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37:10 页码:14
最新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汇总15篇)
2023-11-18 16:37:10    小编:ZTFB

写作是培养语文表达能力的关键。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接下来的工作或学习计划。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制度的.重大变革,在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模式下,如何使我们的同学适应新的形势,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求职择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等方面做一下探讨.

作者:苏俊平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0034刊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moderneconomic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就业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二

1、积极向上是高校学生伦理道德素质的主流。

(1)道德文化方面。

展时代需要紧密相联,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有重要影响,占据积极地位,这使大学生不断督促自己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动力,并进行实际的行动,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3)人生观方面。

就当前大学生的总体状况来看,学生的人生观普遍呈现积极的趋势,能够将促进自身发展和进步作为目标,勇于挑战和创新同时,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在大学生角度来看,其思想观念。

为淳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满足当前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为自己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不仅课堂学习外,还会利用空闲的时间通过上网查阅知识图书馆学习和参加社交活动的方式来完善自己。

a.价值观方面。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就业环境社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先进文化思想交汇,社会思想日益多样化,这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重要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思想单纯,很容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诱导,干扰大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社会体制的变革,大学生价值观不再是之前强调奉献精神无私精神的集体共有观念,但也要严格的抵制自私自利注重私利的思想,要将团体和自身的发展及利益联系起来,在享受的同时也要做出一定的贡献。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够成熟,表现为行为叛逆心理状态不稳定判断能力差等,受以往多年工作和学习习惯方式的影响,学生的依赖心理很强然而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不再受父母的管制,享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出现思想观念的上的偏差,如果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就会误入歧途,致使学生丧失伦理道德文化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传承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增多。

一旦大学生缺失基本伦理道德观念,很容易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几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在校内经常出现严重的斗殴现象,影响了校园风气的形成。

(2)混乱的婚姻恋爱观。

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停留在浅层含义上,尤其处在当前利益驱使的社会中,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不再单纯,搀杂着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在校园出现畸形的快餐式恋爱多角恋爱j昏前同居随意行为等现象,不仅如此,不少女大学与社会人员挂钩进入到色情行业,这无疑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以上种种现象明显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的模糊与混乱抱着游戏无所谓的态度去恋爱,不仅会使学生在爱情中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还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爱情观。

(3)畸形的价值观。

在社会形势变革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道德文化受到多元化全新思想观念的冲击,人们自身的价值观也不断更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接触着消极个人和暴力主义等多种不良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唯利是图,或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一些大学生根本不能适应这种多元化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环境,无法坚守自己的信念,从而出现放纵的现象。

(4)大学生道德诚信堪忧。

诚信道德水平同学生的自身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现代高校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作弊助学贷款还贷率低的现象,找工作制造虚假履历,在就业时许多学生制造虚假工作证明虚假工作简历虚构教育背景随意跟多家公司签约与毁约;处在当前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在网上的诚信度极彳氏,态度不端正,随意对他人进行侮辱,甚至借助网络虚拟化的特点,散发一些违法虚假的文章以上现象都表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道德诚信观念,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享受良好的物质基础的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最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大学生价值观发生错位,将利益摆在首要地位。

社会市场经济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公平意识,但同时也使他们忽视了集体主义荣誉感,很多学生对位置价值更加重视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抱有努力奋斗来改变自己命运的观点,注重自身的发展,但同时也会关注整体社会发展状况但也有一些学生为了达成目标,不顾基本道德理念的约束,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前各大高校同时存在着不健康的思想和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既包括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也涉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先进价值观,多种优秀和错误思想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

2.家庭教育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随着家庭破裂离婚等现象的增多,对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影响力明显增大,处在家庭关系矛盾严重家庭缺乏关爱或单亲家庭中,会使得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在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情况下,父母的约束管理不到位,长期下去会导致大学生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家长没有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学生从思想观念上没有意识到伦理道德的重要程度此外,家长对学生过分宠爱,没有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和思想也会使学生伦理道德观念丧失,不考虑他人的感受3大众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传统的硬性书本教育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健康,再加上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家长也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能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伦理道德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传递速度极快的现代化社会中,电视网络报道中充斥看各种各样的理论道德观念,大学生对这些信息报道不加以选择进行吸收,动摇了传统基本理论道德的地位,大学生更加注重真实的利益,影响大学生对恋爱工作等各方面的态度。

1.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要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文化,必须要从根本上做起,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提高学校对德育课程的重视,设置专门的道德思想教育课堂,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真实的学习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学校还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工作礼仪职业道德和情感培养等全方位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客观的看待自身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4.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让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发挥伦理道德文化的培养作用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论。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动力,增强大学生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是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伦理道德价值观失范的问题,可以采取改革大学德育课程的设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及加强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等途径来解决,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传承伦理道德文化。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三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往往说起民族服饰大家都会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绮丽的衣裙,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可是汉服呢?这个占民族百分之九十的民族服饰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

记得去年在钓鱼的岛事件闹得很热的时候,有这么一篇报道深深地刺痛了作为汉族子孙一员的我的心:一名少女穿着汉服出街,众人误认为是和服,当街遭扒并烧毁汉服。我不禁深深地问一句:“难道你们真的忘记汉服了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旗袍和西装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么?难道你们眼中的汉服就是日本的和服么?”这一刻,我忽然羡慕起日本了。

汉族是全世界被剥夺衣饰文明的民族。历经鸦、片战争到十年的__,消逝的文明不尽其数,失去民族服饰尚情有可原。如果把侵略者强加于我们身上耻辱的标志,刻意遗忘并坦然接受,实在可耻。中华民刻具有包容性,但并不代表能把祖先的智慧拱手相让,丧失自我风格。复兴中华,从汉服起,想起汉服那遥远的一声声呼唤!

记住吧!深深地记住吧!有一条河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种服饰叫汉服,有一个民族叫华夏!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四

思想政治课,对许多高中学生而言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在他们看来,学思想政治就是在死记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原理,因而缺乏求知欲望。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许多教师讲授政治课时侧重知识点,使学生没有很浓的兴趣。不少家长与学生也受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影响,对高中政治课也不够重视。因此,很容易出现政治课堂睡倒一片,考试成绩红色一片的现象,这让高中政治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笔者通过翻阅一些理论著作,并结合教学实践,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明确课程要求,奠定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南宁市中考对政治采取政史合卷、开卷考试的模式已经实施近3年,因而中考政治也成为学生要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其次,在初中课改后的思品课本中,有不少知识也与高中有接轨甚至重合之处,这使得政治课在初高中衔接与内容的相互渗透方面有了很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对学生明确课程要求,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初中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衔接,奠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有效果的。

2.树立正确观念,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实用性不大,仅仅只是应付考试罢了,政治科目总是被冷落的对象。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政治的观念,让学生知道学好政治不仅为了应付考试,而且作用还很大,能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要让学生知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是孤立存在,与其他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学好思想政治,不仅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具有高度思想觉悟的合格公民。学好思想政治,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可以运用所学的观点和原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预见社会发展的态势等。可见思想政治课课的作用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只有让学生懂得了政治的广泛用途和实效性,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觉得需要学好它,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众多教学原则中,它应该居于主导地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感知,理解教材,也只有通过实际材料与现实的事例渗透,才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概念和原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原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时,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问:“在生活中有没有导致环境污染的行为呢?”“有!”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兴趣也油然而生。学生接着就能说出一串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乱丢垃圾,有的`乱丢废纸,有的乱倒剩饭……此时,教师还可因势利导,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应该怎样做?这样,通过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授课形式来讲解,这样不但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抽象思维过渡到具体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从“知”到“信”,再到“行”,从而很自然地达到教学和教育目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当,作为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较熟悉或易于理解的实际,从而使学生感觉到上课就是在说自己身边的事情。

4.引导求知欲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需要才会萌发内在的动力,有成就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不断探索。因此,积极引导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感觉到有需要和成就感是培养和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

(l)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需要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设疑或提问,使学生觉得需要掌握那些知识,从而产生驱动力去驱使他们学习,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就能较好地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从没有兴趣的阶段逐渐过渡到有兴趣的阶段。例如,讲授高一新课《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设计好学生感兴趣而且能够探究的问题,课前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我们现在流行的货币有哪些?b.货币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完成教学后,应适当留下悬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传统意义上货币吗?有哪些变化?这样让学生明确这些问题后,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去探究。经过自己的努力,学生能根据实际与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兴趣也培养起来了。让学生有需要感,还可以设置符合学生水平的单元试题考试或小考,搜集时政类的题目渗透,使学生觉得必须去学习和掌握某部分知识,否则考试成绩将相对靠后。由于中学生都很看重自己的成绩,都希望自己考试得高分,在分数和面子的驱使下,学生就不敢怠慢,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可适当运用心理战,教师说出考试时间后,学生都会紧张起来,忙于备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

(2)适时激励学生进步,让学生有成就感。要使学生具有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法来实现,但必须因材施问,不能问倒学生。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且答好问题,使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知识学到手,学好的,学生回答出来了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就能树立起来,学生就愿意学、乐意学。不少学生由于基础较弱,成绩相对靠后,都羞于回答,但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有成就感,往往是激发这类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途径。要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还可以通过考试来实现。考试要建立分数档案,且每次考试的成绩都要进行比较。发现学生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希望他下次考试比这次更好,让他们感觉取得了一点成就,学生自然也会提起兴趣努力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如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把课讲活讲精彩、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只要运用恰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使政治课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总而言之,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学习,才会真正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李立桥,何英礼。优秀教育论文集[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李炳亭。高效课堂[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编辑:易继斌)。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五

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就是“看你那德行”,“这人太缺德了”,人们说的这种“德”指的是社会公德。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有必要在教学当中重视“德育教育”。

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进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阶段,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从学生抓起,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道德积极进步的作用,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义最基本的解释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就是说要把人当人看,而且要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规则和人文精神的基础,学生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才能创造和谐家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举贤良对策》说。宋元时期,人们在管子的礼义廉耻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

张岱年先生在《道德与文明》199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在总结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九个主要规范:公忠、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的“九德”。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多卷本《规范卷》中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规范,有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持节、知耻、明智、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第二部分是职业道德规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师德、艺德;第三部分是家庭伦理规范,选取了三个最主要的方面,它们分别是关于亲子关系的规范,关于夫妻关系的规范,关于长幼关系的规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礼仪规范,分别是尊老敬贤之礼,接人待物之礼,仪态言谈之礼,庆典婚丧之礼。

这些道德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道德的纲目,道德规范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贡献,当然,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又具体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统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对待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既要继承也要批判。

第一,历史悠久,良莠杂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政治性明显,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要让学生有所鉴别,融入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紧密结合社会政治,服务于宗法等级制度。与社会政治紧密结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反映了先哲们所具有的自觉为社会政治服务,为社会的安定和谐服务的务实精神,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宗法制度,一个是等级制度。在中国社会中,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和社会细胞,在一个“家”中,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有主人与奴仆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社会治理得如何,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关键在家。

第三,入世尚仁,重义轻利。任何社会都需要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在社会中共同生活。“仁者,爱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及“恭、宽、信、敏、惠”等都是人情世故。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坚持其入世性质的同时,却又在世俗生活中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自觉“存义去利”,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

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在现实生活中特有的义气:对国家民族——尽忠义,对父母长辈——行孝义,对亲人——重情义,对朋友——讲信义。人们义不容辞、见义勇为、伸张正义、施行道义直致舍生取义。“为义”已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的重要信条,“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国捐躯、为民献身。

承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要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面向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实践。正如罗国杰先生所说“一旦一个民族抛弃或失去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征服,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也就岌岌可危了”。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六

马兆青(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综合。我们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资源的开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资源建设,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得以提高。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离开了资源就好像机器失去了动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同样,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离不开资源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依次予以论述。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首先要对其内涵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对其作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基础。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历来都是争论不一,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主要有“因素说”和“要素说”两种观点。“因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因素。而“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各种要素。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丰富的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个可以为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定义作为一个理论参考。资源具有从授性的特点,它是为一定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其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便利的条件。其中,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资源,我们可以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无外乎它是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服务和便利的各种要素和条件的综合。

资源可谓种类繁多,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凡是自然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而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的那部分自然资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比如一个国家的领地资源,多样的气候资源,植被与生物资源以及河流,湖泊,海洋还有各种矿产资源。

人文资源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一样是经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被人们广泛地利用,几乎所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有关科学的研究工作者、教育宣传工作者都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利用这一资源。在综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人文资源是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文明成果的总和。而这些资源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我们可以叫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资源。这些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历史遗迹、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

所谓人才资源指的是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人。如以创造性高过社会平均水平表示,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比较模糊的概念。人才资源是指杰出的、优秀的人力资源,着重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在强调个人优秀的个人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同时,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甚至有一些人可能在知识层面比较欠缺,但其个人魅力同样散发着强烈的育人的光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很多人,有时可能会成为一种潮流。比如,英雄人物的榜样作用,劳动模范的激励作用。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资源,往往是集知识和德行相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围绕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或任务,对现有或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重新发掘或优化组合,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得以提高的动态过程。

1.可持续原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并不是可以无限制的使用的,有些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可有些资源也是在使用中不断流失,不可再生。(教育论文)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同时还要体现资源的特点。

2.综合利用原则。

众所周知,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在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资源方面。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浪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的服务最大化。

3.借鉴利用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它的实施过程就必然要同其他的活动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同时,作为教育活动,它既有本身的特殊性,也有一些普遍的共性。再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因此,其他学科的一些优秀举措,成果以及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吸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去,为思想政治活动的开展服务。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然是以学校教学为主体,还停留在理论灌输的水平上。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某个观点或思想。而这种被动地接受,往往会使受教育者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平:记得快,忘得更快。

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黄河,长江可谓家喻户晓;泰山,黄山可以说是海内闻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简单的说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祖国的自然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泰山的雄伟,长江黄河的辽阔。在体验祖国山河秀丽的同时,来感受到祖国的富美,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国家的爱国热忱。当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一点做起来有点难,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相信以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课程的改革,这一点能够实现。

中国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文化古迹,古人类遗址,革命纪念地。这些资源中沉积着丰富的文化积淀或是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人们深入其中,往往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团结民族意志。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但可惜的是,这些本可以用来为教育服务的资源,却变换了角色。这些本该用来培养公民爱国情怀的.资源,却承担着国家gdp的重任。因此,笔者呼吁国家能够与世界接轨,出台相应的政策,使这些资源能够免费为公民开放,现阶段至少为可塑性较强的学生免费开放,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五千年文明,这比单纯的讲授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它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腐朽的一面。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与凝聚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产生这种凝聚力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倡导的“尊师重道”、“礼义廉耻”以及讲求的孝悌之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资源。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所以,现阶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来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很有益的课题,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虽然我国已具备了相当的智力、人力和物力优势,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没有在同学中占领市场。大多数人上网,仅仅是为了聊天,打游戏,看电影,而真正将之看作一种教育资源的,并坚持网上学习的,可谓甚少。因此,今后在发掘互联网教育资源中,要不断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切实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同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教员队伍,加强网站资源的建设,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国家强盛靠教育,教育振兴靠人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前提条件。而一个学校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此外,还要利用好英雄人物,模范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有条件的可以请这些人和受教育者们亲切互动,以增强感染力和教育效果。或者是给受教育者做报告,在言语行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

总而述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利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思想活动的协调运行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利国利民。

参考文献:

[1]梁金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曾志军。浅析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6)。

[5]胡顺涛,姜晓川。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上海教育,2001,(23)。

[7]付淼,黄莹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高等农业教育,,(8)。

[8]张其娟,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源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七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儒家伦理型文化,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包涵着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成果.本文从具有时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入手,提出加强道德教育是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与和谐社会相同活力的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继承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作者:于秋波吕翠微付亚樵作者单位:于秋波,吕翠微(佳木斯大学思想品德教研部,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付亚樵(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刊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年,卷(期):27(5)分类号:g641关键词:和谐社会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八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它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等主要存在和延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主要特点。“文化、;这一词,对一个民族来讲,是一种精神,一种文明,一种传承。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独特气质,它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图腾。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一词很常见,但对于文化的深度理解却很少有人能明白,为什么?因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太少。因为与一场电影球赛相比,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的传承下来,但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眼里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的重要。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个节日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往今来,在春节期间,我们国家无论各种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典祝福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换新、迎新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各种各样的形式不胜枚举,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文化。人们在春节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中和亲人们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祝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味渐渐消退,热闹的春节也渐渐存在于人们的回忆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物质条件好,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更高,思维的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态度都有很大的不同。高校大学生已经对春节这种传统习俗已经不感冒,于平常生活没什么区别。

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其对于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曾经无比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刻,却也面临着逐渐流失的境地。

1、在生活当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一种文化的缺失和传承更能体现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中国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追求着更快更多的经济利益,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东西简单化,智能化。所以对于某些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礼仪,风俗,手工工艺,放在今天,略显繁琐复杂。在这个信息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拿起一支笔来工作是一件及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好多的工作,我们没法用一支笔来完成,信息量太大,浪费时间。信息时代,将一切文字用计算机代替,节省了时间和空间,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和笔的利用。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记忆,越来越少,提笔忘字成为了常事,这就是一种中国汉字文化的缺失。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像这种类似的情况很常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在中国各地区,各少数民族及在校大学生已经缺失了很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他们的思想,语言以及技能等。

2、在西方文化的冲击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流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也接触到了不同的西方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让好奇心重且喜欢新鲜事物的当代大学生不由自主的将重心放在了西方文化上,随着时间的流失,时光的车轮慢慢推移,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在各方面的冲击下有些尴尬。社会在改变,传统文化技能变的无用武之地,学习一些国外的文化而缺失了自己原有的文化,我们也早已经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意义。学习西方文化、各别崇洋媚外,是当代在校大学生屡见不鲜的事实,也是趋势所向,他们对自已本国的传统文化没不太注重,而对于西方的一些文化更加的敏感,综上所述,这些因素都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很好的在大学生群体中延续传播的要素。

中国文化传统的缺失,无论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还是对每一个国人来讲,都一种遗憾。广大高校大学生追韩星,学习西方文化,热衷于一些西方的节日,例如情人节时期待玫瑰花、圣诞节时希望能见到圣诞老人等,对于他们的喜爱超越于传统文化的程度。而这种对中国文化的丢弃更演变成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风气,很多大学生对于本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保持着不关心不在乎的态度,也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如今当代高校大学生缺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的理解,很多人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导致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1、弘扬就是传承。

历史的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生于人类的开始而可延续永生,传统文化有着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破坏,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有一些人依旧坚持着,传承着,就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将最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进行着,延续着。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汉字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历史,是中华五千年孕育衍变出的产物,代表着一种不可磨灭的象征。英语在世界上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语言,但是中国汉字则是一种不可替代又极具美学的文字。现在,人们努力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做出了了很多行动,无论是国际孔子学院,还是前一阶段的国学热、再到电视节目“汉语桥”等,这些都是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用传统文化本身的精神,来彰显和激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人民心中的地位。

2、保护物质载体就是传承。

现在很多高校大学生在对外开放的影响下,各种外来文化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等渠道传播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生存的方式,各种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当代高校大学生。高校大学生只有率先发动起来,做好引领作用,尽力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才能好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生命活力,缔造文化之根、文化之魂。

1、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明白了,历史上下五千年,从无到有,从有到延续到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努力,是每一个传承人运用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智慧结晶的努力和坚持。传承是一种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人用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奋斗精神,为我们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精神更是我们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不忘初心。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不在乎不关心的态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存在,多方面还是在于没能及时的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以至于太少数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文化的传承缺少了一个传授、熏陶的过程,在这个飞速的社会当中中国传统文化很难生存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用时间漫漫积累的过程;文化更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沉淀。只有这样,文化才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讲,文化的教育则是最好的选择。

3、传统文化需要创新的理念。

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过于夸大,传统文化就是传统文化,我们所有人希望的只是文化上的传承,而不是文化的倒退,并不是要倒退回那些个传统的时代,高校大学生也不能任由着时间推移,忘记对于文化的传承,然而创新,则是最好的办法。中国传统文化相对于社会发展,不能完全融入到社会当中,更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当中,传统文化是一种特定时代文化的持续,存在这一种相对比较的局限性,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一种扬长弃短的过程。对于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会摒弃,好的地方要学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种缺少创新的概念,太老套,高校大学生对于这种缺乏创新,太普通的文化,吸引的程度不够,导致没有人愿意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所存在的问题,需要深思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每一个人的努力,需要高校大学生在学术上以及生活上的钻研和传承。特别是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来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流入,就完全失去了我们自己本身的文化。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大学生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自身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的累积沉淀所形成社会意识的洪流,只有深入学习、扎实研究、沉心体会才能了解并弄懂弄通传统文化。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亟需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脉,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高校大学生要善于发扬和传承,再与国外文化交流和吸取,保存着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弘扬赋予新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需要不是几个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是需要每一位高校大学生、几代人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好好的传承与发扬,不能因为外界的变化,导致我们失去自己本土的文化,中国文化深厚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的历史大川,这些都将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是我们繁荣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做的就是丰富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大脑,让文化更全面,也让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更加广泛。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九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中,经过上千年的演绎,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及行为规范中,尤其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传统优秀文化,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同时,还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此,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教育方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等三个方面出发,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做以下简要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人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推动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现成的教材资源。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习惯性将国家、社会、家庭、自我联系到一起,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没有国,就没有家,更不会有自我的传统思想观念。这种为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丰富当代人们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本质与灵魂所在。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传统精神被赋予相应的时代意义时,即可成为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操的“精神面包”。并以此来培养他们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冲突,进而赋予其正确的历史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二)追求理想人格的人文主义精神。

面对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一些人因抵挡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其价值观、思想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要想从根本上减轻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核心途径在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便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发展中,往往以理想的人格为出发点,在形成中注重自我完善,坚持以苦为乐的生活态度,以此来实现自我精神的超越。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将其充分融入其中,在深化大学生人格认识的同时,还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

(三)道德实践的修身精神。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道德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传统文化中德行为先的修养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主体自觉性的肯定,在尊重人格价值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道德的践履。在这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为《大学》。《大学》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即可看出受教育者思想感情的熏陶与道德修养见的关系。若将其运用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除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相应的引导、纠正外,还能培养其理性的思考能力,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以理想的思维进行思考,避免不恰当的言行与情绪出现,这些,都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天人合一”的和谐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境界是以追求真、善、美相统一为目标的,倡导以“和合”为准则的统一发展观,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的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进而积淀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鲜明品格。这种思想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相处上,说到底,就是从根本上体现出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发展思想。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一)示范教育法。

在整个示范教育中,最具代表人物为孔子。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最先提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至今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人师表,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身教言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因材施教法。

作为孔子教育理念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材施教”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孔子的认识观中,将人的智力、理解能力、性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由此得出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其情感、性格、个性等也不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教育法。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其核心标志在于重情感。且这一标志突出表现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教育方法,同时在努力的过程中,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奋斗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大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相应的共鸣,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内省教育法。

个体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应该通过内心自省,从内心达到一种对思想道德的认同,然后由道德认识再到道德实践。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知识的灌输必须与学生的内省相结合,只有在内外取得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内省教育法在深化学生学习认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陶冶教育法。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不难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教育中,陶冶教育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集体精神面貌、校风、班风等环境如何,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学生情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及班风,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同时,还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有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在求职中,必须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并通过不断的完善自我,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与此同时,与传统文化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设备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学生在学习时,还应承担艰苦的学习任务,以便在以后的求职中,能够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对社会的创造、贡献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

(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从根本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具备共有的奋斗理想外,还需要相应的民族认同感及民族凝聚力,而这些,都需要当代人为后人建设文明发展社会的强大根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在几年前的凝聚、积累、沉淀后传承下来的,并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利于社会前进和个人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当前物质社会的迅速发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找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的进行奋斗。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的提升,使其在面对激烈竞争时,能够凭借自身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能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文学、艺术、教育、伦理、宗教、哲学、军事、政治、科学、风俗等方面,其丰富多样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纵观整个文化发展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术流派萌生、演变的发展历程看,从尧、舜、禹的开拓精神,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百家争鸣,再到秦末时期董仲舒为统一思想而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宋元时期的程朱理学、陆王也学,再至明清时期,王夫之等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儒学长期占主导地位,多元的学术价值理念并存的格局。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孕育出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艰苦朴素、奋发图强等高尚的品质,这些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深入血液的精神命脉,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动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君子气概激励着每一代奋发图强的青年学生,使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富强而奋发学习。这种思想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激发着中华民族的青春和活力。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古以来,爱国情怀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激励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之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根源。从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近代的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再到现代的中国梦,伴随着五千年文明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直教育着广大的学生,引导着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努力。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本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一直提醒着人们要注重人和,提倡自身的修养。在当今时代下,人本主义精神所倡导的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立脚点,也是思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和我国大学生总体思想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对于思想层面的教育需求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沉淀自己,塑造良好的品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浮躁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日渐扩大,大学生的思想尚处于塑造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迷失自我。目前,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

所谓传统,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指那些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沉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并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所传承的社会元素,其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如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从理论意义上来说,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观念、意识的内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表现出多种形式。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元素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沉淀积蓄下来,成为优秀文化的主要成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对外来文化产生包容和同化。另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并没有足够地重视,也没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和传播,学校重学术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扭曲,不能够很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忽视对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淡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低俗文化的盛行,诸如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了传播,造成奉献精神弱化、失信违法现象滋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的德育教育,大学生的精神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一些学生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愈加淡薄,盲从和迷信的思想充斥着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怀疑甚至产生否定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缺少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还不够,不能真正认识到礼文化的内涵和实质,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认识和抗拒的态度。而随着全球化范围的扩大,思想多元化,也出现了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情况,如果大学生认识不到位,不能认真对待就很容易盲目跟从落后腐朽的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深远的,其发挥的价值也是深远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文化将一些民族气质和精神传至人们的内心深处,去影响其行为习惯,塑造其独特的个性。而大学生目前处于成长和成熟期,一些轻浮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其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可,加之功利性的影响,使得学生产生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并不大的误区,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于优秀文化的进一步学习的吸收,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极具价值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通过这种精神资源的作用,可以促进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能够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思想文化的全球化也在逐步蔓延,对于这种形势,我们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提出,各种外来文化必然会充斥到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这种文化全球化能够丰富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现代化和国家化;另一方面,却也要看到,随着西方文化中一些负面、不良的文化的进入,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变化,这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复杂的形势,我国深深植根于大学生思想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有效的弱化负面思想的作用,使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功效。

(二)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将所接触和学习的外在的`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品质,然后指导自身的行为,形成一种观念和信条,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理性。如果大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提炼和升华,作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行为原则,那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将会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也能够有效地抵御不良思想的腐蚀,独善其身。同时,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随着其思想素质的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行为模式也将更加趋于良性发展。

(三)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到现在足以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和存在的必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展现出优秀的气质和能力,同时也能够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人格魅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能够鼓励大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迎难而上;爱国主义的情怀能够促使大学生为国家富强的目标贡献自身的价值;人本主义的精神能够优化大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做到人和,追求和谐的发展理念。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强化和推进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我国大学生思想教育能够发挥重大的功效,促进大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一

这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方法。这些老同志戎马生涯一生,为党和部队贡献了很多年,有太多的宝贵精神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有了引导其接受服务、配合管理的机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具备了很好的前提。

(一)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延续。在老同志过去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环境中,思想政治工作从没有停止过、也没有松懈过。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经历中,积累了很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途径和方式方法,回到地方后,除了角色转换外,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能力并没有下降,相反,随着角色和环境的转变,可能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了,这就为我们在他们中间继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适应。通过了解和研究老同志的工作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工作环境会随着各种需要经常变换,应该说,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思想适宜的转变速度非常快,回到地方后,同样会迅速适应新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节奏,这也给我们在他们中间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可能。

(三)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配合。中国共产党多年来培养出来的军事干部或行政干部,都会把政治生命视为第一生命,所以,党和政府才把落实他们的政治待遇放到了重要位置。只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了他们的经历,方式方法得当,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能得到他们的鼎力配合,这也为我们在他们中间继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是开展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法。根据老同志的不同特长和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非常必要。

(一)通过军休档案了解特点。作为军休所工作成员,应该把阅读、研究老同志档案工作放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始终,应该从接收安置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解和熟悉他们的情况,从感觉上先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多了解他们的经历、多了解他们特点、多了解他们的需求、多了解他们的优点,然后以敬仰的姿态、子女的亲善与他们接触,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愿意迅速接受现实、适应新环境。随着朝夕相处、了解熟悉、相互信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军休档案中的老同志会和本人一样生动,而且光彩夺目。了解了他们不同的特长和特点,我们就要加以分析,找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和最佳途径,这样做可以让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走访掌握特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老同志的性格各不相同,有内向的有外向的、有主动的有含蓄的,要想完全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特点特长,仅靠档案或接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走访调研这一途径,通过对他们的老首长、老同事、老部下多进行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特点和特长,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以充分发挥,有针对性地以他们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最适合的参与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只要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同样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交流发现意愿。与老同志交流,是贯穿在军休所工作的主要内容。交流才能相互了解、交流才能相互信赖、交流才能发现需求、交流才能知道意愿,交流还可以找到差距、交流还可以改进工作。交流还可以了解不同的同志不同的参与意愿。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有重视工作对象参与性的要求,参与程度的高低,直接检验着参与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当参与对象与我们一道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的老同志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成就、都有自己形成的精神、都有自己不断继承和发展的传统。这些可贵的内容都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一)挖掘是为了学习和借鉴。老同志过去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大都具有军魂意识和部队传统,为了维护这样的灵魂和传统,他们甚至不惜牺牲自己,为了能够把这些传承下去,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挖掘出这样的精神,对于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可以了解和学习他们的信念和执着,借鉴和掌握他们的有效方法,引导和转化他们的特殊能量,创造性地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挖掘是为了丰富和发展。传统是根、思想是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构成了中国军队特有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也叫精神,在革命历史和现实工作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而且还将在革命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当我们挖掘出每一位老同志曾经坚守的信仰,挖掘出他们自身为丰富和发展积累的经验,就能为继续丰富和发展创造出新的方法和途径。这对我们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

(三)挖掘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通过挖掘他们的传统,我们惊喜地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老同志恪守的传统和信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国富民强、兴国安邦、红色永驻、雄踞东方。这也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

在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落情绪,加上我们可能出现的工作不周现象,会影响老同志的情绪,也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尽管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什么时候,老同志都会努力克服不良情绪、尽量理解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尽善尽美,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享受环境的转变,进而减轻由此带来失落感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服务工作中完成特定动作,更好地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落实“两个待遇”.科学地落实老同志应该享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关键。落实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需要我们掌握党的方针和政策,需要我们精确把握落实内容,需要我们了解老同志的需要、需要我们讲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完成好这个特定服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理有据、有的放矢、有求必应、有想必达,不仅可以实现参与性,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互动性。

(二)落实“六个有所”.有效地落实“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国家政策,可以极大地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指数,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获得存在感、作用感、成就感、需求感、幸福感、实在感,发挥余热、奉献余光、成就余生。做好这个特定服务,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会得到新的升华。

(三)落实配套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生活、文化、娱乐设施是落实上述特定服务的配套性环境,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安全、便利、实用、齐全、美观、周到”等要求,规划、设计和建设。在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好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完善各类管理体系和制度等软件建设也必不可少。只有为老同志做好这些特定服务,就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二

“孝”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这一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关于“孝”的起源和内涵是孝文化研究探讨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如何使传统“孝”思想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学术研究的视角相对较单一这一问题,学界经常性的忽视了有关“孝”哲学这一重要的角度;“孝”是“仁”之本,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可目前却是探讨“仁”的多,而研究“孝”的少。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的启蒙时代,像孟德斯鸠、伏尔泰这样的大思想家们都非常崇拜孔子的思想,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理性、和平、以及人道的象征。法国的人权宣言就曾经引用过孔子的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现在同样也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大厦里面。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已经不单单只是属于中国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已经开始超越国籍和国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天、天道、天德为思想背景,将“孝”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身体力行的推广“孝”。孔子的“孝”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忠”为内在的情感表达,通过外在的礼仪规范和内在的“忠恕之道”,最终达至“仁”的境界,实现“孝”的皈依。孝道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孔子因袭周礼,虽然继承了西周时期敬祖祭祖、慎终追远的净胜,但是对于“孝”思想含义当中这些观念涵义的表述则是尽力的淡化,更多的是在于强调“孝”在伦理思想上所蕴含的意义。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孝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是紧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而不断的演变着的。“孝”观念最早形成是在以血缘亲情作为基础的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血统,它是人类因为生育后代而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血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组成体系的基础,而人既然知道血缘,那么就一定知道血缘至亲,也就会产生后来的报答生养之恩的观念,这种起源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这便是最初孝的意识。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孝悌爱亲是一种人之常情,如果处于每个血缘关系中的人都能够珍视这种感情,那么社会上的人自然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处于这一温温脉络亲情关系之中的人,也会将这一温情扩散开来,温暖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三

摘要: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借鉴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孝慈文化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本文就对传统的孝慈文化以及当今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一探讨研究。

“孝”和“慈”作为传统家庭生活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是要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诚实守信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传统孝慈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早熟的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过程中,保存了原始社会中的众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促进家庭关系和谐、提高个人修养的润滑剂,也是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百善孝为先“孝”和“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统道德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极其重要的道德规范。这些都逐步形成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这说明公元前11世纪前就已经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尧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称,一旦尊亲与尊过发生矛盾,孝道与国法发生矛盾,孟子坚持维护的原则,他主张抬高尊亲而不是尊国,抬高孝道而不是国法。孝为立身之本。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如果不强调孝,社会肯定乱套。中国古代选拔领导干部,称之为“举孝廉”[3]。这样就为孝道与忠道结合起来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分配方式等的多样化,各方面的负面影响亦纷纷而至,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个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们思想盆地形成发展的规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哲学意蕴:

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归善和创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体表现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构建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对现实、对生活、对学科的开放体系,保证学科获得持续发展的知识源泉,促进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真的探求,以使学科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必须合乎服务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创造美”。历史活动中的“美”,同时也就是对于历史必然性即“真”的'达到和对于历史合理性即“善”的实现;既研究建构学科的结构与内容之真,又研究创造人们的精神家园之美等等。对学科研究进行审美思考,超越单纯的真与善的层面,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社会政治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责任是承担社会政治责任,即积极推进伦理道德的创新与发展,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型道德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着意于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解决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引导人们参与道德实践,积极过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会化,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关系的再生产。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面临着西方的各种思潮的冲击,不良价值导向的挑战,以及“信仰危机”,诚信,尊重等问题的考验,人们思想道德教育则成为他们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的路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3.1孝慈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现阶段正处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热潮之中,“小康”与“和谐”不仅语出先秦儒家,更为有意义的是,它确立了二千余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目标,更加表达了我们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确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础,是从事社会活动的基础,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基础。这个基础稳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对社会稳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孝慈立足于个人如何应对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它表现出一种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整体主义的心理体悟,“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无论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还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均提示着人的责任和义务。是一种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道德本体性及以民为本的社会本体性。一个国家要达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国家强力外,还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种有利于治国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国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作为治国主体的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中,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国家,管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战略规划,正是儒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有机结合.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效益经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不仅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谐的社会公共秩序。古人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现今社会也是如此。以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基础。慈孝文化是人际和谐的范导,引导并调节人际关系走向友善、平等、诚信、合作的新型人际关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的道德修养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广之,都属于大慈孝的范畴。

4.总结。

传统孝慈文化不仅蕴涵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执著的理念,而且还有助于唤醒人们的伦理自觉,唤起人们的道德情感,并且有益于遏制道德衰退和生态破坏。它是中华文化的显著特色,体现了儒学亲亲、尊尊、长长的基本精神。孝慈文化不仅是德的根本与起点,也是教化的根本与起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和出发点,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注意培养公民的孝道,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四

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光辉灿烂的文明,历经各朝代名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推波助澜,使得这一艺术门类自古至今博大精深,其中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令世人赞叹不已,追随者们更是前仆后继,孜孜以求.我想,这也正是我与中国传统山水画有不解之缘的真正原因吧。

自2007 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至今, 随着身份由学生转变为一名人民教师,从知识的汲取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苦中作乐,在“教”与“学”的日积月累中,使我深知学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了我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还很薄弱的孩子们呢。

毋庸置疑,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等环节来完成。而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和作品质量,光靠盲目的创作和创新是行不通的,我认为确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就是要着重加强临摹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才能为今后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时至今日,加强临摹训练是我们学习好传统山水画的关键所在。而在初学阶段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实训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主观与客观的因素。

首先,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他们多数基础较弱,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缺乏对传统绘画画理,画法的系统研究,整体理论修养不高,对艺术规律难有较高的认识和把握,审美情趣和意识规律不强。

其次,我们的学生在课程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传统绘画材料性能与运用了解一知半解,笔墨技法水平不高,不能熟练驾驭笔墨自如运用。由于笔墨基本功较薄弱,在临摹过程中,表现为线条笔法绵软而无骨力,墨色干、湿、浓、淡不够分明,平淡而缺少变化,水墨精神不够,作品缺乏意境。

第三,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临摹时不讲究构图,盲目追求临本的表面效果,对范本不留心认真赏析,习惯于照葫芦画瓢,一味生搬硬抄,不解读章法,不注意作品前后左右与开合之间的关系,使得画面气脉不通畅,苍白无力。

鉴于此,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应该首先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认真研习传统绘画画理与画论知识,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会传统经典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要求学生们先以临摹芥子园画谱入手,认真学习山、水、树、石、亭台、楼阁的基本造型技法,然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古代历朝山水画名家的`精品力作,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鼓励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尽可能与原作精神、内容、形式相近,尽量体会作品的内涵。第三,在教学中搞好课堂内外的辅导,以抓两头,带中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办法进行辅导,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与钻研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绘画水平,观察能力以及技法的表现能力。

此外,在教学临摹的每个阶段,合理组织材料,认真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做到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在课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详细分析与讲评, 在临摹结束时还应该对课业进行总结或汇报展览等。

总而言之,教师在山水画基础专业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与指导外,实践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写意山水画临摹课程是一门高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每一个研习环节都需要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和了解。只有不断的体会和感受其中的笔墨精神与审美情趣,才有可能使理论知识直观的通过大量的实践得以充分论证。使同学们更好的体会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感情,从而在今后的创作和创新中运用真情实感创作出具有时代之意的佳品。

如何写中国传统思想的思想政治论文篇十五

摘要:介绍了梁漱溟关于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成因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西方的不同。肯定中国传统伦理的优秀部分在中国3-“代的可继承性.认为现代公民伦理是给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注入新的因素,要在公民伦理的前提下提倡私人道德的新发展。

对于中国传统伦理现代转型后的形态,有一种预测是包含公民伦理的新的私德的重新发展。公民伦理是指来源于私人社会,在人们公共交往中形成的习惯和基于这些习惯而在观念中建构的、被视为常识的和相互有效的彼此对待的方式、态度等’。私德是指相对于公共生活的私人生活或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道德。新的私德不同于传统私德,它来源于传统,但经过现时代的公德洗礼而得到更新。新的私德是传统优秀道德与新时代公德的融合,它可促进社会公德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帮助更公平、更正义的社会秩序建立的能量。

梁漱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认为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诺大民族之间同化融合”,并且“历史长久”。中国文化能够使得多民族相互融合,并形成长久和大一统的历史,而西方的文化不是促进融合的,西方因而最后逐渐分裂为若干小国家。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一系统,与印度、西洋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中国文化能够绵延甚久,并且保存了大一统和长久的中华历史,即使是一治一乱的循环,也只是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西方则容易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z:}i,革命后独立成欧洲诸国。西方文化前进的地方,会产生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莫克拉西(民国初年,与democracy内涵接近而又被广泛使用的是“共和”、“宪政”等词语。“德莫克拉西”是对democracy的多种中文名称的一种统一,如民权、民治、平民政治、民主。民权是民主的最早的别名),而中国“不是尚未进于科学,而是已不能进人科学;不是尚未进于资本主义,而是已不能进人资本主义;不是尚未进于德莫克拉西,而是已不能进于德莫克拉西”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保持一统,但是其方向不是朝向科学的方向,而是朝向文化的一面。在文化,它是一种早熟,是一种“因其过而后不及”一2;55。换句话说,就是因中国文化的发展着实高过于西洋,而后才会在科学方面不及西洋。超过西洋部分的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国伦理人事的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无“国家”而有“天下”的观念,也影响到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建构。一般国家都是阶级统治,而中国却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此其一。其二是中国缺少国家应有之功能,“太平有道之世,国与民仿佛两相忘,则是中国真情”。其共是中国缺乏国际对抗性,疏于国防,重文轻武。最后,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极度缺乏国家观念,而总爱说“天下”。旧用“国家”之意,并不像今天“国家”的涵义,而仅是指朝廷或皇室;“自从感受国际侵略之后,又得新观念输入,中国人颇觉悟国民与国家之关系及其责任”,才出现“国家”二字一“185-189。因此,在这样的超国家的“天下”文化背景之下,中国传统伦理也是超国家、达天下的。

“安天下”的“安”衍生出中国伦理文化的怀柔。中国封建社会中强大的家族制度和过早的职业分途、无阶级,使得民众无集团化的生活,倾向与相安的状态。万一民说:“中国文化之特色,即重在解决安的问题,并且过分地把保和养两问题,亦当作安的问题来解决。”“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句话,显然是把原属养的问题转移到安的问题上。对若干民族纷纭复杂的矛盾,中国也一向都采取融合的态度,也是由于把原属保的`问题转为安的问题。因此,中国注重伦理上彼此顾恤,互相负责,其化阶级为职业,不使经济上趋于兼并垄断,认为安的问题可以解决养和保的问题,因此便不重在向自然界发起进攻以解决养的问题。又抱有四海一家之天下主义,怀柔远人而同化之,不从对外斗争上解决保的问题2j266。从向内求安的解决手法来看,国人的方法是向内解决的,而不是向外解决问题。

这样,向内解决问题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心思聪明确是用在人事上,而不用于物理}21w7。向内的功夫,便只要求修己。如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荀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都是一个意思,)273。总之,不在向外寻觅方法,却须把心思聪明反身向里用。“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本,且必求之于“格、致、诚、正”2,273。因此说,中国的文化如此深刻的向内对于人本而言是一种早熟的文化,理性的早启。孔子的礼乐揖让启发理性,伦理名分亦是启发理性。其要点在于,根据人类廓然与物同体之情,不离对方而有我的生命.处处以义务自课。

因此,从古代社会内部形势如家族制度、职业分途、安天下观念等,势必导致理性与文化的早启,而理j胜与文化的早启,更转促社会形势之缓和。如是互为因果,使得中国传统伦理循环推进,发展不已。

中国古人在封建时期没有走上西方的科学之路,也是由于其文化是向心发展的,先向内用力。西方人是首先向外用力的,从身体开始发育成长,而后才是理智理性的成熟。中国是在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之时便先开启心智,因此便会屏弱。换句话说,就是未曾彻底的向外用过一番心思。西方与中国相比,用与外心过多,物的研究、工具的研究甚多,自少用内在心思,即便有心思、理性的大发展,但也和中国心思的发展路子分岔开来。

因此,中国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秩序寄托于个人道德,其社会构造形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的局面,向内用心乃时刻之所必要。这种必要使得中国人在个人道德方面的修为可以称得上是极高,例如在伦理社会中重视以对方为重早以超过“承认旁人”等。但其文化也偏失在此,即“个人永不被发现”,“一个人的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21289。然而,西方社会境况下产生出在陌生人方面结成的公民社会中,其社会秩序寄托于公民、集团的公共道德,产生出与中国不同方向的德莫克拉西,即关于民主、权利的一种相对符合西方历史、文化的制度[[21342中国人理性早启,冷静不足,辗转相引,越来越长于理性,短于理智。西洋人正相反,他们是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一z13z}0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因特网的特殊因素的出现,使得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全球化也使得陌生人的交往更开始大规模的发展和蔓延,中国也跨人公共的生活。陌生人的集团生活,需要陌生人之间的规则,熟人社会的规则便不适合。

西方长期发展起来的由陌生人组成的集团生活,恰好适应今天的全球陌生境况,因此他们的发展似乎比较顺畅一些。依据梁漱溟先生的考察,用他的话说就是,西洋人长期的集团生活帮助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共道德规范,他们的公共道德,即在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和法治精神这四方面,发展的是相当充分的[}zn}。他们用公共伦理弥补其理性不足的缺陷。

如果说,中国原本的文化进程突然间被打断后很多优秀的文化暂时被遗忘,但是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重新给中国注人了新鲜的血液。这个血液的样本,便是西方的科技文化和他们的公民伦理。在科技上的学习发展,可有助于我们民族文化基础的修补与巩固,如前面所说,重新从身体出发,建立健全的心智。

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成员都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社会整体的公共道德、公民伦理,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道德的基础。贾新奇博士描述道:“首先,在道德主体方面,全体公民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具有基本平等的地位,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讲,不同公民群体在道德生活中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它们的道德对于整个共同体而言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次,在个体道德的构成上,每个公民的道德都是齐备的,即包括家庭道德、特殊的私人道德、一般的私人道德和政治道德,并且这些道德构成因素上的齐备性是与所有公民相关的,而不是仅仅与少数精英相关。最后,在道德内容上,公民道德是以相互范导的道德为主的,自我范导的道德只是次要的辅助部分。;f3〕在公共社会中,中国道德的现状是于上被斩断上古历史文化的联系,于下又没有及时的出现新的道德规范,于是各种道德依据鱼目混珠,造成当前社会道德的无序混乱状态。贾新奇提出的道德主体、道德构成与道德内容,正是联结中国传统与现代,将传统的优秀道德精髓与现时代要求相结合,是具有可实践性的。道德主体方面,已经不只是精英分子,而是广大民众;在道德构成上,除去个人的私人交往方面,提倡应注意到与陌生人的交往方式,注意到作为国家一份子的作用,而不只是局限与家庭与特殊私人之间的关系;在道德内容上,在自我范导的道德上也应当可以要求自我的权利,应当与他人或多人进行商榷,最后形成能够保障相互之间最大利益的恰当方法或模式。

然而,正如廖申白教授所言,在中国,“伦理的概念早已被人们在超出中国人的‘人伦之理’的更广泛的意义上被理解了”,公民伦理“在交往中可以相互提出的那些有效性要求”这样的解释仅是“合于今天人们理解的常规”〔‘]。也就是说,公民伦理在公民社会是一个普遍伦理,但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伦理。人类历史发展的,到目前为止,最高伦理应是中国传统的优秀伦理理念。

伦理与道德,伦理的概念与范畴比道德范畴来的大。伦理可指称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道德则主要指个体内心所重视和j咯守的准则和价值。伦理的有效性是相互的,道德的有效性则是个人的。廖申白教授认为:首先,伦理一词在中国本来就是诉说交往关系上的规范的,他的准则、规范和被视为恰当的态度等等都发生一与相互的关系;道德一词则因“德”字的特别的意义而主要指个体内心中所重视和悟守的准则和价值。其次,就道德本身的价值来说,他们的有效性是人的,是一个人对于他或她自身的,不是人们可以相互提出的有效性要求。伦理的最重要的心智莫过于它的相互性,在于它在交往关系的双方面起作用,而不是只在一方面起作用。第三,作为对于一个人自身的有效性要求,道德也不像伦理的要求那样具有准强制性。依据目前的一些观念,道德―即便是范围更广泛的伦理―也都倾向于指向于个人的,而不是向社会或他人要求什么。社会的公民伦理不属于法律,也不适合国家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公民伦理的执行还是依靠人本身。即使是在公民社会,公民伦理在某些时候仍然不能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例如在某一公民可以脱离或者游离社会,换句话说,就是他可能处在社会的最上端,在拥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还拥有可能的公民所不能享受到的一些其他权限,这时候发生背弃道德的机会便很大。另外,公民伦理在遭受到外界物质或其他事物的攻击时,会被破坏其规范作用。例如社会道德基础的信托关系,它体现在人们享有最基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毒、山西的溃坝事件,危害了人们这些基本的信托权利―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权利,就会影响公民伦理的诚信度,破坏其道德的基础。当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公共社会,肯定也在于当今公民伦理的仍然不够健全。但是,仅仅依靠公民伦理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中国传统中向内要求的良心道德。当一个人的良心诉求达到足够高的状态,那么他绝不是极端的物质主义者认为的提倡和实践道德重建的人都是伪君子,而是真真正正的君子。当一个人的良心诉求达到足够高的状态,他的意志必定相当坚定,那么他就不会“基于对当下利益的考虑,即使可能貌似以明智的考虑形势出现,而取自己不应得的利益”cat’s。当一个人的良心状态保持良好时,就会像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一样,认为不需要思虑获得实践的一些基本的始点,因为“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性质的感觉本身就是一个始点,如果它对于一个人是足够明白的,他就不需要再问为什么”。

中国的传统道德中优秀的还不只是良心,良心论是其顶峰理论的一个代表,还有许多优秀伦理传统,例如孝的伦理、家庭的伦理等等。如果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其他任何生物成长的过程一样,有幼年、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那么在经历成长过程之后,人类社会的成熟则表现为智慧、团结、理性、诚实、仁爱,具有负责任的精神。中国古老的道德戒律似乎是在验证的过程中锤炼:时间和空间把中国那早熟的道德文明在今天的渐渐高度发展的物质中狠狠的锤炼。经过复杂境况敲打而留下来的是中国早熟文明的重新蜕变,在今天的公民社会中得到补充,将中国传统道德的主体和眼界扩展开来,从而将会更加坚实.成长为更加成熟稳健的、新的个人私德的重新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