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23:24:31 页码:7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实用8篇)
2023-11-18 23:24:31    小编:ZTFB

典型代表了在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的表现和成果。写好总结需要我们清楚地了解总结的要求和标准。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优秀作品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一

故事与小说,通常说来,两者有以下区别:

材料。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相声的包袱一样,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来展开的。讲相声开始是卖关子,等到把包袱一抖开,人们就会发笑。写故事也是先把读者引向歧途,等故事核揭示了真相,故事也就完了。有一篇故事叫“爱在肚里”,是讲有个包头工送一个女人住院,对她好得不得了,大小便都要她在床上拉在痰盂里,说是怕她受凉,同室的女病人非常羡慕。可后来才搞清,包工头与这个女的谈恋爱,女的不干了,男的要她退东西,她都退了,就一个金戒指不肯退,男的就抢,女的就吃下去了,于是男的把她送到医院,等戒指屙出来,他就把女的扔在医院跑了。这个就是故事核。而小说则不同,可以有这样的核心情节,也可以没有这样的核心情节,它可以通过人物的性格来引出情节,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和活动来反映主题。

表现方式。

故事用的是叙述的方法,小说用的是描写的方法。小说最常用的场景、人物肖像、动作形态描写和对话,故事就很少用。比如:

这就是小说的写法。如果是故事,就应该这样写:

那天晚上,高强第一次跟女朋友在电影院门前约会,两人都手拿一本杂志做为联络标记。电影是一部从美国进口的热门大片,叫愤怒的天使,都开映二分钟了,白洁还没来,高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是进去好还是再等等,就在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来了一个穿白连衣裙披长发手拿一本杂志的姑娘,问他是不时叫高强,高强没想到白洁这么漂亮,竟变得语无伦次起来。

你可以仔细比较这两段表现方式的不同,就知道什么是描写,什么是叙述。小说是写的,更倾向于文学语言;故事是讲的,更倾向于口语。(简单说也就是:小说是读的,故事是讲的。)。

表现的主体。

小说是写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场景、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都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情节也是由人物的性格所决定并发展着,有时候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能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性格向下走。如果把写小说比作走路,事先只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中途有岔道,有上坡下坡,充满曲折,走到哪里是哪里。因此,一部好的小说,留给你的是那些活生生的人,而不是那些事。现在年轻人写小说,是不管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的,说的都是作者自己的`话,人物立不起来,活不起来,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

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作者就像黑心的出租车司机,带着读者这个乘客兜圈子,绕弯路,欺骗他,引诱他,让他看沿途的风光,最后到了目的地,乘客恍然大悟,大呼上当,跟你绕了那么多圈子,其实路这么近,就在跟前。但乘客还是很高兴,回为他沿途看到了非常美的风景,愿意掏这个车费。因此,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这只是副是产品。

小说与故事的区别还有一些,但只要抓住这些主要的就够了。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二

我常常回首,回首我走过的足迹,发现所走过的步履紊乱且匆忙。在我经历的人生中,曾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我曾努力去跋涉去攀登,在我生命的花丛里,我曾努力去寻找朝霞中本该属于我的那朵最靓的红玫瑰。曾幻想伴你去拾取蔚蓝大海边那颗最美的小贝壳,但太多无奈撞碎了我的梦幻,我像一只受伤的小鸟跌落于冰窟之中,当我睁开双眸时,蓦然发现岁月已逝去了许多。

然而,一首《何必流连》却使我从无望的回首中惊醒过来,那歌写得好:“何必叹息,何必流连,穷困挫折里磨练。”夕阳西下,明朝还会东升,擦干眼泪抬起头,成功靠自己寻求。抛开忧伤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使我懂得不必为过去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忧伤,坎坷和挫折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

我们,千万不必为过去的辉煌而骄傲,也不必为过去的失意而沉沦,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憧憬明天。

于是我不再回首,不再空虚,不再叹息。

昂走灿烂的微笑,去迎接初升的旭日,勇敢地面对生活。

我对自己说,不必回首,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拿出勇气去面对明天。

曾经自信地对自己说,生活很美好,一定要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可是,随着时光的飞逝,那份执着不再,那份自信不再,代替的是消沉与忧郁。

我不知道生活为何如此捉弄人,面对生活,真的好无奈。

无奈让自己觉得是时代的落伍者,所有的拼搏努力都不能在生活的海洋里激起美丽的浪花,因为自己实在太渺小了。也许,这不足以令我如此自卑,但走的路是那样曲折和不尽人意,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好,几回受伤,几回落泪,直到伤痕累累对生活再没有激情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空虚,又是多么的孤独。

生活就像一片黑暗的海洋,看不到蓝天,白云,海鸥,浪花……。

自己像一叶孤舟,在恐惧绝望中颠簸,在孤寂落泊中守候真诚。

人生没有一个目标,就像黑夜的航程没有灯塔,只能徘徊不前,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彼岸,我要给自己点燃心中的那盏灯,照亮黑夜的航程,我要给自己一个目标,使自己不再迷失方向。我相信自己仍然有希望和理想,有追求和奋斗目标。

生活并没有捉弄我,原来我太吝惜付出,付出是勇气,也是自信。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没有付出的生活曾使我空虚,我想,有付出的生活一定很充实,很美丽。

三月的雨在下过不停,打湿了我的情感,又一次滋扰了我平静如水的心,六月的雨,飘飘扬扬地洒着,轻柔得令我生痛。

在这傍晚的雨夜里,心也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忧伤的雨,而我在这一刻里竟是如此的挂念你,想你的心情也只有自己才懂。

在这个等待的季节,经过一次深深爱过之后的`感情别离,才感悟思念是如此凄美,如此动人,也如此懮伤。多想留住那一份真诚与企盼的心,留住那心与心的互拥,留住那一刻彼此曾有过的温馨与浪漫,留住那许许多多个有你有我的日子。但这一切却如掬在手中的水,一点点地流失了,你不再轻柔如昔,不再为我静听细语丝丝,你是那样的沉默,那样的无情,又是那样满不在乎的样子彻底地将我的心揉碎。

一次次锥心的痛楚,一次次难过的失望,原来皆因这一切早已落空,一切都已如风飘逝了。

难道真爱真的如此令人憔悴吗?这是一种怎样的刻于心扉的情怀呀!

或许,我该感谢你。是你,曾让我体会到去爱别人的浪漫与幸福。是你,曾陪我走过每个孤寂落寞的夜晚,撑亮了这个漫长的雨季。是你,为我燃亮了那爱的火炬,为我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这份情感,我不想解释。

褪退以往的装扮,独自在寂静的午夜,饮泣昨日的心事。

怎能忘怀,与寂寮与阳光与欢乐与悲忧,一同共度的每个黄昏与日夜,怎能忘却,静坐一隅伴着幽幽的歌声,弹唱最凄美伤心的曲调。

丢失的灵魂就像无依无靠般浮在大海的深处,浮浮沉沉,何处是飘泊的岸?

夏的脚步尽管来得飞快,却不及蠢动的思绪,牵动了多少旧日的忧伤怨与悔恨。

迈向多变的夏季,雨又在平凡而潮湿的季节里诞生着新的生命。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三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自述都是不期而遇,行云流水的记录也注定了他的作品中不可磨灭的散文影子。一切景语皆情语。初读汪曾淇先生的作品不管是《复仇》、《老鲁》,还是其他的作品总有一股淡淡的韵味萦绕在心头。一切语句中都有着气氛,人性的气氛。不直接描写人物,只凭着这些气氛使读者体会出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这便是散文的精髓,也是汪曾祺先生一向所贯彻的。

我认为散不是追求或故意为之而能做到的。故意便破坏了散的自然与纯洁,散的意便会化散开去,这便失去了散的根。汪曾祺先生在序中说:“我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而为之。”散并不是刻意便可描摹得出的,没有一种深邃的体会,不对自己所创作的作品怀有一种强烈感情的人,是吐不出几句金玉良言的。汪先生此处是没有意识到丰富的人生阅历,复杂的心路历程,百态的人性面目对他的创作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这些使他散得更加深刻。文章形的散,也是汪曾祺所追求的。布局严紧的小说,在他眼中就像是被铁箍捆绑住的南瓜,最终只能面临爆炸。信马由缰,为文无法,这才是汪先生的心向往之。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之志,发言为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散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诗的最本质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处不在。诗美是艺术美中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着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至是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只是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细品其中饱含诗的韵味美与节奏感。文章中无不洋溢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正是诗人的典型特点:无论如何坚持也要冲破黑暗。即使是汪先生最低谷的日子—被划为右派,他也仍然坚守着这份信念。美妙的文章如诗,这正是对这本小说选的最佳诠释。

好的作品缺少不了对于人性的解释即对于真善美的诠释,作者个人的感情的宣泄、表达也就自然包括其中。这都融入一个“情”字,这既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善恶观、是非观,又从某种角度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描写。情于民间,要反映人的最悲最苦无疑是老百姓最有情可表,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汪先生的《老鲁》、《鸡鸭名家》、《大淖记事》正是这样反映民间事的佳作。

散、诗、情,只留下了《鸡鸭名家》里的余老五和陈长庚,《故乡三陈》里的三陈,《徙》里的一辈子也未得“徙于南海”的高先生,《八千岁》里总是穿蓝布二马裾吃草炉烧饼的八千岁,以及《大淖记事》里的老锡匠、年轻的十一子与巧云。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四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加强小说的故事性,着意塑造“典型人物”,但也不想把风俗民情作为推动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有机”因素。他要消除小说的“戏剧化”设计(包括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意设计),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他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写作“自自然然的”“散文化的小说”(或“随笔风的小说”)。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文字则简洁、质朴,但不缺乏幽默和典雅。他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影响了当代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家的创作。清水出芙蓉的语言。“小说作者的语言是他的人格的一部分。语言体现小说作者对生活的基本态度。”(《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与汪曾祺的民间叙述风格相一致,其小说语言表现为少浮辞、不渲染,质朴、洁净的艺术特点。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夸张、反语、双关等修辞手法,连比喻也用得很少。这就使他的语言去掉了一切枝蔓和芜杂,清水出芙蓉般单纯、明快,细细读来似乎只剩下了语言的原味。

汪曾祺在他的《晚翠文谈》中曾说“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一个作品里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人物的态度、感情。”因此他曾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称为“抒情现实主义”。他的优秀之作无不以情见长。作为作家个人气质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现的相当充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小说情节的淡化倾向。无论是《受戒》、《大淖记事》等“高邮”系列小说,还是《安乐居》、《小芳》等现实题材小说,其故事情节都异常简单。作家承认他不善于讲故事,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因此显得松散而随意。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的非情节因素(如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涌入小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在《大淖记事》中,作家在前面的三节都在讲风俗,第四节才出现人物;在《故里三陈》中写陈四也同样。对这样的情节设置有人认为有比例失重之感,而作家对此则解释为必须为人物安排一个合乎逻辑的生活环境(注:见《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载《晚翠文谈》)。其实作家精心描绘的水乡风俗,更多的成为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氛围,为小说中即将发生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提供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背景,它具有情感规定性,并带有触发、烘托和解释作用,它浸润着创作主体的情思,比起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冷静、客观的环境介绍、背景刻划而言更具感人的魅力。

在创作中作家有意识地采用一种“过去时态”的写作,将绝大部分小说置于回忆笔调之中,这与小说抒情功能的需要有直接的关系。作家承认“人到晚年,往往喜欢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距离,使人能够置身事外,平心静气地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顾过去。它意味着作家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审美理想,把回忆中的人物原型给予随心所欲的艺术加工,以满足自己的美学情感,因为这些原型“大都是死掉了的,怎么写都行。”但在现实生活中作家一方面“还没有找到美的心灵”另一方面又难以对现实人物进褒贬,也就无法进行艺术加工,更谈不上满足作家的审美情感并将之传达给读者了。因而作家只得把目光转向过去,在如梦似幻的记忆深处找寻自己的抒情之境。(此处引文均出自《晚翠文谈》)。

作家曾说:“语言决定于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抒情气质对其作品的风格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明显地迹象莫过于其小说语言的“诗化”倾向。对于自称为“通俗抒情诗人”的汪曾祺而言,他对语言的“诗化”是自觉的,他认为“短篇小说应该有一点散文诗的成分”其中必然包含着语言应该诗化这一观念。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大多带有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他笔下挣扎于生活重负之下的主人公在单调枯寂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美的敏感与热爱,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的渴望,甚至敢于为此冲破世俗的规范。在他的小说里,不仅知识分子懂得在笔墨山水,梅兰竹菊之间寻找生活的情趣,便是那贩夫走卒也多有艺术爱好:严谨耿直的锡匠们爱唱“小开口”(《大淖记事》);本份老实的瓦匠们最会踩高跷(《故里三陈》);顶不济的修鞋匠,也要养几盆悬崖菊,在花影缤纷中运锉补鞋(《皮凤三楦房子》)这些凡夫俗子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却依然在忙碌奔波之余寻找着美,酿造着诗意。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五

广义上说,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狭义上说,美文是指散文中的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时期常被称为“美文”,其出现和成长,对于保卫和繁荣新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证明“旧文学的宣示权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其出现稍晚于杂文,然而在后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孙勇的博客看到了《中国随笔选粹》的投稿,说心里话这些作品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光从标题看,就能看得出来作者是用心写作的,甚至有个别作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说到散文与随笔的区别,严格的界线没有,我举一个例子,漓江出版社搞的那个年度散文或者随笔选,说实话选的作品是有交叉的。

散文里头有随笔,随笔里头也有散文,当然,大散文包括随笔,但随笔是散文的一个“支系”属于散文。

包括广东《随笔》杂志,你能说它登的都是随笔吗!有些是实际意义上的散文。

大概念的散文包括随笔,随笔不包括散文,你选散文的时候把随笔选进去了,这没有错,但是如果随笔选本里头选些散文的.意味特别浓厚的话,就有点不妥了,如果你把《绝版的周庄》选进去了,那就有人说你了。

散文一个“散”字,但是强调了“文”;随笔呢,强调了一个“随”。

随笔更接近于说话,散文呢更接近于文本。

实际上随笔就是杂说,但是又不是杂文,杂文一般很硬朗、很精短,比较犀利,比较有思想。

随笔呢可以随便一些,不需要那么锋芒毕露,甚至于不需要很深的思想。

随笔的概念绝对不是“文”的那种概念,就是随便的那种概念,你把握住这一点就行了。

我也写随笔,那是受报社负责人委托在报纸上开专栏,人家给的命题就是写一些历史人物,我就写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方面的随笔。

我知道有好多台湾人特别喜欢随笔,梁实秋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说说中年,说说老年,说说茶说说自己对世风的感受等等,这种带有随便说的文字都称之为随笔。

反过来说它不随便的时候它文气足的时候那是“下午茶”,那种东西都是散文了。

散文和随笔的起笔法也不一样。

咱进理发店,理发店有一种理发方法叫拉直板儿,还有那种烫发卷儿,烫的时候要非常认真的来做,还要往里拐一下,这全是散文;那些中年人老年人来到理发店,理发师拿起剪刀咔嚓咔嚓咔嚓,三两下弄弄走人,这就叫随笔(现场掌声、笑声响起)。

我也就随便说说,不一定准确。

再一点随笔也不一定只说理,它还要说生活,说着说着没了。

不管怎么说,不管是随笔还是散文,都得有那个味,随笔幽默的成分更大一些,随笔的文字当中,那种激昂,那种狡黠,那种计诡,那种幽默,在随笔里头恰恰能释放得很好;而散文里边那种聪慧、那种细腻、那种真挚,在散文里头呀一看这个作者真精明啊真智慧啊!把文字炒得那么的细发呀!反来覆去做的那道菜,非常的精致,你读着读着两者都会让你拍一下案,特别是好的随笔会让你不断的拍案。

还有一点,年轻人要想写好随笔不太容易,年轻人一进入就进入散文了,但真正的好散文是能打动人的,读着能让人眼前一亮。

【二】随笔:

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散文: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六

可以负责地说,当过编辑和没当过编辑看待文章绝对是两种心里。

我以往读名著或一些名家范文,基本上都是以一种虔诚的心态,一味地接受,然后强制性吸收、揣摩、临摹,很卑微,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会写字却都文字、艺术无缘的位置。直到当上编辑打开一篇文章,成为这篇文章的第一评价人,才蓦然发现,自己与文字离的这么近,咫尺之距,才明白任何文章中都存在文字,任何人都有创造和发掘艺术的能力。只是知不知道的问题。

作为一名编辑可以得到最基本的两个好处,第一学习人家优点,将这优点消化,从而明确自己,或者是学习;第二是自省,这一点是最最重要的,自以为,成长不是重在疯狂汲取,而是弥补了多少缺点,只有成缺点一点点被改过,人才会蜕变,像蛇一样一点点将死皮脱去,便是一种涅磐。例如一张画,上面有你为自己画的斑斓的色彩和图案,你会选择在上面大涂靓色尽绘图案,还是剜去瑕疵剔除杂色?一棵树,只有不停袪除害虫,努力修复伤疤,时刻矫正倾斜才有可能长成参天之材。

编辑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责任。放任自由时起时落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些人的梦想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夕阳沙滩——一幅没有海风与阳光的景色躯壳、美丽标本。如果你想看些书,却总没有翻书的心情,或是抱着书,思维徒然游弋在文字冰冷的外壳之外,那何不去打开一篇未编辑的小说?可以试试,打开之后你会不由自主认真起来,产生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平常人都有的,它会无形中鞭策你,让人渐渐陷入文字组建的故事或场景中。而你,会像一个园丁那样,安静地为自己眼下的故事纠正姿态,为眼下的美景拔掉杂草。或者是另一种情况,那就是为眼前的故事感情起伏,抑或为眼前的美景折服、叹为观止。

编辑当久了人便会把编辑的文章当成一柄境子,从中明了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弊端。很多人会被自己的故事和感情迷惑,产生舐犊子之心,不满别人的评价,从而愤懑不平。如果当一个你编辑过的文章的作者以同样的感情找到你的时候,你只要稍为反省一下便会明白,自己当初的心里是何等的狭隘。同时,那个被你编辑文章的人说出他写文章里的目的和想要表达的.感情,被你赋予了另一种看法,你亦会明白故事是个三维立体,横一面侧一面。一般,一个称职的编辑都会为产生一种谨慎的自信,这就是治疗缺陷的一方上好药材。

涉足文字不久的人或一直无法步入正途的人更要尝试一下,当一回编辑,特别是对最简单的字眼或符号所迷惑的人,例如“的,地,得”句号豆号应用。网络出现给了更多人的表现机会,文章陡然间铺天盖地,良莠不齐,语句词汇字眼符号顿时错误横生。在仔细阅读和修改那些最原始没有经过修饰边幅的文章时,你很容易就发现其中百出的笔误和谬语,发现这一点便可以很好地抑制自己的笔误。因为自己对自己文章往往是逼仄的,所以很难及时发现有什么不对,就感觉有了不妥,也会时常揣测难以定夺。

个人觉得文章里的基本规则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这些规矩岂不和没有交警和红绿灯的马路一样?横冲直撞,乱成一团。从某种意义说上,文明或是艺术建立发规则之上。是如对于美来说,如果脑中没有一个关于美的概念,美何在?好比勾口与金阁寺,他如果不在脑中产生一个想象、勾勒出他对美的定义,那当他见到金阁寺,与牛见到花有何两样?对于牛来说花和草不过都是食物罢了。

想成为一个网络编辑很简单,只要有一颗负责的心,和不多的文化修为足矣。关键是要不要尝试,勇于尝试是人生最基本的天赋。不尝试,鸟不可能会游,兽不可能会走。只是远远地看着观望着不就等同于放在阴暗处的纸张,发霉是迟早的事,更痛苦的事,是你会发现那些敢在自己生命上画彩的人已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被打击是正常的,经常会见编辑被作者打击到辞退。想来可笑,何苦如此重视自己,把自己当成一篇文章的主宰者?自己不过是一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自己所说的不过是一个读者的想法。而那些作者却喜欢褒奖赞美自己的编辑们。于是,说真话又被打且辞退的编辑便产生一种“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想法。其实两者都有错。喜欢敝帚自珍的作者是不用过多在意的。而欲辞退的编辑该自省了,明月难道只照到沟渠了?除非你不想被照而躲起来,不然广袤的月光怎么可能只照到沟渠?越是错误的批语越能锻炼一个人的性格。上帝为什么让有些人出生就呼风唤雨?却让另一些人出生便饥寒交迫?如果仅因为不公平就抱怨,那不都成了带壳的软体动物了?试想一下,有朝一日呼风唤雨的人和你一起饥寒交迫了,谁会活下去?这时,你就应该感谢你的上帝了。

还得谈一下尝试。以前我觉得,大海很美很迷人,就像所有媒体影视图片文字里一样,叫人心旷神怡,深深折服。后来去了海边,却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海,它有它腥臭的海风,有它特殊的脾气,它不会为了让你惊叹就收敛自己,它会让你对它高入云端的梦想直接落入海面回归现实。于是,很失望。直到后来离开,很久之后才发现,海委实很美,只是那种美,那种感觉表达不出来,任何表达出来的都是苍白的,一切只有心知道。

群山绵延起伏,苍凉浑厚,一直想去一趟,匍匐在它脚下,然后让长久以来对它敬仰皈依它的胸怀。后来梦想成真,在群山间久居一段时日。然后一切,都与想象中相悖,曲折难行的路山,烈日曝晒,汗流浃背,不时一阵暴雨,泥泞四溅。最后我黯然离去,回归人声鼎沸、鳞次栉比、声色犬马的城市。而,每当疲惫迷茫的时刻却总会回想起,那浩荡的山风和万山阒然的情景,心底油然而生一脉清凉,灵魂不禁被涤荡得清澈了,随后心就像一片落叶安静落定在真实的虔诚之上。

以前常常会幻想初恋会是什么样子,初吻会是什么感觉,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统统都接触过,方才明白并非那样美妙,初吻甚至第一次性接触,无不透露着尴尬、羞涩,难耐和负罪感。但每每回忆起来,却甘之如饴流连忘返。天真的幻想变成真实的过去,对一切看得清,反而更加向往。

还有一种体会,这是一种特殊,带着宿命的味道,只是说说,与尝试关系不大。那就是亲人伤逝,巨大的悲恸。经常接触到此类的情景,虽说都与我无关,但还是会偶尔经常写一些。直到有一天,至亲逝去,才明白痛苦不是像刀伤剑伤一样,一下痛不欲生,一下呼天抢地。那不是暴雨,下完了就没了,而是笼罩在心间浓厚的阴霾,长久驱之不散,所有的阳光都被拒之千里,真正的快乐似乎死掉一般,偶尔一笑也不过是为了笑而笑。直到浓雾渐渐散去,那种痛苦仍残留在心头,不时会被回忆或熟悉的事物触及,便是一种惆怅,犹如叶间凝聚的冰冷水滴,“啪溚”一声坠落,没有预兆,措手不及,出了难过别无他法。事发至今,我再没有用大量的文字去描写至亲死亡时的情景,虽然这题材就在眼前。

并非说所有的事物都要尝试,这不现实,也不是说把罪恶划分到尝试的范围之内,只要那些平时只要想做的顺手或努力做就可以做的。例如你喜欢一女孩,那就可以尝试着追,虽然不一定成功,但至少比后悔强。有一次,傍晚时分,我在天安门前的广场一角席地而坐,旁边还坐着个偏瘦的外国人。这时,一个清洁妇女,一手拿着长柄簸箕,一手拿着笤帚将目光锁定在一个被踩扁的烟蒂上。她用笤帚想把那烟蒂扫簸箕里,熟料,固执的烟蒂竟然一翻身落地板砖夹缝里去了,一眼看去,几乎看不出来。于是,她带着侥幸的心理离开了。我心中暗暗鄙视这个不负责任的清洁工。与此同时,那个外国人也看见了,他自然起身,前去,将烟蒂抠起装进口袋,一系列动作很协调,如自己丢一枚硬币被捡起一样。回忆把那一刻给记住了,每当我回忆起天安门,总不会把它忘记,心里很不舒坦。若是当时那个小小的动作是我的,我想我会很乐于回想起天安门,而不是刻意不回忆它。

浮士德如果没有接触过后来一系列事物,是不可能说出:你真美啊,请停一停吧!但最后是什么力量使他忽视了身边的魔鬼,情不自禁地说出这样的话呢?答案,经历和体悟,明白了诸多事情之后,一切都有可能。

既然是小说,自然不宜说多。不过还是希望有条件的人能够多多尝试,如果喜欢写文章,做一回网络编辑可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七

这类小说,情节不再是构成小说最核心的因素。它在浓重的抒情语言特点下展开叙述,显示出散文化的结构特征,缺少传统小说矛盾冲突的戏剧性,所以又称之为非戏剧性。它没有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大多是平常生活的自然呈现,也都润泽在平凡的叙述中。江苏卷选的师陀的《邮差先生》,只是通过一个亲切温和、悠闲自得的老邮差的见闻展现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存状态;选的沈从文的《会明》也不注重情节的`编织,只是写了一个普通至极的旧时代军队伙夫——会明,在喂小鸡之后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的故事,并借他的视角讲述那个时代里生命的卑微和普通老百姓对于生活的最基本诉求。这两篇文章都只落脚于展现生活的本色,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

2.人物性格层面的淡化。

在传统小说中,作者非常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强调塑造“典型人物”。而散文化小说却有悖于此,作者刻意淡化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只去呈现人物的原生状态。也正因为这种特点,江苏卷的命题者针对《侯银匠》这样设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是写侯菊的文字较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3.意境层面的营造。

散文化小说中,意境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及民情民俗、人的生存状态的再现。汪曾祺在谈及现代小说散文化的问题时曾指出:“所谓小说的散文化,那不是直接写人物的部分,不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有时只是一点气氛。”他本人的小说就着力于氛围的渲染,并不十分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从而构成一种特别的情调。江苏卷阿城的《溜索》中就对怒江大峡谷险要高峻的气势给了颇多笔墨,这个特点也体现于当年的命题上: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篇八

汪曾祺的小说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在质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自己的独特乐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他的笔下有住在庵里的和尚、串村走户的女挑夫、手艺了得的锡匠、掏粪工、赶牛人,也有西南联大的文嫂、金昌焕等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都不是什么达官显贵,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不同的人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写的很真实,并不是好人全好,坏人全坏,写十一被打后,老锡匠去找人算账,打十一的那人也会害怕,村里的干部也对施暴的人进行了惩罚,《胡里杂记》中的那些富人小姐们去庙里的时候也会施舍给叫花子们一些钱。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讽刺意味。如:明海和尚虽然是当家和尚,可是他距离那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的标准还差的很远,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都不具备,可是他还当得好好的。

在《七里茶坊》中的赶牛人们在大雪天还要坚持把牛赶下山去,其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头两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儿,想吧!”这其中就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讽刺,还有《胡里杂记》中的李三,本来他应该管理市井中的叫花子的,可是对于有一批人他不管,而是在他们“收获”后去管他们要钱,讽刺味十足。

他的小说语言是一种散文化的语言,他常用细致的语言描写周围的环境、人物形象等。他曾在《大淖记事》中这样描写“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的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水道的河源”后面还有相当细致的描写,在写到小英子的外貌时“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白夏布上衣,下边是白纱布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汪曾祺经常用一些细致的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

这些语言给人以散文美的感受,可以说是“散”和“淡”的完美结合,但就是这样一种散文化的平淡语言给他的小说平添了一份特殊的韵味。虽然是散文化的语言来写小说,有“形散”的嫌疑,但是从他的小说中其实不难看出他的情节安排其实是很紧凑的,如《受戒》中明子随舅舅去出家的时候就遇见了小英子,后来又相继遇见了几次,而且文中也说过和尚是可以娶亲的,这样发展到最后小英子问明子愿不愿意让她做他媳妇这里,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他的有些故事情节安排的很巧妙,如《陈小手》中先是描写陈小手的`手是如何的小,他接生是如何的厉害,接着写那个军官的夫人难产了,接生婆们都束手无策,这时就有人提议要陈小手来,然后描写陈小手是如何费劲力气成功接生的,接着是军官的感谢,到这里似乎都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直到后来出现的那一声枪响,这时读者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也就是这一个结局让全文的境界提升了。让人唏嘘军官的无耻以及陈小手的悲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