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8:16:56 页码:10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精选14篇)
2023-11-18 18:16:56    小编:ZTFB

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港湾,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总结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一

自卑是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某些原因引起的自我轻视和自我怀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看不起自己,从而导致自信心缺乏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的心理状态。虽然自卑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但高职高专学生由于高考失利、学习能力欠缺、对学校及专业的不满和对就业前景的担忧等因素更容易陷入自卑这一心理状态,导致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和较低的成就期望,往往导致在某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作出普遍性、不合理的否定和歪曲评价,长期持续以至产生一种严重的自我失败感,阻碍了自身各方面潜能的正常发挥和能力提升,影响了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生活幸福感,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自我成长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针对高职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采取切实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途径来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促进其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是从事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值得深入研探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

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之后产生的影响心理学的第四股重要思潮[1]。其理论主张重视来访者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结构,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多元,改变了传统心理学将个人与文化分离的现实,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当事人的问题,采用有弹性的和多样化的方法,使求助者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强调辅导的情境导向,重视文化变量的影响,参照当事人的文化背景解释其认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依据文化差异调整辅导和治疗方法,使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传统的以问题或疾病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了以文化为中心。其意义在于,它促使人们正视传统西方心理学一元文化的局限性,和受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影响形成的偏重研究客观性和一般规律,而忽视心理与行为的文化历史属性的多样性,有利于理解和挖掘不发达社会和弱势群体中心理咨询方法和途径,克服文化偏差[2]。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针对自卑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人格特征差异及培养、压力应对、焦虑干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进行调适,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论规范上,对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较为忽视,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卑心理批判性借鉴西方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多元文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3]。

此外,目前针对自卑心理的咨询和调适方法多采用量化的、还原论的、因果决定论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基本上沿袭了西方传统心理咨询理论的`价值规范和科学主义方法论,忽略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培养,片面追求研究的实证效度。许多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导致心理健康领域的文化迟钝和理论发展的局限,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论关注对象和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差异,强调要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文化,根据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采用多样化的途径有效整合各种咨询治疗方法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也更有利于提升来访者的自信和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探索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这一高校弱势群体自卑心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非常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同时,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念,本着“尊重、鼓励、理解、成长”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的、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来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对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无疑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在调查分析我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特点和普遍问题,选取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提高和改善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吸收多元文化心理咨询理念,通过教学实验干预,结合心理测量和统计分析方法,来验证常规教学方法和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影响。

希望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一种适合高职学生特点、能有效克服和改善学生自卑心理的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和模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克服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及其消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成就动机的形成,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假设。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能更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乐观自信、自我悦纳的良好心态,有助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研究步骤。

(一)前测及分组。

课题组在文献查阅,资料收集,量表选择和教学素材准备等前期工作基础上,从我校一年级级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班级中进行实验对象分组教学安排。具体操作是从在我校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两个实验班(105人)、两个对照班(123人),对所选取班级进行“自卑心理诊断量表”测试,通过前测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在自卑水平上得分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然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教学实验干预对照研究,实验设计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随机分组设计。

(二)实验实施阶段。

实验干预时间为一个学期,约4个月。其中,对控制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讲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实验组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其中实验组班级的具体操作和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1、教学中引入关于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注重从西方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科学与人文等方面拓宽学生思维和文化视野,避免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学会关注本土的、多元文化的心理健康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自我认知思维模式。

2、注重团体心理辅导和小组角色互动,使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学会交流、分享和领悟,充分感受到“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文化中的自我”,学会调适个人取向和集体取向的冲突,保持心理的和谐和平衡。

3、根据高职课程的特点,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独特多样、突出差异个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引入心理情景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式教学,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强调真实性、情景性、切合性,采用角色扮演的情景剧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进来。同时鼓励引入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和根据不同经历和文化背景所做的创作,调动同学们发现独特的经验和不同层面的自我,以此增强自我接纳、提高自信。

5、注重学生潜能和才干的发现和挖掘,通过成就故事、小组任务驱动等活动促进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展示自己的才干,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自卑心理。

6、引入元认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整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能力。

7、引入心理拓展训练,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勇敢自信面对未来,抛弃自卑心态。

(三)后测及统计分析。

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班、对照班同学进行ams“成就动机量表”和fis“自卑感量表”的测试,根据后测结果,比较分析实验组、控制组学生在自卑水平和成就动机方面的变化和差异,使用spss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结论。

(一)对照组和实验组自卑和成就动机量表后测差异比较。

将实验班、对照班学生“自卑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的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成就动机量表”根据题目内容划分为“追求成功”(1-15题)和“回避失败”(16-30题)两个纬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方面后测得分明显降低,和对照组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成就动机量表得分上,实验组在“追求成功”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显著上升,在“回避失败”纬度的后测得分较对照组学生明显下降,显示在在成就动机量表的两个纬度上实验组较对照组都具有明显提高,并达到极其显著的差异。

(二)实验组、对照组全体学生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纬度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在自卑感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纬度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相关,说明“追求成功”纬度得分的提高和“避免失败”纬度得分的降低是影响学生自卑感得分的重要因素。

(三)研究结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入基于多元文化咨询理论的教学方法较常规教学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成就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良好心态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五、分析与总结。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干预实验,采用注重多元文化咨询理念的教学方法较以课题教授为主的常规教学法更有效地改善和克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显著地提高了实验组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达到了预期研究假设。同时,通过整个教学实验过程的实施,我们也获得了许多经验、收获和感悟,分析总结如下:

(一)注重引入有关心理健康概念的不同观点和理论取向,培养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和评价标准,能避免学生形成单一刻板的心理健康西方评价模式,也有利于启发同学们从不同视角发现自我并悦纳自我。如教学过程中,在介绍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介绍西方心理理论的同时关照中西文化的差别,使学生逐步树立多元文化的评价标准和思考方式。如在人格内容的教学中,通过介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三个印地安人部落由于不同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人格特征的经典案例,使同学们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另外,在量表测试教学中向同学们介绍了西方文化背景下制定的心理测量量表的文化效度问题,如我国学者用改编后的mmpi量表对中国人的测量发现在情绪性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中国人的平均值高于西方人,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崇尚内隐矜持、他制他律取向,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正常”的[4],以此启发学生树立多元文化的视角,不要轻易给自己帖上自卑或“心理问题”的刻板标签。

(二)教学中注重情景创设和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材料、电影片段等形式创设呈现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出发,给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通过感受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并在任务解决中逐渐接近目标,体验到成功,通过学习的阶段性学习成果的积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如在进行“自我效能感”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视频引入了一个关于小白鼠“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实验,同时在关键的三个地方设计情景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就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逐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有一种“拾级而上”的感觉,最后学生最后一步步推导出正确结论时,突然会有豁然开朗的欣喜,哦,原来其中的奥妙是这样,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和深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自卑心理、畏难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

(三)课程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将“教、学、做”有机融合,能有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互动活动、小组任务和心理训练项目,在方法上,注重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多元文化视角,注重营造开放、互动、鼓励、分享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教学中通过组织成就故事、小组海报、心理情景剧、兴趣岛探究、团体心理辅导、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展示自身才干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和自我的独特之处,树立自我悦纳、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接纳和鼓励的氛围也很重要,能帮助同学有效地克服退缩、害怕失败的自卑心理,大胆参与、积极展示,培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理念,。促进了知识理论向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优秀的中外心理励志教学素材和影视作品,特别注意发掘和利用本土优秀历史故事、名人事迹和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塑造文明高雅的心理情趣和精神境界,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整合本土化资源、促进西方心理学的本土化。同时使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不同文化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我们在介绍音乐放松疗法时就引入了“平湖秋月”、“翠湖春晓”等中国古典名曲的鉴赏;在讲授创新思维时,引入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司马光砸缸救人”等历史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等概念;在讲述自我认知和人生规划部分内容时,引入了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功人士的人生故事,使心理学中关注个体的自我意识的概念和人生意义、社会价值有机融合。这些尝试也为如何在合理吸取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教育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六、结语。

多元文化咨询理论是随日益全球化、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实践性极强的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已在全球心理咨询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大大拓展了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和理论,既有利于非西方社会批判性借鉴西方文化的咨询经验,也有利于认识和挖掘不同文化传统的、本土的、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心理治疗方法[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历史悠久的国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民情的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借鉴和引入多元文化咨询理论对高职高专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索,对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我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还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共同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学华,郑涌等文化与心理治疗[j]中国临床康复,,5(10);

[4]李涛,杨寿论多元咨询理论在我国的应用[j]咸宁学院学报,,2(1);

[5]姬兴涛,马丹丹等积极情绪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二

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方面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同的年龄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处在幼儿阶段的留守儿童心理是不成熟的,如果遇到问题之后教师没有及时开导和沟通,就会给幼儿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和压力,所以如何克服幼儿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开展活动,启蒙团队意识。

幼儿入校之前,都是以单独的个体被家长和长辈们照顾,他们体会不到团队的重要性,更没有团队意识。所以要想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克服自卑心理,就要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存在,并且主动地融人到团队中,只有这样,将来才能以健康的心理融入社会。

为了启蒙幼儿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我特意开展了一次培养团队意识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集体做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做“绑腿赛跑”。全班同学平均被分成了四组,每组学生站成一排,用绳子绑住挨在一起的两名同学的腿,这样四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看哪一组先到终点。如果其中有一组同学站都没站稳,其他人就二、爪接一个地摔倒了。这个游戏主要锻炼的就是团队意识,只有步伐一致,配合默契才能到达终点,其中一位同学没有团队意识,都会寸步难衍。学生们意识到后,开始一起研究迈步子的先后和节奏,慢慢地四组同学都找到了游戏的技巧,配合默契地到达了终点。

幼儿从刚开始的奉行个人主义慢慢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而且愿意主动加入到团队中,配合团队完成游戏,这个游戏从学生的心理上就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更有助于以后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联系生活,培养耐挫意识。

人的一生,不只会经历鲜花和掌声,还有失败和挫折。教师要从小培养他们不服输,不怕失败的心理,锻炼他们的耐挫意识,不能让一次小小的'失败和挫折就把他们打倒,这样才能让他们勇于克服今后要面临的困难。

某幼儿是班上的优秀少儿,每次活动都名列前茅。可在前一段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型活动中,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原因没有做好。该生一直闷闷不乐。我主动找到他并且开导他说:“我们的人生就像天气一样,有晴也有雨。生活中同样有成功也有失败,不是只有成功才完美,其实失败也很重要。失败告诉我们不足之处,也让我们变得越挫越勇,不能经历一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像我们在课堂上学的科学家们,他们的成功都是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成功的。这次活动就是要告诉你,以后在活动竞赛时放平心态,失败了再从头来过,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经过我与逮位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之后,他慢慢地理解了其实失败也很重要,之后又重拾信心,更加优秀了。

三、家校结合,生成阳光心态。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影响,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平时的生活中,需要教师跟家长多多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师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才能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并且双方互相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一名积极阳光的好少年。

某幼儿纪律不是太好,平时比较调皮,但性格特别开朗。有一次跟这位同学沟通时,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学习?他说:“我爸常年在外,给我关心很少,一到过年回来,就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学了也白学,那我还学什么啊?”教师跟家长进行了一次促膝长谈:“现在的孩子心理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埋怨,无论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出过多少错,我们都要多鼓励多表扬。”教师和家长达成一致后,以鼓励的方式改变孩子心理上的自暴自弃。于是,我在学习中挖掘这位同学的优点,家长从生活中找到孩子的發光点,从做对一道题到学会做家务,都以鼓励的方式多多表扬,错的地方多讲道理,这样,这位同学慢慢地从生活和学习中找到了自信,开始积极乐观,认真地面对生活和学习,改变了之前对自己自暴自弃的心理。

克服自卑心理,培养一名健康心理的留守儿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也需要教师多与家长多沟通,做到家校结合,才能让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对自己负责,克服自卑心理,拥有一个健康阳光的心态。

克服自卑心理,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没有负担地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学生,多以朋友的方式与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问题,用合适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的美化师,我们要把留守儿童培养成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用阳光进取的心态去学习的美好少年。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三

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由于教练给运动员的任务量过大,训练难度较高,教练、家人给予了较高的期望等原因,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在赛前过于紧张或者焦虑。此外,在生活中,运动员也会有许多烦心事,或者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心理上产生了疲倦,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大量的体育训练之后,运动员往往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在比赛过程中,由于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运动员很多不良情绪在内心积蓄,这些状况都严重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的发挥。

1.培养意志力,增强自信心。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运动员,首先要学会忍受艰辛,据此分析,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是运动员变得更加优秀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体育心理学,运动员在支配身体行动时要经过大脑意志的驱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有行为动机的形成,然后再对行为的目的性进行明确,随后,运动员要对行动的方式以及进行的战略规划并抉择。最后,为了完成使命,更要不断地克服艰难险阻,出色地完成任务。在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上述的行为过程,对成员的各个方面进行培训,做到有针对性地各个攻破,培养运动员的行为动机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更高、更快和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培养运动员的行为意识、更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组织能力,最终培养运动员训练的主动性,让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品格。例如,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练要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训练中应不断加深训练难度,逐渐增加运动量,同时,还要对运动员提出相应的要求,使他们合理运用自身的意志来完成体育训练任务。当运动员身体疲惫时,教练应该根据每个运动员所能承受的身体负荷,继续增添平时的训练任务,让运动员学会通过意志力的利用来克服困难,对心理与生理上的困难发起挑战,努力克服。这样做,不但能够使运动员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而且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既不妄自菲薄又不骄傲自负,从一点一滴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2.情绪的自我调节。

(1)合理宣泄。人类都有情绪消极、兴奋或恼怒的情况,此时身体里会暂存着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如果不能释放出去,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果运动员存在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发挥,也会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适当控制。情绪一般分为正常情绪和不良情绪,针对正常情绪,运动员要学会宣泄,对于那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情绪,运动员要具备辨别不良情绪的能力,在认清不良情绪之后要尽量避开或者努力去克服。要学会分散自身的注意力,从而使那些不良情绪得到削减和缓解。要学会自我调整,从而使运动员处于心理放松的状态,缓解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

3.训练和比赛中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

(1)音乐放松法。在我国,有许多运动员在比赛之前,由于精神压力太大而精神忧郁,情绪难以控制。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运动员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来缓解情绪,使运动员在注意力集中的同时,保持正常的情绪。

(2)注意力调节法。对于一些运动员来说,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表现优异,但是在比赛之前或者正在比赛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大的压力,产生消极情绪或者紧张不安。因此,运动员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将这种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好友聊会天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4.教练员的正确引导。

在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值得注意的是:(1)对运动员的训练规划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周到,做到训练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训练量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从而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分享成功的喜悦。(2)注重训练的情境教育,在创设情境中,要与艰苦的条件相结合,从而激发运动员的斗志,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具备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和责任感。(3)在一段时间内要对运动员进行测试,并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可以适量地实施一些奖罚制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调动他们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竞技的水准也越来越高,它已不仅仅是身体技能的竞争。不过,多年的统计显示,很多运动员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在体育比赛中发生了各种状况。因此,运动员要克服心理困难,从而实现体育竞技成绩的有效提高。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四

大心理教育观是在整合论心理教育和发展性心理辅导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心理教育原理与实施的研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心理教育在学科多元分化中整合的必然性及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6: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学科从原先的分化趋向新的整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学科对话、换位思考、互相理解、视界融合己成为当代教育主流。赢在整合,整合出效益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心理教育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宏观整合指多学科视野的整合;中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指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各种教育力量,教育影响力的整合,形成心理教育的整体合力;微观层面的整合主要是心理教育要素的整合,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的整合。而有序的结构、有机的联系、在场的系统是整合的内涵、本质和意义。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哲学思考及方法论依据。63世纪3年代以后,美国心理学家文理克深,哈维格斯特等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发展观,即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个体心理的成长,重视环境、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63世纪43年代之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发展性标准。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界说促成了一种新的学校心理辅导理论模式的形成,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该模式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注重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完善,强调将心理辅导放置于学校整体工作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结合。发展性心理辅导是大心理教育观提出的教育心理学及人性论依据。

二、大心理教育观的内涵。

大心理教育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程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放置于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与整个教育系统有机联系,与德育教育、各学科教学、学生校园生活和文化活动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个动态、开放的心理教育场。根据心理学家温勒的说法,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心理场之中,这个“场”是指在特定的时空内人与人,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非常类似于新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场效应”,即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其他部分产生影响。要准确,清晰、具体地理解心理教育场,先需理解四种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必修内容,这是中国教育的特殊性。西方心理咨询和服务注重生理、心理的结合,直接的价值干预是不允许的。中国传统讲究做人要“修身养性”,强调生理与伦理的和谐平衡。今天我们已认识到生理、心理、伦理都是影响人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是生理、心理、伦理三结合模式(胡凯,2000,1)。鉴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的侧重、教育方法、乃至语言表述范式均有差异,所以既不能简单地将二者混同,也不能截然地分割、对立,而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提升。

2、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

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的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意味着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平衡的心态,与之相适应的神经系统也会处于一种平衡灵活的状态,其中包括强烈而持久的动机,稳定而愉快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是寓道德之舍,载知识之车,缺乏学科知识作为载体的心理素质训练会陷入孤立和空洞。因此教师课堂教学除了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外,还要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既要育人,又要育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校园生活文化活动的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有明确的指示: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大学生心理变化及成长与其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相连,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中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体教育者的共同责任,这是大心理教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是学校心理教育场持续、有效、良性运转的动力来源。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性、技术性很强,需要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层级划分,各负其职。层级划分依据于以班级为基础,系部为重点,学院为依托,家庭和社会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构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将各层级的教育力量相结合,建立了一支由兼职为主的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等。为了确保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规范持证上岗管理,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通过考核评价督促专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明确角色,准确定位,真正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工作潜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兼职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三、大心理教育观的实施原则。

大心理教育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追求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全面性;解决具体问题的实效性;对未来生活的建设性。将视角定位于学校生活本身,开发校园中蕴藏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走出为健康而健康,舍本求末的误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演绎为健康生活方式和有效学习方式的培养。大心理教育观在具体实施中应遵循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目标是一切思想落实在工作中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一方面要与学校整体的培养目标一致,另一方面要能满足学生成长三个阶段的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业;服务于学生求职就业;为学生未来生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标不能是抽象、模糊、单一的,而应当是具体、多元、可检测的,因此在明确目标的同时既要认清各项具体目标的先后、主次及内在联系,又要确定相应的检测项目、手段和评价标准,并据此建立大心理教育观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目标体系。

2、主体性原则。在学校心理教育场中,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教师、管理者)和被教育者(学生)的角色会模糊,双方均为教育的主体,双方互动所构建的主体间性关系是“场效应”的原动力。要形成“场效应”的良性运转,首先要明确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其次重视对“个人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所谓“个人理论”是指师生原有的价值体系,即受个人遗传、成长环境、生活经验影响形成的“实践理论”。与此同时,集体反思、平等对话、共同价值观的培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效益性原则。即优化心理教育各要素,以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原则。学校视阈中具有独立功能的心理教育各要素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形式。各要素应围绕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进行结构化,结构越优化整体的功能越强大。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操作中建立评估、跟进、辅导;再评估、再跟进、再辅导,循环上升式工作流程的过程。

4、开放性原则。一个开放的系统能与所处环境相互联系制约,获得动态平衡的发展。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有家庭环境、社区和社会环境。家庭是一个人心理机制形成的起点,在破解一些心理问题或了解心理发展脉络时往往有解密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和社会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是指社区医疗卫生设施、活动场所、社会实践活动场所等,软环境是指交往对象、咨讯信息、民俗风气等。外部环境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果能了解、分辨、选择蕴含其中的有利因素,加以利用和培植,就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五

摘要:eepo有效教育提出“看、听、想、讲、做、动、静”七个学习要素,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的七种学习要素。其中每种要素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的心理过程,它们遵循着各自的心理学规律;各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若教师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它们的规律,将使教学变得更为有效。笔者尝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心理学方面对此七要素进行分析。

一、对“看”、“听”的心理学分析。

“看”、“听”在心理学上属知觉范畴,因为知觉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人的“看”、“听”是具有选择性的。故在教学中教师也能使学生在“看”、“听”的学习过程中做出选择.而且是有效的选择。知觉的选择性是由各种客观原因(如事物的作用强度、活动性、对比以及知觉对象所处外界条件的特点等)和主观原因(人的态度、需要、兴趣、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对生活实践的意义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学中学生对“看”、“听”的有效选择主要是由教师正确、有效的指点和引导,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学生的认知、学习方法和习惯所决定的。学生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有效选择离不开教师有效、正确的指导,教师指导时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教会学生怎样去有效地接收信息(目的要明确、选择要关键)。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悉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的认知、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对信息有效、有选择性地接收也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的方法、习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主要来自于以往所学和亲身经历过、听说过的事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认知的有效方法和习惯莫过于直观、简单、形象、生动、有趣的事物。所以,直观教学是小学阶段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中包括了语言直观、实物直观、图形直观等。例如:教学“平行与平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双杠”插图并且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联想)来说明什么是“平行”(比如“铁路的两根铁轨”、“斑马线”等)。因为铁轨、斑马线等四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已经认识。所以通过这样的图形和语言,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就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想”包括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简单来说,思维就是对信息的加工改造。因此思维也要以感性客观事物为基础。思维可分为:具体思维(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教学中。学生在有效地接收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以“平移与平行”这节课中的“试一试”2来说明,在此处用到了形式思维。所谓形式思维就是凭借概念,并按形式逻辑的规律而进行的一种思维。其过程为:概念一判断一推理。首先,通过有效的“听”、“看”,学生已经理解了“平移与平行”的概念,并且认识了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接下来要让学生找出:“小鱼向右平移5格,平移前后小鱼图形--中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在学生的脑中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平移或平行(概念)-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判断)-小鱼平移前后其相对应的线段也是平行的(推理)。通过这样的形式思维过程,学生便能很快得出答案了。又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常常用数手指头的方法,这就是一种动作思维。在讲故事的时候,讲故事者借助的便是形象思维。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的关键在于脑中旧有表象的数量与质量。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若课本上没有插图,学生要凭借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展开想象来形成桂林山水的形象,才能顺利地学习课文。虽然有些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桂林山水,但在他们的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关于青山、河流、小溪等表象,所以当他们读到文中关于描述桂林山水的文字时。脑中的这些表象便会自然再现,同时自觉地经过选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学生“自认为”的桂林山水的形象。表象的数量越丰富.质量越好,形成的形象就越接近真实的桂林山水,反之就差得越远。学生在读课文时产生了再造想象,甚至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文字的描述在脑中再造出符合该对象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不但能如此,他们还把“桂林山水”的表象通过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作用与其他事物的表象结合在一起,在自己的脑中形成新事物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创造想象。想象能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讲”、“做”要以“看”、“听”、、“想”为基础。

其实,“讲”、“做”是学习效果向教师、其他学生甚至学习者本人的一种信息反馈,包括了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讲”的同时,一定要辅以有效的“听”。例如:教师让某学生归纳讲述某段文章的中心大意时,教师和其他学生要运用有效的“听”来接收信息,才能知道该学生刚才所学知识的情况,以及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他讲得好,其他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可以借此来补充自己的不足;如果他讲得不够全面,其他的学生可以通过“想”来为他补充完整。这样,便收到了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同样,做练习、讲评、讨论批改也是同一个道理,在此就不详论了。另外,教师亦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调节教学的进度和方式。

四、以“动”和“静”的转换调节注意力。

“动”、“静”的转换在课堂中是必要的。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小学生在有意注意下进行学习时注意稳定的程度较低,比不上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因为无意注意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做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因此,若要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就要进行“动”、“静”转换,以使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一直保持。以“平行与平稳”一课为例,在“静”时学生实现了对“平行”、“平移”的理解,接着教师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分“小组”试画出“平行线”,先自己画,再分4人小组讨论。然后请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这样,学生的注意便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稳定,使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

“动”、“静”的转换要合理,特别要注意“动”、“静”的转换次数不宜过多。次数过多会适得其反,会分散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使学习效果下降。在“静”的时候要提高学生注意稳定性的程度。如果学习的内容是较复杂、有逻辑、生动、多变化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稳定和持久。例如,学生在一幅风景画上所能保持注意的时间的长度,远不如在一部电影上所能保持的时间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提高注意的稳定程度。但无意注意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周围嘈杂的声音,一些与学习无关但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声音或事物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习应该尽量在一个安静简朴的环境中进行。反之,利用有利的一面可以提高注意的稳定性。首先,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突然停止讲课,提高声调,加重语气,利用鲜明、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凡是与学生的爱好和知识经验有关的事物或给学生增加新知识的事物都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为利用有意注意深入学习做好基础,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看、听、想、讲、做、动、静”这七个学习要素在心理学方面的简单分析,笔者相信,只要掌握了这七要素在学习中起作用的规律,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六

[论文摘要]近十几年来,由于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使得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文章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科学及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分别阐述了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以往经验的不足和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一、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综合分析当代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学习研究应关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科学学习的基础、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学习科学研究中的合作、学习技术的研究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习科学的研究基础方面,建议加强认知、学习、教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神经认知、社会文化因素、学习与学习环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形成性评价体系的研究;在科学学习的基础方面,建议关注研究性课题以及在真实环境中影响研究知识向有效教学方法转化的因素。组织合作学习环境,开放多样性学习的积极资源。确定能够有效测量科学学习的评价类型;在学习科学的新方法论方面,应开发出能对学习科学领域进行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的量化指标,新的研究应致力于在学习科学中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进行全面的整合;在学习研究中的合作方面,应鼓励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领域通过共同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在需要作出努力指导培训计划以培养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许多正规教师专业培养的典型方法大多不利于教师的学习。因此应通过研究来揭示人们是如何学习成为有效教师的。需要研究来决定各种类型的专业发展活动的效能,包括职前、在职研讨、工作坊、暑期学院等形式。

总而言之,人们对有效学习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的重心已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结果转向过程,从机械操练转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记忆不再被看成是简单的联想,事实表明结构不仅包括知识,也涉及到意义。学生不再被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建构者和生成者。社会文化情境、学习共同体、非正规学习、理解性学习,现代技术、教师学习、专家知识和脑科学已经成为当今学习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七

现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精神水平也会相对应的发生变化,对身体健康的问题更是注意。目前,在我国教育蒸蒸日上的同时,如何提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问题。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合理的锻炼身体,对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和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行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运动情境中的一门科学。运动心理学主要包含竞技体育、校园体育及锻炼身体等三个方面。在运动心理学中,主要以研究心理因素如何会对人的运动表现做出影响及体育活动如何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

运动心理学最初的研究对象只专注于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研究,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经不断扩大,并且可以通过学校的体育课程对学生在体育课上课过程中心理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运动心理学,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现如今,运动心理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特别是对社会心里和体育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得到大力的推广。从而使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并且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1]。运动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做法,系统的对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心里活动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对体育科学和心里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现如今,在许多的世界比赛中,运动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对于胜方来说,其取胜的秘诀就是在比赛过程中,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对手强,能够战胜自我,超常发挥,用强大的心理去战胜对手。因此,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比较重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调节,使运动员能够在竞技比赛时保持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还能够拥有良好的心里状态,从而能够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一个全新的重要因素。例如,心理因素可以对运动员的体育素质进行鉴别,并且可以决定一场比赛的成败。杰出的运动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心理的兴奋性是一场比赛胜负的关键所在。新西兰生理学博士petersnell指出,在许多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参赛选手的生理能力及技能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心理状态,心里因素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2]。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离不开运动。因此,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的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进行体育教育。无论是谁,体育天赋如何惊人,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体育教学,只有从体育教学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人们才能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体育运动的奥秘所在,懂得体育运动的真谛,使人们受益终生。

(一)内心活动作用。

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体育运动的影响,将自身置于体育情境中,并能够产生丰富且复杂多样的心理状态。然而这些心理活动的出现既会对其心理上产生影响,由于体育运作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活动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3]。

(二)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成为了我国教育界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提高相应的培养教学,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力。素质教学是现代教学领域里一项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体育教育中,教学质量是导致学生心理状态收到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并且还会对学生的记忆力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心里教育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

(三)知识技能掌握。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主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体育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并且在严格、科学、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且在体育运动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体育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运动成绩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在现代体育教育中,有许多的问题都会涉及到心里学知识,由于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和体育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现代体育教育中,运动心里学起到关键性作用。运动心理学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可以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心里特征和个性特征,从而能够总结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及体育活动项目,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八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在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的表现,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参与完成的调查统计显示各类人群及各年龄段有如下心理特点:

女性花钱爱算计:女性中花钱特别仔细的占12。4%,比较仔细的占49。8%,花钱不太仔细的占20。7%,花钱很不仔细的占2。9%,不一定的占14。2%。

年龄越大手越紧:40岁以上年龄段消费者花钱都“比较仔细”,并且表现为年龄越大越仔细。其中60岁以上的消费者近乎“特别仔细”。相对而言,20—2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花钱最不仔细。

学历越高,职位越高,花钱越不仔细:一般说来,大专以上学历的人们消费比较“大方”,而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群体消费特征为“比较仔细”。从消费者职业和身份特征上分析,花钱最细的要数离休人员,其次依次是农民、军人、企业职工、科教文卫人员。花钱相对最不仔细的是私营业主、个体劳动者、企业管理人员、高校学生。

当今十大消费消费心理趋势:求实求廉求实、求美、荣誉、舒适、安全、好胜、好奇、好痞。求实、舒适、安全反映消费者对理想商品的基本要求,而要吸引高消费人群的眼球需要在美、新、奇等方面下功夫。

消费者购物“看脸谱”:购买时装、化装品,青年女营业员受顾客欢迎,不仅因为她们更懂行,而且还可以当场示范。而选购家用电器,青年男营业员就更受欢迎,一般消费者认为男青年应该对电器内行,而且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强。

另外,中年女营业员因生活经验丰富、性情友善、注重待人接物等长处,最受消费者信任。人们买童装、食品、一般生活用品,都喜欢请她们当参谋,而且她们整体服务态度好,所以上商店找“商嫂”已成为许多消费者选择营业员的取向,消费心理学心得体会。上海人在选购丝绸、茶叶、首饰等商品又特别爱找“法老师”,人们相信他们具有识别商品真假和辨别质量高低的能力。

消费心理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及消耗各种消费品过程中的活动受消费心理的微妙影响。

(一)消费者的感觉。

消费者对客观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觉开始的,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消费者在判断一件商品时也必然是由感觉开始的。同样一件商品,只因为颜色稍有差异或包装稍有不同,消费者可能一眼看中,进而购买,也可能一瞥过后,再不理会。这是感觉在第一印象中的心理作用。

(二)消费者性格。

在消费活动中的表现消费者因年龄、能力、兴趣不同在性格上形成个性差异。老年人注重商品的价廉物美及实用性,讲究结实耐用;年轻人则相对灵活,注重商品的外表,讲究个性化及时尚;一些先富的大款则追求高档次的商品,注重名牌。

分析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消费者的购买活动都是由动机推动的。过去,由于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我国消费者比较注重求实、求廉动机。购买商品时特别注重商品的实际效用,讲究经济实惠,经久耐用,并不过分要求商品外观的美观、新颖。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追求商品的时兴和新颖的求新动机,追求商品的惊险、与众不同的求异动机及注重商品的造型美、艺术美的求美动机在当今消费者心理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还有注重省时、省力,使用及维修方便的求便动机;追求厂家信赖,商品档次的求名动机;与他人攀比争荣的好胜动机;为从属于某一群体而消费的从众动机;出于喜爱,崇拜而产生的模仿动机等等。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复杂多样。

因此,企业要正确分析和认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对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分析,是为了适应顾客的需求,是发展市场的基矗所谓正确分析是说消费者购买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必须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观点对他们的购买动机进行分析研究。消费心理学认为:顾客的购买动机有感情动机、理智动机和惠顾动机之分。感情动机又分情绪动机和情感动机,情绪动机具有冲动性,即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动机是消费者精神风貌的反映,具有稳定性。理智动机是对商品进行了解、分析、比较后产生的,具有客观性、周密性。惠顾动机是顾客对特定的商店、厂家或品牌特殊的信任和偏好,它是感情动机与理智动机两者结合的产物。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九

情感设计是属于设计心理学中,把人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与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唐纳德·a·诺曼认为:“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接触外部世界中的人、物、事件、语言、行为等。“意识世界”与“环境世界”不断的碰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信息的交换、打散、重组、混合,而同样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适应性的选择、决策、行动。我们正是通过“行为互动”与“信息交流”做“事”,才与“物”“人”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特定的“关系”。而对于设计活动的本身,这也是一种复杂、多方面、多因素的人类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包括信息,动作的接收,认知与反馈间的互动过程。

二、情感设计的意义。

在我们了解展示情感设计在其中的应用之前,我们必须知道情感设计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产品,场景等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加设计的使用性、可用性、合理性,包括在设计本身的造型以及互动关系的人性化设计等。其次,它可以帮助设计主体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有效地理解、评价、鉴赏,并了解设计作品的.本质和意义。第三,我们可以通过对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就可以让设计师更好的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以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各种挑战,并制定出合适的宣传,推广手段,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物质文化行为,而设计学则是广义设计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一门人类为了研究自己而设计的一门基础科学。从这个层面而言,研究情感设计的意义既是将设计作品变的情感化、艺术化以及美观化,它能使设计更加带有一种心理状态,设计的产品以及其载体将更含有自我的情感,设计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一种研究人心理状态的一种艺术方式。它能更全面的让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三、情感设计与设计美学的交互研究。

在情感设计中,受众在与设计产品的情感交流的同时,思维无时无刻不是在跟产品进行着互动与信息的交换。在先前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在工业设计中,美学意义一直占有大量的地位,而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涉及外形与外在,而忽视了使用体验和舒适度,而情感设计则告诉我们,人是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为人服务的,所有的设计活动过程最后都是以人为终点,在产品设计领域即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模式,需要以用户为设计中心,不能以牺牲受众的舒适度与合理性换取美学设计上的吸引力。

在情感设计与具体设计过程的相互关系中,我们根据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特征,把设计对象明确地划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以及反思层。而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具体的设计中去时,本能层即为产品的基本美学关系,行为层即为受众与产品互动过程中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即为自我形象与个人满意度。而这三个层次既是对设计活动的基本概括。在设计作品作为受众评价和鉴赏的对象时,情感成为了受众心理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艺术设计之物,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感官的双重属性使其一方面是平凡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和手段,对设计者而言既是充分了解受众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并综合它的特点,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合程度;另一方面,设计的作品作为受众群体需要去感知的重要部分,是最常见、最普遍的审美对象,受众无论在评价、选择或使用上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四、情感设计对于设计过程的重要作用。

艺术设计是实用的艺术,是艺术的设计,而其中使用性和目的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在设计的过程中,其实既是指注重受众的体验情感,而受众对产品表现出来的感受与反馈就是设计过程中的情感设计。因为欣赏与评价并不是设计作品存在的首要价值,所以设计作品所激发的情感体验也不可能与纯艺术品一样,而这仅仅是设计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所以它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因为它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所谓的“情感设计”并不是那些以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设计,而是设计师通过对受众心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情感激发的一般规律和原理的研究与分析。在设计中有目的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感,使设计作品能更好的实现其目的性的设计。例如在家居设计中体现温暖,工具设计中体现效率,在警示标记中激发警惕感等。

参考文献:

[1]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7月.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

[3][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设计.中信出版社206月.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十

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正流行着一种怪现象,“论文发表热”的狂潮在研究生当中疯狂肆虐。面对这样一股诡异的浪潮,我们必须以一种冷静睿智的思维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论文发表热”的三种表征。

1热衷写作,热衷投稿。

2热衷交际,热衷联系。

3热衷金钱,热衷交易。

1表层原因:制度规约,不得不为。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针对研究生的管理条例当中,都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状况有着严格的规定。根据这些条例,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成果如果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就必须承担延迟毕业或是无法毕业的后果。在这种体制规定之下,研究生们迫于压力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寻求各种发表论文的机会与途径。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使论文发表迅速形成一股热潮。

2深层原因:主体确认,意欲而为。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在身份上基本处于一种尴尬的状况:他们的年龄段大多在24-30岁左右,此时他们应该在各方面都已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然而,我国的研究生在心智上虽早已成熟并拥有了自己广阔的天地,但经济上仍然处于依附状态。父母的帮助仍旧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这种物质匮乏和精神丰富的巨大矛盾,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失落状态。为了摆脱失落、重拾主体,研究生必须寻找一方天地,使自我价值得到肯定和认同。作为学术性人才,在精神生活领域得到肯定既是自我的重塑也是莫大的荣誉。发表论文,成果是沉甸甸、看得见的。因此,为了完成主体的确认感,从深层动机来看,论文发表也是研究生本身意欲而为的事情。

3根本原因:资本逐利,必然之为。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资本以多种形态存在,其中有三种基本形态(1)经济资本以金钱为符号,以产权为制度形式;(2)社会资本以名誉、头衔为符号,以社会规约为制度形式;(3)文化资本以作品、文凭、学衔为符号,以学位为制度形式。这三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所有资本最终都将从根本上转化为经济资本。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他们在自己的社会空间领域中必然要为保障自身再生产而谋求资本、追逐利益最大化。明显的事实是,研究生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资本。研究生要想保障自身文化资本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地占有作品、文凭、学衔等符号权力。而其中,又以作品为基础符号。作品利益的巩固和最大化就是文化资本基础的稳固和扩展,而获取基础符号(作品)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就是以社会公认的、契约化的规定对其加以肯定和赞同。公开出版是人们对作品认同最直接和最普遍的方式。因此,论文发表热的“集体成疯”正是研究生追求文化资本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另一方面,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研究生争夺文化资本最大化的同时,也等于间接兼顾了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研究生论文发表的成果越多、级别越高,个体总资本就累积得越多。我们知道,当前,各个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都有奖励制度,发表的论文按质按数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而这些奖励基本上是数额不等的金钱。文化资本在校内就可以直接转化成经济资本。再以长远来看,研究生毕业应聘,用人单位对科研成果也很看重,论文发表又等于为将来间接累积了经济资本。同时,发表论文赢来的各种证书、荣誉又是一笔不菲的社会资本。不可否认,研究生的论文发表热在本质上是一种资本的逐利行为。

1高等院校:修缮制度,改“迫”为“引”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研究生如果不能发表合格的论文就不予以毕业或是给予严厉处罚,这些强行措施都是引发研究生论文发表热的最重要原因。在这种体制之下,广大的研究生迫于压力不得不费尽心思发表文章。而这种被迫之举往往包含颇多的无奈和不情愿。在这种消极情绪或是功利心态下,产出高质量、高水准的成果,概率往往很低。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长权威,重新修订该项制度,将其中的强制性完善成引导性,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走向创作的道路。

2研究生自身:完善主体,由“单”到“多”

发表论文可以体现研究生本身的价值,但生命的价值不能由一个维度定位。研究生不能把生活的全部意义都确定在这一个命题当中。研究生的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不应当只困守于书本和文章之间,而应该学会深入实践,以行导知。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未尝不是自我价值的绽放和肯定。

3社会体系:综合认知,从“偏”至“全”

社会对研究生的评判标准把重心放在了论文成果之上,忽视了对其他素质的综合考核。而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直接导致了这场风潮的蔓延。这种推论逻辑以及重实利的现实环境必然给学生造成一种暗示:只要做好被审核的一点就万事大吉,因为这一点通过就等于全部通过,一好百好。因此,要做到一个公正的评判,社会系统必须综合认知,全方位、多角度地评判研究生。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一

摘要:

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丰富、文化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加剧了现代人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心理咨询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与职业指导、技术测量、心理治疗相接轨的一门新兴科学。这项科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将具体围绕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做相关总结,以期促进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成熟。

关键词:

心理咨询;学校工作;发展现状;重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更新,使人们陷入了众多的心理问题当中,心理咨询是解决当前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目前也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工作中,用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本文将具体来分析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主要从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两个方面来展开介绍,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

所谓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根据咨询者在学习、生活、工作、疾病、康复等方面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对咨询者进行帮助、启发、诱导的一种情感、心理疏通方法,是促进咨询者人格不断完善及潜能充分发挥的一种心理帮助过程。开展心理咨询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采取的方式是回答问题、解释疑惑、商量讨论、提供建议等,心理咨询的结果是使咨询者在认知、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某些认知性的变化,最终帮助咨询者形成自立自强的健康状态。

心理咨询在中国起步较晚,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运用时间较短,存在着如下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没有独立的咨询场所,咨询者资质不够格等。另一方面是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二是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心理咨询按其本质来说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实现,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只针对于少数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心理咨询的认知仅仅局限在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心理调节作用,从而阻碍了心理咨询的积极作用的发挥。三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他们没有开展过正规的培养和训练,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很多学校往往是安排班主任或者德育教师兼任心理咨询师角色,专业水平不够。四是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形式存在不足,主要是咨询者的被动求助,严重阻碍心理咨询工作的进展。

(一)对学校道德建设工作的落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心理咨询虽然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很多明显的不同,但是,按其本质目的来说,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有助于学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心理咨询往往能够在很多方面弥补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转变消极心理、缓和人际冲突、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发展。

(二)心理咨询对学校智育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智育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知识、技能、智力。这三个均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美国曾有心理学家指出:心理卫生与学习的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消极的情绪体验与低效智力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在不良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如人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引导我们在重视智育的时候也要同样重视心理咨询,这是实现成功智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三)心理咨询对于身心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不可或缺、相互影响的方面,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心统一”。身体健康和生理健康二者是相互影响、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身体健康影响生理健康,如果身体出现某些疾病、缺陷,人的情绪往往是低落、忧虑、焦躁、绝望等等。另一方面,生理健康会会影响身体健康,长期处于某种消极情绪体验中的人往往极易生病,出现某些健康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疾病的直接原因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因素既能致病,也能防病、治病。

结语:

心理咨询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学校工作的需要,更是个人健康发展、全面成才的需要。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疏导某些个别学生,而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个体人格完善、激发潜能的作用。通过上述本文的论述,笔者重点分析了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在学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廓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二

1.1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

1.2体育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1.3体育运动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中的运球过人,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1.4体育运动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1.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2、小学生。

2.1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体育教育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他要通过定期的体检等方法得到一定的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参考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来评定。心理健康更多是陪伴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固定指标作为参考,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根据从很多优秀孩子的的品质中总结得出的,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指标来供大家参考。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六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包括: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内容与要求和本质功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

(1)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2)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亦即减少和消除各种不良因素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3)要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其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它会影响到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诸多方面,帮助小学生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可帮助他们对训练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为以后踏上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人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小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作用。

体育运动可以消除运动员恐惧心理的产生,所谓恐惧心理,是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而恐惧心理是提高影响小学生体育成绩的绊脚石,必须加以克服。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小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吃苦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有效的消除小学生恐惧心理产生。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课上跟学生的沟通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害羞,在课下是有说说笑,到了课堂上就成了哑巴,有些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所以我在体育课堂上安排一定的体育任务,要完成任务每个同学必须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在这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下,内向的成员得到鼓励和支持,话越来越多,胆子也越来越大,慢慢地学会怎么与人交往。例如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有一个叫尹英杰的男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其他同学都很不愿意与他玩,他对自己很没信心,可我却很快发现这孩子有一定的运动天赋,于是我叫他参加学校一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并要求在平时的体育课中一定要认真练习,通过体育运动他很快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渐渐找回自信心,在学校运动会上他以50米和100米两个第一完成比赛,很多同学羡慕他,慢慢的都喜欢与他交流,他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3、心理健康。

3.1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能全部概括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水平。当然体育运动对小学生有着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为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途径。

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是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运动具有群众性、竞争性,因此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在体育课中,特别是在群体游戏比赛中,要取得胜利,是要靠集体的配合、团结甚至默契的力量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论。

总之,作为一名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身体和心理都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因素。所以在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同时开展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高素质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我们小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修订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十三

留守儿童指因父母长期外出,无法和父母一起生活,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代为监护,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儿童[1]。留守儿童住院时由于父母抚慰不足,再加上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缺乏,往往发生较多的情绪性问题行为如敏感、自卑、感情脆弱以及孤僻等。采用普通护理措施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多形式、个性化以及生动的心理干预,从而缓解患儿因亲情缺失引起的紧张等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本研究选择110例住院留守儿童,探讨心理护理对住院留守儿童的`落差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110例住院留守儿童分为两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1±0.8岁;对照组男36例,女1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7.4±0.7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情感支持。

根据患者发生的情感及负面情绪,制定有关干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用鼓励性语言,尽可能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2.3做“代理家长”,给予相应关怀护理人员作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应该做到知晓留守孩子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知晓其父母外联系方式。同时还应该积极主动与留守孩子沟通交流,像母亲一样关心患儿,能够明显缓解其对父母的依恋性,提高其临床治疗依从性。

2.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两组患儿情绪变化、配合程度、对护士排斥情况以及家属满意度分析研究观察组患儿情绪变化、配合程度、对护士排斥性以及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讨论。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执行不到位,因此政府、学校以及全社会应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关爱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实现城乡统筹以及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引起重视。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情绪变化、配合程度、对护士排斥性以及家属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儿科病区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提高家属满意度,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心理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照顾好患儿,积极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地成长环境,降低留守儿童患身心疾病的机会,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爱情心理研究论文汇总篇十四

自卑在女大学生人格问题中表现突出极具普遍性,与其它问题人格相比呈现出以下较为特殊的形态:。

1.突出性。在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一些不良人格倾向。如敏感、嫉妒、抑郁、怯懦等,其中自卑居于突出地位。即对自我信息敏感,过低估价自我能力与成就,自我价值取向片面,夸大客观困难,不敢承担艰巨任务,经受挫折的心理容量小。

2.差异性。从群体差异看,农村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理工科学生的自卑心理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外向性格学生和文科学生。气质类型中抑郁质学生自卑心理最严重,年级差异尚不显著。

3.阶段性。从纵向考察,女生在小学阶段,学业和品德表现普遍优于男生,中学阶段也常比男生优秀,在人大学之后,却因各种原因,使自己处于弱者地位。女生在校期间自卑心理多发生于三个时期,即人校第一学期的适应期、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转折期和毕业前的求职择业期。

4.显隐交替性。一方面女大学生更容易承认自己缺乏自信心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让她们坦然地承认自己有自卑心理并面对它则并非易事,她们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克制自己尽量不表现,以至压抑自卑。

5.反应与特质性。从求询者的自诉中可看到当事人的主观痛苦体验均与其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但通过深人了解均可看出,这些学生的自卑人格特点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少女阶段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一定情境压力下的自卑反应实际是其人格结构中自卑特质倾向的现实表现。

6.应对多样性。应对自卑型女大学生使用最多的方式是升华,其次为压抑、幽默、幻想、回避、宣泄、转移;较少使用的是倒退、否认;使用最少的是攻击。

1.社会评价的扭曲。人格的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社会评价直接相关。女孩长到青春期,达成真正的自我认同时(即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评价标准进行白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的时期)很难心平气和地接纳自我。她们中的不少人会因为自己的体型与脸型而苦恼,成为导致自卑的直接刺激。因外貌不理想而焦虑的女生是男生的两倍,美貌作为评价女性价值的标准,对美貌者与非美貌者均造成了伤害。

2.自我知觉障碍。首先是场依存性认知倾向,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证明女性多数具有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由此导致女大学生在判断问题中抗一充勺差,不易做出独立思考。在自我评价中,过分重视别人的意见,用情感代替理智,易从众等。此认知风格不仅使女大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也难以克服自卑心理,因为她们若想摆脱自卑心理,需要克服双重压力,即要改变自己的自我观念,还要改变自己认为别人所持的观念。其次是非理性的认知倾向。非理性的观念会使人对自我信息产生歪曲的、片面的、极端的认识,导致出消极的自我体验。那些自卑的女大学生由于某些不良人格因素的影响和思维缺陷,在处理自我信息时更易受非理性观念的影响而否定自我。再次是繁化型认知倾向。自卑的女大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细微末节,在自我了解中的表现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细小言行并为之动情,或沉酒于往日回忆,因而不能完整地从主导方面评价自己,不能从未来发展激励和把握自己。

3.消极的人格特征。在笔者咨询的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身上,均可找到显著的消极人格特征,表现为爱面子讲虚荣,胆小怯儒,渴望完美等。

4.自我成长中的缺损。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从个体早期到成熟的历程中逐步完成的。这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同伴及其他人和事都在影响着一个人自尊心的获得。从咨询案例中看到,有自卑型问题人格的女大学生多数在自我成长中存在着缺损。

三、教育对策。

深人研究女大学生自卑的形态及成因,帮助女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系统教育已显得十分必要。此类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方法的多样性和内容的系统性。教育针对性强调因材施教,因女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学生自身素质与所学专业的不同,过去经历的不同,其自卑心理在各方而的表现、强度是不同的,在教育管理中应仔细分析其具体情况,耐心、细致、真诚地帮助她们渡过这一合理障碍。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多种方法并用,通常可借用三种主要方法:自卑心理的知识性教育、自卑心理的团体训练(如专题讲座、操作性练习、集体活动、相关社会实践等)和自卑心理的个别辅导与咨询(如通过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向自卑女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或直接传授自卑心理自我疗法的主要技法等)。内容的系统性强调多层次的综合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性别教育。通过主题讨论与社会调查,介绍国际国内前沿性学科,如妇女研究、女性主义教育中的性别研究信息。帮助自卑型女大学生了解性别的生物学、社会学界定,性别形成与发展,性差心理规律,女性教育与成才中的不利因素等,唤醒自卑型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正确理解与把握自身角色,不为传统角色认识所束缚,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提高女性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总体意识。

2.认知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认知中与自卑心理密切相关的场依存性、非理性型、繁化型认知风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知社会评价和各类事物的本质。

3.人格教育。改变自卑型女大学生中爱虚荣、怯懦、渴望完美的消极人格,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潜力,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4.自我成长辅导。弥补自卑型女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缺损,悉心呵护女性自尊心的成长,帮助她们学会正确对待同伴的关系与评价,建立相对独立成熟的自我评价标准,提高自信,免受他人干扰。

5.竞争教育。促成自卑型女大学生对竞争本质的正确认识,明确竞争是推动个体不断前进的一种精神动力,作用在于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竞争中超前,胜利和失败是可以转换的,不必因一时成败而过于得意或气馁,并使其学会一定的竞技方法与策略。

6.挫折教育。让女大学生了解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并在这一挫折存在性意识教育的基础上再分别进行自我认识教育和驾挫方法指导,以提高自卑型女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心理承受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