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7:50:13 页码:14
最新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优秀15篇)
2023-11-18 17:50:13    小编:ZTFB

年终到了,这是我们总结一年来工作成果的最佳时机。编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要点和重点。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一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来到美丽的城市--泉州,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我是厦门的导游,叫野人茂仔!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

青山如画水如油,绿满春江忆此游。我爱闽南风景好,泉州必逊游杭州。

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原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走进清源山,你会和历史文化撞个满怀。如果说泉州城“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那么清源山便“满山都是文化,遍地都是历史”。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清源山现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喇嘛教的大型石雕七处九尊,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三处,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在“无石不字”的九日山74方摩崖石刻中,还有13方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清源山。大家要小心,说不定您不小心踢到了哪块石头,没准就会发现上面赫然刻着唐元明清某个朝代的年号呢。

山门首先向大家介绍清源山的景区山门。它位于泉山路末端,跟城区只有2公里。1993年5月动工,历时一年,1994平均年龄6月竣工。山门为牌坊形式,高12.6米,宽21米。面阔三间,人车分流。主立面似画卷横展,寓意山川美景尽在画卷之中。山门正面匾“清源山”,背面匾写着“闽海毓秀”。山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别饰以辉绿岩、花岗岩板材。山门顶端有4个云纹望柱头、正中顶部嵌有菱形“蓝宝石”灯饰。象征清源山为古城明珠、中国名山。

老君岩山门大家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老君岩的山门。清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形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年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书,还有这幢盘根错节作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感觉。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各位朋友,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者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

老子的不朽之作《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君造像原先有一座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颇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大自然浑为一体,它的健在,足以证实誉称“世界宗教博物馆”的泉州古城,在宋代的道教文化是十分发达兴盛的。李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悠悠然“由楚入闽”,大概是看中了“泉南佛国”这一风水宝地吧?!

现在让我们来认真观赏老君石雕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由于它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文史界人士戏称之为“老子天下第一”倒也名符其实。生动逼真的造型,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质朴淳厚的内涵,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你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

严格他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似乎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虽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他是那样的超凡脱俗,那样的和蔼可亲,那样地淡泊宁静,那样的飘然不俗。他甚至没有眼珠,却能让人看到他那深邃的目光。这位伟大的智者为什么竟然“有眼无珠”呢?也许是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因此“大视”即是“无视”吧。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朋友们,我们的游程即将结束。大家知道清源山佳景遍布,我们今天所见仅仅是凤毛麟角,但我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各位能对清源这座国家级名山留下美好的印象,能引发您寄意山水,重游故地之情!最后,谢谢大家的配合,中国有句古语,叫做‘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相逢’,我期盼着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在泉州,也可能在别的地方相会,我期盼着,再见,各位!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二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泉州草庵。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泉州草庵!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元至元五年(1933年),为全国仅存的摩尼石雕遗迹。草庵寺建在一台地上,后依巨石作壁,周围古木苍翠。寺屡经修复,现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面宽6.7米,进深3.4米。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坐像,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石色,手部呈粉红石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

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该像保存完好,首届世界摩尼教学术讨论会把它作为会徽图案。草庵后山上原有“万石峰”“玉泉”、“云梯百级”等摩崖石刻;草庵右侧石山上有“劝念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等崖刻咒语,可惜因开山取石已不存了。近年来在草庵附近发掘出黑釉碗,碗底阴刻“明教会”三字,说明当时泉州一带摩尼教已具统一烧制餐具的规模。草庵前有“隐居桥”、“八凤池”、“千年古桧”等处处佳秀;庵后有“万石峰”、““龙泉岩”、“玉泉”等景景奇幽。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开创,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奉基本,接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维,创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敬光亮,倡导喧扰,反对黑暗和压迫。古代遗址为元代修建物,据考古发明,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运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方丈,本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花木、果树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净,为一番别致风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势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略古朴。

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殊。浮现辉绿岩(青斗石)色彩,长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纹饰,出现花岗岩石质,披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构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若;身穿宽袖僧衣,胸怀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态肃穆慈悲,衣褶俭朴流利,用对称的纹饰表示时期作风。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破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

日记。

”。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拟毛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独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十分宝贵,同时也是研讨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资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真个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余残瓷片同样分辨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形的主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阐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然性的。解释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风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恳读书,常于此浮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

对联。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录于此著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夺政权,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国号,然而又担忧明教要挟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机密活动,融会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称“四位-体”)于摩崖上:你正阅读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收拾,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地方有。

劝念。

清净光明,鼎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xx年)泉州还有两位有名诗人旅行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字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对待。其诗中还呈现“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咱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停止了,欢送大家再次光顾。谢谢!

晋江市罗山镇有座双峰耸立的华表山,山南麓有一处世界闻名的摩尼教遗址---草庵.

去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全家就去草庵游览一番.

泉州平原并没有很高的山,这座山的主峰离地面最多也就100米.苍翠的松柏将山体遮得严严实实,举世闻名的摩尼光佛就隐藏在山的脚下.

我们下了车,走进景区,入口前方的华严寺大殿正拆除重建,草庵在上方的一块台地,很不起眼.入口两侧是繁茂的青叶和绚丽的花果,沟壑中有几缕清涧流过,这一带是深受晋江流域润泽的郊野.

我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走,山风不时吹来,天空云散日朗.草庵依山而筑,庵门大开,门外墙上红漆大片脱落,显得十分破旧.两侧的门柱上刻有“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偏照尊“的花严经句,印证着佛教弘一法师和草庵之间难以割舍的缘分.

走入庵内,庵中崖壁上,凿出一个直径近两米的圆形佛龛,龛中刻有一尊高1.52米,宽0.83米的摩尼光佛.佛像身披法衣,端坐莲台,双手交叠,平置在盘足上,散发长须,容貌安详端庄.当年的工匠巧妙地利用岩石迥异的天然色彩,雕出的佛像脸呈淡青色,手为粉红色,身为灰白色,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佛像背后刻着放射状纹饰,象征佛光四射.佛像雕工精致,风格独特.

华表山还有隐居桥,万石峰等景点,我意犹未尽,还想一探究竟,但见石阶路已断,要上去只有走土路时才怏怏作罢.

草庵,这个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这一朵海上丝绸之路的奇葩,象征着古泉州的繁荣兴盛.这次旅游让我增长见识,收获不少呀!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三

九日山是位美丽的历史老人,浑身刻满了历史篇章。

金溪江水从九日山身前滚滚东去,流向泉州,汇入大海。

从山麓拾级而上,一路尽是摩崖石刻,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九日山无石不刻字,让你应接不暇。最引人注目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宋代海交祈风石刻共十三方,反映了宋代祈风盛事,是我国海交贸易史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现存物证。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来参观、考察,对这些石刻感到十分惊讶,当即决定留下刻石文字,以资记念。从此,九日山增添了一道“象征友谊与对话”的新景点。

摩崖石刻是“史”,也是诗,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历史。南宋泉州太守、诗人王十朋《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用诗写史:

雨初欲乞下饿沛,风不待祈来已熏。

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

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

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

这位将要主持祈风盛典的太守,兴奋得半路上吟唱,可见这一典礼的重要性。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蘘太守写道:“年年乞雨问山神,羞见耕耘陇上人。太守自知才德拨,彼苍何故罪斯民。”抒发了作者的一片爱民心情。

九日山的树木繁多,郁郁葱葱,奇数要数”石榕“。飞鸟把榕树的种子撒在石缝里,种子生根、发芽,年复一年,根渐渐爬满石头,把巨石包裹;根叶长在石上,气根下垂,活像老仙翁。还有一种树,人们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就叫它“无名木”。

走近九日山,读史读诗还读画,三者融为一体,让你步步赏幽,流连忘返。“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的气候特点。它有溪流荡漾,峰峦晴浓,奥衍明秀,陷为一区的迷人景色;它依傍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屹立于繁荣昌盛的侨乡,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游人到此,禁不住诗兴大作,吟诗作赋,以期留住那如春的醉人风光。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四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泉州开元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一)。

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即妙音鸟)。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藻井下分五级。坛台的最上层供奉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6厘米大小的佛像,十分精妙。卢舍那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的及韦驮天将等24尊菩萨神像。其中尤以八大金刚塑像为最佳。它们怒目结发,赤足袒胸,显得无比威严。环绕坛座的束腰处还有护三皈、护五戒的各种神王牌64个。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大家也算有眼福了。

在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四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泉州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它不但在中国石塔中堪称佼佼者,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现在,东西塔影雕作品已成为我市最高层领导人馈赠佳宾的珍贵礼品。因此可以说,东西塔已成为泉州的象征。既是泉州人民的骄傲,也是海外侨胞和宝岛同胞所憧憬的乡影。即使是没有到过泉州的人也常在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的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代有高僧:唐代的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律宗释弘则,净土宗释楚勤,南禅释文展,桥成造化的释义波,禅宗第一住持释妙恩,温陵禅师释戒环,蔼益大师释智旭,“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开元寺的得道高僧,也有不少出国弘法。如清朝顺治年间的木庵禅师,漂洋过海,扬名东瀛,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第二世传人;新中国成立后的转逢老和尚,足迹遍及印尼、尼泊尔、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现任住待道元法师也曾应邀前往巴西弘法,禅风远播。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十方游客前来礼朝膜拜,旅游观光。

女士们,先生们,参观完泉州开元寺,您是否有不虚此行的感觉呢?您是否对泉州这个宗教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呢?但愿主城泉州丰富的人文景观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能在您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二)。

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伊斯兰宗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近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

《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平,近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

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泉州开元寺。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建设者运用现代化机械从事“高空作业”,古代呢?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更谈不上“直升飞机”和“电脑设计工程”,然而华夏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古建筑。大家看,耸立在草坪上的两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曾望塔兴叹:“鬼斧神工”!

据《寺志》记载:东西塔建于南宋,前后历时22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两座塔重约19510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用花岗岩依照木头入榫的结构建造而成,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相当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我们眼前的是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近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发行。而西塔“仁寿塔”高度与东塔相差四米多,为44.06米,先东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两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对成双,俗称“东西塔”。

各位团友,您可以抬头数一数这东塔共有几层?是的,它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而是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就佛教含义而论,五层古塔象征中国南方较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说”。同时,各位还可看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计一塔共有80尊,两塔则有160尊石雕人物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有人确认这位诞生于南宋的孙行者是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说来有趣,90年代,六小龄童到泉州开元寺时,曾被邀请登上西塔与南宋的石刻“孙行者”合影留念,本地传为佳话。

各位还可看到,在东塔下面须弥束腰部位有四十方连环画式的石刻浮雕画,其中有一图“经来白马”尢为珍贵,它讲述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其它几十幅浮雕画取材的大部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经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却都是中国宋代服饰,真可谓是“入境随俗”。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它们与泉州另一标志景观——宋代洛阳桥一同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洛阳桥同样纹丝不动。迄今为止,双塔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所以,在泉州流传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做人要有骨气的名言,“我站起来就是东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阳桥。”

可以说,东西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也是泉州古建筑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我们今天无法登塔。他日若有机缘,各位登塔远眺,泉州风光尽收眼底,意趣无穷。

东西塔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与这巍巍东塔合影留念。谢谢!

泉州开元寺导游词(三)。

顺义开元寺是我国著名佛教寺院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时国中奉诏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均以“开元”名之此寺即其中之一。元代称开元寺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起改称为开元镇国禅寺至今。开元寺经历代修建带有宋、元、明、清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开元寺位于北京市顺义区开元路规模庞大肃穆壮观。原占地100亩,现存203亩是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建筑群。其山门外照壁嵌有“梵天香界”石刻。全寺内分四进分别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有廊厅纵深60余米建有观音阁、六祖堂、地藏阁、方丈厅等。

其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殿脊以葫芦、雉尾为装饰。大殿和殿台四周的石栏板上嵌有唐代石刻78块敷演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并刻有猴子莲花等动植物图案。殿前有1对石经幢上镌《准提咒》和《尊生儿》。

殿内神案前有元泰定二年1325用陨石刻成的大香炉净高15米由大小6层叠成上镌“天人献花”字样及走兽、蟋龙、变莲瓣、梅花鹿等图案刀锋犀利棱角分明刻工精美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殿内还有建于明末的金漆木雕千佛塔璀璨夺目。塔基6个柱头分别刻成6尊力士基座6面浮雕唐僧取经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基座的每个门洞均置十八罗汉及二十四诸天尊塑像。此外还有南宋政和四年(1114)铸造的千斤铜钟、元代的铜声板等一批珍贵历史文物。寺内的藏经楼至今还保存着8大橱乾隆钦赐的雍正版《大藏经》7240卷内有汉、番、梵对照本还有木刻印刷的佛教故事、连环图卷其数量之多资料之全为国内寺院所罕见。

蜚声海内外的泉州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区的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寺址原为州民黄守恭家桑园,相传桑树曾开白莲花,故献园与僧匡护建寺,朝廷赐额“莲花寺”。长寿元年(692)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又更名“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大中元年至六年(847—852)间,华严宗僧行标曾驻锡此寺。大中二年(848),天台宗僧令言于开元寺西创支院“西罗汉院”。五代闽国时,泉州刺史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笃信佛教,于开元寺西北创支院。

当时佛教各宗派十分活跃,如唯识宗僧道昭居罗汉阁治唯识学,律师知琀为支院泗洲律院开山,禅宗青原系义存禅师再传弟子、道溥禅师的弟子清豁居支院上方院。至宋初开元寺共有120个支院,但不相统属。宋代,各宗派仍共存于开元寺。如熙宁年间(1068—1077),云门宗有评禅师主支院栖隐禅院;元丰年间(1078—1085),本州资寿院云门宗捷禅师法嗣可遵禅师主尊胜院;建炎年间(1127—1130),敦照律师居支院观主院,并按《南山戒坛图经》建甘露戒坛;淳熙年间(1174—1189),净土宗僧了性及其徒守净创支院极乐院。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泉州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准许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次年,由临济宗杨歧派雪峰可湘禅师之徒妙恩任住持。

其后40年中,禅风远播,衲子竞集,寺僧达千人之多,是泉州开元寺最鼎盛的时期。元末社会动荡,寺亦随之衰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朝廷命曹洞宗名僧正映为住持,重建甘露戒坛,一度中兴。正映之后寺又趋荒落。成化、弘治间(1465—1505),僧众流散四方,火药匠占据戒坛。万历初年(1573—1575)僧舍成为民居,戒坛、法堂沦为匠人之宅。二十二年(1594)檀越黄文炳禀于地方官,驱走匠人,恢复戒坛。崇祯八年(1635),曹洞宗中兴名僧元贤来寺开法,四众云集。崇祯十年(1637),总兵郑芝龙倡修大雄宝殿,全部换以石柱,开元寺开始复苏。民国时期,圆瑛、转物和转道三法师发愿重兴,遂向海内外劝募重修,当时转道慷慨出钵资数万元以为开办费用。圆瑛与转物于1924年9月进寺。圆瑛主持开元寺后,通过黄守恭后裔黄孙哲、黄祝堂向黄仲训、黄奕注和黄秀烺等先生劝募,他们分别负责修建法堂、东塔、西塔三大工程的费用。修复工程达三年之久,至1927年才陆续完成。后来寺院的部分又长期被占作军营,或成为囚禁壮丁的场所。

抗日战争期间,大雄宝殿及藏经阁部分建筑又遭日机轰炸,寺内文物古迹受到严重破坏。目前寺的范围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正面和西面环立白石栅栏,并栽刺桐。寺内殿阁基本上属明代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天王殿后廊连接着一座卷棚歇山式的四角形拜亭,连着拜亭是一片开阔的花岗石铺地的平坦石庭院,此即拜庭,面积有2800平方米;庭中八株古榕,虬枝相接。拜庭两侧还立有10座舍利塔和一座石经幢,还有2座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印度窣堵坡式方型石塔。大雄宝殿,一称紫云大殿,又因间架植立石柱百根(实94根),亦称百柱殿,面积1400平方米。殿为重檐歇山式,为明末郑芝龙重建。殿内飞梁迭栋,斗拱雕刻飞天乐伎24尊。佛坛正面祀丈八金身五方佛,为福建寺院所仅见。后殿中奉观世音菩萨,两侧为十八罗汉。殿前月台宽大,台座壁面束腰部分,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还有两根青石柱,系从明代废圮的婆罗门教寺庙中移来。

戒坛是中轴线上第二台阶的建筑。现有建筑为五重檐八角攒顶式,系清康熙五年(1666)仿宋建筑,面积654平方米。坛为圆形,计分五层,坛上的立柱和四面雕梁之上,有24尊木雕的飞天乐伎,但有飘带,与大雄宝殿的不同。藏经阁是寺内中轴线上第三台阶的建筑,其前身为法堂,如今所见到的是1925年改建的双层楼阁,重檐四角、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1800平方米。

阁内藏经相当丰富,计有4万多卷,其中著名的有宋版元刊《崇宁万寿藏》与《毗卢藏》的残卷,此外还有五代僧义英手写的《金银藏》残片、元代僧如照的血书《妙法莲华经》、明代僧蕅益亲笔题识的《梵网经》与明刻本《华严经》等。在寺大殿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处各有一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这两座建于宋代的精美石塔均为五层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建筑,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高44米。两塔塔身上下还有精湛的石雕,内容以佛陀的本生故事为主。开元寺与东西塔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象征之一。寺中轴线两边除东西塔外,东侧建筑有檀越祠,原祀黄守恭。准提禅林为东侧第二建筑,俗称小开元。西侧有功德堂、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与桑莲古迹等。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五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六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须追本溯源,从头讲起。崇武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它夹在湄州湾与泉州湾之间。往北与莆田的南日、湄州互为犄角;往南与晋江的永宁、祥芝互为犄角;东临台湾海峡。近处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备。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县后,在这里设小兜巡检寨。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动在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一倭寇突然登陆祥芝的蚶江,对泉州地区的安全造成威胁。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兴巡视东南沿海。周德兴是个军事工程专家,他根据泉州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当年,泉州设永宁卫,管辖五个所,即福全、中左、金门、高浦、崇武五所。惠安设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獭窟城、小岞城、黄崎城、峰尾城。祟武城为五城之一,隶属福建司永宁卫的一个千户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共长2457米,城基高5米,墙高7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墙上有墙碟1304个,箭窗1300个,窝铺26座。四面设城门,内门每扇高3.2米,宽1.3米,前门每扇高2.6米,宽0.9米,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南城门外加设一照墙。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四面城边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内的十字大街相接四个城门,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墙又加高1.3米。这些城墙、窝铺、门楼、月城、墩台、捍寨和演武厅,构成我国古代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工程体系。明代守丞丁少鹤曾有诗句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岞双峰虎豹关”。

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曾经在明代倭患其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亦曾失利陷城,铁马哀鸣。几百年来,古城几代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用生命谱写出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这里的“护龙官”、“崇山官”、“崇报祠”、“元饲宫”、“十二爷官”等,都是古城军民为纪念抗倭牺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丁”之称(现尚有98姓氏),兵士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为捍卫古城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据史书记载,明朝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从大山登陆,烧杀抢掠。崇武的千户张荣率领军民奋起抗倭,力战身死,终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却一场灾难。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袭崇武城,全城军民浴血奋战,由于孤立无援,粮尽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无恶不作,令人发指。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将戚继光亲临崇武,指挥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十年倭乱平定后,崇武也成了东南沿海的重镇。

此外,崇武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她还曾目睹郑成功大军挥师东渡,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目睹崇武军民随人民解放军扬帆南征,解放祖国南大门厦门岛,目睹1956年周总理亲自指挥崇武海战,击沉击伤入侵的美蒋“永泰”、“永昌”号军舰。

古城的军民兵士骁勇善战,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热爱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园的热情讴歌,引起了后人的强烈共鸣。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著名诗、书、画名家黄吾野所书。黄吾野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黄吾野重返家园,他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卓峰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照见了先贤的万古英风。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数十处。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关帝庙”、“东岳庙”,也有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以及纪念当地有功人物的“灵安王庙”等,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朴优雅的气息。可以说,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当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处,您可以望得见金沙碧水的“半月沉湾”和“西沙银蛇”天然海滨浴场,而海岩边维妙维肖的“神龟戏水”,多彩绚丽的海螺贝壳,孤岩兀立的“峰后险石”,以及那“白鹤升天”、“狮石照晚”、“玉碧传音”,更使人如临仙境。每当大浪时分,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荡神摇,而当那风平浪静的时刻,几星鸥鹭、三五帆点缀在画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这与山东蓬莱阁的海市蜃楼同为一种过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难以捉摸,更加引起人们的神往。

历史上,崇武还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与台湾仅一水之隔(海上距离97海里),两地舟楫往来不断,语言相通,风俗相似,地缘、血缘、文缘等关系十分密切。崇武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可是由于战争的因素,它曾被列为“海防前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已被淹没在改革开放的大浪之中。为了方便台湾渔轮前来停靠和台胞上岸旅游访亲,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为全省沿海建设的重点区域。至今,已先后建成全国首座对台贸易专用码头,并扩建了台轮避凤港以及红十字会教护站,台胞接待站等设施。近两年来,对台贸易的条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线已逐渐变成两岸交流和台商投资的热线,通航的条件也日趋具备。

崇武古城地灵人杰,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人们崇尚她固若金汤的城池,欣赏她风景如画的山水,更赞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见闻名中外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裤筒,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俚语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古城风光增添了几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以勤劳贤惠页著称。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她们开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全能媳妇。

祟武古城还以“石雕之乡”而驰名。几百年来,这里的石雕艺匠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洒下辛勤汗水,他们美化了环境,点缀了江山、创造了艺术。雄姿英发的狮子、飞舞腾空的巨龙,玲珑剔透的香炉、形象逼真的影雕,包罗万有,姿态纷呈。

崇武古城,她是一座古朴雄壮的城,更是一座光辉灿烂的城,她永远耸立在东南沿海的疆土上,更耸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但愿祟武的古风新貌,使您悦目赏心,使您浮想联翩,使您回味无穷。

欢迎各位朋友再次光临祟武古城,谢谢大家。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七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开创,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奉基本,接收____、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维,创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敬光亮,倡导喧扰,反对黑暗和压迫。古代遗址为元代修建物,据考古发明,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运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方丈,本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花木、果树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净,为一番别致风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势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略古朴。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殊。浮现辉绿岩(青斗石)色彩,长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纹饰,出现花岗岩石质,披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构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若;身穿宽袖僧衣,胸怀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态肃穆慈悲,衣褶俭朴流利,用对称的纹饰表示时期作风。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破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拟毛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独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十分宝贵,同时也是研讨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资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真个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余残瓷片同样分辨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形的主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阐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然性的。解释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风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恳读书,常于此浮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录于此著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夺政权,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国号,然而又担忧明教要挟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机密活动,融会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原出地方有。

劝念。

清净光明,鼎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有名诗人旅行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字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对待。其诗中还呈现“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咱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停止了,欢送大家再次光顾。谢谢!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八

各位朋友:

你们好!

一进门,我就看见一些模型,模型上有许多房子,这些房子只有一两层,而且房子边上有许多花草树木和小河。我想:“这些模型大概就是孔子的家的模型吧!”

走进孔庙,我看见里面有两扇门。里面有一个小花园,小花园里有一棵五层楼高的银杏树,边上有一些房子。我走进一间房子,房子里有许多雕像,它们都是孔子的后代。我从这些雕像,知道了衢州孔庙是孔子的第四十八代子孙孔端友造的。

然后,我们又去了一些地方,其中,最有趣的是一间有许多凳子的房子了。

这间房子里有许多摆得整整齐齐的凳子,前面还有两张凳子和一张桌子。我想:“这里大概就是讲学的地方吧!”于是,我让爸爸拍照,自己和妈妈坐在凳子上,假装拿着《论语》,“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着“读”着,我眼前出现了一位老先生坐在前面,下面有一大群学生拿着竹简,摇头晃脑地读着《论语》。这时,爸爸问我:“你还要不要走啦?前面还有很多东西呢!”爸爸的'这句话,把我拉回到二十一世纪。

最后,我们又到了一个大花园,大花园里有树、有花、有河、有鸟,还有孔雀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九

各位来宾,你们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泉州国旅欢迎来到美丽的城市--泉州,我是泉州国旅的导游,叫张,你们可以叫我小张或张导,今天为我们开车的师傅姓陈,是一位驾龄丰富的旅游司机,很高兴能成为你们的导游,为你们服务,希望在我们相处的时间能够让你们感到一份快乐!预祝大家能够玩得开心、吃得称心、住得舒心、走得顺心,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各位的支持!在今后的导游中,有什么地方我讲得不清楚不明白的,欢迎大家提出来,我好为大家讲清楚讲明白。

泉州的道教历史可以说是相当的悠久,早在道教还没有形成的秦朝,就有方士大道在这里活动,而宋朝的时候,就有人在清源山上雕刻了老君造像,这尊造像更是号称老子天下第一。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里也收藏了老君造像的照片,可见到清源山,必定要去看老君岩。欢迎走进今天的清源山之旅!最后还请大家记住我们的车号闽c63139,是一辆蓝白相间的旅游车!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沿着这条幽静的林荫石径往前,植物界巨人一榕树分立两侧,气派非凡。那一丛丛既密又长的树根,有如老子的长髯,昭示出老子的思想“天长地久”,无限生机。

青山如画水如油,绿满春江忆此游。

我爱闽南风景好,泉州未必逊杭州。

这是我国著名学者陈从周教授游完清源山后留下的美丽诗篇,而他此次清源山之行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尊老君造像了。对此他发出了老子天下第一的感慨。

老子姓李,名耳,谥日聃,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尊他为教主,并且奉他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君岩是由一块天然的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呈席地而坐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天下最大的老子石雕像,也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他不仅代表了泉州道教发展史上最高成就,也使得泉州道教一跃成了全国道教的著名品牌。

在东晋的时候,有个八大王之乱,当时的永嘉之乱,大量的晋人南渡,把中原文化带入泉州,非常自然地把老子这位先哲的思想,完好无损地带到泉州来。他的思想对泉州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到宋代的时候,泉州文化经济很发达的时候,他们自然地想起来要对这位先哲有认真的表示,所以就雕刻了这一尊举世无双的老子造像。

清代乾隆年间《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是略施雕琢,其实不然。当你来到石像的脚下,面对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时,你才会发现,它是一件工程浩大,独具匠心,具有极高艺术水平的宗教艺术作品;隔开一段距离,凝神端详,只见李老君左手扶膝,右手凭几,须眉浩然,炯炯有神,目视宇宙之间;他双耳垂肩,显视出老人健康长寿的特征;他胡须轻飘,手指轻轻动弹,真仿佛是“风过髯动,指能弹物”那副与天地共生共长的神态,全然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气势,表达了他那仙风道骨的飘逸神采,和非凡气势。其粗犷的造型,更是显得逼真,端重,又不失活泼,栩栩如生,丝毫没有造作的痕迹,而泉州府志,之所以会如此轻描淡写,大概是为了彰显老君造像的神圣与神秘吧。

清源山老君像原先有一些高大的道观围护,规模宏伟的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慰为壮观,后来道观被焚毁,于是老君岩便从此屹立于天地之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这恰巧与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不谋而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有了仙风道骨的老君造像,清源山的道教痕迹随处可见,位于老君造像两旁的是道教经典《道德经》石刻群,碑体采用泉州产花岗岩,经文书法以元代赵孟頫手书的《道德经》为范本,阴刻于石板材,镶嵌在白花岗岩碑体上。刻工精湛,具有浓厚的道学意蕴。而他不远久便是元元洞天,洞内刻于石壁上的老君画像,会让人由然产生几分玄妙之感,现龙台,传说是老子乘青牛,悠悠然由楚入闽之地,而清源山山顶还建有三清殿、清源洞等等,这些道教胜迹与老君岩相辅相成,向世人展示着清源山深厚的道教文化传统。是的清源山的老君岩天下公认。他是泉州文化博大深厚和深邃的象征。也是民族灿烂文化的体现。大家现在休息一下,一会我们逐一去参观!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

各位团友,早上好!欢迎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他可以做到钥匙一插马达就响,车轮一动平安送到。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泉州开元寺,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为1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请大家随我下车,关好车窗,代好您的贵重物品,请记住车号为闽xx。

今天我们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在这里,道教、儒教、基督教、佛教和平共处,这也体现了泉州人兼容的气度和宽阔的胸怀。今天我们参观的开元寺是一座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我们泉州人常说: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泉州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庙之一。好,各位团友,已经来到了开元寺内,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远看这两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刚刚有人说像是木头做的,又有的说是像砖做的,也有的说是铜做的,那还是让我们到近处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应该知道答案了吧,对它是用石头做的,但非常像木头做的,这座塔是仿木结构,特别是用花岗岩石表现仿木斗拱结构,是最具权威性的成就。这对姐妹塔,也是我国现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他可是一位历经风雨的老者,两塔最初皆为木塔,后毁于火灾,后又用砖,最后改建成现在的五层石塔,东西塔历经740多年风雨雷电以至8级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称石塔之冠。

东塔“镇国塔”高48米多,西塔“仁寿塔”高45米多,当年,建塔的工匠们把东西塔,特别是东塔,每一层的八个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庄严。大家看东塔的的人物浮雕从他们的表情、发型、服饰、兵器、手势是如此形象,及细微处的衣服上的绦带都有有数十种花样,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熟知,凭想象是设计不出来的。大家可以仔细地看塔身,我们可以看见菩萨、高僧、罗汉、神将、金刚等琳琅满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不引起我们注意的在东西塔的须弥座转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别小年这些貌不惊人的畸形人,但他们智力不亚于常人,而且又有体力,所以古代的达官司贵人常把他们当作苦力来役使。中国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横梁之间竖一短柱作为支撑,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

《营造法式》一书中,也把这个建筑上的重要构件称作侏儒柱。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常把扛负须弥座的力士塑造成侏儒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中央邦的桑奇大佛塔,塔上有一幅《阿育王礼佛》浮雕,画面上阿育王在宫廷侍女环绕之中,从跪伏的大象背上下来,准备去社拜释迦牟尼卒堵坡坡,他把匍匐在地的侏儒当作踏阶,于是侏儒托举负重,也就成为佛教建筑和造像艺术中常见的形象。泉州东西塔须弥座16尊侏儒,每尊只有30厘米高,采用的是深浮雕技法。这些侏儒大家看,个个都是矮矮墩墩、裸胸凸肚,他们各据一角,以身当柱,作出耸着肩,拱着背,顶托巨塔的姿势;有的穿无袖短衫,有的裤子滑在肚脐下,有的单膝跪地,有的半蹲半起,有的两手举托,有的双手撑膝,有的歪关侧脑,有的憋气运力,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故扮鬼脸,有的满面苦相,一个个拚力卖命,不堪其重,每塔都有一个侏儒把拇指和食指放在嘴里作吹唿哨状,好像是个领头的,在指挥大家一起出力,这些没有生命的石雕侏儒,引人同情又使人揪心。他们比塔上的人物浮雕和须弥座的佛传图浮雕更富有艺术的魁力和深刻的思想。泉州东西塔须弥座的侏儒,不失为当时社会的写照,把侏儒的忍苦受罪的样子真实的表达出来了。泉州东西塔创造了具有宋朝那一个时代的造型艺术也可从这对姐妹塔中看出南宋时代的科技水平,近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宝塔”邮票发行。从布局来看,东西塔是开元寺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从塔的自身来看,又是独立的建筑,也许可以说,开元寺就像是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回味,自有无穷余韵在心中。

好,各位团友,看完东西塔后,现在我们有15分钟照相时间,15分钟后,我们将继续参观开元寺,谢谢!

远道而来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欢迎来到泉州开元寺。人们常说:不游开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说,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那么,开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泉州素称“泉南佛国”,那么开元寺便是最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刹。而开元寺内的东西塔则是泉州古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年代,高楼大厦的建设者运用现代化机械从事“高空作业”,古代呢?没有起重机,没有大吊车,更谈不上“直升飞机”和“电脑设计工程”,然而华夏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令世人惊叹的古建筑。大家看,耸立在草坪上的两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塔专家罗哲文教授曾望塔兴叹:“鬼斧神工”!

据《寺志》记载:东西塔建于南宋,前后历时22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两座塔重约19510吨,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用花岗岩依照木头入榫的结构建造而成,这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相当罕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宋代高超的建筑水平。

我们眼前的是东塔“镇国塔”,建于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誉为“石塔之王”。近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发行。而西塔“仁寿塔”高度与东塔相差四米多,为44.06米,先东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两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对成双,俗称“东西塔”。

各位团友,您可以抬头数一数这东塔共有几层?是的,它并非我们平时所说的“七级浮屠”,而是五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就佛教含义而论,五层古塔象征中国南方较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说”。同时,各位还可看到石塔每层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计一塔共有80尊,两塔则有160尊石雕人物像,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历史上对佛教颇有建树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两尊人物浮雕,一是长胡须的莲花观音,二是手持大刀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的孙行者。有人确认这位诞生于南宋的孙行者是成书于明代的《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始模特”。说来有趣,90年代,六小龄童到泉州开元寺时,曾被邀请登上西塔与南宋的石刻“孙行者”合影留念,本地传为佳话。

各位还可看到,在东塔下面须弥束腰部位有四十方连环画式的石刻浮雕画,其中有一图“经来白马”尢为珍贵,它讲述的是佛教如何传入中国的故事。其它几十幅浮雕画取材的大部分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诞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经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却都是中国宋代服饰,真可谓是“入境随俗”。

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创建至今七百多年,经受了风雨雷电的洗礼。特别是公元1604年(明万历年间),它们与泉州另一标志景观——宋代洛阳桥一同经受了八级大地震的严峻考验,东塔刹顶上八条铁链震断了七条,塔身安然无恙,洛阳桥同样纹丝不动。迄今为止,双塔塔基没有下沉,塔身没有倾斜,双塔屹立如山、巍巍壮观。所以,在泉州流传这么一句话来形容做人要有骨气的名言,“我站起来就是东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阳桥。”

可以说,东西塔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标志,也是泉州古建筑的“制高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惜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我们今天无法登塔。他日若有机缘,各位登塔远眺,泉州风光尽收眼底,意趣无穷。

东西塔讲解到此结束,给大家10分钟时间,与这巍巍东塔合影留念。谢谢!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一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福建泉州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大家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迹。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开创,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眠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奉基本,接收____、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维,创建了摩尼教。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敬光亮,倡导喧扰,反对黑暗和压迫。古代遗址为元代修建物,据考古发明,宋代摩尼教已在这里运动。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留完全。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方丈,本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面目一新。花木、果树相映,景致非常精美清净,为一番别致风景。草庵寺依山崖傍筑,修筑情势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略古朴。其中最为可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殊。浮现辉绿岩(青斗石)色彩,长方形面貌0.32x0.25米,背有光芒射纹饰,出现花岗岩石质,披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构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若;身穿宽袖僧衣,胸怀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情态肃穆慈悲,衣褶俭朴流利,用对称的纹饰表示时期作风。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破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五行楷书,34字,字径2.5x2.5厘米。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拟毛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这些文字价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独一摩尼光佛造像跟庵寺建造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证,十分宝贵,同时也是研讨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资料。

在这草庵遗址前真个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三字,字径6.5厘米左右,其余残瓷片同样分辨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形的主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阐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然性的。解释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风行的。据传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子住于草庵勤恳读书,常于此浮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而在摩尼光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录于此著名贤读书”。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附明教篡夺政权,并采取明教的“明”定国号,然而又担忧明教要挟他的统治,即所谓“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初明教极盛一时又转入机密活动,融会于道、佛教的民间崇拜。但仍于明正统年刻摩尼教的教义信条原出地方有。

劝念。

清净光明,鼎力智慧。

无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统乙丑玄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泉州还有两位有名诗人旅行草庵题诗于此:黄克晦(公元1524一1590,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字画,著有《吾野诗集》等)。

《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

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

风榭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秋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

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

竹边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

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

以上两位诗人都把草庵当作道教宫庵对待。其诗中还呈现“太乙神仙“和“丹灶”的词句。

好了,今天咱们参观摩尼教遗址到此就停止了,欢送大家再次光顾。谢谢!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xx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二

各位朋友:

你们好!

名城泉州历来书院林立、文风鼎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现在请一起到这象征意义的孔庙观赏。

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孔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孔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泉州府孔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府孔庙,又称文庙。唐中叶于州治的衙城西现泉州六中一带建有鲁司寇庙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即此为名,庙额系唐玄宗时贤相张九龄所书。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建泮宫门。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建棂星门。

孔子有“素王”之称,历代由“宣尼公”晋封到“文宣王”,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孔庙建筑于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原有规模较大,庙门在今涂门街原称通淮路或府学口,至洙泗桥及中菜市场,均属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大成门捏前为横星门、大成殿是孔庙的中心建筑。东有海滨邹鲁亭、夫子泉、明伦堂、育英门、教授署、尊经阁等;西有泮宫、杏坛,庙学范围内还有十几座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占地一百多庙。

泮宫亦称圣贤门、在孔庙西南边、面临南大街,坐东朝西。宋时建筑已废,后改为水泥,仿木建筑,歇山顶二层楼阁式、面阔三开间、三层中间为通道,门楣横书“泮宫”二字。泮宫即学宫,周代诸侯的学校前有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泮水,诸侯的学校就称泮宫,意在伴水边建学宫而名。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做入泮或游泮。

泮官楼上撰有榴联:“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

孔庙外面露庭东西各有一座石构朝门,原系木牌坊,后改为石构建筑。东朝门内写“贤关”,外写“礼门”;西朝门内写“圣域”,外写“义路”。

露庭宽66米,深60米,面积约20xx多平方米,原来铺有石板三千条,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

棂星门亦称先师门,在露庭南面。相传棂星为天镇星,即天上文曲星。孔庙庙门以“棂星”命名,意谓孔子应天上星宿而降。原棂星门建于南来嘉泰元年1201年,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单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龙石柱,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屋脊上有六柱似芭蕉茎的绿色圆筒,称为六经筒。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民间暗藏六经于芭蕉茎内,得以流传。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连成一体,宽61米,深10米。大成门与金声、玉振两门,系引申孔子思想集古代圣贤学说之大成。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盛赞孔子“德开天地”、“道冠古今”,并与孔庙中心大成殿相呼应。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一座石桥,桥长约20米,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祖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初年,历代均有修葺。面阔七开间41米,进深五间24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四十八根白石柱承托。柱础为线雕覆盆式,与基石连成一块,正面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脊身有琉璃瓦件贴饰的飞禽走兽、花卉草木、色彩艳丽、富有闽南建筑艺术特点。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各长112米,宽10米,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现在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以供游人参观瞻拜。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大贤弟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正厅上万悬挂有清代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大成殿内陈列的文物约五百多件,分为祭孔的礼器、乐器、舞器均清康熙年间仿古制而制造的、孔孟儒家经典著作、泉州历代名人的遗著遗物三大部分。

礼乐是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代统治阶级以之作为规定,其所制定的无数礼文,用以约束人际间的关系,称之礼治。孔子要求人们守礼时,则用乐来配合,“礼严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配合,增强了教化作用。

礼器是祭孔时用以装酒和食物的。前478年,孔子逝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命将其故居立庙,所藏系孔子生前所用“衣、冠、琴、车、书”之类。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以太牢猪、牛、羊各一祭礼孔子”,开创了历代帝王祭孔的先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朝迁始规定每年春秋二仲二、八月举行祭孔大典,即“大祭”,又称“丁祭”,并由皇帝颁定祭孔祀仪,包括祖典程序、祭奠规格、乐舞编制、主持官员、服饰、舞具和供品等。

本殿所陈列的礼器有铜尊、铜壶、铜牺尊、铜盈、铜豆、铜爵、以及竹木祭器和木雕祭器等,工艺精致,风格迥殊。其中云雷尊为初献第一次奠酒楚酒之用;以表示神自天而降之意;象尊用于亚献第二次奠酒,以表示大而有德之急;牺尊形如牛状,用于终献最后奠酒,表示以农立国,永不忘本之急。总称为“三献礼”。其余各器均盛五谷、酱料、果品之用。

祭孔乐舞同属古代礼仪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公元前500余年前流行于鲁国的《韶乐》。乐章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要内容,自隋代至民国初期,基本沿袭一字一音的旋律。歌词四言八句:“大哉至圣,文教之宗。纪纲王化、丕变民风常祀有秩、备物有客。神其格思,是仰是崇。其格律是我国周代雅颂乐歌诗体的承袭。祭孔所使用的乐器有特磬、编钟、编磬、古瑟、笙、排萧、洞箫、龙笛、箎、敔、陶埙、以及各类鼓、即金、石、丝、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

本殿陈列的有成套编钟和编磐。各种鼓乐,如楹鼓为全乐之纲首、每奏一句,以槌击之,足鼓应之,鞉鼓尾之,即三响三应三尾;另有一种听应鼓,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之,应共四声,搏鼓声音不甚响,但其声柔和,击法与应鼓同;楹鼓在祭祀中击之,设于门外,有东西之分;鞉鼓在大成乐加击于楹鼓之前称之兆也。祭祀时,文武百官初到,要先击贲鼓〔也称大鼓〕三百六十声、以配镛钟大钟。

殿内还陈列各种吹奏乐器,如陶制的埙和竹制的箎,都有六个出音孔。两种乐器合奏起来,声音和柔优美、协调;洞萧的发音清幽,龙笛的音色清脆,均属于雅乐;笙簧乐器能奏和音,特别是排箫,亦称凤箫,有十六支音管,律名与编钟同。所有这些吹奏乐器合奏起来,相当幽雅柔和;拨弦乐器有古琴,形制与现代大致相同,弦面张弦七根,音域较宽,音色变化丰富,是古代伴奏相和歌和乐器之一。所有陈列的器乐部有实用价值。官廷演奏有一定的程序、要依指挥器麾,来统一乐音。麾是一根朱竿龙杖,卸麾下垂,绣有金色升降龙和五色彩云。祭祀时,麾举则乐奏,麾降则乐止。

祭孔舞蹈形式分为“文舞”与“武舞”,作为附属礼仪形式。明代以来祭孔典礼固定为六项议程即“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等,祖典中使用的乐舞依随释祭仪程,也固定六个乐章:一、迎神奏《昭平》之章;二、初献奏《宣平》之章;三、亚献奏《秩平》之章;四、终献奏《叙平》之章;五、撤撰奏《懿平》之章;六、送神奏《德平》之章。其思想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一个“德”字,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体现了一个“礼”字。舞蹈构思,承袭了孔子生前提倡的“中和”之乐的.美学观。殿中两旁陈列着清代文武官员的礼服和文武舞蹈的道具。文舞于左,身着清代素服,手执签翟奏板,配合音乐起舞,表现发扬蹈厉之急。武舞于右,手执干戚武器,配合音乐起舞,以示武备之意。起舞用节指挥,左边配有古代的鼓击乐器杵。听举麾唱毕,击杵三声,以起壶上之音,曰乐统命于杵。右边配有敔,形如伏虎,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用竹质的甑横扫捂背的龃龆三次,为止堂上之乐。

舞蹈形式属于古代“文德之舞”,除个别时候取“宫悬之乐”和“八佾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偕之舞”,乐队排列四面,舞列八行,每行八人位于中央,一般沿用“轩悬之乐”,和“六价之舞”乐队排列东南西三面,舞列六行,每行六人,舞容庄重文静,又不失抒情之美,以崇颂孔子的功德,显耀统治者的治定功成。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文学家、诗人欧阳詹;宋代政治家、科学家曾公亮、苏颂;宋代状元、政治家梁克家、曾从龙;明代教育家、理学家、贤官蔡清、陈琛、张岳、苏睿明代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俞大猷;明代清官贤相李廷机;明代文学家王慎中;明代史学家何乔远;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贄;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与爱国将领施琅;清初理学家、大学士李光地等。

大成殿东西边和孔子画像后面陈列唐代欧阳詹诗集和集欧书的“不二“名匾;来代苏颂的《苏魏公集》;宋代蔡襄的《荔枝谱》《相州昼锦堂记》书、贴;来代朱熹的《朱子全集》;明代俞大猷的《洗海近事》;明代王慎中的《王遵岩文集》;明代李贄的《焚书》;清代李光地的《笔算》与梅文影合著等著作。其中颇能引人重视的有清代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的试卷、明嘉靖皇帝赐给王慎中父母的圣旨。还曾陈列过解放后泉州历年培养的大学生情况。这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

在崇圣饲东面,五开间,七进深,宽12.65米,深22.79米。堂前有露庭,宽深各36米。庭外一方池,宽12.65米,深43.80米。上建石拱桥,宽4米,直贯南北、石板直铺、微拱、护以栏杆,比孔庙泮池的石桥略长。池前为旧藏书阁,外为育英门。门外广场,通青云路,表示府学是培育英才之地,所有英才都可平步青云。从前堂中悬挂许多匾额,为历代乡贤、借以表忠旌善。正中巨匾是“从祀孔庙”,明代泉州理学家蔡清从祀孔庙,视为无上光荣。两边为“状元”、“榜眼”、“探花”、“会元”、“解元”、“宰相”、“尚书”匾额等。封建时代的表忠贞孝,收到一定的效果。相传清兵入泉,许多缙绅士子不愿屈节者,纷纷到明伦堂悬梁自缢,以明大义。因悬梁者多,中梁为之折断。

尊经阁又名魁星楼,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解放后因有倒塌危险而拆除,上层移建于百源川池中,即现在的八角凉亭,遗址建华侨大厦。

圣域戟门南面的一口古井,系孔庙时所挖。南宋隆兴初年,该井清泉涌出,甘香特异。秘阁傅自得记述其事,知州事王十朋题诗云:“吾泉刺桐城中泮宫星,大成殿下新泉水,不必更以品第论,混混源自夫子”。固书“夫子泉”。并南原有亭,悬朱熹书巨额“海滨邹鲁”。今废,扩为中莱市场。洙泗桥题石仍在。

棂星门外南面,又有一大露庭,原是孔庙第一院落,两旁种有木棉、古榕,前临濠沟,面临涂门街,蔽以栅栏,可惜以后改作中菜市场了。

而今泉州府孔庙的主体建筑,已大部分归还市文博部门管理,泉州市政府拨款维修,恢复原貌,拟建泉州历代名人纪念馆。可望不久,孔庙建筑群将成为圣洁的“海滨邹鲁文化中心”,供游人观瞻和专家学者研究。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三

尊敬的游客:

大家好!

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乱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

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四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旅游从业人员,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一般是根据实际的游览景观、遵照一定的游览路线、模拟游览活动而创作的。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泉州安平桥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泉州安平桥导游词1。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参观安平桥。

安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晋江市的安海镇,安海古称安平,因此,此桥又称:“安平桥”,由于桥长有五华里(即二公里半)人们便称它为“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俗称“西桥”。

安平桥全座石构,用花岗岩和沙石构筑的梁式石桥,横跨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重镇的海滩,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前后历经十三年告成,后经明清两代均有修缮,现为国家拨款依旧重修保留原状,闻名天下。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目前修缮后桥全长为20xx米,桥面宽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铺架桥面,两侧设有栏杆。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十余米,每间用板石七、八条,皆是坚实的花岗岩石。而这些桥板石从哪里开采而来的,应该是泉州府附近的石窟,但需要用水运。据说有私家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是咫尺相望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此外,长桥的两旁,还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栏杆柱头还雕刻着维妙维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以夸张的手法,雕刻表现得非常别致,皆为南来的代表作。

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

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

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有“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囱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几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崚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右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长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安平桥这一伟大的桥梁工程是继闻名天下的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以工程之艰巨,为世界首创的“筏型基础”,而产生泉州府地之建桥热,成为泉州“桥梁甲天下”。安平桥则以长度上被历代所赞誉,以“卧龙“、“巨虹”的壮丽称号,闻名海内外。在明代被泉州人称为“学问最通”陈紫峰,有一天集诸文人周游安平桥,正遇聚雨,他们都在桥上闲聊长桥胜景,随即作对联:“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在桥头还有一座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为什么在南宋,晋江的一镇有这么多资财创建这么伟大的桥梁工程,据有关史料记载:“安海镇”于府南六十里,古名“湾海”,宋初始改为“安”、曰“安海市”,西曰“新市”,东曰“旧市”。海泊至,州遣吏攫税于此,号“石开津”,又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当代诗人郭沫若干年间特来安平桥参观,留下律诗一首。

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梦醋,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海港的变迁,海上的桥变成陆上的桥,如今国家拨出专款重修,恢复旧貌,我们一到长虹般的长桥,总要漫步观赏,为兴建泉州长桥功劳而赞叹!

泉州安平桥导游词2。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在晋江安海与南安水头交界海湾上。宋绍兴八年(1138年)始建,十三年后建成。它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是国家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全桥长2255米,宽3-3.8米,桥墩361座,桥上有水心亭、楼亭、中亭、雨亭、宫亭等五座。桥东头有白塔,高22米,五层六角空心砖塔,外涂抹白灰。高塔长桥,相映成趣。

桥墩筑法,用长条石和方形石横纵叠砌,呈四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三种形式,尚存331座,状如长虹,为中古时代世界上最长的梁式石桥,故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赞。

长桥的两旁置有形式古朴的石塔和石雕佛像,栏杆柱头雕刻着惟妙惟肖的雌雄石狮与护桥将军石像,皆为南宋的石刻。整座桥上面的东、西、中部分别置有五座“憩享”,以供人休息,并配有菩萨像。两翼水中筑有对称方形石塔四座,圆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丰满慈善。

中亭二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这都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精华。在桥头有砖塔和观音堂,塔高达22米,为五层六角形空心建筑,南宋时所创建。

1961年3月,五里桥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拨巨款重修巳倾圯塌断的桥墩桥板,修复三座桥亭、桥塔和桥栏。掘除桥两侧淤积,恢复水映长桥美景,桥下游处今辟了公路和闸桥,交通更加方便了。

泉州老君岩导游词范本篇十五

各位亲爱的团友们,大家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告诉我们:福祸是相对的,有所得必有所失。所以大家既然已来到有着“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就不要担心抱怨其它什么了,打开你们的心,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尽情地放松游览吧!

好!各位亲爱的团友,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欲望,首先来游览这“秀出东南”的泉州清源山。

清源山风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达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主峰海拔498米,清源山借仙而得名,那是什么神仙与它有着如此的身世之缘呢?这可要涉及到一个传说了喔!大家都知道“八仙过海”八仙中有个叫做铁拐李,对吧?传说啊,李铁拐云游至此,停在了山头上休息时,见有山下蓝海绿原|、山上苍松翠柏、曲径通幽之美景,这可把铁拐李乐得高举拐杖点地啊,极呼:妙哉、妙哉!可这拐杖呀,因用力太大深入底层数丈,冒出清泉喷射不止啊!于是因泉眼诸多,后人名为“泉山”,而泉州呢,也就因此而得名了,后又渐渐衍化为清源山了,又因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郊北部又称“北山”;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说到三台山大家也许就会联想到佛教名山——五台山了,同五台山一样,泉州清源山自唐代就有“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后逐步发展成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了。

我们带着这种意境继续往前走,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好!我的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尊石雕呢,就是有真正“老子天下第一”美誉的老君造像,是我国现存最大,雕技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喔!老君是谁呢?诶!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老子啦!那又是谁雕刻的呢?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啊,原来是一块形状稍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民间工匠略施技艺而成的。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大家仔细看,它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咯!可不要真的爬上去摸,石像可是受保护的喔!

各位团友,神仙是可以腾云驾雾的,但我们可不能腾云驾雾,我们得细细的游览。下面还有更多的景点让我们慢慢的观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