象夸张、色彩艳丽,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这些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制造出来的,效果良好的动漫电影制作,一定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美术艺术融入电影,这是一个必然的、深刻的变化。在实践中人们不断进行着摸索探究。那么让艺术变化的因素和手段究竟是什么?是摄像机和编辑。艺术大师尤特凯维奇曾谈过某人利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所做的一次实验。实验中,实验者把画面分割成n个镜头,当实验者用特写镜头突出表现画面中的某个人物时,就完成了类似于剪辑的工作,同时,再重新安排顺序,那么就揭示出壁画的戏剧性质。他还谈到了自己的一些设想:“根据蒙太奇对列的规律,把一幅绘画或壁画的某些片段分成镜头,摄像机在画布的平面上移动,或拉或推……一句话,就是富于诗意地和深思熟虑地运用整个丰富的电影技术,结果就能不仅产生理想的复制品,同时还能产生出以独特形式表现某一作者思想的富于独创性的影片。”这段话实际上说的就是通过摄影和剪辑的方法,使绘画的中的静态时间释放出来,变为动态的时空,也将二维的绘画实体,转为二维空间实体投影,使它具有了电影的新品质。通过电影的技术手段,这些转化的二维实体投影失去了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艺术形态,成为电影这一艺术形态;同时,由独立的艺术手段而成为电影的艺术手段之一;不可忽视的是其由空间艺术变为时空艺术;由一个原创作品变为二度创作;是一个个体的精神劳动变为群体的精神劳动的过程;并且是由纯精神产品变为先是具有实用性的物质产品形态,再转化为精神产品;由二维或三维造型实体经过摄影机转换为实体投影的二维画面;具有鲜明的功利目的的实用性和具有多学科交汇的边缘性。上述的种种品质,使得电影美术成为电影的独特元素,并具有它自己的艺术方法。

四、结束语。

电影与美术二者不可分割,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深影响着电影的整体效果,也对电影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十

摘要《绒花》是影片《小花》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电影插曲,它曾获得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音乐奖、听众喜爱的广播优秀歌曲奖等。

关键词电影插曲《绒花》音乐要素情节发展。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沥沥鲜血染红它……”凯传词、王酩曲的电影插曲《绒花》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应电影《小花》的剧情发展需要而生。以新颖的视角、清新的音乐风格深入细致地刻画了女主角翠姑内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情深意笃。感人肺腑。

一、电影《小花》概述。

改编于前涉小说《桐柏英雄》的电影《小花》,故事梗概为: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赵姓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他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赵小花(董红果)到部队中寻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赵永生未果,却遇到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后,被何向东赎出收养。改名何翠姑。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跪走风车矶”救了身负重伤的亲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却不知情。之后,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战斗中翠姑为营救小花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小花与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断断续续地呼唤哥哥,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二、电影插曲《绒花》的音乐分析。

《绒花》全曲为二段结构大调性色彩。第一段主题部分选用平实的叙述性音乐语言进入,为9+9的两个平行关系乐句构成。两乐句内部结构均为5+4的乐节。旋律进行以二度及进为主,内含小三度跳进。主题上句半终止于属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节突出了下属功能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节强调了导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决。既巩固了主和弦,又为属功能半终止进行了铺垫:主题下句完满终止于主功能,其和声走向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节连续两次运用纯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达。值得一提的是,《绒花》的音乐主题在西洋大调的基础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国音乐所特有的“12356”五声音列元素,增强了作品的民族风韵。在节奏的`选择上,曲作者精心设计了以切分节奏为主的歌曲基本节奏,在听觉上形成一咏三叹的音乐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为副歌的创作手法,呼唤性、山歌风味的旋律中,连续多个三连音的运用使全曲的音乐层次逐步增涨。这部分和声功能上突出了下属和弦色彩,使得调性暂时离调至下属关系的大调。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结尾处回原调。歌词部分,朴实无华的歌词创作与质朴的音乐风格相统一,歌词中叠字、叠词的运用与旋律中叠音的运用遥相呼应,既增加了音节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达。

三、《绒花》对影片情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电影《小花》以“两朵小花”(赵小花、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故事情节为主线,描写了战争年代人的生离死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兄妹情、母女情,并在“翠姑跪走风车矶”的特定场景适时地推出《绒花》这首电影插曲,为影片高潮的出现进行了情绪上的铺垫,有效地渲染了影片气氛,升华了主题内涵,推动了剧情发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绒花》这首抒情的青春颂歌。以“反色调”的处理方法与“翠姑跪走风车矶”这个场面同时出现,它不是外在的一般性的称赞,而是通过委婉的叙说深沉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无比崇高的精神世界。银幕上,一方面是翠姑为救哥哥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越石梯:一方面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这时,电影插曲《绒花》响起,音乐以影片主人公的视角。如说如唱,倾诉心声。首唱者李谷一老师收放自如的“气声唱法”的运用,使其旋律虚幻飘逸。优美中略带淡淡的哀愁。形成了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这里,《绒花》不是对何翠姑艰苦攀登这一画面意义的简单重复。而是以优美的歌声赞颂她崇高的思想、美好的心灵。电影插曲成功地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与画面相对位而存在。抒情的音乐和艰苦攀登的画面。从不同的侧面同时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的意义,使人物呈现出多侧面、立体感。电影插曲《绒花》的有效运用给观众带来视听合一的巨大震撼,为翠姑这一人物的塑造、为影片的成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十一

目前,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各大制作公司纷纷跃跃欲试。然而,在动画产业蓬勃发展之时,我们也要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中国的动画产业几经坎坷,走到如今实属不易,从最初的单一电视行业发展到如今电影、电视双向发展,是一种进步和延伸。但就目前的大环境看,我国的动画电影面临着瓶颈,具体体现在动画电影的美术造型方面。

动画电影的美术造型设计是全方位的,包括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角色服饰的造型设计、动画场景的造型设计等。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绘画艺术样式多样,造型形式丰富,为影视动画造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样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基于此进行深度的创作和加工。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本土动画造型样式和艺术风格,如油画之于俄罗斯动画造型风格,中国水墨画之于中国动画造型风格。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的动画电影应更加着力于摆脱对好莱坞或其他地区动画造型的模仿,创造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影视动画造型风格。

每一部动画影视作品的创作和发行,都有其所针对的受众群体,要做到让观众买账,就必然要迎合当下时代的需求。针对当下受众的审美趣味,在现实生活中汲取资源和灵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源于生活,动画美术造型设计者需要用心观察生活的点滴,了解当下的时代需求,获取创作灵感。动画影视的受众群体具有低龄化、年轻化的特点,这就需要设计者有针对性地迎合受众的审美需要,创作出具有艺术美、情境美的动画场景,探求当下现实,挖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以当下青少年的生活原型、成长原型、审美原型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的艺术加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强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入探索具有民族符号意义的文化是当下美术造型设计艺术发展动力之所在。如何将这些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好,并运用于动画造型创造,是发展中国当代动画产业的一大课题,也需要设计者深入民间,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点滴情感,在现实中迸发出创作的灵感。

征融入动画美术造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发展之路各有不同,各有所长,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造型风格的不同,因此具有个性化的特点。而我国艺术在发展历程中更是有独具特色之处,尤其是我国水墨画的美术造型形式颇为独特。在我国动画影视美术造型上,也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水墨画,并成功创作完成了《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多部优秀作品。然而,在回顾我国影视动画美术造型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产量较大,但动画产业的收益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我国动画美术造型缺乏特色。要开发民族化的动画形象,设计者应从我国本土传统文化出发,深入民间,了解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当下的时尚元素,将二者融入动画美术造型,以此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动画形象。我国早期的动画作品是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它们在美术造型上充分借鉴水墨画、剪纸、皮影等民族性很强的造型语言,但综观我国当下的动画产品可以发现,这些成功的造型形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美术造型师如何能将之转化成动画形象,使传统的`本土符号转化成一种能够为当代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还需要动画美术造型设计者深入地探究。

动画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电脑技术对电影动画美术造型设计的影响之深更是前所未有的。电脑技术在动画造型上的运用,极大地改变了动画美术造型的形式,使动画电影美术造型呈现简单化、多样化的特点。目前,国内的动画美术造型领域面临的问题,是有资历、有经验的老一批美术造型师已逐渐退出动画创作一线,大多身居二线,而新一批动画美术造型工作者往往知识储备不够、经验不足、美学素养不深。一些美术造型师有着纯熟的美术绘画技巧,但对电脑软件应用一窍不通,或者对电脑软件的运用炉火纯青,但偏偏又对绘画艺术不甚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模式有待完善。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新一代的动画造型设计者充分运用当前的有利形势加以发扬光大,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推动。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引领动画产业的新格局、新形势,只有顺应这种时代需要,使动画造型设计满足时代的需求,才能创造出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的动画造型形象,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十二

电影理论家卡赞斯基曾经指出,电影是一种造型艺术,这是电影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异曲同工的地方。因此电影有必要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比起绘画和雕塑来说,电影的受众面更广,观众中既有大众也有精英,因此电影有必要兼顾不同的审美口味,但从整体来说,大众的审美水平是在逐渐提高的,电影美术在追求唯美的路上也有继续深入的必要。以王家卫的怀旧经典,上映于的电影《花样年华》为例,故事本身并没有新意,情节也不扣人心弦,而人物的情感如果从电影的其他元素中剥离出来看也很难说具备什么美感,只是两对夫妻各自的婚外情而已,主人公周慕云和苏丽珍各自的爱人出轨,两人在商量对策的同时也产生了微妙的感情。但是这部电影一直被视作王家卫的代表作,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题名,那便是因为在电影中王家卫将电影的含蓄美和张扬美艺术法则用到了极致。如在场景设计上,周慕云与苏丽珍居住的楼十分狭窄而阴暗,两人不得不在逼仄的楼道中来来回回相遇,这表明了两人在道德的压力下对于情感的克制,就如同苏丽珍对周慕云同时也是对自己提醒的那句“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还有多次出现的路灯这一意象,苏丽珍在路灯昏黄的光晕中显出一种孤独而袅娜的美感。与含蓄相对的则是一种张扬,女主人公苏丽珍在影片中变换了数十套旗袍,甚至仅仅是为了出门去小面摊的一小会,她都要梳洗打扮一番,这不光是为了体现苏丽珍的优雅与教养。旗袍颜色或是白色加蓝色,或是白色混淡黄色等,在那个昏暗而压抑的环境中,显得十分艳丽夺目,这其实代表了苏丽珍内心无处释放的热情。旗袍的颜色与两人的感情走向是相呼应的,例如在苏丽珍去周慕云的宾馆找他时,换了一身红色的旗袍,而宾馆的窗帘、床和墙壁也都是不同深度的红色,这与人物当时热烈的感情是吻合的,这是两人仅有的美好时光,尽管苏丽珍约束着自己,但是旗袍的颜色暴露了她的内心。而在苏丽珍决定和周慕云一起离开香港去新加坡开始新的生活时,她换上了代表新生的绿色旗袍。这种浓墨重彩更衬托了前文中的含蓄。这两种释放美的方式合在一起,造就了一种怀旧而伤感的美。

二、对影片内涵的表达。

在数字技术逐渐普及以后,为技术而技术的电影也随之出现,这样的影片由于追求绝对的艺术美,反而因为缺乏审美情趣和内涵而让观众很快遗忘。即使是在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中,也总要强调对某些美国文化价值观中的精神内核进行阐述,避免使影片沦为一部空洞乏味的数字技术的`教学片。因此,成功的电影美术是不能只注重创造视觉奇观的,一部有搬上银幕价值的原著或剧本本身就存在着深厚的内涵,对它们的挖掘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协作,美术也责无旁贷。这一点在张艺谋的电影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一般来说,他具有挑选剧本的慧眼,而摄影出身的他对于美术亦不外行,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片一般都能有不错的反响,例如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金陵十三钗》等,而那些由张艺谋及其团队自行编撰剧本的电影,如《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就饱受诟病,人们批评这些电影并不是因为其在美术上的不到位,张艺谋的影片绝大多数情况下艺术手段都是到位的,人们反对的是其形式大于内容,让电影只剩下一张美丽的“画皮”。这方面的正面例子是同为商业片的《角斗士》,同样是刻画一个庞大的帝国,影片把握住了罗马的时代气质,为观众展示了气势恢弘的竞技场,人来人往的市集,金碧辉煌的皇室宫廷以及壮观的战争场面,将一个在历史上不可复制的帝国重现了出来。但是影片之所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还是在于它的精神内涵。主人公马克西蒙斯的利剑是指向暴君的。前面关于古罗马宏伟气魄的美术设计是为了人物的情感和矛盾冲突铺垫的,马克西蒙斯一心想在宁静的乡下与妻儿厮守,想从奴隶的身份解放出来重获自由而不可得,老国王希望罗马恢复共和制度而不可得,暴君康莫德斯一心想获得姐姐的爱情和子民的尊重而不可得……最后正义还是战胜了邪恶。影片的美术并没有成为暴君的帮闲甚至帮凶,人们会看到奢靡的罗马皇宫与贫苦的民间形成对比,在人山人海的角斗场上看到的是人类对自由的永恒追寻。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美术承担了电影真实感、美感以及深度的多重表达任务,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电影最后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凝结着美术师的心血,体现了设计者的艺术功力,毕竟电影是一门极其贴近生活的艺术,人的参与对于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至关重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化电影时代的到来,电影美术的设计者们的表现空间将大大增强,同时也对电影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影美术作为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部门,势必还要对旧有的审美原则有坚持和超越,为电影在这两个方面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十三

动画电影是以动画制作的电影,是一种新生艺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并为人所青睐,在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艺术领域。随着中国文化逐渐风靡全球,加之中国市场目前被认为是全球潜力最巨大的市场之一,动画电影近年开始逐渐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并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基于此探讨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产生的影响,认为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的场景设计、角色设计、故事情节设计和色彩设计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动画电影目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爱好者,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不管是国外动画电影还是国产的动画电影,均吸收中国文化为之创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资源。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从传统的文化、传统人物造型,还是涉及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尊严的形象等都正在成为动画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笔者将其称为“中国元素”。本文将在动画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中寻找“中国元素”,试图探析中国文化以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并提出自身对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应用的一些思考。

目前,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被广泛应用,不管是国产动画电影还是国外的动画电影,而且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动画电影其中有一些也堪称经典创作,要了解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动画电影之前,有必要清楚中国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中国文化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前与80年代之后,有过辉煌的动画成就。中国动画电影的出现和产生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从其创作之日起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取材方面,有着大量丰富且反映民族文化和特征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作依托,而且在表现手法或是动画形象方面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如《骄傲的将军》(1959年),《东郭先生》(1955年),《抬驴》(1991年),《葫芦兄弟》(1986年)这些动画电影或电视剧的创作都是选择中国传统的寓言故事或者是神话故事,体现了“寓教于乐”的中国精神,电影故事的教育意义成为当时动画电影制作的主要宗旨之一。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1962年万氏兄弟制作兼导演的《大闹天宫》,该作品便是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取材、形象设计、服饰、音乐等,不管是从角色分析还是从整个作品的美学设计方面都无不折射出“中国元素”,令国人骄傲。更加令人叹服的是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奇葩,是世界动画电影中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作品。这些影片强而有力地彰显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财富。它是土壤,是美学营养,中国动画电影将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多地吸收中国文化。在动画片的设计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动画创作应该是我国动画艺术创作的主流。

(二)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日益深入,加之中国市场成为动画产业巨大潜在市场之一。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电影制作商开始将眼光投向中国。在他们所创作的动画电影中,吸收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和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和气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取材、动画人物形象设计到片中所传达的思想,无不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影子。

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该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在该片中,花木兰被演绎成为一名具有现代特色的女性,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出发得到大众的共鸣。由日本制作的《神赐太郎》,影片虽以日本本土文化为载体,但是在画面背景方面,犹如中国山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水墨的运用带着中国韵味,在日本动画电影界曾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再如,近年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热映又一次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结合推向高潮,从影片的核心思想到影片的背景音乐,如在神龙武士竞选的那一片段,背景音乐便是中国乐器组合,唢呐锣鼓,鞭炮齐鸣,这些都使得影片的中国风味浓郁,另外《功夫熊猫》的背景画面均以中国水墨画出现,写意特质尽显其中。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在国外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将会是动画电影界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和创新,丰富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同时更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上文可知,中国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动画电影的创作当中,不管是国产电影还是国外电影都有成功的应用,那中国文化具体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动画电影?笔者将从动画电影本身的创作进行分析,动画电影的设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动画场景、动画角色、动画故事、动画色彩设计及动画意境。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对这五个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文化影响动画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是指动画画面中除了人物和动物形象以外所有构成部分的设计,场景对于动画电影而言犹如一个载体和依托,所有的动画形象均以此为背景进行动画故事的演绎。以此动画场景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画电影的审美效果。中国文化为动画场景的设计提供一种比较开阔的思路,国产电影自不用说,几乎所有的国产动画电影均以中国文化浓厚的动画场景作为背景,如《宝莲灯》《大闹天宫》等这些神话故事影片场景基本上构建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以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天界,烟雾缥缈,仙气弥漫等。最惹人注目也被国外动画电影所大量采纳的则是中国特色的水墨丹青,《小蝌蚪找妈妈》是最早使用水墨画作为动画背景的,《功夫熊猫》的背景也是中国山水画,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文化对动画场景的影响。

(二)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角色设计。

角色是动画电影作品的中心,将会牵引整个动画故事的情节发展走向。是否能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衡量动画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也将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不少人物角色,这些人物都形象鲜明,个性特征突出。这些都对动画电影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孙悟空动画形象的设计,哪吒动画形象的设计,花木兰形象的设计,包括到最近《喜羊羊与灰太狼》影片中喜羊羊、灰太狼、村长角色的设计,等等。

(三)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故事设计。

动画故事设计是动画电影的主线,包括角色设计、场景布置等都要与动画故事相联系,动画故事引导观众通过既定的意图进行互动的艺术体验与享受,因此对于动画故事的设计是动画电影质量好坏的标尺之一。现有的中国动画电影的故事设计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在传统作品当中,《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都将成为动画电影的制作题材,中国丰富的寓言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都以情节动人吸引大众眼球,将其搬上电影银幕,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令人欢欣。美国迪斯尼公司出品的《花木兰》则是最为典型,电影取材自中国优秀民间故事《木兰从军》,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演绎得很到位。还有《东郭先生》则取材于原名寓言故事,其故事幽默且具有丰富的内涵。

(四)中国文化影响动画色彩。

动画色彩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画面的表现语言,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中国传统的国画色彩语言丰富,风格鲜明为动画色彩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传统赋色的中国画中,讲究随类彩赋。不同于西方画注重对物象真实感的追求,中国画通过丰富变化的墨色以及多彩的'颜料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而这些元素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被大量地应用于动画电影的制作当中。如《牧笛》画面色彩的明快简洁,配合故事情节让人迷醉其中,《功夫熊猫》背景则为中国山水画,其色彩丰富,让人眼前一亮。

(五)中国文化影响动画意境。

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对动画意境的追求,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动画电影意境的创作。以中国画为例,北宋时期郭熙的“三远构图”强调的是中国画的虚无缥缈的意境,从景观而言给人以空间感,人物来说,给人以立体感觉。由于人的情感丰富,因此从造型而言,中国画强调“以形写神”,强调“形似”象形法,强调“写意”人物画,在人物画中常以某历史人物来象征某种人格、寄托某种思想和情怀具有审美价值的造型和形式。在动画片的实际拍摄过程中,可以表现这样的意境,《牧笛》中,牧童爬上山顶,眺望远山,寻找水牛时的镜头,牧童人物线条的移动,画面中出现的群山,云雾,疑如人间仙境,非常完美地体现了剧情的需要,给观者以美的熏陶。动画意境在动画画面中通过渲染自然环境,通过描绘建筑景观和角色形象,丰富了动画人物的形态和神情,能起到烘托整体氛围,增强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总之,中国文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动画电影的创作,不管是有形的背景设计、动画色彩,还是无形的角色设计、情节设计与动画意境等方面,许多电影作品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成功应用。除了以上五个主要方面以外,其实还有许多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动画电影的融合,如背景音乐的使用,服饰,线条,包括电影中所倡导的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等。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动画电影的创作之中,许多影片都成为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实现融合的成功典范。在这些影片全球热映的同时,也让充满意蕴的中国元素及文化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在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渗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化将成为动画创新的包袱,因为中国文化始终是世界动画电影无尽的财富;二是要正确对待国外动画电影植入中国文化,我们必须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认真对待那些经典影片,是对创作者的尊重,更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动画电影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成为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文化对动画电影产生的影响的研究,还要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思路,这才是不断发展动画电影,更好将中国文化与其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2]彭玲.动画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

[3]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4]尹鸿.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j].文艺研究,20xx(06).

[作者简介]谢永(1979―),女,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动画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动漫艺术教育。

微电影论文汇总篇十四

动画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但包括了文学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等多种艺术类别。中国动画电影问世于20世纪代初,到现在已有百年之久的历史了。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的《大闹天宫》。

艺术风格论文。

动画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但包括了文学艺术,还包括了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等多种艺术类别。中国动画电影问世于20世纪20年代初,到现在已有百年之久的历史了。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是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的《大闹天宫》,随后拍摄的《铁扇公主》成为仅次于《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的排名第四的世界动画电影,自此,中国动画电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动画工作者在动画创作过程中结合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将皮影、剪纸等运用其中,因此,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得到了“中国学派”的美誉。但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对商业利益等的盲目追求,在“中国学派”道路上显得渐行渐远。

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时代和科技不断发展进步之时,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结合传统文化,动画爱好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也预示了中国动画电影蓬勃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巨大的潜在发展力。《骄傲的将军》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一位将军在胜利归来后,变得骄傲自满,逐渐荒废了兵法和武艺,被敌人活捉的故事。[1]动画的编剧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影片中中华民族艺术风格浓郁,将军的形象通过京剧脸谱呈现,背景音乐与中国戏曲相结合,动画的建筑也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碧瓦和青砖。《骄傲的将军》是“探民族形式之路、敲戏剧风格之门”的首部作品,将“中国学派”展现得淋漓尽致,运用了多种民族元素,使得动画的中华民族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动画电影界亮丽的风景线,《骄傲的将军》也成为中国动画借鉴的对象。

中国动画创作的民族艺术性,一直是动画艺术家关注和追求的重点,民族艺术风格也是中国动画发展的方向,它将中国的民族灵魂、民族感情融入其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批优秀的思想文化、民间传说、寓言等,使中国动画创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这种民族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几千年来社会环境、文化、语言、风俗传统共同影响的结果。《神笔马良》《三个和尚》《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等作品都是中国动画电影中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寓言、历史等民族特色,动画在艺术手法和技术运用上,都是民族艺术风格发展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市场上充斥了大量的美国、日本的动画电影作品,导致中国动画进入了艰难的困境之中,中国动画甚至在这种困境中迷失方向,逐渐忽略了它的民族艺术风格。动画中的民族艺术风格是通过艺术风貌、特色、格调和气派将体现的,并非一味地重现历史。中国动画电影要在跟上时代要求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艺术与时代感相结合,注重艺术的表达和民族化的展示。

《大闹天宫》是一部彩色长片动画电影,影片以神话形式,通过孙悟空闹龙宫、反天庭的故事,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经典人物孙悟空的传奇经历。影片中孙悟空造型奇特,面色粉红如蟠桃并且长满毫毛、弯眉呈绿色、眼睛周围还有红色鸡心;在衣着方面,孙悟空上着黄色上衣、下着豹纹短裙、黑色短靴配大红的裤子,脖子上还围着绿色围巾,这些看似其他的造型,却融合了中国古代服装的民族化特点,使得孙悟空看起来神采奕奕、勇猛矫健。以古代帝王画像为灵感,玉皇大帝慈眉善目,留着胡须,在影片中玉皇大地的形象采用较大比例,高高的坐在天宫之上,受各路神仙敬仰。动画中的神仙也与中国古代寺庙的神仙雕像相符,将托塔李天王、哪吒、太白金星等神仙刻画的栩栩如生。

音乐是动画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动画音乐的创作必须依据动画的情节,使动画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通过音乐,可以突出动画的情感、加强动画的戏剧性,对渲染动画气氛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学派”的代表作《骄傲的将军》中,电影创作工作者对于动画音乐的创作就结合了戏曲元素,通过传统乐器锣、鼓等,演绎了人物或是紧张、或是风怒的情绪,就连人物的台词,也如京剧一般,拖长尾音,将声调提高。可以说,动画电影创作者将中国戏剧的精髓融入到《骄傲的将军》中,戏曲的运用使动画内容更加丰富、新颖,《骄傲的将军》也正是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产物,动画中充满了民族魅力的中国戏曲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戏曲爱好者。

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基础上形成的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相互融合、凝聚、整合后,形成了传统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有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体系,动画电影《山水情》将水墨画引入动画制作当中,虚虚实实的意境与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的民族格调有了重大突破,将老琴师与渔家少年的师生情谊充分展现出来。动画体现的是道家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天人合一的超俗境界通过纯洁的水墨画展现,显得更加和谐、自然,仿佛身临其境。

动画电影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包括国家和民族的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中国动画电影与中华民族艺术风格相结合,通过影视银幕将民族艺术向世界展示,但是,动画电影并非简单的重复历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2]与中国动画电影兴起初期不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根据传统神话故事《西游记》进行内容扩展,采用先进的3d技术,由多个电影公司共同合作所创作,情节不再是虚实相生的传统制作风格,而是用细节构建电影框架,演绎了小和尚江流儿与齐天大圣相互陪伴,在冒险途中齐天大圣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借鉴了好莱坞的电影叙述模式,电影演绎采用冒险模式,赋予了西游记新的时代感,给予观众视觉和感官上的新鲜感。

《大圣归来》中江流儿为了救被妖怪劫掠的童男童女,误打误撞地进入五行山,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孙悟空本是江流儿心目中的大英雄,但是,在与江流儿接触过程中,大英雄也会流眼泪,有伤心、有无助、有愤怒,动画将孙悟空演绎的具有了人性化,孙悟空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大圣归来》通过纯真的江流儿的一路相随,消除了孙悟空与观众的距离感,甚至让观众感受到了孙悟空的喜怒哀乐。时代发展至今日,世界经济文化逐渐融为一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继续将其传承、发展,已经成为值得全中国深思的问题。目前,很多动画制作只在乎追逐商业利益,艺术性被置之脑后,面对此种现状,动画电影制作更应该注重中华精神文化的传承,注重中华精神传承的现实化。

与国外动画诙谐搞笑、夸张的拍摄手法不同,中国动画一直都以平稳安然为主,其中幽默成分稍有欠缺,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的影响。国外动画中动作相对夸张,语言犀利,与整个电影情节形成鲜明反差,中国电影情节就稍显平淡、严谨。中国电影应该适当加入幽默有趣的表现手法,博观众一笑,这样不但使电影更有吸引力,观看氛围也会变得更加轻松,更容易使观众在思想和情感上相互感染,达到共识。

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初期,总是留给国人以“小儿科”的印象,观看电影的人群大多集中在儿童之中,但是,动画电影是一门艺术,并非只是针对儿童娱乐和教育的影片。为了改变“小儿科”的印象,中国在动画制作上开始严谨其逻辑性,并且丰富动画的故事内核,为动画的表现力提供更加充分的发挥空间。目前,很多中国动画电影已经受到各年龄段观众的喜欢和追捧,这样的成功就是在于动画定位的改变。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长河中文化艺术不断沉淀,各种神话、寓言、历史、民间故事成为中国动画电影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并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的培养、对自由和权利的主张都有积极作用。动画《孔融让梨》就是通过儿童孔融的故事让观众明白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还有《小兵张嘎》,嘎子年纪虽小,却有报效祖国、敢于和鬼子斗争的革命精神,有着为了国家主权、维护自身权利和敌人战斗的勇气。中国传统民间的故事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劳动人民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事迹,极易引发观众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共识。中国动画电影对传统民间故事的运用,具有深刻的精神、思想内涵,对人民思想观、价值观的树立也有着积极作用。

民族工艺美术是在大众生活中形成的民俗艺术,可谓是我国的纯正国粹和百年基业,每一种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都根植在特有的乡土风情和地域文化中。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的领域很广、种类繁多,其中不乏很多“绝活”,如剪纸、皮影、木偶、泥塑等。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新颖的手法将民间工艺美术展现出来,如《金色的海螺》就是一部剪纸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是一部木偶动画片,这些动画都给予观众视觉上冲击感和新鲜感,特别是国外的观众。

中国传统的戏剧、剪纸、木偶等元素都是独具特色的,所以中国动画电影艺术风格的民族化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中国动画电影艺术被誉为“中国学派”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坚持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中国动画电影也应该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走民族艺术风格的道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族的与世界的相结合,以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打造中国动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