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26:45 页码:9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范文(实用8篇)
2023-11-12 11:26:45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内容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教案要遵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教案要合理布置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组织和连接,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此外,教案还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教案还要注意评价和反思,及时总结教学效果并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名字9]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一

圆心与三顶点连线分辨平分三角。

半径x三边和/2=三角形面积。

三角形一定有内切圆,其他的图形不一定有内切圆(一般情况下,n边形无内切圆,但也有例外,如对边之和相等的四边形有内切圆。),且内切圆圆心定在三角形内部。

在三角形中,三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是内切圆的圆心,圆心到三角形各个边的垂线段相等。

内切圆的半径为r=2s/c,当中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c表示三角形的周长。

三角形内切圆半径公式。

1、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2s/(a+b+c);

2、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r=abc/4s。

其中,s为三角形的面积,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为什么0.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教学例1。

比较0.1m0.10m0.100m的大小。

师:想一想括号里填上什么单位,才能使等式成立?

1()=10()=100()。

生汇报(重点讲解: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你能把它们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的形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并板书:01米0.10米0.100米。

那0.1米、0.10米、0.100米之间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3)指导看黑板: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5)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个性质呢?这是不是一个特例?我们还需再验证一下。

2.教学例2。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利用学具,小组讨论合作)。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4)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5)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出了这个性质,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小数的性质(课件出示)。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认真读这句话,你认为那些字是非常关键或者必不可少的?为什么?

生:末尾,因为中间的0是不能随意去掉的,去掉后就改变了小数的大小。

师: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这就是小数的化简,你想试试看看吗?(课件出示例3)。

把0.70和105.0900化简.。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师:完成教材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师:完成教材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挑战一:判断。

挑战二:连线。

挑战三:智力大比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1-3题。

板书设计:

0.1米=0.10米=0.100米。

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三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1、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2、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挂图、课件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0。40里面有()个0。01

3角=()元

30分=()元

二、体验发现,理解性质

1、出示例5:指名读题,分组讨论。

思考: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自主填空。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2)汇报自己的结果。

(3)观察板书: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

1、课件出示例6: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学生自主填空。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

四、巩固练习

五、小结

《小数的性质及比较大小》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四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五

1、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自己发现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

1、准备题(1)1元=()角=()分。

(2)在下面()里填适当的小数。

3角=()元。

30分=()元。

100毫米=()米。

(3)0.4里面有()个0.1。

0.40里面有()个0.01。

2、引入:今天继续研究小数。

1、课件出示例4:

(1)读题。

(2)分组准备,讨论。

(3)说出结果。0.3元=0.30元。

(4)为什么?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a、0.3元和0.30元都是3角,所以0.3元=0.30元。

b、画图理解。

c、从小数的意义解释。0.3是3个0.1,也就是30个0.01,0.30也是30个0.01,所以0.3=0.30。

(5)这两个相等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什么不同?

提问:小数部分末尾的0添上或去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数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2、课本试一试:先看图填一填,再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1)学生自主填空。

(2)交流自己的看法,并阐明观点。

(3)汇报自己的结果。

由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得到0.1=0.10=0.100。

(4)观察板书:

你得到什么结论?学生自由发言。

总结: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

理解内涵。

1、课件出示例5:

学生自主填空。

提问:这些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指名回答。

(着力于对小数“末尾”的理解。)。

结论: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学生尝试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试一试。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3.16=()10=()。

学生自主改写。

交流:(1)改写这三个数时应用了什么知识?

(2)为什么给三个数添上的“0”的个数不同?

(3)“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进一步体验小数性质的应用。

3、练一练第2题。

学生自主比较,得到结果,并运用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阐明。

练习六的1—5题。

第1、2两题巩固并深化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突出去掉或添上“0”必须是小数末尾的0。

第3、4、5题都是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其中有去掉末尾“0”化简小数,也有在末尾添“0”增加小数部分的位数;有改写小数,还有改写商品的单价。

这些练习题使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小数的性质。

让学生自己发现,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发现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六

1、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

2、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思维能力。

1、前面我们认识了比,想一想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是相等的吗?你能证明吗?----小研究(后附)。

(1)4人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3)比值相等可以证明,还可以运用学过的哪个知识也可以证明呢?

(4)商不变的性质是不是对每个比都适用呢?自己举例试一试。

4、学生齐读,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呢?分数的性质可以使分数化简,比的性质同样可以使比化简,那么,什么样的比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最简单的整数比就简称为最简比。

5、你能举例说几个最简比吗?说得很好,在计算结果时,我们一般要得到最简比。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小结:化简比时,我们一般利用比的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化成整数,再化简比较快。但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时,用求比值的方法较快,只是注意最后结果要写成真分数、假分数或比的形式。

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注意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化简比:它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结果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获整数的形式。

1、学校体育室有10个篮球,15个足球,篮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

2、李师傅8小时生产了72个零件,李师傅生产零件总个数和时间的比是()。

3、拓展练习。

3:8=(3+6):(8+)。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师生共同总结。

()年()班姓名。

你知道2:4与6:12这两个比的大小相等吗?你能证明吗?你有什么发现?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我的发现:

聪明的同学:请你结合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化简下面各比,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序号。

我的方法。

(写出过程)。

1

14:21。

2

36:15。

3

1/6:2/9。

4

2/3:3/4。

5

1.25:2。

6

5.6:4.2。

我的发现: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末尾。

教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

(二)展示目标。

(一)化简小数。

内容:内容:课本p39例3。

时间:2分钟。

方法:将例3补充完整,再完成下面练习。

练习1、化简下面小数。

0.401.85020.9000.080103.001.1800.480。

(1--7组的4号发言,1号评价)。

(二)改写小数。

内容:内容:课本p39例4。

时间:3分钟。

方法:将例4补充完整,再完成下面练习。

练习2、把下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0.41.0520.1000.08108.1810.08。

(1--7组的.5号发言,2号评价)。

“化简小数”和“小数的改写”时,小数的大小改变了吗?为什么?

在运用小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关键是什么不能改变?

1、课堂小结:)。

谈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2、检测:

a、化简下面个数。

3.9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

b、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他们写成三位小数。

(1)3.090.61100。

c、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6.0710.3。

10.3006.070。

0.20.900。

200.07000.02。

0.9200.07。

3、堂清作业:课本p41、4.5。

板书设计:

例3、化简小数。(小数的末尾)。

0.70=0.7105.0900=105.09。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整数改写小数,要点小数点。

有关分子的性质教案篇八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并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

(一)导入。

2、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师生每人画出一个三角形。

小组内展示画的三角形,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指生上台板演。)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学生动手摆三角形。思考: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可结合课本理解)

(2)学生回答。

(3)你认为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通常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用字母a、b、c表示,这个三角形可以称作三角形abc。

4、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复习过直线外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2)小组合作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自学提示: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作三角形的高用什么学具?

怎样作三角形的高?

(3)小组代表展示问题并演示三角形高的作法。

(4)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应怎样画它们?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图)同学们,在生活中三角形有着广泛的应用,仔细观察为什么把物体的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