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18:19 页码:8
2023年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汇总11篇)
2023-11-19 12:18:19    小编:ZTFB

总结不仅可以应用在学习领域,也可以用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的文字应该简洁明了,语言流畅,不应出现纰漏和模糊之处。如果你想了解他人的总结,可以参考以下范文。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一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二

1、木室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人。(: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絮青缭白(青山,自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整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喝,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

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5)惑而不从师。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7)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9)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0)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11)而不知其所穷。

(12)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13)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修饰。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吾尝跂而望矣。

(3)登高而招。

(4)顺风而呼。

(5)则群聚而笑之。

(6)倚歌而和之。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8)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9)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3、连词,表递进。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并列。

(1)蟹六跪而二螯.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侣鱼虾而友麋鹿。

5、连词,表承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吾从而师之。

(4)择师而教之。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6)拔草而坐,倾壶而醉。

(7)卧而梦。

(8)觉而起,起而归。

(9)自远而至。

6、连词,表因果。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7、连词,表条件。

穷山之高而止。

8、与“己”运用,表陈述语气。

如是而已。

(二)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助词,了)。

(三)之。

1、代词.。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9)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10)取之无禁,用之不褐(代词,它们)。

(11)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12)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13)圣人之所以为圣(指代这件事)。

2、助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2)彼童子之师(的)。

(3)非蛇蟠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4)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的)。

(6)月出于东山之上(的)。

(7)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任席之下(的)。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1)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的标志)。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4)苟非吾之所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吾与子之所共适(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8)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9)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三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状,变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于:寒于水(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取之于蓝(从)。

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

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而见者远(表转折)。

锲而舍之(顺承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原因)。

者: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不复挺者(……的原因)。

焉:风雨兴焉(兼词,意为在这里)。

圣心备焉(语气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

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四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六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22、噫吁:感叹词,蜀地方言。

23、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24、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2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26、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27、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28、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29、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七

七上:

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聪明。(《《论语》十则》)。

尊君在不“不”通“否”。(《与陈太丘友期》)。

七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木兰诗》)。

满坐寂然“坐”通“座”(《口技》)。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两小儿辩日》)。

止有剩骨“止”通“只”(《狼》)。

八上: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选贤与能“与(ju)”通“举”,推举。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a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略无阙处“阙”通“缺”(《三峡》)。

八下:

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马说》)。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岳阳楼记》)。

九上: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强迫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肩执锐“被”通“披”,穿着。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陈涉世家》)。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

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隆中对》)。

九下: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

子墨子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盘》)。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孟子》两章》。

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八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宗法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

1、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2、词语读音。

箜篌怀忿槌床哽咽绣腰襦。

葳蕤卑鄙蹑丝履玳瑁流纨。

明月珰磐石拊掌郡丞思量。

量体裁衣否极泰来白鹄婀娜。

踯躅金镂鞍赍钱蟠龙琉璃。

晻晻日暝摧藏蹑履怅然。

戊戌戍守彷徨。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九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个《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位年尽九十的老翁叫愚公,他家门前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愚公决心率领子孙们挖掉这两座山。有个很聪明的叫智叟的邻居老头讥笑愚公他们这样干太傻了,是自讨苦吃。愚公反驳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而大山挖一点就少一点,怎么会挖不平呢?”愚公率领子孙们每天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背走了,愚公和乡亲们出行就方便多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想了很多。我觉得愚公并不傻,他碰到了困难不是退缩,而是迎着困难而上,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在学习中和平时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不能怕它,要积极想办法,去战胜它。通过愚公的故事,我还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有毅力和恒心,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愚公这样的人吧,不怕困难,坚持就会成功。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十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

(2)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高中劝学读后感。

周三的早读班里读起了荀子的《劝学》,听着圣人谆谆的教诲,头脑中回想着我的学生生活,一份亲切与温暖荡漾在心头。课余,我借了何老师的语文书,重温了这不到四百字的短文。

《劝学》是高中语文课的名篇,对于我也曾烂熟于心。然而高中时代的我,从没有被这篇小小的短文打动过。那个时侯,我喜欢大声地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也喜欢一遍接一遍地背“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怀着一颗少年冲动的心,想象着先辈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不禁怦然心动。

大学的第四年,和一个师姐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到历史系学习的收获,她说:你难道没有发现自己从看不懂别人的论文,到现在不知不觉地看得懂了吗。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真实过程。在抄抄写写、记记背背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无数个概念,是它们帮我看懂了专家高深莫测的论文,理解了智者玄妙精微的思想。我是该感谢这四年间那几千个名词解释啊!

那天晚上,我又想起了“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是耳畔再没有“谈笑间”的快意,而是回响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于是,我找到了名词解释本,写下了“脚踏实地”。

《劝学》主题。

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点总结范本篇十一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