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6:37:08 页码:11
最新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实用10篇)
2023-11-18 16:37:08    小编:ZTFB

规划是制定目标、实现梦想的关键步骤。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者案例,进行借鉴和学习。在这里,我们汇总了一些总结的常用表达和写作技巧,供大家参考。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一

您们好,可以为大家服务,我深感侥幸,在我的导游进程中,但愿你多提难得意见。古天我将伴所有人游览沈阳的光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乡的南部,故又称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专尔济凶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开称闭外三陵,昭陵就是闭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今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仄方米,修于1643年,1651年基在修成,之后还举行了续修。它既吸取了亮陵的修建优点.继承了中国今代传统修建的劣点,又融开了满蒙陵寝修建的特点,具备诗郁的民族作风以及地方特色,在必定程度上表现了清人闭前满族修建艺术的演入情况。昭陵遵照修建布局分为三全数,第一全数为上马碑到正红门,第兼顾数为正红门到方乡。第三全数为方乡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全数。

现在映进人人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下列官员人等至此上马”的上马碑,告诫人们前线乃帝王陵寝请上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古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起往祭祀皇陵。

眼前就是神桥,要想往看陵里的修建,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做用。神桥上面是一条护乡河,皇帝的陵寝要修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其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合凿了一条护乡河,在陵寝后面又野生堆积起去一个隆业山,这样等于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建修既丑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做用。

石牌坊是亮清二代特有的装饰修建。用以纪念逝世者,施表好事,常常被立于陵墓古刹、饲堂、叙路以及园林傍边,除表彰好事的纪念意义之外,另有伴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入进膜拜帝王境界的做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去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二端是神门,也等于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二端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进的门。在其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叙,神叙与神门做用相同。在神叙二旁矗立着二根洁利剑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

做为我国独有的一种今代修建物,它有着非常悠暂的“汗青”。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呈现了,其时是木造结构,放在十字路心旁为商旅指路,厥后慢慢演变为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修建。其时公民有甚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特地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厥后皇帝便招呼把这种修建修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没有固执己见。

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没有过头朝向没有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没有要沉缅之悲哀傍边要实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没有要健忘先租的好事要时常往拜祭。

看过华表来后,大家再顺着神叙来二侧看,共有六对石兽,顺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表现封修社会宽格的鉴别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造度。由于光阴闭系,我车上再向人人介绍。

在神叙中口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两次东巡时建修的,内乱里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人人细口看一下驮碑的植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词攀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发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女子。

入进方乡我们便看到了隆仇殿,隆仇殿修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造成。这等于、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人人没有妨细口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没有定会找到一些金辉煌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做为排水心,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心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心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上面请各位随我一起往登上乡墙一览昭陵齐景。站在乡墙上,陵区今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您富足的感遭到这座封修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宽肃穆以及神秘。正前未便是月牙乡以及宝顶。

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开,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伤口分离之意,建个月合乡,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之处,在上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去、上面有同心专心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伪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野生堆积起去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亮楼,内乱里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馂余破没有齐,大亮楼也是从头建修过。

昭陵的修建固结着我国今代办动百姓的机灵以及技艺,具备其今朴的文化内乱争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去客,难怪有人赞它是“即日伴都皇陵,古朝沈阳胜景。”

由于光阴的闭系,昭陵就观光到这里,一些昭陵别的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举行讲述。谢谢大家相助。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二

从正红门到碑楼为陵园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神道区,正红门是陵园的正门,两侧是五彩蟠龙袖壁,四周是矩形红包缭墙将整个陵园圈为一体,正红门为三楹单桅歇山式仿木架结构,上顶铺满琉璃瓦、大脊、重脊、大吻、重善一抹金黄。拱门三道,彩油为饰,上有染金门钉及兽面“铺首”、三道拱门,正中一间叫“神门”,是供所谓墓主“神灵’出入的门户,此间平日不开,只是在大祭时供抬祝版,制帛以及其它祭品的官员出入,其它人不得行走。东为:“君门”是皇帝祭陵出入之外,西为“臣门”是祭祀大臣走的门,过了。正红门一条与神门相逢300米长的“神道”直至石拱桥、神道和神门一样有极严格的使用规定,除抬祭品的官员可以通行以外,其它人一律严行禁走,违者受法律惩处。对神道的设置,清代陵墓有一项特殊的规定,郎神道与隆恩门之间必须修建一座建筑做隔断、名曰“一眼望不断”,寓意大清江山万事一系。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龙风门,沈阳昭陵修建神功圣德碑,福陵不仅建有神功圣德碑,而且根据地理条件还修有一百零八蹬。起到双层隔断作用,这是福陵区别于其它清陵之处。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三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建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局限最大、气魄最雄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当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

风光胜景清昭陵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激荡,楼殿威严,金瓦精通,充实表现出皇家陵园的.宏伟、绚丽和当代园林的清雅、秀美。陵园后部的主体构筑由方城、月牙城和宝城构成。方城为城堡式,南墙正中辟券门,名隆恩门,上建三重檐黄琉璃瓦歇山顶门楼。城四角建有角楼,均为重檐十字脊,黄琉璃瓦顶。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建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局限最大、气魄最雄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当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激荡,楼殿威严,金瓦精通,充实表现出皇家陵园的宏伟、绚丽和当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人,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构筑之一。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四

大家都看到了巨大的宝顶尖上,不偏不倚长着一棵榆树。我揣测不少人心中已产生疑问,好,我来告诉大家。为效法祖陵——永陵,昭陵不知从何时起,在宝顶上也栽上一棵榆树。关于榆树,满族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下面这段故事。

一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棵大榆树下休息。他把背上的父母骨灰匣解下来,放在这棵榆树的树权上,然后就到旅店住宿去了。第二天早早起来,来取骨灰匣时,竟然发现地上的土上长没过树权,把骨灰匣给埋上了。他扒开土,想把骨灰匣拿出来,无论如何也拿不起来,就像长在树权上一样。他又找来一把大斧,猛砍树杈,每砍一斧,就从树的被砍处往外流血浆,树的“伤口”又很快长好如初。努尔哈赤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是一棵神树,是上帝向他暗示这里是安葬他父母的。于是他顺从天意,用土把树权上的骨灰匣重新埋好,做好标记,并在这里住下来,安营扎塞,开始招兵买马,起兵创业。后来他就在这棵树的地方建起了永陵。

这是一段不经的传闻,意在宣扬“君权神授”、“受命于大”。而且几乎历代王朝崛起之际均有类似传说相伴。清朝统治者意在美化、神化自己,才有“神榆”之说。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博学多才的弘历皇帝第二次东巡祭祖永陵,御书《神树赋》一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第三次祭祖永陵,忆起二十四年前写的《神树赋》,感慨颇深,于是命人将《神树赋》刻于石碑,第二年此碑刻成。〈神树赋》将此榆树寓意大清龙脉,风水攸关,对它极为重视。据说,盛京将军每月要向皇帝就神榆的保护情况奏报一次,从三十年代拍摄昭陵宝顶照片来看,仍可见到这棵神榆,八十年代初整个宝顶己为树冠覆盖,大约在八十年代末,神榆生长老化枯死。如今这棵新榆树也有二十来年了,是昭陵绿化班师付亲自栽上去的。

(隆业山)。

清朝有一个传统做法,就是把每处陵区所靠依的山峰都赐一个很吉祥的名字,叫起来,很顺耳好听,似乎这样就会使大清江山社稷长治久安。

隆业山于顺治八年(1651年)堆成,同年封名隆业山。山高20米,东西长503米。《清实录》顺治八年六月条载:以永陵为启运山,福陵为天柱山,昭陵为隆业山。“隆”字据《礼记·檀弓上》记载:“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隆业寓意大清王业兴隆昌盛。

隆业山在宝城身后,此山是人工堆积起来的土山,“子山午向”,取正南亚北方位。细看山上结“九峰”,以中间主峰最高,其左右各有四个突起点,东西走向,其两端各向南弯屈,形如弯月,似如卧龙。此所谓“龙蟠凤翥”之势。

隆业山的建筑是出于“风水”的需要。按古代相术说法,一块好的至少要具备“前有沼,后有靠”的条件。所谓“沼”就是河流,“靠”是山。而昭陵这块地方接风水条件来看,并不算好,因为此处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无山可靠。即造此地为太宗万年吉地,只好来个变通——采取“人造风水”,弥补不足。于是调集大批旗、民,修造此山。为避免破坏陵地风水,堆山之土石必须用“客土’,即不准就地取土,取土要到几里开外的地方,当时又无机械,挖土、运土全部依靠车拉、人担、堆积如此宠大的土山,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盛京通志》称,其山源出自长白山西鹿,由长白而永陵启运山,由启运山而福陵天柱山,由天柱山而昭陵隆业山,一脉相承,直到沈阳以西塔湾而止。这条脉系被称为“龙冈”。这些皆为御用文人为说明其风水编造的溢美之词。

文档为doc格式。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五

沈阳东陵,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市区东北部丘陵地带,距市区约十八公里。

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选好陵址于沈阳城东的石嘴头山,开工建设,到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迁孝慈的梓宫迁此与努尔哈赤合葬,遂将石嘴山改称天柱山。

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改称东陵。

东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

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___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的沈阳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东陵公园景区介绍图片(20张),来源于百度地图,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东陵公园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陵寝建筑规制完备,礼制设施齐全,主要建筑规模宏伟,陵寝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

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

两侧耸立着成对的华表、骆驼、狮子、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级台阶,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这是陵园的主体,方城后面为月牙形宝城,宝城正中是突起的宝顶,下面是埋葬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的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

再北的陵园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很多人很喜欢这种设计,因此有很多的人去参观。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六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张学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一辈子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1928年排除国内外的一切政治势力干扰,宣布东北易帜,使灾难深重、四分五裂地中国终于归于统一。1937年12月12日,在中华民族最危急时刻,毅然决然发动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大好局面,挽救了民族、挽救了国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却成了终身囚徒。张学良是我们少年时代最敬仰的人物。这次到沈阳,刚下火车就打听去帅府的路,决定先去参观张学良故居。

故居位于朝阳街少帅府巷48号,大门由七间老式平房组成。门前有青石板铺垫门阶,两旁立有上下马石。正门两侧有石雕抱鼓石,上卧大狮抱小狮。中三间为回缩门廊,廊柱上部木雕彩绘雀鸟和楼空雕花。朱漆大门扇上绘有秦琼、敬德两个门神,门眉上悬挂一块横匾,上书“治国护民”四个大字。

我们随着导游进了大门。据介绍:张学良故居陈列馆,又称“大帅府”或“少帅府”。原是奉系军阀首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的官邻和私宅。1914年开始兴建,至1933年止,形成了由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个风格各异的建筑群。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1991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把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建筑群列为全国优秀建筑群之一。1996年,又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禧”汉白玉浮雕。东侧门房内,有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前后五位夫人的彩色塑像,她们或坐或立,神态自如。通往二进院的大门是一座雕刻镂花的门楼,称垂花仪门。张作霖接待重要客人时,就在这里举行迎送仪式。二进院中间的堂屋正门上,“望重长城”的匾额,十分醒目地挂在门楼之上。东西厢房各5间,东厢房中间为厅,南屋为秘书长室,北屋为内收发。西厢房是一般秘书室。正房东三间原是张作霖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如今,这里陈列着张学良一生中重要的实物、图片和有关资料。我伫立在张学良的一幅手书前,凝望着他托友人转赠给故居陈列馆的“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的充满哲理的题字。三进院为内宅,走进西厢房北屋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结婚时新房,迎面有一横幅,上书“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1924年4月为张学良写下的墨宝。孙中山非常赏识张学良的才干,希望他能以天下为己任。横幅的下面是一座大钟,上面的时间是午夜两点,这正是“9.18事变”中沈阳失陷的时间。室内窗明几净,简单舒适,甚为雅致。有汉白玉根雕茶几一个,这是原物。南屋是张学良的书房。

三进院回廊四角有角门,我们从东角门直达东院。角门被花园假山山洞所隐蔽,是帅府花园中的曲径通幽的一景。1922年大青楼建成后,张作霖搬入办公,家眷也大部分住在楼内,中院改成巡阅使署办公处。

东院原是帅府的后花园,也称帅府苑。主要包括小青楼、帅府花园、大青楼和关帝庙。大青楼面积2460平方米,是仿照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馄在天津的公馆——曹家花园的样式,设计制造的。因该楼用青砖而建,故称大青楼。是一座罗马式建筑,共三层,楼顶有阁楼,有地下室,一层、二层及楼顶都有宽敞的阳台,是当时奉天最高的两个建筑之一。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搬入大青楼办公。客厅叫老虎厅,因厅内摆放一只老虎标本而得名。1929年1月10日,震惊全国的“杨、常”事件,即张学良处决杨字霆、常荫槐,就在此厅。进楼左侧原是张作霖办公室和卧室,后为张学良主政东北时秘书长室和秘书厅。二楼正南是张学良的办公室,正北是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卧室,其余分别为子女居住。大青楼自建成到“九·一人”事变,期间历经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长官、接受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信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军事活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历史的见证楼。

张学良将军是民族英雄,敢作敢为,为现代中国历史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七

你们好,能够为大家服务,我深感荣幸,在我的导游过程中,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今天我将陪同大家游览沈阳的风景名胜之一——昭陵。

昭陵,因位于沈阳城的北部,故又称北陵,它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它与新宾的永陵,沈阳的福陵合称关外三陵,昭陵即是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昭陵总面积450万平方米,建于1643年,1651年基在建成,以后还进行了续建。它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筑长处.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优点,又融会了满蒙陵寝建筑的特点,具有诗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人关前满族建筑艺术的演进情况。昭陵按照建筑布局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下马碑到正红门,第二部分为正红门到方城。第三部分为方城宝顶,也是陵寝的主体部分。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成的“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告诫人们前方乃帝王陵寝请下马下轿,以示对皇陵的尊重。那么今天我们乘座的这个大轿也要停在这里,就请各位大人下轿,随我一同去祭祀皇陵。

眼前即是神桥,要想去看陵里的建筑,就必须经过神桥,这也注定了神桥的作用。神桥下面是一条护城河,皇帝的陵寝要建在依山傍水的风水好地上,但当时这里设山没水怎么办呢?就在陵寝前面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在陵寝后面又人工堆积起来一个隆业山,这样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了。神桥的修建既美化了环境,又有它的实际作用。

石牌坊是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建筑。用以纪念死者,施表功德,常常被立于陵墓庙宇、饲堂、道路和园林之中,除表彰功德的纪念意义之外,还有陪衬景物,表示仪注,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境界的作用。

穿过石牌坊,我们来到了正红门前,它共有三个门洞,东边为君门,西边为臣门,中间是神门,也就是说祭把时皇帝走东边的门,大臣走西边的门,中间的神门是供皇太极及其皇后灵魂出入的门。在当时只能是抬祭品的人才能由此通过。依神门便是一条笔直的神道,神道与神门作用相同。在神道两旁矗立着两根洁白晶莹的对称石柱便是华表。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古代建筑物,它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在尧舜时代华表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是木制结构,放在十字路口旁为商旅指路,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类似于意见簿的建筑。当时百姓有什么意见便把它写在纸上,专门由官员把它搜集到皇帝或地方它那里,后来皇帝便下令把这种建筑建在陵寝前或者是宫殿前,以表示皇帝纳谏从流,不固执己见。在华表上方蹲坐着一只石兽,它叫犼。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其生性好望,因此把它安放在华表上,在陵寝外面的华表上也有一对,只不过头朝向不同,朝向陵里的.为望君出,告诉皇帝不要沉缅之悲哀之中要及时回到朝中处理朝政,头朝外的叫望君归,告诉皇帝不要忘记先租的功德要时常去拜祭。

看过华表之后,大家再顺着神道往两侧看,共有六对石兽,依次是狮子、獬豸、麒麟、马、骆驼、大象,这六对石兽积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它更能体现封建社会严格的区分尊卑长幻及身份等级的礼法制度。由于时间关系,我车上再向大家介绍。

在神道中央正对着我们的是昭陵神功圣德碑亭,这座碑是在康熙皇帝第二次东巡时修建的,里面的石碑重五万多公斤,碑文是康熙皇帝亲自撰写的,石碑是采用河北省易县的青石雕刻而成,大家仔细看一下驮碑的动物,它也是龙生九号之一,赑屃,它长的是龙头、龟身、鹰爪、蛇尾,因其喜好诗文,又善于负重,因此老龙王派它驮碑。看来老龙王的几个儿子都是建筑学家呀!别着急。得会我们还能看到老龙王的几个儿子。

进入方城我们便看到了隆恩殿,隆恩殿建在了花岗岩石的须弥座上更显其宏伟壮观,四周所铺的地砖上均为金矿石制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金砖铺地“,因为它含有黄金沙的成份,因此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大家不妨仔细地找一找。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找到一些金光耀眼的金沙。在台基边上还放有石雕蚆蝦作为排水口,它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因喜好嬉水,因此会在桥上或排水口看到它的存在,每逢暴雨,雨水便会从其口喷涌而出,甚为壮观,成为昭陵一景。

下面请各位随我一同去登上城墙一览昭陵全景。站在城墙上,陵区古松参天,金瓦红墙,更使你充分的感受到这座封建皇家陵园雄伟的气势,“风水宝地”特有的庄严肃穆和神秘。正前方便是月牙城和宝顶。苏东坡有诗云:一人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牙有悲伤离散之意,修个月开城,以示对皇帝的哀悼,眼前的宝顶便是埋葬皇帝皇后的地方,在下面的地宫里有一个“金井御葬”的传说,相传皇帝皇后的棺材被锁链给吊起来、下面有一口井,并被称为海眼,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意为“龙归沧海”。

在宝顶后面,便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隆业山。眼前这座昭陵最高的楼便是大明楼,里面有昭陵陵碑一块,因多次被雷击,碑壁已残破不全,大明楼也是重新修建过。

昭陵的建筑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具有其古朴的文化内涵。昭陵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难怪有人赞它是“昔日陪都皇陵,今朝沈阳胜景。”

由于时间的关系,昭陵就参观到这里,一些昭陵其他的讲解,我将在车上为大家进行讲述。谢谢大家合作。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八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福陵的南向四周围以红墙,正中是正红门,自南而北地势逐渐升高,门外的两旁对立着石狮、华表、石牌坊和刻有满、蒙、汉、回、藏五种文字的下马碑。正红门是很长的一段神路,路的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尽头是利用天然山势修筑的一百零八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砖阶之上是碑楼,楼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恩门,上建三层歇山式的门楼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福陵的周围,河流环绕,山岗拱卫,望去气势宏伟,景色幽雅,风景优胜。清人高士奇曾有诗云:“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正是这里风光的具体写照。“天柱排青”也是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明清陵寝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变例,而紫禁城建筑的前身就是沈阳的故宫和昭陵、福陵。其主导思想在于宣传皇权至上,其等级、使用材料均与紫禁城宫殿一样,不同的是陵寝是皇帝死后居住之所,不仅要威严,还要适应陵寝这一特殊要求,故明楼宝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清代陵墓地表建筑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红墙、黄瓦、高耸的明楼与蜿蜒的青山、流淌的河水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颜色搭配及其协调的画卷,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相映成辉。明楼高耸,显然是设计者依据陵墓地表建筑坐落在群山之中这一特定环境,为强调其陵墓主体标志性建筑而有意设计的。它避免了陵墓建筑低卑、与帝王身份不相符这一难题。

明清两代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建筑的整体气势上大大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对庄严崇高,宏伟气派的拒绝,却与巴罗克着意追求空间及视野容量的阔大,追求体积表现力的雄健不谋而合。到了清代中叶以后,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这似乎与巴罗克,洛可可两种风格皆有共通之处,前者也是一味采用昂贵的材料——金、银、铜和大量绣花锦缎的装饰来表达豪华富丽和荣耀,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奢侈为美。后者更多的追求纤巧与精致,细腻到无以复加,繁琐到眼花缭乱,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而又精于鉴赏。清代建筑艺术的细节处理似乎就是这二者风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贵,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九

北陵又称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寝和现代园林合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皇家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历经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现现在的规模。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为:前部,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中部,从正红门到方城,包括华表、石象生、碑楼和祭祀用房;后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这是陵寝的主体。

方城正门称为隆恩门,上有门楼。方城四角有角楼。方城内有隆恩殿、东西配殿、东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后面有二柱门、石五供和券洞门,券洞顶端是大明楼。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和宝城,在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后面是隆业山,登山俯视,陵园风光可尽收眼底。

昭陵前部在缭墙外,参道两侧有华表、石狮、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楼。牌楼是前部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游罢牌楼,即可至正红门,这是游中部的开始。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而其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因造形生动,更引人注目。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欣赏罢石马,即可至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里面所竖碑称"昭陵神功圣德碑"。

出碑亭即至隆恩门。隆恩门是方城的正南门,与碑亭相对。方城为后部,它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游方城先要游隆恩殿。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故显得异常雄伟。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故又显得异常华丽。隆恩殿后经过明楼,即可至宝城。宝城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又称宝顶,其下即地宫,安置着墓主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登上宝顶,向四下一望,绿树环合,景色清幽,宛若置身于城市山林中,一种恬适之感油然而生。

民国十六年五月(1927年),以陵寝为中心辟为“北陵公园”,如今占地面积332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是以陵寝为中心,分陵寝、陵前和陵后三部分。园内的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芳秀园是北陵公园的园中园,总面积4万平方米,种植了近200种植物,四季分呈,各具特色。初春樱花盛开,满园飘香;盛夏荷花竞放,柳浪闻莺;深秋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苍松挺拔。纵观整个园林,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奇花异石,小桥流水,颇有江南之秀。园内建筑与景观巧妙结合,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合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然画卷,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来此参观。北陵公园拥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夏天碧波荡漾,柳岸成荫,乘坐脚踏船、快艇观光游玩,泛舟湖上,别有一番情趣。现在北陵公园已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现存古松二千余棵,松龄达三百多年,摇曳挺拔,参天敝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沈阳昭陵古老的历史、神秘的皇陵、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成为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为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浏览胜地,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沈阳的窗口。

沈阳清福陵导游词通用篇十

清福陵坐落在沈阳市东北郊,又称东陵,这里是清朝的奠基者太祖努尔哈赤与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福陵始建于1629年,竣工于1651年,它背倚天柱山,草木茂盛,在这里既能感受到皇家陵园的气势,又能享受到清幽的自然环境。

福陵的正门是正红门,进入后脚下是砖铺的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华表、驼、马、狮、虎等石雕,在登完108级石台阶(称为108蹬)后,看到的是一座大碑楼,内立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上面镌刻着康熙帝撰写的碑文,主要是歌颂清太祖创业开国的功德。

碑楼的北面是方城,是福陵的主体建筑。方城为砖筑长方形城墙,墙上有马道、垛口,墙城的四隅各有一座角楼,这座方城好似既像一座小型宫殿又像一座小型城堡。隆恩殿是方城的正殿,里面供奉着神牌和祭祀,殿前有焚帛亭,两侧有东西配殿,殿后有石柱门、石五供和券门。

方城的北面就是月牙形的宝城,宝城前壁的正中有一座琉璃照壁。宝城的正中是宝顶,系用三合土筑成,下面的地宫埋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由于整个陵墓依山势而建,你会发现建筑物也随着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