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学学术论文范本 科学学术论文范本怎么写(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9:32:51 页码:9
科学学术论文范本 科学学术论文范本怎么写(七篇)
2022-12-31 09:32:51    小编:ZT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一

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主办各类学术会议的有关规定,以及我校制订的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和《申请举办国际会议程序》,凡我校各单位主办各类学术会议须在上一年的9月5日前提出预申报并通过学校报教育部审批,审批通过后主办国际和港澳台会议的单位须在对外承诺或发布会议通告前5个月向社科处正式签报申请主办会议,主办国内会议的单位须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向社科处正式签报申请主办会议。

现请各单位预报拟在20xx年主办各类学术会议情况,具体事项如下:

1.各单位拟在20xx年主办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会议,请填写《xx大学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会议预申报表》;拟主办国内学术会议,请填写《xx大学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国内学术会议预申报表》。

2.未进行预报的会议将不再受理申报。

3.请各单位务必在9月5日之前将学术会议预报表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后报社科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到。

4.若本单位20xx年不主办学术会议,请在会议预报表上填写“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后报社科处。

5.学术会议的正式报批手续严格按照学校制订的学术会议管理办法执行。

社科处

xx年x月x日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二

在学习《改变浮和沉》一课探究改变水的比重来改变浮和沉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我选用的材料是土豆块,而不是鸡蛋,这样做一是土豆块更容易准备,二是盛放土豆块的杯子可以小一些,需要的水量不是太多,因此使用的食盐也就大为减少,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溶化食盐所需要的时间。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至少不应当视而不见或是浮光掠影带而过,而且如果能够将这些意外巧妙地运用起来,就可以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现象一:当向水里面不断加入食盐并进行搅拌时,深入水底的土豆块开始逐渐上浮,但仍然有一些土豆块沉没在水底。

虽然这时候,大多数同学都为浮上来的土豆而感到欢欣鼓舞,因此也就忽略了沉入水底的那些,但我仍然没有庭这个非常有利的科学思考机会,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盐水有的土豆块上浮而有的土豆块下沉呢?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即使是同样一个土豆上切割下来的土豆块的比重并不是均匀的,有的部分比重大一些,有的部分比重小一些。

现象二:当水底出现食盐颗粒时,仍然有土豆块沉在水底。

水底出现了食盐颗粒,表明盐水浓度达到了饱和状态,也就是说这里无论再往里面放入多少食盐,盐水的浓度也不会增大了,那么沉入水底的土豆块也就不会浮上来。

不过,这时仍然有办法增大盐水的浓度,可以将水加热来提高水温,这时能够让水里的食盐继续溶解。

现象三:过一段时间,浮在水面上的土豆块又会沉入水底。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走出教室,在课外进行探究。

因为土豆块处于盐水当中,里面的水分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会向杯子里面渗出,渗出的结果也就使得土豆的比重增大,大到一定程度也就让土豆块又沉入了水底。

相比之下,这样的科学小实验的确是增加了许多思维含量,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出来,那么我们的科学学习一定会增加许多乐趣!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三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考虑和探究的。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考虑和探究的。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时地探索不时地考虑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时提升了自身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胜利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说课稿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布置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同学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同学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局面虽“热闹”。可是同学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考虑,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研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身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考虑。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研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说课稿,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同学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只能培养同学的发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同学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同学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方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同学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同学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考虑“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同学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同学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同学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考虑,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身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同学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同学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同学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假如汇报时只让个别同学说,这也会由于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亮点。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需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假如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新改革。反之,假如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我在教本课时,开始并没有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尤其是当同学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那杯是盐水。为什么编者在教材编排中还要同学自制一杯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似乎是多余之举?后来经过“试教”,我明白编者布置这一步是让同学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干浮起来,经过实验还得出的“马铃署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结论后,教材布置一个糖水、清水和油三层面的实验装置,不同的物体悬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从而说明液体轻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这个实验装置同学看起来不是一目了然,于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将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逐杯放入,使同学看得更清楚。“从上教学”中,我感到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干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烟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出现五彩缤纷的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因而,我在本课说课稿时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讲到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原来我提出先取相同的盐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称。后来,我先让同学猜一猜,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同学都说盐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秤让一同学上来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与同学原来的猜想发生了矛盾,引起了同学的认真观察和考虑,同学马上发现清水与盐水不一样多这一情况。于是同学们提出了清水与盐水应一样多时才干科学地比较。这时我再让一同学上来,叫他取盐水与清水一样多,他利索地使两杯水并排等平,便走下台去。自然这种方法发生的误差较大,如何能比较精确的量得一样多,我在启发同学的时候出示了量筒,这样水到渠成。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同学们的猜想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想”的基础上,我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同学的原认知发生了抵触,这更引起他们的考虑,为什么看起来成粘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他们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础上我将油倒入水中,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我发觉同学既专注又投入,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性、发明性得到了充沛的发挥。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研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将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即有效地评价同学,我推想这更能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热情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四

(正式开始之前先强调会场纪律)

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眼科学术交流会”,会议期间为了维护会场秩序,确保会议的正常进行,全体与会人员请遵守以下会议纪律:

1、与会人员请在指定区域就座;

2、请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

3、会议期间保持会场安静,不在会场随意走动。

(10:00点开始会议,举行简单开幕式,介绍专家及听课代表。)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感受到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对眼科医院的一片盛情,首先我代表眼科医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作为首家国家三级眼科专科医院,我们很荣幸承办这次的学术交流会,这对于我们是一次极为珍贵的学习机会。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在眼科有着丰富经验,取得丰硕成果的眼科专家两位专家为大家进行精彩的学术演讲,他们德高望重、着作等身,用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接下来介绍今天出席会议的专家:、;感谢专家们以及各位眼科学界的同仁们参加我们的会议!

由眼科医院主办的“眼科学术交流会”,承蒙眼科学术界同仁的大力支持,现在正式开幕!

3、10:30分开始专家讲课。专家和参会人员互动提问。

下面有请青光眼专家医师上台为我们进行题为《新图像技术指标在青光眼诊治的应用策略》的精彩演讲。感谢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下面有请的白内障专家医师上台为我们做题为《眼前节oct的临床应用》的精彩演讲。

感谢医师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再次感谢医师为我们带来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两位医师。接下来,进入互动提问环节,请大家踊跃提问。

感谢大家的提问!为促进加强我院白内障专业和青光眼专业的临床经验及技术交流,下面由我院为专家颁发“眼科医院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荣誉证书,望今后两位专家能经常莅临我院指导工作及经验交流!有请医师上台。有请我院上台颁发荣誉证书!谢谢!

4、会议结束,组织讲课专家与我院领导合影留念,组织整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和同仁们来我院参加“眼科学术交流会”,眼科医院祝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顺利,谢谢大家的大力支持!此次会议*结束!

接下来,请专家和领导上台合影!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五

各位听众:

大家好!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xx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中国的特色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中国科普立法

20xx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xx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xx年南京市颁布《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欢迎再会。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六

相信我们当中许多老师和同学都看过《功夫》,它讲述了一个喜爱功夫却毫无功底的剧中人物最终练成绝世功夫,成就大业的故事。其中李连杰饰扮演的默僧在传授杰森功夫时,有一段精彩对白:“画家以泼墨山水为功夫,屠夫以庖丁解牛为功夫,从有形中求无形,充耳不闻,习万招之法,从有招到无招,习万家之变,才能自创一家,乐师以辗转悠扬为功夫,诗人以天马行空的文字倾国倾城,这也是功夫……”。

套用上述对白,我们也可以说,学生以解题为功夫,习万题之法,从有招到无招,习万题之变,才能自创一家,它揭示了学习是一个自我领悟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思考,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那么,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悟”呢?

其一,数学的学习是学会独立思考的过程。数学学习要防止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沉下心来琢磨琢磨,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听课时要边听边思考,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思考教师的思路,并与自己的比较。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着先判断、下结论,看看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并找出错误的原因。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

其二,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练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反复练习正是为了达到悟的结果及培养对数学的理解和感觉。训练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一个无形无状的过程。当然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训练的过程和量是不同的,但无论如何不能“为解题而解题”。

其三,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把握数学精神的过程。数学的精神在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策略去思考问题。有些学生对数学无论怎样练习,也始终难以找到对数学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从问题解决形成一般的结论,领悟问题解决中数学思想、方法、策略的应用。这个过程单凭老师教将很难使学生达到理念的升华。当然,这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体现学生悟的重要性,将所理解的知识嵌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四,自信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自信源于对数学的热情、对自我的认可、对数学契而不舍的执着精神以及坚实的数学基本功。曾经有位学生在阐述他对基本功的理解时说:“从今天起我所做的每一道题高考肯定不考,高考的每一题会做,并不保证都能做对,要关注对,而不仅仅是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反复,不要因为这题简单而不去做,不要因为这题做过三遍而不去做,可为难题放弃,绝不可为简单题而放弃,这些就是基本功”。

总之,学好数学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是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打好基础,更重要的目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果能如此,将终生受益。最后,祝愿每位同学学习进步。

关于科学学术论文范本七

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发学术报告

2014年01月07日

报告题目: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发 主 讲 人:丁黎明 研究员(国家纳米中心) 报告时间:2014年1月8号上午10点 报告地点:校本部教三北306

报告对象:欢迎全校教师和研究生参加,特别是材料和化学专业的师生

报告人简介:

丁黎明,博士生导师。1993年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科学硕士学位,1996年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瑞典linköping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美国麻省大学amherst分校(美国国家高分子研究中心),美国wright-patterson空军基地,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从事访问研究。合作过的教授有:frank karasz(院士),tom russell(院士),董绍俊(院士),olle inganäs(院士), robert haddon等。曾在全球最大聚合物太阳能公司konarka技术公司总部工作,为资深科学家。2010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被聘为 “百人计划” 研究员。过去的研究工作包括:全塑太阳能电池,高分子发光二极管,共轭高分子,光活性高分子,液晶高分子,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碳纳米管,高分子薄膜中的长程有序。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70篇。

应用化学学科列专题讲座之十二

2013年12月09日

报告题目:铅酸蓄电池 报告人:伊廷锋教授

报告时间:12月11日周三下午14:00 报告地点:教三北406

报告人简介:伊廷锋,男,1979年7月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2007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7月进入安徽工业大学工作,同年9月晋升副教授,2011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2011年6月被评为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12 1 年6月被聘为浙江省长兴县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材料及其第一性原理计算,并在这一领域先后获得安徽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主持)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自2006年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含录用)sci期刊论文51篇,按最新影响因子超过116,他引33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42篇,影响因子超过102,他引320余次),并有1篇论文成为esi高被引论文(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t.-f. yi*, et al. 2010, 195: 285)),申请专利5项,授权2项。先后为国内期刊《无机化学学报》和国际期刊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二十余种期刊审稿110余篇。2009年7月合作出版《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专著一部 (胡信国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并获得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二等奖。2013年1月合作出版《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第二版。2013年7月合作出版《动力电池材料》专著一部 (胡信国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在教学方面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方面的教学工作,发表教改论文5篇,获得2012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先后主持或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实验开发基金1项,安徽省重大教改项目1项。

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3-12-9

应用化学系列专题讲座之十

2013年10月29日

报告题目:量子化学研究新进展 报告人:孙文起 副教授/博士

报告时间:11月4日周一下午15:00 报告地点:教三北306 报告人简介:

孙文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在山东大学物理化学专 2 业获理科博士学位,并到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量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参与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2007年以来,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3-10-29

化工学院学术报告(之一)

2013年10月08日

报告题目:碳纳米(管)材料的研制及高效利用 报 告 人:刘岳峰博士

报告时间:2013年10月10日下午4:00 报告地点:佳山校区会议中心三楼(4)会议室

报告对象:化学与化工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师,欢迎全校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加。 主办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刘岳峰博士为我校200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友。2007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经国家公派至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于2013年获博士学位。参与或主要承担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total国际公司校企合作项目。在国际核心刊物如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catalysis, chemcatchem, 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 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在国际会议上报告2次;申请法国国家专利1项。目前主要从事洁净能源的转化、碳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模型化的研究。碳纳米材料(nanocarbons)是碳基材料基于纳米尺寸效应而展现出的独有的特 3 性,碳纳米管(cnts)是典型的碳纳米材料之一。本报告将简要阐述碳纳米材料特别是cnts的合成方法和其实际应用(催化领域)以及碳纳米材料功能化、模型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化工学院学术报告(之二)

2013年10月08日

报告题目:热力学在碱金属钛酸盐制备及海水淡化中的应用 报 告 人:钱红亮博士

报告时间:2013年10月10日下午2:30 报告地点:佳山校区会议中心三楼(4)会议室

报告对象:化学与化工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教师,欢迎全校感兴趣的师生积极参加。 主办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钱红亮博士为我校2003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友,现为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教师。2007年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师从973首席科学家陆小华教授,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师从我国塔器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张志炳教授,获博士学位。发表sci、ei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报告主要内容:(1)通过介绍一种估算碱金属钛酸盐物性参数的方法,研究热力学gibbs自由能最小化法在碱金属钛酸 4 盐制备中的应用;(2)热力学在喷雾蒸发法海水淡化中的应用:该部分以节能为目标对喷雾蒸发法海水淡化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包括海水淡化过程理论能耗研究、海水淡化过程非平衡热力学分析、基于钠离子浓度的水质测定方法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喷雾蒸发法海水淡化放大装置,确定了喷嘴结构、装置操作参数对单位能耗的影响。(3)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实践,和同学们共享学习和科研的价值体验。

学术报告会

2013年09月04日

1.报告题目:publishing in high impact journals: chemical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报 告 人: philip earis,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uk 2.报告题目:application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structures in fuel cells

报 告 人:唐智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报告题目:liquefaction behaviors of thermal soluble fractions of sub-bituminous coal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solvents and the cycled use of catalyst

报 告 人:水恒福 教授,安徽工业大学

4、报告题目:metal oxide hollowstructural materials: design, synthesis & applications

报 告 人:王丹,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5、报告题目:superlattice structures and hydrogen absorption/de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mg-ni compounds 报 告 人:张庆安 教授,安徽工业大学

6、报告题目:spontaneous volume ferroelectrostriction? possible solution for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in pbtio3-based perovskite compounds

报 告 人:邢献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报告时间:2013年9月7日(周六)下午14: 30 报告地点:校本部学术会议中心二楼报告厅

报告对象:化工、材料、冶金相关专业研究生;相关教师

主办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材料学院、冶金学院

附报告人简介:

philip earis

philip earis studi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and was a researcher in the physics laboratory. he subsequently joine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 as an editor on the journal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pccp)。 he became the managing editor of the journal in 2005. pccp has grown the journal in quality, reputation and size. it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biggest chemistry journals.

research into sustainable energy is a very important challenge around the world. in 2008 philip therefore created the new journal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ees)。 professor nathan lewis (caltech) is the first editor-in-chief. ees has quickly grown to become a world-class journal of extremely high quality and importance. the latest impact factor is 11.65.

in 2009 philip launched another new journal, nanoscale, in partnership with professor chunli bai (ncnst, beijing), the editor-in-chief. nanoscale publishe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research, and also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its new if is 6.23 and is growing fast.

philip remains as managing editor for pccp, ees, nanoscale and faraday discussions. he leads a team of 15 editors in the cambridge office. his 4 journals together receive around 15000 submissions a year. he travels frequently to meet authors, readers, referees and board members, and find out more about their research. he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asia, china (visiting many times) and chinese culture.

唐智勇研究员简介

唐智勇,男,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09-1996.07,本科+硕士,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1996.09-2000.01,博士研究生,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2000.03-2001.03,博士后,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rich;2001.04-2006.08,博士后,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6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纳米材料研究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唐智勇研究员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实际应用。提出了利用单个无机纳米粒子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自组装构筑结构可控纳米粒子集合体的理论。先后系统地构建了具有良好电学、光学活性和机械性能的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链和纳米线、二维纳米片、三维有序纳米结构及多维度纳米粒子超结构组装体,为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研究工作及将来纳米粒子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与理论基础,同时在环境防护和能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很有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他带领的团队开创性地研究了半胱氨酸稳定剂的手性对碲化镉纳米粒子生长和光学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类似手性有机化合物的无机手性拓扑结构的假设。表明稳定剂的手性不仅可以促使纳米粒子圆二色信号的出现,而且对纳米粒子的生长具有动力学调控作用,已经奠定了其团队在手性纳米材料领域中的先锋地位。

唐智勇研究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影响因子大于8的学术期刊如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nanotechnology, jac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授权1项(us 7438953 b2),申请中国专利6项,协助完成英文专著2部。截至2012年3月,其研究论文共被引用4500多次,第一作者论文单篇最高他引超过1000次。6篇研究论文入选isi统计的“过去十年高引频论文”。按照国际评估统计,其研究论文的h-index为30。

唐智勇研究员2003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获 “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材料科学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2012年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化学系授予“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

王丹研究员简介

王丹,男,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无机功能材料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际溶剂热水热协会执行委员,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xxx 设计方法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副秘书长,《过程工程学报》编委会委员。199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97年7月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10月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赴日本留学,于2001年获日本国立山梨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2001 年11月,日本高知大学理学部非常勤讲师;2001年12月-2003年3月,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催化剂研究室研究员;2003年4月-2004年1月,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04 年2 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9 年7 月至今,任佛山高明(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主任。

王丹研究员长期从事无机固体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通过设计合成具有“自支撑”结构特点的介观结构材料,以提高材料的有效比表面积,强化物质传输,调控能量转移,增强材料性质的思想。发展了“时空多尺度模板”这一普适的制备多壳层空心结构的可控合成新方法;探索了原位聚合模板法、限域空间自组装法等无机固体颗粒的自组装方法;系统地构建了多级有序介观结构。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在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small, chem. mater.等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获授权4项。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邀请报告20余次。作为组委会副主席兼执行主席成功主办了international solvothermal & hydrotherm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2010,并作为guest editor之一将该会议的论文集出版在国际杂志 8 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上。连续荣获1999与2000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山梨工业会2000海外研究发表奖励基金;2003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国人博士后研究员科学研究奖励基金。日本陶瓷协会第42届基础科学讨论会2004年世界青年学者研讨会优秀讲演奖,2005日本陶瓷协会21世纪纪念国际交流个人冠名奖:仓田元治奖。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

邢献然教授简介

邢献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化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兼任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理事,美国陶瓷学会会员等职。曾在美国、奥地利、日本等大学学习和工作。研究方向:负热膨胀材料及类钙钛矿新型化合物的制备、晶体结构表征及应用,新型功能材料与稀土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冶金过程物相转变及反应机理等;主讲课程:“固体化学”、“冶金热力学”、“冶金和材料热力学”、“相图计算”、“材料化学”、“功能材料”等10余门课程。先后主持国家及部委基金课题10余项,在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inorg. chem., appl. phys. lett., metal. mater. trans. b等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件。培养研究生20余名,其中包括“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化学与化工学院学术报告会

2013年12月13日

报告题目: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报告 人:孙为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配位化学国 9 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无机化学学报》常务副主编 报告时间:2013年12月17日(周二)上午10: 00 报告地点:校本部学术会议中心三(4)会议室 报告对象:化工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相关教师 主办单位:化工学院

附报告人简历:

孙为银教授简介

孙为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无机化学学报》常务副主编,j. coord. chem. 编委,crystengcomm顾问编委。

孙为银教授198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被国家公派到日本留学,1990年和1993年在日本大阪大学分别获得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3至1995年在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中央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初回国,在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研究所、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主持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已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 10 chem. eur. j.、chem. commun.、inorg. chem.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出版书籍有:《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200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