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范文(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5 07:51:49 页码:9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范文(大全12篇)
2023-11-15 07:51:49    小编:ZTFB

小说是一种长篇故事性文学作品,具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描写。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学习别人的经验和写作技巧。以下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首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其次,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再者,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二

摘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解决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思想工程,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人民普遍接受和切实践行。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角度出发,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探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提出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我们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24个字,从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从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从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然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是有一颗积极思考的赤诚之心和敢于质疑的谦虚之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凝练,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比如,24字里法治为什么是治理的“治”而非制度的“制”?还比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那么法治是否应该放置于国家层面,为什么将其放置在社会层面?笔者认为,这其中都有其深刻的道理。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就是要积极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努力把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涵义。

针对大学生而言,想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途径是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感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着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入。特别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应该静下心来,经常阅读相关书籍,认真反思,深刻领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重大意义,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另一途径是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在人的道德意识逐渐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道路上,大学时期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做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时刻牢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讲道德、知荣辱,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做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在社会生活中,应当要增强法律意识,积极维护公共秩序,做社会公德的维护者和践行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大学时期,我们将要面对许多人生问题,面临许多重大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拥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的奋斗志向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不断朝着理想前进,才有祖国明天的繁荣富强。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遵循之后,便要外化为切实行动,即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是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是一个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假期,在这个时间段里,大学生们可以自发组建暑期实践队伍,去农村、社区、街道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生活,寻找其落地生根的土壤,通过政策宣讲、参加论坛、支教实习、走访先辈、参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参与理论研讨活动。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理论研习论坛,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以及老师对同学的言传身教,不断深化挖掘,积极创新,逐渐凝练成自己的理解,并付诸亲身实践去予以验证。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网络的力量,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

三是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爱心懂得感恩的群体,应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带去心灵上的安慰。同时,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老人群体的关爱,会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深化,它是我们党和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凝练而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魂。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真正形成成果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实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人的价值观定位往往决定了他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如果他凡事只是考虑一己之利,那么他将终身禁锢在自我的藩篱当中。相反,如果把自己的追求与人民、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就能够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洋溢着激情,满怀着理想,开启未来人生之路的钥匙就掌握在青少年人自己手中。

树立远大理想。“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理想不仅鼓舞人们不断学习奋斗,而且给我们明辨是非的规范和道德力量。古今中外众多仁人志士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理想信念是成就人生的基石和指南。青少年时期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人生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要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勤奋学习。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勤奋学习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只有勤于学习、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丰富的知识、深厚的学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人生方向的定力。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个人事业成功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青少年应抓住自身的学习黄金期,努力汲取各种有用的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赢得优势。不仅如此,学习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增强本领,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造福亿万人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学校是求知的殿堂,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大好年华,把更多时间用在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攀登知识高峰、追求人生真理上。

崇德修身。百行以德为首,做人以德为本。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稳固的基石,小智虽可成一时之功,但大德才能成长远之业。只有修好身、立好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少年要牢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古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传播道德正能量,引领社会道德新风尚。

明辨是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善于思考、明辨是非,才能辨明前进的方向,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硕果。青年时代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代,同时也是面临着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事业开拓等诸多压力的时期,难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顿。但人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惧困难的人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并正确抉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就会显得清澈明了,因此自然就能做出正确判断、做出正确选择。

笃行实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不论是国家实现振兴,还是个人成就事业,都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立志,二是勤勉。立志是前提,勤勉是保障。“无志不足以行远,无勤则难以成事。”革命先烈李大钊就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有梦想就有希望,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对梦想和未来的幻想中,必须甩开膀子真正去干,才能让梦想成真。要记住,改变现实就要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路是走出来的,事是干出来的。

总之,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理想的人,价值理想不是空想,是随着人生成长的步伐不断往前延伸的地平线;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责任感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因为其占有多少价值,而是要看他能创造多少价值;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情感的人,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有热爱生活的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青少年要学习做有价值行动的人,价值观需要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在创造价值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四

摘要:收获,一是指取得成熟的农作物;二是指经过某一件事知道的知识、道理等。比如心得、成绩、战果等。感悟:语出《后汉书·丁鸿传》。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践行:践行,实践、实行。语出:唐·韩愈《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宪公躬孝践行,笃实而辨於文。”宋·曾巩《拟代廷试进士策问》之三:“故小大之事……侧身践行,兢兢业业,不敢自逸,为天下先,而俗未加厚。”《朱子语类》卷九:“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

关键词:研修思考终身学习学习力引领辐射。

上海研修是我格外珍惜的学习机会。专家们的讲座给我以启示;导师们的引领让我深入思考。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打造学习力,不断提炼总结,将研修所学所得内化于心,不仅要在教书育人上发挥我们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同行更要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7%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事最可怕,一是核武器,二是当众演说。可是我今天站在这里,不但没有感到害怕,反而觉得感动和荣幸。感动的是,我们远赴上海参加高端研修,这是市教育局关心丹东教育发展、关心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举措,是重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我市优秀教学人才的真实写照。荣幸的是,我也是这个研修班的一员。此时此刻,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上海研修我的学习所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我的收获与点滴感悟,能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传递教育正能量,也愿我们所有教师能携起手来,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一、收获。

6天的研修生活,紧张、充实而又丰富、有序,我分外珍惜这次研修机会,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一样细心听讲,认真记录,生怕遗漏了专家们的只言片语。满满的一本学习笔记是我进一步品味、思考、学习的好材料。每次听完讲座,我抓紧时间进行整理,深入领悟专家、导师们的理念与精神,可以说,这不仅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带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心智的启迪。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专家教授们的经典语录。以下精选回放。

1.王斌华教授:“中国教育的评价目前来看,还是过分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度的统一使得我们的教育目前还是补短的教育,不是扬长的教育。”这句话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这种现象在我们教育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就拿教育评价来说,虽然我们强调要注重长久的结果,但是潜意识中,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以成绩论高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社会价值观念、教师的理念等。

2.顾志跃教授:“教师的成长是慢成长。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你就选择了终身学习。”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教师的成长要遵循教师成长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个客观规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终身学习。因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第一要务。

除这两位教授的经典话语外,卢起升校长提到的教师“二次成长论”都给我的成长指点了迷津。专家们的引领再一次促使我对目前的学习和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

二、感悟。

久久回味本次学习,令我感触颇多,亦产生出很多思考。

1.上海学习我们应该学什么。(关于学什么的问题)。

我想还是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对于上海这座教育教学改革最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专家学者比比皆是。而最吸引人的眼球的应该就是他们在教育教学理念上的前瞻性。虽然我们是怀着崇拜的心情来学习,但是我们还是要理智而不盲目、有选择地接受他们的教育思想,要把眼光从课堂放到学校,放到社会,放到未来。本着“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一生”的宗旨,以一种为社会、为学生未来发展负责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急功近利,因为“教师和学生一样,我们的成长都是慢成长”。要做大教育、做好教育,我们就要有“精耕细作的耐心恒心”。也许有人会说,讲那些理论有什么用,还不如直接上一节课让我们观摩来得实在。诚然,一节观摩课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但它给我们的启发也是一时的,而拥有正确的教育理论却会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之路上变得自信,变得从容,它会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受用一生。

2.现实工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学。(关于怎么学的问题)。

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种学习力。教师要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就要懂得真正的学习是读书、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因此我们要打造一种学习力。这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造力的综合体现。目前,国家正在倡导创建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但因为职业的不同对每个人的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做教师的我们每天都在跟知识打交道,而且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这个知识日益更新、快速增长的时代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让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达到一定水平,至少应该能使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否则,什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在我们身上体现的就只是一句口号。否则,我们很多老师真的就成了人们所讽刺的那样: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学生去面向未来。甚至是去面向所有中国人的未来!如此说来,打造学习能力靠钻研;打造学习毅力靠坚持;打造學习创造力靠实践。久而久之,就会理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教育行动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是为了什么。(关于为什么学的问题)。

们责无旁贷的义务。

4.目前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依我看,缺少总结、提炼和创新。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教育方向,但是我们在各自的教育教学领域里,对理论提炼的深度不够,教育思想形成的系统性高度不够。主要原因是我们对这些好的方向深层次的思考和挖掘还不够,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还没有达到预想的那样。就我本人来说,本次学习后我有了一种更为紧迫的感觉,我要把我自己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再总结、再提升和再完善,形成一套自己的、完整的、独特的教学体系。走出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完成一名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学的使命。

三、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学习到产出、从理论到总结、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学以致用。只有通过逐步消化,内化直至转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因此,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大处着眼,把握育人方向。

把握教育发展、人的成长的整体方向,以教育的最终目的为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来做好各项教育工作,不拘于一堂课,不拘于学生的一次成绩,要把教学活动做成完整的教育。

2.从小处着手,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因此,抓好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核心问题,即教师如何“教”学生的怎样“学”的问题。学习的本质是学问,学习从学“问”开始,这是人的学习天性。也就是说,学习等于学问。可如今,这个好传统正在逐渐丢失。我们的学生从一入学就开始“学答”而非“学问”。有人做过调查,在西方国家先进教学理念中,孩子每天都有很多问题向老师发问。他们的评价标准是,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更不是“好学生”。因此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方的学习等于学问,是在创造知识,培养学生的反思创造能力;而中国的学习等于学答,是在复制知识,培养学生的复制效仿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怀疑批判没了,逆向思维丢了,创造性早就磨灭掉了,一切只为“填”满试卷为止。不然怎么会有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呢。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首先要从让学生学“问”开始,要把学生从一个“学答的蠢材”培养成“学问的人才”,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才会有更多的“刘路与西塔潘猜想”;才會真正培养出核心素养高的人才。

3.从实际出发,注重总结提升。

虽然我平时比较注重总结反思,但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时时总结,不断反思,达到深度学习状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我倾注全部力量,在教育的路上朝圣,钟爱教育一生。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五

核心价值观,是与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概念,是价值观中较为重要的部分,而价值观又与价值有着必然的联系,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明确的定义。价值的科学定义即:“价值是世界所具有的属性、能力、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事物和事物、物体和物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当一个社会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时,社会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着核心价值观的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重点、核心和焦点,它反映着我国价值体系中的内容,体现了这一体系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也高度凝结和表达了这一体系的实践要求。党的以来,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个字的内容。

1、国家层面。

在这一层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这八个字上,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焦点,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当前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较前些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步伐,使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也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和特点,但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和谐的发展势头,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民主又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标志,国以民为本,人民在政治上的建设和理想就是要实现民主,也只有民主的实现,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把民主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把其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不仅仅指科学和研究的文明,也包括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只有在文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层面。

这一层面主要体现在自由、平等、公平和法治这八个字上面,而自由又是其它三个的基础,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就需要政府依靠其公信力和凝聚力,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还需要政府所下发和执行的政策和制度的正确性和亲民性,我们都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善的政府,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民族又多样,所以在我们依靠政府执行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的发挥出每一个公民的能力和作为,从己做起,从个人和细微的基本做起,来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度,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人民正确使用权利、敢于承担责任,更好的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个人层面。

在这一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词汇中,对于公民个体来说,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方面,个体在社会中逐渐的形成了自身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不合理到合理的一个相对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评判,而爱国是个体价值观最为首要的,敬业又是人们生存所必要的,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纽带,而友善又是人们之间温暖社会的必备因素,所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无数的人民和个体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而体现在个人层面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道德层次上,只有道德观正确了,才能使人民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而只有个体形成了较为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让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向正确的大方向迈进。

1、系统性原则。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个有着联系、依赖和制约关系的一系列事物组成的,事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体系之中,且相互关联,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具有系统性、联系性和普遍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含着二个层面,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关系的系统,如何理解和培育价值观,是摆在践行价值观之前最为首要的课题,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包含着三个层面: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每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就要从每一个环节和因素入手。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同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这一践行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要以整体的优化和改良为准绳,从每一个因素和要素出发,找到内在的必要的和固有的联系,从联系入手,把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串起来,做完整。系统性的原则是核心价值观中的整体首要原则,因此我们在培养和践行的过程中,要以整体和分散的视角来协调各个层次和不同方面。

2、长期性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立足当下,着眼于长远的长期性战略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也不是一个口号,喊得响亮之后就杳无音信了,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要上升到多高的理论层次,也不是一个理念提出后便可以停滞不前,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从传统的广大人民的价值观中提炼和加工而成,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向往,它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从传统的道德、价值和文明中慢慢才形成的,这些要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着一定约束力的信条,它在我们国家和民族不断的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它保留了我国最为辉煌的文明和最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虽然它也有不适合时代的因素存在,但是只有我们用发展的和长期的眼光来对待未来,吸取他国和世界上先进的文明成果,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不断的向着和谐和正确的道路上迈进。

3、适度性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我国文化千年的沉淀基础上才得以逐渐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具有当代的全新的创新性发展观点,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在传统和当代的文明之中,我们不能完全儒化或是完全西化我们的价值观,凡事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度,而对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我们同样也要坚持适度性的原则,既反对完全的儒家思想,也应该反对完全的西方价值观,我国历经千年所形成的儒家文化有其固有的合理性,它为万世求太平的使命感和道德感,以及存在于它的忧患文化,都具有其优势性,所以从传统的价值观中寻找和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理论依据的,而西方的崇尚自由和民主,以及公平的价值观,也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考量的,所以我们当前就应该整合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优势,扬长避短,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也应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使其在践行的过程中,总是能够吸纳入优良的、正确的、正向的、正气的文明。

【参考文献】。

[1]戴木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群体,是一个正在成长并且发展的群体,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承担着祖国和历史的重大责任。因而,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

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

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中,我们党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巨大历史性成就。

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的指导地位,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其次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七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中,都会面对这样两类人——其中一类,是我们认同的、喜欢的、看重的人群。他们,要么从客观本身就是正面的典范、优秀的代表,要么从主观上与我们秉性相投、志同道合、性情契合,要么是拥有的职权、地位、名望、资历等因素对我们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使人不能不重视。总之,这样一类人群,每个人都会比较本能地以友好态度相对,我们姑且称这一类群体,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关系人群。

对于积极关系人群,友好以对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自省的是:面对这些重要人士,我们表现出的友好,是否真正出于善意的本心?容易做到的是外表友好,不容易的是内心能否与外在行为保持一致的善意:我们是否会因为迁就而表里不一?是否会因为奉承而言过其实?是否会出于顺从而言不由衷?是否会出于权威而阳奉阴违?此时,追溯这份友好表现的内心出发点就格外重要。

对于本心不同而表面为友的人,在《论语》里有着明确的论述,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对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益友的特点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文广志的朋友;而对人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损友的特点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也就是一味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奉承而背后毁谤的朋友、总是花言巧语而所言不实的朋友。

所以孔子的弟子曾参,领悟了老师的教导之后,就每天自省多次、追问自己的内心,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问自己:我为别人做事是否有不忠诚于人的时候?我与朋友相交是否议论文有不诚信于心的时候?我学习的知识是否有践行不够的地方?在传统文化里,并不追求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的浮华朋友,易聚易散;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诚心待人,善意如初。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中,都会面对这样两类人——其中一类,是我们认同的、喜欢的、看重的人群。他们,要么从客观本身就是正面的典范、优秀的代表,要么从主观上与我们秉性相投、志同道合、性情契合,要么是拥有的职权、地位、名望、资历等因素对我们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使人不能不重视。总之,这样一类人群,每个人都会比较本能地以友好态度相对,我们姑且称这一类群体,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关系人......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全称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从内容、逻辑思路还是从表述方式上都应展现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精髓,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用中国人民最熟悉的语言和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方式解读出来、传播出去。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希望能够帮到您!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我国历来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十分重视。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在内蒙古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中,突出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培训过程突出了实践的本质。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充分和青少年的思想特点相结合,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青少年认识和解决人生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过程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内蒙古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现状。

本文为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德育价值研究”(编号:jsky2019031)成果。

我国广大的青少年是接受素质教育的主体,搞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保障。青少年是将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一个没有发展完全的状态,因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塑造和培养,是青少年发展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底蕴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长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观念中去引领、整合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让青少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xx大、四中全会的精神,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理论结合实际,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有关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而凝练地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党的xx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即“二十四字”表达形式:“富强、民主、……友善”等。这二十四个字十二个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是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努力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教育途径,在青少年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内涵。

近年来,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很多专家进行着不同角度的研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青少年的培育方面却有着一定的不足。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行为模式等多方面。而在青少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华的阐述。从理论上说,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与过去的注重理想和集体利益的取向不同,目前的青少年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有功利化的倾向。对于个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比较关注,对于社会价值的判断标准也不是以为社会付出多少来衡量,而是把能否做到自我满足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青少年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趋势。而不仅仅是传统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独大的局面。一些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的思想或标新立异或自成一家,使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难题。由于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政治教育普遍冷淡化。一些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深入的研究。高中大学的政治教育课仅仅作为一种获得分数或升学的手段,而失去了为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被活学活用,而是作为考试的内容而被记忆。因此,一些青少年在政治情感上趋于冷淡化,人生态度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可以说,当前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面临着一定的危机,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仰的缺失使青少年在人生旅途当中缺乏应有的方向。

(一)紧扣价值观念的教育主题,彰显时代特色。

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通过对于多年来相关社会主义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结合了本地青少年思想的特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开展活动。在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丰富活动的开展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是内蒙古地区的特色。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且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发展需求,因此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热烈欢迎。青少年在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树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且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抒发自己爱国爱家的情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锻炼了自己的思想品质,加强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后备军的使命感。内蒙古地区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升华了青少年的情操观念,对他们的品质进行了一定的砥砺,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平台。在学习和实践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过去的教育传统,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形成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模式,彰显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卓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活动中,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两个转变”的行动,促使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效率的提高。在这两个转变中,一是将。

口号。

变为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宣讲和口头的说明,在青少年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不仅仅是靠几句口号就能完成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内蒙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育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内蒙古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进行了专项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规范,在规定中对于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求更加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要。因此,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标准,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使针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了一定的着力点,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二是从偏语言管理到行为服务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程式化的语言的教育管理,而应该使老师以身作则,切实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不断整合青少年的活力,来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觉的践行。

青少年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应该加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引导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于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内蒙古自治区紧贴时代脉搏,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主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充分的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证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并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作者:赵永文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职责,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

高校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是国家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与手段,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加强自身素质提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材过程中,要达到一个基本目标:用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特色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事实和发展成就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思政课教材必须充分体现政治性、科学性、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可读性,从而实现其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广大专家学者编写思政课教材时要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和培养目标等既避免重复又要有所侧重。

调查报告。

课程论文等,并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政课教学环节中,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贴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注重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根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在加强理论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在现有实践教学学分(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的基础上再划出1个学分,原有的实践学分用于思政课各课程课内的实践教学,新划出的实践学分用于大学生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而不流于形式。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教育意义的场所,要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行免费开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党委行政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坚强有力,是取得这项重要工作的实效的强力保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坚持以“育人为办学第一使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育人工作首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牵头,分管领导组织协调,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思政教研部、团委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活动机制。学校通过建立学习培训、党团带动、争先创优、爱心帮扶、激励奖惩等长效活动机制,寓学习教育和宣传普及活动于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机融入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三是完善考评机制。学校把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中,列为考核校内各单位的重要指标,年初确定目标,年底述职考评,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软指标由“软”变“硬”,使各部门都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研究这一理论,深刻把握这一理论的内涵、精神、意义等相关问题,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更要带头树立和实践自己所讲授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理念,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和发挥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1]赵爱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9.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在这个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充分挖掘和鼓励大学生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大学生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三)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时代精神,是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崇高精神,它以长期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和依托,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呼唤,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或辱不仅是指人们在进行。

自我评价。

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或贬斥。荣辱观是人们在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进行。

自我评价。

社会评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关于荣辱观念的总和,是个别的零散的荣辱观念的理性升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它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概括达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的新高度。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十

近年来,农行宁洱县支行在上级行党委和当地人民银行(宁洱县人行)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全面落实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机制,积极做好服务“三农”、金融扶贫支持和惠农通工程建设工作,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金融帮扶、助学扶贫、搭建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新路,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户的好评、信任和支持。2016—2019年11月末,新发放贷款金额10.6亿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农户安居房建设、农村公路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户种养殖等产业,成为服务“三农”排头兵,扶贫攻坚生力军,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制定“一行一策”,聚焦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支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宁洱农行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发放2亿元项目贷款,助力27条镇到村的道路建设,有力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同时,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二是支持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宁洱农行三年内累计发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3,610万元,主要支持普洱茶集团、普洱茶王茶集团,带动贫困户人口818人。三是主动担当,助推健康扶贫。近两年,宁洱农行累计发放县域医院、中医院贷款6,550万元,有力的助推和支持了宁洱县健康扶贫工作;四是“六个一”农户品牌积极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县委政府“311”产业扶持政策为契机,宁洱农行以“六个一”农户品牌为着力点,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家乐、茶叶等产业,累计投放15,316万元,带动贫困户产业发展568户;围绕建档立卡户,积极支持种养植业,种植烤烟、坚果、咖啡、白薯、辣子等,做到精准施贷,累计发放1,032户13,250万元贷款支持建档立卡户发展产业。

(二)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提升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一是宁洱农行以产品为抓手,年内“科创贷”“税银通”“茶企贷”“茶农贷”等产品在支行落地,累计发放普惠金融贷款17,230万元,确保央行普惠降准、银保监会“两增两控”双达标。二是积极开展“六走进”,擴大宁洱农行普惠金融服务影响力。2019年宁洱支行持续开展进园区宣传、“减费让利、惠企惠民”银企座谈会、“茶企贷”推介会,对活动优惠政策进行宣讲,对我行的主要特色产品进行介绍,扩大我行普惠金融服务的影响力。以“微易贷”“微捷贷”“税银通”为业务抓手,行长、分管副行长学业务、做业务,有力助推支行普惠法人业务增长。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支行普惠型法人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312.55%。普惠法人(银监口径)贷款余额3425.8万元,较年初增长1875.3万元,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有贷客户数14户,较年初增长8户。三是精准营销,多渠道营销县域优质客户。通过实地走访客户,开展有目标、有组织的营销活动。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及信贷需求,宣传我行创新信贷产品及普惠优惠政策,积极拓展县域优质客户,助推普惠个贷信贷投放。组织客户经理集中学习信贷政策,提高客户经理专业素质,为客户提供更好地金融服务。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个贷(银监口径)贷款余额8716万元,较年初增长1608万元。四是大力发展“惠农e贷”,助力宁洱县特色产业发展。宁洱农行以“惠农e贷”为普惠农户主打产品,依托烟草合作、茶特局合作等关系,“党建+业务”“送贷下乡”等模式开展业务宣传及业务发展,完成全县全部乡镇“惠农e贷-烟农贷”“惠农e贷-茶农贷”产品落地,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实惠、方便、快捷,得到了乡镇政府及领导的认可,同时也体现了农行积极践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立足县域实际。截止2019年11月末,普惠农户(央行口径)贷款余额16421.49万元,较年初增长5349.54万元。

民生联系民心,安居才能乐业,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是党和国家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宁洱农行积极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主动履行担当责任,抽调10名业务骨干,组成5个工作组,起早贪黑,走村入户,采取“三户联保”“五户联保”的方式,完成了宁洱镇20个村591户农户的调查材料,发放4216万元安居房建设贷款,助推了县委县政府的惠农安居房建设,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农户的好评,树立了农行的良好形象。

2016-2019年,宁洱县积极实施精准扶贫,大力推进“311”扶贫攻坚工程,开创了全县精准脱贫、增收富民新局面。宁洱农行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精准扶贫行动,坚持金融帮扶助推脱贫,结对帮扶温暖民心,扎实做好德安乡永顺村(2018年底调整为德安文化村)挂包帮扶贫攻坚工作。

一是全县居民基本实现“人人有农行账户”。宁洱县农行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社、医保等部门大力支持及配合下,全面代理加载金融社会保障卡制卡发卡工作,截止2019年11月末,農业银行在全县金融社保卡发卡份额占比达95%,累计发放金融社保卡184149张。二是渠道建设行100%全覆盖。为全力保障社保卡的用卡渠道,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宁洱支行早在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全县85个行政村、4个社区“惠农通”服务点全覆盖,截止2019年11月末,宁洱农行共布放智付通电子机具172台,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达193%。目前农行是宁洱县唯一行政村电子机具覆盖率全覆盖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的智付通服务点商户来源于本村本土及协办人员,有较广的人脉资源和群众基础。三是征收“两险”、宣传“两险”的优势独特。2019年,宁洱支行积极对接营销,获得宁洱县唯一金融机构“两险”代理征缴资格,其中近90%的缴费通过农行渠道进行缴费。为更好的服务老百姓,宁洱农行与宁洱税务局多次联合举办支付通服务点人员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50人次。智付通服务点“面对面”的缴费,参保人员当面缴费、当面领取回单,防范和化解了现金收缴的风险,实现了老百姓足不出村就可办理金融业务。四是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的优势。一方面,我行自2016年以来,全面代理了全县居民养老保险缴纳和待遇发放工作,与社保、医保、税局等职能部门多年的业务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城乡居民百姓也习惯于是用农行社保卡缴费和领取待遇。另一方面,全县智付通机具商户以及协办人员近三年来运用我行机具办理业务,熟悉农行机具及社保卡等产品的使用。

宁洱农行新型农村信用支付体系的搭建,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取现、消费和转账,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交通成本,为政府支农补贴发放搭建了安全便捷渠道,把国家惠农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重构了农行在县域和农村差异化渠道竞争优势,提升了农行服务“三农”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履行了国家赋予的服务“三农”社会责任。

展望未来,农行宁洱支行将在“三农”金融服务和金融扶贫新的长征路上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创新前行。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十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到现在,它就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代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普世价值观也在我国蔓延,这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探讨。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深入、细致的对比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迫在眉睫,通过比较,厘清二者的区别,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叫核心,是因为它是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基础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相互联系,并且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一种价值观,不具有排他性,甚至可以融合其他各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形成的思想宝库,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民族性、价值判断标准。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价值认同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以及理想信念缺失问题等等。

然而,西方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它的内容具有抽象性、欺骗性,甚至具有攻击和侵略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普世价值观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价值观,无论哪个国家、民族、群体,都应该遵守;认为普世价值观是永恒不变的,不论何时何地,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受到国家、民族等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很明显,这样的价值观的不存在的。因为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其所处的经济基础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同一人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也不同,即使是看待同一事物也会不同。并且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随着时间的发展,价值观也可能发生变化。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普世价值观已经和过去最初始的普世价值观大相径庭,虽然字面上没有多大变动。刚开始的普世价值观确实宣扬民主、公平等,但现在早已被篡改,更加倾向于强权文化、侵略文化,成为控制别国的思想工具,利用普世价值分化别国,最终同化别国的思想文化,实现控制别国的终极目的。

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篇十二

摘要:“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由漫长的历史沉淀传承下来的珍贵财富,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课程当中,能够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道德行为。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二十四节气;少先队主题活动;品味经典;践行德育。

笔者将结合自身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教学实践工作,从少先队主题活动的组织与实践出发,阐述“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教学。

一、挖掘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有云:“兴在趣方逸。”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想要引导小学生在小学德育“二十四节气”渗透教学课程中品味经典、践行德育,首先就得激发他们参与其中的兴趣。在探索“二十四节气”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的过程中,教师研读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结合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探究兴趣,从二十四节气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或者幼儿的兴趣需求入手,挖掘“二十四节气”中德育教育素材,组织专题活动,借此激发学生参与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

我校一般是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民俗习惯,在各中队开展了系列德育活动。比如在夏至到来之际,我校少先队大队首先确定“夏至已至昼长夜短”为德育课程主题,让各中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中队辅导员们利用互联网收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的教育素材,制成视频课件,在课程开始时播放课件来吸引少先队员们的学习兴趣。针对立夏的节气活动,我校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的活动性让德育课程活起来,通过各班班主任在班群里推送立夏德育教育资源、组织线上德育云课程等系列活动,激励孩子们与立夏互动、享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

二、组织实践活动,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

在传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展开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运算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撑。这种教学形式背离了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小学教师必须从实践活动出发组织德育课程活动,发挥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渗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深入把握德育课程的内涵,强化思想认知和提高实践行动,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得以最大化的发挥。

以我校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芒种这一节气的教学为例。针对芒种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的气候适宜播种和移栽的特征,我校联合周边村庄,根据当地的农事安排组织实践体验活动,让小学生跟着农民伯伯收割小麦,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结合“芒种蚕桑忙”的节气特点,我校充分利用当地太湖之滨雪蚕桑基地的教育资源,组织一系列的蚕桑活动,先让小学生参观地蚕,然后让他们体验基地工作人员喂蚕的活动。

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满足小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也能够引导他们借助亲身体验来深入了解芒种这一节气的风俗习惯、节气特点,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明。而且上述实践活动充分融合了当地特色,对于小学生培养热爱家乡之情、热爱生活之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实践的过程中,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农民耕种之辛苦,从而学会去珍惜粮食,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可见,以实践为载体组织“二十四节气”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教学活动,能够让小学德育发挥出更大的实效性。

三、加强家校共育,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也在说明德育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育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因此,在研究“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优势,借助家校共育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学校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保持联系,邀请他们配合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比如学校组织相关的共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小学德育中把握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并将其转化于心,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的渗透过程中,我校积极加强家校共育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具体而言,在今年立夏时,我校借助微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立夏节气的德育授课活动,通过线上推送立夏节气教育资源、结合立夏节气习惯安排家庭活动、根据家长的教学反馈来做好德育反思等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家校共育,使得立夏节气德育课程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而在今年夏至节气之日,我校根据夏至吃面的特点组织家庭吃夏至面的活动,让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做夏至面,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品味经典的传统习俗以及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渗透可以引导小学生从小培养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对此,小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二十四节气”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来激发小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兴趣,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来发挥德育教育实效性,以及加强家校共育來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引导小学生通过品味经典和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德育。

参考文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