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2:36:36 页码:13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模板14篇)
2023-11-18 22:36:36    小编:ZTFB

总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身发展和成长提供指导。如何高效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总结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对过去的回味与祝福。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一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的方案,这个方案采取了以往不同的改革方式,自上而下而且方案十分具体,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进行行政机构改革的决心。这样一件大事,对于我们财政界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说它是挑战,是因为政府的行动已经走在了财政理论研究的前面,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加快重新构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理论体系的步伐。说它是机遇,是因为我们可以借这次改革的东风,去解决长期困扰财政的政府支出紧张、政府内部财权分散以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通过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去推进行政机构改革。

只要有国家存在,有关政府行政机构改革的问题,无论是对财政理论研究来说,还是对财政管理实践来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首先,从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看,政府的活动范围说到底是一个财政问题。圣经上有一段故事,说是古代以色列人没有国王,他们便请求神给他们派一位国王。神说:“有了国王他就会拿走你们的一部分财富,你们要国王做什么呢?”以色列人说:“即使如此我们也要,因为我们要国王带领我们去作战,要他为我们的纠纷进行仲裁。”这个故事说明:人们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中生活就离不开具有最高权威的管理机构——政府。有了政府,政府就要同社会成员分享社会产品,要求政府做的事越多,政府的作用就越大,政府拿走的社会产品也越多。因此,人们在多大程度上需要政府,需要政府做些什么?便成为了财政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古代以色列人需要政府仅仅是为了带领他们打仗和进行仲裁,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需要政府承担国防和治安这两大基本的职能。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需要政府所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政府的职能在不断扩大,政府的机构在不断增加。怎样的政府职能设计才是合理的呢?从亚当斯密的古典财政理论到现代的财政理论,无不把合理确定政府活动范围作为财政研究的基础。斯密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要求,提出了“廉价政府”的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的现代财政理论,认为应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缺陷来确定政府职能;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则根据计划经济由政府直接进行资源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府财政应在再生产的分配(包含收入分配与资源配置两种含义,即:生产成果的分配和生产条件的分配)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并直接制约着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理论。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政府活动范围和建立起来的政府职能机构是会有明显不同的。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政府活动范围的确定和相应的行政机构的设置,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成员对政府的要求相一致。这便是财政学中关于合理确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比例关系的理论,比例协调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比例不协调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市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我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却还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许多管理部门无论是对国有企业的机制转换,还是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过多的干预。因此我国这次行政机构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去重新调整和设计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以建立起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相协调的政府行政体系。

虽然,人们可以从理论上去论证政府的活动范围,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的客观要求去设置。然而古往今来,人们看到的却是政府行政机构不断扩张的事实。无论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国家政府还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政府概莫能外。就连当年的革命根据地政权也进行过“精兵简政”。事实上,政府行政机构的膨胀是具有其必然性的。用现代财政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个中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公共选择理论中的官僚理论认为:政府的行政机构是由大大小小的单位和部门领导所掌握的,他们的利益是通过单位和部门的大小来体现的。机构设置越复杂,越庞大,单位部门可获得的财政支出越多,单位部门领导的权力也越大。因此官僚的利益与国家政府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政府高层有时出于执政的需要会提出压缩行政机构的要求,但不久,行政机构又会慢慢膨胀起来。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约束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就成了现代财政理论研究和财政管理中的长期的课题。一位美国的财政研究人员曾说,本世纪以来,美国的各种管理制度中改革最多的就是关于政府会计和预算管理方面的制度,而改革的目的之一,则正在于通过完善财政预算约束机制来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出现了行政区划升级风,县要升级为市,县级市要升级为地级市,省直辖市要计划单列或升级为国家级的直辖市。升级的理由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理由的背后,却有更为明确的利益动机,行政区划的升级必然会有相应的行政机构升级,每一位行政干部的行政级别都会随着行政区划而提高,这种待遇的提高比起靠自己的多年苦干来晋升自然要容易得多。行政区划升级和行政机构及干部的行政级别提高后,机构膨胀也就随之开始,增加办事机构和人员,增加办公楼和住房,增加车辆和提高用车标准,各种各样的利益也就得到了满足。

然而企业负担也因此而加重,财政困难也因此而加深。今天,面对着企业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大量工人下岗的现状,我们如果再继续维持庞大的行政机构,是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的。因为财富创造者的减少和财富消耗者的增加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灾难。我们强调这种行政机构膨胀的必然性,并不是说我们的干部都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我们要说明的是:行政机构膨胀有其利益驱动,无论在哪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如此。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每一个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政府部门用各种方式来增加自己利益的动力也是很强的。因此,要控制行政机构的膨胀,就必须有十分有效的制度约束,而财政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构支出的提供者,应该成为行政机构膨胀制度上和财力上的约束者。然而,我国行政机构的扩张往往不受财政的约束,这主要同财政的权限有关,财政没有高于行政机构的权力,当然,财政也不可能具有高于同级行政机构的权力。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预算对政府或行政机构的约束力就大大减弱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预算约束软化。反观发达国家,如果政府行政部门不顾预算的约束而强行扩张行政机构的话,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难题,因为任何人都无权也无法突破预算,总统或总理也不能例外。一旦出现预算经费紧张,唯有压缩支出减少政府开支。在法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政府行政部门因经费不足而减少活动甚至关门的事时有发生,这就是硬的预算约束。而我国的情况却是,半年发不出工资,也不必裁减一个人,再贫困的地区,行政机构也会膨胀,财政局长到处借钱发工资,也不能精简机构。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二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基本的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公共财政提出了基本的政策目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公共财政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实现的基本方式。

财政政策的一般目标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稳定增长服务,为公平分配和提高效率服务。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文化。

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准确概括。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财政政策,是指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财政体系自身又能够和谐循环的财政方针、准则和。

措施。

和谐财政政策要求既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财政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公共财政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活动可以填补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本人和他人需要满足的缺失,所以,人与人的和谐可以通过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和。

社会实践。

的主体。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的。社会应当为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人的发展就能带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样,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公共需要的交集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的载体是综合性的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变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现阶段中国最广泛的公共需要。因此,通过公共需要这一载体,实现了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最基本的联系,今后的公共财政活动应力求实现其目标,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决定了财政制度,所以民主政治要求有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主政治要有效运作,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财政体制和规范的分税制度。财政制度也是有效限制政府权力,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支点之一。

公共财政的要义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经营与自由创新,公共财政只提供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财政要求区分政府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区分政府的职责与私人的职责,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公共财政必然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有机、系统的范畴,不仅强调经济的根本发展。也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这一综合体系可以分解成为三个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由于公共财政因受到和谐社会这一最广泛公共需要的日标约束,从而受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约束,力求为它们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即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五)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一,公共财政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能够有效发挥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在引导经济主体在正确轨道上活动的同时纠正某些已偏离正确轨道的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制衡机制,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二,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可以完善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展社会事业并提高社会福利,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而这些恰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借助于公共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其“和谐”的内涵,因此,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一)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失业人员总数达2400万,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人口需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约有4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减少农业就业的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

教育。

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大批的高中。

毕业。

生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流失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城镇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不断在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所以由于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镇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二)环境与资源问题。

我国对资源不仅利用率低、过度消耗惊人,而且对资源的破坏严重,乱采、乱伐、乱排放,给资源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沙尘、洪涝、干旱、地震、蝗虫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作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只会是个空谈。所以,要把资源问题的紧缺和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个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关系到以后子孙的首要问题。(论文)。

(三)社会分配不公。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

报告。

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已扩大到2.28倍。这组数据说明中国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四)城乡差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城乡差别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和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在农民的纯收入外,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这个部分,这个城乡差距又会明显增大了。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在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惠农的措施,城乡收入比例依然在3.21:1。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中,怎样减少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生产安全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只有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这个杠杆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建设法治政府与依法理财。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财政部门要将依法理财思想贯穿到生财、聚财、用财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活动,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决策机制。规范财政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完善和细化财政预决算报告制度,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扩大社会公众对财政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5]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注重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间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机制。因此,财政在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时应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加大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财政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职能作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切实把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转移到诸如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生态环保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去。

经验。

贯彻国际上通用的国民待遇原则公平地对待农民、城市居民和外商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

(二)对具体问题的财政措施。

(1)“三农问题”及财政政策调控。

对于“三农”问题,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农机制;逐步将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村投资的规模;城市政府也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持农产品反倾销应诉,及时解决外国对我国倾销问题。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及时调整财政支农政策。一方面要采取“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的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从支持粮食增产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困难救助等基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构建收入分配的和谐。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

调节收入分配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身不能解决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政府就必须通过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在财政支出上,应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把一部分高收入地区、行业和群体的所得税收入转移给低收入地区、行业和人群。通过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解决工薪阶层的一部分生活费用被纳入征税范围,而高收入群体的税负相对较轻而产生的累退性的弊端。因此应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适当提高免征额,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更好地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同时,完善财产税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从财政角度来看必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3)就业问题。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8]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目前社会中,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岗和失业现象的出现、教育产品提供的不平衡、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现实和潜在因素。

因此,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必须与就业政策结合起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财政支出政策上,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增加高学历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潜力巨大的优势。

(4)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完善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在税收政策上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税体系,为社会保障建立稳定规范的筹资机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公平、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相对充裕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了保障的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政权也难以巩固。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国家财政在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过程中,按公平正义的原则配置财政权益,调节干群之间、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结构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9]也就是说,财政不只是在经济上发挥调控作用,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福利的配置、民生的改善。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最后综合各种信息,从我国现实考虑,那就是总结一点: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急需从经济增长调整到充分就业上来,如此既是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呼唤,切不可怠慢。政府只有在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之后,才可真正的实现经济稳定,才可切实的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

[5]财会研究编辑部构建和谐社会财政应肩负的使命财会研究,2005(6)。

[8]王军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了望,2002(9)。

[9]熊毅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设定——问题及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三

(一)针对重点开发区实施激励型财税政策。

重点开发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刺激其经济潜能的发挥,财税政策应当通过特定的作用方式和工具组合,注重以经济杠杆来重新调度和倾斜配置一部分经济利益,起到引导、激励和约束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快经济起飞和形成新兴中心区域的作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和投资领域,实施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加速折旧、贴息等优惠措施;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二)针对限制开发区实施支持补偿型财税政策。

限制开发区的开发潜力不大,重点应落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来,财税政策应当对这类区域加大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并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减免税收主要用于发展限制开发区的特色产业;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维护;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考虑采用从水资源费、水电费、旅游收入等渠道筹集受益者补偿资金,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机制。

(三)针对禁止开发区的保障———补偿型财税政策。

禁止开发区必须杜绝各种开发活动,但地方行政职能的`执行需要必须得以满足,对此类区域,财税政策的定位是以转移支付等保障地方政府的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转移支付,加强生态修复。

二、构建与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改革现行税制,使财政收入规范和稳步增长。第一,通过税费改革,理顺税费关系第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分配方式转换为大多采用共享税方式的形式,以有利于调动各省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积极性。第三,适时开征新税种,扩大财源。

2、优化税制结构,建立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税收体系。第一,利用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调节导向,引导人们的消费结构。第二,调整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第三,积极推进适合各主体功能区的财税体制改革试点。

(二)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目标。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3、构建针对主体功能区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可通过多种形式,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倾斜。

4、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三)构建与主体功能区政策相适应的预算投入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1、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对口支援制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对口支援制度,加大东部沿海等省份对中西北部省份的技术、资金、劳动力资源对口支援。

2、逐步加大对生态补偿的公共预算投入比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应加大投入生态恢复的比例。

3、探索建立跨地区和跨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财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际生态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四

[摘要]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加入世贸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明白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

总结去年,规划今年,是即将开幕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最主要的议题。世界经济强体一片衰退的冲击波荡漾全球,我国经济逆风而上继续在适度快速增长的平台上前行。经历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机体的免疫力、抵抗力进一步增强了。然而,我们不仅面临外患,同时还存在着内忧,忧患意识不可无。

开始,我国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而实行扩张政策。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扩张型财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和消费的增长,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政策效应是明显的。但是,现在本应淡出和转型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却出现了长期化的趋势,经济快速增长染上了对扩张政策的依赖症,而潜伏的财政和金融风险却使扩张政策难以为继。这是当前政策抉择面临的一道难题。

gdp增长7。3%比上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且呈现逐季减缓趋势经济整体增幅下降的态势表明扩张政策的效应在递减;国有企业在基本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之后脱困的成本和代价尚未消化又出现效益回落利润增幅持续下滑部分企业脱困后又返困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国有单位的投资靠国债支持继续上升与非国有单位投资乏力形成反差表明除了政府国债投资之外各类市场主体的自我积累机制依然乏力;物价由低速回升转为全面回落去年零售物价下降0。8%工业生产资料出厂价下降1。2%生活资料出厂价下降1。5%;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难度加大去年下岗未能再就业的职工近600万人城镇实际失业率高于登记失业率2-3个百分点;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增加农民消费、启动农村市场乏力制约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仍然存在;财政对债务的依存度居高不下潜伏的财政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深。

回顾20,瞻望,对今年经济发展和对策,似应作出以下几点认识:

连续4年实行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经济增幅下滑的态势得到遏制,并为今后经济增长和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但是,放松银根的政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它好比一剂强心针,不可能带来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增长,为经济长期发展埋下隐患。巨额的财政赤字,沉重的债务负担,货币超经济发行,最终势必酿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和金融危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如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或者导致经济滞胀(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所以,任何一位明智的当政者都不会长期推行扩张性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一度财政敞开国库花钱,银行开足马力印发钞票,由此酿成的苦果至今还没有消化完毕。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赤字居高不下,社保基金缺口巨大,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居民储蓄超常增长等,这些因素都给经济投下了通货膨胀的阴影。现在人们之所以没有看到它的现实威胁,是由于出台的改革措施强制地遏制了购买力的需求变现,把收入锁进银行的保险柜;是由于贫困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不能兼顾推动经济增长和化解经济风险时,应当适时地把重点转向后者,决不能为保暂时增长而牺牲长远发展。

当前,扩张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势头,但经济增长对它的依赖性并未减弱,经济自身的增长机制依然乏力,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出现了长期化的危险倾向。国内外的历史教训表明,一旦把扩张性政策长期化,后患无穷。防患于未然,一要防止和化解财政和金融危机,二要预防陷入“滞胀”泥潭的可能。

莫追随发达国家进入“消费社会”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决定消费,但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消费、依赖消费。近代工业革命飞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导致消费资料极大丰富。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富裕者无节制的物欲满足为宗旨,奉行物质消费至上主义;超越生产和消费的能力,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现代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正像传染病一样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和扩,成为当代世界的一大公害。

中国gdp总量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居世界第6位,但仅占世界gdp总量的3。6%,美国占32。6%;中国人均gdp不到900美元,不到全球人均gdp的1/5。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在世界75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居第39名,美国居第2名。

中国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为世界第十大贸易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出口占5。4%,进口占3。2%。

中国靠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6的人口,解决了13亿人民的温饱。但是,现在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果按照联合国的人均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则要多得多。在城镇,已经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人数众多的贫困阶层,包括600多万下岗职工、600多万失业人口,还有不能按时足额领到退休金和工资的退休职工和乡村教师。城镇中缺房和无房户上百万,大量危房、贫民窟亟待改造。城乡居民缺医少药。

虽曾为文明古国,但中国现在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令人发忧: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最不发达国家。虽然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农村教育却还要靠“希望工程”支撑,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仍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标准。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为50%,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仅为2。1%,文盲高达8507万人。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占gdp的比重不到1%(日本为2。88%,美国为2。44%,韩国为2。29%)。

我国是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至今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劳动生产率低下,2/3的`劳动力困在人均1。5亩耕地上,由于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千亿元,仅蔬菜水果因缺少保鲜设备一年就损失800多亿元。

离开繁华喧嚣的街区,人们看到的是另一个贫瘠瘦弱的中国。如此强烈的反差发人深省:我们到了追随发达国家,仿效他们的生活方式,赶超“消费社会”的时候了吗?有人说:“中国已经进入休闲时代!”错了!现在依然要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皇家林园北京的颐和园现在成了大众的休闲地,但人们不该忘记这正是“老佛爷”的劣迹:兴建颐和园是以牺牲国防和近代工业为代价的!

加入世贸组织要做“明白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朱总理要求各地、各部门、各个企业做好应对工作,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做领导经济工作明白人”。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我国入世的动因。对此的权威解释是,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论点源于美国,但美国学者和政界对“全球化”并无一致的认识,从“贸易自由化”到“美国价值观全球化”、“美国生活方式全球化”,甚至“全球美国化”,无所不包。美国统治集团则把“全球化”当作它推行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工具。如果我们采纳了“全球化”的概念,那么就应当赋予它科学的内涵和确定的外延,不能盲目照搬。其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各种力量较量和斗争的舞台。当今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反全球化、区域化,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再其次,当今世界,即使认同了“经济全球化”,还必须正视“政治多极化”这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政治格局。我们既然强烈主张“世界政治多极化”,坚决反对单极化,但“多极化”和“全球化”却是矛盾对立的,而政治又是为经济服务的。对此,我们在理论上总应自圆其说。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自近代工业革命开始,先进工业国家用廉价商品和炮舰轰垮了落后国家的壁垒,把各国网罗进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从此,世界划分为工业国与农业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穷国与富国、强国与弱国。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仍未改变。现在,尽管发展中国家说话的声音大了,与强国打交道多了一些筹码,但是国际经济秩序依然是不公正的。极少数富国不仅以强凌弱,而且把贸易、投资当作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工具。世贸组织现行规则对所有成员国一视同仁,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更何况许多规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按照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原则制定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归根到底要靠广大发展中国家富裕强盛。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位置,要定准位。“商场如战场”,国内市场如此,国际市场更是如此,这里奉行实力至上。我国入世后应当定好位: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属于世贸成员中的弱者,应当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赋予不发达国家的各项权利,只承担与我国地位相适应的义务和承诺,拒绝世贸组织规则之外的要求,抵制那些损害我国利益、危及我国国家安全的举措。第二,中国是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国际上永不称霸,但是,应当承担我国对第三世界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不受侵害,积极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不放弃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做明白人,应当明白挑战与机遇的关系。流行的观点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这种看法有很大的盲目性;;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全面分析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贸组织现行规则,应当作出以下判断: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既提供了可供利用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是种可能性,要经过努力才能争取到,挑战却是无法避免的;机遇能否抓住,能否用好用足,决定于我们能否有效地应对挑战,战胜挑战。世贸组织现行规则为我们在与经济强国交往中提供了为各方都可接受的、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的法规,但是,多数规则是发达国家成员主导制定的,并不完全合理;不少条款的表述含糊或附加了例外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发达国家拥有充足的实力和必要手段摆脱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或者绕开世贸组织,把种种苛刻的条件强加给穷国和弱国。所以,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任重道远。而且,世贸组织规则涉及到成员国(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各成员国(或地区)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长期的。说到挑战,对我国冲击最大的首当其冲的并不仅仅限于弱质产业,而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世贸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成员政府行为必须要受现行规则的规范和约束,并受其他成员的严格监督。深化改革低效、臃肿、政企合一的行政体制已刻不容缓。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坚持。

做明白人,必须明白全面开放和必要保护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到全面、广泛、更高层次的新阶段。开放意味着为外资进入让出市场,给予外商国民待遇,但并不否定和排斥对民族经济的保护。首先,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外资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使我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开放是为了今后走出去。所以,从上述意义上说,开放是积极的保护。第二,加入世贸组织后,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无限制开放,开放的领域只限于世贸组织规则所规定的领域,规则和协议之外则不在开放范围。第三,政府对本国产业和企业不能放弃必要的保护,凡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须坚决维护。那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不存在“民族经济”,只有无国别姓氏的“地产经济”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有害的。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只要把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工业化和现代化就可以实现,13亿人口共同富裕便指日可待。这纯粹是痴人梦语,当今世界找不到一个先例能够证实上述观点。相反,反面教训却屡见不鲜――――从东南亚金融风暴,直到最近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处处都看得见国际垄断资本的劣迹。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五

通胀压力正在加大。

当前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和实际经济增长水平的偏离程度不大,商品市场供求总体基本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2008年,我国的潜在供给能力会大于总需求。虽然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市场条件,但真正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我们应该高度关注的是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压力。由于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国内外因素较多,我们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正在加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成本推动主导价格上涨。目前,国际石油和农产品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而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而上升。2008年南方出现冰雪灾害以及5月的四川大地震都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与此同时,我们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迫在眉睫,劳动力成本也在上升。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基本建立,部分地区实施农民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劳动合同法实施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其次是物价上涨滞后影响较大。2008年,物价翘尾影响较大,会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也就是说,如果2008年我国物价绝对水平和2007年12月份持平,没有新的涨价因素,由于去年的物价涨幅不断加快,统计上仍表现为月同比价格仍在上涨。

第三,通胀预期对物价上涨形成支撑。从需求看,公众的通胀预期会促使其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由此增加总需求,提高价格总水平。从供给看,通胀预期会促使工人要求增加工资,抬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总供给,导致工资物价轮番上涨。通胀预期的增大还会使公众更少地持有货币资产,转而增加持有证券、房地产以及实物资产,进而引发资产价格上涨。当前,我国居民和企业的通货膨胀预期在不断上升,这有可能进一步推高价格。

第一,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物价方面的作用。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生产、增加供给、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增加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遏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发展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另一方面要通过关税手段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适当增加国内紧缺的重要消费品的进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特别是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

第二,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稳定通胀预期。这轮价格上涨不是需求拉动型的,主要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而货币政策主要是调控短期需求,对抑制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有很大的作用,对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的直接抑制作用非常小。但从紧货币政策将通过遏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抑制投资膨胀,防止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转变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稳定全社会通货膨胀预期。在加强对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引导方面,许多国家通过建立通货膨胀目标制或提出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作为名义锚来稳定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我国还不会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但可以通过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区间或预告通货膨胀水平,适时引导预期。同时,一旦通货膨胀偏离物价目标值过大,应及时说明偏离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措施,增加宏观调控政策的透明度和预见性。

第三,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减轻输入型通胀压力。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不包括加工贸易的进口依存度由2001年的10%提高到2007年的18%左右,进口产品价格对我国的物价影响越来越大。人民币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影响进口商品对国内价格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国产货相对昂贵,进口品相对便宜,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国内总需求减少、总供给增加,物价上涨压力减小。当前我国股市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一点应该不会带来热钱的大量流入,是加快人民币升值的较好时机。当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元不断贬值,中美利差不断扩大,人民币升值过大,会导致热钱不断流入,加大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同时也会影响我国出口增长。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宜适度,不宜过大。

第四,加强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要控制好国内的通胀,一是要把握好政府调价的时机和力度,必须调整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共服务收费要从严控制,防止出现轮番涨价。二是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从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我国的通胀压力有着极强的输入型特征,这与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引发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密切相关,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并不是我国国内政策失误造成的,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我国自身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时和完全根治。因此,我们应利用国际上各种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机制,协调各国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稳定全球汇率水平和价格水平。同时,应及时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做好应对国际环境变动的各种准备。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六

(一)针对重点开发区实施激励型财税政策。

重点开发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刺激其经济潜能的发挥,财税政策应当通过特定的作用方式和工具组合,注重以经济杠杆来重新调度和倾斜配置一部分经济利益,起到引导、激励和约束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快经济起飞和形成新兴中心区域的作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和投资领域,实施税收优惠、投资补贴、加速折旧、贴息等优惠措施;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实施消费型增值税。

(二)针对限制开发区实施支持补偿型财税政策。

限制开发区的开发潜力不大,重点应落在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上来,财税政策应当对这类区域加大转移支付的支持力度,并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减免税收主要用于发展限制开发区的特色产业;设立专门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维护;对于直接受益主体收取适当费用来充实相应生态补偿基金,考虑采用从水资源费、水电费、旅游收入等渠道筹集受益者补偿资金,加快建立按照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量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机制。

(三)针对禁止开发区的保障———补偿型财税政策。

禁止开发区必须杜绝各种开发活动,但地方行政职能的`执行需要必须得以满足,对此类区域,财税政策的定位是以转移支付等保障地方政府的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财政拨款主要用于保障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转移支付,加强生态修复。

二、构建与我国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相适应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改革现行税制,使财政收入规范和稳步增长。第一,通过税费改革,理顺税费关系第二,将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分配方式转换为大多采用共享税方式的形式,以有利于调动各省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积极性。第三,适时开征新税种,扩大财源。

2、优化税制结构,建立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税收体系。第一,利用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调节导向,引导人们的消费结构。第二,调整资源税,开征环境税,加大环境污染惩处力度。第三,积极推进适合各主体功能区的财税体制改革试点。

(二)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科学合理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目标。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2、构建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3、构建针对主体功能区的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机制。可通过多种形式,向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资源保护区倾斜。

4、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三)构建与主体功能区政策相适应的预算投入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1、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对口支援制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对口支援制度,加大东部沿海等省份对中西北部省份的技术、资金、劳动力资源对口支援。

2、逐步加大对生态补偿的公共预算投入比例。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环境保护的支出应加大投入生态恢复的比例。

3、探索建立跨地区和跨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财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区际生态基金模式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七

20xx年是“十二五”规划期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取得显著成绩、货币政策已明确回归稳健之际,财政政策还将延续一段“积极”框架之下的适当扩张。同时,政策调控的合理化,还势必需要与中长期我国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匹配。

当下,实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紧”的搭配,使财政政策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扩张特征,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还需要安排一些后续的配套建设资金。第二,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要有进一步的财力支持。第三,对应于我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主要是食品价格和房价上涨造成),客观上需要财政发力实施结构性增加有效供给的对策。而20xx年农业大丰收提供了这种操作在平抑食品价格方面的基础物质条件,房地产调控新政和保障性住房(包括为数可观的公租房)的加快建设,也提供了减少低端商品房房价上涨冲劲方面的配套条件。四是针对公共交通体系瓶颈制约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大手笔“点调控”,来尽快缓解某些严峻局面。比如在北京,公交体系运转正面临空前挑战:八达岭高速(现称“京藏高速”)干道严重拥堵必须尽快建成复线;北京中心区面临频繁发生交通瘫痪的威胁,治本之策是必须加快建设有足够密度、四通八达的蛛网状轨道交通系统(地铁与城铁)。

财政赤字方面,从20xx年和20xx年来看,包括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发债,我国的财政赤字数额分别为9500亿元和10500亿元,赤字率始终在2.8%左右,公共部门负债率的实际水平在50%左右。如果以欧盟的预警线为标准,我国明显处在安全区内。今后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赤字扩大。同时,20xx年财政地方债应继续发行,由中央为地方代发地方债的融资形式比较阳光和规范,今后应以此来置换、替代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地方债的作用,还能够更好地控制公共部门负债风险。

从结构上分析,可强调如下看法:20xx年10月份cpi同比4.1%的涨幅中,有75%来自食品因素,10%来自房价因素,其他只占一成多一点;11月份cpi上涨5.1%的构成中,食品价格、房价上涨因素占比达92%,其他商品对整个物价上涨影响度只有8%。这与的情况相似。若能有效地增加食品和住房的供给,将可以有效地促进总供需平衡和缓解物价上涨冲劲。因此,当下的通胀还并不是全面的、有普遍杀伤力的。在政策处理上不应该只管抽紧银根,还需要从增加供给入手。随着20xx年的秋粮大丰收,预计到20xx年春季,粮食价格会下调。同时,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物价,包括放出库存、物价管制等。预计到20xx年第一季度,物价会相对平稳甚至逐渐回调,处理得好,尚不至于很快出现大规模的、全面的通胀。

可见,20xx年,在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按“一紧一松”的状态来把握,是比较合理的.。财政政策应该在保持宽松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发力增加有效供给。但从财政政策总的演变趋势来看,应把眼光放到整个“十二五”期间。整个“十二五”期间,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色彩将逐步淡化,宏观政策在“一紧一松”之后,也会回归财政的稳健。

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框架下,旨在鼓励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结构性减税将进一步推进。20xx年后结构性减税的重点之一是,研究推进增值税扩大范围替代营业税,减轻服务业的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进一步细化、扩展和升级换代。进一步实施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措施,对政策重点支持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领域,实施优惠税率和扩大税前扣除范围。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应该考虑将目前的分类个人所得税制过渡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降低低端税负,培育中等收入阶层,同时强化对高端的征收调节。

在减税的同时,某些领域的结构性增税也需要有所考虑。20xx年应当争取有实质性突破的,是资源税和房产税改革未来房地产税可望为东中部省份提供地方税体系中的税收支柱,而资源税则应成为经济欠发达但资源富集的西部省区的税收支柱。

房地产税不仅仅是整体财税配套改革的要求,即便从涉及民生的多项改革来看,它也是一个配套事项,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改革,又能够在收入再分配方面有所优化。在全国房地产调控新政中,房地产税开征是在搭建一个制度框架:过去只在交易环节征税,保有环节并没有到位,需要填补保有环节上的这个缺失,这个制度建设将具有长远的正面效应。

如果把视界进一步伸展到中长期,有必要把财政政策调控与“十二五”期间的财税改革作通盘把握:在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精神指导下,“十二五”期间,财税改革与发展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

需要按照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整体设计、协调联动、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省级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改革,推进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等改革措施,在财政层级结构“扁平化”的过程中,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在中央、省、市县各级实现事权合理配置、财权与事权相顺应、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导向下,加快构建地方税收体系,打造地方支柱税种形成主体财源,并适当提高地方税政管理权,同时强化和优化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县级财力保障制度。

第二,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显著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

积极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预算制度,是我国建设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一是需要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使“预算外资金”概念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建立公共收支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等相对独立又相互协调衔接的预算体系,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规范化管理和统筹协调。二是需要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收支分类和支出标准体系,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健全绩效评估和支出责任制度。三是需要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结合修订《预算法》,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加快预算公开化、透明化,以公众参与、公众监督促进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升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水平。

第三,积极推进税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亟需进一步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优化税制,公平税负,更好地发挥税收作为依法、规范的经济手段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社会生活的功能作用。其中的重点包括:把20xx年下半年已在新疆启动的资源税改革向前推进,扩大其区域、品种的覆盖面,发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在资源密集地区形成主体税种的作用;积极稳妥地在我国房地产调控中推出住房保有环节的房产税改革,在培养地方财源支柱、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模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强化再分配调节方面形成其正面效应;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开征环境保护税和加强已有税种的“绿化”,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按照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导向和低端减负、高端增负的优化再分配原则,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按照提高基本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实施社保筹资机制的费改税。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八

新形势下,我们要将政商关系理顺,成功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管制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变、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针对投资备案、审核、审批等制度要组织开展规范改革工作,积极将政府的核准范围缩减,促使审批程序得到简化,从而降低经营性收费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民营企业收费实现公平化,将非国民待遇现象消除掉。其二,财政相关部门建立起专业化的投资服务机构,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信息指导及产业政策支持。同时要开展民间投资的营销策划、审核报批、投资咨询、管理决策等各方面的综合服务,建立起包括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在内的投资信息网,综合筛选投资项目,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全社会提供充分的、准确的投资信息。其三,加强建设民营企业的权益保护机构,尽力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民间投资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财政倾斜于民生,保障并改善民生。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灵活就业。

虽然每一年我国财政在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都有较大的增长,但这并不能满足我国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政府应当以公共理财理念为出发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行政管理费用支出进行大力的整顿和压缩,将公共财政倾斜到民生领域,增加就业的财政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的就业财政机制,促使就业工作取得保障性强的、长期的财政支持。新形势下,小群体创业及中小企业等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时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政府部门应当积极扶持它们,在信贷、资金及税收等各个方面为他们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群体,致力于将社会的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广泛吸收到这一群体里来,确定灵活就业的行业标准及范围,完善税费减免措施,从而健全财税扶持政策。对于灵活就业范围内的自谋职业人员,政府可以给予重点的`财税支持,鼓励人们积极创业,从而有效带动就业。

(二)加快社会保障改革,完善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

在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所有群体里面,农民工遭受的损失最大,一旦他们失业返乡,就无法享受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即便他们能够享受家庭保障机制及农村土地保障机制等,但依旧无法将他们的生活影响降低,从而造成农村的消费能力低下,不利于实现刺激消费等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严重时甚至会冲击社会和谐。因此,政府应当加快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培训农民工,鼓励并支持他们自主创业,通过财政拨款加大对农村公用设施的投入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一,将农民工吸收到工伤保险体制里面,将农民工遭受的职业风险有效分散甚至化解;其二,针对农民工构建医疗保障体系,帮助因病陷入生活窘境的农民工化解风险;其三,构建养老保险政策,为农民工的晚年生活提供财政保障,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真正的养老待遇。

三、健全消费税政策,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改革并健全消费税政策:适当扩大消费税范围,将裘毛皮制品、高档美术制品、高档实木家具、保健品等纳入到消费税征收范围之内;一些洗涤、洗浴等企业消耗水资源较大,应当对它们征收消费税;公共汽车轮胎、酒精等一部分人民生活、卫生的必需用品应当停止消费税的征收。与此同时,要针对持续完善的消费税制度构建立法程序,将国内税收负担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促进国内制造企业积极生产并进行出口贸易活动,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四、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首先,我们要以建筑、交通、工业等为主要对象,大力推进节能政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推进开展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致力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良好的节能风尚。其次,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重点区域环境治理、综合整治重金属污染等工作的开展。第三,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抓好节水、节材、节地、节能等工作,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能力建设并积极推广示范,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加大回收利用工业废物,进一步将生活垃圾资源化,等等。最后,针对气候的变化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加大低碳技术的开发力度,并将高效节能技术进行推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同时加强建设智能电网。加快绿化进程,努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模式及产业体系,全力打好节能减排的攻坚战、持久战。

五、结束语。

我国是开放性的国家,即便是全球经济有所复苏,但我们依旧不能摆脱国外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应当以新形势的具体经济发展要求为依据,积极探究我国财政政策的选择,从而确保我国取得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九

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空间实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从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形成角度看,它无疑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而这一理念的产生则是高校与社会关系变化的产物。早在1862年,美国政府就颁布了《莫雷尔法案》。根据该法案,联邦政府下的每一州可以依据本州在国会的议员数获赠一定的土地,建立高校。高校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科技人才优势促进地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这就是“赠地学院”的由来。“赠地学院”开创了美国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先河,不仅影响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职能定位相对狭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1988年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才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学校潜能”。由此,我国的高校才开始了从自身优势出发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并逐渐步入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常态化轨道。就高校服务社会的内容来看,大学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但高校的经济服务职能无疑是最主要的职能,这是由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所决定的。就高校服务社会的主体类型而言,同部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与地方的各种联系更为密切,但从空间地域看,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部属高校,都必然会积极利用它们各自拥有的科技和人才等信息资源,为高校驻地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各具特色的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经济从实现过程看,并不是高校资源单向输送,而是地方社会物质资源和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双向对接。由于不同地域空间生产要素和各个高校人才科技资源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原因,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有四种模式: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一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一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一对多模式就是同一高校和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服务于特定的不同的几个地方社会;多对一模式就是特定的不同的几所高校和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发生联系,共同服务于特定的一个地方社会;多对多模式就是特定的几所具有同类科技人才资源的高校和特定的几个具有同质性生产要素的地方进行联系,聚合同质性、同类型生产要素,从而服务于地方社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四种模式图1。文章所述四种模式只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演绎,关键是如何实现现实中的运作。从现有经验看,高校和地方社会的对接往往是偶然的、单一对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和地方社会信息的不全面、不透明。克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困境,需要借助一种新的综合平台来化解。网络空间平台的存在可以化解这一困境。

二、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网络空间生成。

网络空间,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资源共享平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与地方物质性生产要素的结合过程。有了提供生产要素的信息平台或网络空间,高校和地方(区域)之间就可以组合成一种虚拟合作模式。实际上,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借助网络空间所形成的虚拟经济模式是实体经济模式实现的先在条件。网络空间在高校服务区域经济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和地方社会的联系、生产要素的结合必须是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从起点上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具有偶发性;从过程看,生产要素的组织因空域的阻隔时间性长,生产成本加大,因而大大阻碍了高校和地方社会联系的顺畅性,一定程度上消减了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力度。不仅如此,由于缺少高水平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合作还存在门类不齐全、基础不佳、功能不强等诸多突出问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合作的体系化、集群化程度不高,现有合作平台的社会资源整合与应用的能力较差,人才专业化程度较低,合作平台紧密程度不高,处于分散游离状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都成为制约各方合作效率和效益的因素。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空间生产方式的具体形态,使得空间生产要素的聚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改变。网络空间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重要补充和新的形态,对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现具有独特优势,这一独特优势表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在虚拟空间将高校和地方社会凝聚成一个紧密的有机整体;合作各方通过网络空间共享生产要素信息,有效降低各方寻找合作对象的交易成本;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减少高校和地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风险;借助网络空间平台,供需双方可以针对特定的合作项目迅速有效达成协议,完成技术要素的产业化转移;通过这一网络空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为高校和地方社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政策辅导、技术咨询、金融引介以及法律服务等,从而大大提高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三、网络空间的功能构建维度。

网络空间作为沟通高校和地方社会的信息平台,要确保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第一、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指高校技术性生产要素的信息和地方社会的物质性生产要素的信息的开放,只有确保双方的信息共享,才能顺利进行快速对接,最终实现高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第二、真实性和实时性。真实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生产要素方面的客观性以及供需意愿的真实性,并以动态性信息及时在空间网络进行发布。这是高校和地方社会进行有效性和实质性合作的必要条件。第三、完整性和综合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是指地方社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发布的生产要素信息必须是完整的,既有抽象的文字介绍,也有具体的数据支撑;既有同质性资源整合,也有异质性资源分解;还要有政府政策的权威解读等。完整性和综合性是高校和地方社会针对性对接的重要条件。高效服务区域经济职能的网络空间实现,关键是网络空间平台的建设。网络空间的构建就像是建一所房子,所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谁来建基础设施,谁来维护基础设施,房子的基本功能是什么,进入房子的人如何按照实现房子的基本功能等。据此,我们认为,网络空间的构建应该坚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政府在网络空间建构方面的主体责任。这里的政府是指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或县级市。发展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或职能,地方政府在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媒介和组织作用。过去,在高校社会职能实现过程中,强调产学研结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在其中的媒介和组织作用,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现在强调争产学研相结合,实际上就是注重政府在产学研有效结合中的作用。在网络空间建构中,政府应该发挥主体作用,投入资金进行网络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承担主体责任。第二、政府、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管理和维护方面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发挥网络空间主要管理员的作用,确保网络空间信息对企业和高校的开放和共享,网络空间信息的安全;企业和高校应该提供真实和完整的生产要素信息并及时更新,同时承担各自的管理责任。第三、企业和高校在网络空间的自主性沟通和对接。企业和高校应该在网络空间自主性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转换,各高校之间也可以通过开发和共享信息平台进行同质性资源组合对接同一企业,服务于同一地方经济;也可以以异质性资源和不同企业对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实现各自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种空间体现,它具有直接指向社会需求,与地方社会发生直接联系的特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不是高校科技人才等资源对地方社会被动的单向适应,而是高校和地方社会优质资源的主动聚合和双向互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是高校和区域经济全面合作,充分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网络空间的建构方面,政府责无旁贷,企业和高校理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旭东.地方高校通过社会服务提高办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3).

[2]谈毅.大学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3]王恒,韩叶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3).

[4]杨正科.普通高校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及运行[j].教育评论,2014(1).

[5]高翔.市场化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演变及其类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十

为您编辑了财政政策论文:探究公共财政下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敬请关注!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峻考验,各市及县区企业经济实体的发展更面临极大的挑战。此种形势下,各个县区财政企业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以及本省经济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践公共财政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财务工作之路。

一、高效实践“企业服务年”活动。

1.制定“企业服务年”活动措施。

完善县区财政企业工作,其关键环节在于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践,而企业服务活动的有效实践有赖于具体措施的强有力支持。具体来讲,一要端正思想,深刻意识到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滑影响下的财政严峻形势,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二要加强领导,在相关领导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具体开展各项活动;三要明确分工,由“企业服务年”活动牵涉到的工作部门拿出各自具体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及服务承诺计划等,认真落实“企业服务年”活动相关工作责任;四要严格考核,各个管理部门应对活动实施情况深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详细列入年度考核工作内容中,确保“企业服务年”活动目标不断落到实处。

2.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

首先,要成立各个负责小组,从各个角度进行“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实践工作,其中必须成立的小组中应分为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工作小组、争取中央国债项目并加大政府投资工作小组、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小组、创新政府采购工作小组、推动外贸出口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工作小组、促进市场繁荣和拓宽旅游市场工作小组、振兴产业计划并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工作小组、推进企业减负工作小组、促进“三农”健康发展工作小组、稳定和扩大就业政策工作小组、积极向上级争取各项政策工作小组、拓宽农业企业融资渠道工作小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工作小组以及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工作小组等。

其次,便是在各个责任小组领导下,深入实践“企业服务年”活动,其要求做到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抢抓机遇,争取更多建设项目;培育更多更好的'消费热点,比如扩大居民改善住房的计划,支持并加大农村消费,完善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大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力度,建立健全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以出口退税、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综合性政策措施,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贯彻落实减负政策,坚持以增值税转型改革、燃油税费改革及其他相关税费优惠政策为指导,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做好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商务、金融业和物流业建设,打造更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

3.全面引导县区财政企业发展。

在公共财政体制准予下,县区财政企业应获得相应的发展支持,具体要包括: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强化企业发展动力,特别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增加财政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发展潜力,对于那些吸纳了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适当给予岗位用工补贴,对于那些以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筹等方法稳定职工队伍的困难企业给予一定的稳定岗位补贴,对于外贸企业也要适度扶持,促进外贸企业能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出口产品档次;落实财政减负措施,有效缓解企业发展压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提升退税效率,实现出口平稳增长;优化财政服务环境,为企业发展添加更多活力,比如积极帮助企业申请扶持奖励资金,提升政策的服务水平。

二、高度重视财政部门职能作用。

1.实践财政部门财政职责。

现代社会经济形态下,财政部门应充分发挥财政管理和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能,对县区财政企业实施更好的管理。在较长时间里,我国财政部门在管理财政资金时,只注重监督,不重视管理,造成在部分资金的管理问题上,财政部门成为“出纳员”的角色。实践证明,管理和监督本就是财政工作的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任何忽视管理的监督行为都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在企业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政部门更要强调管理,在加强监督的同时,收到了监督和管理相互配合的良好效果。

2.完善财政部门内部关系。

不同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关系,是妥善处理财政工作的基本保证。在县区财政企业资金管理方面,财政部门应巧妙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在优化宏观调控的前提下,积极平衡相关部门之间的支持与协作,大力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改善部门关系,明确部门工作责任,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在企业实际管理工作中,财政部门须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强调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作用,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换位思考,但在原则问题上并不让步。

3.履行财政部门职能作用。

财政部门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相应的条件做基础,即在熟悉和掌握相关财政政策的前提下,财政部门可采取调研、汇报以及向有关企业了解情况等不同的方式,及时、切实了解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财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得以切实的履行和实践,也使财政处理工作真正有理、有据、有节。同时,财政部门还应积极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有效促进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发展手段,在公开、公平、公正的财政政策和资金投入背景下,充分挖掘、发展县区财政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以及活跃市场等方面的潜力,推动企业全面发展,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及市场竞争能力。

三、认真实施正确的工作思路。

1.坚持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

端正科学发展观,所面临形势越复杂,县区财政企业便越要讲究发展的科学性,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工作理念,采取“科级公务员轮训”、“网上在线学习”、“‘菜单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财政干部务实创新的能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应对挑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的能力;重视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将财务管理始终定位为财政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重视担保体系建设,实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多元化;加强勤政廉政教育,要求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能够真正服务于领导决策和基层企业;创新财政资金管理,特别是要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创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比如资金整合、项目跟踪、项目考核、项目招投标、项目公示、专家评审、项目库等,重点跟踪财务管理,及时反馈跟踪信息,提升财政资金管理效益。

2.提高县区财政企业财务信息质量。

目前,县区财政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工作已成为财政部门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如何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其主要通过采取如下方式:

构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其中要完善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以及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工作,要确保财务报表数据的规范性和真实性,同时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进度;构建财政企业专管员参与机制,以建立健全财政企业监督机制为入口,在县区财政企业配备专管员,区分财政企业专管员工作职责,细化各项任务和工作责任,组织相应的业务知识培训,使财政企业专管员能够经常深入企业宣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协助企业建章健制;构建财政企业报表考核机制,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填写工作,财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报表的性质、内容和重要性,对那些迟报、漏报和错报财务报表的现象,应给予严肃的处理,并督促其有效改进。

3.推行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

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实现制度创新,一要严把项目申报关,二要严把项目质量关,三要严把资金安全关,对企业专项资金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且重点加强专项项目资金监督及后期管理,以及实施期中监理、期末验收制度和推荐单位负责制;完善国资预算体系,实现体制创新,为财政企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特殊待遇。同时还要尝试项目绩效考核,对于财政企业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给予正确评价,最大程度上体现出政府资金投向的正确度,恰当引导企业财政资金转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等新型产业发展。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十一

(1)要对乡镇基层财政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本地区财政部门和乡镇基层单位,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行政管理职能,及时组织单位会计负责人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做好相关计划安排,保证乡镇基层财政会计人员在进行培训的同时,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加强对乡镇基层财政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实施新老交替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人员参加系统的培训,建立一批管理能力强的财政队伍。一是结合乡镇基层财政会计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广泛深入的政治学习和形势讨论,进一步加深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的理解,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服务意识;二是结合工作实际,集思广益,大胆探索,转变工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让乡镇基层财政会计干部感到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不是没事干,反而比以前更忙;三是结合业务实际加强农村财务、公共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培训,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努力造就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农村财税队伍。四是结合业务实际,加强对乡镇基层财政会计人员知识技能的培训。除加强会计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以及乡财信息化系统操作方面培训外,还要加强农口资金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和非税收入等方面的业务培训。省市财政部门可否考虑分期分批举办业务骨干培训班,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乡镇基层财政会计职工的业务素质。

(2)建立合理的乡镇基层财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要确保资金运行安全,需要对乡镇基层财政会计人员进行廉政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准。要让他们意识到国家投入到乡镇基层财政的资金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性质特殊,对人民群众来说是救命钱,也是救急钱。所以更要通过制度加强监督。制度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乡镇必须要坚持依法理财,以制度管人理事,形成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好风尚,自觉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完善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乡镇基层财政预算管理、货币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充实和完善有关财政财务管理办法,认真清理不切实际的财政财务规章制度,细化有关财务收支管理规定,使乡镇基层财政财务管理有章可循,切实发挥乡镇人大、纪检部门、内审部门对本级财政的监督作用。

(3)通过对制度的强化,提升乡镇基层财政会计的工作效率。一是要强化财务收支审核与管理。严格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纪律,对报账原始凭证要严格审核,认真执行规范程序。坚持法定代表人、财务主管、会计人员、经办人员“四方会签”制度,严肃票据管理规定,杜绝不合规票据人账问题的发生。二是要在“规范、完善”上下功夫。“规范”即会计岗位设置要规范,实行会计、出纳、审核分设,形成岗位相互制约机制,实行印鉴、票据分开使用管理;账户设置要规范,不得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票据使用要规范,要有专人管理,建立台账,严格领销制度,坚持以票控款,票款同行;支付程序要规范,乡镇财政所有资金必须纳入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管理使用,减少授权支付范围和额度,加大直接支付力度,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严格按照相关办法进行管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完善”是要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实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核算,加大对乡镇财政预决算及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力度,强化财政监督的预警机制,规范财政核算,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4)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我国基层乡镇国有资产的集合存量可观,强化乡镇国有资产管理非常重要。乡镇基层财务单位要设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明晰乡镇国有资产产权,改变产权主体缺位现象。由基层乡镇政府指定会计人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员配合,负责此项工作。一是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法规;建立资产台账,协助上级国有资产部门做好辖区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及查处侵犯国有资产的不法行为,切实做到乡镇国有资产账务准确,实物清楚,账实相符,有效遏止滥用、挪用国有资产现象。二是强化“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督,单位占有使用”的原则,对长期闲置的资产,按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进行适度合理的调剂使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三是强化固定资产购置、处理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形成常态化、有效的制约机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理,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廷甫.乡镇财政所内部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师,(1):292.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十二

大多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业绩评价指标,例如边际贡献、责任成本、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只追求实现本部门利益,对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今天本站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财政政策论文:关于经济增加值的思考。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一是客观反映企业经营业绩。

经济增加值考虑了全部资本的成本,计算的是经济利润,而会计利润只考虑债务资本成本,将权益资本成本排除在外,无疑虚增了利润。经济增加值衡量企业获取的利润是高于还是低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只有高于投资者所要求的最低报酬率,即经济增加值大于零,该利润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如果企业的投资报酬率低于企业的所有资本成本,说明企业实质上发生了亏损,企业财富受到了侵蚀。

经济增加值比会计收益指标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遏制企业不计成本盲目增资扩股,不断圈钱的欲望,有利于规范企业投资行为,谨慎投资,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经济增加值作为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更好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是更好地协调各部门的行动。

大多数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用不同类型的业绩评价指标,例如边际贡献、责任成本、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等,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往往导致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只追求实现本部门利益,对其他部门甚至企业整体利益造成负面影响。

以经济增加值为指标对企业所有部门进行业绩评价,为各部门提供了统一业绩评价标准,避免内部决策和执行的冲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提高企业的团队意识,企业各部门从日常业务活动到。

企业战略。

决策,都围绕着经济增加值展开,各部门可通过提高部门现有资产的回报率;或是增加超过资金成本的新资本投入;或是收回低于资金投入成本的投资等途径增加本部门的经济增加值,进而增加企业整体的经济增加值。

人力资源管理。

等制度性的要求,企业员工的收益只有在经济增加值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才能提升,这就把员工利益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利益冲突,使企业内部上下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进。

三是促进技术创新。

一是计算十分复杂。

计算经济增加值时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调整,旨在于纠正公认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歪曲性影响,调整项目高达200多项,从理论角度考虑,调整的项目越多,计算结果越精确,但却极大地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难度的提高加深了理解的困难,尽管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通常需要调整项目只是十几项,但如何确定调整项目以及如何进行调整,却未形成统一的共识,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增加值运用的广度与深度。

企业管理。

当局对信息进行了垄断性控制,投资人不够成熟,投机气氛浓厚,股票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庄家操纵的结果,并不是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目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正确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况且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上市公司。

二是仍然财务指标唱主角。

经济增加值仍然是从财务角度来评价企业的经营活动。尽管其引入资金成本,对企业业绩、投资机会和经营战略的价值前景作了准确的反馈。但这仅仅从财务角度单方面考察,是反映价值创造的滞后性经济指标,未能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予以充分的确认、计量和。

报告。

缺乏“前瞻性”的、有助于培植企业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指标。

披露情况,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税后营业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调整,为了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来操纵利润,达到增加短期经营业绩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说,经济增加值并不能杜绝所有粉饰报表业绩的行为。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十三

在研究“非典”和后“非典”时期的法律问题时,笔者一直在考虑政府在抗击非典时期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即行政措施的法律依据。尽管大多社会公众对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表现出了高度的理解和服从,但笔者仍对抗击非典过后可能暴露的诸多涉行政法律问题深感忧虑,以防处置不当引发政府行政的诚信危机。下面采用综合宏观论述和具体问题的表现及对策的形式来探讨“非典”和后“非典”法律问题。

一、对该类紧急事件的基本立法问题。

根据国务院行政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我省相应制定了的《河北省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办法》。这两个法的出台,最大的`贡献就是创设了行政紧急权制度,从而为抗非典时期的诸多行政措施寻求到了法律依据。行政紧急权力是指在特定情况下不得不运用的权力;不采取紧急措施,人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其性质属于行政权的紧急扩张性质,即授权政府在紧急事态下可采取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措施、或违反某些法律规定的权利,因此对其合宪性、正当性、必要性就应严格考察,并制定事后评估和追责机制。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在非典时期采取的有些强制隔离措施已经具有限制人身自由的性质,根据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对紧急行政权的制定应有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为依据,即应由人大常委会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然后由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或由人大常委会对其授权予国务院。既已创设,就要研究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如何遵循比例性原则、合乎法定程序原则以及权益补救与救济原则等问题。总之要解决行政强制检查、强制隔离、强制治疗乃至强制解剖、强制火化等行政紧急措施存在诸多问题,就要着力分析其中的法律依据问题,防止对已有立法不知运用、不敢运用、不善于运用的情况。

具体问题表现形式及对策:

1.关于隔离补偿制度。

对于被隔离人员来说,是否应该区分不同的情况实行不同的补偿制度?

隔离根据不同情况来划分其性质,但不能否认强制隔离所具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属性。根据《立法法》第8条规定“对公民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以及《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规定,只有对非典病人、疑似病人才能采取隔离治疗措施。而在这次抗非典实践中,有非常多的村委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疫区回归人员采取了严厉的隔离措施。因此对于在没有法律赋予相关行政紧急权力的情况下,任意增加强制隔离人员的种类和范围因没有法律依据,属于违法。如果确属造成损害的,应当建立行政补偿制度。可采用政府专项基金或政府投保的方式。

2.关于隔离的法律要件。

对这两类人员的隔离有着法律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关于行政裁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33条给予了授权。但是对其法律要件还不很明确。应当明确的有:非典病人的确诊标准(已颁布);疑似病人的判断标准(已颁布);密切接触者的判断标准(已颁布);疫区的判定标准等。

在防非典实践中,存在着把强制隔离无限扩大化的倾向:阻断交通;禁止出差;从外地回来均须自我隔离(农村中甚至出现对外出返乡人员不区分情况,一律先强行隔离);禁止外部人员进入办公大楼、居民区等。这些措施无疑使的人人自危,使人们产生了外地都是疫区、陌生人都是传染源的非正常心理,增加了人们的恐慌,这使得许多违法措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措施制定者及执行者“因无不同声音而貌似合法”。

[1][2][3][4][5]。

稳健的财政政策论文2简短篇十四

农民的行政费用占据农民经济生活费用的很大一部分,所以要减轻农民的负担,首要前提是减少农民的行政费用支出。其次,民主选举也很重要,农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部原因也是因为没有好的领导者,民主决策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在每个农村实行民主选举的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推荐一个合适的领导者,为农民的经济问题出谋划策。另外,农村的税费征收问题也是一个关键点,一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加上税费的征收,使越来越多的农民面临生活的经济压力,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政府应该加强税费改革,实行减免征收税费,为农民减轻一点生活负担。

(二)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

加强农业扶持的方法有很多,政府应该提倡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还可以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也可以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通过协调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培养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也很重要,国家欠缺的就是农业方面的'优秀人才,政府可以大力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让更多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从而促进农业的稳定增长。

政府要加强对粮食价格的控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来巩固农民的收入,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粮食保护制度控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通过财政方面的补贴,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提高农民日益发展的生活水平,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销售到市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政府还可以实施合作医疗、社保等财政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尽快的脱离贫困生活。

首先,促进了农业的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农业领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田的灌溉面积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政府实施有效地财政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经过财政政策的实施,解决了我国农业方面的很多问题。农业的发展,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推动了农业的综合发展。农业的综合发展的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耕地面积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加使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于农业研究中,通过技术方面的培养和研发不断扩大的粮食的产值,增加粮食的种植面积,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新的农业发展制度取代了传统的农业发展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走进市场,优化了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给农民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最后,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贫困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还是很大的,国家实行一系列的财政补贴制度,缩小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水平,缓解了农民的生活压力。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收购农民的土地,给予农民以经济上的扶持,既保护了环境,也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政策的实施缩小了贫富之间的差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另一部分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不仅节省了很多的财力资源,也让更多的农民有了生活的希望,通过对农业不断地探索总结,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三、结语。

农民收入的增加一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另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扶持,国家实行的财政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的扶持突出了财政资金带来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扶持基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