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范文(精选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47:08 页码:14
2023年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范文(精选14篇)
2023-11-18 14:47:08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深入反思并获得新的见解。如何使总结更富有启发性,引发他人对你的工作或学习的关注?为了帮助大家写好总结,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高质量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一

三、调研时间:20xx年12月20日。

四、调研地点:淄博市张店区美食街。

五、调研方式:通过随机抽取询问街上的大学生,经过一个小时的调研,共询问调研询问了28位大学生。

六、调研成果:

9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曾经想过做兼职或打工,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社会经验和赚取劳动报酬。当询问他们为什么想打工时,大多数同学回答想增加一点收入用于自己日常花销,一部分同学表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有助于增加社会经验,为以后踏入社会打基础。但有一小部分同学说,由于同伴想进行打工,他自己也一时兴起想与其一起打工,这是一种跟风随行缺乏主见的心理,是一种不可取的心理。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想打工或做兼职,但只有46%的同学表示自己真正落实到实践上过。一些同学表示,自己跟同伴曾经四处打探招聘信息,但是很多招工地方都不适合自己,最终问得多干得少,很难找到自己想干又能胜任的工作。

当谈到求职遇到的问题,有一半同学说很多用工的地方只招聘长期工,不招短期学生工,这让同学们感到非常无奈。有的单位虽然招收短期学生工,即使短期工与长期工的工作相似,但是短期工与长期工的待遇差别很大,甚至让有的同学不能接受。有同学表示自己进店询问招聘情况时,经常遭到店员或老板的冷待,一些店员只让同学们留下联系方式,说等老板回来时再联系他们,之后却从来没有接到过联系电话或短信。还有一些同学说很多单位的工作时间不适合自己,像餐饮业等工作需要晚上工作并工作到很晚,这让一些同学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和交通问题,因为冬天的晚上路人很少且无公交车运营。有的单位向学生提供免费住宿,但同学们反映居所设备简单、空间狭小,还需要和其他店员合住,他们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当同学们找到自己想干的工作并成功应聘后,有些时候他们并不是愉快工作的,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广大同学们。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应聘前虽然考虑到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工作太累问题,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受工作。一般第一次工作的同学坚持不久就因种种原因而请辞,其中工作太累原因占得份额最大。若在试用期期间请辞,他们可能分文未赚,在付出辛苦的劳动后失望而归。同样有一部分同学说看着很轻松的工作,当自己干起来后就发现根本不是这样,这需要毅力和耐力坚持下来。

在同学中,曾发过传单的同学占的比例最多,曾在餐饮业打工的同学数量居第二,其次是当导购员、配送员,有数量不多的同学当过家教,在工厂打工的同学最少。面对这样的调研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用到大学生的书本知识的地方不多,体力活性质偏重的工作居多。由于发传单之类的工作招聘范围广,工作天数短,工资一般,所以同学们接触的最多。曾在餐饮业打工的同学表示,服务员是一个非常累和脏的工作,除肯德基、麦当劳等高消费的西餐地方外,工资收入比较低,他们不愿意再次回到餐饮业工作。当问到为什么不当家教的问题时,很多同学说担心自己知识水平问题,怕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有同学说,现在找家教的大多需要综合家教,自己只是擅长某一学科,并没有足够的能力辅导全科。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当今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问题。

参加完一项工作后的同学们大多表示自己非常高兴拿到薪水,并且虽然非常辛苦但是过得也非常充实。尝到甜头的他们,大多愿意若有机会将继续工作。有极少数同学表示自己在开工资时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单位规定在工作完成隔一段长时间后,才能领回工资,有的单位克扣少量工资,不如数发给同学们工资。面对这些问题,同学们在表示不幸的同时更多的表示无奈,他们大多数和大多时候都是无能为力的。

七、活动总结:

根据报告情况,我们很容易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打工和做兼职,同学们想的多,但实践行动的少,工作过程中缺少毅力和耐力,怕吃苦受累。绝大多数同学对于打工中遇到的问题只能表示无奈,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当然有少数同学做得非常成功,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负担赚取生活费用。通过此次调研,我初步了解大学生打工与做兼职的情况。我们打工的大学生大多数只打短期工,而长期工等有稳定性工作的大学生非常少,这些都是由大学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根据此次调研情况,我建议大学生在把知识学好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多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好铺垫。同时,希望社会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打工和做兼职的情况,真正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岗位和机会。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二

浅谈“三农问题”

21世纪的中国,谈论什么?谈论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关键,又是什么?那就是民生问题,其中以“三农”问题为代表典型。“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农民问题,首先是农民素质问题。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为什么在一向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今日却登上了舞台,受到广泛的关注。首先,从短期看,它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其关键就在于农村,如果农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不能得到好的改善和发展,就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从长期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中国的人口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但土地资源不够这么多农民使用,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还将继续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现象,如此多的劳动力只能向城市转移,但城市也不能提供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是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这是引发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

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其次,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而以一个大学生的视角,以下浅谈自己对于三农问题的小小看法。我觉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蛹和蝴蝶的故事。众所周知,蝴蝶乃从蛹中破茧成蝶,从而翱翔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而蛹呢,在黑暗的茧中挣扎,只为更好地见识外面的世界,更好地生活,仅此而已。而蛹破茧成蝶的过程却是无比艰辛和充满矛盾。当蝴蝶以光速般翱翔的时候,蛹忽然发现,想要追上谈何容易,于是,距离越拉越远,然后形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蝴蝶在鸿沟的那头继续翱翔,为如何上天而烦恼;而鸿沟的另一头在黑暗中奋斗,只为生存,水深火热。

首先,以农民个人而言,应当注重个人的发展,在农业市场经济中学会分析市场信息,牢牢掌握住市场动向,以达到劳动力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训,提高个人工作技能,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断取得提高。最后,注重下一代的个人教育,不要重复牧羊人的悲剧。自身因茧而不能翱翔天际,但是,有个通往天际的阶梯,也可以一览众山小。

其次,以国家政府而言,一句话,有效率地换位思考,为农民的破茧,创造环境,可以是法制的健全,可以是技能的培训辅导,可以是政策优惠等等。因为黑暗加外界的暴风雨极有可能直接剥夺了破茧成蝶的机会。一旦如此,那蝴蝶的命运估计也难逃暴风雨的狂虐。最后,作为蝴蝶而言,应当明白:自己能翱翔的关键是那占了大部分的蛹,用汗水和血泪造成的翅膀,供他们飞翔。他们能做的不是以特殊或无关的眼光看待,而更多需要的是理解,更多的是帮助。可以是举手投足之间的身体力行,可以是相处过程中一句简单的解答,更可以只是一个微笑。

总而言之,蛹不可能全部破茧成蝶,我们能做的是,减小鸿沟的距离,让蛹哪怕不能翱翔,也能屹立于天地,同样感受到世界的多彩和缤纷。

课程名字:论文题目: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提交日期:

****年**月**日。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三

摘要:在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转型中,《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具备较强理论性,更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教学供给侧改革,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其次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再次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最后要适时进行专题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地方本科高校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地方性本科高校;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创新的教学思维,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适当添加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在创新教学改革中培育人才、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人才。目前地方性本科高校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采用单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本人结合近年来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心得体会,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一些创新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一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对地方本科高校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区位的劣势,师资力量相对缺乏。

地方性本科高校多处于某地级市,地理位置与省会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其区位劣势明显,另由于地方性本科高校大多数是专升本,在升本后由于大量扩招,学生数量剧增,但师资数量出现一定不足,同时师资质量和结构问题突出,作为热门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常现严重缺乏。另由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品牌效用较弱、教学科研硬件和软件条件较差,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人才引进后因为待遇和发展空间问题难以留住。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的专任师资力量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师资力量缺乏使得在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上课之余很难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创新。

(二)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素质相对较低,学习能力较差。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不仅课堂上要认真听讲,课后还需适当复习,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全力以赴。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与其他重点高校相比,学生不仅生源质量较差,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进行教学,再精彩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根本无法很好掌握其中的内容,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三)数学化经济学术语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

《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其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使得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当前经济学边际革命之后,在传统性的经济学分析中融入数学逻辑,数字化成为经济学的一大特征,不断数学化成为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相对学生来说,自从经济现象不断抽象化为数学符号后,经济学现象不再易于理解,而是变得复杂难学,学习兴趣随之不断降低。这时课程的专任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如何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得学生能学好经济学,能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地方本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根据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将提供一些教学改革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教学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一种思维。一直以来,《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等。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强调教学供给侧理论灌输,教学方法单一,而忽视学生需求侧的主体性特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但后来一段时期内教学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份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同样受到影响。目前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在供给主体方面,在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师资力量建设的同时,引导经济学科教师以及学生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将所有社会组织、社会资源都纳入到经济学类教育的系统资源当中,构建经济学教学多元供给主体,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在教学供给内容方面,需要提高西方经济学供给端的质量,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组织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对优秀教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进行分编整理,实现《西方经济学》教学均衡化发展。在教学供给方式方面,教学方式要分层和分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模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要注重运用整体框架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化。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说,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就会踏入社会,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也是与研究学术型大学的区别,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重点。地方本科高校要重视以实践育人,通过建设一批独具特色、功能不一的实践教学基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指导,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在理论课时完成后需要增加部分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的优势,鼓励学生走出去,老师带队走出去,走下去。紧跟社会的步伐,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层面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可选择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未来的人才是懂网络,且会运用互联网的人。为了使学生懂得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通过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是由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去完成任务,通过完成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模式促使学生将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运用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当中,首先通过课上教师分析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探索欲望,形成内在学习动力。其次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讨论话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网查找资料,通过自学资料,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使每个小组都带着问题和任务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和交流协作学习。再次学生可在学习论坛彼此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教师也参与其中,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最后通过小组协作,组织文字资料,并就此做出汇报,提高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汇报结果做出总结和评价,并进行适当拓展引申。

(四)组织专题知识讲座。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发展性学科,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知识结构设计一系列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可以通过校内相关领域名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也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邀请一些经济学家、优秀校友、著名的企业家来校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这种专题讲座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前沿,而且可以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先进思想和观点。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启发新的思维。

三结语。

地方性本科高校选址多在中小城市,与全国重点大学或省属综合性大学相比有较多的劣势,但是我们要避短扬长,重视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教师必须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解决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常言道:“学无定势、教无定法”,在地方性本科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方法,比如教学供给侧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专题知识讲座,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就能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的职业化转型,增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宪.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142.

[2]李宝礼.互联网思维视阙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5:492.

[4]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光明日报,-3-16.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能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检验和巩固有关的知识、技能,继承前人积累的最基本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可替代的,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看。

1。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这种科学实践为基础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从17世纪中叶波义耳进行的物质燃烧、动物呼吸的实验研究,到18世纪中叶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论证,以及19世纪初不少化学家对这一定律的实验论证;从18世纪形成的实验化学,到20世纪理论化学分支领域的飞速发展和21世纪计算机模拟实验的逐步形成;从人们对元素、空气等简单物质的研究,到现代人工合成各种复杂的天然化合物等等,无不标志着化学家们从实验到发明、发现的光辉业绩。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是化学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

2。从化学教学的角度看,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取消了化学实验,也就扼杀了化学教育;不做化学实验,再有才华的学生也学不好化学。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要靠化学实验教学的运作;学生养成科学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离不开化学实验;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及良好学风的形成,更是与化学实验教学紧密相关。正如我国著名的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所说:“在化学教育中强调化学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过分;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丰富的`场所”。

当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大部分实验是演示实验,约占实验总数的80%以上,所以学生自我创新的机会太少。而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索性实验很少,这也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常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将实验方案、步骤和注意事项明确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进行演示实验,再把实验现象、结果和对应的知识进行比较,最后进行概括。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时候“严格”地要求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与书上或老师所讲的相吻合,否则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有错误。这样下来,做实验和观察实验只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书写实验报告也只是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而实验的目的却最终演变成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巩固和检验知识。

二、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2。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只是传授知识、学会解题,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教给学生的知识是预设的,对问题的解决只要求一种方案或答案,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可能很好地洞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发现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看,长期、单一地选用这种实验模式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实验教学。

三、优化教学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以探究性为主,其他多种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应十分重视化学试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快乐地学习,这样就会大大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五

我认为,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在中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除具有“益智”、“明志”功能、传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外,还要通过历史教学告诉学生什么是气节,什么是人格,为什么人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为什么要热爱祖国……这些关于做人的道理越早告诉学生,教育效果就越好。另外,通过历史教学,逐步教会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总结、提炼能力,为今后他们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我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侧重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求自己每一堂课都精神饱满,热情洋溢。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切实感受到,老师热爱历史,敬业乐业,这种热情能创造出一种课堂氛围,感染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欣然投入历史学习当中。其次,重视导入。我认为,教师必须从一上课就吸引住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导入得当,就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导入可侧重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自然过度;也可援引相关时事,通过古今对比,切入正题;甚至可以不拘一格,讲个典故、笑话,把学生带入历史情境。无论导入方式如何,原则是恰到好处,最佳境界是要能够使整堂课浑然一体,毫无造作痕迹。再次,教学内容既力求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又适当拉开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差距。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

第二,注重备课。

在备课方面我力求做到“六备”: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案、备作业。我特别注重的是备教案和备学生。我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分两份:一份详细教案,一份提纲式教案。详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最主要的部分是把全部教学内容都详尽地写下来。为准备详细教案,通常要参考教材、教参之外的许多历史教材、研究论著,无论讲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同时参阅中外学者的著述。有一个对教学内容的高屋建瓴的认识,还只是驾驭课堂的第一步。提纲式教案主要包括板书、教学线索和教学设计等内容。之所以注重备学生是因为教学是复杂的双向活动过程,只有掌握学生实际,才能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适当的教法,确定难点和能力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到内容和形式贴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备学生的具体做法是,教学进度各班基本一致,但要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调整教案,即每个班的教案在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所不同。比如,在有些班,有些史实让学生自己讲,重在提问,组织讨论,启迪思想;基础较差的`班则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以及作业和复习的指导;若班级中学生水平差别大,则知识与能力兼顾,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其实,备学生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也是当教师最大乐趣和最高境界之所在。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考试要求来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时机尚未成熟。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上好传统课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可以在传统的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型中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比如加大设问力度,就某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等;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每个学期都要选择两到三个问题深入下去,补充适量材料,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组织辩论。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组织这种课,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引导或帮助;再次,要有一定的奖励机制,以鼓励为主。

第四,注意锤炼教学语言。

我相信,一个老师有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同凡响。在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述历史事实,必要时象评书演员一样振振有辞亦无妨。但历史并不是故事或演义,所以在形象、生动的同时,我还追求语言的准确和科学。第三,讲求语言的逻辑性,在运用史实说理时,我通常能够侃侃而谈,有条有理,令学生折服。另外,我要求自己具备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既然历史是人文科学,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应努力扩展学生的视界,从语言角度对东西方文化阐幽发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目前只停留在双语教学的最低层次,即简单渗透层次,比如上课时可以用英文写出关键字,必要时运用构词法知识,分析词根、词缀,讲解词源,并且说出该词的引申义。我知道,要完全做到以上几点,必经长期的学习积累。凡是听课看访谈类电视节目,我都非常留意学习他人的语言风格;另外,自己也经常有意识地扩大阅读,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回味一下语言运用上的得失,及时校正。

历史是一门学问,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历史教育是要把学问研究到精深,把艺术拿捏得适度,同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要达到这个目标,的确尚须长期探索与实践。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六

【事件回放】1月18日是周建伟博士毕业的一个节点这一天南理工机械学院要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审议博士答辩材料看是否有资格毕业。周建伟想赶在这一天答辩一般博士一年有四次毕业机会1月、4月、7月和10月。如错过这次毕业机会就意味着要再推迟3个月毕业。这让周建伟十分焦急不但学校的博士补贴没了刚找好的工作也可能失去加上老婆怀孕没有工作他们家经济条件已非常困难。1月15日周建伟找到学院领导要求他帮忙解决毕业的问题想在1月18日这天进行答辩。但这样的要求遭到了导师的再次拒绝。周建伟的同学说周建伟的博士论文送到校外盲审已经高分通过了还剩最后答辩一关。但是因为他的导师要求他计算一个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这是周建伟博士论文之外的工作他做了一个多月觉得这个计算很难完成。于是周建伟的导师就不同意周建伟答辩的事给他的答复是把布置给他的事情做满意了再谈答辩条件。这让他感觉到毕业遥遥无期情绪十分低落。于是这才发生了1月16日上午周建伟跳楼的一幕所幸的是被警察所救并无生命危险。事后校方表示周建伟博士毕业的事情经过机械学院的老师和他本人的沟通后已经圆满解决。学校承诺让周建伟在春节前毕业。这位工作人员说并不存在导师不让周建伟毕业这回事只是学生因为找到了工作后比较心急要求立即答辩。学校的博士毕业也有一定的时间表安排要按部就班地来。而周建伟的导师则表示不想谈这个事。

【标签】社会。

【观点概览】这一事件是围绕对博士跳楼讨答辩机会暴露出来的大学师德问题的讨论展开的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华图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评论一在研究生导师制的框架下导师一个鉴定甚至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研究生的“生”与“死”。当然导师制不是矛盾的根源。问题的关键是导师的师德沦丧造成了高校的“潜规则”

【观点二】“扣照”算啥吊销执照也在情理之中。这条生产线的前后次序是教育部门—大学校长—各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教育部门是资源的最终垄断者把资源先分配给大学校长大学校长把资源分配给各院院长各院院长把资源再发放给教授副教授导师再分配给自己的博士或硕士。

【阐述原因】如今大学里学历贬值、理想透支是现实。博导忙着抢项目分基金研究生争着抢口食找饭碗大家都是金钱的打工仔只看到碗里的。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做了老板做了包工头大学丢了魂、民族丢了根。

【最后表态】评论三可以说博士生的“跳楼秀”再揭导师老板化内幕。应该说导师的责任是育人而不是用人但现如今导师已经异化为老板。

来就该是师生关系但导师异化为老板之后则无疑使这种关系变成庸俗。三是功利化师生之间不能太功利一旦掺杂了功利无疑使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

【影响分析】曾有学者提出当代大学存在理念危机缺失大学理念的大学只是一个执行职业培训功能的机构、整个市场的一种产业进而导致教育转变为商业行为不再成为真正的教育。导师老板化无疑凸显了这一点尤其可怕的是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所还有一点可取即学生还能学点东西而导师老板化则无疑使学生受到双重危害。

【设问表态】评论四博士无法按期毕业可能会失去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只能选择跳楼来吸引媒体和大众的眼球通过舆论的压力迫使学校领导和导师来关注他客观地讲一方面这与其个人的情绪有关不排除其个人假借一场“跳楼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里学生的意见表达和权利实现的渠道不畅通又或者说即使学校里设置了一些表达的渠道往往也如很多市长信箱、信访热线之类形同虚设非要等到事情闹到媒体上才会采取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观点四】这位博士跳楼的举动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个体代表不了整个博士队伍以个体的行为上升到大学的悲哀、博导的良心和师德的沦丧其实是在扯淡。从这则新闻产生的一开始就渗入编辑的个人情绪化“炒作”再扩大到网络上产生更多情绪化的评论整个过程就是编辑记者与大众“共谋”的新闻效应。在当今普遍地对教育体制和大学持批判态度的舆论环境中大众言论很多都贯穿着一种思维定势极易受到媒体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和判断的能力。

2、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

【事件回放】近日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为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的价值定论神木每人免费公费医疗花销是330元全国按此标准4300亿元就可实现——而在每年7万亿元的财政收入下这只能说明“有了钱不会花”。

【标签】医疗。

观点概览】该事件是围绕陕西神木全民免费医疗定性展开讨论的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华图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评论一医疗、教育、住房被称为压在国人头上的“新三座大山”。搬掉医疗这座大山需要多大代价“神木模式”给出了答案每人平均每年花费330元。也就是说只要国家每年投入4300亿元资金仅占7万亿元财政收入的6.1“神木模式”就能够变成全国人民都受惠的“神州模式”。

【观点诠释】而且医疗保障的全民免费是一个良性循环。据卫生部200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群众有病时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老百姓有病不治。神木县一年人均330元的医疗费是长期积攒的病例在短期内集中治疗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全民免费医疗成为常态人均治疗费用应该还会逐渐降低。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排行中也只列92位远非最富。看看国外富裕的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并不富裕的古巴同样也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可见实行免费医疗的问题并不在钱上。

对策表态】评论二神木县在全国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排行中也只能算“较好”远非最富。实际上为施行“全民免费医疗”神木县列出了每年1.5亿元的预算这在其整个社保体系的财政预算中占比约50而社保体系的财政预算支出约占神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16。按照高峰时的数据2009年4月份报销医疗费1270万元当地官方的表态是“没有超出预想的范围”。可见实行免费医疗的问题并不只在钱上。既然如此能够推出全面免费医改的为何唯有神木说到底是执政理念。

【观点二】神木富了但执政者没有在豪华办公楼、大广场、大马路上大把“烧钱”而是把增加的财富花在改善民生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提出对策】3.“奖励保姆”

【事件回放】3月4日湖南省资兴经济开发区召开大会表彰2009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会上决定给6家明星企业的老总各奖励一个保姆上门服务一年。其主要服务内容是由政府培训聘请保姆上门为企业老总从事做饭、洗衣服等日常家务。资兴市有关官员表示选取明星企业主要的一项指标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纳税增长幅度去年这些明星企业的纳税增长幅度都在15以上。对这一新举措企业老总在会上发言时表示甚感意外也很感动称没想到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和服务这么具体。“这并不是作秀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精细化的服务能吸引更多企业来投资。”资兴市有关官员说。

【标签】社会。

【观点概览】围绕湖南某经济开发区“奖励保姆”的初衷、利弊及可行性等展开讨论的对此各大主流媒体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论华图教育摘取代表性的精华之见对事件作原因、利弊、影响分析最后进行对策表态以助考生全面吸收各种观点从根本上解决考生无观点或者“立场”站错的情况。评论一如此奖励倒是很有创意。

【观点一】首先从老板角度上说他们平时都很忙家里的事情无人张罗即使没奖励他们也是少不了要请保姆的。现在请保姆容易但要请到一个放心可靠的保姆就得花点时间和精力了。这样一来无疑为老板省了不少心使他们更能安心创造社会财富了。

【从利益主体老板方向分析】这样的做法同时还有“一石二鸟”的功效。现在虽然说保姆找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可工作性质所致找到的多是些临时性的工作。而且换雇主多了有时还会碰到心存不轨的雇主结果钱没挣到还遭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也正是如此人们至今对保姆还隐隐有那么一点歧视。如今“介绍人”中多出了“政府”雇主又都是些有身份和有地位的人保姆也应该少了不少疑虑。

【从利益主体保姆方向分析】评论二相关评论对此事件的舆论导向有偏差理由是它们对奖励政策有误读其实奖励的不是保姆也不是保姆服务而是家政服务。如果引用春晚流行语其实大家心理可以更阳光点。

【观点二】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家里请个保姆做家务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事实是明星老总和保姆为雇佣关系只是给保姆的家政服务买单是经济开发区。既不是把保姆当物品送给明星老总当私人财产更不是让女保姆专门为为老总提供服务而是为老总做家务。明星老总会看上40岁的家庭保姆退一步讲如果真想搞点暧昧老总们完全可以选择更年轻更好的。【阐述观点原因分析】奖励先进本来是好事现在却被理解的面目全非变成了坏事被奖励的明星老总们也陷于尴尬难道真是经济开发区好心办了坏事吗笔者认为其实大家可以不必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心理阳光点事情就会很简单。

【最后表态】评论三见过领导给困难群众送温暖没见过领导给企业老板送保姆。所谓“一切皆有可能”这回咱又开眼了。说到底政府奖励老板本身就不符合市场规律。老板赚钱靠的是项目、是产品、是营销不可能是靠政府奖励。

【观点三】政府在项目审批、厂房建设、税收优惠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社会能够理解这些也在政府的权责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上述范围倘若在招商引资与税收金额上实施“提成”必然会引发行政越位、腐败猫腻的质疑也让普通群众感觉很不满意。

【阐述观点】一面是约束监管权力另一面是现金、汽车、住房乃至保姆某些领导想送。

什么就送什么。请不要再考验公众的想象力与耐心该认真追责严肃惩处了。否则某些人真以为高压线不过是橡皮筋。

【观点表态】4.中小学校长国外培训。

【事件回放】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组织“上万名”中小学校长到国外培训让他们去了解国外的基础教育是怎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地学习的可以从中找到为中小学生减负等方面的经验。

【标签】教育。

【辩证分析】但是从现有的新闻报道中人们无从得知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内容、经费及相关培训安排。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观点一】如此规模庞大的培训计划应当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果事先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及时将培训计划的细节公之于众可能大家就不会有太多的疑问和担心。这些年公费出国旅游事件备受诟病。温总理在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到“要坚持勤俭行政反对铺张浪费不断降低行政成本从严控制公费出国出境。”这恐怕也是人们担心校长培训计划变味的一个重要理由。我们的教育者确需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这个校长出国培训计划也亟须强有力的监督以防一场规模庞大的出国培训计划变成声势浩大的公费旅游活动让好事走了样。所以眼下更为重要的是敦请教育主管部门公开校长培训计划的具体方案以便公众了解这一计划的经费安排、人员选拔以及实施细节。

【提出建议】我认为与其简单作出判断不如关注决策行为本身是否符合公开、公正原则。相较而言呼吁和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尤其显得迫切和严峻。

【表明态度】评论二中国的孩子们为什么不能快乐地学习根源并不在于中小学校长们有没有到国外培训过。

【原因分析】为什么中国教育动辄大手笔、大计划、大投入而不去考虑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此举果真施行可能校长们倒是可以暂时减轻工作负担了学生的负担却未必能减轻而纳税人的负担则不免相应要增加了。

【表明态度】评论三当前教育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公平其他都在其次。

【观点三】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认为中国教育不仅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拉大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而且就近入学、高考录取制度、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均、政府规定执行不力等问题也困扰着教育的发展。

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谈起教育时说“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公平二是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应受财产状况的限制。

【最后表态】评论四就地取材更节约。

【原因二】其三还有一个对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兼容并蓄”的问题。外国的东西放在外国固然好但放诸于国内未必完全行得通。

【原因三】大规模派出中小学校长到国外机构培训就意味着大规模“移植”外国先进教育经验。拿回来不用吧又是浪费用吧放之于国内推行起来难度极大又不能照搬最终说不定还是“浪费”这正是公众最担忧之处。本土资源应好好利用。

【观点五】校长也应该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学校是重视“素质教育”还是重视“应试教育”是重视培养“考试机器”还是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且美、日、欧盟都是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圣地”校长们亲自去“取经”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我们有蔡元培、梅贻琦、叶圣陶、陶行知这些卓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好好地利用了“本土资源”吗不好好利用自己的“本土资源”一味舍近求远失之偏颇。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即便要去国外“求取真经”也不必上万校长都去。完全可以派少数校长去考察用dv摄录下珍贵的资料让国内的校长、教师共享考察成果。甚至还可以利用远程视频进行学习这也用不着多大的费用不介意简陋点的话qq、msn都可以实现。另外国内目前有相当多的书籍都是在介绍日本、美国的教育前人考察的成果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

【背景资料】钱学森之问指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于是便出现了安徽大学11位教授联名发表了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2010年5月4日敬爱的温总理也来到北京大学初步回答了这一问题。

【华图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分析类面试题对于此类题型的做答方法通常以下几种关键词展开法、多主体法、多角度分析法。下面华图教育用多主体分析法来解答这道面试题。首先开篇破题这是与其他考生拉开档次的重要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如何才可以建设一流大学呢”钱老走了却留下了这道忧国忧民的题。要解答这个问题不难想到以下几个主体学生、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那么分别从这几个主体角度去看要培养出杰出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应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希望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同时也应该能够将知识融汇贯通。5月4日温总理在与北大学子交流时也提出“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学生要做到知识结构跨学科的广度需要兴趣广泛知识面宽阔既要有逻辑思维也要有形象思维。这样才能成为知识全面思路开阔。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七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入,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广泛探讨各种问题时,格外注重并集中展开对一些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一些“热点”。这些“热点”,大都是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制定、设计合理的历史教学改革对策和途径的必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谨就如下问题谈些许个人看法,就教于同行。

在基础教育中要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中学历史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坦率地说,在已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涉及素质教育的一些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所致。

首先,是对什么是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取消或削弱考试就是素质教育了;又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多活动就是素质教育了;还有的看法似乎认为削减教学内容即“减负”就是素质教育了,等等。其实,要搞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足够的认识。与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相对立而言,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其至少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成熟发展要全面;二是对学生群体来说,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成熟发展。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在这两个方面取得明显效果,那么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真正做到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切实落实两个“全面成熟发展”。

其次,是对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目标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学的目标有三项: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样的一个目标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特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至今未能妥善地解决。因此,在素质教育下,如何改造和重新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发展的更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

当前,在重新构建历史教学目标体系时,有三个问题需要科学论证:一是素质教育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目前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在主要的方面已经接近达成共识,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这是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二是怎样完善新的历史教学目标体系。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传统历史教学目标的内容不够全面,各项具体目标之间矛盾尖锐,缺乏一种和谐、有机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几乎一直空白,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混同,以至长期得不到加强。又如,在传统历史教学目标中,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一直处理不好,使之长期对立,直接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三是新的历史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层次性,以适应落实基础教育培养总目标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考虑到个体学生发展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学目标极有必要分出层次。当前,不少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目标分层教学”,这不能说不对,但笔者认为,“目标分层”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真正实现科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分层”,是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课堂传授越来越成为了历史教学的惟一途径。受其影响和束缚,不少同仁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将着眼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视其为教学的惟一途径,简单地以为改革好课堂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可以圆满完成了。因此,在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对课堂传授以外教学途径探究的重视程度与对课堂教学探究的重视程度比较,相差甚远。在这里,笔者想说明的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是需要开辟多条途径的,如果仅仅抱着课堂传授一条途径,到头来只会在历史教学中严重地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正确地认识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历史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认为:历史教科书即是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内容即是历史教科书。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就出现了上课老师教教科书,学生背教科书,考试考教科书这样一个缺乏活力和生气的教学模式。因而,谈论历史教学内容和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从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

第一,谈一谈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构成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应该仅仅只有历史教科书,即不仅只是书本知识的内容,还应该有书本以外的各种知识的内容。因此,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改革,就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历史教科书的改革上,而应该注重完善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和落实历史教科书的位置。历史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哪些部分呢?主要地说,应该包括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历史书籍的内容;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活当中遇到并与之密切相连的诸多内容,例如,各种形式和种类的'历史遗址、历史遗迹、历史遗物等等。在完善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书本知识的内容和书本以外知识的内容应该构成一个比例合适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历史教科书占据主导位置,它需要其它部分知识内容的配合,离开了这些知识内容,历史教科书就会失去主导的位置,而教科书的这种主导位置一旦失去,把它变成惟一的历史教学内容,那么,其在历史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不会得到加强而是削弱,其应有的作用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也是当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改革不能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第二,谈一谈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谈论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不能不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发展。当前历史教科书自身的建设备受人们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往往被自觉或不自觉地限制在了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就教科书论教科书。例如,教科书的科学性、教科书的具体内容组成(课文大小字、插图、习题等)、教科书的形式等等。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属于历史教科书的重要问题。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能够就事论事,而应该从历史教科书在历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这样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以认识,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我们可能就会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历史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历史教科书的具体编写形式等等诸多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而只有到了这时候,历史教科书的建设才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谈一谈如何构建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大体上是依照历史学通史内容的体系而建的。近年来虽然有所变化,但更多地表现为量上的增减损益。笔者在两三年前,曾经和一位在中外古史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并一直关注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的历史学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一次探讨。我还记得,这位先生曾形象地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教学,长期以来,基本就是小学小故事,中学中故事,大学大故事,研究生老故事,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学至今没有形成各自应有的体系,从长远看,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历史教学的发展。他的这段话,我始终不能忘记,并经常引导我围绕着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过分“科学化”的具体表现为: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适合教学全面需要的体系、结构;使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为缺乏生气、远离生活,使学生大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接受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各种形式的灌输(在上述情况下,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方法,其效果大都如此),就成为了最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快建立起全面适合中学教学需要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必须要做到:以历史学为依托,改变长期以来“压缩史学”的历史教学内容模式,真正从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认知的特点和有利于学生全面、生动地了解和掌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过程出发,通过对基础史实的选择、对其结构的适当处理,最大限度地“复原”和“再现”不同历史时代人类生活的场景。只有这样的历史教学内容,才是学生历史思维活动得以真正展开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于不少地方出现了人为规定历史课堂上必须要拿出多少时间来进行学生活动的现象。笔者并不反对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但是当前许多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存在着明显局限,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需要深入理解和进一步澄清。

首先是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性质和涵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活动的性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一种是从教育本身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内容,例如杜威的活动课程中的活动,就属于此类;一类教育活动属于教育方式,例如目前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大都属于此类。这两类教育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有着一些相通,但在本质上却差异很大,并且这两类活动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大不同。在教育中,前一类活动往往主要通过课程的设计体现出来,如在课程改革中,将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就可以设计出带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课程体系;后一类活动往往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讨论、阅读、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它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对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能将二者随意混淆。一种是从活动本身分类,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本质上亦具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教师必须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两类活动中间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如其分的运用。

其次是在历史课堂上如何正确地开展活动。坦率地说,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上,许多所谓学生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而且有逐渐地向模式化发展的倾向,尤其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不少这样的实例正被当作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范例而加以推广。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活动必须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开展学生的活动,必须有利于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二是在历史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动是活动的核心,因此,学生的动手活动一般应为学生动脑即思维活动的展开服务。三是在历史课堂上调动学生动手活动要适度,要与教师的讲授及其它教学方式相互配合。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运用,正在飞速地推广着。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不仅越来越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越来越深入。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过分夸大计算机作用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将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对历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笔者不仅不反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反而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运用的前景广阔。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计算机这一高科技的直接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在属于人文社会基础科学领域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要解决这个疑问,可能需要弄清楚诸多复杂又难以弄清的问题,但就目前而言,我们需要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计算机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历史学家的经验和认识可供我们借鉴:“……电子计算机基本上承担了两方面的功能,那就是贮存资料、建立‘资料库’和进行资料检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308页。)当然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作为二者所面对对象内容的历史是一致的、相通的。因此,在计算机的运用上,两者之间的一致远远大于差别。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仍然是在资料的处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到,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与其在许多其它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之间的一个质的差别,即在许多学科教学中计算机可以直接模拟内容,而在历史教学中却不能。这样一来,我们不能不接受一个现实,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是存在着明显局限的。说明这一点,不是为了否认计算机在历史教学中能发挥巨大而独特的作用,而恰恰是为了在历史教学中更科学地运用计算机。

其次,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要处理好复杂的人机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其它方面的诸多关系。其实,在各学科教学中只要使用计算机就会产生大致相同的人机关系及其它关系。如,学生与计算机的关系,教师与计算机的关系以及计算机运用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与内容的关系,教师与内容的关系,师、生与教学手段、方法的关系,等等。但是,在历史教学中人机关系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是由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的局限所决定的。这种局限的存在,应该使我们慎重地对待和处理上述种种的关系,而不能简单照搬其它学科教学的经验。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简单地、过分地用人机关系、人机对话(包括网络对话)替代人人关系和人人对话,带有极大的消极作用成分,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这方面,广大历史教师和历史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做长期而艰难的探索和实验。

第三,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要处理好计算机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似乎出现了这样一种迹象:用计算机取代其它教学手段,其表现为,在不少地方或学校的历史教学中,是以是否使用计算机作为评价历史教学惟一或主要标准的。当然在计算机这种全新的高科技手段进入教学领域之初,适当加以提倡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分。特别是在历史教学中,计算机的作用又存在明显局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科学地探究如何将计算机与其它诸多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而不是将其孤立地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因为只有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计算机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真正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来。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八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它对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加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发挥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纪律,形成崇高理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发现人才,使有才能,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发展阅读意志阅读师生共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而课外阅读又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权。但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阅读指点必不可少,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在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语言认知规律和阅读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学生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平等地提出阅读要求,通过不露痕迹的阅读提示把自己阅读时的发现巧妙转换成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

一、要从功利阅读导向发展阅读。

功利阅读是当前学生阅读的主流。功利阅读的根源是考试。据调查:8到16岁的孩子读书情况中有83%的孩子有阅读的欲望,77%的孩子喜欢阅读小说类书籍,16%的孩子喜欢阅读诗歌、散文类书籍,5%的孩子想读科普读物。但现在孩子手中“课外书”76%都是考试类的书籍。这一调查凸现出目前小学教育中一个问题:重课本上的知识,轻课外知识;重与考试直接相关的知识,轻看似与考试无关的知识。许多家长、老师都认为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把作文选、作文辅导书等课辅书作为孩子最好的读物。功利阅读还源于学生自身的一种身心放松。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手捧卡通画册、通俗故事,流行杂志、口袋小说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他们读这些书得到的是一些感性化的认识与理解,追求的是一时的有趣与快乐。这种浅层面的阅读对学生精神的陶冶、语言的积累收获并不大。“功利”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是学生阅读的主流。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但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多样的阅读才是最有裨益的。要让学生读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读物。这些书对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本好书改变人命运的事不胜枚举,一部坏书毁了一个人一生的事例也很多。我们要引导孩子去品味优秀文学作品的醇香,读好书,好读书。

二、要变兴趣阅读为意志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有阅读兴趣才能使阅读得以顺利、长久、有效地进行。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凭兴趣读书,学生往往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对一些有价值但自己不感兴趣的读物则不问津,长此以往必会造成课外阅读的'“偏食”,带来知识结构的倾斜。事实上,凭兴趣读书维持的时间不会长久。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发展就必须要求学生读的书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文学名著、科普科幻类读物、工具书等。这就要求学生阅读有自觉性、自制性,需要用他们的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的顺利进行。所以,学生的阅读不能仅限于兴趣阅读,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意意志的磨练,让随意的趣味性阅读变为由意志掌控的阅读。“意志阅读”需要一个科学的培养过程。首先要有一个明确阅读的目标。可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分步、分阶段完成。其次,注意用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意志”。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评比、成果汇报,以成功的体验与喜悦补偿过程的艰辛,增强战胜阅读困难的信心。另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家长、教师、伙伴影响力与自身努力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有效的影响可以不断激发学生更浓、更高层次的兴趣,而学生良好的意志力可以长时间保持住这种兴趣。在意志力支配下的阅读会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成效,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

三、要从学生的自读发展为师生的共读。

多年以来,不少老师都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的事。首先对我们教师的阅读观提出了挑战,对我们教师的阅读提出了要求。阅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不读课外书的语文老师、不会读课外书的语文老师都是不合格的老师。只有会读书的老师,才能“现身说法”,体验到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与学生产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我们要改变过去只让学生读书,教师自己不读书的做法。让学生读的书,教师自己也要读,而且还要比学生读得深、读得透,用我们的阅读影响学生阅读,努力实现“师生共读”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杰.浅谈语文课的课外阅读方法[j].科学教育,.

[3]康玉清.以评促读,追求实效——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刍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07).

[4]桂兰芬.谈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s1).

[5]陈剑平.语文课外阅读理论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九

新世纪是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新技术推动下,作为高新科技事业的医药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领域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为向医药强国转变打下坚实基础。将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主题之一。因此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亦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1]。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分析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高等药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作一论述。

1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知识经济兴起要求高等教育全方位改革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教育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领域移向核心领域,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在于赋予学生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学生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及其评价方法等都仍然远远没有具备迎接挑战的基本要求,这必然会发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方位的改革。

1.2就业形势与途经发生根本转变我国经济体系已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高等专业人才需求、供给、培养、就业等方式亦发生根本性转变,而各类人才在市场的职业价值取向已取代政府机构的计划取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全面取代计划分配。“适需对路”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要使我们的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所吸纳,他们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适合社会需求。

1.3医药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产业结构正面临着重大变革和战略性转变,中药新药开发已从低水平发展向多学科合作、高科技综合研究转变,工业结构从单纯中药生产向中药制药、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综合化技术转变,单纯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市场结构从单纯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并举转变,并且药品管理制度也将处方药(rx)与非处方药(otc)分开管理,药物不良反应在我国也日益受到关注,这些都要求高等药学教育必须按新的教学模式适应这些重大战略的转变。

1.4医药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其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各类药学教育发展迅速,据统计到开设药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到280所,招生规格和办学层次不断扩大和提高,其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心将不可回避地从数量转向质量,从单纯专业型人才转向综合型人才。药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旨在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全新的人才观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为之做出不懈努力。

1.5国外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外人才职业化和实践能力,如美国的1950年,第一个pharm.d,计划由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药学院发起,1974年,美国药学教育委员会(aope)开始新的pharm.d,标准,1993年又决定将pharm.d,学位作为药师的唯一上岗资格。起,已将所有药学专业改为6年制pharm.d,英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临床药学研究生文凭。日本公立、私立药学院协会和日本药学会筹划新的药学教育问题,侧重临床药学,包括实习训练,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增加了6年制药学教育模式。

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简介。

我校图书馆是一座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图书馆。评为省“优秀图书馆”,其“文献资源建设”和“自动化建设”,均为省高校图书馆评估优秀等级;被评为省高教系统巾帼建功文明示范岗。我校图书馆已建立了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中医护理学为主的藏书体系。随着我校新办专业的增加,对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的图书也做了重点扩充。目前,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110余万册,其中,纸质型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40余万册。生均纸质图书为89.84册。近几年来,我馆重点建设了电子文献资源,现有数据资源10种,形成了实体资源与网络虚拟资源相结合的'具有我校特色的电子文献资源体系。除特藏参考部外,各借阅室均实行藏、借、阅、咨一体的全开架服务模式。

模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新的药学教育体系,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设置,新修订的药学课程群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技能达标标准体现了我们的特色。

2.2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2-4](1)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打破专业教研室与实验室界限,结合专业特点和多学科(专业)的共性,成立实验中心。按类规划成四大模块实验室,统一协调使用,制定《实验中心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做到配置优化,资源共享,解决了多年来条块分割、内务重复、资源浪费的老大难问题,提高了使用效率和办学效益;(2)建立以培养目标为主线的梯度层次型实验教学模式和“1+1”两段式后期实践教学模式,针对大一至大二学年,建立宽泛、雄厚的实验基本技能平台;大三学年开设一定量的设计性实验,结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自行设计,独立操作,最后总结,建立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专业基础平台;大四学年,开设一门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为学生建立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专业平台;结合自主研究性实验、第二课堂、长中学子支持计划等,实行导师制,由导师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选作部分科研项目,为研究型人才成长提供科研训练平台。(3)改革后期实践教学,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本着互利互惠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省内外18个实践教学基地,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岗位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吴晓明.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2.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十

农药管理学是面向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熟悉有关农药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对农药使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对于农药生产、销售以及使用的法律意识。目前,我国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选择了与农药开发、应用、销售、管理以及农药残留检测等相关的工作[1].

在本科阶段开设《农药管理学》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农药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理解其外延与内涵;熟悉并掌握与农药相关的法律法规与管理体系;探讨目前农药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思路[2].

专业选修课是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其作为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之一,在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专业知识结构的清晰,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完善,人才总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3-4].近几年,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林院校为主旨的北京农学院设置了《农药管理学》课程作为植物保护专业、园艺专业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极强,常规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以本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其他农林高等院校同类课程的建设情况,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符合植物生产类各专业本专科生培养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

1更新完善教材。

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主要教材为沈晋良主编的《农药加工与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教材主要涉及农药加工的基本原理、剂型及生产工艺和农药商品标准和农药管理制度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药管理的重心已经从注重农药的有效性转变到注重农药的安全性[2],因此,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和完善,从农药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到使用主体都应该体现出管理学。鉴于已出版的有关农药管理学方面的教材并不多,加之目前农药市场发展迅速,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和出版一本适用于植物生产类本科生教学的教材迫在眉睫。当前北京农学院相关教师正在积极收集国内外有关农药管理的资料,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积累及最新的市场信息,编写有关教材。

2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农药管理学》作为专业选修课在大三开设,专业选修课由于学时数少,所以进行教学内容的精选就显得尤为重要[5].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改进授课方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专业选修课的作用。

2.1以实际案例丰富课程内容我国的本科生教学是以知识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代表教学可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如果要求学生只是学习书本知识,这就严重违背了农药管理学的教学宗旨,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虽然以我国现行的《农药管理条例》为主轴的农药管理相关法律与法规是《农药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但是该课程最显着的特点则在于它的内容是随着新药剂、新剂型、新方法的出现和发展在不断更新的,而且更新速度快。因此,任教教师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善于使用最新的案例与数据,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该课程更加贴近现实。例如,在说明农药登记管理过程以及讲授农药管理问题时,可以应用大量数据和案例,说明现行的农药登记制度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在农药经营管理中结合市场信息与相关知识,应用有关农药中毒案例,如“5.23”武汉农药中毒事故说明农药管理的现实困难,这些都可以不断激发起学生学习农药管理学课程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农药管理制度中农药产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时,针对农药标签内容多,学生难以记忆的现象,在课前选出目前生产中常用的重要品种,让每位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农药品种,课下自行查阅文献资料,按照药剂商品名、通用名、“三证”、有效成分含量、毒性、标志带、特性、防治对象、适宜作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利用幻灯片制作农药内包装袋,课堂上由学生讲解,并鼓励大家提问。任课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踊跃,对这种教学方式普遍认可,觉得没那么枯燥,学起来很轻松,关于农药产品标签包括的内容也容易记忆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农药管理学教学中,可以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等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例如,通过系列图片讲述农药正确的贮存、运输方法和要求、正确施药的个人安全防护措施,例举抽烟、吃食物、赤脚光背等错误、有害的.施药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等,使用动画或是视频资料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施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此外,网络教学平台是现场教学模式强有力的补充[6].

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设置农药信息资源网站的链接,例如中国农药信息网、中国农药网、中国农资网等,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农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对于一些基本知识,例如农药的种类等可以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完成作业,有任何问题与建议也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录像,例如如何科学使用农药的宣传片等也可以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让学生观看并提交一份观后感。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4加强学生实习实践锻炼。

目前,北京农学院设置的《农药管理学》课程并没有实习的内容,如果可以将课程实习穿插在理论课教学中会更合理一些。学生对于某些课程内容,如农药的科学使用、农药登记过程中的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药效实验等学习起来觉得生疏、枯燥,如果在讲授之前,先安排学生去植保站、农技推广中心或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等参观,初步了解农药的使用和农药登记中需要的实验过程,这样再结合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考核方式多样化。

采用科学合理的考试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程度,而且也可验证教师的教学效果[7].本课程考核方式包括日常课堂考查和课程期末考试。通过日常课堂考查可检查学生对每堂课所讲授知识的学习和领会情况,期末检查采用课程开卷考试或是课程论文,主要是针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与该门课程相关的现象,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有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针对考试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改进教学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6结语。

《农药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选修课,其在培养全方位植物保护专业人才计划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剖析农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保护是关乎国计民生,具备重大社会实践意义的学科。推行可持续绿色植保策略,对病虫草害进行综合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问题的根本所在。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以教学大纲要求为重点,在强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学生专业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行多重考核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和创新性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4]王福莲。重视专业选修课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j].考试周刊,(35):5-6.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十一

英语引入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英语的教学中虽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条件所限,而且教不得法,以至于效果不佳。而现在英语正在全球化,成为国际通用语,其实用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看重。《课标》正根植于这一世界性的变化,为我们教者提供了教学英语的正确途径,指明了新一轮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课标》的一些理解。

一、语音语调的规范准确性。

《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英语可是个新鲜事物,他们对任何新经验极度的开放性和愿意接受性促使他们去积极地、好奇地学习英语,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是规范而又准确的语音语调。切实把语音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来抓。吃透教材,把握好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从入门阶段起就一步一步扎实地打好语音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基础,小学生才能满怀信心地学习英语,才能对英语感兴趣。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采取了如下尝试:

1.适当安排和调整语音教学的内容和时机。

当出现与字母读音相一致的音标以及最常用的字母组合读音规则的相应规则时,我反复强调并领读这些音标,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识记它们。这样帮助了学生逐步掌握读音的要领,认准字母,使学生在初学英语时就建立字母与音标的读音关系。不断帮助学生强化常用字母及字母组合读音规则的概念,加强他们根据读音规则识读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2.听力训练与朗读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音语调方面的教学。

朗读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经常朗读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可以使小学生熟悉词汇的语音形式。在做听力练习时,我有意让学生重复听力材料。这种做法一方面能确保学生的语音不会跑音,即使有部分学生跑音,还能及时更正;另一方面使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促使他们以最积极饱满的态度迎接课堂小测验的挑战。

此外,我还尝试模仿9年级学生口语测试的方式,精心为学生选好测试材料,定期给班上的学生进行口语小测试。测试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单词,第二部分为朗读句子,第三部分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第四部分则是课本上的对话。当然测试结束后,我会对表现佳、进步快的学生实施一定的奖励,并且适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争取获奖机会。试行之后我发现学生不仅朗读水平提高很快,而且语音的准确度也大大提升了许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居然记住了好些单词。这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和学生学习英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的真实有效性。

《课标》强调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进行学习。它所提出的“活动课”是指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语言环境和英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完成事情,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因此,我们教者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英语在中国仅仅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中国缺乏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环境。例如,除了英语课,其他的.课程极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英语。还有我们的周围也没有众多的英语语言的使用者,众多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甭提精通英语就是懂点英语的都少之又少,所以家庭不能提供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个的英语语言环境,让他们轻松自然地学习英语。但是,过分强调的那种表演型的情景教学如果只是为了搏得大家的掌声的话,那教者就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倒成了进驻孩子心灵的虚荣始蛹者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境教学就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永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能激发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教育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选材,不盲目追求表面的华丽,注重在“真实、有效”上下工夫,尽量创设适合中国孩子学英语的环境,并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集体活动与个人活动穿插,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心灵教学的重要性。

《课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把学生从“有兴趣”引向“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到“保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使学生徜徉在英语知识的海洋中,这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学人员的殷切希望和最终目的。古人云:“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只有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这样他们才能有高昂的情绪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又好胜,针对这些特点,教学形式宜多样化,宜采用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朗诵、做游戏、有趣的比赛、角色扮演和背诵竞赛等等。这些活动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难度适中,因人而异,让各类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努力后都有成功感。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德国教育家茅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哪怕是微小的成果也会引起他们的满足和兴奋。在此推动下教师和学生双方所获得的利益价值是让人难以估量的。

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占据着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际生活,它既推动人的本能活动,又干预社会学习和创造活动,是整个人的活动的动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千万不能忽视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学生会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会更主动,热情也会更高,学习则更加积极。因此英语教学应该重视情绪问题,尤其是小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热情且有耐心,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的情绪,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其中,我们教师特别要注重对一些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积极情绪的培养,尽可能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要他们取得一些细微的进步,就要在语气、语调上很夸张的表扬他们,如:“’-derful.”。

我们的英语教学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才是教育的根本。新课标正是适应当代的形势,在适应社会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首推出来的。本文是本人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跟大家一起学习,共同推进新课标教学,着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快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十二

摘要: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来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介绍了课程设计选题的多样化,课内外结合,改进考核方法及加强指导老师学习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宽口径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多学科的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方向,以突出实用性为要求,合理、科学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信息管理人才。为了加强对地理信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中都安排了课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课程设计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扩展和融会专业课程内容,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完成一个复杂系统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软件想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以社会人才需求为方向,以宽口径人才为培养目标,辅以科研实践为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题目单一,难度差异不明显。

在目前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一般只给一个班的学生指定一到两个固定题目。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部分学生对设计题目缺乏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自然不好。题目单一,难度差异小,考核的知识点也有限,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题目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有困难,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而统一的设计题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相互抄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2、课程设计题目陈旧,内容更新慢。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计算机技术紧密,不但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新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速度也非常快,有些几年前还在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新的应用技术所取代。我们的设计题目往往会用上好几年,设计内容更新较慢,设计题目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对过时的应用技术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学习,设计效果也不会很好。

3、教学组织形式落后,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有资料收集、系统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说明书这几个主要环节。教师主要做好辅导答疑工作,考核则根据设计成果结合设计说明书给定成绩。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漏洞,使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平时不认真按要求去做,等设计邻近结束时抄袭别人的成果,或是直接找人代做。所以单从设计成果和设计说明书去判定成绩,成绩的真实性与公平性都无法保证,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1、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内容要新颖。

课程设计题目要紧跟时代变化,内容要随着实际应用及时更新。例如“城市公交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最初只有对公共交通的换乘进行信息化管理,随后加入了路径分析,最佳路径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给出了“城市二手房信息系统”、“城市路灯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医疗信息系统”等十几个内容新颖、贴近实际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们对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了适合的题目。

从课程设计题目多样化的实施效果看,大部分同学都很活跃,因为题目可发挥的余地很大,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自由度大大放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施展的空间,也使他们的学习更有创造性。而且每组的设计都不同,他们之间也在互相比较交流和学习,也避免了以前存在的抄袭现象。

2、课内外结合,多方位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地理信息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相结合,进行实践性的软件二次开发。计算机技术和gis专业软件的更新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gis课程设计中通过老师授课、请专业开发人员讲座、组织学院内“我爱gis”软件大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知名的gis软件开发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对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热爱,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

每年从课程设计成果中筛选出优秀成果参加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如中国最高级别的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软件设计开发大赛,和面向全世界的arcgis软件设计开发大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改进辅导、考核方法。

指导教师在设计期间要保证时时在岗,帮助学生理清思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由浅入深的解答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到的问题,消除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畏难心理,变被动为主动投到设计中。定期检查各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并进行记录,及时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设计方案。在查中发现好的设计思路和想法时,鼓励各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挥大家的创造力去将这些好的想法加以现。最终的课程设计考核是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设计的完成况和现场答辩综合完成的。答辩时除了提出一些针对题目内的问题外,还要求进行现场操作演示。通过这样的定期检查合考核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相互抄袭现象,最终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4、加强指导教师的学习。

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教师要加强平时对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业内的最新动态,学习掌握新技术的实际用,并把这些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课程计题目的多样化,内容新颖并贴近实际,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掌握多种设计思路,熟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这就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否则也无法指导学生达到好的设计效果。在课程设计中,专业教师努力学习最新的专业技术,掌握最新的gis专业软件,在课堂中能向学生熟练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和热门软件,如:amview、arcgis、mapinfo、mapx、supermap、mapobject、mapgis等软件,并且向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征求意见,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人才的需求。

为使课程设计更紧密地结合软件市场,在课程设计课堂,还可以专门开设专业人员讲座,邀请软件开发实际工作者给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达到教学不脱离实践。

四、结束语。

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实践,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知识,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系统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并动手实现,同时训练组织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等能力,同学们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理论实践操作方面得到了锻炼,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十三

2001年的“9·11”事件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恐怖主义”在此后的日子里,几乎成为了国际新闻的“主旋律”。自“9·11”事件以来,反恐也成了国际社会妇孺皆知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个人觉得,恐怖主义就像一根弹簧,反恐力度大了,它就缩回去了,一旦有机会,它又伸出来,这使得反恐形势好像有点“越反越恐”。自2005年以来,恐怖主义愈演愈烈——从美洲蔓延到亚洲,又在欧洲“强势登陆”,全球反恐局势陷入僵局。

其实在国际社会层面,之所以会有恐怖组织的出现,根源在于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公正。尤其是在中东地区,美国偏袒以色列,巴以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是恐怖主义得以在中东地区及穆斯林世界蔓延的主要根源。美国入侵和占领伊拉克是国际恐怖活动大举回潮的主要原因。只要巴以问题得不到公正解决,只要美军继续占领伊拉克,国际恐怖主义就不可能根除。事实证明,单纯依靠军事手段不仅不可能取得成功,反而会增加民族仇恨,引发更多的恐怖暴力活动。

20世纪末、21世纪初,美国进行了诸如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成效不足、却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究其根源,我们会发现原因多样化:第一,恐怖主义分子借助其活动的隐蔽性,出其不意、此起彼伏地实施袭击;第二,美国陷入战争和国内民众的诸多压力,又无法同其他大国真正地搞好合作,恐怖与反恐呈现出一种艰苦的相持状态。第三,在反恐呼声的高压之下,恐怖势力开始重新分化演变,与地区矛盾融为一体,复杂化了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

这几年来,恐怖主义搅得国际社会四处不安宁。国际恐怖事件重灾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和西欧地区,中亚地区却相对平静,这主要得益于该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成熟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查询相关资料确认,2001年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始终将打击和防范“三股势力”作为主要任务,在中亚反恐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9·11”事件之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就缔结了打击“三股势力”的《上海公约》,为中亚及全球反恐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此后,上海合作组织先后建立了反恐中心,组织了两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展示了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和能力。2004年,上海合作组织吸收蒙古为观察员,今年又吸收印度、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为观察员,其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中亚地区反恐形势的好转和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政府始终关注恐怖主义的发展,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与西方国家持单边主义思维、单纯依靠军事行动实施“反恐”不同的是,中国积极推行以新安全观为基础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在实践中成功地推动上海合作组织这一安全机制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与亚太各国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周边一些国家还表示了邀请中国参加地区反恐合作的愿望。

因此,世界各国应该真正加强协作与交流,彻底摒弃单边主义思维和“双重标准”,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通过政治对话、经济交往、文化交流等诸多手段的综合运用,真正消除国际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标本兼治地共同消除恐怖主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愿世界永远和平,“和平与发展”,映衬美好未来。

【注:部分时政内容参考百度、人民网。】。

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篇十四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

学生a;自从上了者乐双语课后,我的英语口语有了不少长进,还从中了解到了乐器的用途和音色。

学生b:从音乐双语课中,我们知道了一些国外音乐界的情况,开拓了视野,以前不喜欢音乐的,现变成为一名音乐爱好者。

学生c:音乐双语是很有意思的课程,通过网上查询收集到的信息被用在了课堂上,我感到自豪。

学生d:音乐可以让我们放松,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我学到了英语课上学不到的单词。又如:六年级的一使语文老师,利用计算机,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登天都峰》,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及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分组(每组3~6人)讨论,由每小组长归纳小结。实在不明白的问题,再由老师点拨指导。在课堂探究中我们强调的合作是“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要形成合作学习氛围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互动关系。探究性学习环境下的师生人际关系应是民主型,即教师尊重、热爱、关心、信任学生,靠自己的德和才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发扬民主;学生钦佩、尊敬、热爱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做到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而言,智能会发展得更快;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学业成绩会有较大的提高。

综合上述,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化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学生的角色是知识的积极者,是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进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