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8:34:39 页码:9
最新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精选11篇)
2023-11-18 18:34:39    小编:ZTFB

社会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结要简洁明了,并突出重点,以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主要观点。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一

我已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由于学习紧张,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但是我每天晚上都要遭遇“熬夜症”。为什么呢?唉,还不是因为我以它为荣的“小马”啊!因为头发长,每天晚上就要洗头,一洗就用了不少时间。为了让我的精神更加抖擞,妈妈带我去了理发店。我坐在椅子上,看见我那可怜的“小马”躺在地上,镜子里的我变成了短发女生。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踏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校门。我刚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一刹那间,我就成了早晨的焦点新闻。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惊呼,几个调皮的男生也不例外,大呼小叫地说:“哇!这是谁啊?不会是“纪晓岚”吧?哈哈哈哈哈,来加入我们的队伍吧!”他们真是太可气了,画外之音分明是在骂我“假小子”嘛!

我已经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由于学习紧张,应该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但是我每天晚上都要遭遇“熬夜症”。为什么呢?唉,还不是因为我以它为荣的“小马”啊!因为头发长,每天晚上就要洗头,一洗就用了不少时间。为了让我的精神更加抖擞,妈妈带我去了理发店。我坐在椅子上,看见我那可怜的“小马”躺在地上,镜子里的我变成了短发女生。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踏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校门。我刚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一刹那间,我就成了早晨的焦点新闻。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惊呼,几个调皮的男生也不例外,大呼小叫地说:“哇!这是谁啊?不会是“纪晓岚”吧?哈哈哈哈哈,来加入我们的队伍吧!”他们真是太可气了,画外之音分明是在骂我“假小子”嘛!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二

他是一位学士,有“当今文章第一”的美称;他是一位学者,四方学子称他为“太史公”,他创造了明初文学的先河,用“学”字可以概括他的一生。

以前的我并不了解他,可笑地将他与《水浒传》搭上了一笔,可在读到了他的那篇赠序后,“宋濂”两字就深深刻进了我的脑海,即使时间有了百年的流逝,在他的文、他的像面前,我发觉自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那一生致学的不懈中,我不敢直视,无法挺直脊梁。他的童年,他的求学之路,如刺如刀,将我惊醒,我猛然惶恐起来,骄傲的假象突然破裂。

他的童年很辛苦,我的童年很幸福。

家中的贫穷让他无法买书来读,他只好向藏书之家借书抄录。我仿佛可以看到,那大雪纷飞的冬日,小小的身躯在积厚的深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孤独的脚印存在半刻却又被风雪吹散,低垂的头,风迷了眼,呼号让脸上生疼。他却紧紧护住怀中的书,那便是他的一切。

我无法忍受那样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其实我也不相信我会那样。但在这一刻,我前所未有的感觉到了幸福,我是那样幸福,没有学不到、学不了的烦恼,只要一颗心,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我无法否定自己,也许当我与宋濂处于同一时代,忍受同样痛苦,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吧。

这是差距,两颗截然不同的心,两段截然不同的时期,两组不可预知的未来。

他在学的世界中可以忘记一切,我却满带杂念地走过。

在同舍生烨然若神人的装扮前,他缊袍敝衣,却从无羡意,他可以不在乎一切,只要心中的学能让他快乐。可以想到他那灿然生辉的目光让天地失色,可以想到他铸就的一篇篇豪言千古名垂。

我是比不上他的,那忘我的境界是我所仰慕的。杂念让我的心无法沉溺,世俗让我不能在学中拥有经典,我仍要担忧其他,烦恼其他。我的学是为了将来,他却只是单纯的爱学而学。闻人天下,各有千秋。我无法评论出谁的原因更加高尚,但我知道,他的勤奋与艰苦确实是我无法比较的。我比他拥有了许多,但同时,我也失去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我与他终究差了许多。

但我也不会以此来否定自己。

如果我没有他为学而学的境界,那我就创造出自己的境界来,走自己的路。我以他为榜样,却做不到随意效仿,自己的路自己才能明白。

为志而学,为明天而奋斗。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三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生活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讲的这几件烦心事,会让你怀疑人生!

“疫”情的烦。

下午,妈妈告诉了我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宝贝,你们老师说因为‘疫’情的原因,你们要延迟开学了!”听到这番话,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太棒了!这样我就可以尽情地睡懒觉,尽情地享用我的零食啦,哈哈哈哈……”可是,我的幻想很快被打破了,只见老妈瞪我一眼,一种不详的预感随之而来。果然,老妈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厚厚的习题集丢到我面前:“这是我专门买给你训练的习题集,里面语、数、英样样齐全,你一定要做完,我会定期抽查,加油!”我苦笑一声,看着厚厚的习题集,我简直要崩馈了,这么多题目,我要做到猴年马月呀?!真是烦!

停水烦。

晚上,奶奶突然在浴室喊了起来:“依依,赶快去洗澡,快没水了!”奶奶的喊叫惊动了正在做作业的我:“没水就没水,有这么大惊小怪吗?又不是没见过,真是的!”这时,妈妈回来了:“依依,我们去楼下提水吧!”我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只好跟着妈妈下去提水了。妈妈在前面提着大桶,我在后面提着两个小桶,我们一摇一摆地提上了五楼,双手都发麻了。以前,洗澡想用多少水就放多少水,现在用一滴水都不舍得:“还是快点来水吧,我受不了啦,真是烦死了哦!”

饮料被偷喝的烦。

夏天来了,火辣辣的阳光照得我头晕。我买了一瓶芬达,因为一瓶的量太多,我没喝完就把它藏进了冰箱。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冰箱里只剩下一个空瓶子了,有点生气,到底是谁干的!我看到在一旁偷笑的老爸,心里明白了几分。一定是他干的,于是我对老爸大发雷霆。老爸觉得气氛不对,就笑嘻嘻地向我认错:“算了,‘大人不计小人过’!”“那下不为例哟!”可我还是心疼我的饮料,真烦呀!

这就是我的烦心事,亲爱的读者,你有什么烦心事,记得告诉我哟。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四

内容的摘要:我们知道比较文学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一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比较文学视阈的核心正是跨文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自悠久的历史进程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又使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手进行跨文化的研究分析,从而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方爱情诗歌艺术跨文化的个性特质。

其实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反观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为主的大陆文化属性诞生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文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文化始终。“君子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小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无论五言或七言,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一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工整。即便是以长短句闻名的宋代,词的创作也受制于严格的上、下阙规制。于是,诗歌作者在表情达意时也就含蓄多过奔放、委婉甚于直接。

二、关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

(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

其实诗歌与散文或小说等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其只能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足够丰富的情感诉求,这决定了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远超日常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能充分表达创作者内心强烈的艺术冲动。而这便使中英爱情诗歌在创作过程中极其擅长比喻、夸张等非同寻常的表达方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

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诗人借此赞颂牛郎织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最后点明了自己“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观。同理,在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中也有诸如“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等,这正是诗人心中对爱情的神往,“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祉”。

三、关于中英爱情诗歌的不同。

(一)表达风格的不同处。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若干年前一位外国友人以图示法展示东西方文化差异性窥见一二。当时这位外国人以从a到b之间的线路状态展示东西方人意见表达的不同。西方人是从a到b间的一段直线,中国人则是在a和b之间出现一团乱麻似的线路。类似的道理,中英爱情诗歌表达风格也存在这种不同。中国诗习惯于隐晦含蓄且曲折的表达,英诗则有一说一、直白清楚地全盘托出。比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漫漫长江万里长流永不停歇,而一头一尾的“我”和“君”首先在物理距离上已远隔重山不得相见,便愈发衬托出心头情丝绵绵无处倾诉的悲苦。而无法相见的情感落差惟有凭借共饮一江水稍得慰藉。如此丝丝缕缕的深情厚意偏偏只以一种近乎淡漠的含蓄表达出来,貌似压抑克制,却反而给予观者以无尽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将情到深处的浓烈从诗人转到了观者一端,妙不可言。同时,正因初始表达的隐晦,又给了后续“只愿君心似我心”以厚重的铺垫,让“不负相思意”被前半段的淡漠描绘得反而激烈与坚定起来。而在与此类似的情况下,英诗则直截了当得多,观者往往只需要跟随诗歌字面意思阅读理解即可。比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中类似的相爱却无法相守的表达则采取了层层递进的直白描写,首先从“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开始,接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然而是逐渐深邃、恳切甚至哀痛的“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直至最终的“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一种起于痛苦终于绝望的爱情直白,读来令人仿佛产生了切肤之痛。

(二)意境营造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诗歌在意境营造上与西方诗歌最典型的差异之处当属其虚实相间、虚从实来,这里的“虚”是意,“实”为境,正如同传统中国画中常常有大量“留白”存在一样,中国传统爱情诗歌格外注重营造意境,明知是虚幻,然而观者却又确可感知,由此形成“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状态。比如元慎《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以实物的描绘托情。“沧海”源自于《孟子.尽心》,用在此处的字面意为见过沧海之广阔无垠后,其他的水就失了气度。巫山是长江三峡著名的高峰,宋玉曾在其《高唐赋序》中称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胜过世间一切美颜。故而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在这里代表人世间致胜之美,此诗中指代的正是元慎夫妻情深已经到了堪比沧海与巫山的程度。由于已经拥有过如此美妙至极的爱情,故而当遭遇丧妻的落差后,巨大的冲击自然会让生者对俗世间的其他美色再无心肠,于是有了“取次花丛懒回顾”,且为了抚慰极度的伤痛,诗人不得不以“修道”为由聊以自x,转移一些丧妻后无法解脱的悲苦之情。而英诗则在意境营造方面略显逊色,虽然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爱人或爱情的热切向往与追逐,但在表相的.情感冲击之下,似乎其间可供观者回味之处稍有不足。比如爱尔兰的叶芝在《当你年老时》描绘了一幅真正的爱人会在年老色衰后依然怀有真爱之心的图景:“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四、关于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鉴赏策略。

在比较文学视阈下鉴赏中英爱情诗歌应当注意兼顾爱情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宗教等综合性背景。比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从古至今都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故而其社会发展史中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而文化层面的男女地位也相对平等,因此英诗中有不少男性追求女性、倾慕和颂扬爱情的形式与内容。比如拜伦在《雅典的少女》中所写“我要依偎着那些定情的鲜花,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依偎着爱情的一串悲喜,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欣赏这类爱情诗歌时,常常带给人喜悦、激动甚至振奋的体验。但在众多中国传统爱情诗歌中,表达离愁别绪的形式与内容则占了相当比重。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则显然侧重于女性被动的等待。这显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低下的问题,其在爱情与婚姻中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是不得不受制于“三从四德”的禁锢与约束。因此这类爱情诗歌往往相对沉郁和压抑,在欣赏时需要有所分辨。

五、总结。

爱情诗歌作为以诗言志、以歌抒情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诚然会具有相当的共通性与关联性。然而东西方漫长的历史演进也必然会在各自区域内爱情诗歌的内在属性方面烙印上质的差异。在比较文学视阈下研究中英爱情诗歌既要了解二者同样作为诗歌艺术内在的共性特点,也要充分把握其受到各自传统区域文化深刻影响而存在的独特个性。这不仅是为认识中英爱情诗歌在形式、结构、内容、状态诸方面存在的相似与不同,更是为了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进一步开展跨文化的研究和学习。对已经进入全球化的当代人来说,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品评诗歌艺术,并通过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爱情诗歌的异同分析提升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诗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论中英古典爱情诗之诗学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8)06:12.

[2]陈兰玉.中英古典爱情诗歌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13:2.

[3]魏阳莉.浅析古代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j].北方文学(上旬刊),(8):27.

[4]聂珍钏.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5(21):7.

[5]崔宝衡.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35.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五

普通的叶子都有叶片、叶柄和托叶。叶脉的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水分等。

“世界上既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我要验证这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摘了两片树叶,它们真是有天壤之别。它们一片大一片小。大的下面有一条叶柄,延伸的叶片上,从粗到细。变成叶脉向四面八方布满了银白的“蜘蛛网”。叶片的形状也有些特别。这片叶子有三束像火焰的叶片,抖一抖,如同手上着了“绿火”似的。

小的树叶,只有新生儿的手掌那么大。它的叶脉不清晰,正面像是刻碑一样刻出来的叶脉,反面才有一些像人体内的骨头,小树叶有波浪似的锯齿,像伐木机。大树叶有尺子似的波浪线,如同海浪通过叶脉跑到树叶上。

大树叶像孙悟空拿的芭蕉叶,小树叶像持着芭蕉叶灭火焰山上的孙悟空。只有捏出“悟空”手,揉出“芭蕉叶”的把,手再动动这两片活生生的叶子,我就可以看一场免费的投影戏了。

摇摇“芭蕉叶”,发出了沙沙的声响,犹如在扇蒲扇,抖抖“孙悟空”,软趴趴的,犹如草地被风吹奏出沙沙的声音,我听着都快睡着了。以后睡眠不足无需请催眠师,抖抖它们,不必破费请催眠师。

不过,沉下心来,静静地听,是大自然带来了交响乐;摇得有节奏的话,是钢琴弹出了有高有低的音乐;狠摔一下叶子,是击了一下鼓;摔一阵“雨”是鼓号队在奏乐。

大叶片的正面犹如胶带,手一粘,怎么也掉不下来。低下头,眯着眼睛,透过阳光看,上面长着短茸毛,是白发苍苍的头发和叶片里的营养。反面像沙发中的棉花,松松软软的,带一点凹凸不平的叶脉,又舒服,又让心里产生一块石头,被绊了一跤。叶柄像细钢索上长了茸毛,柔中带刚,像一根树枝。

小叶片正面是光滑的,锯齿看上去挺锋利的,摸来摸去,比棉花还舒服。背面坑坑洼洼,摸上去满身鸡皮疙瘩。

两片叶子闻着就像吃了草药,清香中带一点微苦。我立马觉得它们不是树叶,而是茶叶。这一股味道又涩,又有香草冰激凌的味道,我都不想同时闻了。

经过了一番对比之后,看来,确实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的叶子。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六

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

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从根本上讲,以伦理和谐为核心道德的中国文化就是一种以人伦和谐、亲睦为本体的伦理主义文化。因此,中国悲剧从人伦和谐出发,担负着惩恶扬善的伦理责任。纵观各种悲剧作品,皆以伦理批判为基础,以描写弱小个体的遭遇为主要内容,全面诉说了社会生活中的父母之哀、夫妻之怨、家国之仇,将中国悲剧精神中扬善抑恶的伦理批判本质呈现得淋漓尽致,其间暗含着一种对命运的顺从和圆满结局的期盼。

西方古希腊祭祀传统促使古希腊人将一些他们不可理解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遭遇归于命运的捉弄,这使西方悲剧创作中带着浓厚的命运观念。因此,西方悲剧也自觉担负起探索人类命运的审美使命。无论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还是哈姆莱特,悲剧主人公坚持执着而崇高的追求,与残酷不公的命运、邪恶势力甚至自己懦弱的个性进行抗争,虽然最终抗拒不了命运,但其间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坚强的毅力,却使西方悲剧精神的抗争色彩光芒四射。

(一)冲突的激烈程度。

中国悲剧冲突主人公往往显示出个体与社会力量抗争的无能为力,自觉性不强,事事处于被动,徒发嗟叹。如《琵琶记》中与蔡生的冲突对立有三:父母,牛丞相,皇帝。他凡事都做不了主--辞试不许便再考,辞官不允便就任,辞婚不允便再娶,每一步都是服从他人的指令。但实施后,又总深深陷入良心的自责和痛苦中,这些异己的力量、地位,或直接或间接地高于他,因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西方悲剧主人公的地位通常十分显赫与反面势力旗鼓相当,如《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克劳迪斯地位相当,因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更加激烈,人物行动上也更加自觉。《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执着地去寻找杀父娶母的凶手以至自身遭难,更表现了主人公主动抗争现实与命运的震撼力量。

(二)悲剧主人公的自我意识。

中国悲剧主人公本身虽然受儒家思想影响,但表现得并不十分冲突,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例如,《窦娥冤》中,各种思想在窦娥身上内化为指向一致的伦理文化,她的刑场“三誓”,为婆婆免受刑罚而甘愿牺牲自己都是有力的佐证。中国悲剧类型趋同,基本都具有压抑个人意识、讲究他律的理性牺牲意识。例如,窦娥为了贞洁,为了尽孝,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达成目标。这是因为,她接受传统伦理的教化,认同中国佛教的来世说、善恶报应等学说。虽说窦娥意识中存在“理性”,但由于这种“理性”是外在压力下产生的,不只是主观客体之间的斗争,更不是主人公内心自我意识之间的矛盾,因而悲剧冲突相对较弱。

西方悲剧中的主人公生命个体丰富而复杂,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巨大差异,面对屈服与抗争的艰难抉择,以及主人公思想中不同文化异质的对立,使人物内心充满了强烈的冲突,如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本来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但其生活在封建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带有基督教神学思想。这就使他在实现理想与抗争现实之间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所以处于矛盾、困惑、彷徨之中,造成行动延宕。因此,西方悲剧的矛盾冲突更多的是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冲突、自我心理的内在矛盾。

(一)情感结构不同。

从悲剧的情节结构来讲,中国传统悲剧总是“苦尽甘来”,重视苦难。西方悲剧则是一悲到底,重视悲剧结果,所以常常浓缩过程以催化悲剧性结果。

中国悲剧在情感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一种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曲线,一般是一场或一折作为一个点,一喜一悲,交替循环地递进。我国古代的艺术家、戏评家都把笑乐视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职能。汤显祖的戏剧与理论主张均体现出喜或苦乐二者不可偏废。如《牡丹亭》的前半部以悲剧冲突为主,间以插科打诨,后半部则转入喜剧冲突。总之,纵观中国悲剧,可以概括为“苦-乐-悲-喜”,呈现的是一个互动、互渗、互补对转的曲线之圆。

西方悲剧的情感结构一般都强调“庄严风格”在剧中的统一。因此,戏一开场,就有浓重的悲剧气氛,并越来越悲,直至最后结束。如果在中间插入一些滑稽的喜剧片段就被认为破坏了这种悲剧气氛的统一性及悲剧效果。因此,排斥滑稽调笑、追求悲苦成分的、单一发展的“直线”情感结构,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主要特征。

(二)结局模式不同。

无论中国悲剧故事情节多么跌宕起伏,主人公多么不幸,最终都有一个团圆结局,遵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模式。悲剧性大团圆可以使人喜从悲来,拍手称快。即使剧中主人公不幸殒命,也会本着大团圆的原则,以借尸还魂或借梦传音来实现未了的心愿,从而在精神上获得象征性的大团圆,凸显出创作者对主人公的同情和怜悯,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悲剧则以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众,使其对作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

如《哈姆雷特》是几千年来西方艺术作品中以悲剧性人物的毁灭和正义事业被强大邪恶势力压制为结局的代表,创作者以腥风血雨,刀光剑影和横尸遍野的氛围,烘托主人公凄美、壮烈、崇高的死亡,营造出一种悲壮的美感,但换来的绝不是悲哀,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心理承受力。

历史进步和道德进步的统一是中西方悲剧的共同追求。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这个统一,西方悲剧则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恶完成这个统一。中国悲剧与西方悲剧还存在许多其他的不同之处。从悲剧人物自身来说,中国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悲剧,不仅是由于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且是由于他们追求自身完美,受传统“善恶”观的影响深刻。西方悲剧人物同样追求自身完美,但悲剧人物本身是有罪的,通过自我毁灭、自我惩罚,以赎前愆。从悲剧冲突上来说,中国悲剧冲突主要发生在邪恶势力与正义力量之间,很少有悲剧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主人公对悲剧发生不承担什么责任,往往一概归咎于外在的邪恶势力,西方悲剧冲突尽管也表现在正义力量与邪恶势力之间,但主要表现为悲剧人物自身的内在冲突,主人公往往在自我反省中主动承担责任。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2]关汉卿.汇校详注关汉卿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七

黄的淡雅,白的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题记。

世界上从未有相同的叶,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急躁,不比较,留住自己的沉香,静待花开烂漫,我自铿锵之时,乃是制胜之道。

刚入初三,繁忙的学业打破了我原本的学习节奏,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我已无暇顾及题目的要求,不停地写着,这一切都是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一次次与他人不断比较着,可一场场考试,一次次失利,一把把鲜红的叉打在试卷上,如同棒槌,敲打着我的心,越比较,就越急躁,但越沉沦,“快,又有什么用。”老师曾不仅一次次的警告。我的生活碎成了一地鸡毛。

路边白兰,桃树仿佛受到了天气的蛊惑,在枝头争芳斗艳地开着花,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不禁感叹道,可转角那处我最喜欢的樱花树此刻却毫无开花的意思,“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难道你就甘于被他人比下去,就此失败吗?”我心中暗骂道,似是在说它,也仿佛在咒骂着自己的无能。

几天后,一场毫无征兆的大雨倾泻而下。原本应缀满枝头的花却全被打落在地,一眼望去,“满地红花堆积”,一派狼藉,满眼凄惨,难怪李清照在面对遍地黄花时要“憔悴损”了,我呢喃着。

突然,猛一抬头,又见那棵樱花树,此时竟开了花,那雪白的花瓣中蘸着雨滴,花朵中央有一抹淡的暗紫色,白中带紫,紫中带百,缥缈而幽静,一阵风吹过,花与花之间似乎有了一丝颤动,一阵似有若无的清香窜入心脾。

望着遍地残枝败叶,与枝头正开得艳的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是啊,为什么一定要与他人比较而提前开花呢,结果只会落得遍地残花,而如若铭记自己的花期,在与他人比较,在这喧箫浮藻中坚定自我,做好自身,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荷花就是荷花,玫瑰就是玫瑰,花期不同,又何必一味地比较呢;存在即合理,在比较之中又能否坚定自己的初衷;结果要么是自卑,要么是自傲,无论如何,都应坚定自我,散发自己的幽香,不惑于一时的比较而改变,必能绽放光芒。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八

:文学批评以语言哲学为基础开始关注文学作品的风格,后又关注文学作品的结构、阐释系统乃至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社会问题。文学理论对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文学对物质世界的模仿、诗人通过文学的表现等核心文学问题的认知流变让文学批评的焦点不断转换,但仍需持续探索意义阐释问题。

: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语言;阐释。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目的与方法的哲学探讨,着眼于普遍的、抽象的文学整体存在。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的具体存在的解读、评价与研究。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应有区分,但对文学的批评受文学理论的影响极为深刻。每一次理论发展与变化都会改变文学批评的认知模式,让文学批评呈现出不同的侧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的认知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西方诗学的认识论起源自古希腊,探索的是语言哲学问题。思想是语言的制造者。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阐释的第一原则就是,口头形式是思想印象的象征,书面形式是口头形式的象征,各地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在发音和书写上或许各地不同,但思想印象在每个地方都是相同的,因为思想印象象征的事物是相同的。

这一描述假定了事物本体、现象(思想印象)、演说、写作四个层级,也假定了每个观察者意识中的事物现象是相同的,事物是先于认知的。四层级中的演说和写作均直指语言的诗学本质:语言即呈现。与语言对思想的呈现相关的问题有:语言对数据的编码和认知,语言以声音或文字存在的外化形态,语言对物质世界现象的模仿。将语言的外在形态,文学作品,视为模仿与呈现对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意义。当语言被用于写作诗歌、戏剧或小说,情节被虚构而出,人物性格被塑造生成,语言的代表性和模仿性功能被施行和强化。文学的风格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基于模仿的。作为媒介的语言本身是没有风格的,模仿的呈现外形、思维的走向和节奏等因素产生了风格。十八世纪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兴起,诗学多用客观主义方法,却也不能抗拒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康德和黑格尔发展出一门新的形而上学,主张对事物的想象根据主观观察者的认知呈现,让主观与客观得以相互渗透。西方诗学自十九世纪便疏离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主义假设。浪漫主义诗学完全拒绝诗歌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这一认知,强调诗人的表现超越个人视野,是建立在心灵想象的创造性上的。诗歌和诗歌批评脱离了新古典类型理论的认知局限,得到了新的发展。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最重大著述之一是弗莱1957年的《批评的剖析》。这部著作提出了神话构造原型理论,但其导言中的畅谈的对文学批评的整体认识似乎更具影响力。弗莱的学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欲将文学批评的范围、理论、原则和技巧都纳入一个宏大的框架中。彼时众多批评家都放下了文本决定意义的信仰。后形式主义和解构主义批评家假定每个读者都有解释权威的地位。文化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和女权主义者则关注社会现象,如性别,种族,等级,权利在文学中的展现。弗莱认为单一问题的单方面理论不过是用一种批评态度取代批评。

适当的文学批评框架只能来自对文学领域的归纳调查。弗莱追求的是连贯的综合文学批评,可以解释文学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在认知和文化框架内为读者对文本的解释提供空间。如此解释意义的理论必须重新证实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读者自发地将文学文本视为美学的,而非功利或意识形态的。正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读者认为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优于历史的“真实”,诗人展现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宇宙。理论必须重新解释作者和表现才能更好地解释文学。二十世纪前半叶的文学批评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话语。这一认知让文学批评前所未有地重视文学作品文字结构的风格特征。俄国形式主义反对后浪漫文学的模糊,反对心理主义,提倡回归字词、文学手法和与外部特征相对应的结构关系,让文学性成为语言艺术的界定特性。在美国新批评中,文学和修辞分析是紧密相连的。新批评文本细读总是将修辞纳入其中。肯尼斯博克将文学视为清晰明白的修辞,一种人类情感和行动的模型体系。

新的文学运动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主张消解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界限,将文学定义为对更大范围话语的概要描述,将话语当作系统研究,并努力发现话语不仅适用于文学,还适用于方方面面的过程。文本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被不断地延伸覆盖一切事物。源自捷克的结构主义对法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类学产生了影响,后又影响了美国的文学批评。结构主义发展了对语言学样式的认知,探索了文学在特定文化人群中成为可能的潜在语法规则和习俗。雅各布森在其颇具影响力的早期研究中将两种传统修辞手段转喻和暗喻认作两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法国结构主义学家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和茨维坦托多洛夫明确指出诗学的焦点已从文学作品文本本身转向使之成为可能的系统。美国文论家乔纳森卡勒认为,结构主义诗学想要的并不是对《白鲸》的另一种解释,而是对文学机制如何发生功用的理解。巴特认为文学研究的目标不在发现意义,而在于了解在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和使用了怎样的方式后意义成为了可能。这工作自然通向符号学理论,意义成为了关系体系而非一套实体。结构主义表明意义不受文学作品自身控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解构主义的倡导人雅克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声称意义会被无限延迟,永远不能被确定下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十年目睹了文学批评对性别、种族、文化、权利、意识形态和历史等诸多文学之外问题的关注。当文学的字词研究转成文化和历史研究时,意义阐释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文学批评家应该再次忆起李维斯的话:文学是认识事物的方式,与其他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同,不应被包括在任何方法论中。

[1]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管,2010.

[2]弗莱,诺斯洛普.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别利亚耶夫,诺维科夫,托尔斯特赫.美学辞典.汤侠生译[z].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4]韦勒克,勒内,沃伦,奥斯汀.文学理论(修订版).刘象愚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卡勒,乔纳森.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九

自从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在杭州正式亮相,这种新型的售卖模式便在全国逐步展开。无人超市不需要导购员、收银员,所有的操作都由机器人完成,这就意味着有一大部分人将失去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引起了人们的恐慌以及危机感,对于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人类群体工作岗位这一话题,我认为其实不然,人类比人工智能更具优势。理由如下:

首先,人工智能在执行单一工作时,不可否认它能做到比人类更精准与快速。同时,它们的功能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可以是导购员,也可以是收银员,甚至是一个服务员。可是它却不能真正地做到“服务”二字。机器人是按照冰冷的程序完成指令,而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与人之间在享受服务的同时,还会通过交流等方式来令感情升温。而智能服务除了能让你享受到操作上的方便以及效率上的快捷,却缺少了一种心灵上的温度。

其次,人类群体具有开拓性思维。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出现也是出于人类之手。而在此之前是没有这种新事物的!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发明创造作品,但是毫无疑问人类是一个能够自主学习以及提升的群体,机器人的运转未必能转的过人类的最强大脑。

三人成众,人类的力量依然无法轻视。有一句老话,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而我们所要采取的行动也依然是一句老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危机感的出现,其实也是变相在鞭策我们还是要不断提升个人才能,不能停止学习与思考,不能依赖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而使自己沉沦其中丧失某些本能。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都不知道明天科技会发展到怎样的地步。而人类如果不能在人工智能的挑战中,平心静心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那必然会沦为“无用”的群体,被人工智能所击败!因此,我希望作为人类的一员的我们,能够戒骄戒躁的稳步前行,那未来人类发展将拥有无限可能。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十

“有些事急不来,总有些人需要等待,慢慢来比较快,来的快去的也快……”诚然,并非所有的事都要努力去快速的完成的,有时候,你越赶,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或是不好的结果,汗水流失的背后换来的只有空白。因此,有时候,有些事,我们需要慢慢来,这样才能比较快。

以我的学生生活为例,无不验证了慢慢来比较快的道理。按照做事的快慢,我们班可以分为三大群体:做事急促、做事不紧不慢、做事慢而细致这三大群体。

做事急促的同学,他们做事之前并没有经过详密的思考,只会凭着一股冲劲,拼命向前,完成任务。以回答问题为例:在回答问题时,他们只会想到表面的答案,老师一旦加深问题,他们就会变得茫然。因此,即使他们是最快完成“答题”这件事的,他们也很少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那么,做事不紧不慢的人有怎么样呢?诚然,他们会经过细微的思考,但终究是沉不住气,仍旧会重蹈急促的人的覆辙,因为思考还是不够深入。他们只能得到老师的一句继续努力。

最后,让我们看看慢慢思考的人吧!经过较长时间的细致思考,在他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既详细又全面,他们能够准确地从多方面的解释问题,并能够举一反三。无疑,他们得到的是老师的高度赞赏。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慢慢来比较快。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慢慢并不是指放慢一切行动,对完成事情抱以消沉的态度,不同的是,慢慢要求的是我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不要冲动、不要急躁,而用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心态,在慢慢中创造高效的成果。

“让葡萄慢慢晕开,酿成芳香再醒来,有些事其实急不来;等知了蜕变归来,等蝉声夏夜散开……”,让我们慢慢地品味葡萄的芬芳,让我们慢慢地享受夏蝉的弹唱吧!慢慢比较快,慢中也能创造高效率!

比较法学论文汇总篇十一

有的人混混噩噩的度过一生。

有的人大起大落,看过阴晴圆缺的月儿,尝过酸甜苦辣的人生,品人间百态。

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十全十美。

有一位不久于人世的老者写道:“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善。”人之将死,把一切抛在脑后,是最清醒之时,老人也许是遗憾未能体验错误的感觉吧。

只有一种感受是乏味的,如同上文中老者一般;没有感受更是枉为人,因此迷茫的人最悲凉;而大起大落、阅历丰富之人最能品出人生的各种滋味。

残缺的月亮比较圆。肯定有众多人反对我的观点或者认为这是病句。我认为残缺的月亮有千姿百态的残缺,一丝如毛线,一块如月牙儿;新月,半月千变万化。而满月只有亮度的变化,视觉冲击远不如残缺的月亮,所以我认为残缺的月亮比较圆。

月亮如人,人如月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西方的星座学类似我国的算命,其中双鱼座才思敏捷,看问题全面,但却优柔寡断,甚至于说懦弱。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勇敢无畏之人是将才,而类似双鱼座之人是帅才。例如我国的周恩来总理和人类智商极限-爱因斯坦。这些都体现了残缺的月亮比较圆。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同现在面临高考的诸位同窗,这时候进步空间大的往往不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部分同学,而是在他们之后的中等生,进步一点便信心大增,且把压力抛给前面的人。人人都想考满分,但很少有人想平时考满分,因为那已经没有进步、上升空间了。一如许多去泰山的游客不愿意登顶,因为泰山登极的另一个意思是不能再进步了,只能倒退。因此残缺的月亮比较圆。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不节约粮食,那是他们不知道残缺的月亮比较圆,战时的玉米更加香的道理。

月亮有千种美丽,人生有万种滋味。要都去体验、尝试一下,才能辩证统一、全面地看待那件事物,才能不像那位老者一样留下终生的遗憾,才能体会到残缺的月亮比较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