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20:15 页码:14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优质13篇)
2023-11-11 23:20:15    小编:ZTFB

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交网络?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写出一篇精彩的总结,可以参考以下优秀的总结范文。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一

在过去8年里,梁益建不仅以仁心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且一次一次挑战脊柱矫形领域最高难度。70°、90°、180°……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仅是一个个数字,但对脊柱畸形患者来说,却是一道道难以迈过的坎。严重脊柱畸形,伴随的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意味着他们一辈子不能挺直脊梁,甚至因此丧失生命。梁益建博士不忍心看着患者们因畸形遭遇各种痛苦和生活中的困惑,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一次次跨越手术禁区,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

屡闯禁区成为国际一流。

至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来自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有人甚至是背着呼吸机来到医院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患者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伴极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早已超过脊柱外科学上的手术治疗禁区。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博士通过自己的专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从而挽救一个16岁小姑娘因严重脊柱畸形垂危的生命。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在8年的时间里,梁益建博士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也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130°、150°、180°……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像是神话般让人惊叹。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梁益建博士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公分。其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的拍片结果,甚至一度引发国内同行的猜疑:“扭曲成这样都能被拉直,该不会是ps的吧?”

事实证明,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也不是制图软件开出的“玩笑”。

目前,梁益建博士收治的患者已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治疗的病例更是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同时,还出版了两本脊柱畸形专著。发表在202月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一举打破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茶馆里募捐让患者挺起脊梁。

“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多来自贫困家庭。”梁益建告诉记者,“8年来参与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募捐。”

据记者了解,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的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梁益建博士说:“通常情况下,到医院求治的病人,经济条件都不那么好。”作为该专业的医者,梁益建博士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总是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到现在金额至少不下十万元。

虽然梁益建博士的病人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多,工作压力大,即便这样忙,他每年都要自己抽时间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他常说我们这些国家培养的专家,应该把党的关怀送到老百姓中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解决他们看病难,他言行一致的行为也是年轻医生很好的榜样。

梁益建博士帮助过的病人还有很多,他们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梁益建博士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给你把钱找到后就回来接你。”这一句诺言对当时的刘正富来说几乎不敢相信。为了应诺梁益建每次到茶楼喝茶都会在墙壁上贴出患者照片向茶友募捐。梁益建也联系了很多公益基金寻求帮助。

除了梁益建持续不断的募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骨科开展脊柱整形给予了大量支持。

“当时我在重庆的时候做的是颈椎手术,因为颈椎一般是富人病,没有医院会大量做脊柱矫形手术,因为不赚钱,所以我们现在能达到这样的临床规模和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离不开医院的支持。”梁益建不无深情地告诉记者。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近期又专门为骨科脊柱矫形患者清理了一幢楼出来,做他们的病房。其实这个很不赚钱,而且一直在亏钱。因为这种病人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床位流转率非常低。而且他们经济贫困,治疗基本靠募捐。不过我们觉得既然三医院有了这个技术,也就有了这个责任。我们不做,很多病人可能一辈子都站不直,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2.

3.

9.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二

“我就是个小医生”

“我就是个小医生,治病救人才是头等大事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益建说。这么多优秀的人,这么大的荣誉砸到自己身上,一开始他有点惶恐。

今年1月中旬,梁益建荣获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这个奖该给别人啊。”这是梁益建脑海里浮出来的第一个想法。但后来梁益建也想通了,奖项是一种认可,一种荣誉,但是更是一种责任。“这个奖不仅仅是给自己,更是代表医务工作者去领的一个奖。”

就在昨天,他亲自操刀,为一名患者做了脊柱矫正的手术。手术从早上11点一直到下午4点多,时间达5个小时。这名患者本身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来自河北。正是在网络上得知梁益建的医术精湛,才不远千里来求医。“这是第二次手术,最后再做一次大手术,他的脊柱基本就可以恢复到了理想状态了。”整天围着手术台和患者转,动辄手术要长达10个小时,这个5小时的手术,对于梁益建来说,太正常不过了。

唯一不同的是,做完手术,昨天他提前一个小时下班。家里人正在等着他回家,一起看晚上播出的颁奖典礼。

“我治得好”

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中,75%以上是脊柱侧弯130°以上、四处求医无门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畸形改变的不仅是人的外形,与之相生相伴的呼吸衰竭、心脏衰竭,不断侵蚀着人的生命。面对患者,梁益建的话不多,沙哑的声音说得最多的就是四个字:“我治得好。”这四个字在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听来,有若天籁,意味着一线生机。据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统计,至2016年间,梁益建在该院治疗的脊柱畸形患者达507名,其中,417人已术后出院,余下90人目前正在接受治疗。更多的人,正在因为遇到了梁益建,获得重生。

尽可能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梁益建博士团队从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唯一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

目前,国际公认的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有三大禁区,即: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柱畸形和合并心肺功能衰竭。“禁区”,意味着很多医生不敢触及。

梁益建对病人有个统计:75%的人是北、上、广等地医院告知无法手术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他们无一例外是从网络上查询到梁益建及他所做手术的病案后赶来的。

从至今,他主刀的脊柱畸形手术已经超过1000例,梁益建成为终结极度重症脊柱畸形手术“禁区说”的那个人。“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做到,我唯一可以介绍的经验就是‘坚持、不放弃’,我一步步地走,边走边总结经验,就像攀登一座高峰,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坚持下来,回头一看:我一不小心竟然到达了别人从未抵达的高度!”

梁益建创造的脊柱畸形手术高度,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在专业领域内是无可争议的。2月,他发表在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上的论文,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打破了该杂志在审稿时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三

白岩松饱含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郭小平的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同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也给予郭小平高度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这样评价郭小平:“从医治人的身体,转向救助人的心灵,他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四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不能没有英雄。

生死之界,一念之间——国为重,己为轻。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8月24日,距离张超牺牲100多天,人们在人民大会堂和他的战友、家人等代表一起分享这位英雄的故事。

这是一位平凡英雄。爱笑,顾家,会爱,感恩,有情义,爱追梦……品味他的平凡,我们愈加感受到英雄就在你我身边。

这是一位真心英雄。真心爱国,真心爱家,真心爱战友……感受他那颗赤子之心,我们愈加感受到这位英雄的伟大与坚强。

这是一群无名英雄。作为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和他的战友们每天气势如虹的飞行,父母未曾看过,妻儿未曾看过,亲朋也未曾看过。他们震撼海天的“演出”,只有唯一的“观众”——祖国。

8月中旬,祖国见证了他们传来的捷报。张超同批战友带着他未竟的梦想,驾驶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取得了航母上舰资格认证。

英雄壮志,永照海天。今天,我们分享这位英雄的故事,实则是在聆听来自海天之间的祖国“心跳”和强军“脉动”。

戴明盟。

“飞鲨”勇士悲憾海天。

作为航母战斗力的刀锋,我们这支部队边组建、边试验、边训练,闯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舰载飞行训练之路,自主培养出我国第一批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年4月27日,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我国年轻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张超同志,因突发飞机电传故障,倒在了实现航母飞行梦想的最后一刻,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张超是我亲手挑选的飞行员,他阳光自信、热爱飞行,血气方刚、勇于担当,是这批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初,我带队到张超所在部队遴选飞行员时的情景。当时,他跑到我的住处,自报家门说:“我特别想成为你们飞鲨战队的一员。”我问:“你知道这里面的风险吗?”他回答得斩钉截铁:“知道,但我就是想来!要干就干最难的,要飞就飞舰载机。”

加入“飞鲨”战队,直面全新的武器装备、全新的训练模式、全新的操纵习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作为超常规培养的“插班生”,张超不断自我加压,加班加点,补训苦训。

战友们都说,张超真是人如其名,他始终以赶超的姿态在奋力前行,以超多的汗水、超强的毅力收获了超常的成绩。

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有人分析,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是一般战斗机飞行员的20倍。

以身许国,何惧生死?张超曾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牺牲了,就把我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气概,始终砥砺着张超的战斗激情。海上超低空飞行,是歼-15舰载机战术训练中的难点。课目越难他越想飞,任务越险他越敢上。张超一再请战,最早完成了这个飞行课目。

最令人痛心的是张超的最后一次飞行,面对突发故障,他第一反应是挽救飞机。飞参数据显示,那种情况下,他的操纵近乎完美,壮举令人震撼。生死一瞬足以见证,他是当之无愧的“飞鲨”勇士!

王亮。

生死抉择尽显忠诚。

4月27日,晴朗的天空高远透亮。对于飞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当天,张超共有两个架次的飞行任务。第一架次是超低空掠海突防飞行,他的战术动作衔接流畅,非常好地完成了规定课目。

中午12点半左右,张超开始第二架次的飞行。按照训练计划,他需要在与辽宁舰甲板1∶1的着舰区,连续完成6次陆基模拟着舰。

“飞鲨”围绕模拟着舰区盘旋着,对中俯冲,后轮触地,前轮触地,拉升复飞……张超飞得很棒,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他叫好。

很快,他开始进行第6次陆基模拟着舰,这也是整个团队全天的最后一次着舰。张超的整个下滑过程精准稳定,自然流畅,近乎完美。12时59分10秒,飞机沿着标准下滑线从我眼前呼啸而过,后轮在理想的“落点”率先触地。我和指挥助理不约而同喊了声“漂亮”,在记录板上打出本场次的最高分。

然而,就在这本该“落地为安”的瞬间,无线电耳麦突然传来急促的语音告警:电传故障……随即,飞机像一匹正在狂奔的烈马被勒紧缰绳一样,前轮猛地弹起,机头急促上仰。

按照特情处置规定,遭遇这样的故障,可以立即跳伞。然而,张超没有这么做。他第一时间将操纵杆猛推到底,牢牢把定,试图把上仰的机头强压下去,挽救这架造价数亿、朝夕相伴的战机。可是,飞机没有丝毫响应!

兄弟啊,真的不能再管了!我和塔台指挥员同时对着话筒大喊:“跳伞!跳伞!跳伞!”

救护车呼啸疾驰,我们不停地对他呼喊:“兄弟,坚持住,坚持住啊!”一路上,张超断断续续地说:“我是不是再也飞不了了……”只言片语,流露出他对飞行事业的无限眷恋。

张亚。

碧海蓝天恒爱久远。

我和张超相识相爱6年,有一个宝贝女儿,有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做过很多美好的规划。然而,他突然走了,带走了对我们的全部承诺,没有留下一句嘱托。

与张超相处这些年,我感觉他这个人,爱飞行真是爱到骨子里。因为爱他所爱,所以追求他所追求。在张超的影响下,6月,我下定决心,辞去令人羡慕的航空乘务员工作,特招入伍到张超所在的部队,和他成了肩并肩的战友。

20初,海军选拔航母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知道消息后第一个报名。当时,我们刚把家安顿好,女儿还不满一岁,但我知道飞舰载机是他的梦想,我不能拖后腿。

然而,我刚到北京,就意外地被部队的人接下车。我一看那么多人,吓坏了。我哭着不停地问,张超到底怎么了?他在哪里,我必须见到他!我一直相信,张超不会离开我。

到了殡仪馆,看到他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天塌了!遗体告别那天,看到灵堂上爸爸的照片,女儿突然哭了:“爸爸,我要找爸爸。”我把女儿抱到张超的遗体旁,对她说:“含含不哭,爸爸飞行太累了,不要打扰爸爸睡觉。”

张超走后,有段时间,女儿只要看到我闭眼睡觉,就使劲拍打我的脸:“爸爸睡觉了,妈妈别睡!含含怕,妈妈你起来。”

张超走了,他的爱永远伴随着我和女儿。如果有一天,祖国需要我上战场,我也会像他一样勇敢地冲锋陷阵!

超,你知道吗,你的同班战友们在航母上胜利着舰了!按照当初的约定,当你驾驶飞鲨在辽宁舰着舰后,我和女儿要捧着鲜花迎接你的凯旋!今天,我带着鲜花来了,来和你一起感受这份荣光!

聂元闯。

搏击海天执著追梦。

我和张超既是大学同学,也是同团战友,朝夕相处了十来年。听到张超壮烈牺牲的消息,我感到非常痛心和惋惜,但我深深理解他瞬间的英雄壮举。

我们一起考入空军航空大学。张超自信阳光刻苦上进学习成绩非常好。他热爱飞行的强烈愿望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一起分配到海军航空兵某训练基地。带飞教员问他有没有兴趣留下来?出人意料的是张超谢绝了教员的好意:“我想到一线部队去飞战斗机!”

作为成天在一块的好战友,我知道他骨子里有一种英雄情结,始终想着部队,想着打仗。他多次和我聊起“海空卫士”王伟,他说:“王伟是我心中的英雄,他敢用生命与外军飞机较量,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个纯爷们!”

一拿到分配意向表,他就毫不犹豫地填下了王伟生前所在部队——海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某团。来团里报到时,张超直截了当地告诉团长:“我就是冲着王伟来的!”

有幸来到英雄所在部队,张超深感这是使命的交接。从此,他比以前抓得更紧、训得更严、练得更苦,在我们同批里第一个放单飞、第一个飞夜航、第一个打实弹、第一个担负战备值班,成了大家公认的“飞行超人”。

我们团是南海一线主力作战部队,承担着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神圣使命。近些年,外国舰机在南海活动十分频繁。张超和战友们坚持逢舰机必跟,几乎每天都有紧急战斗起飞任务,多的时候一天有四五次。

4月,外军一架侦察机又在我周边抵近侦察。接到指挥所命令后,张超立即单机执行战斗起飞任务。那一次,他成竹在胸,驾驶歼-8ⅱ飞抵目标空域后,迅速占据有利位置,按规定进行跟踪监视,形成对外机的有力震慑。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年,海军实施超常规措施,在三代机部队遴选舰载机飞行员。张超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了。他第一个向团里递交了申请,郑重写道:“人民海军要想走向远海深蓝,就要有一群不畏风雨的海空雄鹰!”

陈欣。

强军路上使命催征。

我是一名军事记者,报道过我们的辽宁舰入列,兴奋,绝对的兴奋;报道过我们的歼-15着舰,自豪,满满的自豪。

我们看到了辉煌。而辉煌的背后,是付出。

在舰载机部队,每个飞行员的宿舍门旁,都贴着自己的人生格言。张超选择的是这样两句话:文能握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

一股豪气,扑面而来。豪气背后,使命催征。

真的没想到,飞机上舰是这么难。改装舰载机,是操纵习惯的彻底颠覆。张超为了建立新的肌肉记忆,一年的飞行起落,相当于过去6到7年训练的总和。而每一次模拟着舰,又都承载着数倍于以往的超负荷!

真的没想到,平时训练也那么险。舰载机起降,是公认的高危课目。“刀尖上的舞者”绝不是随口一说的比喻,而是用鲜血和生命绘就的真实形象。张超他们的每一次训练,都是惊心动魄的考验,每一次平安着陆,都是化险为夷的凯旋。

真的没想到,探索之路如此任重而道远。舰载机的技术和训练,是大国的核心机密。为了航母,国人盼红了眼,科学家熬白了头。现在,是“飞鲨”舞者把“生命先抵押给死神”,义无反顾走上了这条路。

没想到,采访期间,战机的轰鸣震撼着我的耳膜,营区里的呼号高亢响亮。

官兵们告诉我,部队复飞,部队长戴明盟飞第一架,随后是参谋长张叶飞第二架……这支英雄的部队,在碧海蓝天继续翱翔。

就在前几天,张超的同批飞行员圆满完成在辽宁舰上的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高标准通过了上舰资格认证,他们为“飞鲨”战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五

11月28日下午3点,郭小平和刘丽萍带着翠翠和红霞逛了北京天安门,准备坐地铁返回宾馆。一路上,翠翠抱着郭小平的胳膊,红霞紧紧拽着刘丽萍的手,小猫一样靠在车厢上。“这俩孩子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得逛逛天安门。”说着,郭小平抬头看看地铁到站指示灯,盘算着还有几站下车。

他们这次到北京,是参加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活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对他们有着特别的意义。他们来自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我国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是校长,刘丽萍是生活老师,翠翠和红霞则是那里的孩子。

“你叫我校长,我觉得特别怪。”郭小平瘦且高,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他笑着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其实呀,我就是个大家长。”的确,孩子们很少叫他校长,都叫他“伯伯”。

让孩子们过得快乐一点。

“最早就是一个简单的想法,根本没想到后来会成立一个学校。”回忆起创办学校的过程,郭小平如是说。

郭小平所在的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专门收治艾滋病患者的病区“绿色港湾”其中有几名因为母婴感染、一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孩子。由于父母去世亲戚也不愿意接他们回家4个孩子长期住在了病区。

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但对他们来说,这并不容易。由于经常发病,他们身体虚弱,随时可能住院;人们对于艾滋病的恐惧、歧视也让孩子们受到不少伤害。曾静是4个孩子中的一个,他曾去学校上学,可当老师和同学知道他有艾滋病后,他就被彻底孤立了。“上课时,我被孤零零地安排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下课后,也没人愿意跟我说话。”后来,曾静得了抑郁症。抑郁症好了,他也不想再回学校了。

这些无辜的孩子本就生死未卜,还被人歧视,这让郭小平很难过。“也不知道孩子们能活多久,就是想让他们学一点知识,过得快乐一点。再说,待在医院里,也不上学,不成文盲了吗?”

为此,医院腾出了一个病房,买了块黑板、4张课桌,“爱心课堂”就这样“开学”了。医生、护士轮流当老师,拿来自家孩子用过的课本,利用空闲时间教孩子们认字、做算术。课堂虽小,但孩子们高兴极了,经常是刚拔掉输液瓶,就飞奔到教室。病区里的患者刘丽萍主动请缨给孩子们当老师,9年前,一次术后输血时,她不幸感染上了艾滋病。“想到过自杀,也想过要报复社会”,但这个小课堂让她看到了希望。

课堂建立不久,孩子们的命运迎来了转折。,医院收到来自国际捐助的儿童抗病毒药物。这种药可以抑制患者体内的病毒,增强免疫系统,只要按时服用,孩子们就能健康地活下去。

一年后,“爱心课堂”里的孩子增加到了16名。孩子多了,临时教室就不够了。9月,依靠社会捐助,“红丝带学校”建立起来,但招老师却成了郭小平的心病。只要有教师资格证,愿意来的,他们统统招收。“我们待遇不好,又是这样的学校,没啥人愿意来。”郭小平记得,聘来的第一个老师上课时戴着手套、穿着消毒外套,不愿意跟孩子们接触,没多久就离开了。但现在好了,学校有7名教学老师和两名生活老师,郭小平的女儿也是其中之一。“我闺女从小就跟着我,和孩子们在一桌上吃饭,她根本没有‘歧视’这个概念。从医科毕业后,我说你去学校教孩子们吧,她乐呵呵地就来了。”

对学校的25个孩子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有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有人教授从小学到初中的课程。一进校门,你就能看到一组图画:郁郁葱葱的树上挂着大苹果,每一个都贴着一个孩子的笑脸,周围簇拥着一棵棵向日葵。

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红霞今年5岁了,是个俊俏的小女孩,用红色皮筋扎着两个小辫子。一个月前,她和哥哥一起来到红丝带学校,他们的父母早已去世,刘丽萍就成了她的妈妈。这次来北京,红霞还在故宫附近照了相,郭小平兴奋地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女孩穿着旗袍,像个小格格。

郭小平告诉记者,学校里有一半孩子是孤儿。“这些孩子要是没人管,还不就自生自灭了。等长大了,你说他能不憎恨社会?很多人都说艾滋病儿童的问题,光说有啥用,总得有人去做吧。”

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郭小平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但他相信,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我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孩子们的未来,郭小平的想法十分清醒。尽管歧视减轻了,但他们想要像普通人一样上学、工作、生活,仍然不容易。他常会和孩子们聊起人生、梦想、将来的职业选择,给他们建议,也会给他们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泼冷水。一个女孩想当幼教老师,被他一口否定:“哪个家长肯把孩子送到你这儿?”

“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窗外,天已经黑透了,各家亮起了灯光,明亮而温馨。郭小平认真地问:“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那就是个‘情’字。”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六

一本书让人感悟,当读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刘翔、姚明等光彩耀眼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他们都有让中国人感到震撼的心灵力量。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水林兄弟。“新年不欠旧账,今生不欠来世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

评选组委会的颁奖词:言中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化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雪夜里的好兄弟,只剩下孤独一个。雪落无声,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当看完这本书时,总会给我长长久久的思索与追问:是什么样的情怀使我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的机缘使他们令九州动容?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寻找本真。

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却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最软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这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进取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心怀天下,那么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我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个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他人,这正是一种感动的力量。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七

英雄王锋的故事,要从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灾事故说起。

那天夜里,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预见,危险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点多,因一楼电动车短路失火,继而引发大火。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锋一边大声呼喊,一边折回头冲进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儿子。

“你打电话报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楼里还有很多人。”王锋安顿好妻子潘品后,便转身第二次冲入火海。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楼东间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的生命。

此时,楼内已火光冲天,还不时响起爆炸声。“里面还有人,我还要去救人。”说完这句话,他第三次冲入火海。

这一次,他挨门挨户敲门示警。邻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赶忙起床逃生。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个逃出去的王锋,第三次从火海中出来时,已被烧成了“炭人”,全身乌黑,神志已经不清醒,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然边跑边喊,奔走呼号。住处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

整栋楼的邻居无一伤亡,但王锋全身的烧伤总面积达到98%,命悬一线。

虽经多方救治,但因严重感染,在顽强坚持了136天后,王锋于月1日因多脏器衰竭不幸离世。

英雄王锋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对他英勇事迹的.高度认可。

如今,王锋事迹已在全国发酵,关于他事迹的电影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就像“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王锋的颁奖词写的一样,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八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敬意]。

家乡父老乡亲说起他都惋惜,也都自豪。

50多岁的邢文东清楚地记得,自己见过的最大场面,就是去年10月16日,方城县举行迎接火海救人英雄王锋骨灰返乡仪式。仪式在县全民健身广场举行,上万名父老乡亲一拨接一拨拥来,送别这位平民英雄。

有老乡含泪赞叹:“我们方城娃儿,真是好样的!”

如今,在河南,在南阳,在方城,在王锋的老家广阳镇,说到王锋,几乎人人皆知。父老乡亲说得最多的是:敬佩!三入火海救人,他是真英雄!

善良淳朴的乡亲们,用最朴实的话表达对王锋的怀念:“以后王锋家的事儿,就是村里的事儿。”

王锋被烧伤后,赶上麦收农忙,父老乡亲们帮忙收麦子。如今,这种温暖和帮助仍在继续:。

春节前后,亲友乡亲们自发、接连到王锋家中看望,王锋家地上摆满了大家带来的整箱鸡蛋、饮料等拜年礼物;南阳市、方城县及广阳镇的各级领导也分别带着慰问金等登门看望,还有好心人给王锋的女儿和儿子送来压岁钱,送来羽绒服……每一份关怀和帮助背后,都饱含对英雄的敬意。

[传承]。

感人本土电影为弘扬英雄精神助力。

“救火呀!救火呀!”

“快报警,我去救他们”……。

2月3日,方城县人民剧院座无虚席,在此举行的电影《英雄王锋》首映式上,潘品看到丈夫救人事迹被搬上荧屏而落泪,台下不少观众也边观看边拭泪。

这部影片再现了王锋火海救人的感人场景和社会各界对王锋的爱心援助等感人故事,将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并将启动全国百万人次院线点映活动,电影光盘也将同步全国发行。

参加该县三级干部会议的800名与会人员观看了《英雄王锋》。该电影导演李存表示,这是一部纯粹的本土影片,英雄是本土的英雄,演员是本土的演员,“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为弘扬英雄精神助一把力”。

“长大后,我也要成为王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好人。”扮演王锋儿子的小演员说。王锋的扮演者谷亮,更是在与英雄家人的接触中,感受到这位平民英雄身上满满的正能量,“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

著名作家二月河,作为《英雄王锋》的总顾问,对这部电影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期许,“这部电影对于宣传王锋的英雄事迹,张扬河南人的雄心大志,提倡河南人的担当精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缅怀]。

人们的赞扬声中英雄王锋依旧生动而鲜活。

时光飞逝。

去年5月18日,王锋用拼命的呼救和烈火中的奔跑救出同楼20多人时,老家田里待收的小麦,正一地金黄。

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如今朴实厚道舍己救人的王锋,却再也无法看到这片土地上的四季轮回。

“十月,几乎所有的生灵,都会用枫红穗黄展现成熟的辉煌。三十七岁的王锋,用血色的足印刻下了独特的墓志铭。”全国知名雷锋文化研究人翟元斌,在去年10月1日作诗一首《与王锋告别在西去的路口》,沉痛悼念“雷锋式好青年”王锋。诗中写道:“你就是你,一粒中原土地的沙砾,喧嚣重回静寂,你默默堆砌着一个族群的图腾”,“向东,向西,你选择太阳落下后的再一次升起”。

“平凡中的伟大!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时代最强音,英雄!正义的化身!”网络上,王锋英雄事迹热转背后,满眼都是“向英雄致敬”的话语。

社会各界对英雄王锋的赞扬,也抚慰着王锋家人的心。“你丈夫是个大英雄,我们都很敬佩他!”2016年11月,潘品代丈夫王锋领“第三届全国119消防奖”时,在北京回来的火车上,被一位年轻妈妈一眼认出,主动上前,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对一家人的问候。

姚雪,是那次大火中被王锋救出来的一位托班老师。春节前,远在山东的她通过视频,向潘品母子三人拜年。她把对英雄王锋的敬意,融入对这家人的牵挂,融入平日里的乐于助人。

王海东,把王锋视为“救命恩人”,那天凌晨着火后,当时租住在三楼的他就是被敲门声和呼叫声惊醒,跳到隔壁一家的二楼凉台上逃生。他心里记得王锋的好,也激励自己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心怀大爱。

[赞颂]。

“文明大爱”薪火相传中原大地从来不缺英雄。

王锋三入火海救人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后,他被赞为新时代的雷锋,新时期青年的楷模,让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绵延不绝,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他人有难,普通人王锋舍己相救,是真英雄!”王锋去世后,《人民日报》的社评曾如此赞誉王锋:我们致敬像王锋这样的英雄,我们见贤思齐,挺起民族与国家的脊梁。

英雄王锋的成长,离不开这片“文明大爱”的中原大地的滋养。如今,在南阳市区的道路、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礼仪公益广告、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还有“好人墙”上的各类先进典型。无形之中,使得爱国守法、文明礼貌、诚信友善的社会风尚越来越浓。南阳当地已有3万多人加入市社区志愿者协会,为居民免费修理家电、义诊、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服务等。

在孕育人类文明的中原大地,也从来不缺乏英雄。

近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201月“中国好人榜”名单,经过网友推荐、评议共有105位乐于助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敬老爱亲的身边好人上榜。其中,有7位就是来自咱河南的好人。

他们都有一个名字:河南好人,他们的骨子里都蕴藏着热情、勇敢、朴实的“善良基因”。

“王锋是新时期河南优秀青年的杰出代表,是新时代的雷锋,让中华民族的英雄情结绵延不绝,英雄精神在中原大地薪火相传。”郑州大学教授、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明锁表示,王锋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心系他人安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敢于拼搏、勇闯火海的顽强意志和舍身为民、不计得失的大爱情怀,也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承和践行英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九

在北京参加“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录制,郭小平穿的是一件十多年前的黄色西装,胸前贴着一个用彩纸做的红丝带。他说:“大家认不认识我无所谓,我只是想通过节目让大家认识我们学校的这群孩子。”

郭小平比节目组要求的时间提前了两天到达北京,因为他想带学生坤坤顺道做个体检。学校放假了,大部分孩子都回家了,尽管有一半的孩子是孤儿,但是他们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其他亲戚。也许平日里这些孩子的家人离孩子们比较疏远,但是过年了,孩子们也要回趟家吃个饺子。然而,学校里依旧有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坤坤就是其中之一。“过年这几天最让人操心的就是这几个不能回家的孩子,我们老师会轮流陪他们过年。年后,我最担心的就是今年要参加高考的孩子们!”郭小平说,红丝带学校共有33个孩子,其中有16个读高三,他们是学校最早的一批孩子,郭小平挺担心孩子们的成绩的。孩子们因为身体的原因上学时断时续,还有很多孩子八九岁才开始上学,基础比较差,他怕孩子们考不上大学,因此,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高三孩子们的备考上,还外聘老师为孩子们补课。此外,他还担心孩子们考上了大学却不能正常上学,这样对孩子们的打击更大。

节目现场,当敬一丹采访郭小平时,他也谈到了自己的担忧:“上大学将是这些孩子们生活的转折点,希望社会能少些歧视,宽容地对待他们,艾滋病并不可怕。”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

月8日晚,《感动中国20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20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一

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已经走过十年。第十一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已于与2013年2月1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正式揭晓。

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分别是:林俊德、陈斌强、何玥、陈家顺、高淑珍、张丽莉、李文波、高秉涵、周月华、罗阳。特别奖授予湄公河“105案”专案组。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十位获奖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身份和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的事迹都具有打动人心灵的感动特质:

1、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科学家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

3、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12岁女孩何玥因病去世,把器官捐献给他人;

5、高淑珍:爝火燃回春浩浩,农家妇女高淑珍坚持14年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

6、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8、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台湾老兵高秉涵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

10、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航空英模罗阳用生命托起战机,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

特别奖: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评选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尽管有些获奖人物的事迹已经广为人知,但经过《感动中国》全新的阐释,仍然再次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节目组在过去一年中深入基层,挖掘了不少优秀的普通人楷模,今年的获奖者中还有一位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这创造了《感动中国》获奖者年龄新低。这些获奖人物的事迹,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群像,引发了现场观众强烈的共鸣,纷纷表示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二

里约奥运会女排决赛。中国女排经过四局较量,以3-1逆转战胜塞尔维亚女排,时隔12年再度荣膺奥运会冠军;同时报了小组赛告负对手的一箭之仇。这是中国女排史上第3次获得奥运金牌!

成为教练之后,郎平已经率队两次杀入过奥运会的决赛。一次是带领中国队晋级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决赛,一次则是在率领美国女排。不过这两次她都是获得了银牌,里约奥运会,由郎平再次挂帅的中国女排,战胜塞尔维亚夺得金牌,继1984年洛杉矶和雅典折桂、19亚特兰大摘银之后,时隔12年第三次斩获奥运会冠军,这也是郎平挂帅后的首枚奥运会金牌,同时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里约奥运会的第26金。

郎平两次接手中国女排时,中国女排都处于低谷。不仅是拿不了世界冠军,而是在亚洲都输给过日本和泰国。更是从世界排名第一,一路跌到第八。每次世界级的大赛,国人已经不寄期望于女排进决赛了。

这样的女排对谁来说都是烫手山芋。但是两次,郎平都扛起了中国女排。1995年她首次执教中国女排,同年就率队获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三名,年再次率领中国女排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夺得第13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亚军!

之后她辗转意大利、美国。在,郎平重新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她再次带领困境中的女排夺得女排世锦赛亚军。在去年的女排世界杯上,郎平顶住压力,带队以10胜1负的骄人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其实,在郎平两次执教中国女排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顶着冠军的光环,郎平1986年退役后本可在系统内取得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郎平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到北师大学习英语,之后又自费赴美留学。

1995年,长期处于低谷状态的中国女排开始备战奥运,邀请郎平从美国回国执教的呼声很高。曾经为国家夺得“五连冠”的郎平也非常希望重回国家队,再振女排雄风。然而,当时郎平签有美国俱乐部的合约,回国意味着有一笔不菲的违约金。

当中国“高尔夫之父”朱树豪获悉此事后,他通过自己在美国的公司全力协商解决,努力游说郎平所在的美方俱乐部,并且承担了郎平的违约金,扫清了郎平回国的一切障碍。

后来中国女排不负众望,勇夺1996年奥运银牌。当郎平率领女排姑娘终于再次站在奥运领奖台上时,新闻媒体才知道了朱博士的这一义举。郎平在她后来的自传《激情岁月》里也记载了朱树豪帮其回国执教的经历。新年之初,当中央电视台采访远在意大利的郎平时,这位“铁榔头”也热情洋溢地提到朱树豪的名字。

接下来,自20雅典奥运会上逆转俄罗斯夺冠后,“黄金一代”的中国女排一度陷入了低迷的状态。

老队员的伤病成为了当时最大的问题。在赵蕊蕊的记忆里,到20是中国女排伤病最多的一段时间。她和时任队长冯坤曾前往美国治疗,在那里她们遇到了一同手术的偶像郎平。术后“三个瘸子”生活在一起,郎平时不时炒菜做饭,“很照顾我们”。

中国女排两度负于日本亚锦赛又史无前例地被泰国击败。在回国的机场安检人员说你们连泰国都敢输。薛明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有人想输”。

中国女排进入了新老交替的调整中。赵蕊蕊等老队员退役,主帅换人,中国女排进入了一段风雨飘摇的日子。刚刚接过帅印的蔡斌,又把帅印交给了王宝泉,在后者“地狱式”的训练方式下,女排夺得了瑞士精英赛冠军,并在世界女排大奖赛上收获第四名。五个多月后,王宝泉又因身体原因挂印而去。

两年内三度易帅,这是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次。“教练是一个队的灵魂,那时候灵魂都不稳定”,薛明说。前中国女排队员张娴认为,频繁换教练也导致了中国女排的青黄不接。每个教练用人、选人都有不同的风格。

中国女排跌入谷底仅仅取得世锦赛第十名的成绩。此时中国女排无异于烫手山芋。20因腿伤很难再坚持下去来自北京女排的薛明宣布退役。

年4月,郎平的老队友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得知消息后,郎平坐在沙发里哭了良久。

“招娣去世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让我特别感动,女排精神还是这么有感召力,在中国女排最需要人的时候,我为什么不能做点牺牲?现在这个局面,出山就是去当铺路石的。”

郎平作为队员见证了老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又身为教练在最近二十年来活跃在第一线,每当女排陷入困境,人们总会想起她。

郎平毅然接过女排帅印。要知道,老女排成员中至今还从事排球教练工作的只有郎平一人,有的下海经商,有的走上仕途。当央视主持人张斌将这个问题抛给郎平时,郎平笑着说:“经商没有天赋,也没有领导才能,只能做教练了。”

这支新女排,90后甚至95后占了大部分。训练、比赛、开会、备战,已经55岁的郎平经常亲自上阵,平时腰椎不好的她,训练课后,要花上半小时做理疗。很多大赛前,她的睡眠不足4-5个小时。

另外,在场下,郎平对队员体贴入微,记得每一个队员的生日,了解每个人的伤病,会自己掏钱给队员买营养品,包春节红包。

终于,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厚积薄发,一扫之前阴霾,夺得冠军。

20奥运会,背负着中国三大球成绩希望的女排压力很大,小组赛首战,2比3不敌荷兰,离场时,队员们一个个低着头。赛后,郎平为队员做心理疏导,要求队员“放开打”。第四场小组赛又0比3完败塞尔维亚。在休息室,郎平鼓励大家:“咱们中国女排最不怕的就是困难,困难再大,我们也要迎着困难上!”

战胜了荷兰杀入决赛后,郎平说:“从我决定带女排的时候我就没考虑应该得到什么。队伍是主教练责任制,不管是好还是不好,我都应该承担责任。”

说到激动的地方,郎平也显得有一点语无伦次,她说:“我不是表扬自己,我没有什么私心杂念。球队带得不好,我有责任带她们继续向前。球队带得好,是大家的功劳,我一个人做不了什么。我没有后悔过,只是尽力而已。”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中国十大励志人物故事篇十三

他曾在指挥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被隔离56天,创造了“无一位医护人员感染,无一名患者死亡”的“双零”成绩,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视频电话慰问。

他曾长期坚持帮助贫困患者,设立“爱心基金”“济困病房”免费收治洪洞“肠瘘肠管”患者晋丹丹,以及“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瘫痪在床的养母刘芳英,让热心公益事业的人们肃然起敬。

他多年矢志不渝奉献艾滋病事业,创建“绿色港湾”为1800余名艾滋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设立“红丝带小学”,让13名失去父母的艾滋病儿童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幸福地背上书包走进课堂,他也因此被邀请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接受直播采访……他,就是被人们赞为情牵百姓的好院长郭小平。

今年49岁的郭小平是临汾市乡宁县人。1984年从运城市中医学校毕业后,他就一直工作在医疗卫生系统,当过乡镇医院的医生,在县级中医院当过副院长,也曾经在省、市卫生厅局帮助工作。无论在哪里,勤奋干练、思维敏捷的他都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此,他曾先后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山西省抗击非典功臣”称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临汾市五一劳动奖章”、“临汾市委模范党员”、“临汾市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