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2:39:31 页码:9
最新环境经济学论文范文(大全8篇)
2023-11-19 02:39:31    小编:ZTFB

总结是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和概括的一种思维方式。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和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启示和规划。以下是社交媒体专家整理的社交技巧,希望对大家的社交生活有所帮助。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一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1].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然而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比如城市中人口密度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交通拥堵,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相关学者通过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15]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矛盾相互胁迫的关系,城市化规模的扩张和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化的规模和水平.著名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为依据,揭示了大多数污染物质的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的增加呈倒“u”型的演变规律,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设[2].黄金川、方创琳[3]根据grossman的环境ekc曲线,采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推导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数理函数和几何曲线,并说明交互耦合过程的四个阶段.乔标,方创琳等[4,5,6]以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为例,分析了干旱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变的关系,阐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之间的规律性变化.刘耀彬等[7-1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特征和内在联系,证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制约城市化的发展.安瓦尔・买买提明,宋建波等[14,15]利用数学理论,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根据协调度模型对城市的和谐发展程度进行计算并通过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等级类型.

本文以安徽省17座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建立和谐度判别模型,确定各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的等级,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来分析,可以将安徽省各城市按和谐度分为基本和谐、和谐、良好和谐的城市三类,如图1.以下是具体分析.

2.2.1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和谐的城市马鞍山和铜陵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别为0.631和0.622,是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良好和谐的地区.

马鞍山和铜陵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中下游,毗邻长江三角洲,自然矿藏资源丰富.依据地理位置和矿藏资源,经济发展起步较好早,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应运而生,两市位于城市带主轴线上,坚持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努力提升经济活力,快速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两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开发区建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依据城市规划纲要,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扩大市区绿化覆盖率和公园绿地面积,改善了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政府有了社会经济的支撑,可以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最后,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会使得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不断提高.

2.2.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合肥、芜湖、淮南、淮北、黄山五座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别为0.549、0.531、0.484、0.448、0.416,处于0.4到0.6之间,是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芜湖是安徽省的经济、文化、政治次中心,两市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的“两核”,是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两座城市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在国家新的经济政策下,正加快产业转移步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淮南、淮北是安徽省北部重要城市,有着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煤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黄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自然旅游资源是重要的经济支撑.三座城市依靠地区的矿藏资源和旅游资源,利用区位优势,不断提高经济水平,逐步加快城市建设速度.

上述五座城市作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几年,城市社会经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各地政府根据地区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摒弃老一套“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路线,逐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加强管理经济开发区“三废”排放量,将排放的污染物控制到最低.开始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注意在减少环境破坏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渐认识到只有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才会有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政府城市建设规划观念的改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上述城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处于和谐发展的水平,需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建设适于人居和投资的良好环境.

2.2.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基本和谐的城市蚌埠、亳州、池州、阜阳、宣城、安庆、滁州、六安、巢湖、宿州十座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别为0.372、0.361、0.360、0.359、0.346、0.346、0.318、0.313、0.311、0.296,处于0.2到0.4之间,是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基本和谐的城市.

蚌埠、池州、宣城、安庆、滁州、巢湖五座城市,近年来,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高,城镇建设步伐有所加快.然而,生态环境建设却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相对滞后,环图2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随人均gdp变化图fig.2harmonydegreeofanhuiprovince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environmentanditsevolutionwithgdppercapita境问题较为突出.政府应利用当前的良好时机,在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涸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亳州、阜阳、六安、宿州四座城市,经济水平在整个安徽省排在后几位,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水平的较为落后,当地政府正努力为招商引资而出谋划策.企业的进驻,工厂的建造,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环境污染监测力度以及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

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上述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看到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影响经济水平的发展,应当认真对待处理这些问题,从而更好的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2.3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由图2可以发现,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随着城市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整体上呈现出增长的变化趋势.

3结论与讨论。

(1)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隶属度,建立了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判别模型,结合和谐度等级划分标准,可以将安徽省17座城市分为良好和谐、和谐和基本和谐三种等级.安徽省总体上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但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

(2)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与城市人均gdp之间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即随着城市人均gdp的增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整体上呈增长的变化趋势.

(3)由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复杂性程度比较高,其评价因子众多,某些因子随着年际变化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给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带来了一些困难.结合更多的评价因子,完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及和谐度判别模型是下一步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grossmang,kruegera.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353-377.

[5]推进珠海市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7]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

[9]中国经济可持续的源泉探究―基于城市化的引擎作用分析.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二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至今已带领我国社会经济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带来的污染也同样关系着我国民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的对建筑行业施工工序进行制定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自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关注建筑业建造的建筑物的节能效果,为合理节约我国的能源消耗,并且控制我们身边环境的迅速恶化。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关联性展开探讨,并分别对这两个问题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1使用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

1.1传统施工技术施工时具有环境污染的特性。

伴随着我国民众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建筑在能耗上也远远超过过往的能耗标注,在我国南方地区因为和北方地区地域上的差异,南方地区居住的人们经常性使用空调等智能供暖设备并随之造成大量的电能量消耗,其对环境的影响可想而知,而在我国北方地区这种情况则要明显改善很多,北方的四季气候较为明显,并且冬季可依靠地热或暖气渡过寒冬,在北方居住过的人们都了解北方人在冬天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利用燃烧燃料来取暖,而非南方地区的电力取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上北方的建筑明显要比南方某些地域的建筑在结构上要复杂很多,其中供暖设施就是其中最大的不同点。我国北方地区的建筑物一般要长于南方的建筑物,这其中的里有主要是北方的墙体在建造期间为了应对北方的气候加入了墙体的保护措施,该措施在保护墙体的同时,也起到了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因此南方的部分建筑设计师应从建筑的布局以及构造重新入手对建筑的节能设计,相信这个问题在我国建筑行业未来的不断发展下会有更好的改善。

1.2传统施工技术易现污染。

针对建筑施工下环境的污染问题,这里着重说明的建筑物建设进程期间的污染状况,施工方应综合分析整体的施工工序,并针对工序问题进行汇总处理,其中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进行重点标注,而对于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施工方要立即采取措施给予解决。一般来这类问题的出现是由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方对建筑的能源处理不恰当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从客观的来说应重点针对建筑的生态环境进行其评价系统的制定,并依据此系统对建筑的部分结构进行评定,其评价机制越是详细建筑的节能措施实施工作在之后越容易实现,此评价系统还被作为建筑生态环境的技术核心被应用于建筑工地中,其利用智能化的方式实现了绿色施工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创通施工技术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体系。

1.3传统技术产生废气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环境影响建筑风格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我国科研人员就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且对建筑工地的节能建筑建造效果给予了与之对应的建造基准,我国今后的节能建筑的建造标准都是基于这个一标准。在这一有力标准机制的实施下,我国早年间建造的大部分建筑物都是不合格的,因此针对这些不合格建筑,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后期的建筑补救,合理运用这项补救措施,可有效改变我国建筑行业的现状。

2基于节能理念的建筑施工技术研究。

2.1节能理念施工技术对施工现场的控制。

节能理念施工技术的应用中所包含的评价策略主要分为两大类,对施工工序规划以及建筑用施工图纸的设计,将二者进行适当的结合并制定出建筑施工的审核机制。其审核机制只要源于施工方被授予的能源节能效果,在这一机制中的系统具备了一定成都的一致性,其本身就如同生态环保原理一般。在机制的实施下施工方不仅更易归纳施工现场的评定系统,并与此同时提升了建筑物的节能效果。

2.2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环节进行控制。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ix:室外自天低于ss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筑群空气流场的分析标准,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3节能理念是今后建筑生态环境的重点推广对象。

3.1使用节能理念排除施工现场的非人为因素。

施工现场中包含着一系列非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气候所造成的,通常我们会针对空气流速的分布图对天气进行判断,其中冷色就代表着气温及将下降,这时的户外天气通常表现在无风且天空万里无云。我们都知道气流对风速的影响非常大,气流的流通速度加快代表着风速和风力也随之加强。据我国相关科研人员您的研究表明,建筑施工现场的气流将会对施工现场的建造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南方的春季和北方的冬季建筑施工工作者都会停下手里的工作,这个举动的主要原理就在于在这样的气候下进行施工建造会严重影响工程的建造质量。

3.2使用节能理念的施工技术防止施工现场。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天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准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我国为加强建筑行业的建设工作,在政府的不断鼓励下以综合相应的评价机制系统,对我国还处于建设当中的工程项目进行与之相应的评价系统的制定,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逐渐进行完善,在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过程中,我国目前已经彻底明晰了建筑生态环境中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并及时进行了建筑节能概念的推广工作,为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除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萌.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设计和生态节能之间的关系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25(15).

[2]王驰.基于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产业化建筑生态评价体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6,26(16).

[3]罗毅.以科技、人文、创新理念构建绿色节能生态住区[j].建筑节能,,31(21).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三

1.1对农田、草地、林地的影响。在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论其规模大小都会占用一定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占地和清地,避免不了会对大量的草地、农田和林地造成破坏,导致区域动植物之间的平衡性受到较大的影响,使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受到破坏。

1.2农田水利工程对水域的影响。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时,会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工业废水及灰尘噪音产生,污水不经处理直接被排放到渠道中,从而导致水质受到一定的污染。施工中的垃圾被倾倒到河道中导致河道受阻。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土壤和植被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大量植物死亡甚至个别物种消失。因此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不仅会对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而且还会对区域性的生态平衡带来较大的影响。

1.3农田水利工程对水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一些水库的建设都是在现有的河流基础上进行的,但在水库建成运行过程中,不仅水流、流速、流量和水温会发生改变,而且水流会由流动状态变为相对静止的状态,导致河流规律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导致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呈下降趋势,对河流自我恢复能力产生较大影响,水流自洁能力下降,有机物及有毒物质超标,严重破坏水环境的平衡。

1.4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由于会对水域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还会对草地、农田和林地等植被带来影响,这样在水域周围陆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会受到破坏,会对本地生态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导致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导致食物链受到破坏,从而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平衡性带来较大的影响。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四

一、名词解释(70)。

环境经济资源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完全竞争市场市场失灵政策失效。

外部性。

外部不经济性外部经济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

公共物品产权科斯定理。

消费的无竞争性消费的无排他性经济效率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

希克斯-卡尔多检验。

费用-效益分析净现值。

环境财政环境税收环境金融环境保险绿色债券。

二、简答题(40个)。

什么是支付意愿,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外部性,外部性对环境资源配置有何影响?

什么是公共物品,简述公共物品的不确定性?什么是产权,环境资源产权具有什么特点?

什么是循环经济,并简述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为什么说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机会成本法?简述运用机会成本法的具体步骤?

什么是旅行费用法?简述运用旅行费用法的具体步骤?

简述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什么是庇古税,并说明庇古税的经济效率?

什么是排污权交易,并简述排污权交易所需具备的条件?

三、论述题(30个)。

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试述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公地的悲剧”?试述如何解决“公地的悲剧”问题。

针对pm2.5污染的健康风险,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1.针对环境舒适性资源,可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经济评价?

2.试述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基本步骤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

3.试述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的两种基本形式为调节市场型经济政策和建立市场型经济政策。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性,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

两种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为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都允许经纪人为了实现话您目标,通过费用效用的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同时,两类环境经济政策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实施途径和效果不同,具体为,庇古手段(调节市场型)多依赖政府,例如依赖于政策对环境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及掌握的信息。而科斯手段(建立市场型)跟多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生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品。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的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应税收和税负,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第一、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变市场信号,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模式,不需要全面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第二、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不是用行政法规强制他们服从,而是把具有一定的行为选择余地的决策权交给他们,使环境管理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政策对象。

第三、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对于环保资金短缺的经济转轨期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

说明***去年的题。

5.试述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2)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3)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科斯手段则只获得环境效益。(4)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5)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联系:两种经济政策的共同之处为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都允许经纪人为了实现话您目标,通过费用效用的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去年的题。

6.试述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7.试述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在排污费征收方面存在问题:

1、收费面不全。排污收费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和一部分事业单位,对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排污费仅在一部分地区实行,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基本未实行收费。

2、收费标准偏低。无法起到激励和调整减排行为的作用,还有可能引导排污单位延缓采用治理技术。

3、单因子浓度超标收费不合理。排污单位往往注意被征收排污因子的治理,而忽视其他污染因子的治理。

在排污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

1、由于是用行政手段管理排污收费资金,缺乏实施监督的规定,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行政干预,污染治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排污费大部分被无偿使用,至今使用效益不高。

3、排污费勇于环保部门自身建设,违背了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的收费体制。

解决途径:

1、提高收费标准。从原有的污染物单因子浓度超标收费转变为多因子总量收费,相应提高了收费标准。

2、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加强审计监督。

3、提高罚款额度。加大对排污费征收、使用中各种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扩大排污费征收对象。将对象扩大到所有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5、排污费的透明度加大。说明****去年的题。

8.什么是生态补偿制度,如何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者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立法工作。尽快研究制定国家层面《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和《生态补偿条例》,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资金来源、补偿标准、相关权利义务主体的权利义务、考核评估办法、责任追究等。同时,修订《环境保护法》,完善环境污染整治法律法规,把生态补偿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国家生态补偿政策落到实处。

(二)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明确补偿责任主体。坚持落实受益主体,量化其利益,着力解决补偿利益虚化、未补偿到真正受损者问题。坚持补偿标准体系化,给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差异性补偿,用于社会重建、经济发展、生态修复。坚持补偿模式多样化,改变现行以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单一模式,辅以一次性补偿、对口支援、专项资金资助和税负减免等方式。

(三)生态补偿要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动态化。要在已初步建立中央森林、草原、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相关补偿机制制度的基础上,在顶层制度层面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责任和生态主体义务,为生态补偿机制规范运作提供法律依据。要在建立科学生态价值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完善分类及测算方法,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其中。

(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融资体制。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努力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又要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补偿方式,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路子。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补偿机制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要培育资源市场,使资源资本化,达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补偿模式。完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引导鼓励生态环境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自愿协商实现合理生态补偿。

(六)确定西部生态补偿重点和突破领域。西部地区既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又是重要生态屏障区和生态脆弱区;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区,又是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和贫困人口聚集区。因此我国生态补偿的重点应放在西部地区,抓紧研究制定相关生态补偿政策,加强规划引导,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实施步骤,在一些领域重点突破。首先,明确界定西部环境资源的产权归属;其次,引入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第三,逐步完善东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补偿模式。

9.什么是排污权交易制度,如何在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在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排污权交易的技术支撑体系。完善污染源监测监督制度,由企业安装排污在线检测系统,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对企业的检测系统进行监督,建立排污数据实时查询系统,保证排污数据的准确性。建立排污权交易信息系统,实时查询企业排污权的初始配额、交易规模和剩余指标,保证企业排污权交易的真实性。

完善政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国家立法界定排污权的产权属性,明确任何超出排污规定的行为都是对排污权的侵害,要追究其责任并给予处罚。合理确定排污总量、科学分配排污指标。环境主管部门在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时应综合考虑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确定排污权发放总量时应当使发放总量适当小于当前实际排放总量。要合理确定总量控制的具体实施细节,包括总量控制的测算依据、控制目标、检测与监督方法以及有关程序等。要打破行政区划,科学进行区域污染物总量分配,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培育规范合理的排污权交易市场。规范交易规则,激励企业广泛参与。制定合理的交易规则和初始排污权分配的指导性办法,规定排污权指标的核定方法。制定财税激励政策,提高企业交易的积极性,加快交易市场的发展。征收排污权占有税,促使企业出售初始排污权。缓征企业排污权交易收入所得税,鼓励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建立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市场开放平台,扩大交易范围,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交易,为参与交易的企业提供更多交易信息与交易机会,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入环境合同制度,规范排污权交易形式,将排污许可证以环境分配合同的形式从主管部门转移到排污企业,排污权交易以环境消费合同的形式在交易者间买卖,建立排污企业的环境信用制度,利用税收、信贷等手段规制排污主体的信用情况。

建立全方位的环境监管机制。强化监督意识。开展排污权交易后,环境容量资源转变为有价资产,企业违规的动机也会增强。相关部门要在思想上强化监督意识,综合运用排放检测、许可证审核等手段监督企业交易行为是否符合排污规定。加大监管投入。政府应加大环境监测技术、设备以及专业人员的先期投入,环保部门要保证监管设施运行顺畅,使每一个污染源、每一种污染物都处于检测范围之中,保障排污权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确保监管不留死角。政府应监督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的一切行为,包括出卖、购买、减排、制定交易价格等,保证将交易中相关信息最大化地提供给需要交易的企业,并监督交易合同的履行。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引导。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倡节能减排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对治污减排工作的认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企业和群众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治污减排工作的良好氛围。将公众监督机制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可以通过电视、报纸以及网络平台、官方微博等媒体渠道公开交易主体的基本信息、交易价格、交易流程和交易进程,广泛接受公众监督,对于大宗购买方应允许排污所在地的公众参与听证会,从而使公众参与到排污权交易制度中来。

10.什么是环境税收?您认为如何在我国开征环境税?

环境税是指所有能够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各种税收的总称,既包括为实现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狭义的环境税),也包括其他并非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但却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税收。

1、明确建立环境税的指导原则。环境税的设置要遵循国内环境问题与全球环境问题兼顾,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兼顾,近期突破与长远目标兼顾,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兼顾等原则;以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政策为导向,通过科学设置税目,合理确定税率,对污染排放、环境有害产品消费、生态破坏、温室气体等行为征税,培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强化税收政策的生态职能,从而使税收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战略。环境税的政策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开征环境税,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外部成本内化,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政策保障。近期政策目标是服务于国家“十三五”规划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环境税收政策应采取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实施战略。环境税收政策首先实施条件成熟,易于推行的污染排放税、污染产品税以及生态保护税;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在适当时机开征碳税;长期目标是将现行排污费全部纳入环境税体系当中。

3、制定相对完整的环境税税制方案。环境税税制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明确环境税为国家发挥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环境治理的独立税种;其次,要立足长远,在税目设计上从做大、做强环境税税基为出发点,在税目分类上尽量从大的概念上予以设立;同时,要体现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建议独立型环境税税种下设立污染排放、污染产品、生态保护、碳排放四种税目,计税依据为污染物的排放数量、污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量、矿产资源的开采数量、自然保护区的使用量以及碳排放水平等。税率实行统一税率和弹性税率相结合,并尽可能采用差别税率,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消费。

4、明确环境税的收入主要用于环境保护。建议环境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和中央按照8:2比例分成,在各级财政建立“环保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环境保护,也可以拿出部分环境税收入用于支持这些行业的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建议近期环境税征收采用“环保代核,税务部门征收”的模式。

5、加快环境税的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近期,建议国务院制定并通过“环境税征收管理条例”,确立环境税的法律地位;远期,以人大立法的形式颁布“环境税法”,充分保证该项政策的权威性。建议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预告和渐进时序策略,以减缓环境税对企业的冲击,增强公众的接受程度,并充分考虑与现有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套。加强环保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征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税务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工作联系制度等协税护税措施,充分考虑与排污收费的衔接,适时推进排污费“费改税”的改革。

11.试述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有哪些?

环保投资主体分为政府、排污企业以及治污企业三类。政府投资渠道包括部门预算资金、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留存收益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票据贴现融资、信用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收费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政策性贷款、民间借贷、资产典当融资、融资租赁、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以及上市融资等。

环境责任保险又被称为“绿色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

14.什么是环境财政,试述我国环境财政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第十五章第3节)。

环境财政是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向社会和公众提供环境服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所发生的政府收入与支出活动。由于公共管部门定价也直接和间接影响政府的环境财政收入和支出,因此环境财政也包括政府对环境相关的公共部门定价。存在的问题:

(1)环境财政支出总额不足。

近年来,政府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这一点从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式上可见一斑。1998-2002年国家安排对环境保护的国债投资达600多亿。但是这些国债的使用效率并不尽人意,很多资金投入以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04年财政部对用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国债资金进行绩效评估,发现了财政资金分配渠道过多、配套资金不到位、能力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债资金的低效率。

(3)缺乏稳定的投入保证。

国债资金大量投入,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固然很重要,但这些资金是通过对重点项目以专项投资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的,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尚存在大量的领域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如自然保护区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等,但国家各级财政预算中,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正常科目,这些方面的资金需求可能缺乏稳定可靠的保障。

(网络版)。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济建设支出居高不下。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份额相对较大。资料表明,我国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56.08%下降到2003年的30.06%,但这仍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为4.9%,日本为4.17%),而且也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足。据统计,我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量占总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22.6%下降到2003年的11.6%,政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1980年的44.7%下降到2003年的3%。可以看出,我国财政仍带有很强的生产性,侧重对生产的直接投资,而对生产的外部环境建设关注不够。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优化财政支出的建议。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

(2)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

(3)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1)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其目的和作用在于建立一种制约和控制机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格局,使行政费支出保持一个合理的水平,实现行政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要按照总体规划,不失时机地在地方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按照市场经济规则,社会中介机构是靠实力、靠竞争生存的,必须与政府部门脱钩,这不仅仅是为了减轻财政的经费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独立、公正的职能作用。

(3)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最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

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要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国家财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既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有利于调整改善投资与经济结构。

(2)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

(3)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它是财政的重要支柱性财源,因此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将是国家财政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特别是入世后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和冲击,由此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

说明:去年题库中有。

15.什么是环保产业,试述我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其解决的思路?

1.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处罚条款弱,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2.部分国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型产业,优惠政策有助于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但一些企业反映部分优惠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犹如纸上谈兵,困难重重。

3.环保企业融资渠道不畅。环保企业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和规范污染源环境监管,提高超标排放的惩罚力度,提升环保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体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适时增加标准中污染物项目数量,修订污染物排放限值,提高环境质量要求和排放控制要求。

二、倡导鼓励绿色消费模式。一方面,政府带头积极推动绿色消费定期发布绿色消费指南,通过政府的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将环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培养和提升公众绿色消费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风尚。

三、拓宽环保企业融资渠道。一是推广发展项目融资、融资租赁,积极发展债权融资。这些融资方式比较符合环保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能够有效缓解环保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大金融机构信贷力度。采用政府贴息等方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环保产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力度。三是积极利用国际资本。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合作,申请环保产业项目专项贷款,并引入第三方机构以保证公平,放大资金效应。

四、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政策宣传、落实及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梳理、宣传现行的环保产业政策,让更多企业了解并享受到实惠,把好政策用足用好。二是加快完善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在更大范围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尽快将“领跑者”能效指标纳入能效标准,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三是建议财政设立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对新技术、新工艺、首台套等技术推广应用,采取后补贴方式给予资金奖励和分担风险,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应用给予扶持。

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环保产业市场。一是严格执法,加强市场监督与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让成本回归真实。二是对使用量大、应用面广、产品质量好、污染减排效果明显、社会影响力大的环保设备和环境友好产品进行分类分级补贴,促进先进环保产品消费,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特别对一些特殊的污染物排放,要建立强制标准,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合法获得适量的排污权,出售排污权获得的收益用于污染治理。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升其行业凝聚力与号召力,协助政府规范与引导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鼓励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根据我国环保产业的优势领域、交易模式、政策需求等,逐步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针对重点国别成立环保产业工作组,对双边高层次环保产业合作进行规划和推进,逐步建立指导与促进环保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框架,增强企业“走出去”能力,鼓励企业承揽境外环保工程与服务项目。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五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会计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探索财务会计的发展对策。

―、知识经济概述。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一种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两个方面,强调知识是生产的主导。而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经济时代为主的新的发展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源配置结构由原来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

1.在财务状况和财务经营方面。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财务会计的两大要素,财务状况和财务经营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在给财务会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财务状况和财务经营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在企业资产占据着重要地你。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才和知识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在财务职能方面。一般来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会计的主要职能m。在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职能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但是,会计职能在知识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向着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财务会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能时,通过使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缩减工作时间,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在会计组织方式方面。作为会计组织的首要功能,高效处理财务会计信息对于财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来讲,多数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在设定会计核算方法和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在线系统对会计凭证和财务信息进行收集,进而按照预设的流程对财务信息进行处理。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财务会计组织方式面临着如何对企业与外部交易信息和财务信息的具体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如何提高会计组织过程的速度和效率等新问题。

4.在会计流程方面。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广泛运用,财务会计流程得到不断完善。其中,财务软件的快速化、精准化对于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5.在会计管理方面。其一,在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着重于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人力资源重视不足,缺乏相应的财务会计人才,不能够充分利用市场相关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其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企业投资的主要对象,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依然缺乏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其三,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由于对风险理财的重视不足,使得财务管理面临着一些问题。

1.树立科学的财务会计观念。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贯穿于经济活动之中。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会计职能的转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生产的核心,知识是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本。因此,树立科学的财务会计观念,有利于确保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作为传统财务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依据,企业的设备和资金是传统经济只重视物质性东西的根源。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知识为主的`无形资产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反映经济状况的主要依据,财务会计必须受到重视。为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不断更新财务会计观念,科学地在企业资产中加人知识等无形要素。

2.完善财务会计结构。作为直接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根据,财务会计包括记账、数钱、分类、计量、核算和监督等内容。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人员是其主体。然而,为达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经济主体必须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处理的相关流程。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对会计处理相关信息处理相关流程的掌握。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必须完善财务会计结构。

3.创新财务会计模式。作为财务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源对于财务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创新财务会计模式,加强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的紧密联系,适当调整制度,提高对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打破金融机制的束缚,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在成本计量和价值核算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合理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作为财务报告的重要形式,数据库和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使用促进了财务会计的极大发展,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企业应当合理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立会计数据信息中心,搭建会计信息网络平台,为财务科学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财务会计观念,完善财务会计结构,创新财务会计模式,并合理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六

摘要:

本文着重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说明,提出我国建筑行业在节能设施建造上的环保理念及应用方法,针对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环保进行关于其发展策略的讨论,并对建筑的传统节能理念进行阐述。

关键词: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七

在我校08及12版教学计划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是在学生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斤课。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航空物流的特色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民航货物运输》等课程,对航空物流也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学生已经经过实践课程和实习,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在学习《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时,已有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以及物流成本的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08及12版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

结合物流成本的特点,物流成本管理必须是对为企业经营活动服务的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耗费进行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必须建立包括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成本计刼、成本考核和分析等全却内容的物流成本管理4系。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应该包括的内容和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流成本的计算、分析、决策以及物流成本的控制。这几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整个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对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等物流环节的物流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解,对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则仅仅是简单介紹,缺乏实际的、综合性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流成本管理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物流成本管理的实用性很强,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实验室建设落后,我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学仍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灌输为主,缺少实践和实验环节,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理论基础普遍不牢,动手能力较弱。

二、《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思路。

1.结合本专业情况,梳理授课内容,加强案例建设。

因为《物流成本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上述问题,结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我们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专业的各门课程的教师在一起进行了说课活动,为大家介绍了各位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物流成本管理》与其相关课程,如《航空物流管理概论》、《采购与仓储管理》、《综合运输》等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课程组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入地讨论,确定了在物流成本的构成与计算的基础上,要加大物流成本的分析、决策与控制的教学比重。同时要加强物流成本案例,尤其是有关航空物流成本的综合性案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并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

通过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内容的讨论,我们课程组基本确定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授课重点,在12版以后的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将据此组织《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活动,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的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

2.加强实践环节。

由于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因此《物流成本》课程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遇到物流的实际问题时,往往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而束手无策。近两年由于学校的支持,我校的物流管理实验室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组也开始研究如何加强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物流成本管理软件,帮助学生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对所表地的物流企业、制造企业、商业企业成本构成及运作优化的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及流通企业的物流运作流程、服务层次、设施设备等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以物流成本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物流运作进行优化,在实践的第一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开拓“理论-实践-理论”的新模式。

环境经济学论文篇八

2.1要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统一进行规划和布局,通过科学调查和论证,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科学合理的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在对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考虑的同时,还要对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对水利工程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深远影响不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履行好对社会的责任,从而造福子孙后代,使其具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2.2要因地制宜符合区域特点。为了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出其重要作用,则要具体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农田水利工程施工所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更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评估,针对当地农业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农业生产的特点来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选址及施工等进行具体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二者能够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共同协调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局面的实现。

2.3加强管理减少破坏行为。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工作,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工程管理部门都要对可能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行为进行制止,严禁故意或是直接排放施工废弃物的行为发生。同时还要提高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将保护环境作为自身应该具有的义务。对于日常工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个人要及时的给予嘉奖,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带动周围的人群积极的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为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利的条件。

2.4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在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农田水利部门自身采取相应的制约措施,同时相关的职能部门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执法的力度,从根本上杜绝污染现象的`发生。对于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和废物行为而污染水环境行为的单位,要加大惩罚的力度,一定要从严治理,时刻敲响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督促各个生产单位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2.5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并要认真实施。对农田水利工程要实行“谁危害,谁治理、谁补偿,”的原则,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与农田水利工程和谐发展,恢复生态环境的平衡的同时又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

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当前社会的发展更注重节约和环保,这就需要人们对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的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确保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结语。

为了促进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该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时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评估,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文明施工,降低可能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确保农田水利工程整体效益的提高,使其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确保农田水利工程能够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兵。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华建设,(0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