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14:00:53 页码:7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汇总10篇)
2023-11-18 14:00:53    小编:ZTFB

作为一个重要的素材,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写总结时,可以尝试采用一些实例或案例,增加总结的具体性。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总结经验和心得。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一

摘要: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总的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低效乏力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如何扭转这一局面,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现实效?本文从重视心理学这一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却陷入了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困境,即思想政治教育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其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失去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功能,而是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日益复杂变化等因素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功能的发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欠缺从“人本”出发的教育方法,特别是从个人不同心理出发的教育方法。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环境等各要素同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本文就从这一视角来探讨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怎样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等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国学校思想政治心理学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使思想政治心理教育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九十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思想政治心理教育实验,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和科研部门合作或单独进行实验,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二是思想政治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许多学校进行心理教育课程化实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方法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情绪辅导多个方面,除了活动课程、讲座之外,还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技术手段,并在许多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而且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等行为规范的教育。这些对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这方面的培养大多数只是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问题重视不够,大学生即使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规范要求,也不一定能成为达到培养目标的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来的某些典型人才,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但在心理方面没有达到健康标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能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人们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过去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被教育者产生心理共鸣,效果始终不够理想。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透彻地了解心理活动规律,进而指导实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们要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把工作做在前头;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控制和引导其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以及心理威慑、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心理原则和心理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很有帮助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种意识形态纷繁复杂,各种层面的思想文化乘虚而入,这一切都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从教育学角度去认识考虑问题,而必须综合社会、心理、教育诸因素去思考分析,以确保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所面临的困难。

(一)普遍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

2.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在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心理学技术和工具未能在我国高校中普及,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把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并进行科学分析,影响到心理学的有效运用。

(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点,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

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大学生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少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违法现象持漠视态度;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信奉享乐主义,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

以上这些问题单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运用心理学知识,拉近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人而异地采用合适的方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的效果。

四、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心理学知识,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摸清大学生不同性格的主导类型,因人施教。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品德情操的陶冶,最忌不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的“公式化”、“一刀切”。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此。育人要“因材施教”,做思想工作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心理学角度看,其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心理的个别差异”,即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能忽视人的个性,采用强输的方法。如一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的性格可能就很自卑、很敏感、很冷淡,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自尊心很强。我们掌握了他的性格特征,就可药到病除。因此只有切实了解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大学生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关心理学的理论,就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看待这些心理现象,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

(三)教育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思想,人实现转变的过程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互为消长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说法和做法牵着鼻子走。自我和他人暗示和鞭策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自我意象、自我期望,也就是自我意识,就会具备一种改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转变的,人的思想会被潜移默化。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去赞美,适当地赞美对方。”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思想状态,如启发、诱导、鞭策、奖惩、批评教育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实现转变,成为优秀人才。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增强人格魅力。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积极地影响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决策、实施的心理过程,而且能够对被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呢?首先要注意克服先天生理素质方面的不足,包括性格、情绪、智商等方面的缺陷。其次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要努力激发和维持自己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襟怀坦荡、诚实正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3]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

[4]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二

三、找对老板。

找工作的第三个重点是找对老板。那么,怎样才算是找对了老板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是这个老板相当有成就,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第二是对员工要求严格。各位,安东尼罗宾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一生,他说:“对你要求严格的人,才是你人生真正的贵人。”对你放纵的人,对你人生是没有帮助的。所谓“名师出高徒”这句话真正的解释应该是“严师出高徒”,所以,对你要求越是严格的人,才越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贵人。第三是这个老板能否教你一些东西。有些老板虽然有成就,可是他心胸比较狭窄,不愿分享给你,如果这个老板很有成就,对你要求也很严格,那么,他就是你人生中的贵人,他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分享给你,这个老板就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老板。

四、要做一些课外的阅读。

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四件事情是要做一些课外的阅读。

那么阅读什么样的书籍呢?第一是推销,第二是行销,第三是人际关系,第四是领导力,第五是阅读所有的报刊杂志,因为成功不仅是你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这些额外的广泛性的知识,或是在未来工作中非常需要的技巧,如果在大学的四年当中加以学习的话,那么在你毕业之后与老板面谈时,老板就会发现你态度一流,形象一流,口才一流,销售经验一流,人际关系一流,带领团队一流,并且还能想出一些行销的点子,天啊!这个人是个人才,那么,你被录取的几率就会大幅度地提升。

五、加入社团,倍增人脉。

大学时代应该做的第五件事情就是加入社团,倍增人脉。

我的成功公式就是“成功=知识+人脉”,至于什么知识最重要我刚才已经与大家分享了,加入社团是为了拓展你的人脉,记住,不要当一个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时就要活跃,就要累积自己的人力资源,同时,最好能当社团的团长,或某某聚会的会长。在大学生时代就学习当一个领袖,因为在未来的社会当中,每一个老板不是在找一个跟随者,而是在找谁能当领导者,如果你是一个领导的人才,如果你有成功的领导经验,老板就会把一个部门交给你管,甚至把一个营业单位或一个办事处总经理的位置交给你。因为老板要找的人才不是跟随者,而是领导者。记住,所有的兵都是很容易“买”到的,但是,所有的将都是难“求”的,也就是干部。

所以,在大学时代如果能做自我分析,你能分析自己将来理想工作的条件,了解未来想要进入的行业,积累一些工作的经验,最好与未来是一致的,或是取得一些销售的经验,加上一些广泛性的阅读,加上你可以当社团的领袖,加上你非常的活跃,如果你能在大学时代做这五件事情,好么,你未来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人。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三

过去,对上司唯命是从者往往能步步高升,但现在,管理层更重视那些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的雇员。这些人的见解,常常能使公司避免重大损失或陷入困境。

新任客户经理李军就职后,第二天便参加公司高层会议,讨论公司推出的一种汽车底漆。“我们的漆一向是黄色的。”他在会上说,“但从跟客户的交谈中,我们知道他们更喜欢浅灰色的。”

尽管自己刚进入管理层,李军仍镇静地解释为什么将底漆的颜色转为灰色能增大销量。今天,浅灰色底漆是该公司销路最好的产品之一。李军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过,他也相当精明圆滑,只是谨慎地谈到客户的需要。

专家们认为,李军的策略堪称无懈可击,值得效法。就是说,不要直接反对别人的看法,而应当提出建设性意见。切莫说“你的办法行不通”,要说“如果这样,效果可能比较好。”

4.全力以赴协助上司。

阿强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担任低级职员。他的工作是研究地图,打电话给可能有意租用本公司建设的摩天大厦的客户。当顶头上司说想跟他一起打电话时,他欣然同意。阿强对上海的房地产情况了如指掌,上司则熟谙各类租户的需求。两人很快携起手来,各施所长,去说服租户租用他们推销的商业大楼。

多年来,他俩―直相互帮助,合作甚洽。后来,当上司改行当高级管理顾问时,他介绍阿强到市内另一家规模很大的房地产公司任职。“最关键的是他信任我。”阿强解释说,“一旦他要找人洽谈大生意,他知道派我去就放心了。”

5.赢得同事们的信赖。

同事之间的勾心斗角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少公司为削减开支而裁员,使雇员的工作量大增。在这种形势下,分工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同事――无论是上司还是部下――的支持,你将很难办成一件事。

英杰是一家肉类加工公司的主管。对他来说,同事们的支持至关重要。过去来,他是从生产线上开始,一步步晋升到高级管理层的。英杰以前经常代表大家与领班谈判,解决纷争,员工们都十分信任她。正是这种信赖,使得她屡屡升职。公司管理层深知,凭借她在员工中的威信,英杰完全可以当一名干练的经理。

“获提升者在公司中享有良好的声誉。”新世纪前程职业所的张莉说,“他们之所以能扶摇直上,是因为同一等级的人和上司信任他们。”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四

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已经位列全球前列,将近3000万。但是,似乎并没有为国家发展培养出与此数目相对应的人才,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成功的人数寥寥无几。似乎是针对这种情况,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有关大学生如何获得成功的书籍,然而我觉得,目前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怎样才能成功,而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功,先深入发觉本质的不足,补好了地基,再思考怎样装修大楼。

强加给孩子们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兴趣,而忽略了孩子们真正的爱好,也许就错过了一个未来发展最好的方向。同样,花了太多的时间在补习班上,必然减少了和同伴们相处的时间,这样,孩子们从小就缺少与人交流的能力和基本的集体意识,很容易再家长的娇惯下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霸道性格,以后根本无法和人相处。大批这样的孩子从小学升到中学,学习压力越发的大,因为想要进入好的大学,就必须努力通过高考,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只按照高考的考试大纲学习,高考要考的就学,高考不考的就不学,而高考只是一张题量有限的试卷,可以说只是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学习最重要的目的--运用,却被抛之脑后,有些学校为了竖起高升学率的金字招牌,更是只让学生做与高考同类型的试题,每天遨游在题海中,对一个知识点不理解,没关系,只要会用固定的方法解题就行了。这样下去,学生们只会做题,也许一个物理满分的学生连跳闸这种问题都不会处理。更有甚的是学校为了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为高考做准备,只上高考要考的科目的课程,像体育课这样的课程就直接被屏蔽了,学生每天只是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做题,很少有交流,也没有集体活动的时间,连锻炼身体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孱弱的做题机器。

进入大学后,虽然不像中学的教育那样呆板固化,但是也没有很多可以实践运用知识的机会,仅仅是没有高中管理的那么严格,经历了高中的学生们有大多数走入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放松,脱离了高考,人生目标也没有了,几乎不学了,一个是继续按照老方法刻板的学习,显然这两种方法都行不通。其实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学生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只是听老师的。虽然很会做题,但是不会学习,学力很低,不知道该学些什么。

其次,中国的家庭只知道一味的庇护孩子,不敢让孩子去广阔的世界闯一闯,习惯在孩子们做每件事前为他们做好打算。把什么都帮孩子做好看作是对他们爱的表现,其实只是把他们培养成温室里的花朵,无法适应外部的环境。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业,不让孩子感触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让孩子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成为生活白痴。这样家庭走出的孩子,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喜好发号施令但自己却什么也不会干,就算是满腹经纶,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情商和逆商几乎为零。所谓逆商就是抵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长期被保护的中国大学生,总是很难适应社会,想法单纯,不善和人交流合作,而且总想有人在自己前面挡住一切,不能承受压力,无法面对困难和失败。然而,成功路漫漫,道路崎岖,挫折不断,这样的人绝对无法到达目的地。

再次,我们不能只把责任推到国家和家庭身上。其实,大学以前的教育体制虽然不好,但是如果你能适应,那么进入大学以后,你可以用这四年的时间来选定目标,发现自己所欠缺的并且弥补自己。但是,虽然有很多学生也意识到了教育体制给我们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想到了对策,但问题就在于他们只是计划上的巨人,却是行动上的矮子,执行力很弱,不能坚持。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执行力,就个人而言,就是把想做的事做成功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乘船到河对岸,划船的船夫虽然年龄已经很大了,却一直在使劲地划船,非常的辛苦。于是哲学家就对船夫说:“老先生,你学过哲学吗?”船夫回答道:“哎呀,抱歉,先生,我没有学过哲学。”哲学家摊开双手说:“那太遗憾了,你失去了50%的生命呀。”过了一会儿,这位哲学家看到老先生如此辛苦,又说:“老先生,你学过数学吗?”那位老船夫就更自卑了,说:“对不起先生,我没有学过数学。”哲学家接着说:“哎呀!太遗憾了,那你将失去80%的生命呀。”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两个人同时落入水中,船夫看着哲学家如此费劲地在挣扎,就说:“先生,你学过游泳吗?”哲学家说:“我没有学过游泳。”老船夫无奈地说:“哎呀,那真抱歉,你将失去100%的生命了。”

上面这个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哲学家和一个船夫,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非常感性地认识到:头脑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惊涛骇浪是不能划上等号的。只有具有强大的实战能力,才能用自己头脑中的学问去和生活中的惊涛骇浪对抗。如果,你只是想了很多,却不做,那么你就是那个哲学家,最终并不能在大浪中存活。

在执行计划时是枯燥的,辛苦的,这时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来支撑我们坚持下去。当初我们高考时,被高考必背单词,厚厚的一本书,大部分人的书从侧面看只有前三分之一是发黑的,这就是一个坚持的零界点,到了这里时,会很难坚持下去,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很多大学生就放弃了,那么这个计划,无论它多么完美,都作废了。

大家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你在路上遇见美国人时,他会热情的用蹩脚的中文向你打招呼,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语无伦次,但是他们却毫不在乎,依旧和你对话。但是,又有多少中国人敢于大方的用英语和他们对话呢,就算他说得很流利,他却没有勇气,害怕万一出错会很丢脸。中国人就是这种谨小慎微又爱面子的性格,缺乏自信,缺少勇气。而这两种素质又是成功人士所必备的。如果你不敢秀出自己,就没有办法让大家发现你,永远默默无闻被埋于大地的金子怎样发光呢?如果你没有勇气挑战自己,敢为人先又怎样能抓住机遇,也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呢?马云曾经为了练习英语,一有时间就蹲点在宾馆门外,看见有外国人出来就主动上前搭话,还为他们做义务导游。你只有开口说话才能知道自己的英语存在什么问题,不断改进,这样不断变好,也能增加信心。我们应该记住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一句话,我爱犯错。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勇气。

以上就是我的简要分析,我认为中国大学生之所以成功率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本身的劣根性,应该从本质改变这些问题,也就是发现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先完善个人素质再去学习方法。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五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改善人们生活,发现自身更多美好的品质,并激发出自身的积极力量。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积极心理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己在国内开展了二十多年,然而很多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依然定位于防治性层面上,以此解决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为目标,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而积极心理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则能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单元,可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其养成出众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重点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生成更加积极的力量,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视为最重要的教学使命。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意义,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应对困境与挫折的能力,最终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积极心理学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回归最为本质的教学目的,如此一来,也可以更加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意义。毋庸讳言,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偏离了实际的教育目标,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背景下,更加强调对学生采用“人文主义”关怀,更加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以助其形成积极的人格。毫无疑问,积极人格,更加有利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融洽共处。在积极心理学的依托之下,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且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唤起学生潜在内心的心理素养,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社会责任意,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社会。

第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存在正负两个方向。一般意义上,既往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其要点,就在于妥善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疏导问题症状,而并未把教育的重点安置在学生积极品质的锻炼上来。有鉴于此,高校唯有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方可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系统,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实现教育目标。

第三,建设健全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肯定,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能够推动许多事情的良性展开,并最终促进教育目标的完成。同样,积极的教育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也有着本质的推动意义与现实作用。随着外在教育环境中推动积极体验的形成,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将环境的外在作用安置在学生的内在心理,也可以使学生的积极人格也两种作用下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一,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学生之间在心理素质层面上是相同,但又有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基于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基本一致,也给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教育环境作用之下,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尽相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客观差异可以说普遍存在。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正是倡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并且,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可以在原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发展和健全。因此,高校不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有必要最大限度上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咨询活动还有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个性发展。

第二,树立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如何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在既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只是单方面地关注对消极层面的教育。因而,高校所有的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只是单一地围绕着一些消极环节进行衍伸,其中消极层面,主要是指对学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治疗。而积极心理学的教学理念为其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即提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教育,从源头上遏制消极情绪的产生,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就获得了极大地丰富,更加关注积极层面。当然,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必须要依托于学生、教师、校方这三个环节的共同努力。细化来说:学生应当重视和关注自己的积极品质,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实现不断积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加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而课外活动中也需要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校方在这其中的作用是将工作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三,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教师必须要充分体现其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也就一定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以及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努力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积极地学习与掌握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加深入地学习积极心理学,自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过渡到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惟其如此,教师在开展自身的教学工作过程中,就不在只是单纯的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通过积极的教学治疗手段,更好的树立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养成。

综上所述,过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当成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单方面的“解决问题”,显然充满了很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必要向积极的方面进行个性,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下使得关注信息更为立体化。也只有真正的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六

自从开始了大学生活之后,民办高校学生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获得了独立和自由。但客观事实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并没有办法独自处理好各类复杂的问题。此时,他们迫切渴望朋友、亲人、老师能够提供建议和帮助。除了随时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无法使民办高校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之外,还有在经济上,大学生依旧依赖自己的家庭,尤其体现在身为独生子女的民办高校学生身上。他们认为,步入大学等于摆脱父母的管教和束缚,不再受到家长和老师的左右,俨然是一个完全自由和独立的个体。但是经济不独立,就没有办法真正摆脱家长的支持。从而在追求独立的心理上和无法独立的经济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可以推断,发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成人感”与“孩子气”之间的冲突。本身年纪已定性为成人的青年学生,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且缺乏成年人该有的成熟和稳健。导致高校大学生产生矛盾和抵触心理,既想快速成长,又想躲在“温室”里逃避风雨的洗礼。

2.学业、情感、资金、时间的失衡。

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基本都是老师指导,家长配合管理,学生服从安排;情感上提倡和谐友爱但不过于亲密;学生对于金钱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去考虑财物的分配和管理;他们大多数时间被规划到听课和学习当中。然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原本维持了多年的规律性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被打乱,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重新调整和适应。大学课堂很少再有填鸭式或应试型的教育,而是将自主学习的理念融入到每个课程当中,学生感到忽然被“松绑”,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大学对待男女生的私人情感采取“宜疏不宜堵”和“既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可以变相看待成默许。除此之外,学生与室友、同学、旧日好友的情感维系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他们自然会面对很多感情的困扰。一旦资金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仅在“学业、情感、资金、时间”四个方面与高中阶段有巨大的差异。“民办高校”头衔使得学生难免产生自卑心理。一般来说,大部分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可能高考失利或是学习基础差,这两个因素会给学生造成深深的自责和自卑。父母过高的教育期许也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精度不够。

首先,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模式呆板,大班授课,机械地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针对与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和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使得学生常常混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误以为两个课程是共通的。其次,课程的理论来源于外国研究成果,连心理健康普查的量表也是直接从国外引用过来。面临的问题是,国外的量化数据并不一定完全适应中国大学生,导致心理评估出现误差和局限。最后,课程的教学安排是针对全校所有的学生,难以对个别学生、个别群体进行独立的教育和辅导,加之学生本身对心理问题的恐惧和回避心态,导致课程的精细度受到影响。

2.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尚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因而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要求会比较严格。比如: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等等。李小鲁(20xx)研究指出牛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20xx年时“有11个专职人员,全部获得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大部分有相当于教授的高级服务督察职称。”这种现象对于国内的公立高校都很难企及,更别说民办高校。一般高校教师在取得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就可以持证授课。但是对于心理辅导教师来说要求可能更加严苛。不能仅仅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还需要具备心理学相关专业学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这些对于民办高校老师来说还尚待提高。

3.基础设施不完善,尚无独立的部门。

江立成、魏婷(20xx)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未能普及,缺乏科学化量表以及测量工具和手段,缺乏心理咨询所必需的技术设备。这类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测量或咨询工作受到阻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心理咨询室隶属于学生处,并没有完全独立而成为一个成熟的机构或部门。这样的机构安排会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主动性,难以发挥主体性功能。

4.活动开展无评估机制,学生参与度不够。

民办高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测试、广播、板报、讲座等载体和方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学校很少对此类活动的效果做评估,缺乏长效的评估机制。不仅如此,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学校牵头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除了强制参加的心理健康测试和讲座之外,一般活动会由团委或者学生社团承办,大部分学生就很难再主动接触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

三、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深化课程改革,科学调整课程内容。

姚本先、陆璐(20xx)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与性心理、择业心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融入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的内容”。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课本上,而是要与时俱进,积极与时代接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发根据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最重要的是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够停留在对个案、特例的分析,减少理论上的说教。适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疾病,学会自我剖析以及自我解压的方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在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首先,政府要为学校提供相应的便利,比如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逐步建立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资格认定体系。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他们是工作在一线的,亲密接触学生的人员,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能够给学生带来正面地、积极的影响,能够树立起阳光向上的榜样和楷模。最后,王普霞(20xx)认为“优秀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深切热爱、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开拓进取与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在面对各种教育难题所表现出来的果断与智慧等等”,这些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个体辅导与团队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个体心理辅导具有针对性强、隐私性、效率高、效果好等特点,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更多的成果,很多人建议把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偏向更具有针对性的个人心理辅导上来。但是,个体辅导面临的难度在于,是否需要个体辅导的绝对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中,很多学生难以对一个陌生的心理辅导老师敞开心扉。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困境会产生恐惧和逃避,老师很难通过表象观察去发觉学生隐型的心理问题。张亚、徐光兴(20xx)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团体催眠辅导能够提高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可见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人相处的方式,提升适应能力,激发个人更大的潜能。所以,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都不能偏颇。

四、结语。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之后,同样肩负着守护自己的“小家”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家”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关乎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民办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日益重视,但也需要突破重重困境和挑战。因而,不仅仅民办高校的任务艰巨,对于学生自己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自我突破。整个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应该给与民办高校更大的包容,运用集体的力量去营造更好氛围,凝聚成行之有效的合力,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七

我觉得所谓成功,其实就是达成所设定的目标。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认为的成功也就不同。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成为失败者,上天赋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成功者。成功,有谁不想去追求?有谁不曾为之而奋斗过?谁都不喜欢失败,但现实却是失败很容易,要成功就必须要拥有成功者所具有的条件和精神。成功,不过是失败的下一次!失败,不过是暂时的不成功!因此我们要成功,要渴望成功,要成为成功者中的一份子!

不同的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成功的方式。我们不要一味的羡慕别人的成功,而是要自己争取成功。以下是我通过一学期成功学的学习总结的一点感悟。

1、成功是有方法的。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成功是有方法可言的。而这些方法就是前人总结的一些经验。如swot时间管理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及早的运用这些方法,就不会有那么多焦头烂额的事情等待我们,也不会有那么多棘手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处理。相反的我们会很好的规划好我们的时间,把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很好,让每件事情都是重要而又不紧急的。我觉得时间是做一切事情的资本,只有把时间规划好,才可能有机会实现自己远大的梦想。此外,还有六顶思考帽子方法等。六顶帽子思考法基本上是集体性思考,而不是个人思考。每个人都往同一个方向去考虑的时候,就容易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考虑充分。这种思考方法用在集体思考时最有效。而且这是一种慎重、严肃、用尽心智的思考,而不是随随便便想一想,可以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的思维方式,避免一些思维上的障碍和误区。可以引导大家的注意力,使集体的思考都集中到同一个方向,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有劲望一处使。众人都朝一个方向思考,想的都是一件事情,这样既便于思考,也便于交流。这样往往能把问题看深、看透。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好商量‛。六顶帽子思考法也是一种商量与谈判的方法,把它不但可以运用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还可以运用到政治外交层面上。常用常思考可以开阔思路,达成广泛共识,确定有效地工作方案,使事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这叫做‚多用多健康‛。如果我们早知道并能熟练运用这些方法,我相信成功会离我们更近。如果说成功真的十分遥远,那么,这些前人总结的方法和思维理论将成为通向成功的指南针。

2、成功需要坚韧的品质。

成功离不开勤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上天注定的,。要想获得成功,需付出比常人是倍的努力,有顽强的毅力,不懈的拼搏,不断的上进。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在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社会的,就让我们不得不向成功迈进,强大的生存压力迫使社会各阶层人士不断高效学习,努力积累提高,懂得竞争规律,不断获得成功。科学在进步,如果谁真的可以千方百计,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地搞好学习,真正做到‚有条件要学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学习;没有困难要学习,有困难主动克服之也要学习‛。那么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在将来的中心工作----人生事业中,他终究会是一个成功者。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主人,我们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动,但是人们也在被自己的惰性左右着,所以成功就在那一瞬间,在于你是被懒惰大白还是打败了懒惰,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你自己对成功的渴望。

成功需要坚忍不拔。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没有一马平川,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一定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没有勇往直前,有的只是艰难困苦与荆棘满地,还可能有万丈深渊。但真正的成功人是从来都不畏难险、不惧困难的智者,唯有坚韧不拔的超人之志,方能登上理想的高峰。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善于总结。人们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觉得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因而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认清楚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失败所迷惑,才能走向成功的道路!

3、成功需要信念。

我们告诉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胜负源于信念。我是命运的主人,只有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才能取得人生的全部的成功。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相信信念的力量。信念并不是什么感觉的神秘的东西,只是大多数的人尚未认识它而已。这个‚东西‛已被极少数幸运的人谙熟了千百年,但由于某些未知的原因,它对普通的人迄今仍然是个谜。现在,我确信:任何一个自我诚实的、有智力的人,能达到他自我期待的任何人生高点。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所有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的学说,都贯穿着一条金色的思绪,正是它使读者甘愿接受,自觉奉行。这种金色的思绪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它——信念。人们正是靠着信念的成份或因索,通过精神治疗康复疾病,登上高高的成功阶梯,使所有具有它的人得到非凡的成就。为什么信念会创造奇迹,这是很难简单描绘和解释的事情。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在信念中包含着名副其实的魔力。我们也就不难看出有没有坚定的信念对一个人能否成功是如此的关键!

4、成功是一种习惯。

培根在论说人生时指出:‚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成功是一种习惯。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也就是培养了一种成功的习惯。即使做小事也要做最好,不断进取,不断地奋斗,这样才能不断地赢得进步。久而久之无疑就养成了不断激励自己的习惯,这也就是给自己一个成功的习惯。小目标实现,大目标也就成功了——成功难,不成功更难。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老师写的成功秘诀——《跟你的产品谈恋爱》中写道:‚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这是永恒不变的推动人类进步的真理。这本书告诉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在于:你是‘想要’还是‘一定要’?如果你一定要,你就一定能!想成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养成了成功者的好习惯,那你肯定已离成功不远了……‛成功是一种习惯,放弃也是一种习惯。成功者从来不投降,成功者不断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并反复地去实践,直到成功。这就是成功的必由之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拼命地忙忙碌碌,最终却一事无成,是他们比成功人士缺少智慧和机遇吗?其实不然,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习惯了放弃,而恰恰是这种放弃造就了他们的不成功。因此,我们要培养好自己的习惯,为将来的成功时刻准备着!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你陷入无助的困境之下时,你会迫切地渴望得到帮助,得到及时的鼓励与支持。成功学对我的意义也是如此。老师上课只是授予我们关于他或者其他人成功的经验,他教会我们的只是成功学,而不是成功。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要为之而努力奋斗,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习惯、勤奋的努力……总之一个人要走向成功有着许多必要的条件,这都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习,去培养。

成功是一门科学,是有很多规律在里面起作用的,不一样的人,有着相同的成功规律。所以成功是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找到成功的规律!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八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新媒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及思想意识。因此,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优化学生思想道德管理的体系,明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优化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稳定支持,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在现阶段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创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实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便捷性。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在信息发出后,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回复,为双方的互动交流及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其语言也呈现出便捷性的特点,出现了缩略语、数字单词的谐音,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便捷性的服务。

(二)新颖性。

在网络资源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新媒体形成了新颖性的特点,例如,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构建,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网络语言环境及新颖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及时传输,满足了学生对新媒体的基本需求,实现了网络资源运用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完善了新媒体传播的核心途径。

第一,新媒体的出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新媒体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借助新媒体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的综合水平。第二,新媒体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环境。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技术的运用形式,实现了信息内容的及时性传输,为学生营造了全新的资源环境,丰富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第三,新媒体环境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对知识内容的认知,通过实时地观察及分析社会因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基本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规划,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素养的稳定提升。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更为复杂,道德认知存在冲突。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而言,其成长中容易受西方文化理念的影响,西方文化中一些偏执的思想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造成制约,如果不有效地进行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产生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基础,通过规范及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实现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从而为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第二,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以及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信息资源的传播途径呈现出多样化,实现了信息内容的个性化、多样化传输,但信息的传输缺乏必要的监督,充斥着各种不良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例如,在一些娱乐新闻、游戏信息等广告网站中,经常会弹出各种淫秽的图片,存在着不良信息,由于高校学生的好奇心强,辨识信息能力较弱,会吸引着他们去点击浏览,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第三,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学生在网络中容易与陌生人建立信任关系,对学生的信息隐私造成影响,为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盲目地信任陌生人,会制约学生正常的人际交流,形成不客观的人际观念,较易产生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因此,在现阶段下要革新教育体系,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通过对学生基本需求的分析,进行教育资源的合理整合,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认知,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一)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性及平等性使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因此,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拉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提供良好基础。因此,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素质教育,需要认识到教师及学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构建良好的互动、沟通平台,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改变以往教学环境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完善合作交流管理机制,从而为教育体系的革新及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在现阶段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优化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环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强化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教学中通过对教育环境改变因素的分析,革新教育体系,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营造良好环境;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坚持平等待人的原则,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支持;第三,在心理素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构建一对一的交流环境,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可以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内心的想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通过营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强化学生对心理教育内容的认知,为学生思想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二)借助心理素养的信息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现阶段,新媒体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为了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作用,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认识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针对这些内容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平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第一,通过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借助电视、广播及报刊等介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将自媒体与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运用的真实性及高效性;第二,可以在信息平台上开展咨询教育活动,咨询活动主要包括团体咨询及个体咨询两种,团体咨询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主要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个体咨询主要是针对较少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活动;第三,构建自媒体信息资源的监管机制,肃清网络教育的环境,强化学生对客观信息的辨识度,从而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定支持。

新媒体环境可充分满足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在实际工作中优化设计,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从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提供良好支持。在实际的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中,心理教育人员需要分析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及时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综合设计网页、视频,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心理教育内容,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强化自身的心理素养,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同时,在高校优化教育体系的同时,也需要院校针对教育人员的基本现状,构建综合性的教育培训机制,实现教育人员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增加教育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对于教育人员而言,需要将多样化的心理教育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供基础。此外,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中,还需要实现对师资力量的合理整合,引进专业性的网络通讯技术人才,丰富教师队伍的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新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优化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使高校学生稳定提升综合能力,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革新提供良好支持。对于高校教育体系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为了培养专业性的社会实用人才,而且还要在教育中强化学生的心理素养,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途径,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变化,构建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空间,从而为教育体系的稳定优化奠定基础,实现教育工作的高效发展。

[6]石变梅.德育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利弊分析[j].中国教育学术平台,2014,(4):133.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九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找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一、女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抛开的几种“情结”

(一)“都市情结”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二)“恋人情结”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找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三)“恋‘小’情结”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找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在家待业。

(四)“求稳情结”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五)“求美情结”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二、女大学生求职时容易遭受的几种“思想困扰”

(一)社会角色困扰。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色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二)职业观念困扰。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三)浮躁心理困扰。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找各种“捷径”。

(四)内心冲突困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找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找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

三、女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非主流”就业观念。

(一)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借男友的“船”出洋。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三)学得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

四、结语。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枪,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相关阅读:心理学的简介。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因为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生理或心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大学生成功心理学论文2范本篇十

我之所以选择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现在,课程结束了,我找到了一部分答案,但并不完整;也许,剩下的部分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

在第一节成功课上,我认识了贾泳老师,一位满头白发、面带笑容和祥和的慈祥的老师。从这节课开始,贾老师每节课都会告诉我们一些“成功观念标准件”,并一再嘱咐我们“followmestepbystep,andthenyouwillbeagreatwinner”。

“不快乐不是成功,不快乐也不能成功”,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从我们懂事以来,几乎所有人都以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学习成绩等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久而久之,我们也这么认为了;而把快乐作为判断成功的标准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听到这句话,我真的很想开怀大笑!一直以来,我都是匆匆地赶路,眼睛一直盯着远方,从未有过停留。可回想起来,我并不快乐,我的生活相当的单调;而我的同学,他们会在途中歇歇脚或者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以为我会比他们先到,可是,我到了,他们也到了;他们的脸上依旧是那么迷人的笑容,而我却高兴不起来。我太注意结果了,忽略了过程。其实成功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而且人类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所以,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我们切忌忽略快乐这一最为重要的“参数”。

在成功课上,我也明白了成功的一些含义。成功,不是超过其他人,而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和战胜自己;成功是“每天那进步一点点,每天多做一点点,每天做好一点点”的点点成功学。正所谓“有才者性缓,有志者气和”,在生活中,在成功的路上,我们要“给人好脸看,给人好话听”,和谐地与朋友相处,因为“人脉=金脉”,“良好的性格胜过卓越的才能”。有了朋友的支持,我们更容易成功,快乐的成功。

“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看准成功的路标(选定目标,列出计划,下定决心,立即行动,相信自己,积极思维,永不放弃,成在其中)走下去。也许我们走的路完全不同,但只要看准成功的路标,我们走的就都是成功的路。

相信,我们都会走向成功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